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山西省忻州市原平解村乡三泉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21分)流浪的河流 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流中[注]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和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小舟自横,它那么安详,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个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鸳鸯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苍穹中撒下清凉的光辉…… 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上久久地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凉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样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注]流中:地名1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A.本文开篇描述河流和人类流浪的相似过程和不同归宿,蕴藉含蓄;接下来引申出流浪的目的;最后指出人类只有彻底摆脱物欲,才能最终走出流浪的误区。B.本文把空间上的流浪行为,提升到心理上的流浪层面,由对水的自由奔流的咏叹,引申出人生的意义,进一步升华了题旨,使全文富有思辨色彩。C.本文第三段描写冷水河,运用了排比、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冷水河细、清、静、荒凉的特征,为后文作者探寻河流的归宿并引出对流浪的感悟作铺垫。D.本文将抒情、议论寓于叙述、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情理相通,既富有形象的生动性又富有说理的深刻性,是一篇类似于《荷塘月色》的抒情散文。E.结尾句中“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是指“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和“流动的水”,因为正是这些“河流”和“水”,才使“我”感悟到生命在于运动的人生真谛。12.纵观全文,找出两处与“水才是一个整体”相呼应的句子。(4分)
13.“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如何理解划线部分的含义?(4分)
14.(1)“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与“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两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是否相同?(1分试加以说明。(2分)(2)简要分析这两个句子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2分)
(3)简要回答作者为什么说“那才是我永恒的故乡”。(3分)参考答案:11.B(3分)C(2分)(A项中“描述”改为“点明”,去掉“相似过程”;D项应为“前半部分以描述为主,后半部分侧重议论抒情,是不同于《荷塘月色》的哲理散文”;E项中感悟到“生命在于运动”不对。)12.1)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2)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
3)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4)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5)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本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找出两处即可给分)
2.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一夜芳邻王充间①说来也是一桩人生幸事,我竟然有机会在一个半世纪之后与蜚声世界文坛的勃朗特三姊妹做了短暂的邻居。②来到哈沃斯已是暮色微茫了。我投宿的小客栈与教堂隔着一条小道,特辟的西窗斜对着三姊妹的故居(现为勃朗特纪念馆),抬起头来便能望见里面的灯光。实在难以想象,这样几间看不出什么特色的普通石屋,从中竟升起了卓绝千古的文学之星,竟孕育出那些恢宏、壮美的传世杰作!凡是读过《简·爱》、《呼啸山庄》和《阿格尼丝·格雷》的人,有谁不为三姊妹天马行空般的瑰奇诡异的想象力,为她们书中捍卫独立人格、表达强烈爱憎的蕴涵,美得苍凉、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文笔而倾倒呢?③与她们同时代的英国著名的诗人马修·阿诺德写过一首题为《哈沃斯墓园》的诗,在深情悼惜勃朗特三姊妹超人的智慧、非凡的热情、强烈的情感之余,称许她们为拜伦之后无与伦比的天才。作为一个文学群落,“三姊妹现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是仅见的。