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安徽省宿州市高集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卧龙岗散淡之人”张伯驹①1982年阴历正月十五,京华城内元宵节的大红灯笼刚刚挂上,张伯驹为夫人潘素庆生的鞭炮尚未点燃,自己却被救护车送进了北大医院。一介布衣,一身中服,一脸土色,惟一副眼镜显示他是一个文化人。2月26日,张伯驹告别人世。②张伯驹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镇芳之子(过继,生父张锦芳)。幼时即天性聪颖,有神童之誉。张镇芳为造就儿子的锦绣前程,在张伯驹17岁时,送他进了袁世凯专为贵胄子弟办的混成模范团骑科。毕业后,张伯驹先后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麾下任提调(秘书)。“宝马金鞭,雕冠佩剑,年少英姿,意气豪横”何等风光!他鄙视官场的尔虞我诈、争名逐利,忧心国事日颓,与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相距甚远,遂有“秦关百二,悔觅封侯”之叹,倒把看戏、学戏当成乐趣。他不顾父母强烈反对,脱去戎装,倾心学艺,醉心诗词、书画和戏曲,成了京城第一大玩家。诚如章伯钧所说:“中国文化有一部分,是由统治阶级里最没出息的子弟们创造的。张伯驹就在玩古董字画中,玩出了大名堂,有了大贡献。”③张伯驹有君子风节。方地山是寒云的老师,清高狂妄。袁世凯称帝时他不居官,题诗明志:“千年大睡浑闲事,何必陈抟见不平。利且不为何况善,安得高枕听鸡鸣。”张伯驹敬佩不已。方是时穷困潦倒,蜗居斗室,三餐不继。伯驹惠助,为不伤其自尊,巧借托收字画为名,以重金相酬。反右斗争时,京剧演员钱宝森批判他时言辞过激,钱去世消息传来,张托人带赙仪100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大数目,当时人均伙食费每月不过10多元。朋友劝他不必送这么多,意思一下即可。但他坚持,并说:“他批判我,不能怪他,更况当初宝森帮我打把式练武功的交情还在。”周汝昌先生亦曾对笔者说过,“伯驹先生雅量令人佩服。我年轻时对他的《丛碧词》一书的音律提了几十条拙见,他从善如流”。④张伯驹是举世闻名的大收藏家。他倾家荡产事收藏,又把收藏精品悉数捐给国家,这一豪举可谓空前绝后。⑤1936年溥儒出手的《照夜白图》被上海古董商叶某转售英国,张伯驹痛心不已。他知道溥儒手上还有件国宝——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担心此帖会重蹈《照夜白图》的覆辙,便请人往商于溥儒,可否相让。溥儒回话:他现在不需要钱;如转让,须20万元。张伯驹拿不出这笔巨款,只好作罢。1937年夏,张伯驹在火车上遇到老友傅增湘。傅告张,溥儒母亲去世,他是孝子,要为母大办丧事,手头正紧。言下之意,这正是求让《平复帖》的良机。张伯驹心想,两次求让溥儒不肯,此时旧事重提是否有点乘人之危?便说:“溥儒需用钱,我先借一万。”回到北平的次日,傅增湘就把《平复帖》抱到张家,说:“溥儒要价四万,他的意思不用抵押,一次买断。”就这样《平复帖》为张伯驹拥有。⑥1946年北平古的董商人马巨川想将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转手卖给洋人,张伯驹获知后,连夜赶到马宅单刀直入要收购。马巨川张口要800两黄金,意在吓退张伯驹。张气得拍案说:“马老板,此卷我收定了!不得闪失!”旋报告故宫博物院,希收归国有。故宫博物院回话无力收购。张伯驹急了,托人出面与马巨川洽商,几经磋商,马巨川同意降价以220两黄金转让。张伯驹将已寓居多年的弓弦胡同豪宅(原清宫太监李莲英的旧墅)出卖,夫人潘素把自己陪嫁的首饰变卖,方得以成交。一个月后,南京总统府秘书长张群差人来谈,云他愿以500两黄金收《游春图》,希割爱。张伯驹复函曰:“伯驹旨在收藏,贵贱不卖,恕君海涵。”⑦十五年后的1956年春,当国家号召买公债时,张伯驹手中无现钱,政协会上他表示将一生珍藏字画精品(共8件)卖给国家,所得款项全部购买公债①。此言一出,四座皆惊。⑧张伯驹的嘴轻轻一张,一生的心血就在刹那间消失。当年避秦,辗转陇蜀之间,为护这几件国宝,他们夫妇将画卷缝在棉被里,日夜提心吊胆,怕日本人,怕土匪,担心出意外,惶惶不可终日……刻下,夙愿得偿,喜悦固然,但不免有种骨肉难舍的痛楚和失落。若干年后谈及此事,张伯驹心态平和地说:“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是予所愿也!今还珠于民,乃终吾夙愿。”张伯驹捐献的岂单是国宝,而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选自《钟山风雨》)注:后改为无偿捐献,文化部奖励其二十万元人民币,张伯驹夫妇分文未取。