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长亭送别_第1页
上课:长亭送别_第2页
上课:长亭送别_第3页
上课:长亭送别_第4页
上课:长亭送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情可待成追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了,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妹妹,要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人。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过去。黛玉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己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在他俩心中引起的强烈共鸣,也正是封建时代青年男女的共鸣。难怪封建卫道士要视之为“移人性情”的洪水猛兽,明、清两代统治者都曾明令禁毁,甚至道光二十四年浙江学政还在省城设局收毁之,后来类似情况还不断重演。一些封建帮闲还大造舆论:“《西厢》、《玉簪》等,诸淫亵之戏,亟宜放绝,禁书坊不得鬻卖也”。他们说《西厢记》是“淫书之尤者”,“看了《西厢记》,到老不成器”,千方百计诋毁之。更有甚者,他们还瞎编什么《西厢记》作者“嚼舌而死”,死后被打入阿鼻地狱不得超生,连那些推崇者如李卓吾、金圣叹,也因评点《西厢》而不得善终,云云。

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王实甫就活在他的《西厢》里。西厢记王实甫中国古代戏曲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清·王国维戏曲,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它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近现代京剧和各种地方戏。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近代、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中国古代戏曲元曲: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

)和杂剧。元杂剧,是一种把歌唱、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元杂剧的角色:

末(男主角)

旦(女主角)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如张飞、李逵等。)

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次要男角)元曲四大家:①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②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③马致远《汉宫秋》;④郑光祖《倩女离魂》。

(巧记:白马关郑)元杂剧四大悲剧:1.关汉卿《窦娥冤》2.马致远《汉宫秋》3.白朴《梧桐雨》4.纪君祥《赵氏孤儿》

戏剧的语言,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科介,是剧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响效果的舞台指示。(剧本的构成:唱、科、白

)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折”类似“幕”,限用同一种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一个完整的故事。(《长亭送别》五本21折)

王实甫,大都(今北京)人。后人推测他的生卒年大约是1260-1336年,主要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年-1307年),这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

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十三种。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共五本,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剧本描写书生张生在寺庙中遇见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两人产生爱情,通过婢女红娘的帮助,历经坎坷,终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而结合的故事。

六才子书是由明末金圣叹所定。他认为天下有六大奇书,写得雅驯、透脱、精妙,概可以“才子书”名之。那就是《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与《西厢记》。并着手对各书一一加以评点,合称为《六才子书》。但事未竟而遇害,最终只评批完《水浒》与《西厢记》两部。金圣叹认为,《水浒》可媲美《论语》,《西厢》可取代“四书”而作为童蒙课本。《离骚》《庄子》《史记》《少陵集》《西厢记》《水浒传》六才子书《西游记》明四大奇书《金瓶梅》《水浒传》《三国演义》“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明初贾仲明续编《录鬼簿》唐·元稹《莺莺传》(亦名《会真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亦名《董西厢》)元·王实甫《西厢记》(亦名《王西厢》)王实甫《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代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超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之也。《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对雪读之,资其洁清也。《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时间:秋天地点:普救寺主角:张生崔莺莺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三十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杜确,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摇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

惊艳借厢和诗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匪惊赴宴夫人赖婚张生求助红娘传书:张生托红娘传书,“相思恨转添,漫把瑶琴弄。乐事又逢春,芳心尔亦动。此情不可违,虚誉何须奉?莫负月华明,且怜花影重。”表达了亟盼与莺莺月下相会之意。莺莺月夜听琴莺莺复书:“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张生越墙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莺莺“训”张张生如约跳墙莽撞而入,却遭莺莺羞辱,怏怏而去,一病不起。相思问病红娘前来探望张生,呈上一药方,张生病即痊愈。崔张成婚:张生染病,莺莺放心不下,托红娘问汤药,传情诗:“休将闲事苦萦怀,取决摧残天赋才。不意当时完妾命,岂防今日作君灾?仰图厚德难从礼,谨奉新诗可当媒。寄语高唐休咏赋,令宵端的云雨来。”莺莺访张是夜,莺莺冲被封建礼教束缚,迈出决定性一步:与张生私定终身。拷红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据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饯行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进京赶考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

