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天津和平艺术中学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天津和平艺术中学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天津和平艺术中学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天津和平艺术中学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天津和平艺术中学 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天津和平艺术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毛磊:潜心国共两党关系研究明海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毛磊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作为较早从事国共两党关系史研究的学者之一,他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涉及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当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令他欣慰的是,国共两党关系史的研究现已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中颇为活跃的领域,一批年轻学者正在把国共关系的研究向更深领域推进。毛磊出生于1931年,幼年时因日寇侵华而辍学,14岁开始当学徒,抓住一切机会刻苦读书。中学时期的毛磊成绩优秀、表现积极。1951年5月,正读高二的毛磊光荣入党,成为学校里第一名学生党员。1952年,毛磊考入武汉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他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留校担任校长秘书,二是前往当时的中南政法学院任教。“我中学时候就立志将来要从事学术研究。”毛磊毅然选择了后者。中南政法学院合并到湖北大学后,招生人数大大减少,老师们纷纷改教其他课程,毛磊则申请成为党史教师。为上好第一堂课,他抓紧一切时间“看书、读报、整理文件、收集历史资料,日夜备课”。经过整整两年的准备,17次修改讲稿后,毛磊走上了讲台,用生动的讲述赢得了学生们的肯定。从此,毛磊开始了他的党史教学和研究生涯。在教学过程中毛磊意识到,要教好中共党史,必须熟悉中国现代史,也要了解国共两党和海峡两岸关系史。特别是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有关两党和两岸关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从1984年开始,毛磊全身心投入到国共两党关系的研究中去。他开始收集资料,留心与研究相关的报刊、书籍。随着积累的资料越来越多,毛磊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他逐渐认识到国共两党关系的研究任重道远,仅靠他一个人和一个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因此,毛磊开始寻找合作者。他找到了时任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长王功安。1988年,毛磊和王功安合著的《国共两党关系史》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国共两党关系的专著。随后,在毛磊等相关学者的积极推动下,武汉有关部门经过周密准备,召开了全国首届国共两党关系学术讨论会,这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国共两党关系史研究的热潮。“大量论著相继发表,标志着国共两党关系史的研究进入新阶段。从此,由过去只研究国共两党合作关系发展到研究两党的整体关系;由少数地区研究国共关系而扩大到全国范围。”毛磊对记者说,研究开展后,相关的理论问题相继涌现。例如,国共两党关系史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两党之间关系的发展有无规律可循,如何建立学科体系等。为了进一步探求这些问题,毛磊和王功安在《国共两党关系史》的基础上,又撰写了五卷本的《国共两党关系通史》。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共两党关系这一课题愈发重要,关注问题不断增多,研究难度也日益增大。为了将研究推向深处,毛磊和王功安计划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推出系列丛书。为了完成这个浩大的工程,他们邀请了全国8个省市7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攻关。2003年,《国共关系与两岸关系丛书》20卷本历时10年,全部出版完成。该书近600万字,再现了80余年国共两党和50余年海峡两岸的风云历史。有学者评价,其在“两个关系”史上新学科领域的开拓和新学科体系的建立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相关链接:①“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艰苦的任务,说大话假话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但一旦确定观点,就要抗争到底。