《跳高技术教学问题研究5100字(论文)》_第1页
《跳高技术教学问题研究5100字(论文)》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与训练分析目录TOC\o"1-3"\h\u5602前言 349881.背越式跳高的技术特点 371192.1助跑最后一步动作的技术原理 338762.1.1身体重心水平速度 384862.1.2最后一步步长 4133872.1.3身体内倾姿势 4142832.2起跳动作的技术原理 4279532.3助跑与起跳衔接的技术原理 4269393.过杆和落地的技术分析和教学建议 5196063.1过杆和落地的技术分析 5224143.2过杆和落地的教学建议 69534结论 81876参考文献 931442致谢 10

前言跳高成绩的优劣取决于跳高技术的科学选择和合理运用。与其他跳高技术相比,背越式跳高更符合生物力学原理,更容易创造优异成绩,因而成为竞赛和教学的首选技术。由于它能充分利用水平速度和转换垂直速度,所以成为跳高质量和运动成绩的关键。跳跃型或俯卧型跳高,由于起跳时身体重心高和肢体过杆运动的限制,比背越型腾空时间短,不能获得最大垂直速度,因此腾空高度远低于背越型。因此,背越式跳高比其他跳高技术有相当大的优势。背越式跳高技术由四部分组成:助跑、起跳、过杆、落地。根据该技术的结构,讨论了相应的教学训练步骤和要点。1.背越式跳高的技术特点背越式跳高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弧线助跑和背越杠。弧线助跑和起跳是充分发挥和利用助跑速度提高起跳效果的关键,也是背越式跳高的最大优势。后横杆为充分利用起飞时的速度,合理利用身体姿势,经济有效地完成横杆创造了有利条件。背越式跳高助跑接近正常快跑动作的弧线形态。在带弧线起飞前,俯身的方法是利用身体来降低身体的重心,离心力使身体很难迅速地倾注到垂直的心脏跳动中。起飞后,由于起飞后摆动腿的惯性和离心力的影响,气转体后横杆通过体杆成形运动的相反运动完成。起跳是跳高技术的核心,是获得起跳初始速度和起跳角度的主要阶段。背越式跳高曲线助跑起跳不同于其他直线助跑起跳动作。背越式曲线助跑起跳的优点表现在起跳前降低身体重心,起跳时提高身体重心,获得垂直速度,优于直线助跑起跳模式的经济效果。在弧线助跑起跳过程中,由于弧线助跑体向内倾斜,使身体重量减轻。在起跳过程中,通过摆动腿支撑阶段到起跳腿支撑阶段,增加了身体的重量,获得了垂直速度,并将身体的内倾转化为垂直过程。这一点是直线助跑和起跳无法比拟的,也是背越式跳高的最大优势。2.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及其衔接技术原理2.1助跑最后一步动作的技术原理2.1.1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人体重心水平速度及其变化值与起飞效果高度正相关。其理论基础是:由于助跑速度快,肌肉中的一系列弹性成分被拉伸,肌肉处于活动状态,助跑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储存。随着弹性势能的释放,运动环节的速度加快,肌肉迅速拉伸,本体感受器不断向脊髓和延髓发送脉冲频率,形成拉伸反射和伸肌张力,形成反馈系统。肌肉接受上下中心不同通道的脉冲,有利于提高肌肉收缩的速度和力量,也有利于加快身体重心相应地向上移动支撑点,为缩短和加快起飞时间创造条件还有腿部伸展。2.1.2最后一步步长最后一步的适当步长,有利于进近与起飞动作衔接的连续性,同时可以减小着陆瞬间的制动力,减缓着陆瞬间的负荷,帮助起飞腿发挥更大的蹬伸速度,从而提供起飞效应。2.1.3身体内倾姿势助跑速度越快,倾角越大,重心越低。在助跑的最后一步,身体内倾可以先使摆动腿在支撑时将膝盖弯曲到一定程度,从而降低身体重心,有利于缩短倒数第二步摆动腿的支撑时间,提高助跑速度,为缩短起飞时间创造有利条件。其次,最后向内倾斜的姿势进入起飞阶段。在起跳过程中形成的肩轴和髋关节轴的反向旋转不仅有利于臀部屈肌群的充分伸展,而且使摆动腿的摆动更有力,同时也为人体绕纵轴旋转创造了有利条件,使身体自然转向横杆。在从摆动腿起飞到起飞腿的过程中,身体由倾斜逐渐向垂直方向变化,由起飞腿的落地支撑形成的直线运动制动和弧线助跑的惯性效应可以在小范围内控制起飞的偏心推力,有利于提高起飞垂直方向的效果。2.2起跳动作的技术原理田径运动的理论和实践表明,跳高成绩由三个高度之和构成,即H=H1+H2+H3。