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一轮复习 名师获奖_第1页
高中语文高考一轮复习 名师获奖_第2页
高中语文高考一轮复习 名师获奖_第3页
高中语文高考一轮复习 名师获奖_第4页
高中语文高考一轮复习 名师获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合肥市2023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北宋山水画中,画面经常或山峦重叠,树木繁盛;或境地宽远,视野开阔;或铺天盖地,丰盛错综;或一望无际,邈远辽阔;或“巨嶂高壁,多多益壮”;或“溪桥渔浦,洲渚掩映”。这种基本塞满画面的,客观的、全景整体性地描绘自然,使北宋山水画富含有一种深厚的意味,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它并不表现出也并不使观赏者联想起某种特定的或比较具体的诗意、思想或情感,却仍然表现出、也使人清晰地感受到那整体自然与人生的牧歌式的亲切关系,好像真是“可游可居”在其中似的。在这好像是纯客观的自然描绘中,的确表达了一种生活的风神和人生的理想,又正因为它并不呈现更为确定、具体的“诗情画意”或观念意绪,这就使观赏者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由于未引向固定方向,而更为自由和宽泛。随着全景性整体性的画面可提供的众多的范围和对象,使人们在这种审美感受中去重新发现、抒发的余地也就更大一些。它具有更为丰富的多义性,给予人们留连观赏的时间和愉快也更持久。这是绘画艺术中高度发展了的“无我之境”。诗、画以及小说等各类艺术中都有这种美的类型和艺术意境。所谓“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不能自觉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不论是人间事件还是自然景物),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从而这种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经常也就更为宽泛、广阔、多义而丰富。陶渊明的“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巅”“把酒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色日夕佳,飞鸟相往返”等等,便是这种优美的“无我之境”。它并没有直接表露或抒发某种情感、思想,却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感。画的“无我之境”由于根本没有语词,就比上述陶诗还要宽泛。但其中又并非没有情感思想或观念,它们仍然鲜明地传达出对农村景物或山水自然的牧歌式的封建士大夫的美的理想和情感。面对它们,似乎是在想象的幻觉中面对一大片真山水。但又不是,而是面对处在封建生产方式下的为地主士大夫所理想化了的山水。五代和北宋的大量作品,无论是关仝的《大岭晴云》,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董源的《潇湘图》、《龙袖骄民图》以及巨然、燕文贵、许道宁等等,都如此。他们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的多义性的无我之境。在北宋三大家中,李成真迹早已失传,实际能作为北宋画这一种意境主要代表的,应是董源和范宽两大家。一写江南平远真景,“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以浓厚的抒情性的优美胜(董源)。一写关陕峻岭,以具有某种戏剧性的壮美胜(范宽)。它们是显然不同的两种美的风格,但这种不同并不是南北两宗之分,也非青绿水墨之异,而是由于客观地整体性地描绘,表现了地域性自然景色的羞别。今天你游江南或去关陕,所得到的自然美的欣赏、感受,也仍然是很不相同的,正如看董源或范宽的画一样。但它们尽管有着风格上的重要差异,却又仍然同属于上述“无我之境”的美学范畴。(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1.下列关于“无我之境“的表述内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从范围看,无我之境主要体现在山水画和田园诗歌之中,而小说则限于自然特点,并不具备这种美的类型和艺术境界。 B.从特点看,无我之境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纯客观描绘而得以实现的,并不需要艺术家将个人情感思想融入其作品之中。 C.从目的看,无我之境的艺术追求在北宋山水画中得以高度发展,意在鲜明地传达出当时封建士大夫的美的理想和情感。 D.从效果看,无我之境使艺术作品具有更为丰富的多义性,给予人们更持久的审美愉悦和更多重新发现、抒发的艺术空间。【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解析】A原文是:诗、画以及小说等各类艺术中都有这种美的类型和艺术意境。B原文是: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C“意在鲜明地传达”不当。