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综合测评(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古代诗文阅读(6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游江阴三山记[元]朱德润余尝游名山,未尝不稿记其胜。江阴去吴百八十里,不闻佳山秀水之名。至正丁亥冬,十一月既望,因永嘉通守余公德汇,约为京口之行。余公递舟行速,仆舟迟不能追也,遂自无锡之北门数里大石桥入。过水村渔浦,野田荒墅,草木枯谢。舟行六十余里,至青阳镇,始见酒帘村市,客舟骈集。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明日西回,登览高丘,则东瞰长江,南连吴会。复自湾河过佗村而北,皆美田沃壤,斥堠相望,迤逦青山迎棹,樵歌牧唱,相与应答。舟人回牵,沿山前小河而行。村墟相接,岸柳交映。两山之间,浦溆萦带,北通江口,地名石堰。既而舟转岸曲,板桥为梁,即三山坞。其间民居辏集,屋瓦参差,稻秸堆委,连衢比巷,如墉如栉;风俗熙熙,翁呼儿荛,妇饷姑汲;牛羊在山,犬豕在圈,乌噪于林,鸡登于屋,蔼然太平丰稔之象,若古朱陈村①焉。其山皆不甚高峻,而松篁苍翠,石磴丹垩,或颇然如屋,或顽然如虎,洼然而湫,林然而壁;少焉,却出山坞,有横山在前,野田开豁,水港渐宽,询其地,则常之晋陵县界。于是舟人鼓棹,稚子扣舷,风帆二十里,抵官塘溱市桥而泊焉。嗟夫!一元之气,融融于亘古,归气于山泽,而有孕灵育秀;僻在荒陬,不经名贤游览,遂寂寥无闻,江阴诸山是矣。余不识温之雁荡,若吴之灵岩,常之惠山,殆不过是。惜不得与德汇辈同为寻幽讨胜之辞而品题之;且舟中傲仉②,览之未详,姑书以识岁月。【注】①朱陈村:在今江苏丰县东南,传说中仅朱、陈两姓,世为婚姻,男耕女织,风俗淳朴。②傲仉:动摇不安的样子。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B.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C.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D.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B[“至佗村”的意思是到达佗村,“至”与“佗村”之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D两项。“晚”是时间状语,“谒翟仲直州尹”是谓语和宾语,因此“晚”前应断开,由此排除C项。故选B。]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至正,元惠宗的年号,“至正”意思为“最中正之道”。年号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各有寓意,如贞观、庆历、武帝、太祖等。B.丁亥,中国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24年称“丁亥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相配,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C.既望,古代纪日法的特定名称,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即“望日”,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即“过了十五”为“十六”。D.一元,指宇宙开始前的混沌状态。一,万物开始;元,本义是头,引申为开始、根本、根源等,道家学派用以指万物之本——道。A[A项,“年号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各有寓意,如贞观、庆历、武帝、太祖等”解说有误,其中“武帝”是谥号,“太祖”是庙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清新明快的语言,绘制了一幅江南山村水乡图,河渠交错,岸柳掩映,丘冈连绵,屋瓦参差。B.作者以闲适的目光摄取了一幅农家乐图景,翁儿妇姑各操其业,鸡犬豕牛各得其所,村庄和顺太平,一派丰收在望景象。C.第三段的描写以行舟为立足点,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一一展现所见景物;而且句式上也富有特色,骈散结合,错落有致。D.文章起结处呼应紧密,开头说自己有游山记稿的习惯,结尾说由于未能仔细游览,只好暂时记下这次游历做个时间的记录。