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史前美术·青铜器-中国美术史-课件_第1页
2.史前美术·青铜器-中国美术史-课件_第2页
2.史前美术·青铜器-中国美术史-课件_第3页
2.史前美术·青铜器-中国美术史-课件_第4页
2.史前美术·青铜器-中国美术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史前美术·青铜器史前美术旧石器时期美术:石器新石器时期美术:陶器玉器岩画史前美术概况总体特征:艺术与实用相结合旧石器时期-艺术:石器

峙峪(zhìyù)人石墨装饰品山顶洞人骨针:钻孔旧石器时期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从距今约25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体上分别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石器艺术初期:形状不规则-初步的类型分化-—形状日益规整。加工方法包括单向打击法和交互打击法。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人中期:类型显著分化、形式日趋稳定-开始脱离实用目的。加工方法以交互打击法为主。丁村人(山西襄汾)晚期:修理与打击结合-类型丰富、形状对称、加工精致。石器艺术石器是以石头为原料制成的工具,是人类最早使用的生产工具。“北京人”的石器山顶洞人的石器和骨针新石器时期-文化序列早期(前10000-前7000):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中期(前7000-前5000):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河北武安磁山文化、内蒙古兴隆洼文化晚期(前5000-前3000):黄河: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末期(前3000-前2000):黄河:庙底沟文化、龙山文化长江:良渚文化新石器时期艺术:

陶器陶器:人类创造的第一个改变原材料性质的产品用途:饮食器:杯、角、觚等炊煮器:罐、鼎、鬲等储藏器:盆、瓮、瓶等陶质:红陶、灰陶、黑陶、白陶装饰:素陶、印纹陶、拟形陶器、彩陶陶器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900度左右的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陶器陶器和瓷器陶器-彩陶彩陶:有一种难言之美,造型既整齐、规则,又有天真稚拙的趣味;总体安排得宜,彩绘笔法放纵洒脱,而不拘泥于西部,具有古朴绚烂的艺术特点。时间:新石器时期中、晚期(约7000-4000年前)地域:黄河流域类型:半坡、庙底沟、马家窑成就:花纹内容:生活环境、生产劳动、天象、仿生陶器-黑陶黑色陶器。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遗址中。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彩陶与黑陶黑陶是在陶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注入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将碳渗入陶器形成乌黑如漆的效果。与彩陶相比黑陶在制作工艺上是大大进步了:彩陶采用泥条盘筑法或较慢的轮盘旋转技术制胎,而黑陶则是用快速的轮盘旋转技术,胎料用纯泥或掺沙,因此质地精纯,有的器壁薄如蛋壳。由于黑陶表面乌黑难以施彩,所以多以造型取胜,主要的装饰手段是所谓的胚体装饰。黑陶作为龙山文化(BC3000-2000)的典型器物最早是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且较多的分布于山东境内。由于它的时代稍晚,与青铜器在造型上已经有接近的地方,出现了鼎、盘、碗、闸、豆等形制,所以可以把它视为青铜器造型的先导。原始对会末期还出现过一种彩绘陶,它与彩陶的根本区别是先烧制再绘彩,颜色不易保持,造型和青司器很相似。大汶口彩陶壶陶鬹彩陶壶陶鬹河姆渡文化陶器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白衣彩陶盆仰韶文化彩陶钵庙底沟文化庙底沟文化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龙山文化蛋壳黑陶镂空杯大汶口灰陶豆大汶口灰陶豆灰陶埙龙山灰陶埙龙山夹砂灰陶绳纹鬲夹砂灰陶绳纹鬲蛋壳黑陶杯

