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_第1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_第2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_第3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_第4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经济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测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示范性高中罗山高中2023届高三历史复习单元过关练:必修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解析)1.新中国制定的第一个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和今后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此规划制定的背景有()①三大改造的进行②一五计划的完成③国民经济的恢复④导弹氢弹研制成功A.①②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2.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A.农业合作化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C.人民公社化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A.20世纪20年代初,因为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B.20世纪40年代初,因为苏联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C.20世纪50年代,因为中国全面借鉴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D.20世纪90年代,因为冷战结束后中俄友好关系加强4.20世纪80年代初期,陈云说:“计划是鸟笼,市场是小鸟”。该材料说明()A.计划与市场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手段B.计划经济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市场经济必须服从于计划经济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计划经济5.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到深圳、珠海等地进行考察研究,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所以有学者说“中国人今天仍然生活在南方谈话的延长线上”。下列属于延长线上的是()A.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B.创办经济特区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D.建立上海自贸区6.对下列图中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A.“一五”时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没有发展B.“二五”时期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明显上升C.服务业比重基本稳定,原因是当时实行计划经济D.“二五”时期工业比重明显上升,原因是片面发展重工业所致7.“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实施8.下列口号与图5漫画的主题相近的是()猪羊肥大赛黄牛A.公共食堂好,吃饭不花钱B.自愿又互利,发展合作社C.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D.联产承包制,走上富裕路9.现在我国出现了京津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城市群。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改革开放早,政策优惠

B.地理位置优越,区位竞争力强C.靠近港澳,吸引资本能力强

D.农村人口少,城市人口多10.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在广东、福建建立了四大经济特区,其特殊性表现在()A.突破了计划经济的跟制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对外关系可以独立自主 D.具有特别的国家行政权力11.十一届三中全会既继承了八大的正确探索,同时又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提出了新的思想。其新思想主要表现在()A.科学地分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B.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C.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2.下列组图反映了新中国农业生产发生的两次重大变化。这两次变化都()=1\*GB3①改变了土地所有制度②给予农民分配自主权③调整了农业经营方式④推动了国家经济发展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13.“市场与计划二者就像鸟与笼子的关系一样,要让鸟飞,但只能在笼子里飞,否则鸟就飞跑了。如果鸟是搞活经济的话,那么笼子就是国家计划。搞活经济、市场调节,只能在计划许可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不能离开计划的指导。”我国与此最为吻合的经济政策是在()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14.《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说:“没有充分的土地、但却拥有充裕的劳力,中国人本可全力以赴去生产资本以弥补土地的短缺。但是实际上,在力图节省土地的同时,技术发展反倒专注于能更密集地使用劳力的手段。”这段材料强调了()A.中国农业没有技术革新B.技术落后阻碍了中国农业发展C.过多的人口阻碍了中国农业发展D.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15.图是1978-2023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及占GDP比重变化图,其反映出中国()①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增长②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③始终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④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持续增长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6.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新中国的GDP增长率在1957年、1979年和1993年均有显著增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三年份的GDP增长的共同因素是()A.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B.生产力活跃,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C.国家政治制度发生变革D.国家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17.下列有关我国对外开放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经济特区的设立使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B.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加快了我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C.严格限制外资企业对内投资D.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18.盐城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对我国“一五”计划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他们搜集到的下列史实与研究主题相符的是()①建成了长春第—汽车制造厂②建立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③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④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19.“又出新车了!”“又有车降价啦!”这是近来人们在媒体上见得最多的一类消息。进入2023年,市场价格下降和企业新车下线就出现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有超过10款的轿车宣布降价,另外有北京现代桑纳塔等多款新车上线。表面上看,企业的行为是自发的,但是都与一只看不见的手息息相关。这只“看不见的手”说明了我国在现阶段实行的是()A.社会主义企业体制改革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深圳就是这场革命的象征,仅仅用了20多年他就由中世纪跨越到了21世纪,……过去的小广场建立起了加利福尼亚风格的商业中心和大学校园,在中国象深圳这样的城市不是很多,但增长很快,“工业革命”正逐渐向全国扩展,其扩张速度远远超过了l8世纪的英国和l9世纪的美国。材料中的“工业革命”()A.开始于洋务运动B.以共同富裕为主要目标C.打破了新中国初期外交孤立状态D.使中国国家性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21.观察以上三幅反映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的地图。请回答:(1)图一反映出的经济建设成就有何特点?取得这些成就的条件有哪些?(2)图二与图一相比,经济建设成就有何新特点?