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段先描述北宋山水画常见画面,指出其描绘自然具有客观性和全景整体性,进而分析它给观赏者审美感受带来既”不确定“而又”清晰“的矛盾,为下文作铺垫。 B.②段紧承上文,指出上述矛盾产生的原因是画面既表达生活风神和人生理想,又未从固定方向引导审美感受中的诸多因素,这就为欣赏者带来更丰富、多元的审美愉悦。 C.③段与前两段构成分总关系,在前文分述的基础上做出总结,为“无我之境“做出科学的阐释;④段进而通过与诗歌的比较,强调山水画的无我之境显得更为宽泛。 D.⑤段从北宋两大家入手,强调其山水画虽有景色之殊、风格之异,但都因客观整体的描绘而表现“无我之境”,从而为上文理论阐释作出必要补充,与①段相照应。【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本思路的解析,能力层级D。【解析】“③段与前两段构成分总关系”不对,应该是承接关系。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水画如果想要表现无我之境,就需要艺术家全景整体性描绘自然,使自然风光与自然景物基本充满整个画面。 B.借助看似纯客观的自然描绘,北宋画家常能表现出农村景物或山水自然与人生的生存或生活之间牧歌式的亲切关系。 C.古典诗歌可以极为清晰地表达自我,而封建时代的画家却无法彰显自我,只能表达地主士大夫所理想化了的山水。 D.游客在前往江南或者关陕等地观光之时,所得到的自然美的欣赏、感受虽然很有不同,但是都能体会到无我之境。【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析】A“就需要艺术家全景整体性……充满整个画面”错,这只是表现无我之境的一种形式;C“封建时代的画家却无法彰显自我”文中无据;D自然美的画面具有“无我之境”,但不等于游客“都能体会到”。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二十四年春,秦使人告晋大臣,欲入重耳。晋许之,于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为晋君,是为文公。文公使人杀子圉。子圉是为怀公。其秋,周襄王弟带以翟伐王,王出居郑。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难于晋、秦。秦缪公①将兵助晋文公入襄王,杀王弟带。二十八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三十年,缪公助晋文公围郑。郑使人言缪公曰:“亡郑厚晋,于晋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晋之强,秦之忧也。”缪公乃罢兵归。晋亦罢。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郑人有卖郑于秦曰:“我主其城门,郑可袭也。”缪公问蹇叔、百里傒,对曰:“径数国千里而袭人,希有得利者。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不可。”缪公曰:“子不知也,吾已决矣。”遂发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视,蹇叔子西乞术及白乙丙将兵。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缪公闻,怒曰:“孤发兵而子沮哭吾军,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军。军行,臣子与往;臣老,迟还恐不相见,故哭耳。”二老退,谓其子曰:“汝军即败,必于殽厄矣。”三十三年春,秦兵遂东,更晋地,过周北门。周王孙满曰:“秦师无礼,不败何待!”兵至滑,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曰:“闻大国将诛郑,郑君谨修守御备,使臣以牛十二劳军士。”秦三将军相谓曰:“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灭滑。滑,晋之边邑也。当是时,晋文公丧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丧破我滑。”遂墨衰绖②,发兵遮秦兵于殽,击之,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虏秦三将以归。(节选自《史记·秦本纪》)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宋]吕祖谦《东莱博议》)[注]①秦缪公(?—公元前621年),也作秦穆公。②衰绖(cuīdié):古代丧服。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主其城门主:掌管 B.更晋地,过周北门更:更改 C.何移之速也移:变化 D.相与之久也与:结交【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析】分析语境,“更晋地,过周北门”是指秦军向东进发所走的路线,所以“更”应该是“经过”的意思。成语有“少不更事”。