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六 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_第1页
专题十六 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_第2页
专题十六 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_第3页
专题十六 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_第4页
专题十六 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六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经济体制:是指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通常是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美国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计划经济体制苏联三次经济改革2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国家干预经济的开始资义经济理论的演变二战后资义经济的调整------从大力干预到减少干预俄国十月革命(1917)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发展(1918—1936)社会主义改革(1953—1991)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1918-21新经济政策(逐步过渡)1921-27斯大林模式1936赫鲁晓夫改革(五六十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六七十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九十年代)专题十六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第1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线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目的内容农业工业流通分配影响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918——1921——1927)国内战争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经济困难(战争破坏)政治危机(农民暴动)余粮征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国有化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有中小企业私营(资本家)恢复私人小企业取消商品贸易自由贸易国家平均配给,强制劳动按劳分配保证了军事胜利引起经济、政治危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工农支持,政权巩固赢取胜利,巩固政权;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恢复、发展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1:你如何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为了保证军事胜利;并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积极: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物力财力,保障军事胜利。消极:违背经济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造成1921年政治经济危机实质: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变革;是非常时期的一种非常手段,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问题2:如何理解新经济政策?目的:积极:消极:实质:恢复、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不是一种成熟的理论(过早的终止)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调整。启示: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遵循经济规律: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挥市场作用等)问题3:新经济政策“新”在什么地方?(1)过渡方式:直接过渡——迂回过渡。最“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市场),恢复发展商品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以公有制为主导,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2)所有制: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1936年苏联新宪法确立)措施开展工业化(1925)开展农业集体化(1927)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特点成就国家直接管理:优先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发展,为它提供资金、原料等;建立社会主义集体农庄,消灭富农取消新经济政策1928年起实施。单一的公有制。所有制:管理:计划:市场: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产量世界第二);促进了经济发展,奠定了二战胜利的物质基础。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指令性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商品经济问题5:你如何评价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②在战争时期、经济恢复时期、发展工业化时期,其高度集中的特点发挥过积极作用:①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创新:开辟了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新型工业化模式。③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从长远来看阻碍了苏联社会经济发展。④

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模式,带来严重的经济和政治问题,导致东欧剧变,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苏联在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工业产量欧一世二;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榨取农民太多,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高度集中管理、指令性计划,压抑了企业的积极性。史实:史实:三、苏联的经济改革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概况: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时间内容农业工业结果败因五六十年代六七十年代八九十年代农民有自留地垦荒种玉米农机售与农庄权力下放地方物质利益原则冲破传统束缚没有突破旧体制脱离实际盲目性赫氏个人作风扩大农庄自主权对农产品:提高价格,降低收购指标,不限制个人副业扩大企业自主权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没有突破旧体制勃氏后期保守作风与美国军备竞赛,搞垮了经济“加速发展战略”是根本性改革经济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国民经济比例更失调宏观决策缺配套措施重点在重工业,经济结构更失调和平演变,改革阻力大内容:指导思想——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实质是放弃社会主义)核心——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实质是放弃党的领导)结果: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败因:放弃党的领导、放弃社会主义。补充: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失败后转向政治改革)失败根原结果改革侧重点改革的原因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没有改变原有体制没有改变原有体制失败最终苏联解体失败但有一定成效失败但有一定成效经济体制改革军事工业农业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戈尔巴乔夫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苏联三次改革的比较总结:苏联、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相同问题及教训1.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不符合生产力水平2.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积极性教训2:国民经济比例应协调发展。经济建设要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教训1:生产关系的调整应该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计划经济体制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苏:中:1925工业化建设1958大跃进3.强调计划而忽视了市场的作用,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教训3: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4.过度的政治运动干扰了经济发展教训4:社会主义建设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要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应推行和平外交,和平崛起苏:中: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苏:中:大清洗运动、对外争霸、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文化大革命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二、罗斯福新政(1933)——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开始三、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演变四、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第2讲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根本:

主要:

直接:各国以邻为壑、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世界走向战争。范围广(资本主义国家)时间长(4年)破坏性大

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阶级矛盾激化、法西斯势力活动猖獗),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股票投机过度,股票暴涨,掩盖并加剧产销矛盾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自由放任,盲目生产,出现供求(产销)矛盾。原因:表现:特点:影响:国际:国内:二、罗斯福新政(1933)——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开始项目出发点特点实质整顿金融调整工业整顿农业社会救济以工代赈整顿银行,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全国工业复兴法》、“蓝鹰运动”防止盲目竞争引起过剩;调节劳资矛盾国家提供补贴销毁过剩产品、减耕减产,稳定价格。《社会保障法》、社会救济、“以工代赈”缓和社会矛盾,增加就业,扩大消费。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消费,调整供求矛盾)作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中下层群众获得了一定的好处,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挽救了美国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一定时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获得新的发展余地和活力。直接:长远:在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局限:不能根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三、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演变1、工场手工业时期——重商主义2、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在工业革命影响下,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

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提出: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扩大了经济发展的空间和自由。但最终酿成经济危机3、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后,人们开始质疑传统的经济理论。

1933年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同时期:凯恩斯指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供大于求,国家应该干预经济生活。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接受凯恩斯主义

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战后,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能限制但不能消除经济危机。原因:主张:评价:原因:产生:评价:四、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1、国家政策的调节——国家干预方式说明出发点实行国有化

制定经济计划财政调节生产建立国营企业指导性的,非指令性计划扩大政府开支、政府采购、税收调节等政策调节生产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避免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缓和产销矛盾。避免经济危机。评价:①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②国有企业普遍效益低下,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2、企业经营管理的调节——“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原因含义影响普遍发展股份制企业(“人民资本主义”)

企业管理专业化(“经营者革命”)生产力发展、企业规模扩大,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主体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加,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化股票分散化,资本社会化。(决定权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缓和社会矛盾和吸收资金;有利于资本家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形成了新中间阶层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3、社会分配的调节——福利国家的出现内容战后发展特点影响结论建立各种保险制度,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社会服务:福利资金: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国家补贴①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②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失业、工伤、养老。③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保障了低收入人民的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发达国家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的。4、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5、美国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90s克林顿时期)所谓“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第三产业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是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总结:近现代世界各国经济体制创新国家模式人物时间资本主义英国自由放任的经济亚当·斯密工业革命美国国家干预经济罗斯福1930’S社会主义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斯大林1930’S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1990’S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时期

原因发展战后—70年代初(黄金时期)滞胀73年以后复苏

80年代(里根时期)战后经济调整: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