难怪有人说,她们的出现是近代的一则神话。直到今天,西方还有人称她们为“文学的斯芬克斯”,一个难解的谜团。④天阴得更沉了,漫空飘洒起蒙蒙的雨雾,茫茫视域里一片潮天湿地。我简单地用过早餐。便急匆匆地一头钻进了向往已久的勃朗特纪念馆。这里资料比较丰富,实物也不少,几个展览柜中都珍藏着手迹、书稿,衣橱里存放着夏洛蒂穿戴过的衣服、鞋帽,厅堂里摆着艾米莉弥留之际躺过的沙发,还有安妮最珍爱的摇椅,各个居室的布置也都保持原貌。⑤从画像上看到,夏洛蒂一头短发,一双大而奇特的眼睛止水般的宁静,身材瘦小,举止稳重;艾米莉个头略高,一副神经质,不胜羞怯似的,显得落落寡合;她们的妹妹安妮长着一双略带紫罗兰色的眼睛,面孔富于表情,神态有些矜持。三姊妹的体质十分孱弱,患着同样的结核病。死神一直在这家庭里猖獗肆虐,七年间三姊妹先后弃世,分别得年三十九岁、三十岁和二十九岁。小妹妹死在几十英里外的一个市镇。骸骨没有运回;两个姐姐病逝之后,即被乡亲们安葬在本村的教堂里。⑥勃朗特一家基本上处于与世隔绝状态,一向清贫寒素,三姊妹童年是在寂寞凄苦中度过的,但精神世界并不空虚。父亲是一位牧师,性格有些乖戾,却酷爱文学,出版过诗集,早岁周游各地,带回来许多文学名著。母亲也是天资颖慧的,只是年纪很轻就去世了。三姊妹上过几年学校,由于秉性孤僻,与其他女孩子很少交往,更多时间是在家里自学,由父亲给她们讲课,或者跟随阅历丰富的女仆在荒原上闲步,听讲一些带有原始意味、充满离奇色彩的遗闻佚事……她们从老女仆那里了解到了社会上各色人等的生活方式和百式百样的人生厄运、家庭悲剧。⑦天气转晴,和煦的秋阳钻出了云层,枫香筛下来片片光影,教堂的七彩玻璃上映射着耀眼的光芒。“叮叮当当”,一阵钟声响起,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上午十一点,时间过得真快呀!还有几十分钟就要登上返程的班车,告别芳邻,同三姊妹说声“再见”了。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我请人拍摄了两张与故居的合影。回过头去,又凝神瞩望了好一会儿,想让这座不寻常的建筑牢牢嵌入我的记忆之窗。A.“凡读过《简·爱》……而倾倒呢?”一句,运用反问的句式,有力地说明了广大读者都非常喜爱夏洛蒂的恢宏、壮美的传世杰作。B.“她们的出现是近代的一则神话”一句运用比喻手法,既形象地赞扬了三姊妹的天才是超人的、无与伦比的,又准确地表明了“三姊妹现象”是非凡的、空前绝后的。C.第四、第七段两段的景物描写,由“阴雨”到“转晴”,前后呼应,不仅映衬了作者的不同心情,而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D.第五段中,叙写了三姊妹一个共同的特点:体弱多病,寿命短暂。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与许多高寿的文学家相比,他们的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就大大逊色了。E.最后一段,作者“请人拍摄了两张与故居的合影”,其目的是为了留下永不忘却的纪念,抒发由衷的仰慕之情。参考答案:3.阅读全文,完成下面题目。①从未过多地留意楼前那排我叫不出名字的树。②一天,忽然来了登高远眺的雅兴,一口气登上六楼阳台,凭栏放眼,无意间有了惊奇的发现:(A)楼前的树开花了!朵朵紫中透着粉白的花,一团团,一簇簇,合抱着条条刚刚活软起来的青枝儿,在微风吹拂下,温柔地舞动着,起起伏伏地如一片漾着香波的花海。看那繁盛的样子,不知在被我发现之前,它已经在那里寂寞地开了多少日子。③无意间的发现令我惊喜,也唤起我深深的内疚。阳春时节,只顾追随人流,陶醉于“桃红三尺,鸭绿一湾”的胜景,却忽略了身边这普普通通的树。多少次在路旁小路上漫步,却未曾想过抬起头,望望枝头是否有了春的消息;也根本不曾料到,这枝干皱裂的树会开出光润鲜亮的花来。可是,面对许多如我这般的人的疏忽与冷淡,这看似平凡无奇的树,在草长莺飞的季节,还是一如既往地让蓓蕾绽放枝头,无声地将生命的美丽尽情挥洒。④望着棵棵寂寞的花树,我的心被一股感动的潮水鼓荡着,眼前浮现出一张熟悉的笑脸来。⑤家乡的一个男孩,很有头脑,也很有才华,本可凭此谋一份不错的职业,享受舒适的生活,但他却着魔似地爱上了那身国防绿,中学毕业后到荒凉的地方守卫国门。许多朋友对此叹息不止:“哎,到了那人烟稀少的大西北,你就是再有才华,又有谁知道呢?”他却不以为然地笑了,说:“我不在乎有多少人知道我,我只想好好干,将来能够说,在大西北,我的青春曾经美丽过。”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确干得很出色,但也并没有因此声名远扬。边陲的军旅生活艰苦而寂寞。别后的信中,他常向我讲边疆的生活,字里行间没有一丝怨悔,充满了对西北高原和青春生命的热爱。⑥日子云烟般一天天飘远,那张熟悉的笑脸却从未在我的记忆中淡去。如今睹树思人,心被深深地触动,总觉得他与眼前的花树有一种无言的默契。⑦黄昏,又上阳台。正是夕阳流金百鸟归林的时刻。树下不断有穿着入时的人走过,大都行色匆匆,不曾注意头项那满枝的花朵。凝望春风中繁花灿烂的树——那夕阳下独自静立的花树。心头却少了几份惊喜,多了几份落寞和惆怅。不觉地,我又想起那熟悉的笑脸,想起祖国边陲的国防绿,想起在实验室里日夜钻研的学者,想起在城市晨曦中挥动扫把的清洁工……生活中多少美丽的东西,就像这眼前的花树,虽在平凡中经受着寂寞,但那份本质的美却潇潇洒洒地存在,不曾因少了欣赏的目光而削弱丝毫。
⑧我懂了花树的美丽,也懂了花树的寂寞。(B)它的寂寞是因为无人欣赏它的美丽,而它的美丽正是因为它承受了无人欣赏的寂寞。⑨于是,寂寞的花树成为我心中最美的风景。22.第⑨段中“寂寞的花树”象征什么?23.第⑦段中“心头却少了几份惊喜,多了几份落寞和惆怅。”这里的“惊喜”和“落寞惆怅”分别指什么?(各用一句话概括回答)24.读了《花树》,你想说些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或社会实际谈谈你的感受和领悟。25.文中前三个自然段中反复出现“从未过多地留意”、“无意间”、“忽略了”、“未曾想过”、“根本不曾料到”等词语。这些词语对中心的表达作用,最接近作者意图的一项是A.自责对美丽的花树所表现出的那种疏忽、冷淡的态度。B.批评包括自己在内的人们对美丽的花树所表现出的疏忽、冷淡的态度。C.衬托美丽的花树那种不事炫耀、甘受寂寞的品质。D.强调平凡而美丽的花树遭人冷遇、被人忽视的境遇。参考答案:22.象征那些乐于奉献而又甘于寂寞得普通劳动者和战士。
