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九章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第六篇中国地理区域划分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第一节自然地理区划理论第二节传统中国自然区划方案第三节生态地理区划研究第一节自然地理区划理论自然地理区划(以下简称自然区划)是在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这里主要指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综合自然区划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指导,根据区域发展的统一性、区域空间的完整性和区域综合自然特征的一致性,逐级划分合并自然地域单位,并按这些地域单位的从属关系建立一定形式的地域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最常见的两种类型:部门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自然地理区划原则是区划制定过程中所遵循的准则,为自然区划的核心问题之一,确定合理而实用的区划原则是任何一个自然地理区划成功的关键所在。一、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郑度等提出将自然地理区划原则分为一般性原则和应用性原则。一般性原则:通过对区划对象的特征及控制其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可以发现控制区划单元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基本原理,依据这些原理所确定的区划原则称为区划的一般性原则。自然地理区划遵循的一般性原则包括:应用性原则:通过对区划目的和实施尺度的分析,可以在一般性原则基础上,进一步确定适合本区划的专用原则,这里定义为区划的应用性原则。
区划原则确定的基本思想就是“从源、从众、从主”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原则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发生学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以及区域共轭原则自然地理区划单元的划分方法主要包括“自上而下”的分类法和“自下而上”的方法。任何综合自然区划总是要拟定一定的等级系统,这是区划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
自上而下区划是由整体到部分,主要考虑高级地域单位如何划分为低级地域单位自下而上区划是由部分到整体,主要考虑低级地域单位如何归并为高级地域单位根据自然条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自上而下的划分、自下而上的合并的等级就是区划的等级系统。自然区划既是划分,又是合并,这种自上而下地划分与自下而上地合并是互相补充的。自然区划的两类单位是,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地带性等级单位分为:带、地带、亚地带非地带性的等级单位分为:大区、地区、亚地区、自然亚区自然地理区划单元边界的确定一直是区划工作中的一个难点。一方面,自然地域界线具有过渡和模糊的特点,很少出现突然跃迁的现象;另一方面,界线是由量变到质变的点的连续,界线两侧是相似性和差异性相互交织的地带。传统的区划单元边界界定方法包括主导因素法、叠置法、相关分析法、景观制图法等。近年来,空间统计、人工智能推理等新的技术方法引入区划研究之中,区划的技术手段也由简单的个人行为、专家会商、指标体系研究发展到虚拟现实与科学计算、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广泛应用。中国没有按照自然综合体的发生发展与区域分异规律,拟定比较严紧的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并据此进行地域系统研究的工作,更没有有关学科研究人员的共同参与,发表的文献只有10余种。二、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回顾与展望20世纪50年代前1931年竺可桢发表“中国气候区域论”,标志着中国现代自然地域划分研究的开始;1935年丁文江提出要拟定一个比较系统的中国地理区域划分方案,并指导黄秉维编撰《中国地理•长篇》;1940年黄秉维发表了“中国之植物区域”,这些工作开创了中国地域系统研究的先河。为了认识国情和资源调查,综合自然区划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产生了一批系统的自然地理区划。20世纪50年代以来1956年罗开富的《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草案》1959年黄秉维等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1984年席承藩等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概要》等著作这些区划的特点是:由于认识视角以及区划目的、区划原则与方法等不同,形成了很多种区划。其中,影响较大的自然地理区划方案主要有:
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区划以定性为主体区划原则、方案、界线差异大区划理论、方法趋于成熟为我国经济区划、人文区划、综合区划奠定坚实的基础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需求出发,将生态系统观点、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引入地域系统研究,开展了生态地理区划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内涵和格局已发生重大改变,全球变化使地理环境的地域特征也在发生变化,自然灾害、环境问题、生态退化问题等日益突现,需求和技术的可行性使海域也成为重要的地域单元。我国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等观念和理论成为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思想,传统的区划方案也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此过程中,区划手段和方法更趋多元化,区划方案和体系趋于动态化,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值模型等的深入应用,极大地推进了该领域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起21世纪以来在中国未来20年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目的将由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转向资源、环境、生态综合考虑,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展望主要体现在:(1)在研究方向方面,综合自然区划的研究正向着综合区划的方向发展,研究自然与人文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2)从研究方法来看,自然区划向定量研究发展,多元统计分析、模糊聚类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已应用于区划;(3)从技术手段来看,未来研究应着重于把区域考察、遥感方法及定位试验的多源数据融为一体,应用数值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开展不同时空尺度上的综合研究和图文表达。第二节传统中国自然区划方案1954年罗开富主编完成了“中国自然区划草案”。一、罗开富方案Ⅰ1大兴安岭区、Ⅰ2东北平原区、Ⅰ3长白山地区;Ⅱ1黄土高原区、Ⅱ2华北平原区、Ⅱ3胶东辽东区;Ⅲ1秦巴山地区、Ⅲ2四川盆地区、Ⅲ3贵州高原区、Ⅲ4长江中下游平原区、Ⅲ5江南山丘区;Ⅳ1闽广沿海区、Ⅳ2台湾区、Ⅳ3海南区;Ⅴ1康滇南区、Ⅴ2康滇东区、Ⅴ3康滇北区;Ⅵ1卫藏区、Ⅵ2羌塘区、Ⅵ3柴达木区;Ⅶ1新疆盆地区、Ⅶ2新疆山地区、Ⅶ3内蒙古区。首先将全国分为东半壁和西半壁。然后提出最冷、最热、最干和空气稀薄四个相对极端的区域,在其间再划出几个过渡区,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蒙新、青藏、康滇七个“基本区”。最后再以地形为主要依据,划分为23个副区。
东半壁:季风影响显著的区域西半壁:季风影响微弱或完全无季风影响的区域。罗开富方案(引自:罗开富《中国自然地理分区草案》,1954)这个方案,注意到自然地域分异的状况,并对各类自然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所表现的特点,作了一定的探讨,强调基本区是按自然特征而划分的,其含义与范围与行政上或经济上习惯所用的不同。但本方案的缺陷是:中国自然区划以非地带性单位为主,地带性分异规律体现的不多。该方案的优点与不足例如,第一次把辽东半岛、辽河平原和辽西山地丘陵划入华北区,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山海关以外是东北区的旧观念,使东北区的内部相似性更加增大,温暖和湿润的区划符合区内的相似性原则。这个区划方案将全国分为三大自然区、6个热量带、18个自然地区和亚地区,28个自然地带和亚地带、90个自然省。这个方案的区划步骤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二、黄秉维方案(1)按地表热量的地域差异划分出6个热量带和一个高寒区;(2)按水分的地域差异划分自然地区,主要按干燥度指标并参照其他自然景观特征,概括地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3)在一定热量、水分组合的自然地区的基础上,再以土壤、植被条件为依据划分自然地带;(4)根据自然地带内部生物气候条件的差异,进一步划分自然省。