C[C项,“第三段的描写以行舟为立足点”分析错误,第三段的前半部分并非以行舟为立足点,如“登览高丘,则东瞰长江,南连吴会”,应是“以游踪为立足点”。]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于是舟人鼓棹,稚子扣舷,风帆二十里,抵官塘溱市桥而泊焉。(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余不识温之雁荡,若吴之灵岩,常之惠山,殆不过是。惜不得与德汇辈同为寻幽讨胜之辞而品题之。(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于是,船夫奋力摇桨,童子敲击船舷,一帆风顺疾行二十里,到达官塘溱市桥停泊下来。(2)我不知道温州的雁荡山,像苏州的灵岩山,常州的惠山,大概超不过这里。可惜不能与德汇等好友们一同作寻幽探胜的文章来赏玩。5.最后一段作者发出“嗟夫”的感叹,他在感叹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三山景色秀丽,但在荒远的郊野,寂寞无闻,知道的人并不多。②遗憾不能和友人一起游览并品题美景。【参考译文】我曾经游历过许多名山,从来没有过不写文章记下它们美丽景色的。江阴离苏州一百八十里,没有听到有什么佳山秀水的名胜。至正丁亥年冬天,十一月十六日,我同永嘉通守余德汇,相约进行京口之行。余公的递舟行驶速度很快,随从们的船被落下很远,追不上他。我由无锡的北门外几里的大石桥穿入。经过水滨渔村,看到广阔的田畴,荒远的房屋,草木枯萎,树叶凋零。船行驶了六十多里,到达青阳镇,才见到挂着酒帘的村庄集市,客船并排聚集在一起。又行十里,到佗村,堤岸一丈多高,河流弯弯曲曲,像蛇屈伸爬行的形态,这才到达江阴州治所在地。晚上拜访了州尹翟仲直,夜里停宿在桥边堤岸下。第二天朝西兜回,登临高丘,东面俯瞰长江,南面与吴越通连。又从湾河经过佗村向北,看到的都是美丽的田野,肥沃的土壤,一路上都可看到有斥堠在守卫,两岸绵延的青山迎送着舟船,樵夫牧童的山歌,此唱彼和。人在船上,准备返回,顺着山前的一条小河行驶。村落一个接着一个,岸上的杨柳交相掩映。两座大山之间,这条小河犹如一条长长的绸带,向北通到江口,这里的地名叫石堰。不久,船转过弯曲的河岸,向前穿过一座木板桥,到达三山坞。这里民居集聚,房屋瓦缝参差,草垛一个接着一个,水路通畅,街巷众多,犹如城墙,又如梳篦;这里民风习俗淳朴,老人呼唤孙子应答,妇女到田头送饭,姑娘在水井打水;牛羊在山上吃草,猪狗在圈内奔跑,乌鸦在林间鸣叫,鸡飞上了屋顶,一片和睦友好太平丰收的景象,像古时候的朱陈村。这里山都不太高大险峻,但松林竹丛苍翠欲滴,有石头的岩壁红色的峰峦,有的平坦如屋面,有的突兀如猛虎,有的低洼如水潭,有的林立如峭壁;不一会儿,退出山坞,有一横山在前面,田野开阔,水道港湾渐趋宽广,询问是什么地方,已是常州的晋陵县地界。于是,船夫奋力摇桨,童子敲击船舷,一帆风顺疾行二十里,到达官塘溱市桥停泊下来。啊!大自然的灵气,自亘古而来,归集于大山与湖泊,孕育着秀美的山水;处在荒僻的角落,不经过著名的贤士游览,便默默无闻,江阴的一些山就是如此。我不知道温州的雁荡山,像苏州的灵岩山,常州的惠山,大概超不过这里。可惜不能与德汇等好友们一同作寻幽探胜的文章来赏玩;况且在船上动摇不安,观察得不详细,姑且写下来作为岁月的纪念。(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歔歔如畏然。及成王用事,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毋逸》称:“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多士》称曰:“自汤至于帝乙,无不率祀明德,帝无不配天者。在今后嗣王纣,诞淫厥佚,不顾天及民之从也。其民皆可诛。”作此以戒成王。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说。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节选自《史记·鲁周公世家》,有删改)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B.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C.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D.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C[根据对称结构断句,“一沐三捉发”和“一饭三吐哺”句式结构一致,应在“发”后断开,可排除B、D两项。