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 +现代文阅读技巧 (很有用)及练习题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秋闻笛(宋)朱淑真谁家横笛弄轻清,唤起离人枕上情。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1)两首诗前两句都写笛声,李诗写出笛声 “ ”的特点,朱诗写出笛声 “ ”的特点。(2)两首诗都抒发了因笛声产生的情感,内涵却不同,请作分析。【答案】(1)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轻柔、清脆(2)李诗主要是通过《折柳曲》引发了思乡之情,而折柳曲本身就是与思乡相关的内容,诗人触景生情。而第二首是则不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忧愁,孤独,恰逢中秋这个合家团聚的节日,听着外面热闹的笛声,更反衬出作者的哀怨。【解析】【分析】(1)分析诗歌内容,提取笛声的特点。李诗: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杨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可知笛声的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米诗: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可知笛声轻柔、清脆。(2)第一首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 “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第二首诗人由于思人怀旧而难以入睡,因了笛声而更加伤悲,却有意拓开,说自己的断肠与笛声无关,就使伤心的程度更为加深,蕴含着无尽的辛酸之泪。据此作答。故答案为:⑴清越、穿透力强、悠扬、袅绕、隐约、不真切;轻柔、清脆;⑵李诗主要是通过《折柳曲》引发了思乡之情,而折柳曲本身就是与思乡相关的内容,诗人触景生情。而第二首是则不同,是因为诗人本身就忧愁,孤独,恰逢中秋这个合家团聚的节日,听着外面热闹的笛声,更反衬出作者的哀怨。【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⑵分析诗歌的情感需结合诗歌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翻译诗歌内容,再体会诗人感情。一般答题格式为:诗歌描绘了一副 ••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情感。【附参考译文】春夜洛城闻笛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中秋闻笛是谁在吹着横笛,传来了阵阵轻快的乐声。我躺在床上凝听着,触动了离情别绪,心潮难平。我的愁肠早已断了,再也听不得乐曲;不是因为那笛儿吹奏出断肠的旋律,令人伤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野步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袭,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1)有人认为,诗中“野步”之人是老者,这从本诗哪些词语可以看出?(2)本诗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有写秋风,作者寄予其间的情意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案】(1)倚杖、白人头(2)本诗“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表现秋风之猛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怨愤之情。【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读全诗,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人物形象。野步之人是一位老者,从诗歌的“倚杖”一词,得知是个倚着拐杖的老人;最后一句中“白人头”也在告诉读者野步之人是白头发的老者。(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诗人情感的能力。这首诗的后两句写秋风,诗人将 “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受形象地表达出来。诗人是借写秋风表达岁月无情人将老的怅愁。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表现秋风风势之大、之猛,吹破了诗人栖身的茅屋,表达诗人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故答案为:⑴倚杖、白人头;⑵本诗“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把秋风拟人化,说是秋风管闲事,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表现秋风之猛烈,吹破了诗人的茅屋,表达了诗人对秋风的怨愤之情。【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⑵解答本题,学生要反复朗读,理解全诗内容,抓重点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熟知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提升自己鉴赏诗歌的能力。.阅读《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阅读画线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借助月亮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句所表达的情感,与下列哪两个选项的诗句相通?()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C.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D.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旅夜书怀》)(张九龄《望月怀远》)月”字的古诗词。(诗句中允许(3)古诗词中有许多写月”的诗句,请你再写出一句带有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月”字的古诗词。(诗句中允许【答案】 (1)在这一句中,描写月儿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作者用转”和低”来写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经很深了,而作者依然无法入眠。作者借月亮表达了自己怀念亲人的深情。⑵A,D(3)答案示例:月上柳梢头/别时茫茫江浸月/秦时明月汉时关【解析】【分析】(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 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2)AD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所表达的情感相通。 天涯若比邻"天涯共此时”与千里共婵娟”一样,都是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B抒发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闲适之情。C写长江奔流的名句壮阔之中见沉郁,雄浑之外显悲凉。(3)多读书,多背诗,特别是多记忆带有 月”字的古诗词,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学生表述合理即可。如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等。故答案为:⑴在这一句中,描写月儿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作者用转”和低”来写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经很深了,而作者依然无法入眠。作者借月亮表达了自己怀念亲人的深情;⑵AD;⑶月上柳梢头/别时茫茫江浸月/秦时明月汉时关【点评】⑴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⑵本题考查诗词积累,这首词最后两句表现了词人的美好祝愿愿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结合诗句内容即可做出解答;⑶本题考查诗词积累。