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危害讲义许俊月_第1页
噪声危害讲义许俊月_第2页
噪声危害讲义许俊月_第3页
噪声危害讲义许俊月_第4页
噪声危害讲义许俊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作场所噪声的危害及防护伟易达(东莞)电讯有限公司伟易达(东莞)电子实业有限公司许俊月2一、噪声的定义各种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声波无规律地杂乱组合,波形呈无规律的变化的声音称噪声(noise)。目前认为凡是不需要的、使人厌烦的、起干扰作用的声音城为噪声。3二、噪声对人体的影响噪声对人体的作用可分为特异作用(对听觉系统)和非特异(对其他系统)两种。长期接触强烈噪声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噪声性疾病听觉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其他4⒈听觉系统长期接触强烈噪声后,听觉器官首先受害,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噪声引起的听力损伤主要与噪声的强度和接触的时间有关。听力损伤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生理性反应,后出现病理改变。生理性听力下降的特点为脱离噪声环境一段时间后即可恢复;而病理性的听力下降则不能完全或完全不能恢复。听力下降又称听力损失(hearingloss)。5生理性听力损失有两种:(1)短时间接触强噪声,主观感觉耳鸣、听力下降,检查听阈可提高10dB以上,离开噪声环境,数分钟即可恢复,这种现象称听觉适应(auditoryadaptation)。(2)较长时间停留在强噪声环境,听力明显下降,听阈提高超过15dB甚至30dB以上,离开噪声环境需较长时间如数小时甚至十几二十小时后听力才能恢复,称听觉疲劳(auditoryfatigue)。这种暂时性的听力下降又称暂时性听阈位移(temporarythresholdshift,TTs)属功能性改变。如不采取措施,听觉疲劳继续发展,可导致病理性永久性损失,称永久性听阈位移(permanentthresholdshift,PTS),即所谓噪声性听力损伤或噪声性耳聋。6病理性永久性损失如不采取措施,听觉疲劳继续发展,可导致病理性永久性损失,称永久性听阈位移(permanentthresholdshift,PTS),即所谓噪声性听力损伤或噪声性耳聋。TTS的出现和发展与声级大小和接触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TTS在各不同频率上的表现特征又与噪声的频谱特点有关。7⒉神经系统长期接触强噪声后,主诉有头痛、头晕、耳鸣、心悸及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综合征,调查发现,接触高噪声的工作人员表现易疲劳、易激怒(躁性神经衰弱)。视觉运动反应时延长,闪烁融合频率值降低,视力清晰度及稳定性下降。植物神经中枢调节功能减弱,表现为皮肤划痕试验反应迟钝,血压不稳,血管张力有改变。三、噪声性听力损伤及耳聋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9⒈发病机理噪声主要损伤2000Hz以上的高频听力,这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外耳道对2000~6000Hz的声音有共鸣作用;中耳对高频声更易于传导,内耳耳蜗基底部有一狭窄区易受淋巴液振动波的冲击,该处基底膜受振后运动时振幅最大,故螺旋器病变部位多在低回,距前庭窗10mm左右处。噪声性听力损伤内耳的病理改变,表现为螺旋器毛细胞肿胀、变性、萎缩或消失,严重者可见螺旋器从基底膜上剥落。电子显微镜检查可见毛细胞线粒体肿胀,内质网增生。实验表明噪声可引起内耳氧张力降低,酶活性下降,影响了毛细胞的呼吸和代谢,导致细胞的变性坏死。⒉临床表现11临床表现(初期)在噪声性听觉疲劳的基础上,如果继续接触强噪声,则会发展为永久性听阈位移,听力不能完全恢复。可分为听力损伤和噪声性耳聋。初期多在体检时发现听力曲线在3000~6000Hz处出现一“V”型下陷(如图)。12临床表现(晚期)工人无明显自觉症状,随着接触噪声时间的增加,听力下降进一步发展,工人除有耳鸣感觉外,对高频声略困难,但对日常交谈无影响。当累及500、1000、2000Hz等语言听力范围的重要频率,使听力下降达到一定程度时,则日常交谈的能力也受到影响,出现语言聋的现象,随着病情的加重,耳聋也更明显。晚期听力曲线从低频到高频呈倾斜形下降(图)。噪声引起的听力损伤及耳聋多为慢性过程,一般多为两耳对成性。听力受损的速度一般在接触头10年发展较快,以后逐渐缓慢。除听觉系统障碍症状尚伴有其他系统的症状。13临床表现(暴震性耳聋)急性噪声性听力损伤又称暴震性耳聋(explosivedeafness),多因爆破、火器发射或其他突然发生的巨响而致的耳聋。受损的原因除有强大的噪音(超过140dB),尚有冲击波的作用。出现剧烈耳鸣、头痛,听力丧失、常因前庭受刺激而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检查发现高频段(2000Hz以上)听力下降,下降程度根据病情而不同。鼓膜破裂,听骨链脱位或骨折,鼓室和内耳出血,严重时螺旋器细胞移位。巨大声响过后也可能引起功能性耳聋(癔病性耳聋),这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听觉中枢功能抑制,导致暂时性耳聋。14⒊影响噪声对机体作用的因素噪声的强度噪声强度大小是影响听力的主要因素。强度越大听力损伤出现越早、损伤越严重、受损伤的人数越多。噪声性耳聋与工龄有关。接触时间接触噪声的时间越长,听力损伤越重,损伤的阳性率越高。4000~6000Hz出现听力损伤的时间最早,也即该频段听力损伤的临界暴露时间最短。一般情况下接触噪声头10年听力损伤进展快,以后逐渐缓慢噪声的频谱在强度相同条件下,以高频为主的噪声比以低频为主的噪声对听力危害大;窄频带噪声比宽频带噪声危害大。15接触时间与工龄的统计16四、防止噪声危害的措施控制和消除噪声源合理规划和设计厂区与厂房控制噪声传播和反射的技术措施吸声消声隔声隔振听力保护措施个体防护17⒈控制和消除噪声源这是防止噪声危害的根本措施。对强声源采取隔离或移出室外;如风动工具可采用改进工艺等技术措施解决。