(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张伯驹从专为贵胄子弟办的混成模范团骑科毕业后,先后在曹锟、吴佩孚等人麾下任秘书,一度让自己和父母都感到十分风光。B.钱宝森去世之后,张伯驹打算赠送赙仪100元,但张伯驹的朋友们觉得钱宝森先前对他批判过激,不值得张伯驹送这么大数目。C.张伯驹对马巨川说“马老板,此卷我收定了!不得闪失!”是情急之语,未经过考虑,事后只得求救于故宫博物院,希收归国有。D.保护国宝,夙愿得偿,固然值得喜悦,但不免有一种骨肉难舍的痛楚和失落。张伯驹的心态平和,但背后是一种面对现实的无奈。E.本文综合运用动作、语言等诸多描写手法,刻画了一个于乱世中坚守本心、传承文化、看似平凡、实则令人敬仰的文化人的形象。(2)章伯钧说:“中国文化有一部分,是由统治阶级里最没出息的子弟们创造的。”怎样理解张伯驹的“没出息”?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3)文章第三段写道:“张伯驹有君子风节。”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张伯驹有哪些君子风节。(6分)(4)文章结尾写道:“张伯驹捐献的岂单是国宝,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这种“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1)选E给3分,选B给2分,选D给1分,选A、C不给分。(A项中“一度让自己和父母都感到十分风光”无依据。C项“是情急之语,并未经过考虑”错。D项“是一种面对现实的无奈”不合文意。)(2)①张伯驹的没出息是因为他的选择不符合父亲对其锦绣前程的期望。②张伯驹的没出息体现在他鄙视官场,脱去戎装,倾心学艺。③诗词书画和戏曲中自有学问,一样可以玩出名堂,做出贡献。张伯驹并不是真的没出息。(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3)①扶危济困的仗义:巧借托收字画为名以重金相酬,惠助穷困潦倒的方地山。②不计前嫌的胸怀:不计较钱宝森“反右”时的过激言辞,在其去世时送去赙仪100元。③从善如流的雅量:虚心接受周汝昌对自己《丛碧词》一书的音律所提的意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4)①保存文化不遗余力:为阻止《平复帖》《游春图》被卖到国外,不惜倾家荡产买回字画。②面对高价求购不卑不亢:拒绝南京总统府秘书长张群以500两黄金收《游春图》的要求。③呵护国宝甘受艰辛:辗转陇蜀之间时将画卷缝在被子里,日夜提心吊胆,费尽心思。④传承文化不计得失:将所藏字画精品全部捐给国家,不求为己所有,但求传世有绪。(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突破思维的创造——记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专家林俊德
1963年5月,在北京通县一座马蹄形楼里,25岁的林俊德被任命为项目组长,承担起核试验冲击波测量仪器的研制任务。此时,他步入研究所还不足三年,谈不上丝毫经验,甚至连冲击波的样子也一无所知,项目组成员全是些初出茅庐的大中专生。
稍微有点儿阅历的人应该知道,50年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极端落后、物质供应极度匮乏、意识形态严重禁锢的时期,年轻的林俊德能被委以如此重任,能被给予如此空间,能被提供如此支持,即便放在当今,似乎也是难以想象的。
已经无从考证其中的理由,据一些老战友回忆,似乎上级也并不寄希望能搞出成果来。当年,同时开展该项工作的还有好几家单位,包括工程兵三所、中科院自动化所和声学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等,林俊德率领的这群“娃娃兵”顶多算个候补。不过,从最终的结果来看,领导们的目光显而易见是准确的,决定无疑也是英明的。
每天天不亮,囫囵吃点儿东西,林俊德便从通县出发,匆匆赶往中关村,一头扎进图书馆,依次拉开一排排书橱,挨个抽出一盒盒目录,在浩如烟海的卡片里做大海捞针,往往不是文不对题,就是片言只语,看上去像是标题新闻,总是大失所望。
无数次的无功而返,反而给林俊德提供了足够的自由空间与想象天地,激发了他离经叛道的秉赋与天马行空的个性。
公共汽车行驶在寂寥的长安街上,晨曦的一抹霞光染红了大街两旁的雄伟建筑,林俊德手扶把手,站在车厢中央,眼睛望着窗外的景物,心里却在苦苦思索着冲击波测量仪的设计方案。
忽然,“当”的一声响,把林俊德从冥思中惊醒,接着,又是“当——当——当—”数声,一遍遍刺激着他的神经。老林循声望去,在电报大楼的塔顶,一座圆形大钟正在准点报时。老林心念一动,脑子里‘噼里啪啦”响起一阵电闪雷鸣,犹如醍醐灌顶,霎时间,禁不住舞之蹈之哈哈大笑起来,令一车人侧目。
原来,正是那几声钟鸣,使他联想到指针后面的钟表机械,从中获得灵感,以钟表发条作动力,异想天开地创立出钟表式压力自记仪的设计方法,进而摈弃了经典繁杂的测量途径,绕过了精尖高难的电机工艺。
