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城市住区建设与发展
2009-2010年度
教学方式
——课堂内容+课堂讨论(对独立课题的探讨)
考核方式
——课堂讨论ppt(30%)+课程论文(70%)。
1、规划——住区规划是规划当中的一种。
2、社会经济——是住区的“大环境”。3、人的需求——是住区规划中几乎所有问题的“本质和基础”。4、文化——是住区规划的“灵魂”。5、历史与传统——是住区发展的“轨迹和积淀”。6、创新——是使住区获得更高价值的“点金石”。7、生态与节能——是城市住区发展的“必然趋势”。8、邻里关系——是住区健康生长的“维生素”。9、新技术、新材料——是形成住区当中新的“物质语言”和新的“体验”的手段。10、审美(人类永恒的追求和向往)——是住区升华为艺术的“时空隧道”。
课题一:规划和规划师一、规划的目的是什么?
——规划就是在现实的纷繁因素、以及现实如何在过去和未来之间进行定位的选择中,追寻一个最优的妥协方案。——为什么是“妥协”,实际上就是在平衡繁多的因素,和协调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追寻一个最佳的“妥协方案”。——所以,好的规划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妥协”
二、城市规划师的社会角色是什么?——规划师的职责是为城市利益服务。
这涉及到城市的横向的诸多利益(公众、经济、文化、管理、政治…),以及纵向(时间)的综合利益。
规划师既服务于城市的公众利益,也服务于城市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比如说,你既是城市公众利益的代言人之一,同时也是开发商的服务者,以及城市综合利益的实现者。)
既追求城市的现实价值的“最大化”,也追求城市长期发展的“最高价值”。——单纯只强调其中的一种角色,不能成为合格的规划师。
三、规划的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在横向的“社会”中——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和知识爆炸的时代,“专家”和“非专家”的差别往往只在于知识的系统化和概念化。
规划的横向思维就是在专业的知识系统的基础上,消化和分析项目所涉及的横向信息,并追求实现积极妥协的“智慧”。智慧的形成——像是对食物消化后产生的营养:
书本知识、专业技能和主动的观察,以及各种信息,是形成思想的“原料”,智慧是在融会了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大脑中,所悟出来的有价值的认识和思想。
主动的探索精神和敏感的悟性,是获得智慧的必要条件。而把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对象前提下的“理论”,硬套在具体的现实上,充其量是个“思想的搬运工”。
在“纵向”的社会中——
现实是未来的历史,现实是未来和历史的节点。
而探索、想象、规划和创造未来,是人类的必然追求。(也是规划师的主要任务)未来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连接如同“百步梯”,而“跳跃式发展”是需要很多特点因素作为条件的。规划专业人士的角色:他实际上主要是一个“协调者”——各种利益之间的“公平”的安排者,以及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连接者…又像是一个“现实之谜”的“侦探”,——现实因素的状态往往是“一团乱麻”,他最终可以理出线索和脉络,得出结论…而且他更应该是一个性能优良的“思维过滤器”——把无用的和有害的杂质和噪音去掉,把理性和智慧留给——现实和未来。规划专业人士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妥协者”
真正的智者,往往是谦逊而又自信的。智慧不是一种“终身”和“世袭”的光环。而不是——一个“消极的强硬派”
“无知者无畏”实际上应是“无智者无畏”——实验科学已经证明:“无智者”往往对自己评价过高。专家的真正含义:拥有知识基础的创新者知识基础是系统化的专业理论和技能专业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是人类解决各类困难和问题的最优化选择。专业化必须要求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化和概念化,否则专业的发展就会缺乏基础。创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观察、分析和理解社会的现象和背景、从现实中寻找课题,并探索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知识(那怕是基础科学)不应用于生活的“活水”之中,就会变成“酱缸”里的“文化”。课题二:现代城市住区的社会经济背景
一、现代城市住区
●经历城市化初期过程,并随着城市化发展及城市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升级的城市住区。
二、“住区”、“居住区”与“社区”
●“住区”(settlement)是指人类居住和生活的聚集综合
体,泛指农村住区和城市住区。
●“居住区”(residentialquarter)一般指城市居住功能单元,反映了在现代主义城市背景下较为强调城市的功能分区的城市规划思想。
●“社区”(communitiy)是指具有相似的经济文化背景的居民,共同生活和交往的居住聚集体。
“住区”+时间(生长为)“社区”
三、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参考信息
●与世界比较的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发展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新加坡的城市化水平为100%,比利时为97%,法国为73%。)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中国目前的城市化率达到46%左右。国际的发展经验表明,一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后,将进入城市化加速期,达到70%后开始放缓。中国人均收入步入1000美元后,中国经济就如同一个人的生长进入青春期,其成长变化开始呈加速趋势。
●城市化的未来中国城市化的动力在哪里?1、以中国农民现有的农业技术水平,耕种中国的土地只需要当前农民数量的1/4左右,因而超过一半的农民实际上是剩余劳动力。
2、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收入差距至少达到6:1(2003年统计);农民工的收入高于务农的农民。
3、户口制度造成中国城市化严重滞后于中国工业化。中国的城市化比率每上升1%,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就增加1400亿元,GDP
就增加3360亿元。城市化的未来——工业化必然要求建立全国性的劳务市场。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劳务市场要比无数个被省县制分割的地方性社区强有力的多。
全国性劳动力市场需要一个全国性的社会保障体系。每户农村家庭拥有0.7公顷土地
。这一小块地是可以信赖和依靠的最低的社会保障。有了这块地,农民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如果城市贫民的生活都远远好于农民的生活,一旦取消
户口,中国的城市也会像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城市一样,充满肮脏的贫民窟。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负担高额的社会福利只能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所以,这一切的变换是一个逐渐变换的过程:为农民减负,努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在户均0.7公顷土地
和不能实现机械化和大农业之前,增加农民的收入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改善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医疗、养老…)逐步开放城市的户口限制(从县镇——中小城市——大城市)。
