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 09 中国古代的贸易_第1页
中国历史文化 09 中国古代的贸易_第2页
中国历史文化 09 中国古代的贸易_第3页
中国历史文化 09 中国古代的贸易_第4页
中国历史文化 09 中国古代的贸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中国古代的贸易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市场、商人及与之相关的行会、钱庄等基本情况,掌握古代货币的起源、种类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加深对古代贸易文化的认识。学习目的中国古代市场的发展状况中国古代商人的状况及著名商人货币的主要种类及其发展演变行会、钱庄主要内容贸易即商品交换。中国最早的贸易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有所谓“神农作市”“祝融作市”的传说。但是作为它的发展形态,有专职的商人、稳定的货币、固定的市场、法定的管理制度的贸易,则出现在周代。数千年间,贸易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繁荣不可缺少的环节。《史记·货殖列传》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可见商品贸易的重要。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市场与商人一、中国古代的市场周代以前的市场不可详考。古老的“日中作市”,只是临时性的商品交换地,还算不上市场。据《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记载,西周和春秋时期的主要市场是在国都之城或其他的一些大城市之中。在天子和诸侯的国都城内,基本上都是“前朝后市”的格局。市场设在王宫的北面,四周设有门市。市场交易分为三部分,中间的叫“大市”,日中开市,主要是面向贵族;东边的叫“朝市”,早晨开市,主要是面向商贾;西边的叫“夕市”,傍晚开市,主要是面向小商贩。三市都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胥师”进行管理,掌管物价的叫“贾师”,总的主管官员叫“司市”,各有办事的场所。开市时以悬挂旌旗为号。市场外不准进行贸易。汉代的长安、洛阳、临淄、宛、成都都是大的中心商业城市,每个城市都有集中的商业区和市场。京师长安有九个市场,都在空门(光门)夹横桥大道的两侧。道西六市,称为西市;道东三市,称为东市。每个市的四周都有围墙,把市场与居民区分开。每个市有市门,由市门监卒按时开闭。市内有市楼,有令署,是专门管理市场官吏的办公场所。每天仍然是升旗开市,市内划分成许多小区,各有人行通道。所有店铺(即肆)都按所经营的商品种类分区排列,井然有序。凡是在市区内长期从事经营的,都要登记列入市籍,按章缴纳费税。唐代的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商业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商业区设在外城廓。朱雀大街把长安城南部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城区各有一个大市场,各占两坊之地。史载东市内有“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西市格局也是如此,西域胡商和波斯、大食等外国商人的店铺都聚集在这里。唐代的市,仍然沿袭古制,四周有墙,定时开放,市外不准开设店铺,管理非常严格。北宋中期以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打破了自西周以来的封闭式的市场旧制。如开封城内,出现了许多商业区,商店、作坊遍布全城各处,晚间的夜市也兴旺起来。南宋时期的杭州,市场已不再有高墙围绕,商业区进一步扩大。街道两旁的房屋家家都开店铺。还有分门别类的行市,各有集中区。如米市、肉市、菜市、猪行、布行等。宋代的市场,开创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局面,推动了商业的繁荣。二、中国古代的商人专门从事贸易的人称为“商人”。商人之“商”源于商王朝之“商”。商人在建国前就是一个长于贸易的部落。他们六世先公王亥就是一个经常以牛为负重工具,在各个部落之间进行贸易的人,后来因此而被有易氏所杀。“殷人善贾,周人重农”,这是两个古老民族各自的特点。商王朝灭亡后,一些商王朝的遗民们便复祖旧业,出走各地,进行贸易。重农的周人蔑称他们为“商人”,久而久之,“商人”渐成贸易职业人的称号。商人分为两类:凡是固定在一个地方开店坐铺的经营者称为“贾”,而流动在外进行贸易的称为“商”。所谓“行商坐贾”,后来统称为“商人”。在商代,从事贸易的人,一般最低应是平民。周代实行“工商食官”的制度。手工业者和商人都由国家统一管理控制,有专门的户籍,世代不得改变,地位如同奴隶。其原因:一是周人重农,故鄙视商人;二是商人多是商代的遗民,本来就是被打入另册的种族奴隶。春秋时期商人的地位逐渐提高,商人已经成为士农工商“四民”中的一民。“工商食官”的制度逐渐被打破了,涌现出一些叱咤风云的大商人。世代从商的大商人,有的已经能够关注国家的安危、参与国家的政事。汉王朝虽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随着封建私有经济的发展,商人阶层还是有所发展。由国家垄断盐铁的生产与销售、推行平准法与均输法等重大经济改革的提出的,迅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有力地支援了对匈奴的战争,把西汉王朝推向了繁荣的高峰。其政策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参酌沿用。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一些地区的大商人们形成了一些具有垄断性质的商人集团,如徽商、晋商等。第二节中国古代的货币一、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货币是由商品交换而产生的,但最初的商品交换形式是原始的以物易物,互通有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求的物品种类不断增多。有的时候自己所急需的恰恰是对方所没有的,而第三方虽然有这种物品,但自己所有的物品又恰恰是他所不需要的。这样就需要有一种“共用商品”,它是大家在任何时候都需要的,并且用它可以与任何人互通有无。这种起着固定媒介作用、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就是所谓的“货币”。中国古代是什么时候出现货币的呢?《易·系辞下》说:“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古史考》也说:“神农作市。”《世本·作篇》又说:“祝融作市。”神农氏就是略早于黄帝的炎帝,祝融略晚于神农。这正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进入父系氏族公社以后蓬勃大发展的时期,各个氏族间、部落间的商品交易日益频繁,货币应运而生。二、中国古代货币的种类1.贝币