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简表构、作物品种、复种指数;以1~3表示。土壤(亚类)、植被(群系纲)及土地利用相同亚地带(28个)区划基本单元;确定土地利用结水热组合为基础自然地带>2干旱1.2(1.5)~2半干旱以A~D表示。1~1.2(1.5)半湿润(18个)确定土地利用及大农业方向;<1湿润干燥度亚地区水热网格概括;热量带为基础,水热组合大致相同自然地区高原耕作上限海拔>16ºC>8000ºC热带0~16ºC4500~8000ºC亚热带-8~0ºC3200~4500ºC暖温带以Ⅰ~Ⅵ表示。-28~-8ºC1700~3200ºC温带景观与农业熟制;<-28ºC<1700ºC寒温带(6个)体现地带性;最冷月平均气温≥10ºC积温热量带与亚带体现非地带性;以色相表示背景。综合特征: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自然区(3个)意义及说明区划依据体系(引自:黄秉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纲要》,1989)黄秉维方案(引自:黄秉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纲要》,1989)该方案是迄今我国最详尽而系统的自然区划,一直为农、林、牧、水、交通运输及国防等有关部门广泛应用,影响巨大,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和地方综合自然区划工作的深入。区划原则和方法既适合中国特点,又便于与国外相比较。(1)在区划等级系统中,第一次反映出地带性区划单位,成为我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典范;(2)区划方案有一套完整的综合区划的理论和方法作指导,每一级区划单位都有明确的概念、划分原则、指标,从科学上看,十分严谨;(3)方案全面评价了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为合理利用和拟定改造自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实践性强,为农业服务的目的性明确;(4)第一次划分了三大自然区,1954年东、西两半壁基础上划分出来的三大区,符合我国自然分异的基本规律,这是该区划的突出贡献的一点;(5)在区划的理论上有突出的特点:该方案的特点如下:①广义理解的地带性分异规律——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②在高级区划单位中,主要反映地带性分异规律,首先是水平地带性,其次是垂直地带性;③采用不同区域相同级别的统一原则;④在高级区划单位中,交替使用主导标志法;⑤区划单位的命名:自然地区:采用温度带+水分条件;自然地带:温度+植被+土壤;自然省:地理名称+地貌名称。三、任美锷方案1961年,任美锷等依据自然差异的主要矛盾以及利用改造自然的不同方向,将全国划分为8个自然区,23个自然地区和65个自然省。后经1978年和1985年两次修改,于1992年正式出版了研究成果。该区划等级单位应简单明确,方案仅划了三级,即区、亚区和小区。全国共分8个自然区,28个自然亚区和42个自然小区。自然区:全国共分8个自然区,即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内蒙、西北和青藏。自然亚区:亚区的划分一般也是按照综合分析所有自然因素并找出主要矛盾(热量、水分、地形等)的原则来考虑的。自然小区:根据综合分析和探讨主要矛盾的原则,依不同的亚区内部区域分异规律进行划分。Ⅰ1大兴安岭北部亚区、Ⅰ2小兴安岭及东部山地亚区、Ⅰ3松嫩平原亚区;Ⅱ1辽东半岛与胶东半岛亚区、Ⅱ2华北平原亚区、Ⅱ3黄土高原亚区;Ⅲ1江汉、秦岭亚区、Ⅲ2江南、南岭亚区;Ⅳ1两广、闽南及台湾亚区、Ⅳ2雷州、海南亚区、Ⅳ3南海诸岛亚区;Ⅴ1云南高原亚区、Ⅴ2横断山脉亚区、Ⅴ3滇南山间盆地亚区;Ⅵ1内蒙古东部亚区、Ⅵ2内蒙古中部亚区、Ⅵ3内蒙古西部亚区;Ⅶ1北疆亚区、Ⅶ2天山山地亚区、Ⅶ3南疆亚区、Ⅶ4阿拉善、河西亚区、Ⅶ5祁连山地亚区、Ⅶ6柴达木盆地亚区;Ⅷ1川西、藏东分割高原亚区、Ⅷ2东部高原亚区、Ⅷ3藏北高原亚区、Ⅷ4阿里高原亚区、Ⅷ5藏南谷地与喜马拉雅高山亚区。包括:(1)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突出了主要的分异因素,运用辩证的综合性原则,在区划指标的选取上,同一等级单位异质异量的多指标,不同一等级单位同质异量的指标。如自然区的同一级单位中,东部—温度;西部—水分;青藏—地势。在同一区域不同等级单位的划分上采用同质异量的指标法,如自然区(东部)是温度,自然亚区是热量。(2)自然区域的基本矛盾是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矛盾,自然区域就是这对矛盾引起的结果。在自然界没有纯粹的地带性自然区域,也没有纯粹的非地带性自然区域,所以每一个区域都是综合性特征的单位;(3)命名: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地貌类型。如:华北区,华北平原亚区。(一)方案的特点(1)区划的第一级单位应首先反映最基本、最明显的区域差异——三大自然区,而不是8个自然区,以8个自然区作为起始单位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又无法与当前区划相对应,同时也没有反映人们生产活动的主要区域差异;(2)柴达木盆地的归属问题,柴达木盆地在地质地貌、地理位置以及形成发展上都与青藏高原有联系,尽管在景观方面与西北区相似,但也是青藏高原内部的分异;(3)同级单位的区域对应问题,因为同级单位是异质异量,不同级单位的同质异量,这就造成区划单位间的混乱,等级单位上的不平衡。(二)方案的不足四、赵松乔方案
