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文化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单元测试 精品获奖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文化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单元测试 精品获奖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文化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单元测试 精品获奖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文化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单元测试 精品获奖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文化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单元测试 精品获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选择题1.梁启超、唐才常等在要求学生“熟读《噩梦》《明夷待访录》《日知录》等书”之后,与学生共同研习时“发挥民主民权之说而引申其绪,以启发思想”。这一做法意在A.革除传统儒学教育的弊端B.弘扬明末清初的民权思想C.增强国人的政治民主认知D.培养学生的民主革命精神2.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其中某一时段出现的频度最高,其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影响B.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C.国共合作出师北伐的推动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3.“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这说明维新思想A.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否定B.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C.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D.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4.新文化运动期间,有人认为:“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人们把不言神怪的孔子打入冷宫,把建立礼教的孔子尊为万世师表。”上述引文旨在A.强调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动力B.全面肯定孔子非宗教迷信的科学态度C.反对把孔子与民主和科学完全对立起来D.说明孔子之道是反民主的封建伦理纲常5.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在这里,胡适对《新青年》评价的理由是A.《新青年》代表了提倡维新,推动富国强兵的时代B.《新青年》代表了反对专制,宣传君主立宪的时代C.《新青年》代表了主张共和,掀起民主革命的时代D.《新青年》代表了批判复古,崇尚民主科学的时代6.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7.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认为,人类发展必然由“宗教迷信时代”、“玄学幻想时代”进化到“科学实证时代”。这一观点体现出陈独秀A.追求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B.崇拜科学技术C.否定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D.赞赏工业革命8.李大钊认为,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个是新的,一个是旧的。“但这两种精神活动的方向,必须是代谢的,不是固定的;是合体的,不是分立的,才能于进化有益”。下列理解准确的是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性质不同B.新文化随着时间推移变成旧文化C.主张用西方文化改造东方文化D.李大钊创造了新的思想文化体系9.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A.《时务报》B.《新青年》C.《民报》D.《申报》10.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11.19世纪末,严复为中国引进了赫胥黎和斯宾塞的生物进化论和社会进化论思想。他腰斩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而形成《天演论》,在翻译过程中加进了许多自己的看法,引发了中国思想界的第一大潮,成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前最重要的思潮。严复的学说一度盛行的主要原因是A.能提醒国人奋发图强,挽救危机B.洋务思潮破产,维新思潮兴起C.《天演论》的科学性D.保持中华民族优越性的需要12.近代思想家严复在他译作《群己权界论》(今译《论自由》)中指出:“穆勒此篇,本为英民说法,然其所论,理通他制。使其事宜任小己之自由,则无间君上贵族社会,皆不得干涉者也。”由此可见他主张A.尊重个人权利B.倡导民主共和C.学习西方科技D.提高国民素养13.早期维新思想同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的主要不同是A.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B.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C.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D.借鉴外国经验探索救国之路14.下列社会思潮在近代中国成为主流的先后顺序是①民主共和②维新变法③马克思主义④民主、科学A.②①④③B.②④①③C.①③④②D.①②③④15.新文化运动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及历史走向。主要原因在于A.文学革命推动了文化平民化B.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封建礼教进行了全面清算C.有效反击了尊孔复古逆流D.“民主”、“科学”引领了价值理想和文化精神16.梁启超说:“海禁既开,外侮日亟……故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习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这反映了当时A.洋务运动超越封建改革范畴B.翻译西学著作是维新变法的手段C.国人的知识结构已发生根本改变D.民族觉醒促进西学传播17.高华在《历史学的境界》中认为:“……的爆发则源于厚望落空后形成的巨大心理落差。……对中国而言,在现实国际政治的角逐中,理想化的‘十四条’并未产生效力,失望与愤怒驱使新一代的知识分子……走上街头”对材料所述事件分析正确的是A.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C.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18.有人认为:“汲取欧洲文明,必须……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可以顺利达到目的。”这一主张A.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基本一致B.符合解决问题的循序渐进原则C.指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途径D.表明知识分子关注民众的呼声19.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重要环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创深病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甲午战后(六年间),列强对中国的侵凌,空前凶猛,中国的反应亦随之激烈。反应有两种类型,动机虽均为自救,而所循途径则大相径庭。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已,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并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郭廷以《中国近代史纲》(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40年代的经世之学与传统经世之学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种变化。(2)列举材料二中“反应有两种类型”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反应类型对于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途径的认识有怎样的不同。2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海国图志•序》材料二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遣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张之洞材料三泰西各国皆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制治固有本也。……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尚何敌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四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请回答:(1)概述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核心主张。(2)材料三两则史料同属维新派的主张,就政治制度的建构而言,有何差异?据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来推断差异原因。(3)综合四则材料概述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想解放的过程。参考答案1.C【解析】试题分析: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897年”“时务学堂”“发挥民主民权之说”“以启发思想’’。由所学知识可知,时务学堂由维新派创办;梁启超等为维新派代表,其借用黄宗羲、顾炎武等著作,研讨他们思想中的民权民主内容,是为了培养学生关心时局的意识、宣传维新思想,为维新变法服务,增强国人的政治民主认知,因此选C。A、B均不是其主要目的,梁启超等不是革命派,因此D错误。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唐才常2.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918年十月革命就已在中国产生广泛的影响,故A项错误;1927年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故B项错误;1923—1926年正值国民大革命时期,因此“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很高,故C项正确;1927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3.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康有为称孔子为托古改制的先师,体现了对封建思想的妥协,故A项错误;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符合史实,但并不是材料的观点,故B项错误;根据信息“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显示了维新思想客观上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故选C;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是辛亥革命,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思想。4.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进步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民主与科学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排除A;B项的表述无法体现题目中的信息“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排除;D项的表述无法体现题目中的信息“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可知陈独秀反对把孔子与民主和科学完全对立起来,故选C。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主张5.D【解析】试题分析:《时务报》创办于戊戌变法时期,是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阵地之一,排除A;《新民丛报》是梁启超宣扬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反对民主革命的重要阵地,排除B;《民报》代表了主张共和,掀起民主革命的时代,排除C;《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提倡民主和科学,故选D。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青年》6.