【举一反三】推断实词词义常见的方法有六种:①凭上下文推断词义;②利用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推断词义;③根据造字法进行推断;④根据语法(句子结构)分析推断;⑤成语联想推断;⑥课文迁移推断等。一轮复习不少学生已经掌握,现在是要强化。特别是语境分析推断,是最重要的。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缪公乃罢兵归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B.因丧破我滑因河为池,践华为城 C.虏秦三将以归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D.秦、晋连兵而伐郑夜缒而出,见秦伯【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解析】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顺承。A乃:才∕是;B因:由于∕凭借、依靠;C以:而∕用。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王室兄弟阋墙,日渐衰微。周襄王遭到弟弟攻打只好出逃郑国,向秦晋求告,最后还是依靠缪公、文公的支持才得以回朝,杀死弟弟。 B.烛之武审势度势,一言纾难。烛之武陈说利害,指出灭掉六国只会利晋而无益于秦,还会给秦国埋下祸患,最终促成秦国退兵,保全郑国。 C.秦穆公利益至上,相时而动。秦穆公本来是助晋围郑,认清利弊之后马上叛晋而亲郑,但后来有人出卖郑国时,又不惜劳师袭远攻打郑国。 D.晋文公借力使力,晋国坐大。晋文公借助秦的力量回国登位,又在秦穆公的带领下助襄王回朝。城濮之战四年后,晋文公竟能阻击大破秦军。【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晋文公竟能阻击大破秦军”错,晋文公已死,是太子阻击大破秦军。7.把原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且人卖郑,庸知我国人不有以我情告郑者乎?译文:(2)郑贩卖贾人弦高,持十二牛将卖之周,见秦兵,恐死虏,因献其牛。译文:(3)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译文:【答案】(1)况且,(既然)有人出卖郑国,怎么知道我国就没有把我们的实情告诉郑国的人呢?(2)郑国有个做买卖的商人弦高,赶着十二头牛将要到周地去卖,遇见秦军,他害怕被杀或被俘,就献上他的牛。(3)(秦穆公)一旦被烛之武(所说)的利益诱惑,抛弃晋国(就)如同擤鼻涕吐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中的重要语句。【解析】文言文翻译要注意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参考译文】二十四年春,秦派人告诉晋国的大臣,要送重耳回国。晋国表示同意,于是派入送重耳回国。二月,重耳被立为晋君,就是文公。文公派人杀子圉。子圉就是怀公。当年秋天,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勾结翟人伐周襄王,周襄王逃出,住在郑国。二十五年,周襄王派人向晋国、秦国告急求救,秦缪公率兵帮助晋文公送周襄王回国,杀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二十八年,晋文公在城濮击败楚军。三十年,缪公帮助晋文公包围郑国。郑国派人告诉缪公说:“灭亡郑国是帮晋国的忙,对晋当然有好处,但对秦未必有利。晋国的强大,正是秦国所担忧的呀。”缪公于是罢兵而归,晋也罢兵。三十二年冬,晋文公死。郑国有人向秦出卖郑国说:“我掌守郑国的城门,郑国可以偷袭。”缪公征求蹇叔、百里傒的意见,他们回答说:“穿过好几个国家千里迢迢去偷袭别人,很少能占到什么便宜。况且郑国有人出卖郑国,焉知我国就不会有人把我国的情况也告给郑国呢?不行呀。”缪公说:“你们不知道,我已决定了。”遂发兵,派百里傒之子孟明视、蹇叔之子西乞术和白乙丙率兵。出兵的那天,百里傒、蹇叔二人哭送他们。缪公听见了,大怒说:“我发兵的时候你们这样哭哭啼啼沮丧我军,这是为什么?”二位老人说:“我们决不敢沮丧您的军队。只是因为军队出发,我们的孩子将随军前往,我们年已老迈,一旦回来晚了恐怕就再也见不到了,所以才哭。”二位老人退下,对他们的孩子说:“你们的军队如果打败,必定是在殽山险隘之处。”三十三年春,秦军终于东进,经晋地,路过周的北门。周王孙满说:“秦军无礼,不败才怪呢?”军队开到滑,郑国有个做买卖的商人弦高,赶着十二头牛将要到周地去卖,遇见秦军,他害怕被杀或被俘,就献上他的牛,说:“听说大国将要征讨我郑国,郑君正恭谨地加强守备,派我用这十二头牛来犒赏士兵。”秦国的三位将军相互商量说:“原打算偷袭郑国,但郑国现已觉察,去也来不及了。”便灭了滑。滑是晋国的边邑。此时正碰上晋文公去世尚未埋葬。太子襄公大怒说,“秦欺我孤寡,竟然趁我举丧攻破我滑邑。”于是穿上黑色丧服,发兵在殽山堵截秦军,出击,把他们打得大败,没有一人逃脱。抓获了秦国三个大将回去了。