23.惊喜:无意间发现楼前的花树居然开出一树光润鲜亮的花来。落寞惆怅:行人大都不去注意头顶满枝的花朵。
24.花树与默默奉献者一样,都能经受寂寞,挥洒自己的品质美。
25.C【2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第⑨段中‘寂寞的花树’象征什么”,这就要求考生先到第⑨段找到“寂寞的花树”,然后到上文圈出与“寂寞的花树”相关的文字,分析其特点,再看所象征的对象。文章第四段说“望着棵棵寂寞的花树,我的心被一股感动的潮水鼓荡着,眼前浮现出一张熟悉的笑脸来”,第五段写这张笑脸所指的对象,即家乡的一个参军的男孩,“边陲的军旅生活艰苦而寂寞。别后的信中,他常向我讲边疆的生活,字里行间没有一丝怨悔,充满了对西北高原和青春生命的热爱”,第六段说“如今睹树思人,心被深深地触动,总觉得他与眼前的花树有一种无言的默契”,第七段说“不觉地,我又想起那熟悉的笑脸,想起祖国边陲的国防绿,想起在实验室里日夜钻研的学者,想起在城市晨曦中挥动扫把的清洁工……生活中多少美丽的东西,就像这眼前的花树,虽在平凡中经受着寂寞,但那份本质的美却潇潇洒洒地存在,不曾因少了欣赏的目光而削弱丝毫”,由这些内容可知,文中“寂寞的花树”象征那些乐于奉献而又甘于寂寞得普通劳动者和战士。【2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第⑦段中‘心头却少了几份惊喜,多了几份落寞和惆怅。’这里的‘惊喜’和‘落寞惆怅’分别指什么?(各用一句话概括回答)”,然后到第⑦段中找到题干中的引文,再结合前后的内容分析“惊喜”和“落寞惆怅”所指的内容,最后进行概括。“心头却少了几份惊喜,多了几份落寞和惆怅”,由前面“凝望春风中繁花灿烂的树——那夕阳下独自静立的花树”可知,此处的“惊喜”应是指无意间发现楼前的花树居然开出一树光润鲜亮的花来所引发的情感;由“树下不断有穿着入时的人走过,大都行色匆匆,不曾注意头项那满枝的花朵”可知,此处的“落寞惆怅”是因为行人大都不去注意头顶满枝花朵所引发的情感。考生结合这些内容作答即可。【2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读了《花树》,你想说些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或社会实际谈谈你的感受和领悟”,这就要求考生先要明确本文所写的内容,明确文中所塑造的“花树”的形象,然后结合“花树”的象征义来谈自己的感受。从文中来看,文章所塑造的花树是一棵“寂寞的花树”,即不被行人所注意的默默的开放的花树,同时作者由这些花树想到了那些驻守边疆的战士、在实验室里日夜钻研的学者、在城市晨曦中挥动扫把的清洁工,他们“虽在平凡中经受着寂寞,但那份本质的美却潇潇洒洒地存在,不曾因少了欣赏的目光而削弱丝毫”,考生根据这些内容来谈自己的感受即可。【2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文中前三个自然段中反复出现‘从未过多地留意’、‘无意间’、‘忽略了’、‘未曾想过’、‘根本不曾料到’等词语。这些词语对中心的表达作用,最接近作者意图的一项”,本题主要立足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对作者意图的分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从文中来看,文中塑造的“寂寞的花树”虽然绽放满树的花朵却不事炫耀,甘受寂寞,前三段中“从未过多地留意”、“无意间”、“忽略了”、“未曾想过”、“根本不曾料到”都是人的表现,人们的不留意对寂寞的花树起到衬托的作用,突出花树不事炫耀、甘受寂寞的品质。ABD三项都偏离了文章的中心,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合。故选C项。【点睛】理解散文中词语的意思要在原文寻找关键信息。具体步骤如下: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明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答案表述的原则: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是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从文中找。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来组成答案,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忠实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33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4.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片刻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疾:快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利足:脚步快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雕刻5.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③蚓无爪牙之利