答题时注意注意筛选与月亮这一意象有关的诗句,不要写错别字。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写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辙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请仔细品读上述内容,回答问题。(1)苏轼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一联答苏辙的“ ”,以 “ ”一句答苏辙的“无方骓马但鸣嘶 ”,以可见,所谓酬和必答来意。(2)苏轼在首联里以“应似飞鸿踏雪泥 ”答苏辙首联的“怕雪泥”,结合两诗内容,借助“名词解释”和“写作背景”,简析苏轼的用意。【答案】(1)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2)示例 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示例2:苏轼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示例 3: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 “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解析】【分析】(1)“新塔、坏壁”对应“旧宿、僧房 ”;“蹇驴嘶”对应“但鸣嘶”。(2)写作背景:曾经借宿过的渑池僧舍,如今已经成为一座收藏逝去老僧骨灰的新塔,再次路过渑池的苏轼、苏辙兄弟,再也无法查看曾经在僧舍里的题字了。人生动荡漂泊,总是会让人生出愁绪,可是苏轼在诗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却这样劝勉弟弟,同时也抚慰世人。名词解释:“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人生旅程中的足迹像什么呢?应该就如飞来飞去的鸿鹄,随机停歇,在雪地上留下的泥爪印一样。鸿鹄到处飞,从不确定目的地,落脚点本来就是偶然不确定的事情。人生无常,顺其自然,该来来,该去去,不必牢牢惦记,时时牵挂,便可少些烦恼。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故答案为:⑴旧宿僧房壁共题;路长人困蹇驴嘶⑵示例1:苏轼把人生看作漫漫征途,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又飞走,追求远大前程,没有地方会是终点。苏轼以此劝解兄弟,虽然踏入仕途,只能任人摆布,方向不定,但因人生无常,更显人生的可贵。示例 2:苏轼以 “雪泥鸿爪”比喻人生,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苏轼借此劝勉兄弟,即使“独游”路上“佳味少”,但回想往昔艰难,也要珍重当下的每时每事。示例 3:苏轼认为即使面对人生的 “雪泥”也不用怕,可如飞鸿一般“踏”上去,以此鼓励兄弟将人生诸事皆可看作偶然与平常,乐观对待,用追求前路来替代怀缅往事,以此来化解忧恼。【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通过分析诗句中所写的人、事、物理解诗句的内容,然后再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句子诗句答题。⑵本题考查体会作者心境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这是理解作者感情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然后在此基础上逐句逐词分析诗歌内容,通过体会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下列对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颔联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颈联中,诗人在赞美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同时表现了诗人的苦闷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尾联描绘的意境是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2)下列关于这首诗的格调,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格调高远 意蕴悠长明快抒情 富含哲理意境辽阔 基调低沉豪放洒脱 轻松愉快【答案】(1)C(2)B【解析】【分析】(1)ABD赏析正确。C“颈联表现了诗人的苦闷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是错误的,这首诗陆游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第二联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 ——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故 B正确。ACD不正确。故答案为:⑴C;⑵B【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题目、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⑵此题考查理解诗歌格调的能力。格调就是诗歌的格律声调。亦泛指作品的艺术风格。解答是要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下列对颔联和颈联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颔联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两联均用语清新,不事雕球,且对仗工整。颈联是牧人与猎马的特写,“驱”“带”两字写活了画面。两联景中含情,突出表现诗人融入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该诗是现存较早的五言律诗,格律严整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首联的“徙倚欲何依”化用了曹操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颈联中的“返”与“归”,重在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答案】(1)D(2)C【解析】【分析】⑴D项有误;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两联都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而非“喜悦之情”。故选 D。⑵C项有误;颈联中的返”与归”,指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从反面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而非“暗示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归宿”。故选C。故答案为:⑴D;⑵C【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⑵本题考查体会手法和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辨析正误。.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2)宋代胡仔《若溪渔隐丛话》评价本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请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答案】(1)上片:望月;下片:怀人。(2)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解析】【分析】⑴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⑵要求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故必须从这两个角度分析。这首词最大的优点是本首词的情感和哲理。诗人能从思亲的情绪中走来,转而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故答案为:⑴上片:望月;下片:怀人。⑵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根据上下片主要内容归纳。