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学》环境、环境问题、法_第1页
《环境法学》环境、环境问题、法_第2页
《环境法学》环境、环境问题、法_第3页
《环境法学》环境、环境问题、法_第4页
《环境法学》环境、环境问题、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

一、

环境保护基本概念:1、关于环境的概念2、关于环境问题3、环境保护二、

法学基本知识4、法的概念5、我国制定法的形式6、法的作用一、关于环境的概念

1、

环境科学所称的环境2、

生态学所称的环境3、《宪法》所称的环境4、环境保护法学所称的环境

环境科学所称的环境:环境科学以人类为研究对象

环境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即人类环境生态学所称的环境

生态学以整个生物界(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为研究对象

环境指环绕着生物界并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和其他无机物质。生态学所称的环境包括人类环境,但范围要比人类环境广泛得多。

《宪法》所称的环境

《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其中–

“生活环境”,是指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因素。–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生态系统发展的各种生态因素,即环境条件。如气候、土壤、生物、地理和人为诸条件的综合体。环境保护法学所称的环境

《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的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保护法所保护的环境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环境有所不同,它是有一定范围的,是能够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的环境。这一定义把环境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天然的自然因素总体”,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环境。其特点是天然形成,无人工干预;一类是“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即在天然的自然因素基础上,人类经过有意识地劳动而构造出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如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我国环境保护法对这两类环境均予以保护。

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类生活环境

二、关于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概念

2、当今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3、当前我国的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概念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人类当前面临那些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因引发因素可以分为:

原生或第一类环境问题:u由于自然界的运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如:地震、海啸–

次生或第二类环境问题:u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们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使环境质量恶化,影响了人体健康、生命安全,或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以至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的现象。环境破坏

环境破坏指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浪费。

即由于毁林毁草开垦荒地、过量放牧、掠夺性捕捞、乱猎滥采、不合理浇灌、不适当的水利工程、过量抽取地下液体资源和破坏性采掘、人口增长过速和都市化等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耕地锐减、草地退化,盐碱化,森林蓄积量下降、矿藏资源遭破坏、水源枯竭,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渔业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以至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等。当代全球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化

2、臭氧层破坏和损耗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土地荒漠化

5、森林植被破坏

6、水资源危机和海洋资源破坏

7、酸雨污染

2、当今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环境问题

一是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

20世纪前,主要是由于经济的畸形发展和生活方式上的享乐主义造成的。21世纪,主要为城市噪声、能源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二是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

主要是由于自身发展不足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转嫁污染和掠夺自然资源造成的。当前我国的环境问题

一、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

2、水污染

3、固体废弃物污染

4、噪声污染

二、生态恶化

1、森林资源贫乏

2、草地退化严重

3、耕地质量下降

4、荒漠化现象严重

5、生物物种减少

三、自然灾害三、环境保护1、环境保护的概念2、环境保护的意义

1、环境保护的概念

环境保护,就是指采取行政、经济、科学技术、宣传教育和法律多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更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环境保护的概念的提出

20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并未提出环境保护的概念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日、美等国家出现了反污染运动,但仍比较狭义地把环境保护理解为只是对“三废“的治理,是局部的问题。没有把环境污染与整个生态危机联系起来,对其危害性与复杂性认识不足,也没有把环境问题与社会因素联系起来,所以未能提出解决的根源F

后来,美国的R.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指出,农药污染会导致生态危机;

70年代初期出版的别一本书《只有一个地球》,提出环境问题不是局部总是,而是全球性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更主要的是社会经济问题F

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这个会议把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了一大步,指出人类面临着各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揭示了两者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解决的途径。会议所发表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庄严宣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愿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从此,环境保护开始得到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的重视。以后,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F

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飞跃的发展。F

200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会议环境与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首脑级会议,对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地球问题首脑会议)进行十年审查。

2、我国环境保护的意义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第二、为了避免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第三、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1972年以来国务院召开了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1979年9月13日,我国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试行)》。

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务院六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

二点评价

从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以来,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到2000年环境恶化开始得到遏制。

但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增长、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全国环境形势日趋严峻。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正在加剧并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重,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的原因主要是:

“人口增加和经济增长对环境和资源产生巨大的压力,–

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严重的结构性污染;–

规划布局不当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

更主要的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忽视环境保护,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快速增长,有的地方和部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少数干部甚至以权代法、以言代法,使环境管理失控”。–

此外,环境保护法制不健全,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偏低、环境保护产业落后也是重要原因。

从以上原因可以看出,加强环境保持法制工作,对环境保护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四、环境保护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基本国策:指那些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具有有全局性、长期性和决定性影响的重大问题和解决对策,是立国、治国之策。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因此,亟待保护我们有限的资源并使其尽可能地增殖;第二,我国的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已十分严重,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第三,为了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第四,保护人民健康,为人民创造清洁适宜的环境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之一。四、法的概念

法是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规范分

行为模式:可以为(授权性);应该为(命令性);不应该为(禁止性)

法律后果:肯定性后果(承认合法、保护);否定性后果(不予承认、制裁)

法的产生要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制定----成文法;认可----习惯法(不成文法)

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不同于道德规范(社会舆论、内心信念)

纪律规范(批评、处分)我国制定法的形式以宪法为核心的5种制定法形式:宪法(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又称其为“母法”法律:1)基本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民法通则、刑法、民事诉讼法等;2)基本法以外的其他法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