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就?(3)图三反映出一种怎样的经济建设格局?形成这一格局的主要条件有哪些?(4)通过上述三幅图的时代特征,概据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22.(26分)北京同仁堂见证了中国300多年社会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片断一1669年同仁堂由乐显扬创建,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创业初成。同仁堂人以“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为己任,讲究“仁心仁术”之道。片断二步入近代,同仁堂除加强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外,还积极利用官方联系以图在原材料、定价权、品牌维护、资金方面获得好处,企业获得新发展。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同仁堂业务逐渐萎缩。片断三解放后,同仁堂业务逐渐恢复和发展。1954年8月27日,随着乐松生在一纸协议上签上姓名,乐家拥有同仁堂300余年的历史戛然而止。1992年同仁堂单独挂牌成立了“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1993年,同仁堂在香港开设海外第一家门店。1995年初以来,同仁堂10条生产线通过澳大利亚TGA认证,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1998年以后,同仁堂在世界各地开店22家。——据杨在军《家族企业长寿之家族因素剖析》等(1)据片断一,指出同仁堂的文化理念与中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相吻合,该流派的思想核心是什么?(4分)(2)据片断二,概括近代同仁堂的发展态势,并结合时代背景简述其原因。(10分)(3)据片断三,指出推动同仁堂在1954年转型的历史事件。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仁堂经营模式改变的有利条件。(12分)23.(28分)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近代开放通商口岸示意图和中国现代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1)材料一两幅图表明中国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对外开放格局有何明显的不同?(4分)简要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4分)材料二: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的转变过程中如此步履维艰、艰险迭起呢?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的,“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原因的其中一种观点进行评析。(13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材料三: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某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摘选自《人民日报》材料四: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实行的政治体制是对哪些国家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2分)材料三中中国建国初期“特殊的民主方式”主要调整了哪些关系?(3分)你认为应如何理解材料四中“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2分)24.(14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首《春天的故事》曾传唱大江南北:“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曲勾起人们对这位“老人”的深切怀念。(材料三)材料四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共十七大报告请回答:(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重要的历史转折,“转折”的基本含义指什么?(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老人”所画的“圈”指的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世纪之交我国的改革开放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试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10分)25.(26分)材料一2023年是中共中央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10周年,在这十年中,西部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12个省、区。材料二西部大开发十年间,新疆当地民众得到了切实的实惠,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这一切成就的取得与党和政府的工作密不可分。材料三新疆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却因为缺少资金供应、缺少懂得市场运作的人才而难以实现‘大文化产业’,要改变这种‘富饶中的贫困’,新疆地区的文化部门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努力探索中国特色、新疆特色文化发展新路子,加大活跃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加强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艺术创作佳作不断,文艺舞台精彩纷呈;文化产业迅速兴起,势头强劲;文化市场繁荣有序、健康发展;文化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基础设施有效改善。(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新疆地区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14分)(2)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新疆地区是怎么改变当地“富饶中贫困”的。(12分)26.(26分)对于罗斯福新政,中国政论界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展望是:如果它不能在最近恢复昔日繁荣,它不是受一番巨大的修改(如计划经济等),就是要根本坍台,把地盘让位给一个新兴社会!”——《东方杂志》(1933年)“不首先改革现存的经济制度,不消去这一些的冲突与矛盾的根源……而要期待健全的复兴,那只能是痴人说梦。”——《东方杂志》(1934年)材料二1945年4月,罗斯福总统逝世,重庆各界举行各种悼念活动。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也发表了题为《民主巨星的陨落一一悼罗斯福总统之丧》的社论,指出“他(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1982年,罗斯福新政首次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历史概念被写入高中历史教科书。此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的学习主题之一。——据杨梅《“时空”坐标中的罗斯福新政》(1)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多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简述其产生的社会背景。(8分)(2)有学者认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政论界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更为客观、全面。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3)阅读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罗斯福新政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消失,为什么?1982年以后罗斯福新政成为中学历史教科书重要学习主题的原因有哪些?(10分)参考答案1.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归纳运用,解题的关键是准确地知道“新中国制定的第一个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具体时间,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制定的第一个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是在1956年,①三大改造是在1953~1956年,符合题意;②一五计划的完成是在1957年,时间不合题意;③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建国初,符合题意确;④导弹氢弹研制成功是在20世纪60年代,不合题意,据此分析可知①③符合题意,故选B。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2.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A正确,根据“单家独户的经营”“成立互助组”可选出A。而B,C都是三大改造后出现的,此时为集体经营。D与互助组无关。综上,本题选A.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三大改造3.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相关内容——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的“一五”计划。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其余A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和题干要求。