⑵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可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作答。赏析本词可从多角度考虑,如主题、语言、情感、写作手法。.九(1)班刘恩同学在整理归纳古诗意象时遇到了困难,先请你跟他一起阅读下面三首诗歌,联系诗歌内容讨论“孤舟、行舟、轻舟 ”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情感。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泊平江百花洲①杨万里吴中好处是苏州,却为王程得胜游。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岸傍杨柳都相识,眼底云山苦见留。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春游陆游兰亭路上换春衣,梅市桥边送夕晖。闻有水仙翁是否,轻舟如叶桨如飞。【注】①这首七律是诗人从京城临安赴建康江东转运副使途中所作。刘恩:我觉得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 ”,交待了送别的地点和友人出行的方式,“一别心知两地秋”使得惜别之情溢于言外。所以我认为“行舟”这个意象包含了诗人的离情别绪。但是“孤舟和轻舟 ”我就不知道了,你能帮助我吗?我认为: 【答案】“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是从眼前泊岸的孤舟说起,不必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自己同它一样,也是一只不系的孤舟,结合作者从京城外调赴任背景,作者用“孤舟”来感慨人生漂泊、前途难料。《春游》一诗点出了诗歌的时间和背景,路上的美景更是让诗人兴奋不已,“轻舟如叶桨如飞 ”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点出了诗人内心的轻松与自在。【解析】【分析】结合全诗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理解这两个意象,“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尾联说别再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要知道,自己原就是一只不系的孤舟。这个结尾,将“四泊百花洲”所引起的感触与联想凝聚到一点上:身如孤舟,漂泊无定,从而点明了全诗的主旨。《春游》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春游的事,首句“兰亭路上换春衣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兰亭路上呈现的春天的美丽景色,第二句“梅市桥边送夕晖”,描写夕阳西下时美丽的景色,“送夕晖””三个字看出诗人对这一景色的喜爱,最后一句“轻舟如叶桨如飞 ”,写诗人乘着小船在水中徜徉,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点出了诗人内心的轻松与自在。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故答案为:“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是从眼前泊岸的孤舟说起,不必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将自己载往三江五湖,自己同它一样,也是一只不系的孤舟,结合作者从京城外调赴任背景,作者用“孤舟”来感慨人生漂泊、前途难料。《春游》一诗点出了诗歌的时间和背景,路上的美景更是让诗人兴奋不已,“轻舟如叶桨如飞 ”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点出了诗人内心的轻松与自在。【点评】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答案】(1)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2)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据此可知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是: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故答案为:⑴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⑵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 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点评】⑴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有: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赏析。⑵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 ••…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 ••…的感情。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临江仙探梅辛弃疾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剩①向空山餐秀色,为渠 ②著句清新。竹根 ③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注】①剩:更,再。②渠:它。③竹根:指竹林脚下。1)请结合语境,赏析“一枝先破玉溪春 ”中“破”字的妙处。2)下面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探梅”,寻访梅花。“探”字有一种前往慰问看望老友的情感融于其中。诗人首句用老去不再怜惜春花,之后再推出犹爱梅,突出了梅在自己心中的分量。“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是梅的精神写照,也是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全词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排遣抑郁以及抱负不能施展无比忧愤、痛心的情感。【答案】(1)“破”,点破的意思,一枝早绽的梅花点破玉溪的春天。这里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初绽的盎然生机,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2)D【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已经有些年迈,有心爱惜花,可心已懒散,却独喜欢那江村边围绕的梅花。一枝花点破玉溪的春天。梅花没有一般的春花鲜艳娇嫩的样子,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全是傲雪耐寒的神韵。 “破”,是点破的意思,梅花一枝斜出,打破了春色闭锁的局面,透露了春之消息。这里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初绽的盎然生机,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ABC分析正确。D.全词将人与梅层层夹写,写出梅之幽姿逸韵,及词人对梅花的钟情留连,也展示了作者的情趣和人格。并没有表现诗人寄情山水排遣抑郁以及抱负不能施展无比忧愤、痛心的情感。故答案为:⑴“破”,点破的意思,一枝早绽的梅花点破玉溪的春天。这里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初绽的盎然生机,表达了词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⑵D【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⑵本题考查对诗歌总体把握能力。解答此题,①是要熟读并了解整首诗歌内容,②是要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表达的意思,③是要能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④是要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等。答题时需在对这首词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二、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11.阅读下面的文段 ,完成下题。