减小地区的差异,也是城市化向深层次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真正的不平等,是同工不同酬,同样的工作在上海的工资比在青海高五到十倍,原因是人们在上海和青海之间不能自由流动。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城市化率将从现在的46%提高到75%左右。这意味着只有每年平均增加约1%左右的城市化率(即每年约1000万—1200万人口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才能满足现代化进程的总体要求。预测到2050年,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将达到10亿—11亿。从产业的需要来看,20%的人从事农业就可以了,解放了农民也解放了中国的经济。当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也随之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发达地区反哺落后地区的发展阶段。●目前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中国城市化已经走出“城市的发展必然引发城市病”、“必须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发展”等误区。大都市圈及城市群在迅速形成。2003年,中国共有建制市660个,(预计不到10年这一数字就要翻番,即城市总量达到1200个。)进入百强城市市区总人口达到1.94亿。中国的城市化正在走向以特大中心城市(或区域中心)为主辐射源的梯级城乡结构,以及在产业结构等方面相互补充和配合的城市群及其辐射的乡村腹地。
课题三、居住需求——“居住升级”——设计的基础
物质需求:
●生存的需求——保持稳定的生存状态(避免不稳定的生存状态,如逃亡、露天无保护的生存状态…)。因此必须建立或寻找稳定(或相对稳定)的保护生存的空间——“居所”(如穴、巢、洞、帐篷、房屋等)。这也是人作为动物的基本本能
●基本的物质需求——在“居所”内(或附近)建立基本的物质条件(睡觉、进食…)
●基本的生活需求——在“居所”内建立家庭(或伴侣)关系,形成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环境
●扩展的生活需求——在“居所”及附近形成可提高生活质量的场所(如休憩、娱乐、交往。
精神需求:
●一般的精神需求——“居所”空间及环境能更好地满足生活需求,并产生“比富”的心理需求(因为“以居所的“质量”来代表人的生活状态”是具有普遍性的。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并不太富裕的农民已经“盖了三茬屋”了。农民由于处于一种熟人共处的生活环境,这种心态尤为明显。而城市人也普遍有“比富”的心态(相对间接一些):面积——环境——品牌——别墅——庄园...)。“比富”心理可导致“自尊”、“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的满足。“比富”是具有“同类层次范围”特征的(比如:农民不会和皇帝比),超出了可比的层次范围,则不会产生精神需求的满足。人的“居所”空间及环境,不光是生活内容的容器,同时也是可以体现人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较昂贵的“包装”。(其他的“包装”如:服饰、美容和发饰、交通工具、社会关系…)简言之—居所,是“财富”(物质的和精神的)的代名词。
●个体化的精神需求——“居所”空间及环境满足特定居住者的精神需求。如:体现权力及尊卑关系(四合院、皇宫、庄园…);满足人的自然属性的需求(临近自然环境:山、江河、树木…);寄托人文情怀(传统、怀旧、时尚、个人风格、情感寄托、避世、哲学感悟…)这种需求,是建立在“个人生活哲学态度”基础上的“居所”空间及环境的“个人意志化”,是“自尊”和“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在更高层次上的满足。
居住条件的“升级”归纳为四个层次:
“住”——居住基本功能(包括配套、交通等)
“看”——居住物质环境的美化(室内和室外)
“动”——生活质量的提高(休闲、健康、交往)
“感”——居住的最高境界,精神世界的陶醉。●对用户进行定位,是住区设计师的基本思考方式:
——社会中的人普遍具有公众所习惯的“定位心理”:
——他们从来不会轻易忽略自身与其他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并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去寻找共性和归属感。
●设计师应该主动进行“角色代入”的换位思考
(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只从单一角色(往往是专业)进行思考的设计师是僵化的。●关于居住对象的“用户分类”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一、经济条件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定位角度,是社会阶层划分的基本尺度,总体来说,具有不同的经济条件的人群,他们对居住生活的需求和理解是有差异的。例如不同经济条件的人群对待消费、生活价值取向(什么是生活中比较重要的事情、什么是更值得的…)以及舒适生活的构成内容等方面,在态度上均有较大的差异。规划设计所涉及的项目的市场预期销售价格,是规划设计可依据的重要线索。开发商及其“智囊”的项目前期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价格定位,(项目区位与预期的和潜在的购买人群的分布关系,及其消费倾向和能力,区位的“稀缺”程度,项目成本和建设标准的定位……。)如果项目(或者作业)缺乏这样的前期定位,规划设计者应进行此类定位性思考。
二、生活阶段(年龄段)处于不同的生活阶段(单身、“丁克”、年轻的三口之家、中年家庭、老年家庭……。)的用户群,对居住生活的不同需求和理解,涉及到日常生活消费方式、出行方式等,并影响到“硬件”(户型、环境、配套设施等)和“软件”的内容和倾向。项目的区位特点往往与此有关,项目对某些用户群具有某种“生活服务半径”的意义。三、文化倾向(职业分类和教育程度)
以此进行项目的用户群分类一般不具备典型意义,虽然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在商品经济的环境下,除非某种“聚集”具有明显的“积极效应”,(如“作家村”、“画家村”….)否则不会产生明显的文化阶层的居住聚集。(而计划经济下此类情况较多)。四、关于“制造用户群”
通过使项目具有某种“稀缺”的特质(景观、教育、健康、运动等),吸引社会上具有此类需求的用户群。
课题四:城市住宅建设与房地产发展
“商品房”与“安得广厦千万间”——满足需求的物质实体
城市的住宅建设通常包括两个部分:
●作为商品的住宅建设——房地产。(主要为富人和较富裕的人服务。)
●作为城市公共产品的住宅建设——“福利房”、“安居工程”、“经济适用房”、“居者有其屋计划”……。是政府出资或补贴建设的住宅。(为穷人和低收入者服务。)从某种角度来说,房地产是为不同层次的富人服务的。不如此,就不会获得足够的发展的动力。
在市场经济中,穷人怎么办?
●政府对穷人的策略是保证其较低的基本生存条件(通过福利﹑慈善和相关政策),并鼓励﹑刺激和等待穷人改善经济条件。
中国的大中城市,一般都存在着“贫民区”、“城中村”,甚至“棚户区”(如煤矿附近的农民工自建区)。其主要居住者是:城市低收入者、“新移民”,以及农民工。
对“城市低收入者”,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政府一般通过建设低价住宅(部分补贴),让低收入者购买,以改善其居住条件。
●但对“新移民”,以及农民工,城市政府一般都未给予真正的关切,而是把他们交给“市场”,“自生自灭”。这也是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所决定的。(只有国家经济达到较高水平,整个国家的成员都可以享受较高的“国民待遇”,才能真正解决穷人的居住问题。)
我国住区发展过程中的利益主体——满足需求的过程和方式
