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散文类三(含答案)_第1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散文类三(含答案)_第2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散文类三(含答案)_第3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散文类三(含答案)_第4页
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散文类三(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装…………○…………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一、文言文阅读(共6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巢谷传(宋)苏辙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闻西边多骁勇,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结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土大夫皆违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褐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有删改)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畜弓箭畜:积聚B.予愍其老且病愍:伶悯C.阅其橐中无数千钱阅:翻阅D.恨其不用吾言恨:遗憾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无知者公无止我B.予以乡闾故予是以先之C.予之在朝予闻哭之失声D.昔赵襄子厄于晋阳谷于朋友之义3.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至友其秀杰:每到一地,就同那里优秀杰出的人结成朋友B.二人相与为金石交:两个人结成了生死之交,友谊如金石一般坚固C.缓急可托者也:(巢谷是)在情势危急之时可以托付的人D.尚何以发之:又怎么才能发现他的贤才品德呢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巢谷幼承父学,知识渊博,后来发现兴趣所在,故弃文学武,改应武举。B.韩存宝号称“熙河名将”,颇受朝廷重视,这与巢谷对他的指导不无关系。C.苏辙在朝为官时,巢谷与他很少来往,到晚年才与苏氏兄弟在梅州相见。D.巢谷有古人之风,但未得赏识,苏辙以此文表达对他的崇敬、惋惜之情。5.请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6.文中说“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请从文中举两例印证。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利不可两,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圣人去小取大。昔荆龚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荆师败,龚王伤。临战,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①阳谷操黍酒而进之。子反受而饮之。子反之为人也嗜酒,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战既罢,龚王欲复战而谋。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龚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若此,是忘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于是罢师去之。斩司马子反以为戮。竖阳谷之进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适杀之。故曰:小忠,大忠之贼也。昔者晋献公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②赂虞公,以假道于虞而伐虢。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中山之国有套繇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为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套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赤章蔓枝谏曰:“夫智伯之为人也,贪而无信,必欲攻我而无道也,故为大钟,方车二轨以遗君。君因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弗听,有顷,谏之。君曰:“大国为欢,而子逆之,不祥,子释之。”赤章蔓枝曰:“为人臣不忠贞,罪也;忠贞不用,远身可也。”断毂而行,至卫七日厹而繇亡。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齐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战,必划③若类,掘若垄。”触予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达子又帅其余卒军于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权勋》)(注)①竖:童仆。②垂棘之璧:垂棘产的美玉;屈产之乘:屈邑产的良马。③划:灭除。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

辞:借口B.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

薄:稍微C.为铸人钟,方车二轨以遗之

遗:赠送D.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

耻:耻辱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

猥以微贱,当待东宫B.以假道于虞而伐虢

不拘于时C.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D.君因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3.下列用“/”给句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足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B.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C.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D.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子反因为口渴误饮童仆给他的黍酒而致醉,未能与荆龚王及时商讨重新作战的对策,结果被荆龚王斩杀并暴尸示众。B.晋献公派荀息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公没有听宫之奇的劝谏把路借给了晋国,结果晋国攻下虢国后接着灭掉了虞国。C.智伯想要攻占厹繇却苦于没有进军的道路,厹繇国君不听赤章蔓枝劝谏,削平高地填平溪谷去迎接大钟,最终导致亡国。D.齐国将领触子不堪齐王羞辱和重压,故意战败逃走;齐王未能吸取教训去体恤将士,结果齐军再次惨败,齐王也逃到莒国。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五年时,某送别介卿(1)于洪州。黄生年十四五,在舟中出入吾二人之间,与众童子无异。其时,从介卿于淮南,至者独言黄生敏且勤,自此,黄生之能浸浸闻。至介卿之门者,归,莫不爱其为人,而异其业之进。介卿以书抵黄生之亲,亦骤称之。于是黄生之里人皆叹其善自致,而畏且慕之。其大父(2)虽已老,其母虽久寡居,闻黄生之进如此,虽在千里之外,犹朝夕待其旁也;虽书信岁不过三四至,犹朝夕与之上下语也。非特如是也,其喜殆甚于朝夕待其旁,朝夕与之上下语也。何则?黄生在其家,无以异于众童子,一出而得大贤为之依归,遂以能闻于人,为其大父与母者,其独能勿喜乎?其不愈于朝夕待其旁,朝夕与之上下语乎?予闻之亦喜甚。而子自洪州归,虽其身去介卿之侧,其心焦然,食息坐作,无顷焉不在介卿也。至于今且三年。然日孜孜念之,凡询介卿之事于人,虽奴隶贱人加详焉。于奴隶人犹然,况衣冠降登,洁然为士者乎?况吾介卿朝夕所与居,教诲而称之者乎?故闻黄生之归也,日企而望之,庶乎其来视我也。居一日,黄生来。望其表,其步趋之节,揖让之容,固有似乎介卿者。入而视其色,听其言,其气愉愉而其音淳淳,不似乎介卿者少矣;其学其归,得之乎介卿何多也。间而省其书,则又如出诸介卿之手。问介卿之事,皆能道其远者、大者焉。甚矣!黄生之似吾介卿也。吾得之,废食与寝而从之。吾喜也,惟恐其去我,而尚恨其来之不早也。嗟乎黄生,岂特一时慰我也!于是知介卿之德,入人之深,化人之速也如此,使得其志于天下,何如哉?以从介卿于淮南者数人较之,不人人皆然,而黄生独然,则又知黄生之所自致者亦荦荦(3)绝众,使坚且久,其所至如何哉?因介卿之教诲、黄生之自致而思乎人莫不欲有立,然而有贤父兄之渐泽,而卒不入于善者,其自反于心如何也?亦思介卿之道德,于今为大备,而黄生为日进,独予断然不一二备而不尺寸进,比其少之时缺且忘者众矣,其自愧于心如何也?以心之愧也,则欲重警戒自修。是介卿之教不独裕于黄生,黄生之自致不独裕于己,而皆有以及予也,其喜不又多乎?(取材于曾巩《喜似赠黄生序》注释:(1)介卿:即王安石,字介甫。(2)大父:祖父。(3)荦荦:卓越。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①亦骤称之骤:强烈②而畏且慕之畏:敬服③其喜殆甚于朝夕侍其旁殆:大概④虽其身去介卿之侧去:离开⑤庶乎其来视我也庶:希望⑥其步趋之节节:关键⑦而尚恨其来之不早也恨:遗憾⑧因介卿之教诲因:通过A.①⑥