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歌颂了张生和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在元代杂剧中具有“天下夺魁”的成就。

进步性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飘零的书生相爱,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长亭送别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长亭

长亭短亭是古时设在官道旁的供旅客休息和送别的亭子。“亭”即“停”也,暂时停留之意。在表达离别情怀时,诗人有时也将“长亭”写作“离亭”。更可见它和离别的不解之缘。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即言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离愁别恨哭宴赏析《长亭送别》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曲词之美划分剧情层次,拟小标题1、赶赴长亭:路上的场景,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的心绪。2、长亭饯别:别宴上的场景,刻画了崔张二人痛苦无奈的心情。3、长亭分别:莺莺对张生的嘱咐和分手后的场景。

故事之美赶赴长亭长亭饯别长亭分别离别愁思故事之美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鉴赏:人物之美曲词之美意境之美《陈情表》

名句默写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_______,_______。2、外无_____,内无_____,______,_____。3、猥以微贱,当侍东宫,_______。4、郡县逼迫,催臣上道;______,_____。5、臣欲奉召奔驰,_____;______,______。6、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____,____。7、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但以刘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9、_______,愿乞终养。10、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物之美张生——钟情之美莺莺——深情之美红娘——热情之美主人公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试分析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注意答题格式:崔莺莺是一位_______的女性形象。重爱情轻功名叛逆执着温柔体贴伤感担忧戏眼离愁别恨赶赴长亭长亭饯行临别叮嘱惜别目送痛(愁苦、怨恨)恨(依恋、无奈)怕(担心、害怕)念(眷恋、失意)

莺莺的思想感情在这一折中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试剖析崔莺莺的内心世界崔莺莺是中国古典文学画廊中一个不同凡响的女性形象,她鄙视功名利禄,鄙视等级观念,反对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反叛封建的伦理观念,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正是有这样独特的艺术形象,才使得《西厢记》历久弥新,为大家所喜爱。正如诗人郭沫若所说: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俄国的汉学家孟列夫在《中国古典戏剧的改革》一书中写道的:

“崔莺莺无限钟情和奋不顾身,妒忌和痛苦,孝顺和不屈服——这样多侧面的妇女形象确是其他任何一位元代剧作家都没有塑造过的。”

正是这样一个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才跨越了百年的历史,在现代众多的影视剧女子中仍能够被人们所熟知。《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曲词之美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诗词鉴赏重点关注:1、内容2、情感3、手法(表达技巧)景与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意象意境景方法: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传了什么情?

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

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主观感受)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结尾两句莺莺自问自答。在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为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意境悲凉,委婉深沉、令人感伤。前五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以一组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赏析

选取了哪些意象?艺术效果如何?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景物(意象的选择)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情离人泪染早是离人伤感,况值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一切景语皆情语〔端正好〕是一幅秋日送别图,抒发了莺莺痛苦压抑的心情。这支曲子选择了蓝天的白云、满地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这四个富有深秋特征的意象,与凄紧的西风融为一体,组成黯然销魂的凄美意境,渲染出寥落萧瑟的悲秋气氛,衬托出莺莺离人伤感的忧郁而又压抑的心情。后两句自问自答,“晓来谁染霜林醉”,这句中的“染”和“醉”,用拟人手法,融入了离人的痛苦之情,使萧瑟的秋景更蒙上忧伤的色彩,“总是离人泪”中的“泪”字,让情景交融在一起。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金圣叹赞:此真小女儿又稚小,又苦恼,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它抒发了莺莺不忍离别,连一会厮守的机会都不愿意放弃的深情。

词眼:恨[滚绣球]