●“四方博弈”城市化的“游戏规则”应该是多方博弈,每个人都可以从利益的角度去看城市化。具体说,城市开发建设是四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官方、开发商、民间再加上传媒及知识分子构成了博弈的四方。在四股力量中,官方是各方的调适平衡者;媒体则是监督者和评判者,但媒体本身有自己的多重特性,作为多方博弈的一个平台,一方面受官方舆论导向的左右,还要接受开发商的广告,另一方面要为百姓代言,传递知识分子的民间话语。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媒体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第四种力量,却也往往是“外强中干”的“现代红娘”角色,对于公众利益,一般是“点到及止”。知识分子还未能达到更加客观理性的独立角色,(他们在经济能力和政治地位上还受到制约)。而民间的力量因为缺少与官方和开发商等利益集团对话的途径,而在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多数情况下只是两方博弈(“强+次强的联合”)。这也是“最差的”博弈情形,公众利益往往被放置在一边。“合理”的“最差博弈”
●在“GDP至上”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上级考核地方官员的第一硬指标),中国的市长们与房地产商们有一种“共舞心态”。市长们需要房地产商们对城市化进程有所推动,对GDP和税收有所贡献。市长们虽然在把握着“舞步”的节奏。但主动为城市低收入人群打造经济适用房的房地产商基本没有,这是企业逐利的本性造成的,并不涉及道德问题。
●一般情况下形成这样的格局:城市官员普遍认为:城市规划在某种程度上被开发商牵着鼻子走也是正常的。开发商是算利润的,如果你的政策不行,他就要走,。政府的规划常常是灰色的“即时规划”(未经法律通过)。
●而知识分子则更多地站在公众及城市的长远利益的立场上,但也常常忽略了历史发展的前提和阶段背景,有时还会产生被冷落后的“怨妇心理”(从古至今中国知识分子常见的心理特征)。
●但在现阶段也不能否认此现象也存在着一定的积极因素。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是:市场在政府制定的框架内自我生长,政府的态度是:“请君入瓮(框架)”。这是宏观上的背景,当然不排除微观上黑箱和腐败的因素。“法制”与“独裁”“健全法制”和“模着石头过河”是一种矛盾的同时也是互动着的状态,“GDP至上”现在已经开始受到批评,但在当时则可能是“时不我待”,“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利大于弊,此一时彼一时。“权力大于(不健全的)法律”,有其弊,也有其利,这就是经济早期发展阶段往往产生“跨越式发展”的部分原因。政府主要领导的“独裁”是现阶段的中国特色之一,上级对他们的态度往往是,理性的、有智慧的“独裁”,会对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如同一个公司的发展,在公司的初级阶段,独裁往往是最高效的。而在公司逐渐庞大起来时,独裁往往意味着决策失败的那一天迟早会到来。)在经济发展的中后期,稳定和规范才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例如:广州市国土房管局近年出台地价标准——基准地价,重新评定广州市(包括番禺和花都两区)的国有土地地价。由于升值后的地价将在新的基准地价中反映,对已经圈地但还未交土地出让金的开发商将不再获得土地升值的利润,将会杜绝开发商低价拿地,制约开发商进行土地储备,有助于建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土地市场。“民权觉醒”中国房地产发展的趋势之一将是“民权觉醒”的到来。“民权觉醒”的过程:一方面是公众力量的逐渐强大,反映在公众的文化构成水平提高,民主意识增强。另一方面,政府的扶持(以制约开发商)、法制的逐渐健全,以及媒体(知识分子)的“推波助澜”,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北京的3000多个住区中,已成立400多个“业主委员会”,其中比较成功的业主委员会的“主任”,一般由“自由知识分子”担任(作家、艺术家、律师等),被称为“社区活动家”。他们的理性、组织能力和协调和维权手段,是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所敬畏的,可以对其产生决定性的约束。他们提出一个有点夸张的理念:“民主从社区开始,居住改变中国”但是在中国,这种现象还并不普遍。一方面法规不细:对开发商及物业公司违规的惩罚条例不够详细也不够严厉——“有违规操作空间”、“违规成本不高”。(太过详细意味着没有多少操作空间,“国情”中所包括的权钱交易以及“人情”、“关系网”等,就会受到制约,会影响很多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建立市场经济的基石就是:保护个人自由和经济权益。那么,我们也可以理解,这种“保护”也还是处于“初级阶段”。民主意味着要顾及到更多人的利益,将会形成比较复杂的“新的利益平衡格局”,即是多(利益)方的相互制衡。某种程度上来说:贫穷和专制往往是“孪生”的,而经济的活跃和蓬勃发展则是民主的“催化剂”。
六、关于房地产的发展的周期性波动1、发达国家房地产发展的周期性规律
美国的房地产业大致按18~20年的频率完成一次周期循环波动。
日本房地产的周期大约是7年。香港房地产周期和日本大体相似
台湾房地产周期波动只有5~6年。
2、我国房地产发展过程的周期性特点
周期一(8年):
1988——1996年,88-90年是房地产起步、政策形成和积累、资金聚集的过程,发展相对缓慢。其中1991——1996年,是起落最大的阶段,90年代初,被称为房地产业的“黄金时期”,但过快的发展,在国家94年开始的宏观调控中迅速下滑,1996年出现负增长跌入谷底。
周期二(12年):
1997年——2009。1997年开始升温复苏,至今已有9年多的较快发展期,2004-2005年,国家对以房地产为主的宏观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但市场也不是可以由政府所完全掌控的。
2007年——2009,是中国房地产“疯狂”的几年。面对国家调控措施的不断出台,开发商纷纷意识到2008年以后房地产的调整期将不可避免地到来,同时也认识到国家的调控目标是“软着陆”,所以,这是一个四方博弈中“次强”对“强”的“将军年”!(相对弱者的自我拯救)。是用“最后的疯狂”的方式来抬高己方的筹码。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市场的不稳定会危及大局,反之,调整期中的房地产大跌也不是他们所愿意见到的,毕竟,政府在这场房地产的“疯狂盛宴”中,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说是“赢家”不合适,可以说是“被动”的受益者)。
此后中国的房地产将进入下一个周期。3、我国房地产发展的未来
“2020预言”:
2011——2020(或更长)年,房地产的下一个发展周期
中国经济将在2020左右开始“减速”(相比每年8~10%的速度)。这并不是一个“看低”中国经济的预测。一方面:届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接近达到“中等发达水平”,减速是必然规律(基数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届时又将会面临“经济结构”的调整期,中国成为“创造大国”,也许那时会成为一个新的时间契机。
在这个周期,房地产将会度过它的最后的“黄金期”。
“2050预言”:
在此之前,中国将进入平稳发展期(5%左右)。在此阶段,贫富悬殊的问题开始缓解,国家福利逐渐提升。而2050之后,中国整体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经济增速放缓(3%左右)。
在此期间中国的房地产将进入平稳增长的周期。4、关于房地产为什么会涨的问题
概念一:“国家、城市升值”:
GDP每年8~10%的增长,意味着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增长(虽然未必是等值的)。“买房子就等于买环境”——“买房子就等于买城市”——“买房子就等于买国家”。
概念二:“全民买房”的本质:
实际上是“全民投资”。人民币的贬值和市场货币流动性的大幅增加(3万亿~20万亿)。实际上是逼迫老百姓通过买房子的方式保住财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房子的功能其实并不主要是居住的问题,单纯解决居住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如不少发达国家的中低收入者)。而现在的中国人所追求的是要“拥有”房子。其实就是要求分享国家增值的“红利”!