B.②⑤

C.③④

D.⑦⑧2.下列对“黄生在其家”中的“其”指代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

B.黄生

C.曾巩

D.众童子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生之能浸浸闻黄生能够渐渐被人知道B.而异其业之进而且为黄生学业长进感到惊奇C.甚矣!黄生之似吾介哪也黄生和我的好友介卿太像了D.是介卿之教不独裕于黄生这样看来介卿的教诲不只是对黄生有益处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虽书信岁不过三四至,犹朝夕与之上下语也。5.文中写到“予闻之亦喜甚”“吾喜也”“其喜不又多乎”,一个“喜”字贯穿全篇。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作者“喜”的原因。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后出师表诸葛亮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尔,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①七十余人,突将无前②,賨叟、青羌散骑、武骑③—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早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料。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有刪改)(注)①曲长、屯将:部曲中的首领、屯兵中的将官。②突将无前:敢于冲锋的将领。③賨叟、青羌散骑、武骑:賨叟、青羌等族的散骑、武骑各路骑兵。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B.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C.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D.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帝:对已故君主的尊称,文中指刘备。“先”字多用于古代对已故的人的尊称,如先祖、先烈等。B.江东:古时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南岸地区,也泛指长江下游地区。C.潼关:设于东汉末年,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天下第一关”之誉。D.授首:指投降或被杀,授,给、授予。首,头,脑袋。《战国策·秦策四》语:“秦、楚合而为一,临以韩,韩必授首。”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先阐述先帝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他的原因,然后指出自己接受遗命后的行动,表明自己对蜀汉大业尽心尽力。B.诸葛亮在接受遗命之后,寝食难安,他为了完成先王交给他的任务,自己不爱惜自己,渡泸水,深人不毛之地。C.诸葛亮出师北伐遭到一些人的怀疑和反对,他针对内部的反对意见,用了六个“未解”反驳,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D.本文立足现实,联系历史背景,情感诚恳深挚。尤其是文末的“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八个字,更显忠心决心,感人肺腑。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2)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5、治学(节选)(魏)徐干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曚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教以六行;教以六艺;三教备而人道毕矣。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是以情性合人,而德音相继也。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马虽有逸足,而不闲舆,则不为良骏;人虽有美质,而不习道,则不为君子。故学者,求习道也,若有似乎画采,玄黄之色既著,而纯皓之体斯亡,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欤?子夏曰:“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故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易》曰:“君子以自强不息。”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然鄙儒之博学也,务于物名,详于器械,矜于训诂,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以获先王之心,此无异乎女史诵诗,内竖传令也。故使学者劳思虑而不知道,费日月而无成功,故君子必择师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教备而人道毕矣