再根据语法断句,“子之鲁”中“子”作“之”的主语,前面要断开,可排除A项。故选C。]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古代的爵位名称,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B.崩,指帝王的离世。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反映了古代社会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C.践阼,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践阼”就是走上阼阶主位。后来引申为天子登基,即位。D.世家,即世世代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古代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司马迁撰写《史记》时用“世家”来记述王侯诸国及大臣之事。D[D项,“世家”记述王侯诸国之事,大臣之事一般出现在“列传”中。]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公辅政有功,不图名利。周灭殷商后武王大封功臣,把辅政有功的弟弟周公旦封到曲阜,称为鲁公,但是周公旦没有到封地去,而是留下来继续辅佐武王。B.周公还政成王,面北称臣。成王长大后周公就把朝政治理权归还给成王,自己面向北回到臣子的位置上,谦恭谨慎,不再接受其他臣子的朝拜了。C.周公居安思危,制定官吏职责。虽然天下安定了,但是周朝的官吏制度还没有安排得当,于是周公制定了官吏职责次序,天下的百姓得以便利,很高兴。D.周公去世,备受成王礼遇。周公去世后,成王并没有按照周公的遗嘱把他葬在成周,而是把他葬在毕邑伴随文王,表明自己并不敢把周公当作臣子。C[C项,天下的百姓“很高兴”是因为周公“作《立政》,以便百姓”。]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的大业,我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这样。(2)做父母的,经历很长时间创业成功,子孙骄奢淫逸忘记了祖先的困苦,以致毁败了家业,做儿子的能不谨慎吗?10.周公是如何辅佐成王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找出文中周公辅佐成王的相关叙述,然后进行分条概括即可。[答案]①不避嫌疑,代理国政。②率军平定叛乱。③还政成王,成王临朝听政。④著书教导成王。⑤订立官职制度。【参考译文】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从文王还在世时,周公旦作为儿子非常孝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到武王即位,周公旦经常佐助辅弼武王,处理很多政务。武王九年,武王亲自东征至盟津,周公随军辅助。十一年,周军讨伐殷纣,到了牧野,周公佐助武王,发布了(动员战斗的)《牧誓》。周军攻破殷都,进入殷王宫。杀殷纣以后,周公手持大钺,召公手持小钺,左右夹辅武王,举行衅社之礼,向上天与殷民昭布纣的罪状。遍封功臣、同姓及亲戚。封周公于少昊故墟曲阜,这就是鲁公。周公没有去自己的封国,而是留下来辅佐武王。后来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管叔和他的几个弟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召公奭(shì,式)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为天下之业忧劳甚久,现在才刚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的大业,我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这样。”于是终究辅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鲁国受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的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为有国土而骄慢于人。”管叔、蔡叔、武庚等人果然率领淮夷造反。周公乃奉成王之命,举兵东征,写了《大诰》。于是诛斩管叔,杀掉武庚,流放蔡叔。平定淮夷及东部其他地区,两年时间全部完成。诸侯都归顺周王朝。