其实要解决低收入者的居住问题的路径是很清晰的:政府主导、企业操作建设保障性住房。但不允许进入市场(新加坡、香港均如此),当你不用保障性住房的时候,退给政府,给新的需要保障性住房的人。而中国的保障性住房5年后可以进入市场流通,这其间的差价在大城市一般都在百万以上。所以保障性住房的购买过程黑幕重重。
概念三:关于贫富悬殊的悖论
什么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贫穷!在制度机制允许的情况下,贫穷者为了改变贫穷的生活状态,几乎什么都可以付出(法律、亲情和名声除外)。但等到人比较富裕了,就不会那么“不顾一切”了,他的上升动力就会减弱。而整个国家的人民都比较富裕了,那国家上升的动力也会减弱。
另一方面,贫富过于悬殊的后果,特别是极端的不公平所导致的贫富悬殊,几乎肯定会带来社会的矛盾和动荡。而一旦出现重大的社会动荡,则又会造成经济的倒退甚至大滑坡。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温水煮青蛙”。——全民脱贫(在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在有控的状态下让位于整个国家的快速发展。也可以说是为了中国有更强大的将来。
七、分析居住者的“购买心理”
购买心理的基本判断(在住宅具有商品性质的条件下):通常情况下,人的经济能量的层次决定其购买方式的基本特征,人的经济能量低时,偏向于“单次购买”和“理性购买”,人的经济能量高时,偏向于“感性购买”和“重复购买”(升级或更新),即是,购买者不仅仅是“需要”这个商品,而是“喜欢”。(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相对较容易偏向于“感性购买”)
“感性购买”与商品是否具有功能目标多重性有关。如果商品的功能目标具有特定性和单一性(如药品、饮料﹑胶卷、香烟…),一般只会产生“理性购买”,——人们不会在乎它的包装有多好看,而注重其作用。
具有功能目标多重性的商品,如服装,其功能不光是蔽体、御寒,还有美观和其他非物质作用,10元的衣服和10000元的衣服的基本功能是一样的,但10元的衣服往往只具有其基本功能。
一般来说,高价值商品往往具有功能目标的多重性。
七、分析居住者的“购买心理”
购买心理的基本判断(在住宅具有商品性质的条件下):通常情况下,人的经济能量的层次决定其购买方式的基本特征,人的经济能量低时,偏向于“单次购买”和“理性购买”,人的经济能量高时,偏向于“感性购买”和“重复购买”(升级或更新),即是,购买者不仅仅是“需要”这个商品,而是“喜欢”。(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相对较容易偏向于“感性购买”)
“感性购买”与商品是否具有功能目标多重性有关,如果商品的功能目标具有特定性和单一性(如药品、饮料﹑胶卷、香烟…),一般只会产生“理性购买”,——人们不会在乎它的包装有多好看,而注重其作用。
具有功能目标多重性的商品,如服装,其功能不光是蔽体、御寒,还有美观和其他非物质作用,10元的衣服和10000元的衣服的基本功能是一样的,但10元的衣服往往只具有其基本功能。
一般来说,高价值商品往往具有功能目标的多重性。
居住建筑同样具有功能目标多重性,购买者决定是否选择某个住宅商品时,除其基本功能外,还会考虑诸如住宅造型﹑居住环境﹑室内设计﹑设施配套、居住人文环境﹑住区品牌等方面的因素。简言之——“理性购买”是“硬需求”,而“感性购买”是一种“软需求”,是需求层次的提升和延展。
深圳鸿瑞花园游泳池景观
课题四:文化与住区对于城市文化来说,时尚、怀旧是两大主流。在这个课题里,主要讨论时尚。“水景”、“大草坪”——是一种“有效的浪费”吗?●在住宅改良后,美化环境是满足“社区满意度”的最直接“武器”。其好处是:居住者喜欢(满足“比富”和部分的个性化精神需求)。增值前景更大了。缺点是:售价、维护成本(物业管理费)提高了。(在通货膨胀和房价飞涨的背景下,这一点并不太受关注。)●开发商为什么要花大钱去美化环境?道理很简单:在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
“感性购买”(期望和居住理想)>>对住宅的基本居住需求
住区的室外环境是居住功能延展的重要方面:
A.居住基本功能——室内面积﹑格局
B.居住精神功能阶段1——室内装修,美化和个性追求
C.居住精神功能阶段2——建筑造型风格
D.居住精神功能阶段3——居住活动向附近的外部空间延展,住户景观视野,居住区域环境的美化。广州雍景豪园组团环境具体来说,这是一个简单的算术——花100万美化环境,可以使组团的大多数住户拥有窗外的美景,即使每户每平米售价提高100元(居住质量提高),(实际远远不止),100户即可收回成本,而对于一个高层组团来说,一般可达到1000户或以上。这样的“浪费”哪个开发商不愿意呢?这样的“浪费”消费者不也是很喜欢甚至自豪吗?深圳蔚蓝海岸环境哪个开发商敢不这样“浪费”呢?(代价是退出市场,背后的选择者实际是消费者)。规划者应该去研究如何更好更美地去“浪费”,如何节约造价和维护成本,如何结合生态和节能技术,改善组团环境的物理舒适条件,体现文化精神和个人情趣,促进邻里交往,营造健康、愉快的居住气氛。课题五、历史、传统距离我们有多远?
现象:——“复古风”又来了
●环境心理学“居住满意度”的社会审美规律
所谓的审美心理“加一级”的原理:
低收入者住区→中等收入住区
中等收入住区→高收入住区
高收入住区→“反朴归真”
这是一般性的规律,不能片面理解。现实之中,当然有不少不符合这个规律的项目,但多是失败之作。
●早期的“复古风”实际是当时中等收入阶层审美心理所形成的社会审美潮流。模仿和嫁接西洋古典风格的建筑元素,是这个时期中高端住宅造型的主要手法。对这个时期的复古风,不应一味地批评。这是当时社会审美潮流的体现,是有着真实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
虽然也充斥着大量低俗的“视觉垃圾”,但也有不少较为成功之作,这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甚至是一种文化象征。深圳浪琴屿花园●近年来的“复古风”多是较为高端的项目的尝试
中国文化在现代住区中的回归,而且出现了较为高端的回归。早在上海著名的“新天地”出现时,由其引发的关于传统与现代的思考,就已埋下中国文化的再次回归的种子。(“昨天、明天,相会在今天。”
“新天地是个充满矛盾因子的综合体:既古典,又新潮;深具文化情怀,也具有商业气息。)
80年代的香山宾馆,本可以引发这种思考,可惜它太早了,超越了当时大多数中国人的审美思维和认识。中国文化在中国30多年的建设过程中早已“回归”了多次了,但多数是设计者的一厢情愿,往往是设计者设计修养不足和时代思维误区的表演,和者寥寥。(早期的“阙里宾舍”、北京火车站等),其主要原因是设计者与社会生活以及市场需求的分离,是传统文化的表层化延续,而不是继承和发展。
广州“岭南花园”所追求的是“味道”、“气氛”、“印象”,而非对审美者来说没有思考空间的“形似”。即在审美过程中加入了审美者的角色,这一点可以说是其中的关键。
近年住区建设中出现了有益的探索,并获得较大的社会认可和成功,其主要特点是现代元素与传统信息的结合、并存甚至是“冲突”
广州“岭南花园”深圳“第5园”深圳“第5园”
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时间孕育和沉淀的(是有“厚度”的),同时与现代文明也是有一定的时空差异的,对于较为应用性的住区来说,更多的应该是融合与发展(也不排除模仿和再现,如“清华坊”),而对于文化的保护和再现,就应该原汁原味地保护和保留。课题六、关于住区规划的创新对住区规划的高水平作品的定位
——用创新的方法去更好地解决问题。理想主义是成功人的特质理想主义的基础是现实——专业知识与技能——广阔的背景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对现实情况(社会、需求、矛盾…)的调查研究理想主义既是“幼稚的”,又是成熟的。——跳跃式的、跨越式的、异想天开的、梦想般的、引人入胜的——具有强大的综合分析能力,“面面俱到”的平衡手段,令人信服的自圆其说。——学会利用商业机制来实现理想(设计者的和居住者的)。
课题七、生态很“虚”吗?节能技术可能普及吗?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城市住区中的意义如何?