备:具备B.视衮龙之文

文:花纹,彩色交错C.故君子心不苟愿

苟:随便D.学者不患才之不赡

赡:供养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譬如宝在于玄室

乃设九宾礼于廷B.而不闲舆,则不为良骏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志者,学之师也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D.故君子必择师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B.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C.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D.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4.下列选项对加点词的文化常识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德:分别对应六种身份——“义”为君德,“忠”为臣德,“智”为夫德,“信”为妇德,“圣”为父德,“仁”为子德。B.六行:六行是西周大司徒教民的六项行为标准——孝、友、睦、姻、任、恤。C.黄钟:亦作“黄鐘”。古之打击乐器,多为庙堂所用。其声音与“缶”“瓦釜”相近,所以有成语“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由来。D.玄黄:黑色与黄色。《周易·坤》:“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后也用玄黄指天地。《千字文》第一句就写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刚出生是蒙昧无知的,有如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出,太阳的光辉照进去,各种东西就一目了然,而学习就是这太阳。B.作者认为资质与志向相比较,志向更重要。从古至今,求学的人不计其数,学有所成的人寥寥无几。C.作者认为,学习是君子能够成德立行的原因。他们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D.学习上要以博大要旨为首务,不能斤斤计较于训诂名物,寻章摘句,但如果老师选得好,即使致力于训诂名物,也会有很大的成就。6.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2)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欤?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为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蔚,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幕,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计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①,过于三世矣。(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注)①子桓兄弟:指曹丕、曹植等;曹丕字子桓。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若获戾

戾:凶暴B.兴举义兵

举:发动C.妄相忖度

度:猜测D.昔乐毅走赵

走:投奔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胡亥之杀蒙恬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B.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

身死国灭,为天下人笑C.夫能以大事小也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D.而遭值董卓之难

青,取于之蓝而青于蓝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B.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C.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D.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曹操的志向高洁的一组是(

)①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②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③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④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⑤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⑥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A.①④⑥