蛋壳黑陶杯龙山白陶鬹二里头文化时期白陶鬹(xié)二里头文化时期猪形鬹大汶口类型猪形鬹大汶口类型彩绘船形壶半坡类型丁村遗址蓝田人蓝田人遗址裴李岗文化石磨盘石磨棒裴李岗文化锯齿刃石镰马家窑旋涡纹瓶四同心圆纹盆四同心圆纹盆马家窑类型星形纹彩陶钵马家窑类型彩陶花瓣纹盆庙底沟类型彩陶壶彩陶壶马家窑漩涡纹彩陶漩涡纹彩陶半山类型菱格锯齿纹罐菱格锯齿纹罐半山类型彩绘鱼鸟纹细颈瓶彩绘纹细颈瓶仰韶类型网纹彩陶束腰罐网纹彩陶束腰罐马家窑类型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彩盆》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彩盆》在内沿的上绘出每组五人的三组人物,他们手拉手随着原始乐器的节拍,侧着头,伸着腿,步调方向一致地跳着舞,加上头饰和尾饰分别摆向不同的方向,很容易使人感到舞蹈的动感和韵律。尽管人们对其纹饰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它反映了极强的绘画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舞蹈纹壶马家窑舞蹈纹壶马家窑类型彩绘鲵鱼纹瓶彩绘鲵鱼纹瓶庙底沟类型人头形器口彩陶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马家窑类型晚期神人纹彩陶马家窑类型神人纹彩陶马家窑类型神人纹彩陶罐半山类型神人纹彩陶罐半山类型人面鱼纹彩陶盆人面鱼纹彩陶盆半坡类型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人面鱼纹彩陶盆》内绘人面鱼纹和大鱼纹或网状纹搭配,人面造型奇特,头顶尖壮饰物,或口衔双鱼或耳饰双鱼,充满神秘意味。大部分学者认为该图案或许与半坡氏族的某些信仰有关系。它可能是鱼图腾崇拜的图象,也可能是为了祈求生产和生殖的繁盛。人面鱼纹-图腾崇拜

古代半坡人在许多陶盆上都画有鱼纹和网纹图案,这应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鱼纹装饰是他们生活的写照。人头上奇特的装束,大概是在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而稍有变形的鱼纹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独立神灵-鱼神,表达出人们以鱼为图腾崇拜的主题。

这件彩陶盆是儿童瓮棺的棺盖。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这件陶盆上画有人面,人面两侧各有一条小鱼附于人的耳部。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两蛇”的说法以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

此外,在先秦典籍《诗经》《周易》中鱼有隐喻“男女相合”之义,以此推之,这人面鱼纹也应有祈求生殖繁衍族丁兴旺的涵义。鹳鱼石斧图鹳鱼石斧图仰韶类型彩绘鸟纹陶钵庙底沟类型女神陶塑-红山真人牛河梁遗址出土的精妙绝伦的女神陶塑为5500年前红山人仿照真人形象所制,具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特征,与现在华北人脸型近似。女神陶面的被摹拟者(红山真人)应该是当年的一位既有权力威严又和蔼的部落女首领。女神陶塑-红山真人女神陶塑-红山真人新石器时期-艺术:

玉器玉器时间:新石器时期晚期(约BC5000-2000)地域: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成就:内容礼制:璧、琮、圭、璋、琥、璜

军事、装饰、祭祀中国玉文化历史

玉器脱胎于石器的母体,远远超越了石器。最初只是小玉块钻一孔用作垂饰,或象磨制石器一样,磨成玉制武器或工具。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才有雕刻花纹或磨得光滑的制品,器形也比较大,比较复杂,可算作工艺品。以磨制石器为主要标志的新石器时代,加工玉石器的技术是相同的。制石技术由打制发展到磨制,经历了数千年,制玉技术大致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二者在使用技术和工具上可能完全相同,但玉器除实用外,还有其他的需求,因而在技术要求上比制造石器复杂。玉器不仅要求光洁度比石器高,有的还要镌刻各种花纹图案,这是出于人们审美的需要,是非实用的艺术装饰。这在石器上很少见。“试玉要烧三日满,识人须待十年期。”

《说文解字》:玉,石之美兼五德者。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1、坚韧的质地2、晶润的光泽3、绚丽的色彩4、致密而透明的组织5、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商云雷纹青玉斧周玉鹿佩春秋人首蛇身对饰兽面纹玉琮战国·四层白玉璧西汉·玉铺首东汉·汉八刀工艺白玉蝉南北朝·玉辟邪唐·飞天侍女宋·麻姑献寿金·灵芝仙人元·仿古龙钮玉押明初·青玉双螭盏托明·青玉人物花口高足杯清·白玉三鹅摆件清·痕都斯坦白玉花卉纹碗玉鹰·红山文化新石器时期艺术:

岩画古代先民创造的原始岩画是中国绘画最早的遗存,它们大多分布在西北与西南,据说是游牧或少数民族部落所为。也许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北人食肉勇悍,南人食蔬文雅,故而西北与西南的岩画各有特色。原始岩画:黑山岩画《狩猎图》西北岩画以刻凿为多,图案以动物为主,新疆天山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甘肃黑山岩画等为其代表。除动物之外,还有狩猎、生殖崇拜、放牧等内容,粗犷雄浑。原始岩画:花山岩画《战争庆典牧放图》西南岩画以涂饰为多,图案以人物为主,云南沧源岩画、广西花山岩画等为其代表。除人物之外,还有房屋、树木、神灵祭器等内容,朴拙神秘。然而无论南北岩画,其以线条为构图,或斫凿,或涂饰,以线成面,大多形成阴面造型,富有幼稚夸张的特点,充满写实装饰之美,则是相互一致的。史前美术小结中国史前艺术的重要特色集中体现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玉器上,其发源地点主要分布在黄河与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黄河中上游的彩陶和黄河下游的黑陶为典范,它们在造型、彩绘和陶文方面,都留下了精美的作品,充分发挥了实用与装饰两种风格,体现出具象和抽象的双重含义。彩陶文化体现出了母系氏族社会的若干生活特点,尤其是当时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特点,可以表明人们在物质生产和人的再生产(即人自身的繁衍)方面的愿望和努力。和社会结构变化关系最直接的是玉器的出现,它不仅代表了父系氏族社会的权力和财富,而且作为文明曙光到来的先兆,对此后中国艺术史的发展之主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史前美术小结-2玉器除了像玉琮之类作为原始信仰中的神圣法器传达古老的宇宙观念外,更以其完美无瑕的质地和巧夺天工的琢玉技术,成为美善合一的永恒象征。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史前艺术相比,我国还没有发现欧洲旧石器时代的那种洞穴壁画。但迄今发现我国境内阴山等地石器时代的岩画,其数量和内容都相当可观。它们的功能和洞穴壁画相似,大都和巫术礼仪有密切的关系,是我们认识人类原始文化整体面貌的重要内容。大玉龙红山文化大玉龙红山文化出土于内蒙古翁特牛旗的玉龙的造型特征此玉龙是红山文化的杰出作品,也是至今所知最早出现的玉龙形象,是图腾崇拜的产物。玉龙-红山文化玉龙用碧绿色岫岩琢磨而成,龙体卷曲成“C”字形,龙吻部向前伸,而鬣却沿颈脊披向后背,达到龙体三分之一的地方,弯曲上卷的鬣尾和略向上翘的吻部形成一条优美的曲线。整个造型由于两条方向不同的弧线而富有张力,充满动感。在手法上繁简得宜,作品的头部刻画综合了多种动物的特征,额及颚底都刻有细密的菱形网状纹,而龙身和尾部却极简单。此玉龙作为原始部落图腾的标志被用于礼仪祭祀,具有神秘的巫术色彩与浓厚的原始宗教意义。玉鹰攫人首佩玉鹰攫(jué)人首佩红山文化玉璧良渚文化玉璧良渚文化玉璧良渚玉璧良渚(zhǔ)玉环含山文化玉环含山文化玉神人纹多节琮良渚文化玉神人纹多节琮良渚文化兽面纹玉琮兽面纹玉琮良渚玉双虎首璜含山文化玉兽面纹圭玉兽面纹圭玉刻图长方形板含山文化南京北阴阳营南京北阴阳营玉钺良渚文化玉钺(yuè)

良渚文化玉钺良渚文化玉钺良渚文化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青铜时代与青铜器青铜时代或称青铜器时代或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青铜工艺

