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导论》1人生-社会思想_第1页
《中国文化导论》1人生-社会思想_第2页
《中国文化导论》1人生-社会思想_第3页
《中国文化导论》1人生-社会思想_第4页
《中国文化导论》1人生-社会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生——社会思想

总目录绪言第一章1人生——社会思想第二章2神话传说与宗教第三章3史学第四章4文学第五章5艺术第六章6文字与图书第七章7科学技术第八章8家族与称谓第九章9民俗第十章10政体与官制第11章11教育与科举第12章12货币与度量衡制度

考核知识点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思想简史主要代表人物主要典籍主要理论主张考核要求识记:记忆、识记。理解:解释、把握、概括、理解、归纳。简单应用:说明、简说、简析、简论。综合应用:论述、论析、分析、综合、评说、评价。考核要求——综合应用:儒学思想嬗变的四个阶段西周时打破殷商天命神权的神秘主义,倡导实实在在的敬德保民的德政思想。春秋,孔子将其归纳提升,创立儒学。孔子去世,儒分八家,占主导影响深的是战国中期后行成的孟儒和荀儒,各自从某方面发挥拓展。儒学经过不同时期衍变成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弥漫性的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先秦儒家——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考核要求——综合应用:儒学思想嬗变的四个阶段先秦儒家周灭商,周公制定宗法制度,提出伦理道德观念。春秋后期,孔子继承,开创儒学。偏重伦理与政治,带复古色彩。经孟子荀子弘扬,就天道观、人性论、政治观等形成不同学派和理论主张,丰富补充孔子思想形成先秦“显学”。先秦儒学主要内容是个人修身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政治方面治国安邦实践原则。是一种旨在济世与实践、具有积极入世色彩的哲学思想体系,富有浓厚的人本思想和民本思想。先秦儒家奠定整个儒家学说格局,奠定中国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的基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极其深远影响。考核要求——综合应用:儒学思想嬗变的四个阶段两汉经学汉武帝结束春秋多元学术,独尊儒术成主导。《诗》《书》《礼》《易》《春秋》为经典,儒学为经学,为与政治相贴近的学术。字体版本不同。今文经: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的。古文经:用先秦的古字写成。表面是学术之争,实为政治斗争。西汉今文学占主导地位。东汉让位古文经学,东汉末郑玄融合二者。诠释过程中,尤其今文一派迎合统治者,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假借天意神圣化封建统治秩序。对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主从关系进行了神学论证。先秦儒学中理性的人本思想被神秘的神学思想掩蔽,思想和学术上濒临绝境。考核要求——综合应用:儒学思想嬗变的四个阶段宋明理学今文经亡于两晋,古文独传成唐代官学。宋明理学批判古文经传统,提倡义理之学。宋儒意在重建儒家道统,复兴儒学。宋代理学主要指程朱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明代理学主要指(王)阳明心学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是理学两脉分支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天即理”、向外物求理、“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心即理”、向内心求理、张扬个性人格考核要求——综合应用:儒学思想嬗变的四个阶段清代朴学清初三大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指斥宋明理学虚空浮泛,提出“经世致用”。颜元抨击更猛烈,主张以“实”代“虚”。清初遗民救世热情冷,统治者文网严密,儒学走向纯学术。乾隆时期,轻宋学重汉学演变成沉潜的朴学,即对古代的典籍的整理、训诂和考据之学。考核要求——识记:儒家代表人物先秦:孔子、孟子、荀子汉代:董仲舒宋明理学:周敦颐、二程、朱熹、陆王清初:清初三大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考核要求——识记:儒家代表人物先秦: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心思想仁和礼。孟子:名轲,鲁国邹人,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被尊称“亚圣”,提出“性本善”人性论,进而提出“仁政”政治观。荀子:名况,尊号“卿”,战国末期思想家。强调“礼”,倡“隆礼重法”政治主张。汉代董仲舒:西汉广川人,“天人三策”显露儒学神学化倾向,武帝赏识断然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推崇今文经学。考核要求——识记:儒家代表人物宋明理学: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书院讲学)理学开山鼻祖,人品甚高“出淤泥而不染”。二程: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洛阳人,有人称其学说为“洛学”。格物致知。朱熹:继承理学,提出“理气说”,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理”派生“性”,“气”派生“情”。著有《四书章句集注》。陆九渊:(远承孟子近接程颢,建立心学体系,主张“吾心即是宇宙”,提出“心即理”的命题。)王阳明:原名王守仁,读书于故乡阳明洞得名,提出天下无心外之物,无心外之理。