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5.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叙述自己起初只想做一个好郡守;世道混乱,便想隐居乡下,读书射猎;后兴兵讨伐董卓,并且得到了很多兵马。B.在文中曹操历数自己的功绩,历陈古人行事,并以周公自况,申明自己功业虽大,但无代汉自立之心。C.在文中,作者提到每次阅读有关乐毅和蒙恬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很真切地表明了自己忠于汉室的决心。D.文章用质朴、坦率、沉着的语言直剖胸襟,毫不矫情作态,故读来亲切感人。充分显示了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及军事家的过人胆识和非凡气概。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2)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3)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参考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1.C2.B3.D4.C5.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6.例一∶于危急时刻接受好友临终嘱托,甘冒风险,送银于其家人,践行承诺。例二∶年逾古稀,体弱多病,却不辞辛劳,徒步万里,看望被贬谪的苏轼兄弟。【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阅:看。句意:看他袋子里没有多少钱。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无:没有;不要。B.以:都是介词,因为。C.之:助词,取独;代词,他。D.于:介词,在;介词,引出对象,对于。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D.句意:又怎么才能把他的贤才品德展现出来给世人看呢?发:展现(给人看)。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巢谷与他很少来往”错,由原文“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可知,我在朝廷里做官的时候,巢谷正在乡里过活,彼此不曾见面。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子的翻译是:绍圣初年,我因罪贬谪在筠州,又从筠州迁徙到雷州,从雷州迁徒到循州,我哥哥子瞻也从惠州迁徙到昌化。这期间,以前结识的为官的人们都避讳同我们兄弟二人交往,平素的亲朋好友也不再与我们联系。“绍圣初”是句首时间状语,其后断开;“予”“谪居”是主谓结构,“筠州”是后置状语,其后断开;“筠”“雷”“循”都是地名,“自筠徙雷”“自雷徙循”表现迁徙辗转各地,而且结构相同,两句之间和前后分别断开,“予兄子瞻”作主语,“再徙昌化”是谓语,其后断开;“士大夫”是主语,“讳”是谓语,“与予兄弟游”作句子的宾语,“游”后断开。最后的断句是: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首先理解“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的含义,意思是,巢谷在对朋友讲义气方面,实在不比高恭差。然后从文中找出巢谷重义的事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即可。如“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在韩存宝遇难时接受朋友的委托,践行承诺;如“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将复见子瞻于海南”在苏轼兄弟被贬谪的时候,徒步万里去看望。参考译文:巢谷字元修。父亲名叫中世,出身于眉山县的一个农民之家,年轻时跟着当地有地位、有声望的人读书,老了之后就在乡里做老师。巢谷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尽管朴实无华,但知识却很渊博。后来到京城应举考进士,看见有参加武举的,从心底里喜欢。巢谷向来有力气,于是就把以前学的东西丢开,积聚弓箭,学习骑马射箭。经过好长时间,终于武艺有所成就了,但武举却没有考中。巢谷听说西部边境一带多有勇猛矫健的人,就离开家乡,到秦凤、泾原一带游历,每到一个地方,就同那里优秀杰出的人结成朋友。有一个叫韩存宝的人,尤其和他友好。巢谷教他兵法,两个人结成了生死之交,友谊如金石一般坚固。宋神宗熙宁年间,存宝任河州的将官,有功劳,号称黑河一带的名将,朝廷也很重视他。正好遇上“泸州蛮”的酋长乞弟侵扰边境,附近各州郡的官兵都束手无措征服不了,朝廷就命令韩存宝领兵去讨伐。韩存宝不熟悉“泸州蛮”的情况,就把巢谷邀请到队伍里来,向他了解有关情况。后来韩存宝受到朝廷怪罪,被捕之前,韩存宝估计自己肯定会被处死,就对巢谷说:“我是泾原一带的一个武夫,死了没什么值得可惜的。只是我的妻子儿女无人依靠,不免受饥寒之苦。我的袋子里装有好几百两银子,除了委托你,再没有别人能去送给他们了。”巢谷答应了存宝的请求,就改换姓名,揣上银子,步行上路,一直走到存宝家,把银子交给他的儿子,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存宝被处死以后,巢谷逃到长江、淮河一带躲藏起来,直到朝廷发出赦免令,才又露面。我因为与他是同乡的缘故,所以从小就认识他,了解他的志向节操,深知巢谷是在情势危急之时可以托付的人。我在朝廷里做官的时候,巢谷正在乡里过活,彼此不曾有见面的机会。绍圣初年,我因罪贬谪在筠州,又从筠州迁徙到雷州,从雷州迁徒到循州,我哥哥子瞻也从惠州迁徙到昌化。这期间,以前结识的为官的人们都避讳同我们兄弟二人交往,平素的亲朋好友也不再与我们联系。而巢谷却在眉山老家愤激地表示,要徒步来慰问我们兄弟二人。听到他的话的人,都讥笑他有点儿发疯了。元符二年春,巢谷从梅州给我送来书信说:“我不远万里,步行来看望您,自己也不曾奢望可以保全性命。如今我已到了梅州,要不了几天就肯定能见面了。这样,我就是死了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了。”我又惊又喜,心里说:“这个人不像现在的势利小人,倒像是古代有气节的人。”等到见面之后,我们二人紧握着手,禁不住热泪夺眶而出,接着就互相诉说阔别以来的情况,相处一个多月,还觉得不满足。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体弱多病,再不是从前健壮的巢元修了。他还要到海南岛去看望子瞻,我哀怜他既年老又病弱,就阻止他说:“您的心意是太好了,但是从这里去儋州有好几千里路程,还得坐船过海,这可不是年老的人能够办到的事情。”巢谷说:“我估计自己不会很快就死的,您不要劝阻我。”我无法劝留住他,看他袋子里没有多少钱,尽管当时我也正贫困,匮缺资财,也勉强筹集钱款送他出发。他乘船走到新会,被当差役的边民偷了钱袋行装逃走,后来盗贼在新州被抓获。巢谷跟到新州,就生病死了。我听到消息后失声痛哭,遗憾他不听我的劝告。不过,也感叹他没有听我的话,而践行自己的志向。当年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智伯率领韩、魏两家决开汾河围城。在这种情况下,赵裹子的臣下对他都有点怠慢,只有高恭一个始终对他保持着臣子应有的礼节。等到襄子运用张孟谈的计策,摆脱智伯、韩、魏的包围,冲破困境,对部下论功行赏时,就给高恭记了头功。张孟谈说:“晋阳危难的时候,只有高恭没有功劳,为什么却要给他记头功呢?”襄子说:“晋阳被困时,群臣都对我有点儿怠慢,只有高恭一人始终保持着臣子应有的礼节,我因此给他记头功。”巢谷在对朋友讲义气方面,实在不比高恭差。只可惜他没有遇上赵襄子(受到器重),而先是遇见了韩存宝,后来又碰上了我们兄弟两人。如今,我正同南方的边民杂处在一起,和他们一样地生活着,大概将要老死在这里,虽然深知巢谷的贤德,又怎么才能把他的贤才品德展现出来给世人看呢?听说巢谷有个儿子叫巢蒙,在泾原一带的军队里,所以为他写了这篇传记,等以后有机会交给他。2、1.D