我们要用抗战精神来研究抗战。”毛教授指出当前西方贬低中国抗战,日本不承认历史,热切希望年轻一代人能谨记战争的历史经验,为保卫祖国努力奋斗。(毛磊语录)②毛磊:以辛亥精神和孙中山的优秀品格塑造出大量的优秀人才,这是对辛亥革命最好的纪念。”毛磊认为,以办大学来纪念辛亥革命别具意义,同时也能加强全球华侨华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他认为,借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支持,中部崛起的契机,湖北的高教优势,将“辛亥大学”办成国际一流大学。(毛磊创学宣言)(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毛磊对国共关系问题的研究源于从小对此的热爱,于是才一直坚守至今,成为一方大师。B.毛磊的国共关系研究之路恰好印证了“行行出状元”的说法,所以并无什么冷门的专业。C.毛磊拥有浓烈的爱国情怀,正是拥有这一品质他才能在研究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D.作者笔下的毛磊不慕荣利,不计利益得失,始终坚持着道德的高标,将研究学推向高峰。E.作者眼中的毛磊是一个有探索精神的人,在研究之路上毛磊不断开拓创新,发掘新内涵。(2)毛磊在研究国共两党关系中作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分析。(3)毛磊之所以能成为研究国共两党关系的大师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毛磊的国共两党关系研究之路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分析作答。参考答案:(1)CE(2)①寻找合伙人,共同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国共关系的专著《国共两党关系史》。②他召开了全国首届国共两党关系学术研讨会,这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国共两党关系史研究的热潮。③毛磊教授不断在完善系列丛书,再现了80余年来国共两党和50余年来海峡两岸的风云历史。④开创了“辛亥大学”,将国共两党研究学又一次推往新的高度(3)①从小便有从事学术研究的兴趣;②十分重视课程教学,态度严谨;③毛磊拥有十分浓烈的爱国情怀;④在研究中不断创新发掘新内涵。(4)略(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成为一方大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小对国共关系问题研究的热爱”只是其中一点,还有其他方面。B项,“恰好印证了‘行行出状元’的说法,所以并无什么冷门的专业”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侧重表现这一点。D项,“研究学”指向不明确,范围太宽。(选C得3分,E得2分,B得1分)(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信息“研究国共两党关系作出的贡献”,对应信息在第6段,找到答题区间,筛选出关键信息。答案主要集中在第6、7、9、10段,“出版专著”,“召开研讨会,引发研究热潮”,“完善系列丛书,再现风云历史”。还可以结合相关链接了解,他还创办了辛亥大学。最后整理归纳,用简洁通顺的语言分条答出。(3)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梳理传主人生经历,主要事迹。毕业面临选择时,毅然选择前往中南政法学院任教,原因是“中学时就立志要从事学术研究”。教学期间,为上好第一堂课,他十分重视教学。态度严谨,为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研究国共两党关系期间,不断提出新问题,推进研究,善于思考创新。而毛磊之所以投入大量时间作这方面的研究,最根本的原因,由相关链接①可知,是由浓郁的爱国情怀作为支撑的。(4)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本题最关键之处在于要结合文本来谈,在文本的基础之上再谈对自己的启示。可以从毛磊取得的成就的原因,作出的贡献及意义来谈。选择其中的几个角度分条作答。最后再结合现实谈谈这些方面对自己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启发即可。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驻足河南灵宝的黄河岸边,我想起了一个在黄河边长大的诗人:塞风。也许,在今天的灵宝,甚至在今日的诗坛,知道塞风这个名字的人并不多。可我要说:塞风,不应该被忘却!这不仅是因为他对人生有独到的感悟,更是因为他粗犷、雄放的诗作,恰似黄钟大吕,成为一只打磨我们民族精神的“砂轮”。塞风一生爱诗。他的一生,是诗的一生。他本人就是一首诗,一首铁骨铮铮的诗。这使我想起诗人还是一个16岁少年的时候,曾写过的一首18字的短诗,题为《弓》:面对西北角/早已义愤填膺/我拉圆/大地的弓。这真是一首绝唱!这首诗写于1937年7月,正值卢沟桥事变发生,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爆发的时刻。一个生长在黄河之滨,啜饮黄河乳汁长大的孩子,以烈火燃烧般的语言,倾吐了一个民族对侵略者的满腔怒火。