①有一天,我独自一人在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上徘徊,希望能找到一块值得保存的文物作纪念,但转了半天一无所获,却突然从草丛里跑出一只老鼠来,它一看苗头不对,知道出来得不是时候,便仓皇逃窜。我很想看看这北极老鼠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便在后面紧追不舍。它跑了半天,找不到一个洞口可钻,我急中生智,摘下帽子把它扣住了。当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从帽子里取出时,突然过来一个高个子的白人,他饶有兴趣地看着我,笑眯眯地问道:“你捉到了什么好东西?”②“是一只老鼠。”我说,接着补充了一句,“也许是一只田鼠。”③“不。”他蹲下来,看着那只老鼠,摇摇头说,“这是一只旅鼠。”“真的?”我惊叫起来,“这就是北极旅鼠?除了颜色深一点之外,它看上去与我们家乡的田鼠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我仔细地端详着它那黑色的绒毛和尖尖的嘴巴,近乎自言自语地说。④“是的,这就是神秘莫测的北极旅鼠,人们研究了好几个世纪,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 ”说着,他递给我一张名片,并自我介绍说, “我是丹尼斯,从纽约来的。”(1)上文选自课文《旅鼠之谜》,作者是 。这是一篇 (文体)。(1)位梦华;科学小品【解析】【分析】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本篇课文就生动形象地为我们揭开旅鼠生存的秘密。【点评】考查作品作者和文体常识,平时学习时应了解记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以下问题。姑娘没有回答,她很后悔昨天晚上没有马上过来看保尔,看来保尔是被捕了。这么一想,她就觉得更难过了。她看了看四周,然后走到阿尔焦姆面前,急促地说:“我知道的也不多,但是保尔肯定是被捕了。”(1)上文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 (人名),上文中的“姑娘”是 (人名)。(2)保尔因为什么事情被捕了 ?【答案】(1)奥斯特洛夫斯基;冬妮娅(2)营救朱赫来,被维克托告密。(答 “营救朱赫来 ”也可)【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学常识的了解和名著人物。要求学生牢记其相关文学常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 ?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 1933年写成,上文中的姑娘是冬妮娅。(2)本题考查名著的故事情节。小说中的保尔与朱赫来很友好,他教保尔学会了英式拳击,还培养了保尔朴素的革命热情。一次,因为解救朱赫来,被维克托告密,保尔自己被关进了监狱。故答案为:⑴奥斯特洛夫斯基;冬妮娅;⑵营救朱赫来,被维克托告密。(答“营救朱赫来 ”也可);【点评】⑴本题考查了考生对名著内容积累和文学常识积累。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要了解常见的文学常识。⑵本题考查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积累。考生一方面需熟悉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物心理和性格有充分的了解,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名著的主要内容。13.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男孩:爷爷,你为啥把枣儿放在匾子里晒了又晒?老人:我等儿子回来。儿子回来了,就喜欢一边嚼枣儿,一边听我讲故事。男孩: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老人:不知道。男孩: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老人仍在沉思。男孩:咱们学猫叫?(见老人没反应)咱们学狗爬?(见老人没反应)咱们过家家?(见老人还没反应)那,我讲故事给你听。(清清嗓子)哎哟,我的故事给忘了。我爹的故事才多呢——我该回去了,我要回去等我爹。(将口袋里的枣儿放入匾子里)老人:时辰还早呢,再坐坐。男孩: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男孩:来呢,你的枣儿甜!老人:怕是你嘴甜吧?那我问你,我树上的枣儿全光了,你还来不来?男孩:也来。老人:不骗我?男孩:骗人是小狗。老人:我们拉钩。(伸手与男孩拉钩)老人男孩:金钩钩,银钩钩,骗人是小狗。二人开心地笑。(1)男孩说,枣儿叔叔不回家是“迷路了”,作者借男孩台词里的“迷路”一词,想表达什么?(2)在前面,老人曾饶有兴致地提议和男孩一起学猫叫、学狗爬、过家家,没能得到响应,为什么现在男孩提出相同的建议,老人却没反应?(3)分析老人所说的“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再来了”这句台词的象征意义。(4)怎样理解老人跟男孩拉钩这一行为?【答案】(1)表达当今社会人们对传统的迷失、对情感的迷失、对人生的迷失。(2)因为此前的话题谈到了老人的儿子,尤其是男孩的一句“迷路了吧 ”,触痛了老人的心,所以他此时因为盼望儿子归来而没有兴致去做那些事。(3)这句台词表面的意思是老人担心男孩走了就不会再来了,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含意:“巧克力”象征着一种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巧克力”则是现代都市生活的象征,老人的话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生活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4)老人与男孩拉钩这一细节展现了男孩的天真善良和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老人与男孩在一起时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于是他们约定男孩还会回来看他。拉钩这一行为正是他们渴望亲情的真实体现。【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戏剧语言的潜台词理解。(1)“迷路”原指找不到回家的路,迷失了方向。在此潜在的意思是当今社会人们对传统的、情感、人生的迷失。(2)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考考生要联系上下文作答。老人无反应是因为话题谈到老人的儿子,触痛了老人的心。(3)本题考查的是语句的理解,要领会其潜台词的含义,表现的是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生活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4)细节描写展现男孩的天真善良,两人的拉钩动作正是对亲情的渴望。故答案为:⑴表达当今社会人们对传统的迷失、对情感的迷失、对人生的迷失。⑵因为此前的话题谈到了老人的儿子,尤其是男孩的一句“迷路了吧 ”,触痛了老人的心,所以他此时因为盼望儿子归来而没有兴致去做那些事。⑶这句台词表面的意思是老人担心男孩走了就不会再来了,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含意:“巧克力”象征着一种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巧克力”则是现代都市生活的象征,老人的话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生活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⑷老人与男孩拉钩这一细节展现了男孩的天真善良和老人对男孩的疼爱。老人与男孩在一起时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于是他们约定男孩还会回来看他。拉钩这一行为正是他们渴望亲情的真实体现。【点评】⑴潜台词的理解,考生要学会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潜在的意思。⑵考生要联系上下文,感悟老人的心境,把握老人的心理。⑶考生要首先知道象征的含义,联系文本内容,理解“巧克力”象征现代都市生活。⑷考生要熟读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14.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跳河