生态观念和节能技术普及的动力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城市住区中的应用,主要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密切相关,从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对最新的节能技术大规模应用的情况来看,其普及并不太高。
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城市化的中后期,城市住区的建设规模不大;另外,发达国家以前经历过严重的能源危机,对建筑的节能早已进行大规模的研究和改良。(欧洲多数发达国家的建筑节能效率是中国的2~3倍。)近年来并没有受到能源危机的严重威胁,因此可以说,其在城市住区中普遍应用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动力并不足够。而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则有可能是在城市住区中应用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主要对象。
人口众多的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即将面临严峻的环保和能源短缺问题,则是毫无疑意的事实。也就是说,对中国来说,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城市住区中的应用,已经开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开始成为社会继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中国的建筑节能问题实际上一直处于根本没考虑节能的最底层状态。改善这种状态的迫切性和动力很强。)节能——现代城市住区建设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1、住区节能的重要性
●
中国住宅建筑的能耗高于发达国家2-3倍,在住宅能耗方面,德、日以及北欧国家较为先进。
●国外有专家推算,如果中国和印度达到目前日本的生活水平,将会耗尽世界上所有的现有已发现的非核能源。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则有可能是在城市住区中应用节能﹑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主要对象。
●
节能﹑降低维护成本(中水系统等)﹑充分利用可再生的天然资源(太阳能、沼气等)等方面,从国家的战略意义上具有重要价值。
●在“十一.五”规划中,节能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并形成量化的“硬指标”。
2、中国现阶段推行住区节能的主要障碍
●城市住区的节能,尚未产生重要的“用户经济效应”
从购买者的角度,节能只对部分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在非能源短缺时代,更多的人关注的是健康和舒适。就象绿色食品一样,人们对“绿色居住环境”主要关注的是,在居住环境对居住者的身心健康方面的良性作用。
●技术研究、技术政策尚有待发展进步
我国的建筑节能技术研究在世界上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尤其是可结合我国现阶段实际国情的,可推广普及的应用节能技术。
另一方面,我国的节能技术政策也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政府强制推行力度不够
从目前情况来看,达到我国现有的节能要求,会使住宅的建造成本增加15%或以上。从利益的角度,开发商等利益群体,是不会自动自觉地响应国家的有关政策和目标的。
目前政府对住宅节能的推行不力,主要反映在建筑验收环节未实行强制手段。
节能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具有政策(“压”)和市场机制(“诱”)的双重背景。其技术应用的出发点应该是低成本和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以此达到其较高的社会应用价值,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住区节能技术的几个方面:
一、住宅墙体的节能——减少室外热(冷)空气对室内气温的影响,减小墙体的导热性。
1.利用墙体填充材料形成空气夹层(密闭气泡或可流动热量交换气体层)。
2.合理减少开窗面积,或对住户的窗进行隔热(保温)处理。(今年开始,政府要求对住宅进行节能验算)。
3.研究开发新型墙体材料或产品,既可利用废弃材料,又可提高墙体的节能性能。
4.垂直绿化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二、住宅屋顶的节能——减小顶板的导热性。
只对顶层住户有作用,但受到太阳的直接辐射的影响较大,必须处理,否则难以使用。
利用和改善现有的构造技术(各种隔热层)
蓄水屋面、种植屋面。(增加造价和维护成本,因顶层天台不是私有,同时也没有形成住户共有的活动场所,所以未能普及。)
三、室内通风的作用——在室外条件适宜时改善室内居住条件。
“动态通风”—夏季室外气温降低时,利用通风带走室内的热量,并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静态通风”—利用“冷源”(庭院、天井等)形成不同温度的空气对流。
四、室外地面——降低其蓄热辐射的作用(在炎热地区),增加其含水率,利用水的蒸发降低其热环境的温度。底层架空、建筑开洞,改善组团环境通风
第二部分
现代城市住区发展过程的探索课题——渊源、现象与展望课题一、规划设计师的“价格观”●“价格观”的含义:——主动分析和理解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对于设计师来说,应该重视居住户型的合理性及特色性,但是否所有人都认为它们重要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答案。●观点一:很重要,每个住户实际上在心目中都有其适合安排家庭生活的室内格局,尤其是人员构成较复杂的家庭,或面积较小的住宅单元,户型的合理性意味着日常家庭生活的顺利和舒适,对于是第一次(甚至可能是唯一的一次)购买住宅的人群来说,户型的合理性在住户的价值取向上占较大的比重。在喜欢的层面上,每个住户都希望回到家是心情愉快的,同时人们也喜欢夸耀自己的住宅特色(在户型及室内空间特色方面也存在着“比富心理”,在这个经济层面的人群,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互访相对较多)。年轻人更偏向变化的、梦幻的效果,而中老年人则更倾向稳重及自然情趣。简言之:合理第一,特色第二。●观点二:比较重要,对于第二次或多次购买住宅的人群来说,由于人均面积较大(或者是拥有多住宅),户型的合理性已经不再是决定性的因素。住户更关注的是室内空间的特色以及外部环境的优劣(景观、视野等)。但重视程度还是有所下降,原因之一是“步行生活方式”和“汽车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生活内容有比较大的扩展,对住宅本身的关注程度下降。另外他们的看法:人很快会适应自己的住宅格局,久而久之还会产生麻木感。“比富心理”也会逐渐淡
化,原因是中高端人群相对比较独立。
简言之:特色比较重要,关注程度下降。
●观点三:不太重要,对于少数高端人群,他们的生活内容范围很广,住宅室内空间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小的部分,他们关心的是住宅与其身份、地位相符,或出于安全等其他方面的考虑。课题二、“穷-富混住”——是最佳方案吗?
“穷-富混住”——一种“社会理想”
从“社区”层面来说,关于穷人和富人混住的理论一直呈现某种“社会理想”的色彩,似乎可以缓解贫富悬殊的社会矛盾。但实际上与“同类层次范围”的原理不符,同时也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人类社会交往模式相抵触。“社区”(COMMUNITY)的含义为“利益共同体”,“业主委员会”的建立和发展,将强化“社区”的实质意义和特征。
由于经济条件等因素,市场中的社区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分级居住”现象,这种现实的存在是否是一种合理的社会构成,是否需要通过政策对其进行调整,仍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但简单的“混住”显然不是一种合理的“升级”。
实际上,中国(特别是南方)的部分富人(也包括国外的),已经自觉地“降级居住”了,他们的心理是:“大隐隐于市”、“不当出头鸟”……。在哪里居住更安全?
对于涉及居住的最基本要素的“居住安全”问题,几乎形成悖论:
是富人区更安全还是穷人区更安全?富人区的安全条件更好,但它们作为有计划犯罪的目标却更具有诱惑力
(一种“防范”VS“入侵”的“战场”)。
穷人区的犯罪率通常较高,但它们却往往不是恶性侵害犯罪的目标,而是所谓“藏污纳垢”的犯罪滋生地(“基地”)课题三、促进邻里交往是规划师的天职吗?
●在城市住区中,通过规划的方式,促成或促进居住者
之间进行邻里交往有多大的意义呢?