成王长大,能够处理国事了。于是周公就把政权还给成王,成王临朝听政。过去周公代替成王治天下时,面向南方,背对扆壁,接受诸侯朝拜。七年之后,还政于成王,(周公)面向北站在臣子之位上,仍谨慎恭敬如履薄冰。到成王临朝后,(周公)怕成王年轻,为政荒淫放荡,就写了《多士》《毋逸》。《毋逸》说:“做父母的,经历很长时间创业成功,子孙骄奢淫逸忘记了祖先的困苦,以致毁败了家业,做儿子的能不谨慎吗?”《多士》说:“自汤至帝乙,殷代诸王无不遵循礼制去祭祀,勉力向德,都能上配天命。后来到殷纣时,大为荒淫逸乐,不顾天意民心。万民都认为他该杀。”(周公)写了这些用来告诫成王。成王居于丰京,当时天下已经安定,但周朝的官职制度尚未安排得当,于是周公写了《周官》,划定百官职责;写了《立政》,以利百姓,百姓欢悦。周公在丰京患病,临终时说:“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也谦让,最后把周公葬于毕邑,伴随文王,来表示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7分)上宰相书①朱熹六月八日,具位谨奉书再拜献于某官:熹尝谓天下之事,有缓急之势;朝廷之政,有缓急之宜。当缓而急,则繁细苛察,无以存大体;当急而缓,则怠慢废弛,无以赴事几。均之二者,皆失也。然愚以为当缓而急者,其害固不为小,若当急而反缓,则其害有不可胜言者,不可以不察也。窃观今日之势,可谓当急而不可缓者矣,然今日之政则反是,愚不知其何以然也。窃惟朝廷今日之政,无大无小,一归弛缓,今亦未暇一一条数。且以荒政论之,则于天下之事,最为当急而不可缓者;而荒政之中,有两事焉,又其甚急而不可少缓者也。一曰给降缗钱②,广籴米斛。储蓄既多,缓急足用,政使朝廷别有支拔,一纸朝驰,而米夕发矣。此一事也。二曰速行赏典③,激励富室。盖此一策,本以诱民,事急则籍之,以为一时之用;事定则酬之,以为后日之劝。旋观今日,失信已多,别有缓急,何以使众?谋国之计,乖戾若此,临事而悔,其可及哉?此二事也。然或者之论,则以为朝廷撙节财用,重惜名器④,以为国之大政,将在于此,二者之请,恐难必济。愚窃以为不然也。夫撙节财用,在于塞侵欺渗漏之弊;爱惜名器,在于抑无功幸得之赏。今将预储积蓄,以大为一方之备,则非所谓侵欺渗漏之弊也;推行恩赏,以昭示国家之信,则非所谓无功幸得之赏也。且国家经费,用度至广,而耗于养兵者十而八九。至于将帅之臣,则以军籍之虚数,而济其侵欺之奸;馈之臣,则以簿籍之虚文,而行其盗窃之计;苞苴⑤辇载,争多斗巧,以归于权幸之门者,岁不知其几巨万。明公不此之正,顾乃规规⑥焉较计毫末于饥民口吻之中,以是为撙节财用之计,愚不知其何说也?大抵朝廷爱民之心,不如惜一费之甚,是以不肯为极力救民之事明公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是以但务为阿谀顺指之计此其自谋可谓尽矣然自旁观者论之则亦可谓不思之甚者也盖民之与财,孰轻孰重?身之与国,孰大孰小?财散犹可复聚,民心一失,则不可以复收;身危犹可复安,国势一倾,则不可以复正。至于民散国危而措身无所,则其所聚有,不为大盗积者耶?明公试观自古国家倾覆之由,何尝不起于盗贼?盗贼窃发之端,何尝不生于饥饿?惟明公深察其言,以前日迟顿宽缓之咎,自列于明主之前,务以尽变前规,共趋时务之急,而于熹所陈荒政一二事者,少加意焉。情迫意切,矢口尽言,伏惟明公之留意焉。(节选自《朱子大全》,有删改)【注】①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浙东发生饥荒,宰相王淮推荐朱熹任提举浙江常平茶盐公事。上任以后,朱熹即征购粮食,兴修水利,了解民情,弹劾污吏,竭尽全力,以救灾荒,但他向朝廷提的建议,很少被采纳。为此,朱熹给王淮写了这封信。②缗钱:此处指购买粮食储备的钱。③赏典:赏赐的典礼。④名器:名号与车服,指官爵。⑤苞苴:馈赠的礼物。⑥规规:浅陋。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以不肯为/极力救民之事/明公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是以但务为阿谀顺指之计/此其自谋可谓尽矣/然自旁观者论之/则亦可谓不思之甚者也/B.是以不肯为极力救民之事/明公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是以但务为阿谀顺指之计/此其自谋可谓尽矣/然自旁观者论之/则亦可谓不思之甚者也/C.是以不肯为极力救民之事/明公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是以但务为阿谀/顺指之计/此其自谋可谓尽矣然/自旁观者论之/则亦可谓不思之甚者也/D.