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开题报告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包括目前同类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发展趋势以及对本人研究课题的启发):文献综述1.引言1.1.选题背景:经过近100年的发展,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系统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方面,推进体系也不断出新的问题,如推广资金投入不足、推广市场不完善、各地地形差异、居民接受能力弱等等。据农业部统计,每年,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成果超过5000项,但转换率仅为40%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发达国家无论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现代农业科技普及程度及对农业进步的贡献程度均已超过80%,中国和发达国家在农业科学技术应用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我们要建立一个合理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涉农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这一因素已经严重限制了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追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通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所造成的,这不仅致使造成我国农业科研成果的大量浪费,大量科技成果无法应用到实际,也会造成农业人才对科研积极性不强,并反向阻碍我国农业科技的进度。作为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目前,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成就的缓慢转变和缺乏土地流转的经验导致了农业的低工业化水平。因此,加强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农业科学技术普及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1)河源市要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体系建设日趋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推广队伍多、功能强的立体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初步成型,发展态势良好,农、林、渔等各个行业都有专门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推广员、农技推广遍布农村地区生产的各个角落,发展成为农业和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服务的一项社会公共事业,从单纯的推广农业科技,发展到涉及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范围的扩大,也就是注定了推广体系是需要面对的实际情况问题也就会越来越多。这也就需要推广体系不断完善,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科技的需要,满足推广对象需求,让农业科技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2)河源市农业发展的需要河源市市委市政府按照“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全市积极认真落实十九大会议精神,以现代农业为发展方向,以加强主导产业和发展庄园经济为工作重点,以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支撑,以确保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第一要务,加大项目竞争和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整个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核心,是农业科技转化为农业技能、转变为农业生产力必须要经过的重要一环,只有通过合理的完善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才能有效解决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了解不足、实践复杂、人员不足、科技素质低等实际问题,促进农业的不断发展。1.2.选题意义:(1)研究意义根据国家对我国大陆地区人口以及耕地、林地等相关的数据统计,得到数据是截止到2018年底,国内地区人口达到14亿,耕地21.05亿亩、园地2.16亿亩、林地38.21亿亩。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一直都是我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我国人口压力较大,资源十分匮乏,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更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技成果的作用,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中间作用,不断将科技成果应用到农业,并根据农业的实践情况找出科技的适应能力、适用状态和产生的经济效果,同时找出农业科技在应用上的不足,为改进农业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提供支撑。对河源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微观建设研究则在学科的整体宏观研究基础上更为具体,是由面到点,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研究的更进一步扩展与深化。就此而言,研究河源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亦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科意义和现实意义。(2)实践的现实意义研究河源市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情况有利于指出河源市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上的不足,如资金欠缺、职能不明确等,为河源市的农业推广体系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并及时应用到工作实际中,以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相关利益人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科技进步等信息,为完善河源市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指明方向,更好地促进河源市的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民增收、农业发展。(3)理论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河源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进行研究,探索如何进一步开展河源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构建一个更为农民接受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于推广农业科技推广理论具有重要意义。2.国内外对此类话题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2.1.国外对此类课题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国外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日本等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具有先发优势,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都比较丰富,技术推广体系和制度等也较为成熟。产业革命所引发的理念变革和科技进步推动了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社会,英国的推广工作开展较早,但是对该领域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学术研究则发源于美国。美国脱离英国以后,逐步在全美构建了一个将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和官方及非官方的推广机构融合在一起的产学研机制。在“莫里尔法案”的颁布,是已经明确了每个州都要成立一所农业专业高等院校,对相关的农业知识进行教授。在多年以后,“哈尔滨奇法”就版行是明确了在全美各州设立农业科研院所。首次将农业技术推广作为一门学问进行学术研究的是一位美国人,他不仅是从整体上构建了农业科技推广的基础理论,而且也对农业技术传播的手段和途径、信息传播技巧和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接受、使用程序等具体的方面是进行了相关的研究。XingD运用系统分析手段从全局角度对农业技术生产、传播和扩散以及被农民运用到生产中这整个过程进行了研究。