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言律诗赏析10题(选择题)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泊岳阳楼下
杜甫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浩瀚,山城高耸。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C.杜甫十分重视炼字,在本诗中也是如此,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D.“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庄子·秋水》中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E.本诗承转顿挫,有跌宕之致。首联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经行岚州
杜审言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2.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中的“春光晚”“气候寒”点明了边城岚州的环境特点,从而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B.“往来花不发”紧承首句,从空间角度写出了诗人行程的变化,表现了岚州城“春光晚”的特点。C.“新旧雪仍残”中两个形容词连用,通过诗人对所见景物的细致观察,写出了边地的“气候寒”。D.尾联两句既表现了诗人惊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也写出了诗人不畏艰险奔赴前程的乐观情怀。E.诗歌的情感较为丰富,有对边地苦寒的慨叹,有对山水美景的赞赏,也有自己以国事为重的情怀。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客游
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3.以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B.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C.“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倦夜①
杜甫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②。[注]①此诗为广德二年写于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②徂(cú):流逝,消逝。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竹凉侵卧内”暗示诗人宅旁有竹林,“绿竹助秋声”,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生凉,引出后文的秋景。B.“野月满庭隅”描绘出一副郊野茫茫、秋空明净的村居月夜图,也使人联想到诗人思绪的广阔和遥远。C.“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是写月亮西沉,萤火虫闪着微弱的光芒,竹林旁栖宿的鸟儿已然睡醒,互相呼唤着准备起飞,来迎接新的一天。D.“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两句含蓄的暗示了诗人失眠的原因,传达了忧愤的心情。E.这首诗前六句写景,由远及近,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正是“情中之景”。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送樊侍御使丹阳便觐
岑参卧病穷巷晚,忽惊骢马来。知君京口去,借问几时回。驿舫江风引,乡书海雁催。慈亲应倍喜,爱子在霜台。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属于觐省诗,是古代官员被朝廷批准回家探望家人的诗歌,本诗中“便觐”是指樊侍御史奉朝廷的命令前往丹阳期间回家乡省亲。B.“知君京口去,借问几时回”一句表现了亲人们对樊侍御史的思念,一知道他的去处,就在打听什么时候回来。C.“卧病穷巷晚,忽惊骢马来”一句中的“骢马”一词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侍御史”的官职。D.“霜台”即“御史台”,正与诗题暗相呼应。不称“御史台”而称“霜台”则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含蓄性与多样化的特点。E.“慈亲应倍喜,爱子在霜台”一句写出樊侍御史的家人对儿子在仕途上大有作为的无比高兴之情。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归嵩山作
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闲适。B.“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自己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因。C.“闭关”既指关门的动作,也含闭门谢客之意,以此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要与俗世隔绝。D.读完全诗,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淸悲苦,再到恬静淡泊。E.对于写景与抒情,本诗更注重后者,意境幽美清新自然,写景中寄寓深情,情感真切动人。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鲁山山行
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首联运用了倒装的语序,意思是说,群山高高低低恰好与我喜爱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契合。B.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诗人在山中行走,眼前的山峰自然移步换形,呈现出不同的模样,着一“好”字,写出了诗人美的感受。C.在幽深寂静的山路上独自行走是容易迷路的,一个“独”字流露出诗人的孤独感,一个“迷”字又表现出诗人的迷惘和惶恐。D.颈联写山行所见,“霜落”和“林空”点出了时令,“熊升树”和“鹿饮溪”是动景,诗人运用以动衬静的写法,突出了山林的幽静。E.这首诗与杜牧的《山行》一样,都是写在山路上行走时的所见所闻和心情,有异曲同工之妙。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寄外舅郭大夫①
陈师道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注]①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慨赴蜀任职,陈因家贫,无力赡养家室,所以妻子和三个子女都随郭概赴蜀。陈则留在长安。此诗是分别后作。外舅: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即使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内心独白。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道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但又害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D.颈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距离遥远不算什么,亲情不会因此而生疏,关键是家人的身体要健康,这既是作者对妻儿的安慰,也是自我慰藉。E.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①
杜甫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注]①这首诗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的首句描写月亮,“明镜”写出月光的明亮皎洁,“飞”字富有动态美。B.“归心折大刀”运用了典故,吴刚砍树的大刀竟被折断,可见其归心之切。C.颔联用“转蓬”比喻自己飘泊的生活,借“仰天高”表达回归朝廷的愿望。D.“水路疑霜雪”把路上的霜露比喻成洁白的雪,营造出了清冷孤寂的氛围。E.本诗即景抒怀,诗人看到象征团圆的中秋之月,抒发郁结于心的苦闷愁情。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别房太尉墓①
