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一轮复习配套练习(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编号: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配套练习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试卷第=page22页,共=sectionpages22页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5-8课)检测配套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表为南朝开国皇帝信息简表,这反映出当时南朝(
)宋武帝刘裕自幼家贫,后投身北府军为将。凭借着巨大的军功,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官拜相国,代晋自立。齐高帝萧道成兰陵萧氏(原本次等士族,刘宋时以军功起家),其父为刘宋时期著名武将。梁武帝萧衍同为兰陵萧氏的子弟。陈武帝陈霸先出身低微,任广州府中直兵参军,通过平定“侯景之乱”,控制了梁朝的政权,废梁敬帝,自立为帝。A.士族政治日渐式微 B.君主专制日益强化C.面临北方军事威胁 D.以军功为选官标准2.北魏时期,许多皇后来自匈奴、汉、柔然、羌等民族,民间的族际通婚也很常见,平城、洛阳是族际通婚的中心。这些现象可说明当时(
)A.南北差距逐渐缩小 B.民族交往途径单一C.民族矛盾有所缓和 D.婚姻观念平等开放3.邺城曾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朝都城,遗址主体位于今河北邯郸境内。文学家颜之推(531年~约597年)对邺城民风曾叙述道:“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这种邺城民风现象的出现()A.受到了少数民族民风影响 B.表明男女地位实现了平等C.跟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相关 D.反映邺城社会矛盾较尖锐4.人物品藻指对人物的品鉴和评论。魏晋时期人物品藻逐渐脱离了儒教礼法虚名的束缚,由之前的政治学为主转向美学为主,重在对人物风采、风姿和风韵的审美评价。这一转变折射出魏晋时期(
)A.门阀士族的衰落 B.人文精神的活跃C.民族交融的加强 D.三教合一的加速5.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人民纷纷越淮渡江,相携南下。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对社会的长久进步开辟了道路。这种“人口大流动”的主要影响是(
)A.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B.阶级和民族双重矛盾加剧C.从长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 D.中央对地方管理不断削弱6.据统计,贞观年间,唐太宗任用宰相共28人。除高祖旧臣6人外,其余22人中山东人占了一半,却没有一个出身于山东高门士族。另有5人则是南朝名臣之后。这一现象表明(
)A.世家大族势力已经名存实亡 B.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南方人才辈出C.科举制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 D.广任贤良是古代开明政治重要表现7.下表是天宝十四载与乾元三年的户数变化户口天宝十四载(755年)百分比乾元三年(760年)百分比户数总户数8914709100%1933174100%不课户356550140%117451961%课户534928060%75858239%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安史之乱动摇中央集权 B.少数民族入侵边境危机C.赋税制度亟待做岀调整 D.江南地区得到全面开发8.在新疆和田出土的唐代于阗文书中有三件《兰亭序》抄本,考古学家发现只是摹抄或习字之类的文本,谈不上什么书法艺术的高度。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唐代《兰亭序》习字本在民间普遍流传 B.这些抄本是当地胡人到中原学习所写的C.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西域民间受到轻视 D.这是传统文化传播到西域地区的印证之一9.图1、图2依次为东汉水排、唐代筒车。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
)A.生产工具动力有了新发展 B.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历程C.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趋势 D.生产关系发展演进的趋势10.《新唐书·地理志》中“羁縻州”款,提到“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资于戎狄,杂畜被野”。羁縻府州政策的实施(
)A.保证了边疆地区的安宁与稳定 B.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C.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 D.加强了内地与边疆联系与交往1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故重武轻文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人还以卫青、霍去病为榜样,认为他们虽然不读书,却能成为公辅,故“男儿当横行天下,自取富贵,谁能端坐读书,作老博士也”,这反映出当时(
)A.佛道冲击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B.唯才是举成为社会共识C.门阀政治影响社会阶层流动 D.社会动荡激发爱国情怀12.如图所示为东晋至唐朝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示意图。导致唐朝时期这一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孝廉是选官的主要标准 B.九品中正制的推行C.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 D.政府成为平民政府13.下表为唐宋时期地税纳税截止时间表。据此可知,这一变化(
)A.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 B.减轻了农户的额外负担C.拉大了南北方经济差距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14.如下表为不同人物对科举制的贡献。据此可知,科举制(
)
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开始设置进士科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扩充科举取士的人数,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A.解决了考试弊端 B.扩大了统治基础C.实现了公平公正 D.促进了诗歌繁荣15.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废除北周实行的仿照《周礼》的六官官制,建立以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以及尚书省六部为核心的朝政机构,三省长官均为宰相之职,“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这一改革,意在(