(节选自《史记•秦本纪》)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召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秦穆公)一旦被烛之武(所说)的利益诱惑,抛弃晋国(就)如同擤鼻涕吐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宋]吕祖谦《东莱博议》)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客舍对梅陆游野迥林寒一水傍,密如①疏蕊正商量。半霜半雪相仍②白,无蝶无蜂自在香。月过晓窗移影瘦,风传残角引声长。还怜客路龙山下,未折一枝先断肠。[注]①如:与,和。②相仍:仍旧。8.前两联主要描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答:【答案】不畏严寒,生机勃勃,素雅芳香,坚贞高洁,安闲自在。【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解析】“野迥林寒”说明她不畏严寒,“密如疏蕊”写出她生机勃勃,“半霜半雪”突出她坚贞高洁,“自在香”显露她安闲自在。9.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作者感情的变化过程。(4分)答:【答案】前两联描写了梅花的风姿,表达了对梅花的喜爱和钦佩之意;后两联情随景迁,描写了月移影瘦、风传残角的景象,抒发了羁旅思乡的孤寂与愁苦之情。【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解析】要从具体的诗句中分析出作者表达的情感,本题还要关注诗歌题目以及透露情感信息的关键词“客路”“断肠”。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甲:若夫(1),(2),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3),(4),(5),(6),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乙:(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屈原《离骚》)(2)心非木石岂无感?。(鲍照《拟行路难》)(3),得天人之旧馆。(王勃《滕王阁序》)(4),惟有幽人夜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5)金块珠砾,,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6),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答:【答案】甲:(1)日出而林霏开(2)云归而岩穴暝(3)野芳发而幽香(4)佳木秀而繁阴(5)风霜高洁(6)水落而石出者乙:(1)谣诼谓余以善淫(2)吞声踯躅不敢言(3)临帝子之长洲(4)岩扉松径长寂寥(5)弃掷逦迤(6)休说鲈鱼堪脍【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默写,能力层级A(识记)。【解析】应注意“霏”“暝”“阴”“谣诼”“踯躅”“逦迤”等的写法。三、(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倾听草木的呼吸曹洁⑴烟花三月,没有下扬州,只一路北上,抵达在北京的鲁院,与草木在一起。一个人,走遍院子的每一个角落,安静极了,听得见阳光落地的声音。浴在蓝色的光里,某些无可名状的情绪被洗净,身体与灵魂如水一样清透。⑵这个院子,就是一个世界,这么小,也这么大。⑶轻轻踏在大地上,一步一步,踏稳了走,放慢了走。每一棵草木都在春阳中舒缓呼吸。我看见神的目光,隐在树林、云端、风里,默然注视,寂静观照。草木是他的孩子,他赋予它们父亲一样的深爱。⑷小院花欲燃,“燃”不单是梅的艳红,更是一种奔放热烈的开放姿态。白玉兰也在燃,花瓣舒展,花香浓烈,开得奔放,落得决绝。梅种很多,丰厚梅花、淡丰厚梅花、杏燕梅花、白蝴蝶梅花、垂枝梅、腹瓣梅花等等,以前从未见过。不言其他,单名字就已是绝代天香了。这梅的名字真是好。梅是贴近女子的花,以梅为名,是梅的幸,也是人的幸。花人两相映,自然才美,生物才活,人类才安生。⑸悄悄靠近一棵玉兰树,看看她,也让她看看我。玉兰花大雅大俗的美,惊艳满树。这是一种古老的花,也是贴近生命气息的花。屈子“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将玉兰推向春秋。“已向丹霞生浅晕,故将清露作芳尘”,这是玉兰花的幸。玉兰的香是清香,无药味;玉兰的花是柔软的,即使落地,踩上去也不是脆的。捡拾几片落花,摊在手心,默然对视,想听懂她干干净净的语言。她开时极盛,谢时决绝,有一种清绝的孤勇与优雅。唐人言“晨夕目赏白玉兰,暮年老区乃春时”。若女性晨夕赏阅玉兰,嗅其芳香,可人老心童,留驻岁月。其实,这不是歌者妄言,若以本真之心感受,诗吟出来了,春也留驻了。⑹花树之外,是荷塘水畔的两株垂柳。嫩黄的颜色,已泛出春暖的绿,像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每一日都在变化,柳烟、柳色、嫩黄、嫩绿、黄绿,而今,已是蓬蓬勃勃的绿了。它们在水边相依,在水里拥抱,穿树而过的风,是他们亲和的呢喃吗?坐在青柳里,眼前是绿的,水里是绿的,朱自清先生的眼睛也成了绿色。在自清的光阴里自清,休息凡尘倦意,那倦怠轻飘飘地,被绿色淹没。一边花谢,一处柳绿,一水相依,两样风物。花儿的殷红与嫩柳的青色,水汽一般氤氲,坐在花红柳绿的云气上,仿佛连自己也花红柳绿了。