青铜集铸造工艺、器物造型、纹样装饰和铭文书法为一体,成为中国美术风格发展中,装饰风格最典型的代表。这一风格的产生、发展、繁荣、转变和消亡,深刻地反映了商周社会整个文化发展的过程。而在中原以外的出土的青铜器,则打开了一个新的认识窗口,使我们重新来考虑中国青铜器时代的总体画面。由于这种典型性,使中国的视觉艺术传统增添了极其深沉的历史蕴涵。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一般规律以工具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以思想论:神话时代→宗教时代→哲学时代→文化时代铜在自然界储量非常丰富,并且加工方便。铜是人类用于生产的第一种金属,最初人们使用的只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天然单质铜,用石斧把它砍下来,便可以锤打成多种器物。随着生产的发展,只是使用天然铜制造的生产工具就不敷应用了,生产的发展促使人们找到了从铜矿中取得铜的方法。含铜的矿物比较多见,大多具有鲜艳而引人注目的颜色,例如:金黄色的黄铜矿、鲜绿色的孔雀石、深蓝色的石青等,把这些矿石在空气中焙烧后形成氧化铜,再用碳还原,就得到金属铜。纯铜制成的器物太软,易弯曲。人们发现把锡掺到铜里去,可以制成铜锡合金——青铜。青铜比纯铜坚硬,使人们制成的劳动工具和武器有了很大改进,人类进入了青铜时代,结束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发现和利用铁却比黄金和铜要迟。首先是由于天然的单质状态的铁在地球上非常稀少,而且它容易氧化生锈,加上它的熔点又比铜高得多,就使得它比铜难于熔炼。人类最早发现的铁是从天空落下来的陨石,陨石中含铁的百分比很高,是铁和镍、钴等金属的混合物,在融化铁矿石的方法尚未问世,人类不可能大量获得生铁的时候,铁一直被视为一种带有神秘性的最珍贵的金属。地球上最早掌握铁器使用的民族是古埃及人及苏美尔人,他们早在公元前4千年就已经懂得利用天然的铁来制作矛及饰物。这些天然的铁来自天外的陨石。商晚期·司母戊(wù)鼎商晚期·司母戊(wù)鼎商代晚期的青铜器。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亦有人释作“后母戊”,后母戊即商王武丁妻子之一的妇妌。该鼎造型庄严雄伟。长方形腹,每面四边及足上部饰兽面纹。双耳,外侧饰双虎噬人首纹。四足中空。高1.33米,口长1.10米,重达875千克。用陶范铸造,鼎体(包括空心鼎足)浑铸,其合金成分为:铜84.77%,锡11.44%,铅2.76%,其他0.9%。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商晚期·司母戊(wù)鼎现存商周青铜器中最大、最重的方鼎,其造型颇为庄严厚重,宽厚的口沿,方正的腹体,粗壮的柱足和立耳,加强了全器的体量感和雄浑的气势。装饰效果单纯强烈,鼎腹中心留出光洁的素面,以衬托环绕四周由夔龙纹组成的饕餮图案。全器气象森严,给人以神秘威慑和恐怖的印象,这正是商代奴隶主权势和威严的象征。青铜器的艺术魅力构思巧妙的形态富丽精致的纹饰风格多样的铭文书体青铜器简史

青铜:红铜和锡、铅的合金,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中国使用铜的历史:约在六、七千年以前。三大阶段:形成期: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转变期:战国末期-秦汉时期。形成期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特点:红铜与青铜器并存,出现黄铜。青铜器品种较少。小遗址出土铜器。朴实无饰。鼎盛期

即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1600余年。主要分为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及杂器。

转变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礼器-日用器铁器陶瓷器青铜器种类礼器类乐器类兵器类车马类礼器类礼器用于各种礼仪场合如祭把和宴会等,它的主要功能则是用来体现奴隶主贵族的权势威严,并区分他们的尊卑等级以维护统治秩序。青铜器中的精品,也就是说可以作为美术史考察对象的青铜器几乎都是礼器。因为青铜器的用途主要在于祭祀和维护统治秩序两个方面。即一方面在祭祀中用作人神“沟通”的工具,一方面在各种礼仪中象征奴隶主的权势和地位。自殷商以来,青铜器这种贵重器物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礼器类夏商周时期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朝聘、宴飨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的器物。炊煮器:鼎、鬲(gé)、甗(yán)等食器:簋(guǐ