2.C

3.C

4.A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解答本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D项,“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的意思是“派人到触子那里去,羞辱并且斥责他说”,所以“耻”的意思是“羞辱”。故选D。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常用的答题技巧就是代入法。高考考察文言文虚词的题型大部分都是把虚词放在两个句子中比较。答题的时候,考生可以先把虚词分别代入到两个句子,看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就是相同,反之,则不同。A项“以”,前一句是介词,用;后一句是介词,凭、凭借。B项“于”,前一句是介词,从;后一句是介词,表被动。C项“之”,都是代词,它。D项“因”,前一句是连词,于是、就;后一句是介词,就着、趁着。故选C。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结合文本理解意思,这段话是说“触子感到很痛苦,想让齐军战败,于是跟各诸侯国的军队开战。双方刚一交战,触子就鸣金要齐军撤退。齐军败逃,诸侯军追击齐军。”,然后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触子”“齐军”“天下兵”等,再根据句子内容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由第一处可排除A、B,由第四处可排除D。故选C。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本题中,A项,“司马子反因为口渴误饮童仆给他的酒而喝醉”错,原文第二段说司马子反酷爱喝酒,他觉得酒味甜美,喝起来不能自止,因此喝醉了。由此可知,此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故选A。【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利不可两得,忠不可兼备。不抛弃小利,大利就不能得到,不抛弃小忠,大忠就不能实现。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小忠,是大忠的祸害。圣人抛弃小的,选取大的。从前荆龚王与晋厉公在鄢陵作战,楚军失败了,龚王受了伤。当初,战斗即将开始的时候,司马子反口渴了找水喝,童仆阳谷拿着黍子酿的酒送给他。司马子反接过来喝了下去。司马子反为人酷爱喝酒,他觉得酒味甜美,喝起来口不能自止,因此喝醉了。战斗停下来以后,荆龚王想重新作战要商讨对策。派人去叫司马子反,司马子反借口心痛没有去。龚王乘车前去看望他,进入军帐中,闻到酒味就回去了。荆龚王说:“今天的战斗,能依靠的就是司马了。可是司马又醉成这样,他这是忘记了楚国的社稷,不担忧我们大家啊。”于是收兵离去,并斩杀司马子反,将他暴尸示众。童仆阳谷献上酒,不是借此把子反灌醉,他心里认为这是忠心,却恰好害了子反。所以说:小忠,是大忠的祸害。从前,晋献公派荀息用垂棘产的美玉和屈邑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贿赂虞公,来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公贪图宝玉和骏马想要答应荀息。宫之奇劝谏说:“不可以答应啊。古人有句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虢国啊。如果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了。怎么能借路给晋国呢?”虞公不听,把路借给了晋国。荀息(带兵)攻打虢国,战胜了虢国。返回的时候攻打虞国,又战胜了虞国。荀息拿着玉壁牵着骏马回来向晋献公禀报。晋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马的牙齿稍微长了一点。”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中山诸国有个厹繇(qiúyóu)国,智伯想攻占它,却(苦于)没有(带兵进攻)的道路。就给厹繇国铸造了一个大钟,用两辆并排的车装载着大钟送给他们的国君。厹繇的国君就想削平高地填平溪谷来迎接大钟。赤章蔓枝劝谏说:“智伯为人贪婪而且不守信用,一定是他想攻打我们但是没有进军的道路,所以铸造了大钟,用两辆并排的车装载着来送给您。您于是削平高地填平溪谷来迎接大钟,(如果这样)智伯的军队必定跟随着到来。”厹繇国君不听,过了一会,赤章蔓枝再次劝谏。厹繇国君说:“大国跟我们交好,你却拒绝人家,这不吉祥,你不要再说了。”赤章蔓枝说:“做臣子的对国君不忠诚坚贞,是罪过;忠诚而坚贞却不被采纳,脱身远离国君就可以了。”于是,他砍掉车轴两端(表示与厹繇国君断绝关系)就走了,到了卫国七天,厹繇国就灭亡了。昌国君率领五国的军队来攻打齐国。齐国派触子为将,在济水边迎击各诸侯国的军队。齐王想开战,派人到触子那里去,羞辱并且斥责他说:“不开战,我一定灭掉你的族类,挖掉你的祖坟!”触子感到很痛苦,想让齐军战败,于是跟各诸侯国的军队开战。双方刚一交战,触子就鸣金要齐军撤退。齐军败逃,诸侯军追击齐军。触子趁机凭靠一辆兵车离开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也听不到他的音讯。(齐军另一位将领)达子又率领残兵驻扎在秦周,没有东西赏赐士卒,就派人向齐王请求金钱,齐王非常生气地说:“你们这些残存下来愚弱无能的家伙,怎么能给你们金钱?”齐军与燕国人交战,被打得大败,达子战死了,齐王逃到了莒。燕国人追赶败逃的齐兵进入齐国国都,你争我夺抢了很多金钱。这是贪图小利因而丧失了大利啊!3、1.A2.B3.A4.虽然一年之中,书信也就来过那么三四次,但是黄生的祖父和母亲依然感觉像是一早一晚间都能和他随意聊天一样。5.①黄生原本很平常,但师从王安石后学业长进、才能卓著,被人们称赞;②黄生虽不能在祖父和母亲身边尽孝,但他学有所成,扬名声、显父母,实乃大孝之举,过在堂前尽孝;③黄生仪表不俗,初具学者风范,作者通过黄生的言行举止,看到了王安石卓越的品格、气质,以及对他人的深远影响;④作者能够向黄生学习,并通过黄生进一步向王安石学习做学问和为人处世的道理;⑤王安石的才能与黄生的进步引发了作者反躬自省,作者内心感到惭愧,同时又获得了砥砺前行的动力。【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骤”,句意:也屡次称赞夸奖黄生。译为屡次,多次。“节”,句意:行走的礼度,宾主相见的礼节仪态。译为礼节。故选A。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含义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找到句子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句意,把握语气,然后选择本空所需要的虚词。