他在文中直接就提出,新技术、新成果的传播及有效运用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他还提出农业新技术的生产、传播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三个最为核心的部分。很多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农技推广的方式方法和影响因子方面。Zhi-YangW等人对农技推广模式进行了研究,其提出的基于政府的农业推广、基于市场的农技推广、基于高等院校的农技推广、基于非官方组织的农技推广和综合以上五种的农技推广等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Yu-MingLU是指出,在农业技术传播过程中虽然有很多要素影响信息扩散的效果,如传播途径、手段等,但是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人,即农业技术的接受者——农民的知识素养和文化素养。研究指出,农业技术使用者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在农业生产中自主总结经验;二是新技术、新知识专门培训;三是农业专业学习。这些成果可以用来指导我国现有的农民知识素养的养成。HuZ指出:要明确政府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重要作用,把国家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转变为私人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将经营获取利益和公益不求回报区分开来,不断丰富农业科技推广的内容,除了农业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服务和指导外,为了满足农民的基本内部需求,他们还在家政服务、发展社区服务功能、建设公共设施、教育和培训年轻人、改善农业生活、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向农民提供帮助。DelgadoS认为通过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和优化农业科技投入的结构和功能,传统农业在科技的支持下发生了转变,从而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还有学者研究指出,农业技术推广并不仅仅指知识的扩散和传播,而是包括新技术从研发到运用到实践当中整个过程,所以从经济角度进行农业技术供求关系分析成为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领域。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方面,HoltJE主张利用经济学中的需求决定供给理论按照需求端的信息构建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型,然后据此和具体情境,整合人、财、物等各种因素,理顺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行之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2.2.国内对此类课题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农业生产者对新技术和新观念的需求也逐渐旺盛。学界对农业推广制度、方法、体系等的关注也逐步增多,出现了大量的教材专著等,如“农业推广学”、“农业推广原理与技能”等等。根据相关的统计发现,在90年代的时候,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论文共有287篇,研究热点主要是对荷兰、以色列、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制度、方法、政策等的介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行为,试图找出影响其行为的因素。指出收入水平低和社会地位低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工作中感到不安的直接原因。这一时期农技推广体系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研究成果较少。(1)基于政府行政手段的农业科技推广的研究较为关注学者们通常认为,公共和公益性是农业科学推广的适当属性。因此,推动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由国家行政力量在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现代农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刘春芳等研究指出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存在投入低、体制不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效率低下、服务项目单一、农技推广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等问题,同时指出只有明确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公共性和公益性才能抓住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的核心,主张农技推广体系要有具备公益性,政府要在其中扮演管理者、决策者、主导者等角色,承担农技推广的主要责任。吕洪霞等研究认为我国农技推广取得了很大成就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职能定位模糊、管理体制不顺、缺乏激励机制、推广方式单一等,提出提高财政支持力度和从法律上明确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属性,加强政府责任等措施。涂立超在对湖北省农技推广体系调研基础上,分析认为现有问题主要是有事业单位改革中将农技推广机构分离出去使之成为自如盈亏的企业组织造成其职能定位模糊,难以开展有效服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面临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薄弱、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最后指出,只有坚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体系,加大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投入和建设,提高其服务积极性和能力。(2)对非官方组织推广农业科技的研究学界另一观点认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需要由政府主导,从政策法规、财政等方面予以支持,也需要更多民间组织的积极参与,将市场要素引入到农技推广事业中,根据农业生产者的支付能力和意愿,有针对性地推广科技服务,作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补充,可以大大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业科技应用。裴亮着重介绍了阜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改革成果,作者认为阜阳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公共服务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特色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称为是“阜阳模式”,也就是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补充”的发展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公益性和商业性农业技术服务供给中的不同职能,以硬件升级为载体,建立以农业经营者需求为导向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实践证明,吸引社会非政府组织加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借助市场力量推广农业技术,能够很好地促进农业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3)注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国内有学者认为: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农技推广的基础,只有加强农业创新投入,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农业科研机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才能产生更具效益的农业科技成果,才能为现代农业提供新技术、新成果,促进农业发展。苑鹏针对中国农业科技体系存在各种障碍。建议建立合作创新机制,加强产学研结合,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三位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孙东升认为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供给的主要因素是农业科技体系不完善的制约、农业科技创新供给动力不足、农业科技创新投资严重不足、农业科技供给市场失灵等。提出了改革传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市场建设、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等对策和建议。