杜甫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②,把剑觅徐君③。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注]①房太尉即房琯,玄宗幸蜀时拜相,为人比较正直。至德二载(757),为肃宗所贬。杜甫曾毅然上疏力谏,结果得罪肃宗,几遭刑戮。②谢傅:指晋代谢安。他在面对符坚率百万大军征讨时,还在与谢玄下围棋,从容击退了敌兵。③徐君:典出《说苑》:春秋时吴季札聘晋,路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死,遂解剑挂在坟树上而去。意即早已心许。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题目中“别”交代了事件,而“房太尉墓”交代了地点。整体上看交代出此诗的目的是致哀亡友。B.诗人虽然公事在身,行色匆匆,但还是驻马暂留,来到孤坟前哀悼亡友,可见两人之间情谊深厚。C.诗人在房太尉坟前洒下许多伤悼之泪,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房太尉坟前如此凄凉,令人心伤;二是诗人与房太尉感情深厚,凭吊时内心极为哀痛。D.诗人哭墓之哀,似乎使天上的云也不忍离去。云层压得很低,还下起了细雨,仿佛上天也和诗人一样悲伤。E.对棋、把剑两句运用典故,一文一武形成对比,又照应前两联,道出痛悼的原因,布局严谨紧密。参考答案:1.(5分)D
E(D项中典故出处错误,“鲲鹏”“图南”出自《庄子·逍遥游》。
‖颈联意思是“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接下来尾联以“图南”“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顺承上句的情感又更升一层。由此可见,E项尾联写鲲鹏图南正是承接颈联“才难尽”“气益增”而来,并非突转。)2.(5分)A
D(颈联用琴声描摹淙淙的水流声响,用画卷比喻崔嵬的山间美景,突出了岚州山水的秀美可爱,表现了诗人欣赏边地风光的喜悦之情。据此,A项错在“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全诗并非一味悲凉。
‖诗人流连于高山流水的美景里(颈联),似乎忘掉了一切凡尘琐事,但转瞬之间又意识到自己有公务在身,不可贪赏山水长久逗留。于是怀着惋惜与赞叹的心情,扬鞭催马,继续行进在艰险的山路上。所以D项中“诗人惊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错误,陶醉于美景中的诗人应是为“远役”所“惊”。)3.(5分)BE(首联上下句中表达诗人情感且形成对比关系的字应是“悲”和“暖”,“暖”是指诗人想象太阳照耀在家乡南山的石头上,家乡的一切景物都显得那么温暖可人,表达了作者对家乡风物的喜爱和思念之情,所以B项“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
‖颔联意思是“没有机会进京求取功名,却只能长久地淹留在赵国的旧地。”“老”是长久之意。“老”字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所以E项中“‘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错。)4.(5分)D
E(尾联意思是“这一夜思考着千万桩的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彻夜难眠啊,只能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地逝去”。“空悲”二字直抒胸臆,所以D项“含蓄的暗示”说法错误。
‖首联由袭入凉气的卧室写到洒满月光的庭院,颔联由滴答滚落的露滴写到天上稀疏的星星。颈联由暗飞自照的流萤写相呼结伴的水鸟,这三联都是由近及远地描写景物。据此确定E项中“由远及近”说法错误,应该是“由近及远”。)5.(5分)B
C(颔联的意思是“我知道你已离开京口前往家乡丹阳,想问一问你几时能回到家乡啊!”,此联是以作者的口吻写的,表达了作者岑参希望友人一帆风顺早日抵达的美好祝愿。
‖B项认为是家中亲人们在询问樊侍御使的行程是错误的。诗中以“骢马”代指樊侍御使,应是运用了借代修辞。所以C项中“‘骢马’一词采用了象征的手法”的说法错误。)6.(5分)B
E(颔联的意思是“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诗人借写水和鸟抒情,一是表达自己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以“流水”比喻一去不返,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B项说“‘暮禽’句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错误,应是“流水”句体现诗人归隐的坚决态度。
‖全诗景中有情,意境悠远。写景抒情并重。“清川”“长薄”“流水”“暮禽”等山林中的景物有一种回归的欣喜。“荒城”“古渡”“落日”“秋山”等意象显示出诗人归隐后心境的寂然清冷。全诗塑造的是一种安然闲适、宁静淡泊的意境。所以E项“本诗更注重后者”错误。)7.(5分)CE(颔联意思是“一路上奇峰峻岭在眼前不断地变换,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地方”。“独”是指一个人独行山间,“迷”字侧面突出山间景色的幽深美好。所以C项对“独”和“迷”的分析错误。
‖杜牧的《山行》描写和赞美一幅由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的山林秋色图,没写“闻”的内容。所以E项中“都是写在山路上行走时的所见所闻”说法错误。)8.(5分)D
E(“身健何妨远”意思是“只要身体康健,用不着因远隔千山万水而忧虑”,是自问自答的反问句。所以D项中“颈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错误。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居异地的妻儿的关怀问候,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全诗语言通俗易懂,自然纯朴。所以E项中“含蓄委婉,慷慨悲壮”说法错误。)9.(5分)CD(颔联意思是“辗转流离,在这远离家乡的陌生地方;想要爬上月宫的桂树,无奈天又太高”。这两句写诗人杜甫身处异地、举步维艰的凄惨景况,暗点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所以C项“借‘仰天高’表达回归朝廷的愿望”说法错误。
‖“水路疑霜雪”意思是“水面和路上洒满一层皎洁的月光,像覆盖了一层霜露一样洁白”,句中把洁白的“月光”比喻成“霜雪”。所以D项说把“霜露”比喻成“雪”是错误。)10.(5分)DE(颔联的意思是“诗人在坟前洒下许多伤悼之泪,以至于身旁周围的土都湿润了。诗人哭墓之哀,似乎使天上的云也不忍离去”。所以D项中“还下起了细雨,仿佛上天也和诗人一样悲伤”的理解是无中生有。
‖颈联的意思是“当年与你对棋,比你为晋朝谢安,而今在你墓前,就象季札拜别徐君”。诗人以谢安的镇定自若、儒雅风流来比喻房太尉,足见其对房太尉的推崇仰慕。诗人以季子自比,表明对亡友的深情厚谊,虽死不忘。这两句诗之间并未形成对比,所以E项中“一文一武形成对比”说法错误。)七言律诗赏析10题(选择题)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问题。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①。[注]①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见落日而北望国都临淄,想到难于永享据有国土之乐,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1﹒以下对本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影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来代指碧绿的江水,流露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B.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个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对隐逸的向往。C.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但将酩酊酬佳节”──斟起酒来喝吧,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D.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他与齐景公有同感,却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E.李清照的《醉花阴》与本诗都反映出古人重阳赏菊、饮酒的风俗,但诗人心境不同,本诗没有前者包含的相思之愁。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野泊对月有感