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6.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选段文字中,作者用了一连串比喻,具体生动地论证了学习的重大意义。B.“不积跬步”“不积小流”的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难以实现远大目标。C.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D.用“蚓”的“用心一”和“蟹”的“用心躁”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有效地学习还要靠专心致志。7.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4.B“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5.B两个“于”前一个是“以、用”,后一个是“比”;两个“之”前一个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后一个是结构助词“的”6.A解析:A中“重大意义”应为“方法和态度”。7.(1)积累善行成为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喝黄泉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3)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安身,(这是)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略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母丧除,召至京师,授德清县丞。松江民钱鹤皋反,邻郡大惊,鼎镇之以静。迁起居注,承诏搜括故事可惩戒者,书新宫壁间。舍人耿忠使广信还,奏郡县官违法状,帝遣御史廉之。而时已颁敕书,丞相李善长再谏不纳,鼎偕给事中尹正进曰:“朝廷布大信于四方,复以细故烦御史,失信,且亵威。”帝默然久之,乃不遣物史。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是秋,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复以鼎为佥事。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鼎欲稽官吏利弊,乃令郡县各置二历,日书所治讼狱钱粟事,一留郡县,一上宪府,递更易,按历钩考之,莫敢隐者。八年,西部朵儿只班率部落内附,改鼎岐宁卫经历。既至,知寇伪降,密疏论之。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鼎既行,寇果叛,胁鼎北还。鼎责以大义,骂之,遂与成及知事杜寅俱被杀。(节选自《明史?熊鼎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B.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C.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D.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也称表字。文中的“伯颍”的“伯”是长子之意。B.迁,本意是指迁指移动,搬换,转变,在古代也可指变动官职。左迁就是降职。C.洪武,明朝第一个皇帝朱元璋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也可以作为表示年份)。D.山东,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指崤山以东地区,一种指太行山以东地区。文中所指崤山以东地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鼎卓有才能,处变不惊。他深受邓愈器重,留在邓手下任职;为母亲守孝后担任德清县丞,其时松江有人叛乱,邻郡惊恐,他冷静地控制了本县局面。B.熊鼎思虑周详,维护朝廷威信。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上已颁发敕令,此时又要查究;熊鼎认为朝廷应当取信天下,不应为小事出尔反尔,皇上这才作罢。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D.熊鼎面对威逼,表现出凛然正气。朵儿只班率部投靠朝廷,熊鼎察觉其中有诈,不久叛寇果然作乱,并胁迫他北还,他维护正义,责骂叛寇,最终被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2)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参考答案:10.C
11.D
12.B