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末新政,这些词都是外来词,禁止使用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D正确。张之洞属于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并不反对学习西方,也不抵制维新思想传播,排除AC;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只是表象,并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辛亥革命.清末新政7.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强调的是“科学实证时代”即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科学,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是科学的知识,不是具体的科学技术,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陈独秀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否定,故C项错误;材料未表明对工业革命的态度,故D项错误。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陈独秀的思想8.C【解析】试题分析:A选项属于表层信息,排除;B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选项正确,李大钊认为西方文化是新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旧文化,新旧文化的合体必然是用新文化改造旧文化,即用西方文化改造东方文化。D选项不符合事实,李大钊传播了新思想,不是创造了新思想,排除。故答案选C。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李大钊的思想9.B【解析】试题分析: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同时受到当时青年毛泽东(“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的喜欢,应该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和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就是《新青年》,因此选择B选项。毛泽东不再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而《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排除A;《民报》是革命派的刊物,《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不是专门的政论型报纸,排除CD。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青年》10.B【解析】试题分析:A项论述的是新文化运动;C项论述的中西文化之间的尖锐对立,并没有学习西方为中方所用的信息;D项论述的是吸收东西方文化的长处,并没有谈论“器”与“体”的问题,故A、C、D项错误。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以传统的儒家学说为主,“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即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礼乐文明高于西方,西方的“器”物,较强于中国,这是典型的“中体西用”思想的体现,故B项正确。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洋务思潮·中体西用11.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严复的《天演论》一度盛行的主要原因能提醒国人奋发图强,挽救危机,故A项正确;洋务思潮破产,维新思潮兴起与《天演论》盛行的原因无关,故B项错误;《天演论》的科学性不是严复学说在当时中国盛行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天演论》并没有强调要保持中华民族优越性,且当时的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故D项错误。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严复的思想12.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维新思想。分析材料可见,“然其所论,理通他制”反映了严复对西方民主思想的赞同;“使其事宜任小己之自由,则无间君上贵族社会,皆不得干涉者也”表达了严复提出尊重个人权利的思想主张,故选A。B、C、D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严复的思想13.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关键是明了新思潮的主张和早期维新思想主张的内容,然后才能找出不同。新思潮主要是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御侮之道。具体之法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是学习外国军事技术,不涉及政治制度。而早期维新思想在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故AC错误,B正确。D是二者的共同点。故答案选B。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维新思想的内涵14.A【解析】试题分析:在维新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认识到改良的道路行不通,《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朝的统治危机更加严重。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后走上了政治舞台,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但是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的腐败无能,国内的资产阶级要求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民主、科学的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故答案选A。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15.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新文化运动宣扬的“民主”、“科学”精神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中国历史的走向,D项正确;A并非主要原因;新文化运动不只是对封建礼教进行批判,不选B项;反击了尊孔复古逆流不是影响思想观念的主要原因,不选C。考点: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名师点睛】新文化运动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比较(1)共性: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斗争,其根本目的都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不同点:①在方法上都是向西方学习,但其主张各有侧重:维新变法运动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挽救民族危亡;辛亥革命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共和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②无论是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没能批判封建正统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则主要侧重于思想领域,强调人的个性解放,用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对中国的封建传统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来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成为无产阶级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五四运动以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16.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一次自救运动,并未超越封建改革,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是不是维新变法的手段,故B项错误;“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可知当时读西书,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传统知识依旧根深蒂固,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国门被打开后,主张学习西方自强的主张,反映了民族觉醒,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洋务运动【名师点睛】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为主线的思想解放潮流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17.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理想化的‘十四条’并未产生效力”“失望与愤怒驱使新一代的知识分子……走上街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反映事件是1919年五四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故A项正确;B项是指辛亥革命;C项国民革命;D项是公车上书。所以答案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18.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汲取欧洲文明,必须……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学习西方文明的先后顺序是思想、政治然后到器物,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时认为中国的思想解放是其他的必要条件,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说法与题干无关;C项错误,中国解决问题途径正好与之相反;D项中的“民众”材料中没有体现。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主张19.(1)变化:夷务成为近代经世之学的重要内容。评价:意味着中国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化;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主要学习西方的器物,抵御外侮。(2)表现:维新变法及义和团运动。前者认为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制度落后,以及由此带米的国家贫弱。只有通过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求得国家富强,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后者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必须通过武力反抗将它们赶出中国。【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提到,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19世纪40年代的经世之学与传统经世之学的不同之处:夷务成为近代经世之学的重要内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评价这种变化:中国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化;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主要学习西方的器物,抵御外侮。(2)据材料二提到,一为外察大势,内求诸已,认为必须大事变革,与人并驾并驱,结果形成政治改制运动;一为昧视时代,仍要返回中国中心之世,与外界绝缘,结果演为暴力反洋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这两种反应类型对于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和挽救民族危亡途径的认识有怎样的不同:前者认为造成当时中国民族危机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制度落后,以及由此带米的国家贫弱。只有通过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求得国家富强,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后者认为当时的民族危机是由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必须通过武力反抗将它们赶出中国。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师夷长技维新变法;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名师点睛】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