海贝作为最原始的货币,不但见于古籍的记载,也被考古发掘出的大量实物所证实。它是一种小巧玲珑的齿贝,背凸腹平,中间有沟,沟两侧有齿形纹。在商代,贝币的计算单位是“朋”。一朋的数量是5个、10个或20个贝币。2.铸币继贝币之后的铸币是古代中国的主体货币,铸币包括铜铸币、金铸币、银铸币和铁铸币等。(1)铜铸币

铜铸币经历了五个发展演变阶段:杂铸币、半两钱、五铢钱、通宝钱、铜元。

杂铸币杂铸币始于商周,止于秦统一。半两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0年下令改革币制,统一全国货币。从此,中国的主要货币——外圆内方形式的铜币固定下来,成为主体货币,一直到中华民国建立之后停止铸造,通行了二千二百余年。这是中国货币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西汉前期沿袭秦制,也是铸半两钱进行流通,直至汉武帝时期终止。五铢钱汉武帝为整顿汉初私人铸钱造成币制的混乱,加强中央集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于元鼎四年(公元前118年),罢半两钱,铸五铢钱。继而废私铸,由国家的上林三官(钟官、辨铜、技巧)铸造。从此,中国货币的铸造权、发行权完全集中于中央政府。通宝钱通宝钱是以“通宝”为钱名的货币。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铸造“开元通宝”,取代了五铢钱。通宝钱为唐代以后历代钱币的标准,流通了一千三百多年,直至中华民国建立以后才逐渐被淘汰。铜元清代末期,又出现了一种圆形无孔的铜铸货币——铜元。二、中国古代货币的种类(2)金铸币

黄金色泽美丽,不烂不锈,是理想的金属货币。据《史记》说,在虞夏之时,黄金就已经作为货币。《汉书》认为,西周初年黄金货币就已经有了一定形制。在安阳曾出土过金贝和包金的铜贝,证明商周时期黄金确已发挥了货币作用。春秋战国时的楚国曾以黄金为货币,叫“爰金”或“卢金”。秦始皇统一后,将黄金定为上币,单位为“镒”,一镒二十四两。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铸“麟趾袅蹄”,又称为马蹄金,统一黄金货币的形制。不过黄金铸币的主要作用是收藏、赏赐等,使用时要按比价折合成铜币,用于直接交换、流通市场者不多。(3)银铸币

白银铸币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对匈奴用兵,为解决财政困难曾铸银币三种,因与钱的比价太高,仅四五年便废止。金章宗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铸造“承安宝货”,这是汉武帝之后第一次出现的法定银币,形状类似银锭。两宋时期,政府正式规定白银为租税、官俸的法定货币。宋代白银货币称为“银锭”。元代以后,银币已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清代,政府明确规定:“以银为本,以钱为末。”(4)铁铸币

