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一_第1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一_第2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一_第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一_第4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基本经济制度的概念内涵(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特征(1)基本经济制度的概念内涵

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地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争议:“基本”的经济制度还是“经济”的基本制度?三种观点:

一,认为基本经济制度指的是社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即所谓基本经济制度就是指一个社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它是经济关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最基本的制度。(1)基本经济制度的概念内涵

二,认为基本经济制度就是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体制。三,认为基本经济制度是几个较为宽泛的理论概念,是一个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消费资料分配形式、共同富裕原则等内容在内的较为宽泛的概念。也就是说,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了所有制关系,也包括了分配关系,同时还包括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即共同富裕原则。(1)基本经济制度的概念内涵

三种观点自然各有各的理论倾向,第一种观点侧重于从所有制关系来进行阐释。第二种观点侧重于从经济运作机制、管理机制的角度来进行阐释。第三种观点则侧重于从整体性的视域来阐释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概念。我们取其下定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一个社会的所有制及其结构,是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它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经济制度,并决定着社会根本性质。(1)基本经济制度的概念内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也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内在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五十多年的经济建设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

1)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了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其实质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为谁所支配的问题,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其它方面,谁占有了生产资料,谁就在生产过程中居支配地位,产品的分配也必然是按照有利于生产资料占有者的原则进行,从而也就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目的。既然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那么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也是区分经济制度,进而区分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

2)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马克思提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与生产社会化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必须以公有制为基础,搞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3)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由我国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我国生产力的现实是总体水平比较,发展不平衡,要与这些社会化程度差别很大的不同层次的生产力相适应,客观上要求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存在社会化大生产,另一方面又存在中世纪的小生产和手工劳动,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显然同这种多层次大跨度的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

4)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缓解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各种矛盾的需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和就业压力大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难题。从我国实际出发,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及引进外资,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生产力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们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去实现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在这一历史转变过程中,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能够作出积极的贡献。(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

5)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不仅需要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形成,而且还要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我国各种所有制经济实体是在进行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们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通过市场实现的。它们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格局,促进了各种所有制经济效率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

6)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公有成份、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所有制形式,只要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都有其发挥作用的舞台。(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阶段(1978年-1987年):基本经济制度萌芽时期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1982年,党的十一大报告在论述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重要性的基础上,指出“在农村和城市,都要鼓励个体经济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和工商行政管理下适当发展,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对外资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定位,至此,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理论已具雏形。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第二阶段(1987年~1997年):形成基本经济制度时期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具备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分别改组成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一般小型国有企业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或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也可以出售给集体或个人。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1987年,党的十三大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理论认识,首次把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写进党的文件。1992年,党的十四大更加明确地指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要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继续完善投资环境”。(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阶段(1997-至今):确立并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根据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民经济、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的要求扩展了国有经济的范围,把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也包括进来,并且合理确定了国有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积极推动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和重组。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采取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抓大放小,择优扶强。

十六大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的原则:“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特征

性质和特征:一,它是公私并存、社资兼有的复合经济制度;经济制度的总体性质是由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生产方式共同体现的。在这里,公有制形式和私有制(非公有制)形式、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非社会主义(特别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同时并存的。经济制度的性质,既不是单纯由私有制和非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决定的,也不是单纯由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决定的,而是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生产方式共同决定的。(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特征二,它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经济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质的区别。在公私并存和社资兼有的关系中,公有制和私有制(非公有制)各自处于不同的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公有资产在量的方面和质的方面处于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控制经济命脉。(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特征

三,它是私有制经济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制度。私有制经济是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重要作用。这是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后,在经济制度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和计划经济为主的时代相比,私有制不仅以个体经济的形式存在,而且更多地以私营经济的形式存在;不仅孤立地存在于公有制经济外部,而且存在于改制以后的公有制企业(混合型企业)内部。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如何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未来的社会将实行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关系将消失。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会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正式提出“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随后得到了党的十二大的肯定,这就突破在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观念,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辟了道路。(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阶段,突破了长期以来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社会主义传统观念,形成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思想。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阶段,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形成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的思想。