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4.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鸟笼和小鸟是两者紧密联系的。即“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它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主流经济思想。故A项符合题意。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变革5.D【解析】试题分析:“中国人今天仍然生活在南方谈话的延长线上”,强调邓小平南巡对当今中国的影响。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最早开始于邓小平南巡之前,故A项错误;创办经济特区最早开始于邓小平南巡之前,故B项错误;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最早开始于邓小平南巡之前,故C项错误;2023年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正是践行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将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推向深入,故D项正确。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6.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中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期间农业比重虽然比较大,但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所以答案选A。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7.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主要是服务于工业化的目标。“一五”计划期间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所以B排除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和和平赎买,逐步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与材料无关,排除掉A。三年困难时期是指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掉C。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五计划。8.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漫画标题“猪羊肥大赛黄牛”可知该漫画的主题与大跃进运动相关,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规律,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漫画信息不符,排除。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9.D【解析】略10.A【解析】略11.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新思想;A项是两次会议的共性;C项是中共十四大的内容;D项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结果。故选B项。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工作重心的转移12.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建国以来的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依据所学可知,左图是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的改造,改变了土地的所有制性质,由农民土地所有制变为公有制,是对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右图是改革开放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给予了农民土地的经营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没有改变所有制的性质。分析选项,③④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项。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三大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3.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体制改革。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否定市场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A、B、D三项与题意不符,所以应选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4.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本可……但是实际上……反倒专注于……”等关键信息可知,材料并没有涉及中国农业技术革新和技术落后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排除A、B;但可以看出人口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所以答案选C;从材料中并不能得出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排除D。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中国农业15.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数据图片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获取信息的能力,从图中进出口总额柱状图可以看出,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增长,中国进出口总额不断增长,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①②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③表述不合史实;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增长也说明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持续增长,④符合题意,故选B。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经济体制改革16.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57年三大改造已经完成,推动了经济的发展;1979年改革开放已经开始,1993年是十四大以后,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故选A。B项错误,改革开放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而不仅仅是公有制的发展;C项错误,政治制度并非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还是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项不符合1957年的发展情况。。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转折·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历史性的跨越17.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解题时紧扣“不正确”,依据已学知识可直接得出ABD均符合史实,而C表述不合史实,我国对外开放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发展自己,不仅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还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故选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18.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①②③三项都正确,④项“一五”计划的完成只是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选C项。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D【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2023年,企业的行为是自发的,但是都与一只看不见的手息息相关”等信息可知,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其它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考点:现代中国的经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0.B【解析】略21.(1)特点: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东北成为重工业基地。条件: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订;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苏联的援建;广大农村和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2)特点:能源(石油)建设和国防科技成就突出。原因:周恩来等老干部和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工人的艰苦奋斗。(3)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4)探索中曲折前进,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道路。