赵丽宏①在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下,我爬上了苏州河大桥的水泥桥栏。我站得那么高,湍急的河水在我脚下七八米的地方奔流。我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准备往下跳,然而脚却有点儿发抖••…背后有人在小声议论一一喔,这么高,比跳水池的跳台还高!这孩子敢跳?”胆子还真不小!”瞧,他有些害怕了。”议论声无一遗漏,都传进了我的耳朵。于是我闭上了眼睛,又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②这还是读初中一年级时的事情。放暑假的时候,我常常和弄堂里的一帮小伙伴一起下黄浦江或者苏州河游泳。有一天,看见几个身材健美的小伙子站在苏州河桥栏上轮流跳水,跳得又潇洒又优美,令人惊叹又使人羡慕。我突然也想去试一试,他们能跳,我为什么不能呢?小伙伴们知道我的想法后,都表示怀疑,他们不相信我有这样的胆量。我急了,赌咒发誓道:你们看好,我不跳不姓赵! ”看我这么认真,有几个和我特别要好的孩子也为我担心了,他们说: 好了,我们相信你敢跳了。你可千万别真的去跳 !"假'如吃大板‘(吃大板”,指从高空落水时身体和水面平行接触,极危险),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下!是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拦我的决心。我爬上桥栏时,小伙伴们都为我捏一把汗,有几个甚至不敢看,躲得远远的……③然而当我站到高高的桥栏上之后,却真的害怕起来,尤其是低头看桥下的流水时,只觉得头晕目眩。在这之前,我从未在超过一米以上的高度跳下水,现在一下子要从七八米高的地方跳入水中,而且没有任何准备和训练,真是有点儿冒险。如果 插蜡烛”,保持直立的姿势跳下去,危险性要小些,但肯定会被人取笑。头先落水呢,一点儿把握也没有 ••…我犹豫了几秒钟。在听到背后围观者的议论时,我一下子鼓起勇气:头先落水!④我眼睛一闭,跳了下去。但结果非常糟糕,因为太紧张,落水时身体蜷曲着,背部被水面又狠又闷地拍了一下,几乎失去知觉。挣扎着游上岸时,发现背脊上红红的一大片。不过,这极不潇洒的一跳,却使我懂得了怎样才能使身体保持平衡。⑤“这一跳不行,我重跳。”当小伙伴们拥上来时,我喘着气宣布了我的决定。不管他们怎样劝阻,我还是重新爬上了桥栏。我又跳了两次。尽管我看不见自己落水时的姿势,但从伙伴们的赞叹和围观者的目光来看,后两次落水我是成功了。⑥我的父母和学校的老师从来不知道我曾到江河里游泳,更不知道我还敢从桥头往河里跳。他们也许不会相信,这样一个经常埋头在书中的文质彬彬的好学生,竟然会做出这种只有顽童才会去干的冒险行动。然而我确确实实这样干了,干得比顽童还要大胆。⑦为逞一时之强而去冒这样的险,似乎有点儿蠢,有点儿不值得,但我因此而树立了这样的信念:凡是我想要做的,我一定能够做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信条越来越明确。尽管以后我也不断有过失败和挫折,但我从来没有轻易放弃过自己所追寻的理想和目标。(1)在跳河前, 我”的心理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根据选文内容,把 我”的心理变化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惊叹羡暴 鼓起勇气(2)第②段中对小伙伴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第③段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从全文看,我”是怎样的一个人?从我”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文学典籍中的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B.莫顿亨特是英国作家,《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作者记叙的其童年的一件往事。C冰心,原名谢婉莹,她的诗集代表作有《繁星》《春水》。D.我国古代文学中,三十岁称 而立”,六十岁称花甲”,七十岁称古稀”。【答案】(1)下定决心;害怕犹豫2)①写出跳河的危险;②写出小伙伴们对“我”的担心;③衬托了“我”的勇敢、冒险。3)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 “我”当时的害怕和犹豫。4)敢于冒险,大胆尝试,善于总结,信念坚定,意志刚强。5)B【解析】【分析】(1)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心理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2)考查人物描写的作用。此段主要是语言和神态描写。“他们不相信我有这样的胆量 ”从侧面写出跳河的危险;“好了,我们相信你敢跳了。你可千万别真的去跳 !”的语言描写,写出小伙伴们对“我”的担心;并且用小伙伴们对“我”的担心等内容衬托了“我”的勇敢、冒险。3)考查描写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在这之前,我从未在超过一米以上的高度跳下水……是一段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 我”当时的害怕和犹豫。当然也有勇气,如我一下子鼓起勇气:头先落水 ”这句话。4)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你们看好,我不跳不姓赵!”等描写中概括出其“敢于冒险、大胆尝试 ”的性格亨征。(5)B莫顿亨特是英国作家,《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作者记叙的其童年的一件往事 ”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莫顿亨特,是美国作家。故答案为:(1)下定决心 害怕犹豫(2)①写出跳河的危险;②写出小伙伴们对“我”的担心;③衬托了“我”的勇敢、冒险。(3)心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当时的害怕和犹豫。(4)敢于冒险,大胆尝试,善于总结,信念坚定,意志刚强。(5)B【点评】记叙文阅读答题包括文章体裁、文章内容、人称的作用、记叙线索及作用等 ,考生要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 ”(即答题关键点),反复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可以抄一点。”“拿来我看!”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1)以上文段摘自 ,文章体裁是 ,全篇通过写了 和 ,不仅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 ”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十四孝图》写我”儿时就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但他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持批判态度。B.《朝花夕拾》共收录了十篇文章,包括《五猖会》、《无常》、《父亲的病》、《琐记》、《范爱农》、《社戏》等C.《湘行散记》是一部散文集,它是沈从文构建 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D.《朝花夕拾》以深沉凝重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答案】(1)藤野先生;散文;讲义事件;幻灯片事件(2)C【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本题的难度不大,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有关知识的识记能力,平时要注意多阅读,多积累,多识记。本文段出自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2)A.作者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郭巨埋儿、老莱娱亲等孝道故事,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旧中国儿童的可怜。B.《社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C.正确。D.应该为:《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故答案为:(1)藤野先生;散文;讲义事件;幻灯片事件(2)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常识的积累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选文出自《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一文,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16.