这醒目惊心的“拉圆大地的弓”,活灵活现地展示了诗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刚烈豪迈、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它是诗人自己,但又不仅仅是诗人自己,而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整体意志的化身。凝聚在那张弓上火一般的诗情,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意志和心声。有评论家认为:这是诗人的发轫之作。也有评论家认为:这是诗人的奠基之作。无论是发轫也好,奠基也罢,诗作《弓》形成的艺术风格,诗人一生未变。这支弓射出去的箭,画出去的弧,就是诗人塞风灿烂的一生。纵观塞风的人生经历和他的诗作,我们或许可以把他的一生划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诗与革命阶段。这个阶段从1937到1957年,诗人一边投身革命,一边创作。他从19岁就离家出走,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之后,又辗转于成都、重庆、开封、南京等地,1946年回到胶东解放区,直到全国解放。这段时间,他的诗与革命为伴,写下了《忆重庆》《回眸》等大量诗作,成为那个时代的写照。第二个阶段是诗与苦难阶段,即从1957年到1979年。诗人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打成“胡风集团”的骨干分子,1958年又戴上了“右派”的帽子,诗人不幸,似从一片光明中坠入万丈深渊。当时,诗人被发配到黄泛区劳改农场去劳动改造。但他并没有沉沦,一直坚守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正像他的诗句所写的:“即使被风暴/撕成一片片/我也不肯背离自己的名字/——帆!”面对苦难,塞风在诗中唱道:“伤痕对我而言/正是一幅美丽的图案。”这段时间,他写下了大量的诗作,其中最有名的是沉郁、悲壮的两句:“黄河,长江/我两行浑浊的眼泪。”著名诗人贺敬之在《致塞风同志的一封信》中说:“黄河,长江——不仅是你的两行眼泪,更是你的两道奔腾不息的诗行,是你生命的两条血浪汹涌的大动脉。”这首只有两行的诗,不少人誉为诗与苦难的经典之作。直到后来,诗人常常戏谑地说,“我一生只写了两行诗。”第三个阶段是诗与生命阶段。即从诗人平反到他去世。这期间,冤案得到昭雪后,诗人的激情像黄河之水喷涌而出,一发不可收。诗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写黄河的诗。诗人笔下的黄河,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他呈现给我们的不是象征中华文化的古老的黄河,而是面貌全新、有着丰富现实寓意和精神内涵的黄河。我们说,塞风从黄河身上找到了展示时代风貌、展现民族精神以及展现诗人自身精神世界的生命载体。塞风曾经说过:“在太阳强烈的光照下,这条跳动着火焰的诗河,我为彻底被它熔化而骄傲,而幸福!”这朴素的话语,恰到好处地揭示了塞风诗歌的精神实质。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的诗已经和生命融合在一起。“自谓酿了一生的酒/总算达到了清纯/诚心诚意斟给你/换得一个更美丽的自信”。这是用生命酿成酒浆的写照。塞风是黄河乳汁喂养的参透了人生奥秘的诗人。他虽已驾鹤西去,却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诗作。山东省作协主席张炜曾对他的诗作做过这样的评价:“他是精神的执火者,是一个纯粹的人,是一个不败者。长期以来,极少有人在思想上、在道德激情方面,曾像他那样赐我以巨大的力量。我从他的诗章中,始终感受着火一样的热烈。一个人能像他那样不倦地歌唱,为正义和爱不停地奔走呼告,就是一个奇迹,是人类不曾屈服和至尊至贵的有力证明。”他不应被人忘却,他在中国诗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诗意象沉实,感情炽热,直指人心,催人泪下,像从苦难中提炼出的金子,闪烁着永恒的光芒。(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文与其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不如说是一篇推介词,作者为读者推介了塞风这位诗人及其诗作,读来使人心灵深受震憾。B.作者巧妙地从创作诗歌与人生际遇相结合的角度将塞风的人生划分为三个阶段,划分合理,各阶段笔墨分配也比较合理。C.作者行文时,大量而巧妙地引用了塞风的诗句和他人的评价,可谓联珠缀玉,使读者不但了解了塞风本人,还受到了诗情和美感的熏陶。D.塞风的诗“像从苦难中提炼出的金子”,这是作者对塞风诗歌的盛赞,所谓诗如其人,这也是作者对塞风为人与精神的颂扬。E.读了此文,我们可以约略了解到,塞风的诗在内容上与杜甫的相似,意象沉实,但因炽热感情的灌注,其诗风更接近于李白。(2)请结合材料,概括塞风的性格特点。(6分)(3)画线处“这不仅是因为他对人生有独到的感悟,更是因为他粗犷、雄放的诗作,恰似黄钟大吕,成为一只打磨我们民族精神的砂轮”一句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4)作为一位“不应忘却的优秀诗人”,塞风的人生对你有哪些启发?请谈谈你的认识。(8分)参考答案:(1)C、E(C、他人的评价引用并非大量,概括不准确。E、其诗风更接近于李白的说法错误。)(2)①刚烈豪迈,不畏强暴。②激情似火。③富有革命精神。④乐观坚毅。(3)①表明作者认为塞风不应被忘却的两方面原因。

