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13级药学_第1页
免疫学13级药学_第2页
免疫学13级药学_第3页
免疫学13级药学_第4页
免疫学13级药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功能VH和VL:特异性结合抗原CL和CH1:具有Ig同种异型遗传标记IgG的CH2、IgM的CH3:补体C1q结合点激活补体经典途径;IgG借助CH2通过胎盘IgG的CH3/IgE的CH2和CH3:结合不同细胞表面FcR不同生物学效应(免疫调理,I型超敏反应)4.铰链区功能:(1)改变Ig构型,使其与抗原表位充分结合;

(2)暴露补体结合位点二、其它结构

1、J链(joiningchain):连接作用

SIgA:双体

IgM:五聚体

2、分泌片(secretorypiece,sp):介导SIgA的主动输送和保护各类Ig的结构

IgG,IgD,IgE,

血清型IgA:

一个单体

分泌型IgA:两个单体

IgM:五个单体

(一)木瓜蛋白酶的水解作用1.Fab(抗原结合片段):具有单价抗体活性2.Fc(可结晶片段):①结合补体 ②通过胎盘 ③结合细胞

(二)胃蛋白酶的水解作用1.F(ab´)2片段:具有双价抗体活性2.pFc´(多肽碎片):无活性意义: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去除Fc段后,可减缓超敏反应。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与特性一、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一)特异性结合抗原

1、直接中和病毒和毒素

2、抑制细菌粘附(SIgA)(二)激活补体

IgM、IgG1~IgG3

激活补体经典途径凝聚的IgA、IgG4

激活补体替代途径

(三)结合细胞表面的FcR,发挥多种生物学效应

1、调理作用(opsonization)

IgG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FcR结合促进吞噬2、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cell-mediatedcytotoxicity,ADCC)

IgGFc段与NK、吞噬细胞的FcγR结合,导致靶细胞被杀伤破坏3、介导I型超敏反应

IgEFc段与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的FcεR结合,诱发I型超敏反应

(四)穿过胎盘和粘膜IgG通过胎盘,防止新生儿感染SIgA穿过粘膜,发挥粘膜局部抗感染作用二、各类Ig的特性与作用(一)IgG含量:

Ig总量的80%2.半衰期: 23天3.激活补体:

二个分子4.通过胎盘:

唯一5.调理作用:

不如IgM强6.ADCC作用:

唯一(二)IgM1.含量:

Ig总量的5%~10%2.分子量:

最大,

巨球蛋白3.最早出现: 早期诊断4.激活补体:

一个分子5.调理作用:

强6.膜结合型IgM(mIgM):单体,BCR

(三)IgA1.含量:Ig总量的10%~15%2.分类:血清型IgA: 一个单体

sIgA: 二个单体3.sIgA:(1)来源:消化道、呼吸道等黏膜(2)功能:局部免疫功能(3)意义:缺乏易患局部感染、消化不良(四)IgD

含量:Ig总量的0.2%

膜结合型IgD(mIgD):BCR(五)IgE

1.含量:Ig总量的0.002%

2.来源:

黏膜固有层浆细胞

3.功能:

介导Ⅰ型超敏反应抗寄生虫感染二、理化性质

1、由肝细胞、巨噬细胞等合成

2、血清中含量相对稳定,C3最高

3、化学性质:糖蛋白,不稳定

常用灭活条件为56℃30分钟

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一、经典激活途径

1、激活物质:抗原与抗体(IgG1~3或IgM)形成的免疫复合物(IC)2、参与成分:C1(C1q、C1r、C1s)~C93、意义: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4、激活过程

(1)识别阶段:C1活化

C1结构:C1q(C1rC1s)2IC

C1C1(C1qC1rC1s)

(2)活化阶段C1C4C4b2C3C3bC4b2a3bC4bC4aC4b2aC3aC2b(C3转化酶)(C5转化酶)

C2(3)膜攻击阶段C4b2a3bC5C5bC567C5678C5aC6、C7C8(膜攻击复合物)

靶细胞溶解C9nC56789二、替代激活途径1、激活物质:细菌脂多糖、酵母多糖、聚合的IgA及IgG4等2、参与成分:B因子、D因子、P因子、C3、C5~C9

3、意义:感染早期发挥作用三、MBL激活途径1、激活物:病原体甘露糖残基2、参与成分: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

MBL相关的丝氨酸酶(MASP)、

C2~C9。3、意义: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

经典途径

ICC1C1C4+C2C4b2aC4b2a3bMBL+病原体甘露糖残基丝氨酸蛋白酶MASPMBL途径旁路途径C3C3bC3bBbB因子D因子C3bnBbC3C3bC5C5bMACC6C7C8C9