门徒将其著述编纂成《王文成公全书》,其中《传习录》和《大学问》是主要哲学著作。考核要求——识记:儒家代表人物清初:清初三大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明末清初史学家、思想家。参与反对阉党,成为“复社”领导之一。史学,开创了浙东学派。著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顾炎武:抗清失败,不忘恢复明室。主张“经世致用”“明道救世”,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组织“匡社”,旨在匡扶社稷。政治思想提出“循天下之公”“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考核要求——理解:儒家主要典籍“四书五经”:《诗、书、礼、仪、春秋》汉武帝将这五部儒家经典立于学官,故为“五经”。《礼记》中的《大学》与《中庸》两篇被宋代程朱理学重视,并于《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论语》:为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编辑的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共有二十篇,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体现了孔子的政治观、人生观以及伦理道德思想。《孟子》:由孟子与其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编撰。记述孟子如何劝说当时的国君实行仁政,从而表现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可贵的民本思想。文章有雄辩色彩,在散文史上也有很大影响。《荀子》: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弟子所著。内容包括哲学、政治、军事以及学习方法、品德修养等方面,含有朴素的唯物思想。文章雄健严密,长于说理。《春秋繁露》:为董仲舒阐释儒家经典《春秋》之书。“繁露”之意难于索解。推崇《公羊传》的见解,阐发”春秋大一统“之旨,把封建统一说成是天经地义而不可改变的。反映了作者整个哲学思想体系,这种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体系,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明夷待访录》:明末清初著名启蒙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黄宗羲的政论和史论专著。主旨是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明确主张天下是人民的天下,君只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公仆。《孟子字义疏证》:清代戴震著,为戴氏以疏证《孟子》字义来阐发自己哲学思想的著作,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哲学著作,其目的是批判宋明理学。考核要求——理解:儒家主要理论主张【复礼】孔子社会思想核心即”礼“,包括礼节仪式、政治制度以及道德规范等。孔子崇尚周礼,提出”克己“”仁者爱人“的原则。复礼主要内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以此来强调君主的权威性和”亲亲“政治关系。【仁者爱人】孔子伦理思想核心为“仁”,几乎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主要要求是“克己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两个方面,即克制自己的欲望以符合周礼,维护宗法等级的上下尊卑关系的是礼。爱护别人,处理好统治阶级内部及与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的是仁。【天道观】孔子的儒偏重人生与政治,不提天道。孟子认为天人合一。荀子持相反的“天人两分”。汉代儒学引向神学化,天人感应。考核要求——理解:儒家主要理论主张【忠孝】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到荀子把二者合并,指对君主忠诚父母孝顺。汉代为强化儒学统治工具功能,提出三纲五常,核心为忠孝。在封建宗教法度中沦为只服从,没有权利。【存天理灭人欲】宋明理学的基本命题。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学说,提出理气说。认为人性有两重性:一是理赋予的天命之性,这是“天理”,全是善的;一是“气”赋予的“气质之性“,即”人欲“,有善有恶。两者此胜彼退,只有”革尽人欲“才能”复尽天理“,也就是”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意之后都有解释,唯有格物致知众说纷纭。朱熹认为,物指客观事物,格指穷究,知为知识,欲致知,先应即物穷理。【知行合一】针对朱熹”知先行后“的理论,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论。他所说的”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考核要求——简单应用古文经与今文经之异同答:汉武帝树立儒家正统地位,先秦儒家典籍《诗》、《书》、《礼》、《易》、《春秋》被列为经典,儒学成为经学,成为与政治相贴近的学术。针对经典的不同字体和版本,当时出现了今文经和古文经。今文经是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的经书,古文经则是用先秦的古字写成。