观点一:很有意义,邻里交往是一种重要的生活和精神需求,由于生活背景的变化,新的邻里交往模式还未完全形成,居住者和规划者的共同探索,有助于新型邻里交往模式的形成和完善。
观点二:城市住区中的邻里交往存在很多种具体情况和模式,不同人的“交往媒介”是不同的,住区中的居住者往往是多类型的,采用单一的、固定的交往空间模式往往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通过规划的方式促进邻里交往,虽然是积极的,但也是比较困难的。
观点三:城市住区中的“交往”是随机的、偶发的一种自然行为,没有必要通过人为的方式生硬地“撮合”。
●环境空间与邻里交往的关系——真实性有多少?基本判断:人之间交往的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规划和建筑行为,后者可以起到促进或者抑制的作用。交往的前提——安全与信任,以及困境下寻求帮助,以解脱困境的需求。既不要太“左”,也不应太“右”。即使在环境空间非常“抑制”的情况下,只要人有交流的欲望,就会发生交往——比如监狱。反之,即使环境空间非常“友好”,某些类群的人群也不积极发生交往——比如社会环境复杂情况下的陌生的中青年白领之间。环境空间与邻里交往之间的关系,其涉及的对象是一般性的社会人群,是面向城市社会人的一般性的行为和心理规律的,而非针对性地特指某类具有较明显特色的特定人群,因而是较为模糊的。在泛目标的前提下空谈“邻里交往”,是较为空洞和苍白的,研究和探索环境空间与邻里交往的关系,首先应该研究某些目标人群的行为规律和心理特征。●住区中是如何发生邻里交往的
A社会环境背景的影响
原有居住模式中邻里交往的特点——互助共存、“共同贫穷”的平等、社会风气、工作节奏…。新居住模式中邻里交往的特点——互助式交往的减少和同类人群交往的增加,独立性、人际网络、信息交流、情感交流、思想交流…,以及常住与偶住的不同心态。——新的信任的逐步建立(缺乏较全面了解的交往是对安全的巨大隐患)。——各个阶段之间的过渡期及其特点(国外高“国民待遇”条件下的互信氛围。)
B.住区邻里交往的性质和特征
目的性交往(功利)、非目的性交往(在住区较多)
规律性交往(老人儿童较多)、随机交往(在住区较多)
主动交往(老人、儿童较多)、被动交往(中青年较多)C.住宅室内外空间与环境
私密——非交往
半私密——小范围的亲切交往
开放——增加较大范围内的识别频率,鼓励交往
根据人群的构成及其特点,结合居民休闲与交往规律,设计交往的生活场景,创造柔性空间,培养交往的环境气氛。D.邻里交往与人车分流及混用的关系——出行的交通方式是影响城市人的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人车分流可以使交往空间更加具有宜人的气氛(清静——宜于小规模人群休闲和情感交流),而人车混行则增加了居民间的“识别频率”(热闹——增加较大人群的相遇机会:认识车主的车牌和车的类型,个人印象的累积)。E.住区公共设施与邻里交往的关系住区公共设施是住户进行目的性行为的场所,它对邻里交往的意义主要在于:通过增加居民间的“识别频率”,逐步建立信任感和亲切感,从而促成交往。(特别是——幼儿园、小学、医疗保健机构、运动健身美容场所、小商店、餐馆等)F.老人、儿童与邻里交往老人、儿童(幼儿)是时间最多的人群,两者往往结伴进行室外活动。他们往往是“不设防的”,并容易成为建立不同家庭之间信任的“先导媒介”,老人的交往动机之一是排遣孤独,儿童的交往动机主要是寻找玩伴(儿童更加渴求同伴之间的共同语言和友谊)。G.人的私密性和开放性(公众性)的兼顾
——应该使住户达到私密性和开放性的自由选择。在安全的前提下,家庭和个人生活的有选择的开放,可形成健康明朗的居住气氛,有助于形成“和谐社区”(和现在的实际情况相比,还有点“理想化”)。——居住的开放性是建立在一种良好的社会关系(彼此信任和互助)的基础上的,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不太容易达到理想状态。因此对于新的住区来说,最可能形成的局面是:
较多的私密性和较少的开放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开放性的比重会逐渐增加。(外国规划师对中国住区的围墙极为反感,认为割裂了与城市的关系。)课题四、郊区,还是市区?●郊区和市区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城市扩张的过程,就是郊区变为市区的过程。对于大城市来说,一般呈现为中心市区、市区、近郊区、远郊区等圈层结构。而各个圈层内,又存在着“首位度”的梯级结构差异。具备一定条件的市区(污染、安全、交通、自然属性…)永远具有非凡的“魅力”(城市的本质意义所在),只有这种平衡被打破了,部分条件较好的人群才会“逃离”市区。●研究城市圈层的人群构成特点,是住区规划的重要思考过程。不同圈层的人群,其生活规律和行为特点有着较大的差异(当然也有很多基本的共同点),对于这些差异的针对性研究,在住区规划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什么是中国式的“大城市居住郊区化”?城市中心区条件的下降(某个阶段),以及城市人口构成的巨大变迁(最大的贫富悬殊阶层共处于同一城市环境中),是较封闭和安全的郊区住区的主要优势,某种程度上是较为富有的阶层的一种“自我甄别”行为。同时也是“初级步行生活方式”(杂乱、喧闹、混住…)向“车行生活方式”以及“高级步行生活方式”升级的过程。
课题五、“开发理念”有什么作用?●其实是变得更加实际和真实了开发理念与规划设计的关系是互融的而不是割裂的,是在规划设计的前期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对项目的主要关键问题的发现和解读,以及在规划设计上的对应手段,从而形成规划设计过程中的思维主线。●主要可在以下方面进行“挖掘”创新的线索:——基本要素(安全、舒适、私密性)和升级要素(“住”、“看”、“动”、“感”),基本要素中含有“升级”的因素(时代、潮流等),升级要素中含有“基本”的因素。——“贴近生活”——了解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用更好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事物(文化、新科技、新型的生活方式、美好事物…)与住区的“链接”。——新形式(视觉、活动)的创造。——新空间(户内空间的特色。“绿塔”、错层、台阶式的空中花园…)。
——自然属性的回归。——新时代邻里关系的建立和培育。——地域、地形特色的挖掘和利用——投资价值。●对规划设计的要求更高:“内功”——对社会﹑生活﹑人的深刻理解,对经济活动规律的了解,对社会审美心理的判断,自身的审美修养等方面。“招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专家,具有对专业内容的扩展和深化能力。最直接的还是以形态的方式涵扩思想和理念。例如:“家在园中,园在家中”“茶香居”。实例分析上海生态住宅示范楼“零能耗”住宅
由一幢代表联排小住宅之一个单元(一户)的“零能耗”独立住宅和一幢代表多层公寓的低能耗生态公寓组成。
独立住宅为二层砖混结构,在这一幢建筑中全面集成了当今国内外的绿色住宅先进技术,力求达到“零建筑能耗”的目标,许多技术将能在5-10年内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示范楼实景及联排后效果图生态公寓将多层建筑一梯两户型单体两套和木结构轻质屋顶加层合为一体,以技术推广为目的,在该建筑中集成了大量一二年内即可在住宅建设中推广应用的绿色住宅实用技术,增加的建筑造价控制在500元/m2以内。
整体示范楼实现“零(低)建筑能耗、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智能高品质居住环境”等先进技术集成目标。示范楼实景及多层公寓效果图
技术构成
“零能耗”建筑是通过优化的建筑节能设计、采用先进的节能材料和节能技术使建筑物的建筑能耗降低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再采用可再生能源补充剩余所需能量,以实现建筑物采暖空调不使用常规能源即“零能耗”的目标。
为实现“零(低)能耗”建筑的目标,独立住宅和生态公寓建设中主要集成了以下节能技术措施。1.“零(低)能耗”建筑节能技术1.