)、盂、簠(fú)、盨(xǔ)、豆等酒器:觚(gū)、爵、斝(jiǎ)、角、卣(yǒu)、瓿(bù)、觯(zhì)…、罍(léi)

觥(gōng)、尊、壶、盉(hé)、方彝(yí)等水器:盘、匜(yí)、鉴等青铜器与青铜礼器中国青铜器的大宗是青铜礼器。这是中国青铜器的又一重要特征,在世界青铜器家族中担任绝无仅有的角色。青铜器与青铜礼器青铜器的发展是以夏商奴隶制社会的建立为起点,在商宋周初奴隶制发展到高峰时期,青铜礼器也达到了它光辉的顶点。春秋以后,奴隶制开始衰落了,青铜器也开始走下坡路。到战国晚期,青铜器主要是青铜礼器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从整个奴隶制度发展与消亡来说。青铜器与青铜礼器在奴隶制王朝,青铜礼器被统治阶级用来祭天祀祖,宴飨宾客,歌功颂德,死后埋葬于地下,它是为奴隶制统治服务的。对于一个奴隶制国家来说,青铜礼器尤其像鼎之类的重器是社稷的象征,它的存亡就是国家的存亡。显然青铜器不是一般的实用器。对于一个奴隶主来说,青铜礼器又是他们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据文献记载,天子用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必须恪守法度,而不能逾越。生前如此,死后埋葬也是如此。青铜器与青铜礼器所以说青铜礼器被制度化、神秘化、权力化,它就不是一般的实用器了。在形制、纹饰的铸造方面我们就不能简单地用对待实用器的眼光去看待,这是我们在鉴定时必须注意的。很多器物的形制纹饰都表明它不适于生活中使用,原因就在这里。在青铜礼器上,各级奴隶主贵族寄托着他们的信条与期望,反映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当这种要求用形制与纹饰表达仍嫌不足时,便诉之于文字。这就是中国青铜器铭文很多的原因之一。青铜器是物质的,但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产品,这是中国青铜器的奇妙之处。四羊方尊商晚期四羊方尊商晚期礼器,祭祀用品。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cm,重近34.5kg,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四羊方尊商晚期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有不少器物以其独特的造型而引人注目,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的造型动静结合,寓雄奇于秀美之间,可谓巧夺天工。

浑然一体:尊的四肩、腹部及圈足设计成四个大卷角羊,增加了变化,在宁静中突出威严的感觉。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的中心线的合范处都是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同时也用以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感,增强了造型的气势。

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因为技艺高明,才使全器有浑然一体的感觉。

乐器类铙(náo):形似铃而较大,有中空的短柄可安木把。使用时执把,铙口朝上,用槌敲击。一般以大、中、小三件为一组。鼓、钟、镈(bó)、铃等兽面纹编铙(náo)商晚商·鹰铃兽面纹鼓商晚兵器类主要有用于车战的长兵器戈、矛、戟。

戈:最主要的兵器,用于勾杀。

矛:刺兵。

戟:形体与戈相似,但在顶端有矛的装置,戈、矛之合体:钩、刺兼具。青铜剑、青铜钺(yuè)、铜镞、铜弩机等。戈吴王夫差铜矛春秋商代·双兽带铃铜钺战国·三戈戟(gējǐ)4、车马类马车及驾马身上的青铜构件和饰件。车饰:辖、銮、车轭(è)饰、车辕饰等。马饰:马衔、镳、当卢、马冠、铜泡饰等。

杂器类杂器附:三星堆文明杂器:山字形器战国山字形器

高119cm,宽74cm,厚1.2cm,銎径13.5cm,重56.6kg铜“山”字形器,一套5件。仪仗礼器,器体上部呈山字形,两侧向下部内转成镂空回字纹,下部中间有圆筒状銎,可插在立柱上,銎的前后两侧有方形楔孔。这种礼器为中山国所特有,造型庄重,立于木柱之上排列在帐前,象征着中山国王的权威。山字形器:被认为是战国中山国国徽山字形器的下端有一圆形銎口,可以插入木柱,两侧又各有一个方榫,以起到固定作用。发掘现场所显示的陈列情况,是山字形器立于木柱之上,并在帐外一字排开,成为一种象征国王权力和尊严的礼器。考古学者认为这是战国中山国的国徽。战国中山国之所以以山字形器为“国徽”,与中山国名的得来是不无关系的。青铜器纹饰青铜器纹饰大体可分为动物形、几何形和人物活动图形等三大类。不同时代或不同阶段呈现各自的风格特点。