周莘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2.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B.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星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C.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的所思、所感、所痛。D.尾联出句表达诗人对朝廷的关切,对句则描写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从中可见诗人忧国伤时之情。E.后人评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寓情于景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三、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问题。宿芥塘佛祠①
贺铸青青麰②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微径断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开门未扫杨花雨,待晚先烧柏子香。底许③暂忘行役倦,故人题字满长廊。[注]①诗人当时以阅田为务,每天忙于巡查农事。②麰:大麦。③底许:几许,多少。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麰麦欲抽芒”点明春末的物候,以“东风晚更狂”写风势变大,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庄稼的担忧。B.“微径断桥寻古寺”,以“微径”“断桥”衬托出寺庙僻静冷落略带荒凉的特点,极具画面感。C“短篱高树隔横塘”,描绘了寺庙周围错落有致的环境,暗示了探幽寻寺之路的曲折萦回。D.全诗写入寺过程,层次井然,先写进入庭院;再写傍晚燃香;末写在寺内长廊看到满是故人题字。E.全诗以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为序,意在表现行人投宿古寺途中由“倦”到“忘”的心理变化过程。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又呈吴郎①
杜甫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②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③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注]①呈:呈送。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②转须:反而更应该。③征求:指赋税征敛。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B.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C.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D.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E.本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感,语言沉郁顿挫而又不乏幽默。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始闻秋风
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诗人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君”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诗人又故地重游与“君”共话别情。B.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时令。C.颔联写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秋风回来了,一年不见,秋风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此联正面点题。D.颈联描画出“马思边草”、“雕眄青云”的形象,正所谓“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时节,安能激壮心”。E.尾联直抒胸臆,“扶病上高台”而“四望”,与老杜的“百年多病独登台”所抒之情不谋而合。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望蓟门①
祖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②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注]①蓟门,原指古蓟门关。唐代以关名置蓟州后亦泛指蓟州(今蓟县,位于京、津、冀之腹心)一带。唐代属范阳道管辖,祖咏当时游宦于范阳。②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的“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一个“惊”字,引出下文三句。B.客心因何而惊呢?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严整的军容和肃穆的气氛,令诗人心灵震撼了。C.颔联描写了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雪上映出的寒光,足以令人两眼生花。朦胧曙色中,高悬的旗帜在猎猎飘扬。D.颈联两句,上句写防守,下句说进攻;从地形和人事两方面写出了边防军队的意气昂扬,表现了唐朝军队有力有利的气势。E.这首诗从军事落笔,意象雄伟阔大。全诗紧扣“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颇有盛唐气度。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忽得南来鲤②,恐有音书作急烹。[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7.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由水路出发,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E.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桃花
罗隐①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②,半里红欹宋玉墙③。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第,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②文君酒:“一曲凤求凰,千载文君酒”,西汉才女卓文君曾在临邛当垆卖酒。③宋玉墙:宋玉在其《登徒子好色赋》有“臣东家之子登墙窥臣三年”之句。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漠漠香”中“漠漠”一词引人联想,写出了春天桃花灼灼其华、袅袅其香的特点。B.“间梅遮柳不胜芳”一句,通过桃花和梅柳的对比,映衬出桃花可以和梅柳的芳姿相媲美。C.颔联两句用典,用意在于写桃花给人的惊艳效果,其红艳的外表堪比美女。D.颈联两句写出了桃花尽日无人欣赏,经过春雨之后芳华飘零即逝的冷落凄凉。E.桃花艳而易凋,常喻薄命佳丽,本诗大赞其味香、态美、色艳,实属独辟蹊径之作。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北山道中
方凤①起犯春霜一径寒,清游乘兴约吟鞍。眼中最恨友朋少,尘外频闻山水宽。溪落旧痕枯野埠,树浮空翠湿危栏。岩头几处悬冰白,已作群羊化石看。[注]
①方凤,浦江(今属浙江)人。宋亡不仕,隐居仙华山,人称岩南先生。常出游名山大川,访问宋朝遣老,每过破军蹶将之处,仰俯徘徊而不能自已,亡国之痛,溢于言表。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中的“犯春霜”“一径寒”“悬冰白”等词句,直接点明了时令犹寒,这是导致后来诗人出游游兴不浓的原因之一。B.颈联所写的溪落旧痕、野岸枯寂和树浮空翠、栏杆沾湿之景,以哀景写哀情,带有一种感伤的情绪。C.尾联借用“叱石为羊”的典故,诗人有意将它改为“岩头悬冰”即石化之羊,暗喻把元朝政权当作逢春即融的冰山之意。D.“尘外频闻山水宽”一句,表达了诗人因为朋友渐少而对秀美山水充满向往,决意归隐的感情愈加强烈。E.诗人寄情山水,吟风咏月,虽然身在世外,心却不能同步,怀念故国江山的情愫,对异族统治者的鄙视,在不知不觉间就从诗文中显露出来。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即事①
杜甫