⑺这让我想到林清玄的《花燃柳卧》:“如果说荷花是一首惊艳的诗,柳树就好像诗里最悠长的一个短句,给秋天做了很好的结论。”先生借花柳言说事理,一“燃”一“卧”,摹其各异风姿,突出彼此的默然衬托。无意褒扬谁,也无意贬斥谁,只说:大家只愿当鲜花,无人当陪衬的绿柳,但季节过去,怒放过的花被野风一吹就无形迹了,只余下旁边不起眼的柳树风貌展;再美的荷花,没有绿柳陪衬,恐怕也黯然失色了。⑻不伤花谢,不羡柳青,花柳为木,树生盎然,这是朴素真纯的生命风度。小时候盼望长成一棵树,长大才明白,人不能成为树不是因为不能像树一样高大,而是缺失树干净、坚守、温暖的灵魂。所以,先得学着好好做人,而后,学着做一棵向着阳光的树。⑼我不是树,但行走草木间,总能看见自己的灵魂,干干净净。我在这世界里渐渐欢喜,散着长发,往深处而去,风不冷,只是远,远得吹不来暖,也带不走寒。这是自然常态,也是人间常态。⑽这个春天,繁华落尽的背景上,我又看到了生命的沧桑。这沧桑活着,活在树上,也活在树外,活在每一朵落蕊的香。它接纳生命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而不失真纯,它铺展风雨人生中的每一个场景而不暗光泽,它储藏人性本初的每一种善恶而不冷阳光。⑾还有荷塘和竹林。等着再暖一些,等着夏天来了,荷花会开,竹子也会青。鸟儿也不甘寂寞,它们在你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鸣叫,叫出三月的小欢喜。我懊恼楼太高,树太低,站在窗前,伸长了耳朵,用眼睛聆听。每每被鸟鸣诱惑,离开书桌,雀跃下楼,小院生长在土地上的欢腾立刻包裹了我。夕阳从城市的高楼缝儿洒进来,院子沐浴在柔和宁静的光里,这光紧紧地包裹着院子的安宁与吉祥,外物难侵。⑿这是一个相生共荣的院子,花树、鸟鸣、沉默的大师们。这是小院的福气,更是我可以安居在小院的福气。我愿自己也是这里的草木和鸟鸣,生长在三月的土地上,每天发出一节一节上拔的声音,哪怕一点点,一点点。⒀但日子太快,悄然远去,不再回来。当我欣喜于花树的尽情绽放时,花儿已在凋谢的过程里。在微观的世界里,事物有自身的可逆性,但宏观世界里,任何事物都没有可逆性。这是科学与现实的悖逆。所以,在这个质量与能量守恒的社会里,人类惟一可以选择的能力,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道德主体,要为自己选择的行为负责。但凡人间百味,棱角相触,枝节相依,倘得彼此滋润,则柔软圆融,自成天地。我们一定得反观自我,思考一条洁净出路:究竟该怎样经验好自己的生存圈子,并与别的圈子共存荣,彼此滋生、促进、助长,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一个相对独立于外部的世界,一个灵魂的牧场,沉下心来,护好自己和他人的心,让生命安立,让世界安生。⒁三月,是春天最后的笙歌。玉兰轻轻地为三月画了一个花朵的句号,又轻轻地带了一下,带出一抹一抹的绿,绿起人间四月天。三月如桃花一样,红灼灼的,缤纷惹人;四月则似青柳,绿葱葱地,教人如何不喜欢?仓促的红尘之外,我与草木在一起,一起呼吸,滋养性灵。时间如舞台,一直在,在或不在的,是我们。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万不可贪求所欲,肆意挥霍;也无需过分矜持,错失美意。当遵从一心,踏浪而往,纵千山万水,也要抵达。⒂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11.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首先,作者从身心被三月的草木洗净入手,迅速切入主题;接着,以梅、兰、柳等小院景物为载体,描写了小院各美其美、相生共荣的生存状态,紧扣文题,层层深入;最后,以与草木共呼吸来升华主旨,首尾呼应。【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的能力。【解析】整体解读一篇文章,通读全文,在头脑中形成文章的大略——主要内容、主题思想、感情基调、结构层次、表现手法、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基本内容的大体面貌。面对有些题目,有时只要对其结构、思路有清醒、正确的认识,问题就会非常容易回答了。【易误警示】对文学类文本缺乏整体理解,尤其对文章脉络发展(段落层次、情感发展、情节发展环节)拎不清,导致答题范围模糊,答案点缺失不全。12.第⑸段说玉兰花是“贴近生命气息的华”,请简要概括原因。(4分)答:【答案】(1)开时极盛,大俗大雅,洋溢着生命的活力。(2)谢时决绝,体现着生命的孤勇与优雅。(3)嗅其芳香,可以使生命得以青春永驻,人老心童。(4)悟其高洁,可以使精神境界得以提升,滋养心灵。【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析】结合上下文捕捉信息,答案在4、5、6这几段找到。1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这个春天,繁华落尽的背景上,我又看到了生命的沧桑。这沧桑活着,活在树上,也活在树外,活在每一朵落蕊的香。它接纳生命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而不失真纯,它铺展风雨人生中的每一个场景而不暗光泽,它储藏人性本初的每一种善恶而不冷阳光。 