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傅雷家书1954年10月2日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封信,很高兴,我们并没有为你前封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没有谁可诉苦。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庸碌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才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对平衡,不至于受伤害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在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生也有很大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的;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舞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地你会养成另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以客观的现实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创伤,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1)阅读选段,说说这封信是针对傅聪遇到的什么情况而写的,其目的是什么?(2)傅雷曾对儿子说: “只要你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在这封信里,作者认为坚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3)作者在文中说: “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请自选角度为这句话做批注。(4)傅雷在另外的信中曾经对儿子说过:“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在这封信中,作者也是把“儿子变成了朋友来看待的。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针对傅聪精神消沉而写的。其目的是劝慰儿子正确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2)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3)这句话与上句 “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 ”紧密相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控制情绪的必要性。(4)在这封信中,傅雷既像长辈一样开导劝诫儿子,又如朋友一般,把自己放到与儿子平等的位置上,倾听儿子的声音,予以鼓励,并提出建议。【解析】【分析】(1)从选文中“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会有的”等句分析,这封信是针对傅聪精神苦闷消沉写的。结合“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的;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舞你 ”“慢慢地你会养成另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以客观的现实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等句分析,中心意思是希望儿子能够正确的对待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进而战胜挫折,泰然处之。(2)坚强是贯穿这两封信的内在精神。傅雷对儿子说:“只要你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可见坚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此题可提取 “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以客观的现实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中的 “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理智分析,彻底感悟 ”作为答案即可。(3)针对“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 ”一句的批注,可以从修辞手法上进行赏析。如在内容上,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控制情绪的必要性。在结构上,与上句“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 ”相照应。做批注时,注意用语简洁、精练,语言通顺,不能太繁琐,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做到言简意赅。(4)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傅雷与傅聪的父子深情,理解“朋友”的真正含义。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回答这一问题。有些方面还可以从《傅雷家书》的其他篇章中寻找例子。“朋友”的意义,首先在于感情上、精神上的互相理解与慰藉。当傅聪情绪消沉时,可以毫无顾虑地向父亲倾诉,而父亲并没有高高在上、横加训斥,或者说些教条式的训诫。相反,他能够充分理解儿子的痛苦,首先尽力地安慰他,让儿子觉得温暖、放心;然后娓娓而谈,以十分平等的口气给他提出一些人生的忠告。朋友的境界,还在于志同道合,互为知音。傅雷与傅聪对音乐艺术有许多共同的感受可以交流,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这也是“父子如朋友”的体现。故答案为:⑴针对傅聪精神消沉而写的。其目的是劝慰儿子正确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⑵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 ;⑶这句话与上句“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 ”紧密相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控制情绪的必要性 ;⑷在这封信中,傅雷既像长辈一样开导劝诫儿子,又如朋友一般,把自己放到与儿子平等的位置上,倾听儿子的声音,予以鼓励,并提出建议。【点评】⑴本题考查语段内容的把握。掌握名著的内容是答题关键,注意语句的通顺。⑵本道题考查学生对《傅雷家书》相关内容的鉴赏能力。⑶句要求自选角度,可以选择修辞的角度,也可以从内容、写法上考虑。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 +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 +感情、主题。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⑷本题考查《傅雷家书》内容的把握及重点句子的理解。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结合全文内容谈出朋友的含义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呢?及幸福的原因即可。”结合全文内容谈出朋友的含义17.阅读以下文段,完成下面的题目。(甲)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乙)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 ”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木匠,都只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树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为“老弗大”。(1)文段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甲段节选自《 》一文,乙段选自《 》一文。