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反对强迫自证其罪
及沉默权
作者:小文子
第一节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含义及其法律效果一、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含义
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第14条(3)(g)规定,受刑事诉追的人不得被强迫提供不利于自己的证言,或者强迫承认犯罪。
《布莱克法律大词典》:“反对被迫自证其罪之权利源于美国宪法第5条修正案以及其州宪法。该权利要求政府在查证罪案时,不能将被告人提供的反对自身的证言用来针对被告人。然而其仅仅保护言词证据,而不保护诸如指纹、笔迹之类的实物证据。因此在审判过程中抑或是陪审团听证和调查过程中,使被告人违背自愿原则,作出的证据均归于无效。但是,当被告人自愿改变态度后,其权利是可以放弃的。”具体含义:1.被告人没有义务为追诉方向法庭提出任何可能使自己陷入不利境地的陈述和其他证据,追诉方不得采取任何非人道或有损被告人人格尊严的方法强迫其就某一案件事实作出供述或提供证据;2.被告人有权拒绝回答追诉官员或法官的讯问,有权在讯问中始终保持沉默。司法警察、检察官或法官应及时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此项权利,法官不得因被告人沉默而使其处于不利的境地或作出对其不利的裁判;3.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就案件事实作出有利或不利于自己的陈述,但这种陈述须出于真实的愿意,并在意识到其行为后果的情况下作出,法院不得把非出于自愿而是迫于外部强制或压力所作出的陈述作为定案根据。二、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法律效果其一,供述必须基于供述人自愿,不得对供述人施加任何物理的或精神的强制,以逼迫其供述;其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不得被用作证明其有罪的根据,不得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始终沉默这一事实推导出不利于他的结论;其三,要求个人提供自己负刑事责任根据的材料这一做法应予限制,即受讯问人不负举证责任;其四,违反以上规则而实施的诉讼行为,应为无效。反对强迫自证其罪与沉默权的关系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1.二者相同说:沉默权就是反对强迫自证其罪权,二者没有实质区别。“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又被称为沉默权”“沉默权,又称反对自我归罪的特权”2.二者不同说:沉默权与反对强迫自我归罪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3.折衷说(通说):从理论上详加剖析,两个概念之间可能存在一些细致的差别,若着重其刑事诉讼中的意义和在司法实际中的适用,将两者视为一体也无不可。第二节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起源及历史沿革一、起源
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及沉默权的渊源地是英国。第一阶段,被告人本能地反对教会法院推行承认犯罪的宣誓程序,后来世俗法院也加入了这场斗争。第二阶段,被告人开始在普通法院的审判中行使沉默权以抵制法官提出纠问式问题。戴尔:“任何人都不得被强迫提供反对自己的证据。”李尔本运输煽动性书籍案。1641年,议会裁决星座法院对李尔本一案的判决违法,并禁止在刑事案件中使用纠问宣誓。
1688年,国王詹姆斯二世起诉七个主教违抗他关于取消所有反对极端主义的法律、命令。在这个案件中,沉默权在英国牢牢地站稳了脚跟。第三阶段,制定成文法。1898年的英国《刑事证据法》1984年的《警察与刑事证据法》、《法官规则。
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权的主要理由:1.有利于保护无辜者,防止其受到来自警察方面的压力被迫承认有罪。2.有利于保护犯罪嫌疑人,防止其受到来自警察的侵犯,因为特权本身给犯罪嫌疑人提供了旨在防止警察采用非法方式收集证据的保障。3.能够鼓励警察收集犯罪嫌疑人供述之外的其他证据。4.确保刑事诉讼公正进行。在对抗制中,当事人应当拥有自己的武装,他没有义务帮助对手。并且控诉方有国家强制力作保障,已经享有优于辩护方的地位。5.从道德方面看,“让一个人充当自己的掘墓人是错误的。”
“没有人有义务背叛他自己。”
二、发展(一)各国立法规定美国宪法修正案第5条规定:“任何人不得被迫自证其罪。”
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14条、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136条、日本刑事诉讼法第311条、意大利新刑事诉讼法典第64条第3款均有关于沉默权的规定。(二)联合国文献
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第14条(3)(g)、《联合国少年司法最底限度标准规则》(《北京规则》)第7条、世界刑法学协会第15届代表大会《关于刑事诉讼法中的人权问题的决议》第17条也都有相关规定。这表明,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及沉默权的规则,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种共识。