H1的产生除了与落地时的身高、腿长和体位有关外,还与蹬腿和伸展的距离(落地时身体重心高度与落地时身体重心高度之差,即垂直加速度距离)密切相关。从力学原理可以看出,工作距离越长,起飞初始速度越高,垂直加速度距离越长,起飞后机体重心起飞高度H2越高。背越式跳高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合理完整的技术,在一定的高度上,在一定的高度上,通过速度的转换来完成高度。转换的关键在于腿各关节的位置和起跳时摆动腿的摆动。在背越式跳高的过程中,我们用倒数第二步的助跑来摆动腿和踢腿。在摆动腿的强蹬伸作用下,动作的惯性力足以超越摆动腿一侧的臀部,肩轴几乎垂直于横杆,形成肩部轴线和臀部轴线的紧密状态。然后摆动腿由臀部带动,在充分伸展的屈肌臀肌的强烈收缩下,加速前摆动腿的惯性自然折叠。当起跳腿的着陆力矩、摆动腿完全折叠并靠近起跳腿时,大腿和小腿稍微伸展(大腿和小腿约90-120度角),身体被驱动在直线的纵轴上旋转,抬起肩部并拉动腰部使身体向上抬起。另外,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单臂交叉摆动的方法,更有利于快速完成起跳动作:当起跳腿(左腿)踏到起跳点时,双臂仍能自然来回摆动。随着摆动腿(右腿)的摆动,右臂由后向前上方主动摆动,而右臂不向上摆动,右肩关节下部制动,摆动腿通过制动产生的动量传递进行匹配,起飞腿的起飞效果大大提高增强。起飞后,应采取较伸展的身体姿势,减缓身体向横杆方向的转向速度,防止过早“坠落”。摆动腿起跳后,保持高姿态,以便于在过杆阶段顺利完成髋关节伸直和腿缩回。2.3助跑与起跳衔接的技术原理助跑水平速度转化为起跳垂直速度的效率取决于助跑与起跳衔接的技术效果。为了更有效地将水平速度转化为垂直速度,首先在保持助跑水平速度不变的前提下,延长倒数第二步和起跳时间,提前发出起跳腿储存弹性势能,然后通过蹬踏动作,屈曲摆动,将产生的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一起输出,从而加快这两种速度率的转换。其次,起跳腿蹬伸中心力,充分利用弧线助跑时身体向内倾斜产生的惯性矩,获得更大的垂直速度和更好的过杆后旋转。此外,还应合理利用摆动腿与起飞腿的配合,即合理利用起飞腿的着地制动,当摆动腿向内侧屈曲时,改变从侧面到后横梁所获得的角动量和旋转冲量矩,从而人体能获得更有效的向上加速。3.过杆和落地的技术分析和教学建议3.1过杆和落地的技术分析跨栏飞行阶段的任务是充分利用身体重心的高度,采用合理的位置和动作,使整个身体顺利跨栏。身体起飞后,逐渐向后转至横杆位置,摆动双腿自然放松。头、肩过竿后,头、肩、身要抬起来,手臂放在身体侧面,各部位要直立抬起来,弯曲的膝盖要稍微向外分开,小腿要下垂,身体要形成一个反弓,然后肩膀要继续下沉,各部分应抬高,膝盖应抬高。手臂过杠后,要及时低下头部和胸部,抬起小腿,使全身依次过杠。过杆后,先用肩背落在海绵袋上。练习方法是:将跳板放在起跳点(跳板高20cm),横杆高1m,学生在起跳前摆动双腿,侧摆横杆,踏上跳板,将他们的腿主动地移向对面的肩膀,使他们的身体绕着矢状轴旋转到背部到横杆。起飞瞬间,两臂积极协调挥杆,配合完成起飞动作。该方法训练强度低,起跳高度为1米,但由于跳板高度为20厘米,实际起跳高度为0.8米。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起床完成空中运动。同时,助跑的消除减少了助跑与起跳环节衔接技术差对初学者起跳的不良影响。此外,该方法在动作结构上与整体技术相同。因此,学生的注意力不仅可以集中在起跳和撑杆技术环节上,而且在实践中获得的肌肉感和空间感更接近于专项技术,形成的撑杆传球技术更容易在随后的成套技术中表现出来。练习方法与手段的区别在于用跳箱代替横杆(跳箱水平放置),跳箱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水平调整到适当的高度。海绵垫附在盒子上,放在盒子后面。学生弧线向上至起跳点起跳,肩背放在上海棉席上,放松,膝盖和臀部下垂,根据惯性滑下跳箱,肩背接触落区。手段的运动结构接近于完整的技术。用盒子代替横杆,用盒子的宽度让学生充分体验将膝盖吊在杆子上,将臀部推在杆子上,逐一传递杆子的技术感受。在学生通过练习获得一定的身体感后,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学生背越式跳高技术的肌肉感。着陆阶段的任务是及时缓冲,安全着陆。