②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达了塞风这位诗人对社会的巨大价值及影响力。(4)①要像塞风那样,执着于艺术创作及创新,塞风年少远播诗名,还能坚持不懈地进行诗歌创作,日臻化境。②要像塞风那样,坚定于对理想的追求。在“文革”中,塞风乐观积极的态度和坚守精神很鼓励人。

③要像塞风那样,长做生命的歌者,用生命的激情与激烈的创作奔走于世,长留闪耀的价值。

④要像塞风那样,勇做时代的标杆,在思想、道德等方面做精神的引领者。3.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阅读答案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阅读答案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1.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B.中国书法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C.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D.书法是以中国的文字为基础的艺术,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因此,书法成了中国文化的载体。2.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西方硬笔的进入、电脑的高度发展与普及,使文字书写渐趋淡化。B.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的丧失。C.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D.现代人对于书法若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书法艺术。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B.书法艺术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而且也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C.古代人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法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D.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青年书法家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参考答案:1.D(D项中“书法成了中国文化的载体”却是无中生有,明显不对。)2.B(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A、C、D三项都符合文意。但C项结果说法有误。原文是“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所以,B项不符合文意。)3.C(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推断的能力。C项,“造成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属无中生有。)

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参考答案:15.C(物故:去世。)16.C(②是武后为防止李唐大臣谋己而设置的机构;④写武后对徐有功的处理;⑥写徐有功敢于坚持原则,不畏死,心胸豁达。)17.B(韩记孝曾在徐敬业手下任过伪职,他的死是在徐敬业遭武后处以灭族惩罚前。)18.(1)在古代,陈述言辞触犯刑法的要杀头。徐有功有意为反囚开脱,他的罪行应该杀头,请查究治他的罪。(2)大理寺,是关系到人命的地方,不可以阿附圣旨诡辩言辞,来求得暂时的解脱。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张去华,字信臣,开封襄邑人。幼励学,敏于属辞。召试,授御史台主簿,属三院议事,不得预坐。谓所亲曰:“簿领①之职,非壮夫所为。”即弃官归郑州,杜门不出者三载。建隆初,始携文游京师,大为李昉所称。明年,举进士甲科,即拜秘书郎、直史馆。以岁满不迁,上章自诉,因言制诰张澹、卢多逊、殿中侍御史师颂文学肤浅,愿得校其优劣。太祖立召澹辈与去华临轩策试,命陶谷等考之。澹以所对不应问,降秩,即擢去华为右补阙,赐袭衣、银带、鞍勒马。朝议②薄其躁进,以是不迁秩者十六年。荆湖平,命通判道州。去华上言:“桂管为五岭冲要,令刘鋹保境固守,赖之为捍蔽,若大军先克其城,以趣番禺,如践无人之境。”有诏嘉奖。从太宗征太原,监随驾左藏库,就命为京东转运使。雍熙中,王师讨幽州,去华督宋州馈运至拒马河,就命掌河北转运事。三年,知陕州,未行,着《大政要录》三十篇以献,上览而嘉之,因留不遣。会许王尹京,命为开封府判官。未几,有庐州尼道安讼弟妇不实,府不为治,械系送本州岛。弟妇即徐铉妻之甥。道安伐登闻鼓③,言铉以尺牍求请,去华故不为治。上怒,去华坐削一任,贬安州司马。真宗嗣位,迁给事中、知杭州。两浙自钱氏赋民丁钱,有死而不免者,去华建议请除之,有司以经费所仰,固执不许。在洛葺园庐,作“中隐亭”以见志。景德元年,改工部侍郎致仕。三年,卒,年六十九。去华美姿貌,善谈论,有蕴藉,颇尚气节。然不饰边幅,颇为清议所贬,以是不登显用。(《宋史·张去华传》有删节)【注】:①簿领:谓官府记事的簿册或文书。②朝议:包括有皇帝在的廷议或皇帝不在只有“九卿”、“王大臣”的集议。③登闻鼓,是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不得预坐

