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与汉学家ppt_第1页
汉学与汉学家ppt_第2页
汉学与汉学家ppt_第3页
汉学与汉学家ppt_第4页
汉学与汉学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学与汉学家

邓淑兰ydllc@21 WeChat/QQ:155081056313710084294讨论问题1.你知道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主要有哪些途径呢?试举例说明。2.你认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哪几个重要的阶段?哪些文化交流对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有四种:1、官方派遣使节、学生、乐舞团体,赠送各种礼品及书籍。2、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3、贸易(丝绸之路……)4、战争和掠夺三个主要历史时期

汉唐时期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宋明理学的形成;

2.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欧洲耶稣会士的东来,国人第一次直接了解了先进的西方文化;

3.近代,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西方文化的强行输入。元芳,你知道吗?狄仁杰的品牌,应该是起源于荷兰人高佩罗的《狄公案》,20世纪80年代太原电视台拍摄了《狄仁杰断案传奇》,这部电视剧仍然是公认的最忠于高佩罗原著小说、形像最好的狄仁杰。荷兰的汉学家——高罗佩RobertHansvanGulik,1910年-1967年,字忘笑,号芝台、吟月庵主,荷兰汉学家、东方学家、外交家、翻译家、小说家。作为荷兰职业外交官,他通晓15种语言,流芳后世的是却他的业余汉学家的成就。1949年高罗佩将中国8世纪以狄仁杰为主人公的小说《狄公案》翻译成英文在东京出版。后来自己以狄仁杰为主人公创作推理小说集《大唐狄公案》,成功地塑造了“中国的福尔摩斯”,并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在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汉学sinology指国外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也是东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学的确立1814年,法国法兰西学院在欧洲首次开设汉语讲座,并任命雷慕沙(AbelRémusat)为教授,标志着“汉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世界范围内的中国研究1.东亚文化圈内的中国研究:主要是日本、韩国和越南。以编纂、译注、训诂、考证和梳理发展史为特色。2.俄罗斯的中国研究: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一方面面向西欧,间接获得汉学信息,一方面注重发展本国的汉学研究。它视野阔大,兼顾东方和西方。十月革命后,以马克思主义学术观研究中国,也是它的特色。

世界范围内的中国研究3.欧美的中国研究中西文化属异质文化,西方接受中国颇多曲折,汉学研究忠实地记录了西方解读和接受中国的这一过程。

西方学术不断求变,代有新学,这也影响到了汉学研究,如撰写中国文学通史、敦煌学研究、中亚交通史研究等等,均早于国内同类研究;西方汉学研究的方法论极为活跃,它明确反映出“西论中用”是否可行,如何正确操作,可为国内研究提供借鉴。西方汉学发展的历史进程1.旅游“汉学”:公元八九世纪到十五六世纪期间许多外国人诸如西方商人、外交使节、旅行家、探险家、文化人、传教士等所写的游记、日记、札记、报告,特别是“游记”是汉学发展的前奏,在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汉学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2.传教士汉学:从16世纪到19世纪,耶稣会传教士开始来华传教汉学的发展确立,与一些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有联系,又与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普遍发展相关联。从16世纪开始,耶稣会传教士开始来华传教,他们将西方文化带入中国的同时,也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为汉学作为一门学科真正的确立奠定了基础。3.专业汉学:主要从19世纪至今汉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以法国为代表的“传统汉学”(19C初—20C初)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汉学”,又称“中国学”(20C初——现在)汉学家从事中国古代、近代或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并取得一定成就的外国学者。1.旅游“汉学家”2.传教士汉学家3.专业汉学家主要内容