“黄生在其家”,结合“黄生在其家,无以异于众童子,一出而得大贤为之依归,遂以能闻于人,为其大父与母者,其独能勿喜乎”分析,如果黄生在自己的家里,那么黄生跟别的普通的童子没有什么两样,一旦出门就能师从王安石这样的圣贤,并以之为依托和归宿,然后凭借才能被人们所知道,作为黄生的祖父和母亲,难道不为之高兴欢喜吗。“其”指的是黄生。故选B。3.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A项,“能够”错误。“能”,才能;“浸浸”,渐渐;“闻”,知道,了解。黄生的才能渐渐被人们所知道。故选A。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虽”,虽然;“岁”,每年;“至”,到;第二句补充主语“黄生的祖父和母亲”;“犹”,像;“之”,代词,他;“语”,随意聊天一样。5.本题主语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作者‘喜’的原因”,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概括。结合“至介卿之门者,归,莫不爱其为人,而异其业之进。介卿以书抵黄生之亲,亦骤称之”分析,黄生原本很平常,但师从王安石后学业长进、才能卓著,被人们称赞;结合“黄生在其家,无以异于众童子,一出而得大贤为之依归,遂以能闻于人,为其大父与母者,其独能勿喜乎?其不愈于朝夕待其旁,朝夕与之上下语乎?予闻之亦喜甚”分析,黄生虽不能在祖父和母亲身边尽孝,但是胜过在堂前尽孝。结合“望其表,其步趋之节,揖让之容,固有似乎介卿者。入而视其色,听其言,其气愉愉而其音淳淳,不似乎介卿者少矣;其学其归,得之乎介卿何多也。间而省其书,则又如出诸介卿之手。问介卿之事,皆能道其远者、大者焉”分析,黄生仪表不俗,初具学者风范,作者通过黄生的言行举止,看到了王安石卓越的品格、气质,以及对他人的深远影响。结合“于是知介卿之德,入人之深,化人之速也如此,使得其志于天下,何如哉”分析,作者能够向黄生学习,并通过黄生进一步向王安石学习做学问和为人处世的道理。结合“独予断然不一二备而不尺寸进,比其少之时缺且忘者众矣,其自愧于心如何也?以心之愧也,则欲重警戒自修”分析,王安石的才能与黄生的进步引发了作者反躬自省,获得了砥砺前行的动力。【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参考译文:庆历五年,我在洪州送别王安石。黄生当时十四五岁,在船上来往穿梭于我和介卿之间,看上去与别的普通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那个时候,黄生在淮南跟随着王安石,王安石只说黄生思维敏捷而且勤奋好学,从那个时候起,黄生的才能渐渐被人们所知道。凡是到王安石府上拜访的人,回去之后,没有不喜欢黄生的为人处事的,而且为黄生学业长进感到惊奇。王安石给黄生的家人寄信,也屡次称赞夸奖黄生。在这个时候,黄生的同乡都为他善于自我鞭策并达到某种境界而惊叹不已,佩服羡慕之至。黄生的祖父虽年岁已高,他的母亲虽然寡居多年,他们听闻黄生学业精进达到这样的程度,即使黄生远在千里之外,却像是从早到晚侍奉在他们身边一样。虽然一年之中,书信也就来过那么三四次,但是黄生的祖父和母亲依然感觉像是一早一晚间都能和黄生随意聊天一样。不仅如此,这样的欢喜程度大概和黄生从早到晚侍奉在他们身边,他们一早一晚间能和黄生随意聊天相比还要深。为什么呢?如果黄生在自己的家里,那么黄生跟别的普通的童子没有什么两样,一旦出门就能师从王安石这样的圣贤,并以之为依托和归宿,然后凭借才能被人们所知道,作为黄生的祖父和母亲,难道不为之高兴欢喜吗?难道这不胜过每天侍奉在他们身边,早晚间都能和黄生随意聊天吗。我听到以后也非常高兴。我自洪州回来以后,虽然自己离开了王安石,但我内心焦虑,饮食起居,无时无刻不感觉依然在王安石左右。到了今天已经快三年了。但我昼夜不停地思念王安石,只要是向别人打听询问王安石的行为事迹,即使奴婢仆人我也会更加详细的追问。向奴婢仆人询问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向那些品行高洁的缙绅、士大夫询问了。更何况是与王安石朝夕相处,被教导训诲且赞赏有加的黄生呢?因此我听到黄生回来的消息后,每天踮起脚尖向远处眺望,殷切地希望他能够来探望我。有一天,黄生终于来了。我远观其仪表,行走的礼度,宾主相见的礼节仪态,的确有一些像王安石的样子。等到进入屋内,我看其面部表情,听其言谈,他气色和顺声音淳厚,不像王安石的地方更少了;黄生学习和遵奉的,从王安石那里获得的实在是太多了。不时检查他的文字和书法,又感觉像是出自于王安石之手。向他询问王安石的行为事迹,黄生都能准确的说出王安石那些宏远高大的思想。黄生和我的好友王安石太像了!我见到黄生,顾不得吃饭和睡觉,时刻跟着他。我实在是太开心了,特别害怕他离开我,而且为他来的太晚而深深地遗憾!黄生啊,难道只是暂时来抚慰我(想见王安石的心)的吗?这个时候,我才明白王安石的道德品行,打动人的程度之深,感化人的速度之快竟然达到如此程度,倘若能够让他在国家大事上实现自己的志愿,那将会怎么样呢?拿在淮南跟随王安石的几个人和黄生相比,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但是只有黄生是这样,那么就可以知道黄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这种程度也是卓绝超越众人,假如他长久的坚持,他所达到的成就将会怎么样呢?通过王安石的教诲,黄生自己所达到的成就,而想到人们没有谁不想有所成就,虽然这样,但是有贤能的父辈和兄弟长久以来的德泽,最终却不能够(像黄生那样)自我鞭策达到某种境界,他们自己心里怎么想呢?我更想到王安石的德行,在现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是非常的完备(崇高)了,黄生日益精进,唯独我尚不具备王安石德行的十分之一二,而且没有一丁点进步,相比我的少年时候,不但有所缺失,而且遗忘的也很多,我内心是何等的惭愧啊?因为内心感到惭愧,于是想要重新告诫自己、砥砺自己。这样看来王安石的教诲不只是对黄生有益处,黄生自我鞭策从而达到某种境界也不仅仅是对他自己有益处,他们都对我有着极大的帮助,我的喜悦岂不又多了一分吗?4、1.B2.C3.B4.(1)只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魏的事业托付给我。(2)战争不能停止,那军队驻扎下来和去攻打敌人,所付出的辛劳和费用正好是相等的。【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言断句的能力。“……者,……也”是判断句标志,根据判断句这一结构特点,应该在“者”之后断开,所以排除A项、C项。“拊手”“谓”的主语都是“曹操”;“当此时”表时间,“正当这个时候”,句意完整,其前应断开,排除D项。句意:战事是很难预料的。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这之后先帝东边联合吴、越,西边攻取巴、蜀,发兵向北征讨。故选B。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天下第一关’之誉”错误。“天下第一关”指的是山海关。故选C。3.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自己不爱惜自己”错,原文“臣非不自惜”是说“我并不是不爱惜自己”。