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②行云浮日光。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飞阁卷帘图画里,虚无只少对潇湘。[注]①这诗是杜甫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②皛皛,又作“皎皎”。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句“长”字,提领全诗,既写巫峡之长,也写暮春之长。B.第二句写皎洁的云悠悠飘浮,因为日光的照耀更显壮丽。“云浮日光”为写雨的到来铺垫。C.第三句描绘雷雨千峰的壮丽场景,第四句写出了雨后花残的凄凉图景。D.五、六句写过水翻回的黄莺与冒雨衔泥的燕子,以黄莺的狼狈、娇弱,衬托燕子不惧风雨的豪壮。E.诗人充分调动感官写景,既有“云浮日光”“黄莺过水”“燕子衔泥”的视觉形象,又有“雷声忽送千峰雨”的听觉形象和“花气浑如百合香”的嗅觉形象。参考答案:一.AB(A项“翠微”是借代修辞,代指齐山。“上翠微”即“登上齐山”,古代有重阳登高的风俗。B项“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的是诗人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而不是“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对隐逸的向往”。)二、AB(A项七言诗“属于古体诗的一种”说法错误,律诗是近体诗。B项中“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分析颠倒了,应该是“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颔联紧承首联出句,进一步写望月所见所闻。)三、AE(A项第二句写暮春三月的风势很大,交代诗人既已阅田事毕,正欲求一块清静地方栖息投宿。没有直接表达担忧之情。E项尾联写诗人见到寺中故人题字,如亲身与其会面,感到慰藉。于是旅途的风尘、仕途的失意都消融了。并不是“意在”表现“途中”的心理变化。)四、CE(C项颈联意思是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该还要插上篱笆。所以“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错误。E项语言“不乏幽默”错误。本诗通过了劝吴郎让寡妇打枣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爱。全诗如话家常,语气恳切,朴实动人。)五、AE(A项描述的对象是秋风而不是诗人,应理解为“秋风深情地回忆起……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E项刘诗尾联与杜甫《登高》诗句所抒之情不同。刘诗尾联写诗人就是抱着这衰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为秋光引吭高歌!表现出诗人对秋的爱,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杜诗则写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六、BD(B项对“客心惊”原因分析不全面,“惊”引出下文三句,令客心惊的还有第三、四句的边关景象。D项“上句写防守,下句说进攻”顺序颠倒了,第六句是说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像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是说防守的形势。)七、BE(B项“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理解错误。颔联写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E项“至吴地烹鱼结”理解错误,作者还没有到达吴地,还在途中的船上。)八、CE(C项“用意在于写桃花给人的惊艳效果,其红艳的外表堪比美女”理解错误。诗人用“艳拂文君酒”“红欹宋玉墙”自况,意在表明自己的文才直追司马相如和宋玉。E项“实属独辟蹊径之作”理解错误,本诗运用了大多数咏物所用的托物言志手法,不仅大赞桃花的美,更以桃花自喻,借桃花的艳丽和凄凉境遇,表达了自己空有才华、无人赏识的感伤失落之情。诗人自命才高,却数次落第,颇有怀才不遇之叹。)九、AD(A项时令犹寒,不是游兴不浓的原因,而是因为朋友少和故国痛。D项对诗人决意归隐的原因分析错误,朋友渐少与决意归隐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第四句语序倒装,正常语序是“频闻尘外山水宽”,“山水宽”不仅点明北山的题目,而且还表露出遗民对于故国山水的向往。“尘外”包含着诗人心中的隐遁之志和激愤不平之情。)十、AC(A项“‘长’字提领全诗”错误,第一句杜甫把暮春和“巫峡长”联系起来,似乎峡中的暮春三月也较其他地方的暮春三月为长。流露出对美丽春色的喜爱。C项“雨后花残的凄凉图景”错误,第四句是写大雨过后清新的空气中马上充满了各种浓郁花香,写的应是雨后花更艳丽的景色。)七言律诗阅读题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秋尽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注]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②袁绍杯: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B.“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C.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D.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E.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1.CE(C项“篱边老却陶潜菊”一句中“陶潜菊”即菊花,篱笆边的“菊花”老去,无人照料,既写出了自己离家在外的真实情景,又抒发了自己隐居心情不复存在的忧伤。“陶潜菊”之典故有渴望隐逸之心境却无淡泊洒脱之品格。E项本诗用语委婉含蓄,尾联则是直接抒情,表达了常年客居在外,期盼开怀的情感。)2.①思念家乡的愁苦。诗歌前四句写秋景,暗示诗人身在家外,从“未回”、“寄”、“老却”等词反映出诗人思念家乡之情。②怀才不遇的感叹。作者借用“袁绍杯”的典故,感叹自己遇到了严武,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③对亲友的怀念。“剑门犹阻北人来”一句点明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表达了作者对北去友人的怀念及亲友南来的期盼。④只身漂泊的孤独(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颈联写作者雪岭独看落日,剑门阻隔无法通行,流露出漂泊的孤独寂寞。⑤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作者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开怀喜悦心情的期盼。(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①
曹邺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②每年春草芳。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③怨声长。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④非我乡。[注]①南海:今广州佛山一代。②上国:指京城。③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④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多指隐居之所。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写夕阳、红霞,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诗人挽着朋友的衣袖举杯相劝,这一联情景相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B.“行人莫叹碧云晚”是劝路上行人不要因为暮云而叹息,借此表达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同时翻出新意,使朋友体会到友谊的温情。C.“每年春草芳”一语双关,表面上写京城年年会有明媚的春光,暗含了京城科举考试每年举行,中举的机会还有很多。D.诗歌颈联对仗工整,承接上句“春草芳”,实写送别时的环境,雪过蓝关寒气减弱,虚写朋友南归会途经湘浦,意味深长。E.“应无惆怅沧波远”一句,是说朋友远涉江河,应该没有惆怅之情,给读者以轻快之感,表达了丰富的情谊,别具一格。2.这首诗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1.BD(B项中“行人”当指友人,不能按字面理解“路上行人”。D项中颈联都是虚写,想象朋友的行程所经之地。)2.①依依惜别之情。送别朋友时回故乡时,揽君衣袂,依依不舍。②鼓励劝勉友人。颔联劝勉朋友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③关怀牵挂友人。颈联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④期冀、祝愿友人。