超低能耗围护结构
采用高效外墙外保温系统,结构形式为非水泥基EPS100外墙外保温体系与砂加气200填充墙,平均传热系数为0.32W/(m2·K)
采用高效的节能门窗系统,外窗采用真空低辐射中空塑钢窗,玻璃传热系数为1.2W/(m2·K),外窗平均传热系数为1.5W/(m2·K),遮阳系数0.72
天窗采用夹胶钢化低辐射中空塑窗,玻璃传热系数1.8W/(m2·K),外窗平均传热系数为2.5W/(m2·K),遮阳系数0.69〈外墙保温系统根据建筑设计风格和日照规律,采用多种高效智能遮阳系统,包括户外可调铝合金百叶帘、可伸缩外遮阳蓬、户外天窗遮阳帘、户外卷闸百叶帘、户内百叶帘等内外遮阳系列产品,其中南窗、东窗和天窗采用外遮阳方式,北窗采用内遮阳方式
日光增强型百叶帘、太阳能驱动卷闸帘、太阳能驱动风光感应及无线控制器、无线遥控及编程控制器、户外24V安全性遮阳帘等一些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遮阳技术产品,通过固定开关、无线遥控发射器、风光感应控制器共同实现对全部遮阳帘的控制,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安全性。使外窗的综合遮阳系数达到0.4,天窗遮阳系数为0.2。可调节铝合金百叶帘可伸缩外遮阳蓬户外天窗遮阳帘户外卷闸百叶帘智能遮阳
在独立住宅中应用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比常规空调系统节能20%-40%,具有较高的室内热舒适性,无吹风感和噪音组成共计三部分:①冷热源部分为土壤热泵机组加地下埋管换热器系统,通过地下埋管管内的介质循环与土壤进行闭式热交换达到供冷供热目的;②辐射末端均选用特制砂浆粘贴在天花板上的毛细管来供冷及供暖;③独立除湿新风系统。地源热泵空调毛细管辐射末端地源热泵地下换热示意图
独立住宅采用3kW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并网技术,光伏电池每块200W,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块光伏电池,并与屋面结构浑然一体。园区采用太阳能庭院灯,草坪灯和风光互补路灯。在理想光照强度下,充电4h即可灯保证景观灯3-5d的正常工作。据计算一台太阳能路灯一般每年可节约电费1000元。太阳能光伏发电遮阳屋檐悬挂型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BIPV系统和太阳能庭院灯太阳能集热器与建筑一体化
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已成为太阳能大量推广应用的技术关键。生态住宅示范楼注重实现了太阳能集热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生态公寓的二三层阳台分别安装2.7㎡和4.2㎡的阳台护栏悬挂式太阳能热水系统独立住宅安装了4.6㎡的遮阳屋檐悬挂型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热水系统太阳能
独立住宅采用了一套性能优异的涡轮式小型风力发电机该系统寿命长达几十年,额定功率140W,启动风速仅2m/s,额定风速15m/s,扫掠面积仅0.3㎡
,比常规风力发电机可多发50%的电力,与建筑实现一体化设计,具有高效、美观、长寿和无噪音等优点。风力发电系统涡轮式小型风力发电机相变储能材料
采用纳米石墨相变储能材料制成的蓄能罐安放在吊顶层,用作空调相变储能装置。夏季在电力低谷时段开启空调器制冷功能,冷量便直接传入相变蓄能罐中蓄冷,待相变材料相变完全后空调器停止运转,在电力需求高峰时段,再需要制冷时,仅需启动风机,利用空气循环换热,将蓄热罐中的冷量逐步释放到室内空间;冬季相变材料可以发挥蓄热功能;从而实现电力调峰和节省电费支出的目的。吊顶层内的相变材料蓄能罐
生态公寓采用最新开发的家用燃气中央空调,以天然气作为动力直接使用初级能源,可以减少城市用电负荷,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城市污染。系统可制冷、制热并供热水,与同类空调相比节能效果明显。经节能效果分析,独立住宅全年采暖空调耗电量约3100kW·h(中庭不采用空调时),3kW的光伏发电系统,在上海一年可发3300度电,再加上风力发电机的发电量,可满足建筑全年采暖空调的耗电量,实现了“零”能耗住宅示范楼节能设计目标。而生态公寓通过采取不同节能措施,分别实现了50%和65%的节能目标。家用燃气空调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
独立住宅还应用了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将空气能与热泵节能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极少的电能通过热泵工质把空气中的低温热能吸收起来,其用电量仅仅是电热水器的四分之一,燃气热水器的三分之一,是继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之后的第四种热水器。空气源热泵热水器还可充分利用谷时低价电,节约开支。
资源节约的核心是占用资源少、环境负荷小、可循环率大,上海生态住宅示范楼采用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三方面技术措施。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环保材料
示范楼选用了大量3R环保材料,混凝土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减少建筑中混凝土的使用量;采用低水泥用量混凝土,利用粉煤灰和矿渣粉等工业废料取代水泥作为掺合料,变废为宝,减少自然资源、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改善环境质量;采用再生骨料混凝土,将废旧混凝土和建筑垃圾加工制成的骨料取代天然碎石,节约天然石材资源,使混凝土成为可再生利用的材料。砌筑、抹灰和地面砂浆均采用了再生骨料、粉煤灰等制成的商品砂浆,减少天然用砂25%,水泥用量15%,内外墙均采用有废渣、废骨料制成的加气混凝土或砌块砌筑而成。土建和装饰工程中精心选用了旧木料、废石材、废渣、旧砖碎瓦等废旧和可再生的环保材料。节水综合技术示范楼全部采用雨污水处理装置回收处理雨水和生活污水,出水水质采用自动在线监测,再生水回用用于绿化浇水、景观补充用水和冲厕用水
步行道路和附近的停车场全部采用了透水混凝土就地保水,能提高地表的透水性和透气性,雨水能渗入地下平衡地表含水率,同时可增强地表与空气的热量、水分交换,有利于调节住宅周围的微气候透水混凝土路面中央垃圾分类收集中央吸尘和垃圾真空分类收集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可防止垃圾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对建筑物和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为减少粉尘污染,独立住宅除设计有中央吸尘外,还采用中央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和传输控制系统对生活垃圾进行收集和处理利用。智能家居控制系统(i-HOME)1.家电智能控制系统设置多种模式,如离家模式、回家模式、就餐模式、睡眠模式等,并可对控制模块进行个性化控制:对不同房间中的照明灯、窗帘、电视机、厨房中的电器和遮阳棚等分别进行控制,或对多个设备的联动控制。2.可视对讲系统借助住宅内的电视机或网络视频技术随时查看住宅门口和来访者的情况。3.家庭安防和门禁系统布设了煤气泄漏报警、红外幕帘入侵报警、红外动感入侵报警、紧急求助按钮等,可紧急触发短信功能;掌形门禁系统进行住户身份识别。4.家庭信息系统家庭服务网是家庭宽带网的入口,支持ADSL、Cablemodem、FTTB+LAN等多种宽带接入方式。5.远程视频监控用户可以随时在Internet网上查看网络摄像机实时拍摄的画面,从而可以了解到家中的状况。6.家庭留言功能当用户不在家想给家人留言时,可上网进入系统中的“家庭留言”功能,选择预先已编写好的留言。室内可视对讲主机即可接收并显示短信内容。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