13.(1)熊鼎到任,上奏罢免了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部贪官污吏得以肃清。(2)皇帝派遣使者慰问他,赐给他裘皮帽子,又派遣中使赵成召回熊鼎。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句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文句中的标志性的词语,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不应”“邓愈”“奇”“太祖”“以”“乃”。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山东是指山的东面。主要有几种说法,崤山、太行山、华山、泰山以东都叫山东,先秦时称崤山以东为山东,《鸿门宴》即是。文中是指相当于当今的山东省。大致为泰山以东。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选项违背文意。文中说的是广信郡县官员违法,皇帝却要颁发敕令表彰,而不是查究,也没有出尔反尔;李善长也为此事上奏进言,皇帝不听,熊鼎与给事中伊正进言,皇帝默然良久,这才不让御史送去敕令。13.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句中难点有“奏罢”“不职”“数十辈”“列部”,这些都是理解句子的关键,“奏罢”是两个词,“上奏并罢免”之意;“不职”意为“不称职”,是“不称职”的省称;“数十辈”难理解关键是“辈”字难理解,其实根据文章大意,很容易理解为“数十人”;“列部”就是“各个部门”之意。整体理解句子,抓住上下文,特别是上文“山东初定,设按察司”,就能理解主人公去山东上任,主要是监察官吏。(2)此句几乎没有什么难理解的词语,对译即可。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译文:6.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方山子传苏轼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③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④,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注】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④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敬重B.环堵萧然
萧然:冷落萧条的样子C.见方山子从两骑
从:跟从D.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使:假如6.作者邂逅方山子后“耸然异之”,能够体现方山子“异人之处”的一组是(3分)①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
②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③方山子世有勋阀
④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⑤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⑥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⑤⑥
D.①④⑤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传记作者有意不显其姓名,不录其字号,用绰号代之;开篇寥寥几笔写了这位隐士成长的三个阶段。B.作者谪居黄州,经过岐亭,意外发现这位隐士原来是自己非常熟悉的故人。故人一家虽过得清苦,但却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C.文章最后写“光、黄间多异人”,而自己却“不可得而见”,于是推测方山子或许可以看到他们,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将方山子归于“异人”一类。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也流露出对方山子们生活的向往。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4分)
▲
▲
(2)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指南录〉后序》)(3分)
▲
▲
(3)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3分)
▲
▲
参考答案:5.C从:带领6.D(③写方山子家世⑥写光、黄间异人)7.C(没有将方山子归于“异人”有误)8.(1)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呢?方山子也惊讶地瞧着我,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判断句、“何为”、“矍然”、“所以”四点各1分)(2)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天高地远,高声呼喊,没有人应答。(“穷”、“无聊”、“靡”三点各1分)(3)在魏忠贤乱政的时候,当官却能不改变自己的志节的,全国范围内,有几个人呢?(“缙绅”、“而”、“四海之大”三点各1分)【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他年轻时仰慕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一班侠士都敬重他。渐渐年龄大了一些,他改变了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显扬于当代,但是始终碰不到机会。于是晚年就隐居在光州、黄州一个名叫岐亭的小镇上。他住草屋,吃蔬菜,不与尘世上的人来往;放弃原有的车子和马(不坐),毁坏原有的帽子和衣服(不穿戴),徒步来往于山里,山里人没有谁认识他。人们看见他戴的帽子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于是就称他为“方山子”。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瞧着我,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招呼我住宿在他的家里。