尾联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初发夷陵①陆游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俊鹘②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注]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陕生活之后,奉诏东归,往临安廷对。此诗是他从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出发时所作。②鹘:一种鹰类的猛禽。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这首诗的写法很像杜甫的《登高》,全篇着眼时空距离的展示,有咫尺万里的气势。B.湍急的江流和一个接着一个的险滩,使人感到心惊胆破的危险,表明诗人已经走到了绝境之中。C.“地辟天开”是耳目所不及的,却偏要说在“指顾”之中,又把延伸的空间扯远了。D.俊鹘是“横飞”,大鱼是“腾出”,纵横交错自上而下,从大处落笔写得细致入微。E.杜诗妙在将立意恢宏与笔触细腻等对立的审美范畴和谐统一,陆游诗深得此中三昧。2.作者因何而“喜”?全诗是怎样体现这一情感的?请简要分析。1.BC(B项中“失途穷”意为“失穷途”,指出峡之后路途坦荡。C项延伸的空间是被拉近了,而不是“扯远了”。)2.第一问:①过尽险滩,诗人顺风顺水,视界开阔、心胸开朗之喜。②奉诏东归,诗人预感将身担大任,要有一番作为之喜。第二问:①全诗采用由远及近的写景视角,时空开合设计巧妙,借景抒情,以山平水远、苍茫开阔的景色来抒发胸中块垒。②实写眼前之景却达到目力所不及的地方,于是引出“地辟天开”的想象中的境界,虚实结合构成一个壮阔宏伟的境界,以此来展现人生抱负。③以比喻的手法极写画鼓雷动、浪涛拍岸的声响,动静结合,互相映衬,从“山平水远苍茫外”和“大鱼腾出欲凌空”,来表达难抑的喜悦之情。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午枕①
王安石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野草自花还自落,鸣鸠相乳亦相愁。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③斜见画楼。欲把一杯无侣伴,眼看兴废使人愁。[注]①本诗写于宋神宗去世后,当时新法已被全部废除。②吹箫:《列仙传》载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这里泛指神仙道术。③欹:倾斜、歪向一边。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从首句“百年春梦”可以看出,诗人午后就枕,尽管睡眠时间不长,但梦中所历似已有百年。B.首联第二句化用典故,感慨自己并没有神仙道术可长留梦境之中,侧面表现了对梦境的依恋。C.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野草自然生长、鸣鸠相乳相酬的情景,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午睡梦醒后的视听印象。D.“田蹊埋没开新径”一句与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颇含理趣。E.“朱户欹斜见画楼”一句通过对朱户画楼的描写,对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出了委婉批评。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析。1.BE(B项应是直接表现了对梦境的依恋,侧面表现了对现实的失望。E项“对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出了委婉批评”一说无中生有,此句意为诗人见朱户、画楼兴替,感到富贵荣利不足慕。)2.①新法被废的痛苦与惋惜。首句“百年春梦去悠悠”既是写实,又喻指自己致力一生的变法惨遭废除,如梦消散,内心无比痛苦、惋惜。尾句“眼看兴废使人愁”则直抒胸臆,新法废,旧法兴,令人愁闷。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感悟。颔联和颈联描绘了野草有荣有枯,朱门坍塌、画楼崛起,自然有新陈代谢,人事有兴废更迭,这是万事万物必须要遵循的规律。③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尾句“欲把一杯无伴侣”,写诗人想偕侣畅饮共叙,却无人陪伴的孤寂之情。(每答出一点给2分,要求每条理解至少有一处具体诗句分析。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送杨君之任永康欧阳修剑峰云栈未尝行,图画曾看已可惊。险若登天悬鸟道,下临无地泻江声。折腰莫以微官耻,为政须通异俗情。况子多才兼美行,荐章期即达承明①。[注]①承明: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此处代指皇帝。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题目内涵颇丰,“送”点明事件,“永康”杨君所往之地,“任”暗示其身份。B.首联表明杨君不曾到过永康,看到去永康道路的图画就吃惊,暗示其有畏难之意。C.“折腰”暗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然该句是劝慰杨君不要学陶渊明。D.“为政”句嘱咐杨君要深入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因地制宜,多为当地百姓造福。E.尾联表达了对杨君才能品行的肯定,并告诉他,到时候自己会把他推荐给皇上。2.赏析这首诗颔联的妙处。1.BE(B项中“暗示其有畏难之意”错误,第二句写的是去永康的道路难行,突出杨君此次赴任路途艰险,反衬其精神可敬。E项中不是作者要推荐杨君,尾句的意思是“相信不到一年,推荐你升职的奏章就能送到皇上那里”。)2.①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道路的高峻。道路危险得如同登天般悬在空中,只有鸟能飞过去,下面就是千仞绝壁、万丈深渊,只能听到谷底江水流泻的涛声。②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道路高险,比如“登天”“鸟道”“无地”。③用词生动。“悬”字写出栈道悬在空中令人股栗,“泻”字写出听到江水声令人心惊肉跳的感觉。(如答用典(下临无地),可酌情给1分)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凝香斋①曾巩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沉心细细临黄卷②,疑在香炉③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②黄卷:书籍。③香炉:香炉峰。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B.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C.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颈联上句写湖光,下句写泉水。纯净的湖水,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沙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悦耳清幽。D.炼字精警,颇具匠心。“醒”“鸣””清”“漱”四个动词使意境灵动。诗句声形色兼备,景情理俱在,让人顿生赏湖景、观流泉的雅兴。E.尾联归结全诗。置身如此令人向往的境界,潜心书史,其高雅情趣让诗人疑是在庐山香炉峰的景物绝佳处。愉悦之情,如超脱世外,暗含辞官归田之念。2.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1.BE(B项“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错误,“身无事”是因齐州大治,注释已说明“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千里耕桑岁有秋”中“齐州大治”的具体表现。E项“暗含辞官归田之念”于文无据。)
2.①景色清幽秀美。大明湖畔的西斋,地处幽僻之处,实为清幽境界。湖水清幽,寒流激荡。②为官悠(与“幽”双关)闲无事。身为齐州知州,政通人和,丰收有望,诗人才有闲情探幽揽胜。③情趣优(与“幽”双关)雅。作者潜心书史,感到无异于置身于香炉峰,更是显得情趣高雅、心境清幽。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答张十一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所作。张十一,名署,曾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竹子。③踯躅:杜鹃花。④恩波:皇帝的恩泽。⑤斗:通“陡”,顿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诗首联运用白描手法勾勒景物,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旷寂寥的感受。B.本诗前两联先写近景,后写远景,层次分明。加上哀猿啼叫、杜鹃花开,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C.诗中景物一是静,二是闲。静从空旷少人烟而生,闲由处境遭遇而来,表现了诗人孤独、闲适的心情。D.“斗觉霜毛一半加”,诗人没有从正面写自己的忧愁之深,却用“斗觉”二字将感情推向了高潮。E.作者似乎要把激愤的感情深埋心底,又不自觉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使诗歌形成了含蓄深沉的特点。2.从本诗颈联中,你能感受到诗人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概括并简要分析。1.BC(B项首联写远景,诗人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此地的全景。颔联描写竹子与杜鹃,是描绘近景。C项“闲适的心情”错误,“闲”字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作者无所事事、不被重用的愁苦之情。)