加强维修减低不必要的附件或松动的附件的撞击噪声;用弹性材料代替钢件。18⒉合理规划和设计厂区与厂房产生强烈噪声的工厂与居民以及噪声车间和非噪声车间应有一定距离(防护带),防护带内种树木或设隔声墙壁。产生噪声的车间,内部墙壁、屋顶应用吸声材料以降低车间内部的噪声强度;门、窗、地板应采用隔声结构以防止车间内噪声向外传播。产生噪声的机器常常伴有较强的振动,因此必须在机座下、地基上装设减振装置。19⒊控制噪声传播和反射的技术措施吸声噪声尖劈,吸音多孔板。消声用于风道和排气管,常用的有阻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及阻抗复合消声器。图(5~8)隔声常见的有声室、隔声罩等。隔声结构应严密且有一定质量以防引起共振。隔振为了防止通过固体传播的振动性噪声,必须在机器或振动体的基础和地板、墙壁联接处设隔振或减振装置20⒋听力保护措施

①职业性健康检查定期对接触噪声的工人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听力检查,观察听力变化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听力损伤,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应进行就业前体检,取得听力的基础材料。

②日常监测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噪声监测,对超出国家标准的岗位,及时采取措施,降低噪声值。

工作场所噪声限值③设置警示标识与宣教设置高噪音区警示标识和提请带防护用品标识。④加强个人防护(护耳器的选用)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六章(第二十条、第九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三十九条《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劳部发L1996]138号)第十五条、第十六条《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防护用品管理的通知》(国经贸安全L1999]451号)《劳动防护用品管理规定》(劳部发[1996]138号)第二十二条

应为劳动者免费提供符合规定的防护用品。

不得以货币或其他物品替代。

使用单位没有按国家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的,按有关条款处罚;构成犯罪的,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个人防护用品选用的一般原则

一般原则

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任何人都不应暴露在能够或可能危害健康的环境中。

应首先考虑采取工程措施控制,若其无法完全消除有害因素,应选择适合的防护用品。

识别有害环境性质,判定作业中的环境危害程度。

根据有害环境危害程度,选择国家认可、符合标准要求的防护用品。

选择防护用品时也应参照使用说明书的技术规定,符合其适用条件。特种个人防护用品应具备“生产许可证制”、“安全鉴定证”。如没有“两证”则是非法产品。

另外需检验是否有产品合格证和产品质量安全

性能执行标准。

(如过滤式防毒面具应符合GB2890-1995通用技术条件等。)

对进口产品,我国目前没有建立许可制度,

应为获得出口国当地认证的合格产品。33护耳器种类主要保护听觉器官,在作业环境噪声强度比较高或在特殊高噪声条件下工作,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是一项有效的预防措施。噪声防护用品选用前需对工作场所噪声量测噪声量及频谱分析常用的有耳塞,由软塑料、泡沫塑料等制成,根据外耳道形状设计大小不等的各种型号,隔声效果可达20~35dB;耳罩,隔声效果高于耳塞,可达30~40dB。由于佩戴时不舒服以及工作中带来一定的不方便,故普遍采用尚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进一步研究改进。

耳塞特点优点A容易携带及存放;B在热的环境中比较舒适;C不妨碍其它安全用具;D比耳罩便宜。缺点A容易遗失;B颚骨运动时可能移动;C佩戴比耳罩稍微复杂;D监察比较困难;E在耳道患感染性疾病时不适用。

耳罩特点优点A

容易取得舒适效果B容易保养C容易监察D比较稳定E容易佩戴缺点A在热的环境中比较不舒服B体积大,有一定重量;C妨碍其它安全用具D比耳塞昂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