1.人物介绍2.汉学成就3.评价

旅游汉学家一、旅游“汉学家”严格意义上,这些旅行家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汉学家,但是汉学由他们开始,他们的历史地位不可替代,我们暂且称他们为“旅游汉学家”。时间:公元八九世纪到十六世纪著作内容:主要涉及中国的物质文明,如介绍中国的山川、城池、气候以及中国人的生活起居、饮食、服饰、音乐、舞蹈等等,还没有真正深入到中国的观念文化之中。公元851年由阿拉伯作者苏莱曼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吕布吕基思的《远东游记》(1254年)意大利的雅各布•德安克纳的《光明城》(TheCityofLight)贝尔西奥的《中华王国的风俗与法律》(1554年)。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南怀仁的《中国皇帝出游西鞑靼行记》(1684年)马可•波罗(MarcoPolo,1254—1324)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也是旅行世家。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父,途径中东,于1275年,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觐见了元世祖忽必烈,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1295年马可·波罗回国,之后在一次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的海战中被俘,在狱中认识了作家比萨的鲁斯蒂谦,并将其在中国的见闻讲述给鲁斯蒂谦,鲁斯蒂谦用法国南部方言普罗旺斯语写成《马可·波罗游记》(即《东方见闻录》),后来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代表作:《马可·波罗游记》全书共分为四卷:第一卷——“从小亚美尼亚到大汗上都(元朝夏都,内蒙古)沿途各地见闻录”“喀什噶尔城及其居民的商业终于我们到达一个叫喀什噶尔的地方,据说这里从前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但现在隶属于大汗的版图。居民信奉回教。这个省十分辽阔,有许多市镇和城堡,喀什噶尔是其中最大的和最重要的。居民的语言是他们所特有的。他们以商业和制造业为生,棉织业尤其发达。他们有美丽的花园、果园、葡萄园,棉花、亚麻和大麻的产量都十分丰富,国中的商人遍布世界各地。实际上,该国的居民是一群污秽而可怜的人,食品粗糙不堪,饮料质量尤其低下,居民除回教徒外,还有一些聂斯托利派的基督教徒,他们按自己的法律生活,并有自己的教堂。全省的面积为五日的路程。”第二卷——“忽必烈大汗和他的宫廷西南行程中各省区的见闻录”“大汗召见贵族的仪式和贵族的大朝宴当大汗陛下举行大朝宴之时,朝见的人座次如下:一张御案放在一个高台上,大汗坐在北方,面向南;皇后坐在他的左边,右边则为皇子,皇孙和其他亲属,座位较低,他们的头恰与皇帝的脚成一水平线;其他亲王和贵族的座位更低;妇女也适用同样的仪式,皇媳、皇孙媳和大汗的其他亲属都坐在左边,座位也同样逐渐降低;其次为贵族和武官夫人的座位。所有的人都按照自己的品级,坐在自己应该坐的指定地方。”第三卷——“日本群岛、南印度和印度洋的海岸与岛屿”“交趾国居民以肉、米和乳为食品。他们的酒不是由葡萄酿成的,而是用谷物掺杂一种药材制成的。每个男女的全身都用针纹成各种鸟兽的图案。他们中间有许多专业纹身的人,以在手部、腿部和胸部刺上这些装饰品作为自己唯一的职业。当一种黑色的染料擦在这些刺痕上时,无论是用水或其它东西,都无法洗去。此地无论男女,凡是身上的花纹最丰富的,就被看成是最漂亮的人。”第四卷——“鞑靼王之间的战争和北方各国的概况”,记君临亚洲之成吉思汗后裔诸鞑靼宗王的战争和亚洲北部。“大土耳其大土耳其有一个君王叫海都,是察合台的孙子,大汗的侄子。他统治着许多城市和城堡,是一个权势很大的君主。他是鞑靼人,他的士兵也都是鞑靼人,而且都是优秀的战士。这并不奇怪,因为兵士们都是由他亲手训练出来的。我告诉你们,这个海都如果没有经过战争和教训是绝对不会臣服大汗的。”这本书是关于亚洲的游记,重点是关于中国的叙述,因为马可波罗在中国停留的时间最长,足迹遍布西北、华北、西南和华东等地区。《游记》中有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涉及了旅游沿途的各种风土人情,奇风异俗,描写场面十分壮阔、介绍激动人心。评价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及其游记在中世纪时期被欧洲认为是神话,被当作是“天方夜谭”。它详实记载了中国元朝的社会生活等,向西方第一次展示了神秘中国的方方面面,直接或间接地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和接触的新时代。影响了后世的航海家,如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人数度远涉重洋的航行,其目的就是寻找梦幻般的中国。《游记》也是研究中亚、东南亚、中国等重要的历史资料。但是书中内容主要由主观描述,可能存在言过其实或夸大的现象。产生了马可波罗学。争议:是否到过中国德国学者徐而曼是最早提出马可-波罗根本没有到过中国的论证,认为所谓他在元朝17年的历史完全是荒诞的捏造,为游记而编排拙劣的教会传奇故事,是为了传教士和商人的利益,借以激发感化蒙古人的热情以便到中国通商而创作的。当时在中国很常见的一些东西,如四大发明、筷子、裹脚布、中国汉字和长城等,马可·波罗都没有提到过。学术界偏向于认为马可波罗是到过中国的。德国图宾根大学汉学系教授傅汉思最新研究指出:该书随后详细阐述了一个至今被学界忽略了的课题,即马可·波罗对当时中国的货币、食盐生产与税收体制的大量详细描述。傅汉思发现在当时的欧洲、阿拉伯或波斯文献中根本找不到像马可·波罗一样准确而详尽的描述,说明这些独家描述确实来自于他本人的经历。这些商人、旅行家、探险家是发现和考察中国的先锋,他们的各种记述,是汉学的史料积累,为以后汉学的兴起提供了基础。尽管“旅游汉学”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但是仍然没有使汉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真正意义的汉学还得从十五六世纪开始的大批耶稣传教士说起。二、传教士汉学家传教士汉学家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