1983年,赵松乔提出的方案在其等级单位系统中,把三大自然区作为一级区推出,自然区之下,又分出7个自然地区和33个自然区。地区命名因区而异。自然区的命名采用地貌-植被法或热量-植被法。在东部季风区内依据水热状况命名西北干旱区所属地区按热量和植被类型命名
三大自然区的基本特征水平与垂直地带性复合分布经度地带性明显纬度地带性显著分异规律影响微弱局部地方影响较强影响广泛而深刻人类活动高山草甸草原、高寒荒漠,高山土草原、荒漠草原,钙层土、荒漠土森林——农田,富铝土、淋溶土、半淋溶土植被土壤冰冻作用强烈风力作用占优势流水作用占优势外营力内流河、外流河皆有,冰雪融水与雨水混合补给绝大部分为内流河,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河流高寒气候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强烈隆起上升,形成巨大的高原差异性上升运动显著,形成高平原、大盆地与高山以沉降为主,平原、盆地广新构造运动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项目(引自:赵松乔《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一个新方案》,1983)赵松乔方案(引自:赵松乔《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一个新方案》,1983)(1)区划的等级单位系统内5级组合: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区—自然亚区—自然小区;(2)任何区域都是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统一区域,任何区域都是综合性区域,区划从高级单位起就把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结合起来;(3)区划指标的选取采用同质异量指标法进行区划,为综合指标与主导标志相结合的区划作出了典范;(4)命名精炼,“区”采用“地理位置+主要自然地理特征”联合命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应用上是成功的。(一)方案的特点如自然地区这一级,气候指标是同质(活动积温、干燥度、无霜期),异量是不同地区采用不同量。如东北湿润半湿润温带地区,干燥度选取0.5~1.2指标,华北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干燥度选取0.5~1.5指标。西北温带暖温带荒漠地区,将两个温度带并为一区不合适,西北地区的温度差异不如水分差异所产生的影响大,所以温度条件被水分条件掩盖,事实上两个温度带在生产上有明显的差异。青藏高原幅宽面积大,南北差异明显,根据温度、水分不同是可以划分不同的自然地区的,作者归于一区过于概括,更不利于全国区划中同级单位的平衡或对应。
(二)方案的不足第三节生态地理区划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系统观点、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被逐渐引入自然地理区划研究。生态地理区划是综合自然区划的深入,它是从生态学的视角诠释区划。一、傅伯杰方案(一)方案的分区根据生态区划的原则、依据、指标体系和命名方法,结合自然地域特点、生态系统类型、主要区域环境问题和人类活动状况等要素,方案采用自上而下逐级划分、专家集成与模型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划分各生态区单元。首先,1级区的划分主要根据中国在气候上因受东亚季风的影响而形成的东部湿润、西北干旱、青藏高原寒冷的气候特点及与之相对应的生态系统类型的差异。同时,考虑到前人的工作和人们的接受程度,沿用传统的三大地域的划分方案。方案将1级区划分为3个生态大区,即东部湿润、半湿润生态大区,西北干旱、半干旱生态大区和青藏高原高寒生态大区。在此基础上,再逐级划分出13个2级区(生态地区,东部6个、西部4个、青藏高原3个)和57个3级区(生态区,东部35个、西部12个、青藏高原10个)。