答:答:【答案】(1)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活着”与“接纳”“铺展”“储藏”等词语,将草木的生命沧桑赋予动感和质感,表现出生命历程的真实性与包容性。(2)运用了排比的手法,通过三个“活着”,强化了对于生命沧桑的联想,又通过以“它”为开头的三个句子,强化了生命历程的大度与温暖。【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法、表达特色。【解析】先提出该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这里的效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出所描写对象的特点,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二是指出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思想感情。【举一反三】完成此类题,要注意:首先,要通读文本,切实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在此基础上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这样做便不会答题跑偏或出错。第二,要在文中找到考题中要求赏析的句子,并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体会该句的精彩与优美。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第三,要看清考题的具体要求,针对性作答。14.文章结尾写道:“这是三月草木告诉我的语言。”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答:【答案】(1)生命应该是顺应自然的过程。在宏观世界里,任何事物都没有可逆性,当生命属于我们时,不贪求,不矜持,遵从一心,尽情绽放;当生命消逝时,也能坦然面对。(2)生命应该是自主选择的过程。人类惟一可以选择的能力,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道德主体,要为自己选择的行为负责,以各美其美的姿态,来展现朴素真纯的风度。(3)生命应该是相生共荣的状态。彼此滋生、促进、助长,一起呼吸,滋养性灵,沉下心来护好自己和他人的心,经营好自己的生存空间,让生命安立,让世界安生。(4)草木言说的方式亲切而自然。行走在草木间,大自然以其无言的教诲给我们熏陶渐染,让我们从中体悟出生命的真谛,这种言说方式是生硬的说教所无法替代的。(答出2点即可)【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要求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解析】做这类题目,就是解释词语所蕴含的意义,分析其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揭示文章主题方面的作用,因此要注意对其“言外之意”的把握——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词语的比喻义、双关义等。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四、(24分)1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辱没妊娠赈灾海市蜃楼振聋发聩 B.凋零惆怅碉堡风流倜傥稠人广众 C.镖局漂泊剽窃膘肥体壮虚无缥缈 D.端倪瑞雪喘息不揣冒昧惴惴不安【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解析】端(duān)瑞(ruì)喘(chuǎn)揣(chuǎi)惴(zhuì)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攫取跌宕吊书袋攻城略地横征暴敛 B.脉络要挟亲和力恍如隔世讳疾忌医 C.辐射销毁勘误表置若罔闻锱珠必较 D.脉膊栽赃节骨眼竭泽而渔见仁见智【答案】B【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解析】掉书袋锱铢必较脉搏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当我们进入了一个媒介合流的新时代,中国影视界诞生了一批让传统电影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作品。 B.严冬时节,旷日持久的寒冷让人心生厌倦,好在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终于让人们感受到了冬日的欢乐。 C.很多人上班侃侃而谈,下班回家却疲惫懒言,大多数人坦言自己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下班沉默症”。 D.李娜退役的消息一经传出,迅速引发了爆炸性的传播和议论,在沸沸扬扬的赞誉声中“娜姐”惜别网坛。【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解析】旷日持久:旷:拖延得太久。