故选B。4.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1)“惟”,只,只是;“孰与”,指何如,哪里比得上;“是故”,因此;“弗”,表否定,相当于“不”。(2)“息”,停止;“住”,驻扎;“正等”,正好是相等的。【点睛】翻译时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境原则:二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注意找准关键点,即句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固定结构、重点句式,这些都是赋分点。在具体翻译时要灵活采用“留、影、补、换、调”等方法,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互文、借代等,意译即可。参考译文: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魏是不能同时存在的,汉室的大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魏的大事托付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魏,我的才能微弱,而敌人强大。但是不征伐曹魏,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只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魏的事业托付给我。我自接受遗命那天起,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想到要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不毛之地作战,两三天才能得一天的粮食。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愿,可是有些议政的官员却说这样做不是上策。如今曹军正在西方疲子应对,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况向陛下陈述如下:汉高帝像日月一样英明,谋臣们智谋渊博精深,但仍不免经历艰险,身受创伤,遭遇危难以后才得以安全。现在陛下未能赶得上高帝,谋臣不如张良、陈平,却想采用良计来取得胜利,坐着不动就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谈论如何才能安定天下的计谋时,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大家满腹都是疑问,胸中塞满了难题,今年不战,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孙策安然强大起来,于是吞并了江东。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曹操的智慧计谋远远超过一般人,他用起兵来就好像孙膑、吴起一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处于险境,在祁连遇到危险,在黎阳被逼,几乎在北山失败,差一点死在潼关,经历这些以后才有后来的僭称国号一时得逞。更何况我的才能很弱,却打算不经历危险就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四次渡巢湖没有获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却图谋杀死他,委任夏侯渊,可是夏侯渊却战败身亡。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的地方,更何况我才能平庸低下,哪里就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自从我到汉中,不过一年罢了,可是却失去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郁、邓铜等人,以及部曲中的首领、屯兵中的将官七十多人,还有敢于冲锋的将领,还丧失了賨叟、青羌等族的散骑、武骑各路骑兵一千多人,这都是几十年来从四处聚合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所能具有的。如果再过几年,那就要损失全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兵力去消灭敌人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现在百姓穷困,兵士疲惫,可是战争不能停止。战争不能停止,那军队驻扎下来和去攻打敌人,所付出的辛劳和费用正好是相等的。不趁早考虑攻取北方,却想用一州之地去和曹魏长期对峙。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点。战事是很难预料的。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这之后先帝东边联合吴、越,西边攻取巴、蜀,发兵向北征讨,夏侯渊被杀掉了,这是曹操未曾想到的,而复兴汉朝的大业将要成功了。后来东吴又违背了盟约,关羽兵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失误,曹丕称帝。所有的事情都像这样,很难预料。我小心谨慎地为国献出我的一切力量,直到死为止。至于事业是成功还是失败,进行得顺利还是不顺利,那就不是我的智慧所能够预见的了。5、1.D2.A3.A4.C5.D6.(1)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2)直到它破烂而黄黑不变,有谁知道它原来的纯白颜色呢?【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找到各选项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本题D项,“学者不患才之不赡”中“赡:供养”,解释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在这里“赡”应该解释为“丰富,充足”。故选D。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其意义和用法。本题,A项,“譬如宝在于玄室”和“乃设九宾礼于廷”中的“于”都是介词,解释为“在”。B项,“而不闲舆,则不为良骏”中的“则”,连词,就;“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的“则”,连词,却。C项,“志者,学之师也”中“者”,助词,与“也”构成判读句;“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中“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故君子必择师焉”中“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焉”,兼词,解释为“在那里”。