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ppt-梅河五中-佟海燕_第1页
苏轼词两首-ppt-梅河五中-佟海燕_第2页
苏轼词两首-ppt-梅河五中-佟海燕_第3页
苏轼词两首-ppt-梅河五中-佟海燕_第4页
苏轼词两首-ppt-梅河五中-佟海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轼词两首一、人物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号,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因被贬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与黄庭坚齐名,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词与辛弃疾齐名,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子瞻东坡居士乌台诗案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背景介绍

1079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捕下狱。自被捕到结案,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最后,宋神宗才不杀苏轼,而以贬谪苏轼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了事。

1082年,苏轼47岁,在心情极其复杂的情况下,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文艺全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念奴娇苏轼词意梳理

长江向东流去不舍昼夜,千百年来,滚滚波浪洗汰了无数英雄人物。那西边旧营垒处,人们传说,是三国周瑜大破曹兵的赤壁。石壁陡峭直插云天,怒涛拍打着江岸,卷起千万堆雪似的层层浪花。山江壮美如画,那时有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周瑜,英雄姿态勃发,小乔刚嫁了过来。他手摇着羽毛扇,头戴着青丝帛头巾,说笑之间,曹操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了灰烬。精神驰骋于(三国)古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生出白发。人生就象一场梦,还是端起酒杯来洒酒酬明月吧!阅读赏析

有人说《赤壁怀古》一词由四幅图画构成,请逐一赏析。试赏析《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第一幅大浪淘沙怀古图:开篇将大江流水、历史人物并提,可谓气象恢宏,境界深阔。江流淘洗一切,唤起后人对于古往英雄的追思;水逝岁月无情,妙用移用,使历朝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瞬间如滚滚江水,去而不返。中间嵌入“人道是”

三字,似已知此地赤壁非彼时赤壁,词人并不想纠缠,意在借此抒发情感。“故垒西边”是词人扫视山河之后的定格,由是不着痕迹地推出三国英雄周瑜。妙在这里先伏一笔,并不急于展开周瑜功业,行文见变化跌宕。全词由四幅图画构成。赏析参考

第二幅赤壁如画观景图:词人捕捉峭崖、惊涛这些视觉上极为宏大的意象,横涂纵抹,描绘出山河的壮丽。先写江岸石壁,“乱”写险怪,“穿”绘高峻;再写江面波涛,“惊”见威猛,“拍”状搏击,“卷”描汹涌。山崖险怪、怒涛奔涌的声色态势,尽遣笔端。画面的惊心动魄又暗合赤壁古战场曾经的悲壮惨烈。

行文至此,自然归结出“江山如画”的结论。江山亘古壮美,人物一时俊杰。吟咏回到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上,充溢着建功立业的渴望。

第三幅周瑜破虏建功图:词上阕将“周郎”和“赤壁”并称,已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遥想”转入下阕,词人心往神驰,八百年前的周瑜终于在作者描绘的赤壁画图中出现。周瑜的造型是英雄美人,这衬托出周瑜的俊伟风姿,年轻有为。“羽扇纶巾”,从容闲雅中一派儒将风度,突出周瑜谋略深谙,胜算在胸的模样。“谈笑”一词与“灰飞烟灭”形成极大反差,有力地表现了周瑜的非凡胆略和卓越才干。周瑜24岁为将,34岁与28岁的诸葛亮策划孙刘联盟,败54岁的曹操于赤壁,留下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这幅英雄功业图与上阕的江山壮美图交织,动人心魄。

第四幅词人酹月怀抱图:表达苏轼对古往英雄业绩的仰慕,引发了自己功业未建的诸多感慨。千古英雄功业既就;把酒问月,自己却白发早生,底事难成,壮志未酬。是年苏轼47岁,待罪黄州。发思古之幽情,自在情理之中。把酒酹月,