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如何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的(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坚持国家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的管控能力,同时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必须坚持国家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的合理管控,在交通运输、通讯、能源、金融等关键产业保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继续推进包括实体企业和金融企业在内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二,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进一步深化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积极稳妥推进市场化改革、改善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管水平。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地位的同时,有效平衡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3)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坚持以发展实体经济为主导,进一步深化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关系的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更加平衡。坚持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认识,改进体制与机制缺陷,不断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内容(2)效率与公平(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内容

改革开放后,随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的形成,我国采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内容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社会根据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和贡献向所有者分配报酬。因为生产力水平不够高,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统一的公有制,产权还分属于多元私有主体,所以生产力条件要求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而且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前提必须使生产要素属于多元主体,所有权多元化,即不同所有者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时才能使不同要素所有者按照生产要素的预期贡献获得报酬。同时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在全社会范围内适用。(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内容从1978年开始,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至今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重新确立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逐渐抛弃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八十年代中后期以邓小平的《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讲话为标志,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确定了按劳分配原则,逐步改变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内容第二阶段、探索适合我国初级阶段国情的分配方式(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召开前,这一阶段分配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进行初步探索和完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强调以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为补充,其中不仅包括个人的劳动收入,而且还包括非劳动收入,并首次明确表明非劳动收入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合理、合法的。(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内容

第三阶段、在实践中不断寻求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分配方式(从党的十四大到十五大,这一阶段的分配制度改革的任务是在探索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分配方式。)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并首次明确提出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内容

第四阶段、贯彻按劳分配和明确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模式(到“十六大”召开前的这一阶段分配制度改革在政策上进一步明确各种生产要素在创造财富上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认识不断地探索,推动分配制度改革的发展。)(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内容

第五阶段、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更加关注公平”,强调改善民生(党的“十六大”召开至今,分配制度改革主要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明确界定和贯彻落实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再分配更加关注公平”的原则,开始强调向改善民生倾斜。)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指出:“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再分配更加关注公平”。(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内容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1)地区之间收入差距2)城乡之间收入差距3)行业之间收入差距4)城乡内部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差距(2)效率与公平

所谓效率,一般认为无非是指稀缺资源(时间)的有效配置,即帕累托最优。一个给定体系的某一状态是帕累托有效率,并且仅当该体系没有一种可行的可供选择的状态能令至少一个人境况变好而不令别人境况变坏。

公平并不是一个纯经济学概念,它涉及到价值判断问题,是指社会成员收入的均等化即结局的平等。(2)效率与公平

分配领域中的公平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起点公平、机会公平、结果公平。起点公平主要强调在市场竞争中,人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每一个人享有的权利是相同的;机会公平是指每一个人在机会的获得上是平等的,即在机会的获得上不应该具有限制条件;结果公平主要是说努力程度和效益回报成正比。(2)效率与公平

从效率优先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改革开放以来,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作为在分配领域中的基本方针,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意在分配政策上实行激励机制,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支持和带动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但现在这一原则对公平的重视存在明显不足。“兼顾”由此产生的消极后果也比较明显。因此,我们必须逐步地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效率与公平并重。(2)效率与公平

“效率与公平并重”也就是要更加重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统一性,注重二者的均衡发展,这就意味着在政策和措施上要适时、逐步加大社会公平的分量,着力解决贫富差距悬殊和社会不公严重等突出问题,使全体国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公平与效率并重”,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2)效率与公平

1)实行“公平与效率并重”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多年来我国“效率优先”的发展模式虽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模式并没有很好地顾及公平,实际上背离了社会主义以人为本和社会公正的基本理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纠正过分强调“效率优先”的做法,更加突出社会公平,把社会公平放到至少与效率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切实做到“五个统筹”,切实把发展观念转变到科学发展、公平发展的轨道上来,切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2)效率与公平

2)实行“公平与效率并重”模式的现实依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我国己进人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居民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迅速扩大,社会不公问题凸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是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改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模式,加大社会公平的分量,使公平与效率同等兼顾。(2)效率与公平