预:预先,提前

B.愿得校其优劣

校:较量、比较C.澹以所对不应问

应:回应,回答

D.以是不登显用

显用:重用5.以下各句中,全都表明张去华“敏于属辞”“尚气节”的一项是

)(3分)①上章自诉……愿得校其优劣

②有死而不免者,去华建议请除之③在洛葺园庐,作“中隐亭”以见志

④簿领之职,非壮夫所为⑤以趣番禺,如践无人之境

⑥着《大政要录》三十篇以献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张去华从小就努力学习,在文章言辞上有一定的长处。后来被授予御史台主簿,但他觉得大丈夫不应久居人下,于是弃官回家乡,三载杜门不出。B.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二年,张去华中了进士并被授予官职。任职满一年没被提拔,他就上奏章指张澹、史师颂等文学肤浅,愿意与他们一较高低。C.雍熙三年,张去华知陕州,未出发时,写下三十篇《大政要录》献给皇上,皇上因此留下了他。后任开封府判官被尼姑控告而削官,贬为安州司马。D.宋真宗时,张去华任杭州知府。建议免除已死去那些人的人丁赋税,有关部门借口经费所仰,固执不许。后来在洛修建园庐,作“中隐亭”以表现心志。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朝议薄其躁进,以是不迁秩者十六年。

(2)道安伐登闻鼓,言铉以尺牍求请,去华故不为治。

参考答案:4.A.(预:参与、参加)5.C.(②表明张去华体恤民情,关爱百姓。⑤表明他有见识,有战略眼光。可能稍有争议的是:③张去华的主张没有被采纳,愤而在洛阳建园居住以“见志”,应该也是“尚气节”的体现;⑥写下洋洋洒洒的三十篇《大政要录》,应该是属文缀辞的表现,但内容却是施政方略,有点与题若即若离,所以正确选项里没选它)6.A.(“大丈夫不应久居人下”错,壮夫,意思是大丈夫,但“久”字没有依据,应是他认为这职位没有决定权,“不得预坐”,就无法尽展其才,所以才说:“簿领①之职,非壮夫所为。”)7.(1)朝臣们在集中评议(张去华)时鄙薄他的急于进取(热衷于仕进),因此(张去华)有十六年都没有得到升迁。

(句意2分,“薄”“躁进”和“不迁秩者十六年”的句式)(2)道安敲响登闻鼓,说徐铉用书信向张去华求情请托,(所以)张去华故意不惩治。(句意2分,“伐”“尺牍”“治”)6.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贡禹字少翁,琅琊人也。以明经絜行著闻,征为博士,凉州刺史,病去官。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禹曰:“冠壹免,安复可冠也!”遂去官。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已问以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禹奏言:“今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承衰救乱,矫复古化,在于陛下。”天子纳善其忠,乃下诏,迁禹为光禄大夫。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天子报曰:“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故亲近生,几参国政。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后月余,以禹为长信少府。会御史大夫陈万年卒,禹代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自禹在位,数言得失,书数十上。禹以为古民亡赋算①,口钱②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今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又言诸离宫及长乐宫卫可减其太半,以宽繇役。又诸官奴婢十万余人戏游亡事,税良民以给之,岁费五六巨万,宜免为庶人廪食,令代关东戍卒。天子下其议,令民产子七岁乃出口钱,自此始。又罢上林宫馆希幸御者,减诸侯王庙卫卒省其半。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选毁之礼,皆未施行。为御史大夫数月卒,天子赐钱百万,以其子为郎,官至东郡都尉。

(删节自《汉书·贡禹传》)【注】①赋算:人口税。汉制,自十五岁起,至五十六岁,每人每年出钱一百二十钱。②口钱:人口税。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时年岁不登