1恨归去得疾(刚摆脱相思又要分离)恨2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忳忳的行车儿快快的随)3此恨谁知(松了金钏减了玉肌)越恨越深,表现了离别时复杂感情。[滚绣球]用词语体现出主人公分别时的百转愁肠,如: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每一句都在咏叹不忍分离的苦楚。由情及景,以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夸张手法的使用:“松了金钏,减了玉肌”表现了在感情的折磨下的莺莺身心交瘁,对拆散恩爱夫妻的崔母,及崔母所代表的封建礼教的控诉。[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开头[端正好]所写相同?提示:稍有不同,[端正好]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然后用两句自问自答,采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前一句用拟人手法,情景交融,后一句用幻觉描写,写内心深藏之情。“夕阳古道”萧瑟凄冷,增添了苍凉意味,极目远送,产生幻觉,先是耳闻无声,后忽有马嘶传来,无声和有声相映衬,最后用心理描写说对自己的举动也无法理解。

请赏析[收尾]这支曲子前一句用环境描写表现内心的怅惘之情。

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最后一句,用夸张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化虚为实,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表现痛苦的深重。

1、贺铸: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2、秦观: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3、欧阳修: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4、李煜: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止[叨叨令]排比、反复手法;先用儿化词,后用五个叠词;排比、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剧中人物哽咽泣诉的口吻毕现,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突出了依依难舍的悲苦之情。思考下列问题:1、[脱布衫]中环境描写,有何作用?2、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句诗表情达意手法相同?3、〔上小楼〕这一段有什么作用?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第二部分[脱布衫]中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提示:渲染莺莺在别宴上的离愁别恨,后两句描绘了张生在宴席上精神不振的可怜情态。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句诗表情达意手法相同?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上小楼〕这一段有什么作用?〔上小楼〕大胆肯定了与张生幽情的美好情致,表明自己体会到的相思苦痛,进而体会到这种痛苦比相思更苦十倍。“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满庭芳〕体现了莺莺怎样的想法答:恼恨世俗之礼小结:这部分表现了莺莺饱受煎熬内心种种痛苦。她只求与心上人厮守终生,并不在意世俗功名。分析第三部分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崔莺莺用反语袒露自己的忧虑,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提示:担忧张生的起居,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3、〔耍孩儿〕中“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显示莺莺对张生深情挚爱。这两句与四煞中的“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山峰华岳低”相映衬,突出了莺莺对张生感情的热烈、持久和分离之苦的巨大、深沉。[滚绣球]:“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对拆散鸳鸯的不满珍重爱情鄙视功名利禄[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科白):“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长亭送别]中,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意美:准确、生动、形象地表现性格、意境。形美:1.句式对称的整齐美与不对称的参差美达成建筑之美2.声韵格律的音乐美(句式、节奏、平仄、四声、压韵、衬字、叠词等)神美: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文采与表现力)曲词之美效果诠释本文是如何创造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的?1、意象的精心选用2、情景的密切交融3、诗词的巧妙化用4、修辞的广泛使用5、典故的适当运用

意境之美分手之时[一煞][收尾]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黄叶纷飞、袅袅烟气、野草零落。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曲词中描写秋景的组合意象长亭路上[端正好]筵席之中[脱布衫]萧瑟凄冷1、意象的精心选用离愁别绪[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霭”四种意象。试回忆唐诗宋词中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青山:古道:夕阳:烟霭: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长亭送别》曲词以词采典雅见长,情景交融。试以[端正好]为例,说说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一、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二、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三、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端正好一曲,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四句,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莺莺心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面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2、情景的密切交融景物(意象的选择)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霜林醉情离人泪染早是离人伤感,况值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一切景语皆情语“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蔼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赏析:以青山疏林,淡烟暮蔼,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氛围萧瑟凄冷。“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是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进一层表现她的惆账和眷恋。“无人语”不是写在寂寞的夕阳古道上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