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 全国优质课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 全国优质课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 全国优质课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 全国优质课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 全国优质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解析版)一、单选题(共20题;共80分)1、1979年国务院183号文件指出:农工商联合企业有权对已经完成购销任务的农产品自行组织加工生产,各相关部门应当将这种加工生产纳入计划范围,对其进行所需物质的供应。材料表明(

)A、在计划经济主导下,企业具有一定自主权

B、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体制发生质变

C、市场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开始形成

D、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确立2、“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A、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改善了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格局

C、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D、不利于新中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3、1985年初,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文件中要求:改革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以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开辟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运输;提高资金的融通效益;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这一文件(

)A、初步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

B、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社会化

C、在农村初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D、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4、有专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该专家意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阴影

B、保留了计划经济残余

C、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D、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5、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

B、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

D、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6、“大跃进”期间,安徽省少数农民搞起了责任田:“定产到户,超额归己”。到1961年底,全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对此给予了极大支持,这反映了(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安徽开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入人心

C、农民自发纠正“左”倾错误

D、中央领导人一致支持安徽实行责任田7、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的是“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一度还确立了“将消费型城市变为生产型城市”的方针。对城市的这种抵制在1960年发展为完全反城市化,确定了当时的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1949—1978年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低

B、中共重视“三农”问题

C、中共积极推进工业化方针的影响

D、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8、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l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9、新中国成立后,主要贸易伙伴限于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1957年我国于广州创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通称“广交会”),以港澳和东南亚为重点发展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贸易,广交会是中国适应新形势的对外贸易场所。材料反映出(

)A、中国对外贸易形成“一边倒”格局

B、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C、中国开始呈现出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D、中国彻底打破了美国对华经济封锁10、三大改造后,陈云指出:“节制资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副作用。特别是一九五三年以后,对工业实行统购包销,商业自上而下派货,农产品独家收购,市场管理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主要是产品品种减少,质量下降。这种消极因素过去就有,现在应该取消”。依据材料可知(

)A、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机已成熟

B、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全面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D、社会主义改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11、1956年,中共领导人展开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刘少奇指出,“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我看不可怕,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补充嘛!”这表明当时中国:(

)A、

深受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B、尚未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C、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灵活务实

D、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12、198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要求:改革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以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开辟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运输;提高资金的融通效益;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这一文件(

)A、初步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

B、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社会化

C、在农村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13、21世纪以来,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通过租赁转让、大户承包、以地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既打破了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

反映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的变革

B、农村经济改革深化的表现

C、面对国际市场冲击下的政策性调整

D、中国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14、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为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为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箭头”比喻上海浦东地区,把上海浦东比喻为“箭头”的主要原因是(

)A、上海浦东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位置

B、开放浦东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战略的体现

C、上海开放时间早.经济基础好、整体实力强

D、上海是近代以来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15、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A、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

B、极大影响了农业合作化的开展

C、推动了人民公社的建立

D、纠正了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16、1984年,是中国对内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的一年。下列对外开放的措施,属于这一年实施的是(

)A、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B、开放包括宁波、温州在内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

C、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D、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17、小张在学习《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一课时,整理了一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的知识清单。下表空白处遗缺的知识点是(

A、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

B、勾勒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C、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贵任制,推行厂长负责制

D、提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开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18、2023年,根据《2023~2023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国家启动了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举措。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推动乡镇企业的稳步发展

B、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D、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19、在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罗斯福新政一度消失。如:1955年的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侧重讲述经济危机,至于罗斯福政府如何想办法应对危机,并无任何文字表述。这主要因为改革开放前(

)A、“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

B、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C、闭关锁国,社会发展缓慢

D、中国对世界历史的研究落后20、下表所示经济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元)年份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农业总产值461510535575610A、土地改革正在进行

B、“大跃进”运动的推动

C、农业合作化的推进

D、“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26分)21、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国民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摁血手印,写下保证书:“我分田到户、每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材料二

歌以言志,歌以抒情《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春天的故事》迅速唱遍大江南北: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岗村的农民要实行“分田到户”的原因。(2)材料二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其有何影响?22、也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粮食产量统计表(万吨)1952年1953年1956年1959年1961年1962年1984年1990年1639216683192751700014750160004073144624材料二:从1958年夏季开始,只短短几个月时间,全国七十四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二万六千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民有一亿二千多万户,占全国各民族总农户的99%以上。当时提出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完成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快的三四年,慢的五六年,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遥远将来的事情。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三: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式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穷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展开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1983年,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灭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四: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______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8________1961年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的原因。(3)据材料四,指出促进现代化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哪些发展农业的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A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从材料“农工商联合企业有权对已经完成购销任务的农产品自行组织加工生产”可以看出,企业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但当时仍然是计划经济为主导。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史实,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发生质变;当时仍然是以计划为主导,而不是以市场为主导,排除C项;D项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产物,排除D项。2、【答案】B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坚决优先保证工业”“再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可知作者强调的是一五计划改善了我国的工业布局,符合题意的是B项,ACD项不符合题意。3、【答案】B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文件的时间是1985年初,此时人民公社制已经被打破,而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建立(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排除A,C;文件只是对农产品购销制度作了调整,与农业生产“现代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根据文件精神,农产品可以逐渐走向市场化、经营方式多样化,非农产业也可以得到相应发展,因此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故选B。