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比较项目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主要激活物IC病原体甘露糖细菌脂多糖等参与成分C1-9MBLMASPC3,C5-9C2-9B、D、P因子C3转化酶C4b2aC4b2aC3bBbC5转化酶C4b2a3bC4b2a3bC3bnBb※作用在抗体形成后发感染早期即在感染早期即挥作用,参与特异发挥作用,参发挥作用,参性免疫应答与非特异性免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疫应答第四节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一、溶菌、溶解病毒、溶细胞作用:C5-C9二、调理作用:C3b、C4b、iC3b

附着于细菌或其他颗粒的C3b、C4b、iC3b与带有相应受体的吞噬细胞结合而促进其吞噬作用。三、炎症介质作用

1.激肽样作用:C2b2.过敏毒素作用:C3a、C5a3.趋化作用:C5a四、清除免疫复合物:C3b五、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二、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1.低分子量2.多源性、多样性3.高效性4.以自分泌、旁分泌、内分泌形式发挥作用5.多效性、重叠性、拮抗性、协同性6.短暂性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调节免疫功能:IL,IFN,TNF促进炎症反应:IL,TNF刺激造血功能:G-CSF,M-CSF, GM-CSF,EPO参与组织修复:GF三、生物学功能(一)抗原提呈作用

1.HLA-I类分子:识别提呈内源性抗原肽抗原肽-HLAI类复合物

CD8+T细胞(CTL/TC)

2.HLA-Ⅱ类分子:识别提呈外源性抗原肽抗原肽-HLAⅡ类复合物

CD4+T细胞(Th)(二)制约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MHC限制性

1.靶细胞与CD8+T

间:受MHC-I类分子限制

2.APC与CD4+T间:受MHC-Ⅱ类分子限制(三)参与T细胞分化

1.HLAI类分子与CD8+T细胞分化成熟有关

2.HLAⅡ类分子与CD4+T细胞分化成熟有关(四)引发移植排斥反应

(二)T细胞的表面标志T细胞抗原受体(Tcellreceptor,TCR)(1)结构: ,,,肽链(2)特点:C区、V区(3)功能:识别抗原 二、B淋巴细胞B细胞抗原受体(Bcellreceptor,BCR):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1)结构:多为mIgM,mIgD(2)特点:单体(3)功能:识别抗原三、NK细胞(naturalkillercell,自然杀伤细胞)来源及分化 同B细胞2.表面标志

CD2,CD16,CD563.表面受体

KAR(killeractivatingreceptor,杀伤细胞活化受体):激活杀伤活性(2)KIR(killerinhibitoryreceptor,杀伤细胞抑制受体):抑制杀伤活性(3)FcR:ADCC4.杀伤机制

非特异性杀伤靶细胞(1)直接杀伤:同CTL(2)ADCC:靶细胞+IgG+NK→ADCC第三节抗原提呈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

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肽呈递给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

专职APC: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表面标志:FcR,C3bR功能:(1)吞噬作用直接吞噬: 调理吞噬:Ag+Ab+M→吞噬↑

Ag+Ab+C+M→吞噬↑(2)抗原提呈作用二、类型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介导细胞B细胞T细胞生理效应抗细胞外感染的抗细胞内感染的微生物微生物、抗肿瘤病理效应I、II、III型IV型超敏反应超敏反应

(一)正免疫应答(二)负免疫应答:免疫耐受四、基本过程

初始Th细胞

呈递

CTL靶细胞TD抗原+APC效应细胞免疫TDTH

淋巴因子

辅助活化Th细胞前体CTL、TDTHTI抗原初始B细胞浆细胞抗体体液免疫

感应阶段

增殖和分化阶段

效应阶段第二节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一、APC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1、外源性抗原加工处理和提呈途径(MHC-II类分子途径、外源性途径、溶酶体途径)2、内源性抗原加工处理和提呈途径(MHC-I类分子途径、内源性途径、胞质溶胶途径)二、抗原识别阶段内(外)源性抗原APC抗原肽-MHCI/Ⅱ类分子复合物CD8+T细胞/CD4+T细胞三、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一)活化:第一信号:TCR识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第二信号:B7/CD28间相互作用(二)增殖和分化:

1、CD4+T细胞:Th1、Th22、CD8+T细胞:CTL3、记忆T细胞(Tm)(一)Th1细胞的效应Th1细胞IL-2、IFN-γ、TNF-α/β等激活MΦ、吸引单核细胞炎症反应或迟发型超敏反应三、效应阶段(二)CTL的效应