一返回宿舍,林俊德卷起铺盖卷,光着膀子,撅起屁股,趴在床板上开始搞设计,画草图……项目组借住在协作单位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屋子里,十几个人睡上下铺。正值盛夏,拥挤的宿舍里热如蒸笼,林俊德头顶一块湿毛巾,肩搭一块湿毛巾,汗水还是涔涔而下,不光腰带裤头透湿,连一张张的图纸也被洇得汗渍斑斑。
进入加工阶段,林俊德起早贪黑奔波于各个协作单位间,一道道走工序,同工人师傅们熬通宵,拿起锉刀、起子自己打磨齿轮装配零件。返回宿舍后,顾不得歇息,摊开一桌子闹钟、秒表和发条,戴上放大镜,在白炽灯下夜以继日地调校机械,那份兢兢业业活像一个一丝不苟的钟表匠。
仪器研制出来,需做环境试验和灵敏度标定,缺乏设备条件,林俊德更是因陋就简,土法上马。没有气瓶和空压机,他钻入通县大街的铁匠铺里,自己动手焊贮气罐,用打气筒打气,做了个简易的空压机。做光电开关试验时,林俊德戴上宽沿草帽,背上万次闪光灯,在烈日炎炎的旷野里纵横往来,上窜下跳。
此时此刻,①身小体单、缄默内敛的林俊德,像是一位放浪形骸的行游诗人,确切地讲,更像那位创作《草叶集》的惠特曼,或许,还有几分写下《巴黎的忧郁>的波德莱尔的气质,尽管,他从来不看诗,从来不写诗,也许,根本不知道这世界上存在惠特曼,存在波德莱尔,但②他那桀骜沉郁的诗意已经融入到了那个土里土气的罐头盒里,渗进那些纹丝合缝的齿轮当中。
当年年底,林俊德带着他的罐头盒参加了北京官厅水库的系列化爆试验,不仅清晰地记录下冲击波压力波形,而且体积小、重量轻、抗干扰能力强,各项指标远远超过了那些体形庞大、出身高贵的家伙,赢得方方面面认可,从而争取到参加首次核试验的‘嗵行证”,最终被正式列入核试验的重点项目。(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林俊德25岁就被任命为核试验冲击波测量仪器的研制项目组长,是因为50年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物质匮乏,思想封闭,像他这样的年轻的人才确实难得。
B.林俊德从电报大楼的塔顶,一座圆形大钟正在准点报时中获得灵感,创立出钟表式压力自记仪的设计方法。
C.尽管林俊德生活的环境艰苦、简陋,从事的工作枯燥、劳累,但作者却想象他是位充满激情的诗人,他在那些简陋的实验中融入和渗透着桀骜沉郁的诗意。
D.林俊德率领的这群“顶多算个候补”的“娃娃兵”最终取得了核试验冲击波测量仪器的研制成功,说明了工程兵三所、中科院自动化所和声学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等科研水平不高。
E.本文记述了林俊德在工作环境艰苦,实验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因陋就简,克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重大的试验课题的感人事迹,赞扬了他为科学殚精竭虑的献身精神。(2)在科学研究上,林俊德的“离经叛道的秉赋与天马行空的个性”反映在哪些地方?请简述理由。(6分)(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6分)(4)林俊德的成功给人哪些方面的启示?请结合文中内容作答并就某方面的启示谈谈自己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寂寞出学问——《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也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致敬,是非常必要的。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秦绍德: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记者: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而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到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秦:应当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记者: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当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的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着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着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原载《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删改)19.