)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减少国事决策失误C.扩大宰相的管理权限 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16.魏晋时期,黑暗恐怖的现实给人以朝不保夕的畏惧感,也导致诸如王道理想、皇朝权威、正统道德、伦常秩序之类往日曾被视为神圣的东西,在被怀疑、被疏离中走向黯淡甚至崩溃。这一状况有助于(
)A.消除伦理道德的束缚 B.思想自由和解放C.维护社会主流价值观 D.士族门阀的统治17.贞观四年,“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命中书侍郎颜师古、国子
祭酒孔颖达等人“考订五经”,编纂《五经正义》一百八十卷,付国学施行。其后三十年间又多次订正,“明经令依此考试”,颁行天下。这一行动(
)A.体现了唐文化的多元宽容 B.形成了理学体系的雏形C.反映出儒学遭受佛道冲击 D.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制18.公元8世纪前期宫廷画师张萱以仕女画见长,其作品格调活泼明快,人物欢愉活跃。公元8世纪后期宫廷画师周舫笔下所绘仕女往往面含幽怨,举止慵倦,怅然若失,仿佛是沉湎在一种百无聊赖的心态中。据此分析可知(
)A.画师艺术风格无迹可循 B.社会变迁影响艺术创作C.艺术创作再现社会真实 D.宫廷绘画崇尚写实主义19.魏晋南北朝雕塑的线条多受佛教影响,以竖方向的线条为主,线条的组织安排比较规整;隋唐时期龙门石窟的佛像则衣褶流畅自然,领口、衣袖因拱起而形成的折褶以及拂起后产生的转折纹路清晰可辨。这一变化体现了(
)A.唐代社会的开放 B.佛教渐趋中国化C.服饰文化的发展 D.雕塑走向世俗化20.中国早期翻译的佛经,大多通过外来僧侣口授或西域胡本转译,译文多有增损差讹。到唐朝时,佛经已由本国僧人主译,大量传入中国的梵本佛典被译成汉文,译文质量远超前朝。唐朝译经的发展反映了当时(
)A.三教并行政策的推行 B.西域文化影响力的消减C.中外交流趋势的加强 D.佛教本土化进程的开启二、材料分析题21.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的边疆政策既各有特色,又具有继承性和创造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两汉王朝时期的边疆分布着众多的边疆民族……汉王朝在秦王朝边疆防御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边疆防御体系。汉王朝的边防管理体系大致是由障塞亭燧、候望和屯田制度组成……汉王朝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最终将匈奴纳入了汉王朝的管辖之下,设置使匈奴中郎将进行管理。隋唐两代是继秦汉之后我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更大规模的统一时期。由于经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较长时间的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治边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了隋唐两朝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的出现。唐太宗即位之后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尽管唐王朝也采取过诸如武力征伐的政策,但其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唐朝发达的中原文化对边疆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边疆民族向唐王朝派遣子弟求学,以及请求颁赐书籍的记载频频见于史书。对于边疆民族的这些要求,唐王朝一般都是予以满足……这不仅有利于汉文化的传播,而且也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文化发展。——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材料二
1988年,著名学者费孝通在香港中文大学发表讲演的时候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费孝通先生认为,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渊源,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民族特征,应当承认中华民族统一体之下各民族部分的特殊性,并以此来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整理自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Tanner演讲”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特点,指出西汉到唐朝边疆政策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发展的特点并加以阐释。三、论述题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来看,汉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统一与兼容:二是斗争与发展:三是继承与创新:四是吸收与消化:五是高潮与低谷。——摘编自熊铁基《汉唐文化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围绕“汉唐文化的特征”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答案第=page33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44页,共=sectionpages22页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检测配套练习参考答案:1.A【详解】从材料的内容可知,南朝时期的几位皇帝出身都较低微,并不是出自名门旺族,这反映出士族政治有所衰落,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君主专制的趋势,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军事威胁,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帝王的出身,并不是选官,排除D项。故选A项。2.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北魏时期,许多皇后来自匈奴、汉、柔然、羌等民族,民间的族际通婚也很常见,平城、洛阳是族际通婚的中心。”可见当时少数民族之间通婚的现象较为频繁,由此可知当时的民族矛盾有所缓和,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南北之间差距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到了少数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无法得出民族交往仅此一种,途径单一,排除B项;北魏时期,少数民族之间通婚并不意味着婚姻观念平等开放,排除D项。