2.①渴望建功立业。诗人担心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表现了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②忠君报国。诗人在被贬的情况下仍心念皇帝的恩泽,想着为国效力,有所作为。③操行坚正,克制理性。诗人虽无辜遭贬,但还是想着“未报恩波”,体现了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是克制理性的表现。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秋兴八首(其七)杜甫
昆明池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②机丝虚夜月,石鲸③鳞甲动秋风。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关塞④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注]①昆明池:汉武帝在长安仿昆明滇池而建,以习水战。唐玄宗为攻打南诏,曾在昆明池演习水兵。②织女:指汉代昆明池西岸的织女石像,俗称石婆。③石鲸:指昆明池中的石刻鲸鱼。④关塞:指作者此时所在的夔州山川。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开篇借汉武帝练习水战时旌旗蔽天的宏大场面,颂扬昔日长安的盛况,表达诗人无限追忆。B.颔联由回忆转向现在,描写月夜下、秋风中的昆明池畔,只剩下石像依旧伫立,与首联虚实结合,感慨昔日盛况不再。C.颈联咏昆明池的秋色美景,菰如黑云满池飘动,荷花经过露冷霜冻,花瓣坠落,露出莲蓬,乐景哀情,点出秋兴主题。D.尾联作者以漂泊江湖的渔翁自比,在表情达意上与他在《旅夜书怀》中“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有异曲同工之妙。E.本诗有着清丽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前三联写今非昔比的昆明池,尾联言己落江湖,情与景完美交融。2.本诗尾联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析。1.BC(B项中“由回忆转向现在”“与首联虚实结合”错误,作者人在夔州,前三联都是虚写,描写昆明池昔日的盛况和今日的荒凉冷落都是作者想象。C项中“秋色美景”和“乐景”错误,颈联描写的是昆明池荒凉衰败的景象。湖面上漂浮着很多菰米,如黑云一片,任其沉落;凄清的秋夜,水上的荷花也渐次凋落,莲蓬上凝聚着颗颗闪光的冷露,无人采摘。)2.尾联塑造了一个政治失意、飘零江湖、却心忧国事的诗人形象。作者身处边远夔州,却仍心系长安,饱含忧国情思。江湖的阔远与渔翁的渺小形成对比,表现了诗人飘零沦落,处境凄凉的悲惨命运。“关塞极天”不仅实写夔州山川险阻,也暗含仕途艰难,诗人心忧国事却报国无门。(答出“政治失意”“飘零江湖”“心忧国事”三点并作恰当分析,每点各2分)十九、阅读下面这首清代诗歌,完成后面问题。客中闻雁黄仲则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一幅明亮澄丽但又萧瑟凄凉的画面。B.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C.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D.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E.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1.AD(A项“萧瑟凄凉的画面”不合诗意,两个“明”字给人以清新明亮的感觉。D项“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错误,“千村杵”是作者的想象之景。)2.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②思乡之情。作者孤身一人漂泊在外,孤独寂寞。③生计无着之忧。岁末还要为温饱而奔波。④年华已逝之伤。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答出三点即得满分。)二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寄隐居士谢逸①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家藏玉唾②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相知四海孰青眼,高卧一庵今白头。襄阳耆旧③节独苦,只有庞公④不入州。[注]①谢逸:字无逸,屡举进士不第,隐居乡间,博学工文辞。②玉唾:珍贵的书籍。③襄阳耆旧:泛指襄阳的隐士。④庞公:庞德公,后汉襄阳人,居岘山南,未曾入城市。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开篇便写出了先生因自己“薄禄相”而未被封侯,无奈之下,只得选择隐居山林,语句中隐隐透露出作者些许不得志的情味。B.本诗第二联描绘精致,对仗谨严,特别是数词的选用,很具代表性,体现先生藏书之富、研学之久,突出其隐居生活的鲜明特征。C.本诗第三联告诉我们,虽然先生四海之内不乏相知之辈,但他们境界追求大多不会像先生一样,他们没有选择“高卧一庵”的生活。D.本诗结尾两句描述了襄阳隐士的节操志向,他们为了高尚的品节志向苦苦坚守,庞德公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E.本诗语言朴素,表达简妙,写先生隐居,又不拘泥,有联想,有拓展,表面上“寄隐居士”,其实,也寄寓了作者自己的心志。2.作者对先生隐居山林后的哪些表现怀有钦佩之情?请结合全诗加以概括分析。1.A、D(A项中“先生无奈之下只得选择隐居”的理解错误,第一句意思是说先生以高隐明志,先生自以为本无封侯的骨相,所以无志于封侯,也不羡慕封侯。D项中“庞德公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理解错误,尾句写汉末隐士庞德公的目的是为衬托突出先生是真正清操自励的隐士,而不是单纯为了赞美庞德公。)2.①潜心治学,勤奋不辍。先生每天在幽居诵读诗书,亲手勘校达三十年之久。②甘于孤寂,坚贞不移。四海知交很少垂青先生,知音极少,但他甘愿高卧山林,任己头白,保持高洁。③不慕名利,心志恒定。作者把先生比况成庞德公,说他不会像某些襄阳高士一样表面苦守气节,实则借此沽名钓誉,要入世求得显达,而会一直远离世俗,归隐山林,坚守节操,做一个不慕名利、心志恒定的真正隐士。二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至后杜甫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①思洛阳。青袍白马②有何意,金谷铜驼③非故乡。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④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注]①剑南:这里指蜀地。②青袍白马:这里指诗人当时身居闲官卑位。③金谷、铜驼: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安史之乱中受到破坏。④棣萼:语出《诗经·小雅·棠棣》“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写了诗人身在蜀地、心在洛阳的现状,“日初长”突出了思念的绵长。B.“青袍白马”使用了借代手法,表现了诗人身居闲官卑位的不得志处境。C.金谷园、铜驼陌等地受到战争破坏,这让诗人感到国破家亡、物是人非。D.尾联直抒胸臆,愁苦至极的诗人本想写诗遣愁,但诗成吟咏,更觉凄凉。E.整首诗感情真挚,结构严谨,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2.本诗的第三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二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揭傒斯两髯背立鸣双橹,短蓑开合沧江雨。青山如龙入云去,白发何人并沙语。船头放歌船尾和,篷上雨鸣篷下坐。推篷不省是何乡,但见双双白鸥过。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描写摇橹的船家,从背立的身影和飘拂的须髯可知,这是两位颇有年纪的老翁。