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做了倡导?(5分)20.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4分)21.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6分)参考答案:19.①治学精神方面:要有坚守学术,静心求实的精神;②治学态度方面: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热爱;③治学环境方面:媒体与学者应当形成良性关系,要弘扬学术精神,学术成果而不是学者的私生活。2021.①这种倡导是复旦大学发出的,所以“关乎复旦”,同时这种倡导又是推而广之而向所有学术界同仁倡导的,所以,“不止于复旦”。②倡导是向复旦全体教师的,所以“关乎教师”,而在各行各业都有学者,他们“做学问”都需要“寂寞”,所以,这种倡导“不止于教师”。19.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根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筛选出信息在原文的合理相关的句子,再加以提炼。访谈在记者的提问和总结的带动下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均为秦绍德对“寂寞出学问”不同方面的认识,由此分别列出要点即可得出答案。21.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题的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作答时也应该紧密结合文章作答,言之成理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注释]①硅硅(k6ng):浅薄固执的样子。②斗筲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斗、筲喻度量的狭小。(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能够在行为上虽曾有令其羞耻之处,但当他出使各国时,能不负君王使命的人。B.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属最后一个层次的。C.孔子认为不问黑白,一味讲信用,只知贯彻自己言行的人,只是小人罢了。D.对当朝的执政诸公的言行,孔子颇为鄙视、不屑,认为他们连小人也比不上。(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3分)参考答案:(1)A(“行已有耻”是指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动)(2)不矛盾。孔子的“信”即守信、讲信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但他并不是片面无条件地推崇“信”,而是说要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一)《论语·为政》: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注】①孟武伯:鲁国当政大夫孟懿子之子,“武”是他的谥号。谥号是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二)孟子曰:“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1)第一则材料,画线句中的“其”字,一般解释为“子女”;而在当代学者徐志刚的《论语通译》中,则将“其”解释为“父母”,将句读标点为:“父母,唯其疾之忧。”据此,分别解说画线句的不同意思。并请解读第二则材料中孟子有关“孝”的观点(6分)第一则材料的两种理解(4分):①
②
对第二则材料的解读(2分):