是以不肯为/极力救民之事/明公忧国之念/不如爱身之切/是以但务为阿谀顺指之计/此其自谋可谓尽矣/然自旁观者论之/则亦可谓不思之甚者也/B[“不肯为极力救民之事”是一句话,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忧国之念”与“爱身之切”结构相同,中间需要断开,排除A项;“阿谀顺指”是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B。]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叙述和陈情。B.斛,古代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为一斛。C.馈,即运送粮饷。馈之臣即运送粮草的大臣,职责非常重大。D.愚,自称谦辞,古人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冠以“家”“拙”来表示谦虚;而“伏惟”也是谦辞。D[D项,“‘伏惟’也是谦辞”错,“伏惟”指伏在地上想,是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朝廷在赈灾之事上迟缓拖沓,朱熹于是写信给宰相,希望他能改变以前的做法,共赴当前的急难。B.朱熹认为赈灾是关系民心的大事,建议朝廷一方面要及时拨款购买救灾的储备粮食,另一方面要激励富有人家出力赈灾,但朝廷却吝惜赈灾费用,失信于民。C.朱熹驳斥了以节约用度、爱惜官爵为由,反对自己赈灾举措的观点,并对各级官吏利用各种手段巧取豪夺、侵吞和浪费国家钱财的劣行做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D.朱熹委婉含蓄地批评了宰相重财轻民、爱己轻国,然后用反问句强调了“民与财”“身与国”的轻重关系,指出朝廷赈灾不力而导致的饥饿是造成国家倾覆的原因。D[D项,“委婉含蓄”错,朱熹对宰相赈灾不力的批评是严厉而不留情面的;“指出朝廷赈灾不力而导致的饥饿是造成国家倾覆的原因”不符合文意,国家倾覆是因为饥饿,但不一定是由赈灾不力而导致的饥饿。]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窃惟朝廷今日之政,无大无小,一归弛缓,今亦未暇一一条数。(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谋国之计,乖戾若此,临事而悔,其可及哉?(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我私下考虑当今朝廷的政事,不论大小,全都松弛懈怠,现在也没有时间一一列举。(2)为国家利益谋划的大计,竟这样违悖情理,(将来)遇到急难之事再后悔,难道还来得及吗?【参考译文】六月八日,具位之臣恭敬地捧着信,再拜献给某官:我曾说天下的事情,形势有时宽缓,有时紧迫;朝廷的政务也有适宜的缓急之分。应当缓的事处理急了,就会使事情变得繁琐苛刻,反而把大的事情丢掉了;应当急的事情却用缓的办法来处理,那就会造成懒散松懈,无法抓住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权衡这两个方面,都是失策的。但我认为应当缓办却操之过急,害处固然不小,如果应当急办却拖延迟缓,那么它的危害就不是用语言所能讲清楚的了,真是不可以不看明白啊。我私下观察当今形势,可以说应当急切对待,万不可再拖延了,但是今天的政事,恰恰相反,我真不明白为什么竟会这样。我私下考虑当今朝廷的政事,不论大小,全都松弛懈怠,现在也没有时间一一列举。姑且拿赈灾一事来说,这是天下的事中最应当急办而不可拖延的事。在赈灾之中,有两件事,又极其急迫不可稍缓的。一是发给缗钱,多多收购粮食。储蓄的粮食已经很多,一旦急需,足够支用,即使朝廷另有需要,只需早上发一纸命令,米当晚就能发出。这是第一件事情。二是迅速推行赏赐制度,激发鼓励富有人家出力助赈。这个政策,原是用来诱导百姓,在事急的时候,依靠他们捐助,以供一时的需要;事成之后给予酬赏,以此劝勉后人。反过来看眼前的情形,已经大大丧失信用,今后再有紧急的事,靠什么来使唤民众?为国家利益谋划的大计,竟这样违悖情理,(将来)遇到急难之事再后悔,难道还来得及吗?这是第二件事。但是或许有人会这样讲,朝廷应当节约开支,爱惜官爵,认为国家的大政,就在于此,上面两项请求,恐怕难以做到。我却认为并非如此。所谓节约开支,在于杜绝侵占、欺骗、浪费和损耗的弊害;爱惜官爵,在于抑止没有功劳而侥幸获得的滥赏。现在预先广积粮食,替一个地区防荒做充分准备,那就不是所说的侵占欺骗、浪费损耗的弊害;推行赏赐,以显示国家的信用,那就不是所说的没有功劳而侥幸获得的滥赏。况且国家经费,用处极广,消耗在养兵方面的占十之八九。至于那些将帅用虚报士兵名额,来帮他实现侵占、欺骗的奸谋;负责运输的官吏,在账簿文书上弄虚作假,实施盗窃的勾当;行贿的财物,用车装载,还相互争胜,送入权贵宠臣的家中,每年不知数目有多少万。