民本思想孟子的,首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次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即是“有道”,也就有了胜利之本,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第三,“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强调尚贤和民主,打破孔子“亲亲”的用人原则。总之,落脚点在实行仁政。人性论春秋,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由此提出性善论,认为人具有先验的善,生来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种善端,即仁义礼智。荀子主张人性恶,有耳目声色之欲,必须圣人制定礼义,“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主张“隆礼重法”。考核要求——综合应用:王阳明对知行关系的看法针对朱熹的“知先行后”理论,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论。知: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知行关系——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不是感觉、思维与实践的统一,而是抹平主观认识和客观行为之间的界限。“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一有某念头,就是“行”了,如果念头“不善”,须靠“良知”立即将其消灭于萌芽之际。考核要求——综合应用:道家思想发展简史道家虽与儒家相对立,却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始终与儒家思想相辅相承,并与道教、佛教相结合产生出新的哲学思想。先秦道家:中国道家第一阶段,老子创始人,也是先秦诸子启蒙者。汉代黄老学:魏晋玄学:儒家重于人生与政治的参与道家恬淡无为,反对人为的制度考核要求——识记:道家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河南人。东周掌管图书,后隐退,西出函谷关。留五千字唯一著作《老子》,流落秦国“莫知其所终”与孔子同时代,孔子多次找他问礼,可见老子是从守礼转而反礼,政治经济变革引发思想变化。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和孔子儒家既对立又互补,共同奠定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庄子:名周,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与孟子同时代稍晚。穷,写书。楚威王闻其贤相请,他说“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坚决拒绝。《庄子》是道家主要代表作,其中自然哲学所带有的浓厚的泛神论色彩和肆意奇诡的风格都留下了荆楚文化影响的印迹。道家思想又叫老庄思想。考核要求——理解:道家主要典籍《老子》:相传春秋末年老子出函谷关所著,也叫《道德经》,提出“道”是世界万物本源,认为事物都在对立矛盾中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具有朴素的辩证论思想;提倡“尚柔”、“主静”,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形式上是语录体韵文,多排比对偶句式,语言精炼,富有哲理。《庄子》:辑录以庄子为中心,包括其后学整个庄子学派思想的文集。内容丰富多彩,文字汪洋恣肆,多采用寓言故事阐发哲理,哲学上文学上都有很高研究价值。《淮南子》: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著的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哲学和政治学巨著。哲学上继承老子的“道”论,以“道”为宇宙的本体,并对道之为气,气分阴阳而生万物作了精彩论述,明确提出“道有物”的思想。《论六家要旨》:司马谈崇尚道家,以黄老学说为主写成,指出:儒家“劳而少功”,但“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还是必要的;法家“严而少恩”;墨家“俭而难尊”;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拘于名而终失其实;阴阳家“使人拘而多畏”;只有道家最优长,能够兼收并蓄,“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吸收各家优点,而且做到“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这是站在道家立场上的学术综述,在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考核要求——简单应用:道家主要理论主张道与自然无为而治负阴抱阳的辩证思想道气合一齐物论天人新义魏晋风度越名教任自然考核要求——综合应用:法家思想发展简史春秋,诸侯渐强,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宗法制度开始瓦解,富国强兵成主旋律。儒家墨家是春秋战国的“显学”,法家在政治上独步天下。法家重视法律,主张“依法治国”,商鞅、慎到、申不害分别提倡重法、术、势,韩非子集大成紧密结合三者。西汉后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表法里”,独立的法家逐渐被排斥掉。先秦法家秦代法家汉代法家考核要求——识记: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先秦:商鞅、李斯、韩非汉初:晁错考核要求——理解:法家主要典籍《法经》:李悝,盗、贼、囚、捕、杂、具。战国出现,魏国一直沿用,商鞅带往秦国,汉律又承袭秦律。《商君书》:多涉及军事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积极主张战争;二是农战结合;三是重刑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