故选C项。3.A【详解】根据材料“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可知,古都邺城曾为少数民族政权所在地,而大量的妇女参与社会公共活动成为该地的社会风气习俗之一,与少数民族妇女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习惯密切相关,这与当时北方民族交往影响有关,A项正确;男女地位的平等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始于公元471年,不符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邺城社会矛盾尖锐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4.B【详解】根据“魏晋时期人物品藻逐渐脱离了儒教礼法虚名的束缚,由之前的政治学为主转向美学为主,重在对人物风采、风姿和风韵的审美评价。”可得出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突出的人的地位与价值,反映出这一时期人文精神的活跃,B项正确;魏晋时期是门阀活跃的时期,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三教合一,排除D项。故选B项。5.A【详解】根据材料“对社会的长久进步开辟了道路”,及所学知识,永嘉之乱后,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这些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人口大流动”后,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而社会矛盾和社会动乱加剧是不会促进经济发展的,因此B项和C项与“人口大流动”后的历史史实不相符,排除B项、C项;根据所学知识,造成中央对地方管理不断削弱的是永嘉之乱,而不是“人口大流动”,排除D项;故选A项。6.D【详解】根据材料“其余22人中山东人占了一半,却没有一个出身于山东高门士族”可知,唐太宗任用的宰相中特别重用山东庶族,这表明唐太宗唯才是举,由此表明广任贤良是古代开明政治重要表现,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时期的宰相任用情况,不能说明世家大族势力已经名存实亡,排除A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安史之乱后,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7.C【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安史之乱,北方动乱导致大量北民南迁,因此政府登记在册的户数和人口数锐减,唐朝实行的是租庸调制的赋税制度,按照人丁来收税,因此,户数和课户数量减少会影响财政收入,所以赋税制度亟待做出调整,C项正确;材料内容不能显示安史之乱及之后藩镇割据局面所导致的地方势力过大影响中央集权的现象,排除A项;导致户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安史之乱导致大量北民南迁,而不是少数民族入侵边境危机,排除B项;安史之乱导致大量北民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8.D【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代西域地区出现中原书法作品《兰亭序》的抄本,反映了传统文化传播到西域地区,D项正确;材料只提及西域于阗的三件《兰亭序》抄本,不能证明《兰亭序》习字本在民间普遍流传,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胡人到中原学习,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在西域地区的传播,排除C项。故选D项。9.A【详解】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排和筒车都依靠水力驱动,这些工具的出现说明生产工具的动力有了新的发展,A项正确;东汉水排不是水利灌溉工具,它主要用于冶铁,排除B项;东汉水排主要用于冶铁,即体现了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不能体现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排除C项;图示反映的是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的演进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0.A【详解】根据材料“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可知,羁摩府州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保证了边疆地区的安宁与稳定,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羁摩府州政策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不是中央与羁摩府州之间平等共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内地与边疆联系与交往,排除D项。故选A项。11.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故重武轻文的现象相当严重。一些人还以卫青、霍去病为榜样,认为他们虽然不读书,却能成为公辅”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门阀的存在,他们垄断官位,使出身卑微的人看不到上升的希望,因此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C项正确;材料所述与佛道思想冲击儒家思想正统地位无关,排除A项;“成为社会共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门阀政治影响社会阶层流动,并非社会动荡激发爱国情怀,排除D项。故选C项。12.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增加。结合所学可知,隋唐实行科举制,打破了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使中下层出身的平民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C项正确;举孝廉是汉武帝时期的选官标准,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平民政府是宋朝时期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13.B【详解】据题意可知,两税法的实行固定了赋税的缴纳时间,这就减少了对于农民进行农业活动的干扰,从而有助于减轻农户的额外负担,B项正确;表格信息仅体现了赋税的缴纳时间,并不能说明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和拉大了南北方经济差距,排除AC项;根据赋税时间的变化不能说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14.