动物形纹饰动物形纹饰:包括饕餮(tāo

tiè)纹、龙纹、鸟纹、虎纹、牛纹、象纹、鹿纹、蝉纹、蛇纹、鱼纹、贝纹和龟纹等。

1、兽面纹:以想象出来的一种怪兽面部为纹饰,又称饕餮纹,其特征是以鼻梁中线为基准,左右两分,巨目,阔口,有角、爪、尾。兽面纹夔(kuí)纹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图案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主纹蝉纹:大多数在三角形中作蝉体,无前后足,四周填以云雷纹。几何形纹饰几何纹主要有云雷纹、弦纹、连珠纹、乳钉纹等。

云雷纹:青铜器上的一种典型纹饰。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几何图形。作圆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云纹;作方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雷纹。常作地纹。云雷纹、蝉纹乳钉纹: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为斜方格乳钉纹。

人物活动纹饰人物活动纹饰是指春秋战国之际开始出现的有关贵族社会生活和耕战景象的青铜器纹饰。内容以宴乐、舞蹈、狩猎、采桑、水陆攻战为题材。青铜器文字“钟鼎文”,又称为“金文”。金文书法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殷商至周初。金文字形小而整齐,笔划减瘦,大体上纤细而缺少变化;

第二时期:西周中期至平王东迁。疏密平衡,雍容典雅;

第三时期:春秋战国。大多体长画细。内容:政治事件、战争、祭祀。青铜器与“铭文”青铜器的历史价值主要由铭文来体现。商周时代距今已很遥远,由于历史的变迁,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文献极少,只有《尚书》、《诗经》和《春秋》三传等书。就是这仅有的一些书籍,经过历代传抄,已不是原来的面貌,因此要想根据这些资料对上古历史有比较真切的认识是很困难的。而青铜器铭文,特别是篇幅比较长的铭文,是当时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没有经过后世的修改,保留了当时的真实的面貌,因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铭文是指在金属铸器,如鼎,钟等上以或突起或凹陷的形式铸造或刻制的文字。或硬币、勋章、奖章、纪念章、印章、器物上的文辞。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块范法失蜡法

先秦时期青铜动物雕塑:《鹿角立鹤》这是一件独立的青铜雕塑作品,它的形象是超现实的,兼有鸟的身体和鹿的权桠长角。造型上强调线条构成的形式意味,颈和腿3条垂直线条及鹿角的圆弧线通过鸟首和鸟身联结为一个颇具抽象意味的线性结构,不只暗示了这只大鸟的神异力量,也渲染了一种特定的意象空间氛围。大禾人面方鼎商晚大禾人面方鼎商晚龙纹扁足鼎商晚龙纹扁足鼎商晚大克鼎西周中战国·楚·王子午鼎商·兽面纹鬲(gé)

兽面纹鬲商商·兽面纹鬲伯矩鬲西周早期西周早期期·伯矩鬲商后期·兽面纹甗(yán)商·妇好三联甗(yán)西周宣·虢(guó)仲盨(xǔ)

四羊首瓿

商·四羊首瓿(bù)

镶嵌狩猎画像豆

春秋

春秋·镶嵌狩猎画像豆

商晚·黄簋(guǐ)簋(guǐ)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古籍中多写作簋,而铜器自铭则常为。青铜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早期的青铜簋跟陶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簋常以偶数出现,如四簋与五鼎相配,六簋与七鼎相配。鄂叔簋