(2)甲乙两段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试分析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3)结合文段简要分析《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分析一点即可)【答案】(1)五猖会;父亲的病(2)父亲和陈莲河。《五猖会》中的父亲是一个严厉、专制的封建家长,从父亲的语言“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可以看出。陈莲河是一个故弄玄虚、道貌岸然、毫无真才实学、草菅人命的庸医,从他开的药方“‘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可以看出。(3)【示例1】通过典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如《五猖会》中,选取了父亲在“我”将要出门去看五猖会时,要“我”先把书背出来再去这个典型情节,对父亲只作聊聊几笔的描写,就刻画出了一个对儿童心理无知和隔膜的封建家长的形象。【示例2】巧妙地运用讽刺和对比的写法。如《父亲的病》中写到“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等对中药的描述,委婉地嘲讽了某些中医故弄玄虚,贻误病情的可恶行径。或《五猖会》中通过“我”前后心情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家长专制的反感和批判。【解析】【分析】(1)根据父亲让我背《鉴略》可知出自《五猖会》。乙段文字写的是陈莲河写的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出自《父亲的病》。(2)甲文中记述的是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情绪,而这种少年的欢快心情却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冲淡,表现父亲是一个严厉、专制的封建家。乙文中陈莲是河当时绍兴的中医,原名何廉臣,鲁迅先生为了表达对他的恨意,把名字颠倒,说明这个人颠倒黑白不分是非。这个反面人物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故弄玄虚、道貌岸然的江湖骗子。他“巧妙”地使用连环套诈骗周家,第一套药引,蟋蟀也就罢了,还是什么“原配”,岂不是可笑至极?(3)甲文:虽只写一件事,但这件事写得集中、单纯而又丰富。作者善于运用气氛渲染,铺陈对比的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感染力。如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通过多方面的描述,写出了儿时对迎神赛会的向往,期待、失望和不满。这一切描述都为第二部分开首节日般的高兴心情做铺垫。由于以往的屡次失望,自然会对即将到来的盛会充满莫大的期望。正在手舞足蹈,欢呼雀跃的时候,父亲出现在眼前:"去拿你的书来 ",宛如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作者正是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我”的情绪的对比,激发人们对孩子的同情和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憎恶,进而引起人们对儿童教育的严重关注。故答案为:⑴五猖会;父亲的病⑵父亲和陈莲河。《五猖会》中的父亲是一个严厉、专制的封建家长,从父亲的语言“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可以看出。陈莲河是一个故弄玄虚、道貌岸然、毫无真才实学、草菅人命的庸医,从他开的药方“‘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可以看出。⑶【示例1】通过典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如《五猖会》中,选取了父亲在“我”将要出门去看五猖会时,要“我”先把书背出来再去这个典型情节,对父亲只作聊聊几笔的描写,就刻画出了一个对儿童心理无知和隔膜的封建家长的形象。【示例2】巧妙地运用讽刺和对比的写法。如《父亲的病》中写到“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 ”等对中药的描述,委婉地嘲讽了某些中医故弄玄虚,贻误病情的可恶行径。或《五猖会》中通过“我”前后心情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家长专制的反感和批判。【点评】】 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的形式是填空题,考点是重要的情节,要求考生在平时阅读名著要认真仔细,要尽量阅读原著。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和辨析的能力。考查的篇目都是在考纲的范围之内,涉及到名著的名称、作者、体裁、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精彩片段等。要求考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多读、反复阅读,读原著。考生要结合选段,联系平时对名著主题、经典情节、人物形象的理解、进行比较分析。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艺术特色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名著的具体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要求考生对选段仔细阅读,找准典型内容进行分析理解。18.阅读文段,回答问题。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1)这段文字选自当代作家 的著名的 (体裁)《 》。(2)赏析“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3)这段文字按 顺序,从 到 ,层次分明地描写山上景物。(4)“秀气”的含义是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5)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答案】(1)老舍;散文;济南的冬天(2)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来雪后小山的秀美。(3)空间方位;上;下(4)美丽而柔弱。流露出作者对济南雪后小山的怜惜和赞美之情。(5)济南冬天小雪后的秀美景色【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注意要结合诗句内容,判断出自的作品,然后明确作者的作品及主要内容以及艺术特色。这段文字选自散文《济南的冬天》,其作者是老舍,原名是舒庆春。(2)此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 +表达效果关键词 +内涵(景物人物特点) +感情、主题。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将小山拟人化,将静的山写活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写出来雪后小山景色的秀美。(3)本题考查写景的顺序。写景的文章,一般采用时间与空间两种写作顺序。时间顺序写作,可以从文中找到表示时间变化的时间词;空间顺序写作,则可以从文中找到表示地点变化的方位词。根据文本中的“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山尖全白了 ”“山坡上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可知作者的写景顺序是山上 ——山尖——山坡——山腰,按由上向下的空间顺序来写景。(4)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内在含义即可。“秀气”的本义是精美雅致。结合此处语境可知,这里用秀气形容小山,表现了小山的美丽柔弱的特点。(5)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结合选文段落分析。《济南的冬天》通过对济南冬天场景的描述,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选段主要描写的是雪后济南的山上的美景,通过文中具体句子“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可知本段主要写了济南冬天小雪后的秀美景色。故答案为:⑴老舍;散文;济南的冬天;⑵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来雪后小山的秀美。