铁铸币极少。由于铁的本身价值不高,加之易锈烂,所以没有成为主要货币。二、中国古代货币的种类3.纸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比欧州兑换券要早数百年。纸币古称“钞”。纸币本身没有价值,是代表一定价值的符号,是在信用关系比较发达的情况下为社会公认的一种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据说纸币的雏形早在西周时就已出现,叫做“里布”。春秋战国时期又有“皮币”“傅别”。汉武帝制“白鹿皮币”,虽因价格太高而未能流通,但它是我国纸币的先驱。唐宪宗时,富商至京师,常把钱存放在各道的奏进院(即在京办事处),使用时“合券”取钱,称为“飞钱”,它是中国纸币发展的渊源。中国真正的纸币是北宋初年出现的“交子”。它先是由个体富商自行发行的楮券(收据形式),两面有印记,密码画押,朱墨间错,临时填写数额,可在发行商于各地所设的交子铺随时兑现。继而又由富商们联合举办,后来由政府垄断。宋仁宗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正式发行交子。交子用铜版印刷,三色套印,版画图案精美。宋徽宗时把交子改称“钱引”。其后,元明清各朝都发行了多种类型、名称各异的纸币。元代时称为“钞”,元明两代又称为“宝钞”,清代称为“钞票”。元代是纸币最盛行的时期,市场上除了银元宝外,几乎都是纸币。钞币流通到清咸丰官票宝钞消亡为止,大约有八百七八十年的时间。纸币因其便于携带,支取方便,对活跃和推动商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无论哪一种纸币,在流通一阵之后,都毫无例外地大规模超量发行,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的上涨,成为封建国家掠夺人民财富的手段。第三节中国古代的行会与钱庄一、中国古代的行会从周至唐,都是实行封闭式的市场管理制度。在市场内,出售同一类货物都要集中在同一个区域内,称为“行”或“同行”。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同行间的商人对内对外需要互相协助的事情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一种自发性的组织,即最初的行会。中国古代商业行会在唐代确已存在。据史书记载,唐代城市中行业种类很多,每行有行会,负责保护同行商人的利益和应付官府征课之事,负责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宋代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打破了封闭式管理的市场,商业店铺遍布城市中的各个角落,而且允许日夜经营。因此,宋代的行会也有重大的发展。一是范围扩大,变成了超区域性的行业组织。隶属于同一个行会组织的成员称为“行人”“行商”“行户”。二是有共同的标识。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衣着装束,从服装即能区分出商户是属于哪一个行业的。三是行会有严密的组织和制度。行会统一归政府管理。行会的首领,称为“行头”“行老”,主管对内对外的一切事务,与官府交涉本行的种种事情,权力很大。行会有严格的行规。行会的作用:一是有利于同行业的互助,避免同行的无序竞争;二是有利于抵制外来商人,保护本地商人的利益;三是有利于官府控制,为官府服务,同时也抵制官府的过分盘剥,维护本行业商人的利益。明清时代,商人的行会组织不但数量显著增加,性质也有所改变。明清的商业行会,特别是清代的行会,与唐宋的行会几乎完全是为封建政府服务不同,其宗旨更侧重于保护本行和同乡人的利益,有时还起到一些抵制官府、官僚侵害商人的作用。康熙中期以后,开始出现一些超地域的会馆。这种超地域的观念,减少了狭隘的排他性,有利于商人在更广阔的区域内经营,这是商业行会的巨大进步。二、中国古代的钱庄与票号钱庄和票号是中国古代商品贸易中的金融机构,从事货币兑换、存款、取款、放贷等业务。中国古代使用的是金属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携带很不方便,也很不安全。如宋代四川通行的铁钱。铁钱体重值小,买卖交易中用钱量大。大铁钱每千枚重二十五斤,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买一匹绢,需要二万个小铁钱,重达一百三十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不方便。如果是在外地远途交易大宗商品,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有一个能够随时随地存钱、取钱的机构成为人们的渴求。这种机构最早出现在唐代,称为“柜坊”。柜坊是钱庄的雏形,是代商人存放保管钱财的地方。它是把钱财存放在木制和金属制的大柜中并加锁。存钱者可凭柜坊开的凭据即“飞钱”随时支取,柜坊收取一定的保管费用。宋代随着纸币“交子”的出现,伴生了用来兑换交子的“交子铺”。这种交子铺最初是由有声望的大商人联合办的。商人们只要在一地的交子铺存上钱,就可以领取交子。用交子可以在全国各地的交子铺(存钱交子铺的分铺)兑换钱币,也可以直接用交子进行商品买卖,免去了携带重金之苦。后来交子铺由国家直接经营,更增加了可信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