往事如电,英雄伟绩,尚且是过眼烟云,他不免发出“人生如梦”的悲吟。故权作潇洒状,借酒浇愁,来旷达自我的心境。至此,一位襟怀远大、知史识时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末了,尽管缭绕着一层慨叹壮志未酬的愁雾,画面底色却不乏壮丽。

苏轼的思想是复杂矛盾的。他兼采儒、道、佛三家思想,一方面瞻仰屈原、周瑜等,能经世济时,建功立业;一方面又追慕老庄、陶潜等,想超然物外,旷达无拘。他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词中江山如画、英雄至伟,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的情感,也引发了“

人生如梦

”的感慨。整体把握因而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正如唐代诗人岑参所说:“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种悲感的产生其实是尚未实现青云之志的结果。

词人中年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作此词。词上阕绘长江,咏赤壁,长江与赤壁构成历史画卷。下阕怀周瑜,悲己身,羽扇与樯橹生出现实感喟。全词咏史、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意境壮阔,气魄宏大,格调雄浑,最能代表苏轼豪放词风格,是宋词中精品。对比解读——突破难点

苏轼用精炼的几句话,便血肉丰满地刻画出周瑜儒雅风流、文武双全的“豪杰”形象。

这时的苏轼,依然踌躇满志,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而他面对的却是不幸的遭遇。周瑜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诗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人物形象雄姿英发人生如梦

为什么诗人要想到周瑜呢?

对比当中,感叹自我苏轼满怀悲愤吟啸道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理解分析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两句怎么理解?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另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的苏轼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怎样理解《赤壁怀古》的艺术特色?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苏词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提高了词的意境。《赤壁怀古》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课文小结

苏轼面对滚滚大江,看到赤壁形胜,怀想豪杰周瑜,感叹长江依旧,英雄已逝。自己虽壮志犹在,而今却“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两句,是这种怀才不遇的悲愤,也是一种人生短暂的悲凉,更是一种无人理解而寄托于江月的旷达。苏轼与英雄对比,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惭愧,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可见,他并不甘于消沉,故以酒祭月,豪情尽显。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读准字音把握字词⑴芒鞋:草鞋。⑵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⑶料峭:形容微寒。同行xíng吟啸xiào芒máng鞋料峭qiào一蓑suō烟雨萧瑟sè

词前小序云: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时间:1082年3月7日沙湖道中地点:人物:同行、余感觉:狼狈、不觉事件:遇雨已而遂晴解词释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解词释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实际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只能是“无官一身轻”。返回解词释句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而“烟雨”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拭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返回解词释句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三句写雨过天晴、寒风吹拂、斜阳晚照的眼前景象,但也隐隐地透露出作者在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更加清醒、晚境或尚有望等既达观而又复杂的心情。

返回解词释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返回内容述评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滴黄州时的基本心境:一是泰然自若、旷达处之;二是意存归隐、宽慰自解。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就是身处危难之中仍泰然自若的鲜明写照。

意存归隐是这首词的主要情感倾向。上片情怀,指向“一蓑烟雨任平生”,下片情怀,收在陶渊明的“归去”,上下一致,心意之所归都是隐逸江湖。上片说“竹杖芒鞋轻胜马”,下片说“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理相承,都表现出对官场险恶的厌弃,这无疑是作者意欲归隐的动因。而下片中的“醒”字,则隐含着诗人历经政治磨难而终于醒悟的意味。内容述评1、思想内容:

借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来写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体现作者藐视政治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胸襟。2、表达方式:融叙事、写景、抒情、议理于一体。3、表现手法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对人生的思考。虚实结合:“一蓑烟雨”既是眼前的实景,又虚指作者的人生遭遇。4、风格:

语言质朴,感情平和,境界明快。5、抒情主人公形象:

旷达潇洒、超脱乐观的智者形象。归纳小结《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复杂而深微的情致及旷达情怀。塑造了一个乐观,旷达的主人公形象。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雨霖铃》的写景、抒情与风格。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