傅伯杰方案(引自:傅伯杰等.《中国生态区划方案》,2001)该区划方案是在充分考虑我国生态地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资产、生态敏感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胁迫等要素的基础上完成的,同时也为了便于对生态环境的管理。(二)方案的特点(1)在强调自然区域分异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方案将这些人类活动较为强烈的区域划分出来。(2)关注一些特殊生态系统类型的区域划分。对于一些非地域性生态系统类型,由于其结构和功能与其相邻区域的系统存在很大的差别,方案中也予以单独划分出来。(3)突出一些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方案对一些生态环境敏感和脆弱区域进行了划分。在区域划分和命名上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郑度带领的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团队,开展了生态地理区划。生态地理区划所采用的原则,包括区域等级层次原则、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原则、区域发生学原则和区域共扼原则。此外,还考虑地域主导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稳定程度、生态演替方向以及所划分出的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危机的轻重程度、地域分布特征、生态整治方向和对策措施的相似性或差异性。二、郑度、杨勤业方案区划采用的方法自上而下的演绎途径与自下而上的归纳途径相结合。界线采用将专家智能判定与建立模型、采用数理统计与GIS的空间表达相结合的方法。区划将全国划分出11个温度带,21个干湿地区,49个自然区。生态地理区划方案塔里木与吐鲁番盆地D干旱地区晋中陕北甘东高原丘陵C半干旱地区晋南关中盆地华北山地丘陵华北平原鲁中山地丘陵B半湿润地区辽东胶东山地丘陵A湿润地区Ⅲ暖温带伊犁盆地阿尔泰山与塔城盆地准噶尔盆地阿拉善及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平原西部及河套D干旱地区呼伦贝尔高平原内蒙古高平原东部大兴安岭南部松辽平原西南部C半干旱地区三河山麓平原丘陵大兴安岭南部松辽平原中部B半湿润地区东北东部山前平原东北东部山地三江平原A湿润地区Ⅱ中温带大兴安岭A湿润地区Ⅰ寒温带自然区干湿地区温度带阿里山地昆仑山北翼柴达木盆地D干旱地区藏南山地青东祁连山地C半干旱地区川西藏东高山深谷A湿润/B半湿润地区Ⅺ高原温带昆仑高山高原D干旱地区羌塘高原湖盆青南高原宽谷C半干旱地区果洛那曲丘状高原B半湿润地区Ⅹ高原亚寒带南沙群岛A湿润地区Ⅸ赤道热带琼南低地与东沙、中沙、西沙诸岛A湿润地区Ⅷ中热带滇南谷地丘陵琼雷山地丘陵台湾南部低地A湿润地区Ⅶ边缘热带滇中山地丘陵闽粤桂丘陵平原台湾中北部山地平原A湿润地区Ⅵ南亚热带东喜马拉雅南翼云南高原四川盆地贵州高原浙闽与南岭山地江南丘陵A湿润地区Ⅴ中亚热带汉中盆地淮南与长江中下游A湿润地区Ⅳ北亚热带(引自:郑度《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研究》,2008)(1)提出并完善了生态地理区域系统划分的原则和指标体系,该方案按照温度、水分、地貌组合的顺序,依次划分,建立了以生物地理学为基础的气候-植被分类系统;(2)系统揭示了不同生态地理区域土地退化及其整治的地域分异规律,并应用于生态与环境建设区域差异的论述与规划,阐明了各个生态地理区自然条件的差异、联系及其利用等问题;(3)在研究方法上考虑了全球环境变化对地域划分的影响,按照先水平地带,后直地带的方法来反映广义的地理地带规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界线拟定方面则是将传统的专家智能判定,与模型、数理统计和GIS的空间表达等结合。该方案的特点三、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根据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地决定》的要求,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编制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并于2008年7月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范围为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陆地,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1)主导功能原则(2)区域相关性原则(3)协调原则(4)分级区划原则:(一)基本原则生态功能的确定以生态系统的主导服务功能为主。在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域,以生态调节功能优先;在具有多种生态调节功能的地域,以主导调节功能优先。在区划过程中,综合考虑流域上下游的关系、区域间生态功能的互补作用,根据保障区域、流域与国家生态安全的要求,分析和确定区域的主导生态功能。生态功能区的确定要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其他各种专项规划相衔接。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应从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工作宏观管理的需要出发,进行大尺度范围划分。省级生态功能区划应与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相衔接,在区划尺度上应更能满足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工作微观管理的需要。