【解析】内容说明:本题及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一五计划”建设成就、第七章“文革”时期的建设成就和第八章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成就等内容。对这部分内容应相互比较、相互印证、归纳特点、探究成因。22.(1)儒家学派。(2分)思想核心:仁。(2分)(2)发展态势:曲折发展。(2分)发展的原因: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政府的支持;新机器设备、新技术的采用;实业救国的推动;近代教育的发展等。衰落的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局动荡等。(8分,每点2分,答出4点即可但要涵盖“发展”和“衰落”两个方面)(3)三大改造(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分)国际方面: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等。国内方面:深化改革开放(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10分,每点2分,答出5点即可但要涵盖“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问,有关于据片断一,指出同仁堂的文化理念与中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相吻合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同仁堂创立的时间上进行分析,它创立于清朝,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儒学思想,所以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有关于该流派的思想核心是什么的问题,依据必修三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回答即可。(2)第二问,有关于据片断二,概括近代同仁堂的发展态势的问题,回答本题需要把它转化成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背景及特点的问题来进行分析。依据教材进行分析整理,回答时要注意时代性的特点。有关于并结合时代背景简述其原因的问题,回答的原则同前一问的。(3)第三问,有关于据片断三,指出推动同仁堂在1954年转型的历史事件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953年至1956年是新中国对民族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依据这个关键性的信息进行分析该问题即可。有关于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仁堂经营模式改变的有利条件的问题,同样要注意材料内容给出的时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时期,这是国内的背景,国际背景是两极格局解体,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围绕这些信息回答即可。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同仁堂的经营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三大改造、国有企业改革23.(1)不同:近代对外开放只是在沿海和沿江的主要城市,(2分)而当代的对外开放则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分)原因: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失去独立自主,被迫对外开放;(2分)当今世界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改革开放,对外开放积极主动。(2分)(2)观点一:外因论(1分)政治:列强通过侵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如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行政权等,直至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2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逐步确立,使中国近代化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性。(2分)造成近代中国局势动荡,缺乏稳定的环境。(2分)经济:利用种种特权,对中国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把中国变成了它们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取得廉价原料的基地;(2分)中国的民族工业和传统手工业遭到排挤和打击,开始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分)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如在中国办工厂、银行,修铁路、开矿山等,以掠夺资源、市场和劳动力,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掠取高额利润,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观点二:内因论(1分)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缺少科技人才;(2分)传统的政治体制没有受到根本的冲击,守旧势力的反对与阻挠;(3分)自然经济长期居主导地位,工商业发展受到阻碍;(3分)传统观念的束缚,重农抑商思想的阻碍等;(2分)太多的政治运动、社会动荡影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2分)(3)美国民主共和制、英国责任内阁制。(2分)关系: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3分)理解:共和政体符合时代潮流,辛亥革命的失败不能说明共和政体的失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照搬西方模式,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救亡道路(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2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对外开放格局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开放的地点不同、开放的原因不同、开放的程度不同。不同的原因体现在中国近代的开放是战争失败的产物,现代时期对外开放则是经济全球化、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必然产物。本题也是一个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总结好的一个常见的问题,并没有任何新意。(2)在做本题时一定要注意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指的是“外因论和内因论”两个不同的论点,两种观点只需要选择其中的一个观点即可。“外因论”主要从外国的侵略扩张、疯狂的掠夺、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必然也就会延误中国的现代化。而“内因论”主要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出发,自身缺乏现代化的很多条件来进行合理的解释即可。(3)中华民国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国,所以,必然包括美国的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而中华民国为了对付袁世凯而专门又成立了责任内阁,而责任内阁又是英国的典型的政治体制,所以,必然又包括英国的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建国初期“特殊的民主方式”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是调整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而政治协商制度则是调整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民族区域制度主要是调整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所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失败的原因和含义。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中国近代和现代两个时期对外开放格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中国建国初期“特殊的民主方式”24.(1)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搞阶级斗争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分)(2)建立经济特区。(2分)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对外开放积累了丰厚的经验。(2分)(3)变化: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方位对外开放。(4分)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为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吸取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推动。(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的改革开放,(1)考查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在经济上的转折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搞阶级斗争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材料二涉及的是在1979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