因此,过杆技术要求光滑自然,背弓大,对杆的作用合理。教师应要求学生始终以左肩为导向,遵循身体重心的运动方向横过横梁,同时以摆动腿的力量改善臀部的位置。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腹部伸张、髋关节的技术教学。它在过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注意,上半身的运动速度会滞后于髋关节,导致上半身的背部形成横拉杆通过;其次,髋关节在起飞瞬间会松脱后退,导致起飞角度发生变化,形成防撞杆;第三,起飞时髋关节不能完全向前。因为起飞后坐在吧台上。因此,在跳高教学中,应注意腹部展开和臀部送转的技术实践。比如,过杆后左肩要主动下潜,头要抬起来,肩膀要及时倒转。采用大背弓动作,缩短身体重心与横梁的距离,使杆上动作更加合理,身体各部位依次平稳地过横杆。落地时,学生应注意落地瞬间,低头帮助缓冲落地,避免扭伤颈部。如果着陆方法不正确,容易发生扭伤,扭伤会引起心理恐惧,从而进一步影响起飞和过杆动作的完成。3.2过杆和落地的教学建议以下步骤和练习可供教师在传球落地技术的教学和训练中使用,以提高教学效果,1、仰卧髋关节伸直练习:在仰卧垫上,伸直手臂,弯曲膝盖,臀部伸直,交替收腹,掌握正确的髋关节伸直和收腹技术,培养敏锐的肌肉运动能力。2、跪姿和背部挺直臀部着地练习:背靠坐垫站立,弯曲双脚,双臂侧向伸展,重心下移,慢慢背向坐垫,保持臀部高高(坐垫应与腰部同高,避免背部下垂,造成心理恐惧),以便体验正确的背部运动。3、跳高垫板到位练习:起跳到位,以挺直臀部的方式落在跳高垫板上,掌握起跳与过杆平稳结合的技术。坐垫应该高于腰部。4、练习3,加放橡皮筋练习:与练习3一样,先伸直臀部,再收腹,掌握起跳、过杠、落地三步的组合技术。5、以2-4步模仿起跳,然后伸直臀部:以2-4步模仿动作起跳,然后摆动腿,弯曲膝盖放回去,双臂侧向伸展,臀部伸直,垫子放在身体后面。从原地起跳到助跑,从双腿到单腿实现助跑和杆的结合。6、跑上2-4步,跳上高垫子,挺直臀部(和腿部)练习。动作熟练后,可加橡皮筋,并逐渐降低垫子的高度,延长起跳时间,从而增强臀部伸直和腹部收缩期的肌肉运动感。7、跳板助跑和传球练习:延长起跳时间,增强髋关节伸直和收腹的肌肉运动感觉,培养自主传球技术能力。8、短距离、全距离引道传杆技术实践:要求引道节奏明快,后蹬足;起跳积极有力,上举足;传杆、矫髋充分,矫直及时。

结论背越式跳高是由助跑、起跳、过杆、落地四个阶段或环节组成的完整的技术过程和结构。其相应的教学和训练,必须根据这一技术的过程联系和结构特点,辩证地进行教学。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关键是跑跳结合。其中,助跑是基础,没有良好的基础,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成绩;起跳是关键,但离不开助跑;杆位传球和落地是目的,没有良好的助跑和及时充足的起跳,就不可能取得好成绩。在教学中,要重视并采取各种有效的引导,使助跑动作流畅、有节奏;起跳配合有力,髋关节技术操作合理。着陆质量取决于杆上技术是否合理,而过杆技术是否合理则取决于起飞技术。起跳技术往往依赖助跳技术和跑跳结合技术。因此,有必要采用逆序教学法。同时,要注意四个技术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制约。跳高教学方法中,以完整的练习法为主,但也应根据教学内容、过程、技术重点和难点、学生对相关技术的掌握程度等,辅以分解练习法。使完整教学法与分解教学法有机结合,使他们更快更好地掌握背越式跳高的技术要领和技术过程。

参考文献[1]李鑫晓.背越式跳高起跳动作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3):72-73.[2]石耀龙.背越式跳高教学方法之我见[J].学周刊,2019(14):172.[3]却龙高.中学生有效克服背越式跳高学习中心理障碍的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07):221+223.[4]李亚军.背越式跳高的练习方法探析[J].田径,2019(01):60-61.[5]陈贻坚.基于物理原理的背越式跳高教学效果探析[J].体育师友,2018,41(0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