罗明坚

MicheleRuggleri(1543-1607)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JuanGonsalesdeMendoza (1545-1618)金尼阁NicolasTrigault(1577-1628)

马若瑟JosephdePremare(1666-1736)

马礼逊RobertMorrison(1782-1834)

卫礼贤,理查德•韦尔海姆

RichardWilhelm

(1873-1903)

裨治文

ElijahColemanBridgman(1801-1861)

卫三畏

SamuelWellsWilliams(1812-1844)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意大利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开拓者之一。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1583年9月1610年5月11日主要汉学研究贡献:语言

《中西字汇》又称(平常问答词意):是一部汉字与葡萄牙文、拉丁文、意大利文合璧的字典。

儒学

翻译《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中国经籍最早的西文译本,也是中国经籍欧洲人注解之始。舆地中国舆地学始祖绘制中国地图、绘制世界地图《中国札记》:介绍孔子和儒家文化内容摘要:“我认为中国人有一种天真的脾气,一旦发现外国货质量更好,就喜好外来的东西有甚于自己的东西。看来好像他们的骄傲是出于他们不知道有更好的东西以及他们发现自己远远优胜于他们四周的野蛮国家这一事实。”

对利玛窦的评价:利玛窦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化和西方科学,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把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奠定了欧洲汉学的基础。他架起了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人类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是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杰出成就的一生。罗明坚MicheleRuggleri(1543-1607)“传教士汉学时期”西方汉学的真正奠基人之一。1579年7月20日左右到达澳门,并开始学习中文。在澳门建立了一座传道所,并开始用中文为澳门的中国人宣教。罗明坚把这个传道所起名为“经言学校”,这是中国的第一个用汉语来传教的机构;也是晚明时期中国第一所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学校。成就:《葡汉字典》

最早翻译朱熹著作,并首次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并将朱熹理学介绍到了欧洲。(在德国、美国等国家的一些著名的大学,都开设有研读朱熹理学博士学位的研究院。朱熹在国际上的知名度是武夷山区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关键因素。)评价: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方面在中国典籍西译方面用中文从事写作方面在向西方介绍中国制图学方面有人认为他应该和利玛窦齐名,同时被称为:西方汉学之父。都开创了来华耶稣会士之先,为以后西方汉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专业汉学家(19世纪至今)专业汉学家19实际至今