B.次句通过“短蓑开合”的动作,既刻画出船家摇橹时的俯仰之态,也暗示江风之大。C.颔联将视线投向江岸,只见两位白发老人并立沙岸,絮絮而语,仿佛正等待什么人。D.颈联从听觉入手,歌声和雨声打破了先前的静谧,也使诗人心内平添了几分烦扰。E.尾联写诗人置身篷中,不觉船行已远,推篷一看,不知何方,只见白鸥翩翩飞过。2.“青山如龙入云去”一句写景传神,请简要赏析。(6分)二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秋晚客兴苏轼草满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楼台。天围故越侵云尽,潮上孤城带月回。客梦冷随枫叶断,愁心低逐雁行来。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注]越,古国名。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写出了一派晚秋景象,却没有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之感。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夜幕来临时天色吞噬云彩,潮打孤城的场景。C.颈联“冷”字一语双关,既是写晚秋天气的凉冷,也是写作者漂泊心境的孤冷。D.深秋傍晚,作者旅居在外的愁绪更加浓烈,无法排遣,只好寄托于南归的大雁。E.“愁”是诗眼,作者借秋景抒“愁”,又以“愁”写“流年”,“愁”贯穿全诗。2.本诗尾联在抒情方面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二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E.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朝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2.最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前人评说是“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二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望海楼①米芾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纱飞楼百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②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后文的“铁瓮”即指镇江城。②画角:古代以皮革或竹木制成的管乐器,声音哀厉高亢。③沧州:此指镇江江边某幽僻之处。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从望海楼起笔,“近”“飞”二字运用夸张手法,极写楼的高耸和凌空飞腾之势,富有动感。B.颔联在“江声”前冠以“三峡”,“帆影”前冠以“六朝”,使诗歌意境得以扩展,可谓妙趣横生。C.颈联两句对比鲜明,蕴含色彩、远近、事物趋向等方面的对比,组构成一幅完整而富有情趣的画面。D.尾联以“忽忆”领起,由景及情,诗人由眼前春花秋月之美景,想到往日的赏心乐事,不禁茫然失落。E.诗人立足“望海楼”,从仰视、俯瞰、远望等角度着笔,绘成多幅美好图画,也投射出内心的复杂情感。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颔联。(6分)二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赠黔南贾使君①黄庭坚绿发将军领百蛮,横戈得句一开颜。少年圯下传书客,老去崆峒②问道山。春入莺花空自笑,秋成梨枣为谁攀。何时定作风光主,待得征西鼓吹还。[注]①贾使君奉命征西之际,诗人以此诗相赠。贾使君,时任黔南知州。②崆峒:道教名山。贾使君在崆峒山下有园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绿发”犹言“黑发”,此时的贾使君统领百蛮之地,可谓年少得志,功成名就。B.第二句描写贾使君横持长戈、即兴赋诗,塑造了文武双全、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C.第三句运用张良圯下得授兵书的典故,意在赞许贾使君熟读兵书,富有军事才干。D.第四句肯定了贾使君精通道家之理,表达了贾使君对返璞归真、潜心修道的欣赏。E.尾联通过设问,在何时做故园风景主人的问答中,表达对贾使君征西成功的期许。2.这首诗的颈联向来为后人称道,试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二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润州①二首(其一)杜牧向吴亭②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③在,一笛闻吹出塞愁。[注]①润州:今江苏省镇江,东晋、南朝重镇。②向吴亭:在润州丹阳县南。③桓伊:东晋“江左第一”吹笛好手。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由眼前景色写起,再宕开一笔追忆往昔,一景一情,写诗人初上亭来的所见所感,并点出时间、地点、事由。B.“放歌”二字可见当年酣舞狂歌的赏心乐事,此时旧地重游,恰逢高秋季节,神往中隐含了诗人故地重游的欢快。C.在月明之夜,诗人正想到桓伊,恰好此时明月下传来了《出塞》笛声,于是借桓伊的笛声来表达心中的无限哀愁。D.全诗把数百年间的人事勾连起来,让眼前的景与心中的情浑然一体,用一“愁”字作结,给人悠悠不已之感。E.前人评价杜牧的诗“气俊思活”,是说其诗挥洒自如,在时空上及情感的表达上跳跃性极大,此诗便是这一评价的例证。2.本诗颔联、颈联的手法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二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东溪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第一句写诗人行到之地和到此之由,诗人是为了“看水”而“行到”,开篇“闲意”就已暗含其中。B.第三句与杜甫《漫兴》中“沙上凫雏傍母眠”意象相同,诗人用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C.第五、六句写水旁岸边,沙滩经过河水的无数次冲洗,像筛过似的洁净,表现了溪水急速的特点。D.结尾以“情虽不厌”总括了中间四句,并回应了第二句的“发船迟”,传达出诗人的情感,使全篇结构严密。E.这首诗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体现了“造语绮丽而意在言外”的风格。2.请赏析这首诗的颔联。二十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白帝①杜甫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注]①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B.颔联对句工巧,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C.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做铺垫。D.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E.全诗意象密集,语言含蓄蕴藉,以暴风骤雨喻动荡时局,更给人惊心动魄之感。2.诗歌的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三十、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清明①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子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首联由桃李盛开,联想到田野荒冢里的逝者,表达作者的浓浓的思亲之情,这是典型的象征和拟人手法。B.颔联笔锋一转,描写了春雷惊醒万物,春雨滋润草木,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表明作者很快从思亲之痛中解脱出来。C.颈联把齐人乞祭余食而骄其妾妇的丑陋,和志士介子推甘愿被大火烧死也不愿出山为官的高洁,对比写来,其情自现。D.尾联指出人世间的是非贤愚随着时间的流逝,终将化为杂草丛生的坟墓里的一抔土,运用的是以景结情的手法。E.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联想、拟人、用典、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对生死的感悟。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参考答案:二十一、1.AC(A项“‘日初长’”突出了思念的绵长”分析错误。“冬至至后日初长”意思是冬至之后,白天渐长而黑夜渐短。C项“国破家亡”无中生有,应是“让诗人感到国家局势动荡,故乡物是人非”。)2.①融景生情(触物伤怀),诗人看到含苞待放的梅花,想起分别已久的兄弟。