您对这些事不加纠正,反而浅陋地去斤斤计较饥民糊口的一点东西,把这作为节约财政开支的措施,我不明白这有什么理由?大概朝廷爱护百姓的心思,不像吝惜费用那么周到,因此不肯尽力去做救济百姓的工作;您忧国的念头,也不像保全自身那么迫切,因此只作谄媚迎合的打算。这为个人着想,可以说很周到了,但就旁观者来讲,也可说是太欠考虑了。百姓和财物,谁轻谁重?自身和国家,谁大谁小?财物散失了,还可以重新积聚,民心一旦失去了,就不可能再得到;自身遭受危险,还可以化险为夷,国家一旦倾覆,就不可能再恢复了。到了百姓离散、国家危亡、自己无处安身的时候,那么所聚有的财物,不是替盗贼积累了吗?您看自古以来国家倾覆的原因,哪个不是从百姓反叛开始?而百姓的反叛不知不觉地发生,哪个不是因饥饿而产生?希望明公能好好考虑这些话,把以前办事拖拉松弛的错误,自己在皇上面前一一列举出来,务必彻底改变以前的做法,共赴当前的急难,而对我所说的有关救灾的一两件事,稍加留心。情意迫切,直言无忌,希望您能加以考虑。(四)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3分)15.(1)在《陈情表》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缺少亲属帮助,事必躬亲的孤弱。(2)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作者真正的意图并不是在谈种树,而是在谈“养人”,借这种方式抨击了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答案](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3)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11分)彤云在海面上郁积起来,一场暴雨,正在蕴育之中,海上却异乎寻常的宁静。啊,海鹰终于在天边出现了!起初是黝黑的一小点,逐渐大起来,大起来……我看见它的翅膀了——那长而有力的翅膀稳稳地展开着,偶尔有力地一抖,便悠然从海面直窜到天空,波涛、闪电、狂风,仿佛都在刹那间被那一对小小的翅膀扇起来……①____——那清脆而又深沉的呼叫,仿佛是一阵欢乐勇敢的笑声,从极其遥远的世界传来,飘进我的耳中。雷声、涛声、雨声,汇成一曲惊天动地的交响乐,轰隆隆地奏起来,响应着这细微却又震撼人心的呼叫……海鹰从我的头顶掠过,消失在雾雨弥漫的远方。大海焦躁地起伏着,叹息着,像是要挽留它。这娇小美妙的精灵呵,竟把一个宁静的大海搅得天翻地覆了!呵,海鹰的家在哪里呢?它不可思议地在大海深处出现,又不可思议地在风浪之中消失……我久久地立在暴风雨中,寻觅着,____②____,海鹰却没有飞回来。然而,我毕竟看到它了!海鹰呵,这大海和暴风的精灵,它已把它勇敢的形象深深地刻进我心间。从此,我再也不会忘记——那矫健的翅膀,那欢乐的笑声……16.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是(3分)()A.比喻、设问、排比 B.比喻、反问、对偶C.比拟、夸张、反复 D.比拟、排比、夸张C[“大海焦躁地起伏着,叹息着,像是要挽留它”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这娇小美妙的精灵呵,竟把一个宁静的大海搅得天翻地覆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逐渐大起来,大起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雷、涛、雨的声音汇成一曲交响乐奏起来。”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题时,要紧扣两句中的差异,尤其是一些形容词,如“惊天动地”“轰隆隆”等,然后答出原句的表达效果是什么即可。[答案]原句将表示声音的词语放在前面单独成句,突出声音多而杂的特点,增强了动态感;原句修饰语形象地表现了音乐,更好地展现了为海鹰伴奏的情景,更能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①处,联系上段首句“我看见它的翅膀了”可推出此处应填的内容;②处,解题时,需要联系前后文内容,根据“寻觅着”可推出此处应填的内容。[答案]①我听见它的叫声了②盼望着19.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①梅花镇得名是因为古时多植梅花而得名。②该镇居闽江口南岸,历来省城要隘门户。③明初时,城中置水师,立司官,编哨船,昼夜巡逻。④海上走险之徒,终不敢扬帆突至。