沙畹EdouardChavannes(1865-1918)法国汉学家

葛兰言MarcelGranet(1884-1940)美国汉学家费正清JohnKingFairbank

(1907—1991)

沙畹EdouardChavannes(1865-1918)法国汉学家1.沙畹EdouardChavannes(1865-1918)

汉学家,中国历史以及宗教的专家。世界上最早整理研究敦煌以及新疆文物的学者之一。他翻译《史记》(司马迁《史记》翻译成西方文的第一部作品),研究中国佛教,考察文物、碑帖,钻研古文字、西域史、突厥史、中国地理、道教等等成就斐然。沙畹1865年出生于法国里昂。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曾在东方语言学院学习汉语,1889年,24岁的沙畹以法国驻华使团译员身份前往北京。1907年沙畹再到中国,对中国北方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诸省进行考察,尤其是在龙门和云岗石窟地区,在考古和碑铭方面取得了重大收获,从而成为第一个系统地考察这些石窟的人。这次考察,他收集了大量资料,使他在研究古代历史的过程中,增加了考古学和碑铭学研究,开拓了视野,也为欧洲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开了先河。主要成就及作品翻译《史记》沙畹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对《史记》的翻译和注释工作。这部于

1893年由亚细亚学会资助出版的五卷本的《史记》译注,尽管只是对整部《史记》130卷之中的

47卷的翻译,但由于它是由导论、注释和附录组成,实际上是第一次用西方考据和历史批判的方法对《史记》进行翻译和研究。被公认为《史记》的最佳西文译本。莫东寅对这部书的评价是:“汉学界盖世名著”,而马伯乐对老帅的译著更是赞赏有加:“自里雅格《中国经典》以来欧洲汉学界最重大的著作”。(李雪涛等,《20世纪的国际汉学家》)其他方面1814年沙畹主持法兰西学院“汉语及满族语语言与文学”讲习,成为该教席的第四位教授,当时他只有

28岁。他与考狄合编了欧洲汉学的权威性杂志《通报》,并与著名印度学学者列维一道,将一系列汉译佛典翻译成了法文。他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印度、西域和中国僧人的大量传记。这些翻译和研究,为法国中国佛教研究奠定了文献和学术的基础。1907年沙畹再次到中国来进行实地考察,搜集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包括珍贵的壁画和碑刻作品。他还是世界上最早整理研究敦煌与新疆文物的学者之一,被视为法国敦煌学研究的先驱者。沙畹在对中国北方进行考察的时候还登上了泰山,发表了关于东方之巅祭祀的专题论文《泰山:中国的一种宗教崇拜专论》(1910),这本书后附有一篇《古代中国的社神》的补编,第一次指出了道教科仪的重要性。《北中国考古旅行记》(MissionarcheologiquedanslaChine)附498张照片图,巴黎Leroux书局,1913。评价

他是文字学方面的一个大人物,在他的年代西方人对中国文字的研究相当少因为难度高,但他是金文的一个专家(有相关的论文”LesInscriptionsdesTs’in”JournalAsiatique1893),还有有许多关元代的文字研究。

沙畹在宗教历史的研究最大的贡献就是对佛教的大量研究,翻译了中国朝圣者义净第三次去印度的旅行见闻《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1894)。沙畹继承了19世纪法国汉学的传统,使汉学的各个领域,如中国历史、中国宗教、中外关系史等在20世纪发扬光大,不仅为法国汉学,也为整个欧洲汉学在研究方法、史料学等方面奠定了基础。葛兰言MarcelGranet(1884-1940)1884年2月29日出生于法国东南部Drome省。他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汉学家,是法国著名汉学家沙畹的学生。1911年,葛兰言博士来到北京留学。两年以后,他回到法国。回国后继其师为高等研究院东方宗教研究所所长,后转任东方学院教授。葛兰言运用社会学理论及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宗教和礼俗,而且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宗教的研究。1919年,他出版了《古代中国的祭日和歌谣》(FetesetChansonsAnciennesdelaChine)一书。这是一部研究上古时代原始宗教思想的专著,也是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