荒废、耽搁。指耗费时日。这个词不是时间长久的意思。侃侃而谈:指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沸沸扬扬:形容人声喧扰,议论纷纷。这个词不能修饰“赞誉”。18.下面文字中有三处语病,请写出相应句子的序号,并对错误加以修改。(4分)①中国文化中的多数信仰源自于悠久的农耕文化,深深植根于村落生活。②如果对新兴文化的成因及其渊源进行追溯、剖析便可发现,它们也都根植于被称为母本文化的乡土文化。③乡土文化又以村落为载体,无一不在乡土民俗的基础上发展创新。④这是由中国的最大国情——拥有幅员辽阔的农村、数以10亿计的农民所决定的。⑤以村落为载体的乡土民俗文化,组成了中国整体文化不断汲取营养的主要思想源泉。⑥村落也是民俗向城市过渡的桥梁,中国的都市民俗很大程度上是村落民俗的发展。【答案】①删去“自”或“于”。②“追溯”“剖析”位置对调。⑤“组成了”改为“是”。【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解析】①语意重复;②语序不当;⑤搭配不当。19.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4分)至今已举办六届的安徽卫视《国剧盛典》去年移出跨年档后,取得了播出当天收视率、收视份额双双第一的好成绩。这个成功经验也在今年得到延续,今年的《国剧盛典》在元旦当晚播出,不仅在时间安排上有别于其他跨年晚会,在节目内容、互动形式等方面也独“剧”一格,极大地突出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在收视率、影响力、商业收益等方面实现多赢,以收视率1.504%排名省级卫视同时段第三位,令世界刮目相看。【答案】示例:《国剧盛典》因差异化策略再创辉煌。【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析】分析阅读材料结构,弄清其内在联系,把握材料的重点。新闻材料,往往前有导语,主体部分才交代详情,交代有关背景材料。因此根据新闻材料,要抓住“导语”不放。【举一反三】此类题分解题的方法就是要抓核、分层、明度、懂法。压缩语段首先要确认语段材料的内核,这是关键;分层,是将语段分成若干个层次,用层意的“交集”合成;明度,就是要明确字数的限制;懂法,依据法则压缩(留:保留或摘录能表明中心内容的词句;删:删除冗余信息;简:简化句子或句意;改:改换简洁说法)。2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智慧城市”理念问世以来,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归纳出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甲。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必然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而信息技术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技术为核心和代表。第二,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信息技术与其它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发生作用,促使城市更加智慧的运行。第三,乙。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面向城市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它的结果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终极表现为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所以说,智慧城市将①达到提高民众生活幸福感、企业经济竞争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②体现更高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创新精神,③成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的新引擎,④作为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是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1)材料中画线的句子顺序已经打乱,请准确排序。(只填序号)(1分)答:【答案】④③①②。【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简明、准确。【解析】根据文意,④作为判断句,是总写,应放在前面,然后按照“近”(目前)而“远”(长久)的顺序合理安排。(2)请根据上下文,在甲、乙两个空格处补写出相应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 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