清除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特点:1、特异性

2、受MHC-I类分子限制

Tc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

1、细胞溶解:穿孔素介导

2、细胞凋亡:1)颗粒酶介导

2)FasL介导

3)TNF介导

1)CTL对靶细胞的识别识别MHC-I类分子提呈的抗原

CTLMHC-ⅠTCRAgCD8靶细胞2)CTL杀伤靶细胞的机制(1)裂解:穿孔素(perforin)CTL

H2O靶细胞(2)诱导靶细胞发生凋亡颗粒酶、FasL-Fas、TNF-TNFRCTLFasLFas靶细胞染色体DNA内切酶3)CTL杀伤靶细胞的过程CTLCTLCTLCTL靶细胞靶细胞靶细胞四、免疫效应1.抗感染:抗细胞内寄生的病原体2.抗肿瘤3.免疫损伤作用:迟发型超敏反应第三节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一、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一)抗原识别阶段

1、BCR直接识别抗原

2、抗原肽-MHCII类分子复合物供CD4﹢Th细胞识别

(二)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

1、B细胞的活化第一信号:BCR识别抗原第二信号:需CD4﹢T细胞的辅助(1)激活CD4﹢T细胞(2)CD40L/CD40相互作用

2、增殖与分化

(1)效应B细胞(浆细胞)抗体(2)记忆B细胞(Bm)

(三)效应阶段

(1)抗感染:抗细胞外病原微生物(2)引起I、II、III型超敏反应

二、TI-Ag诱导的体液免疫TI-AgB母细胞浆细胞Ab

AgB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一)初次应答(primaryimmuneresponse)特性:1、潜伏长

2、抗体含量低

3、抗体维持时间短

4、抗体亲和力低

5、抗体类型:主要是IgM(二)再次应答(secondaryimmuneresponse)

特性:1、潜伏期短

2、抗体含量高

3、抗体持续时间长

4、抗体亲和力高

5、抗体类型:主要是IgG(三)意义

(1)传染病的诊断:检测IgM,用于早期诊断

(2)传染病的预防:接种疫苗时间:流行季节前接种强化免疫作用:两次以上的接种四、体液免疫的效应中和作用

中和外毒素:外毒素+抗毒素→失去毒性

中和病毒:病毒+抗体→失去吸附

中和细菌:细菌+抗体阻止粘附2.调理作用3.与补体的联合杀菌作用4.ADCC

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过敏反应)

1902,Richet(FRA,1913)

过敏反应三要素(1)经第二次注射的动物较第一次注射的动物 敏感(2)第二次注射的动物与第一次注射的动物症 状不一样(3)两次注射的间隔需2~3周特点(1)速发速消

几秒~几十分钟,多数30min内(2)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3)IgE介导(4)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一、发生机制(一)变应原(allergen)吸入性 植物花粉、真菌、动物皮屑、昆虫、屋尘2.食入性 牛奶、鸡蛋、海产品3.药物(注射、口服、吸入)

青霉素、异种动物血清(二)抗体

IL-4↑→IgE↑(三)FcRI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四)活性介质 组胺、激肽原酶、白三烯(LT)等(五)发生过程致敏阶段 变应原→机体→IgE→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FcRI) 2.发敏阶段 相同的变应原↓ 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结合↓ IgE桥联↓ FcRI聚集↓ 脱颗粒↓ 活性介质↓ 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 腺体分泌增加

生物活性介质(1)储存介质1)组胺2)激肽原酶3)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CF-A)

(2)

新合成介质1)白三烯(LTs)

2)前列腺素D2(PGD2)3)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第二节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一、发生机制(一)抗原:靶细胞表面抗原(1)细胞固有抗原:血型抗原、HLA、异嗜抗原(2)吸附在自身组织细胞上的药物抗原表位或抗原-抗体复合物(3)感染和理化因素所致改变的自身抗原

(二)抗体

IgG、IgM

(三)靶细胞损伤机制

1、激活补体:溶解靶细胞

2、调理作用:吞噬靶细胞

3、ADCC作用:杀伤靶细胞二、常见病1.输血反应2.新生儿溶血症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4.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5.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病)6.重症肌无力

第三节Ⅲ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一)中分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IC)的形成(1)抗原长期滞留

Ag+Ab(IgG和IgM,少数为IgA)→IC(2)可溶性抗原(3)抗原抗体比例:Ag略多于Ab→中分子可溶性IC(二)中分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1、部位:毛细血管基底膜2、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