他是第一位以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中国的汉学家。主要成就及作品

代表作品:《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中国宗教》、《中国古代舞蹈与传说》、《中国古代之婚姻范畴》、《中国文明》等一系列名著。1926年,葛兰言博士又出版了《古代中国的舞蹈和传说》(DansesetLegendesdelaChineAncienne)一书。这是一部研究上古文献中的神话和传说问题的专著。

1929年,他又推出了最为著名的中国古代社会学研究的著作:《中国文明》(LaPenseeChinoise:viePubliqueetlaviePrivee)。此书分为两部。第一部为中国政治史,第二部为中国社会史。

评价

他是著名社会学家EmileDurkheim的学生(法国索邦大学),这个对他的思想,人生以及工作着巨大的影响力所有才会借鉴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除了汉学以及社会学之外他还研究法学,历史,哲学。他去中国进行调查和学习都是法国政府外派的,当时法国政府对中国很感兴趣。他是迪尔凯姆式社会学及法国汉学领域的一个大人物。(DurkheimianSociology)美国汉学家美国汉学发展:19世纪30年代——传教士汉学家代表人物:裨治文、卫三畏19世纪70年代——学院研究代表人物:罗克希尔、赫梅尔20世纪40年代——中国学研究代表人物:费正清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中国学家、中国近代史研究泰斗、“头号中国通”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美国政府雇员、社会活动家、政策顾问曾在清华大学任教,并学习汉语

费正清JohnKingFairbank(1907—1991)

美国中国学之父——费正清“中国学”,不同于偏重语言学、文化学的传统汉学,而是注重实用,主张开拓新领域,重视政治、经济和教育等社会状况的研究,它和欧洲传统汉学的最大区别在于,特别强调运用多种档案、多种语言、多种社会科学方法研究中国。费正清是现代中国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首先成为由汉学研究向近现代中国研究演变的过渡性学者,他完成了从古典汉学研究向近现代中国研究的过渡。汉学主张跳出传统汉学束缚重视现代汉语及档案的研究呼吁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美国与中国》研究中国历史及中美关系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历史演变、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以及中美关系的过去和现状“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及文明的最佳导论作品”。

——《纽约日报》《剑桥中国史》费正清主持编写,由12个国家100多位学者分章撰稿共15卷,历时25年完成向世界介绍了中国从秦汉到近现代的历史演变反映了当代西方中国史研究的最高水准《观察中国》二十六篇论文的合集,其中大部分是书评五大历史主题外国帝国主义在中国所扮演的角色中国的革命领袖与其人民的关系二十年的敌对之后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文化大革命近来一些美国人对中国问题做出判断的尝试学术思想讲求实证主张深入发掘中国的史料,使用中国的档案、中国的原始资料研究中国历史。冲击——回应模式中国的近代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对西方冲击的反应。认定中国历史进程是由一个更加强大的外来社会的入侵所推动的。回避了帝国主义对华的侵略。东亚研究中心费正清在美国高等院校中以哈佛大学为基地,筹建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中国,同时研究日本、朝鲜和其他东南亚各国与地区搜集了大量资料,特别是注重搜集中国近代、现代史方面的资料。整理成英文信息档案,供研究者共同利用。出版了大批著述。自中心建立,最初20年共出版了图书140种。1970和1971两年就出版了43种,差不多每月出版两种,数量很可观培养了一大批中国问题专家和硕士、博士研究生。评价费正清学术生涯的最大成就,就是创立当代中国学。西方中国学之所以能在今天成为显学,费正清贡献最大。

——卜德(宾州大学著名中国学家

)费正清是美国的中国学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无与匹敌的人物。

——《评论》评价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做出了不懈努力费正清对中美关系的论述影响了整整几代美国学人和战后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主张美国政府尽早放弃对中国的“遏制和孤立”政策,转向“遏制而不孤立”政策,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