(2)按要求完成微写作。请关联材料中孔子有关孝的解读的第一种理解与孟子对孝的解读,结合当前生活实际谈你对孝的认识。要求:中心明确,结构相对完整,层次分明,语言简洁、生动、形象;不超过150字。(6分)参考答案:(1)①使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②对父母,要特别担心他们的疾病。(每点两分)对第二则材料的三种参考解读:①父母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只有我们孝顺父母,父母喜从心生,健康长寿,我们就能从父母处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如此,我们奋进之途又有何忧?②孝顺父母,父母安康,家庭详和,天下和乐,人人尽享其乐,众忧自解,③父是天、母是地,天地风调雨顺,万物滋生。孝顺父母,父母安康,天地谐和,我们何忧?(只要解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2)孔子认为,子女对父母最大的孝就是,当我们奔波在外时,让父母只担心我们在外是否吃饱穿暖,身体健康与否,而不是要担心我们的品性问题,行为问题。孔子的言外之义就是我们对父母最大的孝就是修养自身,让自己品行高尚,让父母因你的所为而欣慰,如果我们的品行卑劣,那么就会让在家的父母蒙羞,这应是最大的不孝,如孟武伯尚武,尚斗,在孔子看来这是一种卑劣的品行,是违背仁,家中父母必为之而蒙羞。让父母忧其疾,而不忧其行,就是孝。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家中父母也就喜从心生,身体也就康健,在外求学或奔波的我们也就心无忧虑,前行无挂碍,行事更顺,少有忧愁。让亲少忧,便是孝于亲;孝于亲,便能解忧于心。以上不是范文,而只是对孔孟孝观的关联解读。计分标准:避开孔孟的观点来谈孝的,0—3分;只从其中孔或孟的观点来谈孝的,扣1分,关联孔孟的观点来谈的,3-6分,不联系实际的,扣1分。具体等级,同作文阅卷标准。
6.
参考答案:8.C(表:上表,上奏章。动词)9.B(B且:暂且,姑且。A为:作为/是。C乃:于是/是,就是。D于:在,表处所/比,表比较)10.D(作者没有“规劝”和“吸取历史教训”的意思)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阅读相关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吴菊萍,阿里巴巴员工,浙江嘉兴人。2011年7月2日下午1点半,杭州滨江区一住宅小区,2岁女童妞妞不慎从10楼坠落,楼下经过的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过去用左臂接住了孩子。小女孩后来经过医院全力抢救最终康复,救人的吴菊萍,手臂骨折,受伤较重。其事迹感动国人,感动世界,她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经网友提议,杭州市政府出资为吴菊萍在钱江新城市民中心建造了一座雕像。这座雕像的底座上还需要镌刻一段文字,请你完成。要求:(1)语言富于文采,不少于两种修辞手法;(2)字数在25—50字之间。参考答案:答案示例:美丽纤细之手成为爱的化身,它接住的是孩子,托起的是生命,是希望,是未来。解析
撰写的文字,内容上,切合雕塑内容,或颂扬,或富于哲理;形式上,符合题目的修辞、字数等方面的要求。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创新的概念与过程》课件
- 《环境科学知识讲座》课件
- 搅拌站设备承包安装合同书范本(2篇)
- 2025年广西从业资格证货运考试试题答案
- 2024年甲乙丙物流服务合同
- 2025年濮阳驾校考试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
- 2025年银川如何考货运从业资格证
- 2025年长沙下载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
- 2024年度城市出租车运营权租赁合同书3篇
- 2025年昭通货运上岗证考试题答案
-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 (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 人教版
- 【初中生物】脊椎动物(鱼)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
- 聘请专家的协议书(2篇)
- 办公环境家具成品保护方案
- 《新的实验》教学课件1
- 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英语真题(含解析)
- 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基础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4.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 诺如病毒课件教学课件
- 收二手贵重物品协议书范文
-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种子植物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