虽然研究者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及框架认识不同,但是政府主导、非政府组织参与、产学研结合、市场化与公益性相结合等要素是适合我国现状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所不可或缺的,这已经成为了学界普遍共识。但是对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概念、模式、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农技推广在未来面临的挑战等相关理论及实践还有待于学者更加深入的研究。3.总结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国外对农业科技推广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早,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采用定量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应用了经济学、农业、社会学等学科。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外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甚少,也很少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这也是国内学者关注的主要焦点之一,着眼点都放在对我国农技推广机制上,对体制改革及系统的优化构建研究的较少;对国外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经验介绍以及与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对比研究也是一个热点,主要集中在政府主导、产学研结合、非政府组织的介入、引入市场竞争等;但是,相关文献中对农技推广体系的新观念、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全面;对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现状研究的较多,但是对某地或某区域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及体系优化对策建议的实证研究成果较少。附:参考文献:[1]刘春芳,王济民,梁辛.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2009(10):27-29.[2]吕洪霞,丁文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和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5(06):48-53+81.[3]刘钦,孙洪武.国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分析与借鉴[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7):225-228.[4]苑鹏.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创新[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5]孙东升.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参考,2003(43):46-48.[6]杜华章,赵桂平,严桂珠.江苏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探索与创新[J].山西农业科学,2016,v.44;No.359(01):89-95.[7]涂立超,梅方竹.新时期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与创新模式探讨[C]//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0.[8]孙庆杰.安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9]裴亮.阜阳地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2016.[10]吕国朝.以企业为主体,整合社会资源,创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J].河北农业科技,2007(10):6-7.[11]陈亚丹.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宁波经济丛刊,2005(5):23-26.[12]梁镜财,侯春生,徐志宏,etal.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构建与成效践行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24):46-50.[13]揭筱纹[1],顾兴树[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双核心模式”研究[J].求索,2009(2).[14]郭玉山.国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类型和推广方法[J].天津农业科学,1994(2).[15]邵喜武,郭庆海.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论纲[J].农业经济,2009(01):84-85.[16]陈晓华,徐桂华,徐文娟.大学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思考[J].农机化研究,2005(04):299-301.[17]颜怀坤,秦自强.国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经验及启示[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1):356-357.[18]崔春晓,李建民,邹松岐.日本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组织框架、运行机制及对中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2013(04):8-10.[19]XingD.Discussionon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extensionsysteminbasiclevel[J].HunanAgriculturalMachinery,2013.[20]Zhi-YangW,Yuan-YuanQ,Chang-LianW,etal.Frameworkandkeytasksofconstructionof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systeminGuangxi[J].JournalofSouthernAgriculture,2013:360-365.[21]Zhi-YangW,Yu-MingLU,Chang-LianW,etal.Currentstatusofindependentinnovationsystemfor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inGuangxiandthestrategiesforitsdevelopment[J].JournalofSouthernAgriculture,2011.[22]WuY,HuZ,XiaoB,etal.DesignofSystemSchemeandOperationmechanismon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ServiceSystem`110'[M]//ComputerandComputingTechnologiesinAgricultureII,Volume3.2012.[23]DelgadoS,ElmalehS,FDíaz,etal.Ammoniaremovalinadeepreclaimedwastewaterreservoirbeforeagriculturalreuse[J].WaterScience&Technology,2001,43(10):125-132.[24]HoltJE,SchoorlD.Thesystemlevelofchangeanditsimpactontheroleofagriculturalorganizations[J].AgriculturalSystems,1986,22(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标准化枸杞批发买卖合同版
- 元旦活动策划集锦15篇
- 水资源的调查报告
- 军训拓展心得体会15篇
- 技术员年度总结10篇
- 竖向荷载作用下群桩效应
- 关于七年级语文说课稿3篇
- 酒店的工作总结10篇
-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节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教学实录2
- 广东省东莞市黄冈理想学校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 第1章 第5节 综合活动:创作校园报刊教学实录 粤教版
- 彩色简约鱼骨图PPT图表模板
- 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实现安全生产方针与目标的保障措施
- 招聘与录用选择题
- 营销中心物业服务标准讲解
- 周视瞄准镜的初步设计-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小学期作业
- Writing写作教学设计
- 中国农村信用社支票打印模板xls
- 压力管道安装工艺和检验规定
- 上海市宝山区2019届高三英语一模含答案
- 小学英语语音专项练习题(附答案)
- 《数与形》教学反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