登:五谷成熟

B.意岂有所恨与

恨:遗憾

C.以宽繇役

宽:放宽

D.税良民以给之

税:赋税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贡禹耿直的一组是(3分)①冠壹免,安复可冠也

②数虚己问以政事

③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

④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

⑤宜免为庶人廪食

⑥禹又奏欲罢郡国庙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贡禹为臣忠诚,心忧国事。他建议元帝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代的教化,元帝欣赏他的忠诚并提拔了他。B.贡禹遵循经义,据守古道。元帝称赞他有伯夷的廉洁,有史鱼的刚直,认为他是当时世上少有的高尚贤良的人,值得亲近。C.贡禹年事虽高,仍被倚重。元帝拒绝了他告老还乡的请求,为了挽留他,升任他做了长信少府、御史大夫,使他位列三公。D.贡禹不屈世风,为民请命。他多次评论政事得失,曾经建议把赋算、口钱起征的年龄延后,但皇帝只延后了口钱起征的年龄。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2)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参考答案:4.D税:征收赋税。5.B【解析】②④没有直接表明贡禹的耿直。6.C【解析】文中并不是因为挽留他才升任他为御史大夫。7.(1)(后来贡禹)又被推举为贤良,任河南县令,在任一年多,因公事被府官指责,被迫脱帽谢罪。(“举”、“为……所……”两处被动,各1分,“谢”1分,译出大意2分)(2)我八十一岁了,耳朵听不清,眼睛也看不准了,不能再(对国家对朝廷)有所贡献了,(我就是)所说的有损朝廷形象的人了!(“有”、“聪明”、“补益”,各1分,译出大意2分)【文言文译文】贡禹,字少翁,琅琊人。以精通经义、品行端正而著称,被征召为博士,任凉州刺史,因病辞官。后来又被推举为贤良,任河南令,在任一年多,因公事被府官指责,被迫脱帽谢罪。贡禹说:“帽子一旦摘下,岂能再戴!”于是辞官而去。

汉元帝即位不久,征召贡禹为谏大夫,多次屈尊向他询问政事。当时,年成不好,农业歉收,各郡县封地处境困难,贡禹上奏说:“现今大夫僭越诸侯,诸侯僭越天子,天子超越天道的情况由来已久了。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代的教化,这一切都指望陛下您了。”元帝很欣赏贡禹的忠诚,就下令,升任贡禹为光禄大夫。

不久,贡禹上书说:“我八十一岁了,耳朵听不清,眼睛也看不准了,不能再对国家对朝廷有所贡献了,我就是所说的有损朝廷形象的人了。希望能辞去官职,返回故里,若能如愿,便死而无憾了。”元帝批示说:“朕因为先生有伯夷的廉洁,史鱼的刚直,遵循经义据守古道,不盲目屈从世风,孜孜不倦为民请命,是当今俗世少见的高尚贤良的人,因而亲近先生,希望先生参与国政。如今还没来得及多听听先生的惊世之论,先生却说要隐退,难道是先生有什么遗憾不顺心的事吗?”此后一个多月,任贡禹为长信少府。正赶上御史大夫陈万年去世,贡禹便接替他担任御史大夫,列于三公之位。

自贡禹在朝为官后,多次评论政事得失,上书数十次。贡禹认为,古时人民没有赋算口钱的负担,从汉武帝征伐周边少数民族起,开始向老百姓征收重赋,百姓生养儿子长到三岁,便要开始交纳口钱,因此百姓十分困苦,以至于出现生下儿子便杀死的现象,实在是很悲惨可怜。应当规定小孩七岁换牙以后再交口钱,年满二十岁再开始交纳赋算。贡禹又建议说各处行宫别馆以及长乐宫的戍卫人员可以削减一大半,以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再有各官府的奴婢总共有十多万人,他们终日游戏玩耍,无所事事,还要靠征收百姓的赋税来供给他们衣食,每年费用达五六万之多,应当将他们免去奴婢身份成为庶人,给他们吃的,让他们代替关东戍卒。

皇帝下诏,命令百姓生孩子七岁后再开始交纳口钱,这个规定从此开始。又停用了上林宫馆中那些皇帝很少临幸的处所,将各诸侯王庙的卫兵减少一半。其他方面元帝虽没有完全听从贡禹的建议,但很赞赏他的质朴耿直之心。贡禹又上疏,要求罢除郡国的宗庙,制定汉家宗庙亲尽则毁的礼制,都未能实行。

贡禹任御史大夫几个月后去世,元帝赐钱百万,任其子为郎,官至东郡都尉。

【解析】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阅读下列一则寓言,写出其中的寓意。(3分)一只狐狸想钻过墙洞去吃院子里的葡萄。墙洞很小,狐狸钻不过去,只好在洞外饿了七天,把身体瘦下来,再钻过去。狐狸吃够了葡萄,身体长肥了,想钻出墙洞却钻不出来,只好又饿了七天,把身体瘦下来,才钻了出来。

参考答案:8.下列句子中,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