利用CFD模拟技术辅助设计,模拟建筑周边的风环境,独立住宅设计了可遥控开启关闭的3m2天窗和通透明亮的中庭,辅以南高北低的建筑结构合理的南向窗墙比0.45-0.5。经模拟计算,在东南主导风向、室外平均标准高度风速为3m/s时,室内主要人体活动的区域范围内各层居住高度(1m)的风速,基本处于0.5-1m/s的范围之内,达到自然通风的设计要求,从而达到利用自然通风减少全年空调使用时间、提高换气次数和空气质量的目的。采用光学模拟软件优化设计方案,并对建筑实际采光效果进行测试评价。模拟结果显示底楼中庭区域的照度相对较弱,而直接立面开窗口附近区域则照度很高,形成一定的眩光,经对设计方案进行了相应的优化,最终通过测试采光满足设计要求。风环境模拟光环境模拟通风隔声窗在公寓中安装的双层机械通风隔声窗包含隔声系统、消声系统和通风系统。具有微小夹角的双层窗将吻合低谷降低,从而整体提高窗体的隔声性能;风道被设计成阻抗综合式消声器,在满足通风速率的前提下,隔离室外噪声并消减气流噪音;通风系统采用135m3/h的低噪音风机,可以分档控制,风量供给,这种排风式通风隔声窗有助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通风隔声窗示范楼节能性能评估
为了评价独立住宅的绿色综合性能,分别应用美国和英国的生态住宅绿色性能评估工具LEED-H(V1.4)和Eco-homes对独立住宅进行了绿色性能评估。
应用LEED-H对独立住宅的绿色性能评价结果,总分为71分,评估等级属“金”等级。同时应用英国Eco-home评估工具对独立住宅的评价结果,总分达到71.23分,属“最好”等级,其中能源的评估分数相对较高,这得益于独立住宅采用的先进节能技术体系。LEED-H评估结果Eco-homes评估结果课题九:“以人为本”
观念在住区规划中的具体化对家庭生活细节的考虑:
——空调机、冰箱、洗衣机、储藏空间、阳台…。对居住者身心健康的关怀:
——室内建材、建筑空间的形状和空间尺度(厅、餐厅、主次卧室、厨房、卫生间、庭院、阳台…)。对老人、儿童、残疾人的及其它特殊人群的特殊关怀:
——室内楼梯、栏杆设计、无障碍设计、保障老人与家庭主妇的私密性…。与提升居住者综合生活质量相关的室外环境设施及公建配套设施的设计。(商业、体育、教育、休闲、管理…)建构和培育建筑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室内外空间环境。(住区的人文内涵)。小户型的“精确化设计”课题十、“与时俱进”——住区建设与现代科技、生产方式的结合信息、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逐步走入家庭,主要是随着家庭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而不会一步到位式的实现。建筑技术的结合——住宅产业化
——我国将逐步提高住宅产业化的水平,这涉及到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比如产业化的提高,从某一角度意味着大量建筑农民工的失业)。可能会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其社会市场的动力原理是:当人工的费用大于产业化的成本时,住宅的产业化就会普遍的实现。
第三部分环境心理学与住区环境
(一)、环境心理学的发展状况
一、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目标
建筑决定论:一个理想化的容器造就一个美好的社会。19世纪末开始盛行的理论及实践。(包豪斯、霍华德—田园城市构想)
相互作用论:人、建筑、环境等均是社会体系中的一分子,任何实质环境都包含了实质因素和社会因素,人的行为是对实质环境和文化与社会环境的反应。
研究目标——人与实质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促进人与环境之间良性的互动过程。
人如何了解环境、实质环境对人有什么影响、人对环境会做些什么。二、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构成
理论群:——建筑规划人员+心理学家+社会
学家,独立的研究成果,及研究内容的相互融合和交叉。
★邻里商数理论——
●邻里概念实际上可分为:“大邻里”和“小邻里”
●“大邻里”——主要与规划中合理安排公共服务设施有关,在这个层面上发展紧密的社交关系是困难的。
●“小邻里”——一般小于500户,因为彼此住得近,住户有可能知道彼此的名字,并具有交往性。
●要想促成居民的交往,应该把邻里划分为较小的单元,并提升实质环境的设计质量以促进交往的发生。邻里交往的发生与小商店(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及小活动场地的配置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邻里商数是指“小邻里”的数目(住户、小商店、小活动场地等)与“大邻里”或周围区域相关数目之比。一般情况下,邻里商数小,邻里的交往更密切。★刺激—唤醒理论
●个体在环境中适应某一水平的刺激,并唤醒和改变其行为。
●当人对环境的熟悉度增加,环境对人将产生更多的意义。
●在接受信息过程中,87%是通过视觉获取的。
●环境知觉往往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
●环境知觉的目的分为功利性和美学性(市区、郊外)。
●人的环境知觉还具有认知惯性。
●人们对周围的环境有时往往处于“无意识状态”,(较熟悉的环境),而选择新的环境信息和自己喜欢的重复信息。
●人对环境的感知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压力源理论——
●当环境刺激超过个体的适应能力时,人体对恶性压力产生愤怒的反应。
●“愤怒”分为3个阶段:不满(储能)、激愤(裂变)、狂怒(爆发)。
●在生理上第1阶段具有干扰性,第2阶段具有损伤性,第3阶段具有破坏性。★格式塔心理学——
●认知容量,人的注意力一般不超过7个数量。
●认知容量的局限性对实质性环境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成组记忆,和强化组形象特征等办法,使环境信息不至于超出人的环境认知容量。
★透镜理论——
●人在环境的纷繁信息中筛选小部分有用的信息,形成环境线索
★供给理论——
●
人对建筑物或环境的观察,并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更加关注环境所提供的功能,强调知觉的目的性和功能性。“场所理论”即是在此理论上发展而来的。
★认知分层结构理论——
●人对环境的认知信息是分层存储的,第一级是环境的主要空间信息,第2、3、4……级不断存储了大量进一步的信息,形成树形的编码结构。★儿童环境认知理论——
●邻里和儿童关系密切,建议邻里应该以孩子们活动的区域来定义。
★人类群体本能理论——
●在大自然生存的竞争中,人类喜欢聚集和采取集体行动,对内可以获得保护、鼓舞和快乐,对外可以战胜恐惧和赢得尊敬。即使是思想和感受也倾向于集体进行,如宗教。孤独往往意味着无助和失败。
●大城市的“逆群体化”倾向的主要原因有:
a.高密度环境下的超负荷信息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态园户外网球场施工合同
- 手术室护理工作守则
- 物业管理智能化施工合同
- 医院投诉处理与信息系统
- 旅游住宿合同管理流程
- 项目部进度跟踪系统
- 游戏开发公司聘用合同范本
- 机场新建工程塔机租赁协议
- 校园网络布线工程合同范本
- 化妆品销售兼职协议
- 2021-2022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解析版)(不含听力音频)
- 2024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文学概论》机考2套网络课题库及答案4-图文
- 暑假工雇佣协议模板
- 九年级化学下册 9.1 溶液的形成教案2 (新版)新人教版
- 地弹门施工合同施工合同协议
-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 JT-T-860.2-2013沥青混合料改性添加剂第2部分:高黏度添加剂
- 细胞生物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中南民族大学
- 2024中国留学生归国求职洞察报告
- 2024年全国人才流动中心招聘事业编制人员3人历年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作业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