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第14条(3)(g)规定,受刑事诉追的人不得被强迫提供不利于自己的证言,或者强迫承认犯罪。《联合国少年司法最底限度标准规则》(《北京规则》)第7条规定:“在诉讼的各个阶段,应保证基本程序方面的保障措施,诸如假定无罪、指控罪状通知本人的权利、保持缄默的权利、请律师的权利、要求父母或监护人在场的权利,与证人对质和盘诘证人的权利及向上级机关上诉的权利。”世界刑法学协会第15届代表大会《关于刑事诉讼法中的人权问题的决议》第17条规定:“被告人有权保持沉默并且从警察或司法机关进行首次侦讯开始即有权知悉受控的内容。”经典案例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
1963年,米兰达因被指控犯有绑架和强奸罪而被亚利桑那州费利克斯城警察局逮捕,警察讯问时没有告知被告有权请辩护律师,也没有辩护律师在场。当时的陪审团作出了米兰达有罪的评议。196年6月13日,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厄尔沃伦宣布以5比4的票数推翻了对米兰达的原判决。米兰达案最终判决确立了刑事诉讼中关于沉默权的极为重要得原则。第三节
国外对沉默权的限制一、英国对沉默权的限制刑事法律修订委员会在1972年的一份报告中建议,被告人如果在警察讯问中没有提及他后来赖以为自己辩护的事实,那么应作不利于被告人的推论;假如被告人在审判中拒绝作证,也应作不利于被告人的推论。
1982年,英国刑事法律修订委员会提出了如下建议:
(1)受到警察讯问的被告人如果在警察讯问时没有提及他在审判中赖以为自己辩护的事实,法庭可在决定争议点时作显得合适的推论。沉默应被视为对不利于被告人的证据的证实。
(2)对被告人享有沉默权的告知应被废除,代之以提醒他:如果不提及他打算用来为自己辩护的事实,可能对他产生不利的影响。
(3)被告人不经宣誓提供证言的权利应被废除,应当要求被告人进行口头宣誓之后提供证据。他可以拒绝这样做,但法庭或陪审团可作合适的推论,拒绝应被视为对不利于被告人的证据的证实。1987年,英国内务大臣道格拉斯·赫德再次唤起了对限制沉默权的争论。他说:沉默权没有保护无辜者,无辜者的利益通过回答警察的提问获得最好的维护。1988年,英国在北爱尔兰的反恐怖主义活动中决定限制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权。他们认为,沉默权已成为恐怖分子利用的一种毫无掩饰的伪装,严重地妨碍了他们对恐怖分子定罪的能力。1994年,英国通过了《刑事审判和公共秩序法》,将对沉默权的限制推广到一切刑事案件。规定:(1)嫌疑人在讯问中没有告诉警察期待提及的事实,而这一事实为辩护方审判中用来作为辩护依据,那么,法官和陪审团可以作不利于被告人的推论;(2)假如被告人在审判中保持沉默,法官和控诉方可提请陪审团作任何显得合适的推论。并且这种推论不对不利于被告人的证据和被告人有罪的证据加以解释;(3)嫌疑人拒绝回答警察关于可疑物体、物质、痕迹的提问,而这些东西在被告人的身体上、衣服上或者被逮捕地点被发现时,法官和陪审团可作不利于被告人的推论。
(4)嫌疑人不向警察解释为什么在犯罪发生的大约时间内他们在犯罪现场出现并因此被逮捕,那么,法官和陪审团可作不利于被告人的推论。
该法同时要求,从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沉默中所作的推论不得作为交付审判、要求他进行答辩或定罪的唯一依据。
二、美国对沉默权的限制1984年,美国最高法院对米兰达规则提出了有涉公共安全的例外的规定。1989年美国司法部门提议采用一项诉讼目标来迫使联邦最高法院允许从沉默中作不利于被告人的推论,从而移开对犯罪者的“隐蔽处”并刺激被告人提供证言。新闻界、公众、政治家们关注犯罪并将建议的目标指向犯罪控制。三、影响——沉默权的存废之争
(一)主张废除:1.规定沉默权并不能起到保护无辜者的作用。2.规定沉默权难以防止警察侵犯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3.规定沉默权并不能促使警察收集犯罪嫌疑人自白以外的其他证据。4.限制沉默权并未减轻控诉方的证明责任。5.沉默权规则缺乏道德上的支持。
美国法理学家罗纳德·德沃金:“这一古老的权利(沉默权)在发现它的国家将被取消,人们不能回避这个事实的重要性。”(二)反驳(主张保留):1.无辜者并非总是对其行为作出解释,比如紧张、顾虑、激动、认为会越解释越糟糕以及为他人的利益等。2.不能讳疾忌医。3.不能因自白的重要性而牺牲其自愿性。4.如果沉默将导致不利推定,就会将证明责任转嫁于被告人。5.从实践中看,沉默权并未构成阻挠警方追究犯罪的严重障碍。
英国学者和有关判例认为,限制沉默权的规定并没有完全否定被告人所享有的沉默权,也绝非强迫被告人作出某一陈述或供述,而是要求他在法定的特定情况下负有一定的解释或者说明的义务;被告人即使没有或者拒绝履行这些义务,法庭或陪审团也不能以此作为对被告人定罪的唯一根据。
(三)批判英国的新举措将不会减少犯罪,反而会增加虚假供认和错误定罪的可能性,因为无辜者也可能因无法提供有说服力的解释或者思维变得混乱而保持沉默。这种对沉默权的限制,将削弱无罪推定的基础并且侵蚀英国控告式的司法制度。对沉默权的限制给了警察更广泛的讯问权,削弱了对犯罪嫌疑人的保障。
第四节
我国是否要建立沉默权制度及各种观点一、我国刑事诉讼法是否规定了