3)实行“公平与效率并重”模式也是对其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国际一般经验来看,人均GDP从1000美元提高到3000美元的时期,往往是产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格局剧烈调整,利益矛盾不断增加的时期,必须解决突出的社会不公的问题。世界各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并不是一贯的原则,当今一些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为了缓解社会矛盾,都致力于实行社会公正,缩小收入差距。事实启发我们,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人们生活达到一定的富裕程度时,社会公平就成为比经济效率更重要的东西。实现社会公平不仅是缓和社会矛盾,化解社会风险的需要,而且是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率的有效手段。(2)效率与公平

4)实施“公平与效率并重”发展模式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己经基本具备。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居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正向全面小康水平过渡。这表明,具备基本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来逐步解决多年来累积成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问题。实施“公平与效率并重”发展模式,着力解决社会不公问题,逐步提升社会公平程度的条件和时机已经趋于成熟。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一)文化的概念内涵(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四)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阐述(一)文化的概念内涵

文化源于拉丁语的“耕作”一词,后来语义不断变化。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关于神话、哲学、宗教、艺术和风俗的研究》一书中,第一次将文化的含义系统表述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人种学而言,是一个复杂的政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一)文化的概念内涵

《中国大百科全书》:“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一)文化的概念内涵

先进文化就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落后文化,就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对生产力的发展已不能起促进作用的文化。

文化属于意识形态领域,判断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标准是其是否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或阻碍作用。(一)文化的概念内涵江泽民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还指出: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

1.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关系1.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应该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文化。先进文化站在时代的前列,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表达人民群众的心声,因而它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有着强大的号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1.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根本

一个社会必然有一定的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发展,否则就会失掉灵魂、迷失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根本的就是确立全社会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体系,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共同理想,培养民族精神,凝聚人心,为社会发展打牢思想基础,提供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1.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实践的理论结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即国家意志的反映,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最主要的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涉国家的指导思想、根本发展道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1.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

存在问题:当前现实社会存在的信仰崩塌、诚信缺失、道德危机以及价值混乱等种种精神乱象,其实都是文化本身乃至文化认同危机的表现,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在核心价值的认同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现实中国文化在各方面存在内容空洞、影响乏力、作用软化的直接反映,这个问题已经影响到对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共识达成和人心凝聚。1.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

随着全球化的延伸,国际上多种思潮纷踏而至,一些长期以来人们树立起来的既定价值观念和道德传统遭到置疑甚至抛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消解、被淡化,其后果是人们的信仰、世界观、价值观等深层次的思想意识被改变。1.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

和谐文化的直接对立面是冲突文化。和谐文化总是与冲突文化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关系

(1)和谐文化内含有先进文化的要求,和谐文化是先进文化的文化基础与思想资源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从最根本来讲,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谐文化之所以能够存在,并实现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就是因为它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并能促进其发展,具有明显的先进性。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关系

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催生和孕育的成果和产物,内含有先进文化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讲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谐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追求社会和谐为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的特定文化类型。和谐文化蕴含诸多文化要素或文化成分既对立又统一的协调平衡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具有多元共存、差异互补、良性互动、充满活力等特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核心,是倡导和谐精神、树立和谐理念,是在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多样化的基础上,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意识。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关系

(2)先进文化是和谐社会文化发展的旗帜与方向,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先进文化来引领先进文化具有和谐属性,因为先进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决定了它必须与时代潮流和时代精神相一致。先进文化的和谐属性,内在地决定了每一个形态的先进文化都内涵着一定的和谐文化,也在一定意义上谋求着文化和谐。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关系

先进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文化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可以说,先进文化是一种更高层次和境界的和谐文化。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关系

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先进文化来引领和主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先进文化,改造落后文化,防止和抵制腐朽文化,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根本要求。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1)和谐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性要求必须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确保和谐社会发展方面的科学性。这种科学性集中表现为制度安排,也就是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引导人们自觉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社会。(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2)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设先进文化为其提供思想保证和谐是文化现象,和谐社会是一种文化的境界和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执政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先进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灵魂,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目标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先进文化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体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努力发展和建设先进文化,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

通过发展先进文化,以和谐社会观为核心,大力宣传并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自然观、积极汲取优秀传统道德的积极成分,从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社会道德体系。发展先进文化,有助于全体社会成员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造福人类;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完善社会功能,实现社会公平,保护个人权益;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诚实守信、平等友爱,与人为善、尊重差异。(四)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阐述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四)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阐述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四)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阐述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