⑤但是,这座古城东南一隅,也常被台风携裹的飞沙所覆。⑥每每见到百姓,便自动前来,与守城将士日夜轮挑,终才无患。⑦从此,这座古城便以丰富的海域渔产,重要的防御地位,参差着光彩。⑧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人来此观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①处,句式杂糅,“得名是因为……”与“因为……而得名”杂糅;②处,成分残缺,应在“历来”后加“为”;⑥处,语序不当,“百姓”应作为主语放在最前面;⑦搭配不当,“参差”与“光彩”不搭配。[答案]①删去“得名是”或“而得名”;②“历来省城要隘门户”改为“历来为省城要隘门户”;⑥“每每见到百姓”改为“百姓每每见到”;⑦“参差着光彩”改为“散发着光彩”。20.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新华社柏林8月31日电“丝路映像——中国时装艺术精品展”30日晚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开幕。驻德使节及当地时尚界、文化界100多名嘉宾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上举行了由中德两国模特共同演绎的T台中国华服秀。走秀服装以京剧元素为灵感,以京绣为主要制作工艺。“丝路映像”展是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创立的优秀品牌项目,已先后在新加坡、日本、毛里求斯、俄罗斯等国亮相。展览以衣为媒,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于服装设计之中,展期将持续至9月16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此题,需要从新闻报道中准确找出并概括关键信息。新闻的主题是“丝路映像——中国时装艺术精品展”于8月30日晚在柏林开幕。开幕式上的重要内容是演绎“中国华服秀”。“中国华服秀”的特点是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于服装设计之中。[答案]“丝路映像——中国时装艺术精品展”于8月30日晚在柏林开幕。开幕式上举行了中国华服秀。展览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于服装设计之中。三、写作(4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问题。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题目包括材料、写作任务和具体行文要求三部分。第一部分,需要关注两个关键词语。一是“眼睛”。“眼睛”除了作为视觉器官去观察社会、人生外,还可以延伸到对自己的观照、对自己的审视、对自己的反思,审视、反思的内容可以是自己的人生道路、人生追求、对自己的管理等。二是“镜子”。“镜子”除了作为观人像、照人貌的实体外,还可以被理解为标杆、榜样,我们可以从榜样身上学习到一些东西,并审视自己。第二部分,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具体任务,即以毕业生的身份为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写作时要关注书信的格式问题。另一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民宿设计合同范本
- 代理销售服务协议
- 驾驶员劳动合同书
- 2024【木材买卖(订货)合同】木材买卖合同
- 2024个人借款还款合同范文
- 【语文课件】昼夜书所见
- 海鲜仓储保管合同模板
- 彩页印刷与精细印刷的技术要点考核试卷
- 技术创新合同范例
- 承包建筑房屋合同范例
- 音乐家海顿课件
- 企业公司合作方案
- 起重机安装安全协议书
- 早产临床防治指南(2024版)解读
- 伯克利-利特温(组织绩效与变革因果关系)组织诊断+模型案例、工具解析
- 学堂乐歌 说课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音乐人音版(2019) 必修 音乐鉴赏
- VDA6.3-2023过程审核检查表
- 危重患者的早期识别与管理
- 小学英语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探究
- 食材配送投标方案技术标
- 农村气代煤工程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