“沉默权”(一)未规定其一,刑事诉讼法没有明文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享有沉默的权利。其二,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了“应当如实回答”否定了犯罪嫌疑人享有沉默权。(二)已规定从辩护权的角度看,沉默权是客观存在的。从如实回答义务角度看,沉默权是客观存在的。应当如实回答”不等于“应当回答”。二、我国应否确立“沉默权”制度(一)肯定说是同国际接轨的需要。是落实无罪推定原则的内在要求。是保障人权的需要。有助于促进控辩双方的平等。有助于抑制刑讯逼供。(二)否定说大量确凿证据丧失,诉讼成本增加。不利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利的行使。不利于打击犯罪,会造成一批真正的犯罪分子逍遥法外。我国目前侦查水平有限。
(三)权衡利弊
1.关于确立沉默权制度可能会丧失众多证据,增加诉讼成本:考虑到侦查破案的难度,诉讼成本显然是要增加的,但这种增加向对于保障人权而言,是一个承诺实行民主宪政的政府必须予以保障的。而且如果从立法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作出一些限制性规定,还可以弥补这个不足。2.关于“如果被追诉者选择了沉默,也就放弃了辩护权”: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法律赋予沉默权的国家,选择行使沉默的人并不多,因此,不必担心不供认犯罪的人会大大增加。
3.关于沉默权的存在不利于打击犯罪: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充分、有力的证据表明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沉默权必然会不利于打击犯罪。根据一些美国专家的调查结果,沉默权并没有成为打击犯罪的障碍。尽管法律赋予了犯罪嫌疑人沉默权,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回答了警察的提问,且相当多人作出了供述,警察指控犯罪的数目并未明显减少,几乎没有犯罪嫌疑人因保持沉默而被宣告无罪。
霍姆斯大法官:“罪犯逃脱法网与政府的卑鄙非法行为相比,罪孽要小得多”。4.关于我国侦察技术、装备水平落后:比起17世纪的英国和18世纪的美国,我们现有的侦察技术和侦察装备还是先进得多,退一步讲,即便我国现实社会的治安与侦察资源存在问题,也应当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解决,不能以此否定沉默权本身。
(四)中国设立沉默权制度的可行性1.中国已具有设立沉默权的法律基础。首先,我国法治环境较以往有了很大改善。“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法律体系日益完善;其次,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为沉默权的设立和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持。
《宪法》第35条关于公民言论自由的规定;《刑事诉讼法》第43条有关严禁刑讯逼供的规定和第46条“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信口供”的规定;《刑法》中有关刑讯逼供罪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265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1条在口供问题上确立了违法证据排除规则。这些规定为设立沉默权提供了一项基本保证。首先,我国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沉默权地确立和发展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其次,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法治观念的提高,要求法律确认的公民的各项权利得到保障不受侵犯。再次,执法者素质的提高使沉默权的设立成为可能。还有,我国现在的侦查技术和装备较以往有了很大发展,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设立沉默权而丧失口供的证据价值损失。此外,律师制度的健全完善以及新刑诉对律师提前介入的规定,使沉默权的设立具有了可操作性和现实保障性。2.中国已具备了设立沉默权的社会条件。
第五节我国建立“沉默权”制度的构想一、我国基本国情二、西方国家有关“沉默权”的立法模式1.全程型,即被追诉者在侦查、起诉、审判全过程均享有沉默权,如英、美、意等国。2.诉讼阶段限制型,如日本、加拿大等国。3.特殊情况限制型,即法律规定被追诉者虽然在诉讼过程中享有沉默权,但是,又规定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的限制性条款,如英国法律规定了四种限制情形。4.案件除外型,即大多数被追诉者在整个刑事诉讼中都有沉默权,但是法律又规定了某些特殊案件被排除在外,如英国、美国等。三、我国应确立何种类型的“沉默权”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应确立有限“沉默权”的原则,宜采用“全过程型”立法模式,即从起诉阶段起赋予被追诉者享有沉默权。其他观点:只能在审判阶段赋予被告人享有沉默权。赋予被追诉人沉默权后,应当取消审查起诉阶段中应当讯问被追诉人的规定。
四、实现有限沉默权的保障措施(一)侦查阶段