按照中国的气候和地貌等自然条件,将全国陆地生态系统划分为3个生态大区:然后依据《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分为3个等级:(二)分区方法(1)根据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和所具有的主导服务功能类型,将全国划分为生态调节、产品提供与人居保障3类生态功能一级区。(2)在生态功能一级区的基础上,依据生态功能重要性划分生态功能二级区:生态调节功能、产品提供功能、人居保障功能。(3)生态功能三级区是在二级区的基础上,按照生态系统与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地形差异、土地利用的组合来划分生态功能三级区。东部季风生态大区西部干旱生态大区青藏高寒生态大区全国生态功能一级区共有3类31个区生态功能二级区共有9类67个区生态功能三级区共有216个(三)区划方案包括:生态调节功能区产品提供功能区人居保障功能区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等生态调节功能农产品与林产品等产品提供功能以及大都市群和重点城镇群人居保障功能二级生态功能区。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体系生态功能一级区(3类)生态功能二级区(9类)面积(万km2)面积比例(%)生态功能三级区数量(216个)及举例生态调节水源涵养237.9024.7850:大兴安岭北部落叶松林水源涵养防风固沙204.7721.3327:呼伦贝尔典型草原防风固沙土壤保持93.729.7628:黄土高原西部土壤保持生态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201.0520.9434:三江平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7.060.739:洞庭湖湿地洪水调蓄产品提供农产品提供168.6317.5736:三江平原农业生产林产品提供30.903.2210:大兴安岭林区林产品人居保障大都市群4.230.443:长三角大都市群重点城镇群8.030.8419:武汉城镇群(引自: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全国生态功能区划》,2008)思考题1.简述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2.分析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的未来发展趋势。3.简述中国传统自然地理区划的优缺点。4.介绍和比较两种中国传统自然地理区划方案。5.试分析中国生态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6.什么是傅伯杰方案?7.简述生态地理区划特点与优势。8.试分析中国现阶段生态地理区划研究的研究现状。9.简述中国生态地理区划方案有哪些?10.中国地理区划的意义是什么?主要参考文献[1]刘南威,郭有立.综合自然地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4.[2]罗开富.中国自然地理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全新产品保密供应合作合同书版
- 辽宁省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
- 湖南省长沙市2023-2024学年高二化学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 第一次担任班主任工作总结
- 第五中学秋季学期总务处工作总结
- 2024年化工原料供应及服务协议版B版
- 2024年个人租地协议模板详案版B版
- 2024年企业品牌营销策划与执行合同
- 2024年居间合同书与合同书不同之处解析版
- 2024年商业标识牌设计与全方位安装服务协议版B版
- 第二单元 参考活动2 做出正确的决定说课稿 -2024-2025学年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苏少版八年级上册
- 2024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之间的合作开发合同
- 上海市杨浦区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期中质量调研语文学科试卷(含答案)
- 颈椎肩盘突出护理
- 稻谷收购合同-早籼收购合同模板
- 第 10 章 时间管理
- 《世说新语》整本书阅读导读
- 血液透析器课件
- 2024-2030年塑料编织袋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4届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数学学科笔试试题(附答案)
- 综合与实践-制作视力表(一)-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