他的家里只看到周围空空地有四堵墙,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有自得其乐的神气。我惶恐地觉得他很奇怪。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嗜酒弄剑,挥金如土。十九年前,我在岐下,看见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携两箭,到西山游猎。只见前方有一只鸟飞起来,他便叫随从追赶射猎,却未能射中。方山子只身跃马向前,一箭便射中飞鸟。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道理,自认为是当代的豪杰。到今天回想起来好像不过几天的时间,精明强悍的神色,还在眉宇间显露,难道他真正是个在荒山里隐居的人吗?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能够让他从事政事,那么现在已经是个有名望的人了。他家原在洛阳,住宅花园雄伟富丽,可与公侯的府第一样。在黄河北岸还有田地,每年可以收取上千匹丝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全都放弃不要,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是一个没有自得其乐的人能够做到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特之人,常常假装疯癫,浑身污秽,但是不能够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见过他们吧。
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面各句,填入文段最恰当的一项是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又普遍地及于一切事物。诗人常常看见桃花在东风中灿笑,蝴蝶暮色中愁送春归,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画家和诗人是同样的,
。没有体得龙马的活力,就不能画龙马;要描一个花瓶,也必其心移入花瓶中,体得花瓶的力,方能表现花瓶的精神。A.但是画家更注重形式姿态的方面B.只是画家注重形式姿态的方面而已C.但是他们更注重形式姿态的方面D.只是他们注重形式姿态的方面而已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空格前是“画家和诗人是同样的”,后面强调“画家”,所以选B。8.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夏天的仙岛湖,是人们避暑纳凉、读书学习的好地方。B.大学生徐本禹远赴贵州山区大石小学支教,经过他的努力该校办学状况有了提高。C.评委们认为,“六和钟声”获奖的原因是因为它构思精巧,形象丰满,最具江南特色。D.为了避免海啸后暴发传染病,世界各国和印度洋受灾地区地方政府展开了巨大的努力。参考答案:A【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B项,搭配不当,“提高”改为“改善”,或者将“状况”改为“质量”“水平”等。C项,语意重复,删去“的原因”或“因为”。D项,搭配不当。错在“展开了巨大的努力”,改成“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故本题选A项。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大到联合国关于国际事务的争辩,小到生活中买东四时的讨价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思政课课件
- 气候的地区差异课件
- 校园安全伴我行课件
- 浴缸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数学课件软件
- 橄榄石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
- 汽车车衣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洁肤霜化妆品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皮革制旅行用衣袋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
- 油净化器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初中班级学生自主管理
- 车间泡罩岗位标准操作规程
- 2022-203学年(中职)《餐饮服务与管理》试题3试卷带答案
- 小学综合实践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神奇的影子》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
- TSG-R0005-2022《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2022版)
- 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 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 畜禽养殖档案记录
- 设计服务质量承诺及保证措施
- 剪映考试试题及答案
- 生物中考复习识图部分
- 小儿危重症的早期识别(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