⑶空间方位;上;下;⑷美丽而柔弱。流露出作者对济南雪后小山的怜惜和赞美之情。⑸济南冬天小雪后的秀美景色。【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答题时应注意,文段选自《济南的冬天》,是现代著名作家、剧作家、小说家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标题“济南的冬天”,简洁阐明了地点,节令。老舍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2)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要点明其修辞手法,说明其表达的作者的情感,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更美的山的肌肤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来雪后小山的秀美。(3)本题考查写景的顺序。答题时应注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的顺序来描写的分别从雪光,雪色,雪态三方面来写,运用从上到下的空间顺序。(4)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答题时应注意,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秀气”的含义是美丽而柔弱。流露出作者对济南雪后小山的怜惜和赞美之情。(5)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题时应注意,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写景对象,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主要内容写济南冬天小雪后的秀美景色。1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甲】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乙】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一封一封雪白的细丝锭子,即便包了两键,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 “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口里说道: “也罢,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他家里的银子,说起来比皇帝家还多些哩!他家就是我卖肉的主顾,一年就是无事,肉也要用四五千斤,银子何足为奇!”又转回头来望着女儿说道:“我早上拿了钱来,你那该死行瘟的兄弟还不肯,我说:‘姑老爷今非昔比,少不得有人把银子送上门来给他用,只怕姑老爷还不希罕。’今日果不其然!如今拿了银子家去骂这死砍头短命的奴才!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乙】文段的主要内容。(2)【甲】段以夸张的手法生动刻画了范进发疯的过程,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一过程。3)【乙】段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这些描写刻画出一个怎样的胡屠户?(4)请仔细揣摩范进发疯时说的 噫!好了!我中了!”中好了”所蕴藏的深层含义。【答案】(1)【甲】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乙】范进还钱给胡居户。(2)惊喜;昏厥;疯跑;跌倒;疯走上集(3)主要运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刻画出一个前据后恭、爱钱如命、虚伪的市份小人形象。(4)我”终于中举了,以后就会有钱有势了,有好日子过了,可以享福了。【解析】【分析】(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按照 人物+事件”的格式,同时注意语言的简洁性。(2)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概括即可。如 笑”不省人事“飞跑”等。(3)抓住描写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所用的描写方法,进而分析人物形象。【乙】段主要运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刻画出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即可。(4)结合范进渴望中举而屡试不中的境况以及一家的困顿生活进行分析,即可知 好了的深层含义。故答案为:⑴【甲】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乙】范进还钱给胡居户。⑵惊喜;昏厥;疯跑;跌倒;疯走上集⑶主要运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刻画出一个前据后恭、爱钱如命、虚伪的市份小人形象。⑷我”终于中举了,以后就会有钱有势了,有好日子过了,可以享福了。【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顾客能力。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进行正确的概括。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概括。⑶本题考查对语句表现手法的理解。考生要结合语句,运用平时对描写手法的知识,结合语句的内容进行分析。⑷本题考查考生的想象能力。考生要结合人物的处境进行回答,要注意回答要切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20.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有一次巴扎诺娃到莫斯科出差,前来探望保尔。他们谈了很久。保尔热情洋溢地告诉她,他选择了一条道路,不久的将来就可以重新回到战士的行列。巴扎诺娃注意到保尔两鬓已经出现了白发,她低声对他说: 我看得出,您是经受了不少痛苦。您仍然没有失去那永不熄灭的热情。还有什么比这更可贵呢?您做了五年准备,现在您决定动笔了,这很好。不过,您怎么写呢? ”保尔笑了笑,安慰她说: 明天他们给我送一块有格的板子来,是用硬纸板刻出来的。没有这东西我没法写。写写就会串行。我琢磨了好长时间,才想出这么个办法 ----在硬纸板上刻出一条条空格,写的时候,铅笔就不会出格了。看不见所写的东西,写起来当然挺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有好长一段时间怎么也写不好,现在我慢慢写,每个字母都仔细写,结果相当不错。”保尔开始工作了。他打算写一部中篇小说,描写科托夫斯基的英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国民经济核算与》课件
- 工艺品买卖合同模板
- 房屋拆除施工合同书参考例
- 《基因突变上》课件
- 妙笔绘花颜融情醉秋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学习描写景物》 情境化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共两课时)
- 2024年抗静电剂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年产xxx轻质硅酸钙砌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方案)
- 年产xx内燃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
- 凸板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数据新闻可视化
- 中学生应急救护知识讲座
-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培训教材
- 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传统及现代技术研究
- 前庭周围性眩晕个案护理
- 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评估与处理
- 金属热处理设备行业分析
- 达州市消防救援支队智能接处警和智能指挥系统暨全国消防
- 银行系统的数字化转型
- 日用品采购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L公司中层管理人员薪酬体系优化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