西周

西周早期期·鄂叔簋

西周晚期·虎簋西周早期期·直纹青铜簠(fǔ)簠(fǔ)簠是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簠(fǔ)西周·龟纹铜盂莲鹤纹方壶春秋中期春秋中期·莲鹤纹方壶黄觚商晚商晚·黄觚(gū)古父己卣商晚商晚·古父己卣(jǐ

yǒu)青铜提梁卣商晚商晚·青铜提梁卣卣(yǒu)古代盛酒器。古文献和铜器铭文常有“秬鬯(jùchàng

)一卣(yǒu

)”的话,秬鬯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卣在盛酒器中是重要的一类,考古发现的数量很多。器形是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有也作圆筒形,作鸱鸮(chī

xiāo,猫头鹰一类的鸟)形,或作虎吃人形的等等。卣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一般说,商代多椭圆形的或文形的卣,西周多圆形的卣。虎食人卣商商·虎食人卣商晚·凤柱斝(jiǎ)斝(jiǎ)

斝是中国古代用於温酒的酒器,通常有青铜铸造,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形状似爵而大,然无流无尾,仅在口缘上有两柱。腹有圆形而平底的,有腹部分裆,袋足似鬲的,也有少数体方而四角圆,四足,带盖的。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斝(jiǎ)乳钉纹爵夏乳钉纹爵夏亚其爵商晚商晚·亚其爵爵饮酒器,青铜爵最早出现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代晚期。爵的基本形制是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流与杯口之际有两注,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柄,下有三足。

史迹角西周早期西周早期·史迹角商晚期·父乙觯(zhì)西周早期·折觥觥gōng

古代酒器,腹椭圆,上有提梁,底有圈足,兽头形盖,亦有整个酒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青铜方罍商代晚期商晚·青铜方罍(léi)师遽方彝西周中西周中期·师遽方彝(yí)四羊方尊商晚期商晚期·四羊方尊尊大中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周时期,春秋后期偶有所见。何尊

西周早期·何尊春秋·牺尊吴王夫差盉春秋春秋·吴王夫差盉西周晚期·虢季子白盘西周晚期·散氏盘西周·齐侯匜(yí)匜(yí)匜,受物之器。本义:古代盥洗时舀水用的器具,形状像瓢)。如:匜水(以匜盛水。也指匜中的水)<名>:盛酒的器皿。

春秋·吴王夫差鉴铜镈商商·青铜镈(bó)随县编钟随县编钟曾侯乙编钟

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早期

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的一座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时,整套编钟耸立如故。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有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考古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钟演奏出各种中外名曲,无不惊叹。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青铜立人像商晚·青铜立人像青铜辫索冠人头像商晚商晚期·青铜辫索冠人头像纵目面具铜人面具带冠状纵目面具商晚·带冠状纵目面具青铜神树商晚·青铜神树金面罩铜质圆顶人头像商晚·金面罩铜质圆顶人头像三玉面具商晚·三玉面具金杖金杖玉璋硅质玉头司母戊鼎耳纹饰司母戊鼎耳纹饰方罍商商·方罍罍léi

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造型有圆形、方形两种。圆形理造型为敛口,广肩,丰腹,圈足或平底;肩部两侧有两耳或四耳,耳作环形或兽首形;下腹部一侧有穿鼻。方形罍多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数为平底;有盖,盖作斜坡式屋顶状;下腹近圈足处亦有穿鼻。罍的器身一般都满饰花纹,常见纹饰有饕餮(tāo

tiè

)纹、龙纹与蕉叶纹等。繁缛的花纹配以厚重的胎体,显得深邃神秘,凝重大方。饕餮(tāo

tiè

)纹“饕餮”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它最大特点就是能吃。它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这种怪兽没有身体是因为他太能吃把自己的身体吃掉,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的太多,最后被撑死。它是贪欲的象征,所以常用来形容贪食或贪婪的人。

纹饰全图举例方罍纹饰全图举例方罍

商·父戊鼎商·人觚(gū)商·兽面觚商·兽面壶商·兽面爵饕餮(tāotiè)纹饕餮纹示例饕餮纹示例夔(kuí)纹蝉纹乳钉纹云雷纹、蝉纹云雷纹、蝉纹云雷纹云雷纹宴乐渔猎攻战纹壶宴乐渔猎攻战纹壶宴乐渔猎攻战纹壶宴乐渔猎攻战纹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