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②双关,“棣萼”一语双关,既实指棠棣花,照应了上句的“梅花”,写出时光流逝;又代指兄弟,写出离别之久。内涵丰富,表达巧妙。③用典,用《诗经·小雅·棠棣》中的词句,以“棣萼”代指兄弟,引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若答对偶等手法,言之成理可给分。)二十二、1.CD(C项“仿佛正等待什么人”不恰当。句中“何人”是诗人的内心活动,似问而非问。D项“也使诗人心内平添了几分烦扰”不恰当。作者此时的心境应是欢快、愉悦的。)2.①比喻生动形象。远方的青山蜿蜒起伏,连绵不断,如一条长龙;山间云雾缭绕,青山时隐时现,又如长龙入云。(3分)②充满动态美。诗人从船上遥望青山,而船在行进之中,加之云雾变幻不定,所以感觉青山有一种飞动之势;“如龙入云”将山的意态形神写活了,并衬托出船行的迅捷。(3分)二十三、1.BE(B项“颔联运用比喻手法”错误,诗歌的第三句写傍晚夜幕来临的状态,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E项中“‘愁’贯穿全诗”分析不恰当,本诗尾联情感是“由悲转喜”。)2.①尾联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在重阳节看到中意的菊花盛开的欣喜之情。(2分)②用语通俗易懂,抒情自然流畅。“又喜”“可意”“是处”等词口语化,有助于作者情感直接自然流露。(2分)③感情由悲转喜,层次丰富,提升了诗歌格调。前三联抒发悲秋之情,尾联以喜悦之情作结,显示出诗人的豁达性格。(2分)二十四、1.C、E(C项“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E项“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理解有误,此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归家之日早已白发满头,极写心中悲苦。)2.①最后四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2分)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2分)③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2分)二十五、1.AD(A项本诗从望海楼所踞的城池(镇江城)写起,“近青天”写起,“近青天”写镇江城地势高。D项“由眼前的春花秋月之美景,想到往日的赏心乐事”理解不准确,“何处是”暗指作者找不到让自己赏心悦目的地方。“春花秋月”是虚写,这里象征美好的自然景物。全句意思是“到哪里去找真正的美景乐事呢?看到眼前的自然美景不禁茫然、失落”。)2.颔联两句是写诗人登楼俯瞰而描绘的图景。(1分)望海楼面临大江,昼夜奔流着的涛声传入耳际,这是实景;“三峡”二字,让江声带着三峡的凶险奔涌而来,触发了诗人挥笔作诗的雅兴,这是虚景。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这是实景;“六朝”二字使帆影承载着历史的盛衰,又引动了作者举樽饮酒的豪情,这是虚景。(3分)虚实结合的手法使景与情一下子脱开了眼前的实境,在空间、时间上大大扩展,引人驰骋想象,韵味无穷。(2分)二十六、1.AD(A项强调贾使君威武豪迈,英姿飒爽,说此时贾使君年少是无中生有。D项第四句联系全文可知,此句意在勉励贾使君西征建功立业后再返回崆峒故园。)2.①运用拟人修辞,以黄莺、春花欢笑和梨枣成熟等待采摘,写出美好风光,生动活泼。②用字精当,“空自”“谁为”表明莺花无人欣赏,梨枣无人采摘,暗示故园无主;(2分)引发下文对贾使君征西凯旋,重回故园的期许。(2分)二十七、1.BC(B项中“隐含了诗人故地重游的欢快”理解错误,表达的应是“故地重游的伤感”。C项中把“想到桓伊”与“传来了《出塞》笛声”两件事的先后顺序颠倒了,应是“明月中传来了《出塞》笛声,又让作者想到了桓伊”。)2.①颔联运用对比,上句写先朝遗寺的荒凉清冷,下句写河边酒楼盛景依然,在一衰一盛的对比中,形象地反映了润州一带风物人情的沧桑变迁。(2分)②颈联运用互文,东晋、南朝的士人旷达风流,曾为一时美谈,为后人所倾羡。作者巧妙地借先朝士人的生活情事生发物是人非感慨。(2分)③两联运用虚实结合(想象)手法,诗人由眼前的遗寺想到东晋、南朝,又由酒楼想到曾在这里嬉游过的先朝士人,览物而思古,充满着物是人非的无限哀惋之情。(2分)二十八、1.CE(C项“第五、六句写水旁岸边”和“溪水急速”不合诗句意思,五六句写水中洲渚,“平平”两字表现出溪水的平静。E项“造语绮丽”评价有误,应是“造语平淡”。)
2.几只野鸭子懒洋洋地掩颈卧在岸边打盹儿;几棵枯老的树,其枝头竟然绽放出耀眼的春花。(2分)诗人用拟人(情景交融、对比都可)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清淡平远、生机盎然的自然之景。(2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厌恶喧嚣尘世、向往清新幽美大自然的“野情”和“闲意”。(2分)二十九、1.BE(B项写“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理解错误,首联“雨翻盆”写大雨已至,“雷霆斗”也非“沉寂”。E项“语言含蓄蕴藉”分析错误,诗歌后两句表达情感已经非常明显直露。)2.第一问: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对安宁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对乱世百姓的同情。(2分)第二问:颈联用了对比的手法;(2分)以“戎马”和“归马”对比,以“归马”的安逸反衬“戎马”的劳累、紧张,突出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比,揭示了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恶果。诗句对比鲜明,感情强烈,富有感染力。(2分)三十、1.A、B(A项不是象征的手法,也无浓浓的的思亲之情。B项上句无所谓思亲悲痛,这句也就无所谓从思亲之痛中走出来。)2.由清明扫墓触景而生的悲凉愁绪。(2分)回顾历史联想自身境遇后的不平与激愤。(2分)由自然而人生而生死的感悟后的旷达。(2分)三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九日杜甫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注]此诗是大历二年(767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竹叶在这里指竹叶青酒。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紧扣题目,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客居夔州,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月秋色。B.菊花是眼前之景,竹叶却并非真物。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加上因病不能饮酒,诗人索性希望菊花从此不必开放。颔联凸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诗人偏爱饮酒远胜赏菊。C.颈联借景抒情,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对比,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因为抱病,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D.这首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苍劲有力,写景叙事和诗人的忧思紧密结合,颇能显示出杜甫流寓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2.这首诗饱含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具体赏析。(6分)三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行舟忆永和兄弟周必大①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③。[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走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有日”“江阔”“浪生”的景象,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2.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6分)三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春晚书山家屋壁贯休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①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