1·完善强制措施适用的程序条件。
2·缩短由侦查机关单独直接控制犯罪嫌疑人的时间。
3·建立和完善对犯罪嫌疑人的羁押管理机制。
4·完善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程序。
5·保障在押犯罪嫌疑人的会见、通讯权。(二)审查起诉阶段讯问犯罪嫌疑人前,检察机关有义务书面告知他们享有保持沉默的权利。如果犯罪嫌疑人提出陈述辩解,检察机关有义务听取;如果犯罪嫌疑人拒绝回答问题,人民检察院应即终止讯问。重点应当是保障犯罪嫌疑人陈述的自愿性以防止和减少因被追诉人翻供而使诉讼进程受阻。(三)审判阶段在刑事诉讼法第155条中增加法院的告知义务:在检察机关宣读起诉书后,由审判长告知被告人享有沉默权;同时告知被告人有替自己辩解的权利。(四)证据制度
一方面,规定违反沉默权原则后取得的陈述是否具有证据能力以及相关问题;另一方面,规定确属自愿性的有罪供述的证明力及其相关问题。
其他建议废除《刑事诉讼法〉第93条有关“应当如实回答”的规定。废除《刑事诉讼法〉第128条有关“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侦查羁押期限自查清其身份之日起计算”的规定。将刑事诉讼法第12条的规定修改为无罪推定原则,明确规定:“任何人在人民法院作出生效判决之前,被视为无罪的人”。加强律师为被追诉者行使辩护权的力度。法律明确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和任意陈述(自白)原则。确立排除“非法证据”的证据效力原则增加强制证人出庭作证的规定,即规定直接、言词原则。建议在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中第6条的最后补充规定:“禁止将沉默行为作为从重处罚的情节。”参考书目易延友:《论反对自我归罪的特权》,载《比较法研究》1999年第2期。易延友:《沉默的自由》,载《中国律师》2000年第1期。梅芳、尚进:《论刑事沉默权的诉讼价值及缺陷》,载《当代法学》1999年第5期。宋英辉:《不必自我归罪原则与如实陈述义务》,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5期。刘根菊:《沉默权与如实回答》,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5期。刘根菊:《确立沉默权之研讨》,载《法学论坛》2000年12月20日。刘根菊:《在我国确定沉默权原则几个问题之研讨(上)》,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2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抗氧剂1010搬迁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北京市金属包装容器制造行业产销需求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高级陶瓷和纳米陶瓷粉末市场产销规模及销售效益预测报告版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自热食品行业盈利模式及营销推广策略报告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无卤素药芯焊锡丝行业发展动态及前景规划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巧克力制造机行业应用前景及投资盈利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地板机器人吸尘器行业销售情况及竞争趋势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全球健康医疗大数据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模式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供水管道(水管)公司技术改造及扩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麻纺织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未来投资趋势分析报告
- 培训班授课教师课时费用领取表
- 2023年10月秘书学概论自考试卷及答案
- 小学数学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 新版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
- 特殊教育概论第二版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临床药学基地管理细则
- 中药饮片采购配送服务投标方案
- 中国流行音乐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音乐湘教版(2019)必修音乐鉴赏下篇
- 《商务礼仪》案例分析题汇编
- 孙子兵法-湖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新湘少版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10 Welcome to our home!说课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