故选A。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根据句式对称和虚词的用法特点,可知“如登山焉”和“如寤寐焉”、“动而益高”和“久而愈足”是对称句式,且“焉”字是虚词,放在句末,因此“高”“足”“焉”后应断开。这样可排除C、D两项;而后面“则”要放在句首,“然”字是形容词词尾,“杳然”不能断开,这样就排除了B项,故选A。4.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包括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方面。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课本内容,对选项做出判断。本题C项,“其声音与‘缶’‘瓦釜’相近,所以有成语‘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由来”表述错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出自《楚辞·卜居》,意思是黄钟被砸烂并被抛置一边,而把泥制的锅敲得很响。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黄钟的声音与缶、瓦釜的声音完全不同,选项曲解成语含义与出处。故选C。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D项,“但如果老师选得好,即使致力于训诂名物,也会有很大的成就”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矜于训诂,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以获先王之心”可知,致力于诂训名物,只会徒而无功,没有成就。此项误解了原文的意思。故选D。6.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重点注意:(1)判断句:所以,表凭借,是用来;上务,最为看重的事情。(2)敝,破旧;渝,改变;孰,谁;素:素色、白色。【点睛】翻译句子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翻译: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身体死亡而名声不朽,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学习。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处于蒙昧的状态,什么也不知道,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太阳的光辉一照进来,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具有了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器物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奉给神祇祖先。聆听过了黄钟的声音,这样以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这样以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来由,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完全不正确了。《诗经》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说的是好学啊。倚着器物伫立而想着要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达远方,仰着头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实现梦想,孤身独处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则一定能达到目标。所以,君子的内心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因此君子的性情温文有礼平易近人,而美名也会不断的流传开来。因此君子的性情温文有礼平易近人,而美名也会不断的流传开来。孔子说:“不学习哪能有所作为呢?不思考怎么会有收获呢?弟子们要以此勉励自己啊!”能这样就称得上善于从人而学了。马虽跑得快,如不熟习驾车,也不能成为好马;一个人虽有很好的禀赋,如不学习处世的道理,也不能成为君子。所以为学的目的,在于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就如绘画时的颜色,把黑色黄色涂上去后,画布原有的纯白就消失了,一直到画布破烂而黄黑色仍不变,有谁知道它原来是纯白色的呢?子夏说:“天天复习,所学的就不会忘记;每日努力,则不会退步;时时听取天下美好的言论,心志就会更高远。”君子对于学习,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就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死后才停止。因此,虽然有那样的天赋才华,却没有那样的远大志向,也不能够建立那样大的功业。志向在学习中起的是主导作用,才华在学习中起的是次要作用。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而担心志向没有确立。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易》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凡是求学的人,以明大义为先,以物名为后,大义取得后物名也会接踵而来。然而那些儒生广博地学习,致力于物名,在器械方面有详细的了解,遵循训诂,摘录其中的章句,而不能在大义方面有所成就,最终徒劳无功,不被先王重用。这和女史诵诗没有什么差别,是宦官传达命令啊。因此使学者空费心思和精力却不懂道义,花费时间而没有成就。因此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选择老师啊。6、1.A2.C3.B4.D5.A6.(1)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的人,所以想当一个郡守。(2)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臣子的显贵已经到了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3)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分析】1.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