【点评】鉴于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已经影响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与把农村生产转向商品经济的伟大的历史性战略任务不相适应。198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要求:决定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以适应农村生产转向商品经济的需要,与国家主要靠经济手段对农业实行计划管理的方式相协调。4、【答案】C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据材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统一经营和个体农民生产相结合,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故C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摆脱了计划经济的阴影,故A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没有保留计划经济残余,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在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故D错误。

【点评】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能适应分散经营的小规模经营,也能适应相对集中的适度规模经营,因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为了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中国将继续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5、【答案】D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时间1953年以及材料“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的信息,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与东北地区发展重工业有很大渊源,这与新中国“一五计划”有关,故答案为D项。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显示出行政区域扩大的信息,与题干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颁布,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6、【答案】C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根据材料,“大跃进”时期安徽农村已经开始实行责任田,并且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支持,说明农民开始自发纠正人民公社体制的“左”倾错误,故答案为C项。AB两项说法错误,材料所述发生在“大跃进”时期,不是改革开放时期;D项表述绝对化,不是所有领导人都支持安徽的做法。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误。成功的探索包括:①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根据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中共八大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②1960年针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逐步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③“文革”期间两次成功的探索。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邓小平,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出现文革时期最好的局面。探索中的重大失误包括:①19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制定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继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②1966—1976年“文革”期间,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严重冲击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国民经济损失严重。7、【答案】D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一五”计划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国家的指令性计划过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展开。故答案为D项。生产力水平低属于客观原因,但材料所述是不同时期推行的政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排除A项;B项应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C项中积极推进工业化客观上有利于城市化,排除BC项。8、【答案】D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从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左”倾冒进)到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实事求是,把握机遇)再到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不断深入,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因此,本题答案为D项。AB项不符合史实,C项所述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影响,但这属于外因,不起主要作用,排除ABC项。9、【答案】B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述贸易对象的变化,反映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题;C项说法错误,新中国开始对外开放政策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D项不符合史实,且与题干无关。10、【答案】D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社会主义改造后确立计划经济体制,材料所述存在许多消极因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故答案为D项。通过三大改造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A项错误,排除;当时尚未建立市场经济,B项说法错误;材料指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C项与材料主题不符。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内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1、【答案】C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我看不可怕,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补充嘛”体现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灵活务实,故C项正确;A没有体现;B已经完成;D是1958年以后。12、【答案】B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改革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开辟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可以看出,这一文件的出台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化。故答案为B项。人民公社已于1983年撤销,排除A项;1992年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排除C项;D项夸大了材料所述政策的作用,排除D项。13、【答案】B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据材料“通过租赁转让、大户承包、以地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既打破了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农村经济改革深化的表现,故B项正确。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仍然是集体所有制,没有变革,A项错误。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农村经济改革深化不是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D项错误。

【点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成承包责任制的是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发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旧模式,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以农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需要明确的问题: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性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没有所有权,农村土地仍然实行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公有制。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个体经营的小生产方式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所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还在不断深化中。14、【答案】B

【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开放格局的认识理解能力。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发公司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开放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所以应选B。ACD项是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不是把浦东比喻为“箭头”的原因,排除ACD。

【点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988年)等五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以后开辟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20世纪90年代开发开放浦东,2023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真正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特点:我国已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是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关系。多层次是指形成了全国性的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对外开放格局。宽领域是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15、【答案】A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题干时间为1961年,属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2年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从材料“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可以看出,这种方式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故答案为A项。农业合作化指的是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项从时间上看不符合,排除;人民公社于1958年建立,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态度不能表明“左”倾错误得到纠正的事实,排除D项。

【点评】针对1959—1961年我国出现的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八字方针”的基本内容是: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调整任务完成。16、【答案】B

【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解析】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包括宁波、温州在内。故答案为B项。1980年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排除A项;1988年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排除C项;1990年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排除D项。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1980年起,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1988年)五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1985年以后,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起在内地省会或重要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20世纪90年代,开发上海浦东,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2023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17、【答案】B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勾勒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故B项正确。AD两项是这次会议的内容,C项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均与题意无关。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18、【答案】C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根据材料,这一培训规划能直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能力,以适应农村产业结构的需要,故答案为C项。A项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表现,本身从事于C项,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D项属于同义反复,没有回答出上述举措的目的,排除BD项。19、【答案】B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对罗斯福新政只讲经济危机,不讲解决的办法,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市场经济的弊端,反映出教材编写受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故答案为B项。材料所述为一段较长时间的状况,A项夸大了“一边倒”政策的影响,排除A项;当时中国没有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D项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20、【答案】C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1953—1956年三大改造运动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称农业合作化运动,从表格时间来看正是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时期,故答案为C项。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已经结束,排除A项;“大跃进”运动从1958年开始,排除B项;“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是1966年,排除D项。

【点评】本题考查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内容。农业合作化运动即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是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党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采取三个互相衔接的步骤和形式,从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进一步建立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土地由农民所有转变为集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