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内容反映了不同人物对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这有利于扩大了统治基础,B项正确;科举制的弊端在隋唐时期没有解除,排除A项;科举制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公平公正,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科举制促进了诗歌繁荣,排除D项。故选B项。15.A【详解】隋文帝改革措施是把宰相之职分成三部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这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表现,A项正确;减少国事决策失误是客观作用,不是主观意图,排除B项;扩大宰相的管理权限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属于中央集权统治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16.B【详解】根据“往日曾被视为神圣的东西,在被怀疑、被疏离中走向黯淡甚至崩溃”可知传统伦理秩序在魏晋时期走向崩溃,这种情况必然有利于新思想和新秩序的产生,有助于思想自由和解放,B项正确;传统伦理道德走向崩溃就会产生新的伦理道德,因此不可能消除伦理道德的束缚,排除A项;传统的伦理秩序走向崩溃,因此不利于维护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士族门阀的统治,排除CD项。故选B项。17.D【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唐代编纂《五经正义》,成为士子习经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教科书,有利于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D项正确;《五经正义》是官方颁布的经学统一教材,不能体现文化的多元宽容,排除A项;《五经正义》是官方颁布的经学统一教材,与理学的形成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唐代佛道发展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18.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公元8世纪前期是唐朝盛世,公元8世纪后期唐朝由盛转衰,宫廷画的风格也截然相反,反映了社会变迁影响艺术创作,B项正确;画师艺术风格受时代影响,并不是无迹可循,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艺术创作与社会真实的关系,得不出艺术创作再现社会真实的结论,排除C项;民间风俗画崇尚写实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19.D【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隋唐时期由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统治阶级对各种思想采取相对比较宽容的态度,雕塑走向世俗化,服饰更加雍容华丽,线条的表现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工匠艺人可以通过不同形态的线条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以及衣纹质地,D项正确;其余选项并非直接原因,均排除。故选D项。20.C【详解】根据材料“中国早期翻译的佛经,大多通过外来僧侣口授或西域胡本转译”“到唐朝时,佛经已由本国僧人主译,大量传入中国的梵本佛典被译成汉文”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国力强盛,中外交流盛况空前,大量梵本佛经传入中国,推动了本国僧人译经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佛经翻译的变化,未涉及儒学和道教,排除A项;佛经属于印度佛教文化,不是西域文化,排除B项;佛教本土化强调的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21.(1)特点:历代边疆政策具有继承性和创造性;高压政策与怀柔政策相结合;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措施多样。变化:汉边疆治理重防御体系构建;唐朝采取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原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冲击了传统的治边思想;唐太宗以“华夷一家”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唐朝时边疆民族对发达的中原文化的向往;李唐王室带有鲜卑血统。(2)特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阐释:中华民族的“多元”与“一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体”即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在完成王权交替之后,都将少数民族区域纳人到了自身管辖的范围当中,例如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元世祖忽必烈设立宣政院来统辖西藏。强调“一体”、追求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多元”指各民族创造和发展了各具民族特色的社会文化,有自己的民族渊源,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我们要尊重民族差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综上所述,我们要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隋唐两代是继秦汉之后我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更大规模的统一时期。由于经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较长时间的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治边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了隋唐两朝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的出现。”可推出历代边疆政策具有继承性和创造性;根据材料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尽管唐王朝也采取过诸如武力征伐的政策,但其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为主。”可推出高压政策与怀柔政策相结合;根据材料一“汉王朝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最终将匈奴纳入了汉王朝的管辖之下,设置使匈奴中郎将进行管理。”可推出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措施多样。发展变化:根据材料一“汉王朝在秦王朝边疆防御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边疆防御体系。”可推出汉边疆治理重防御体系构建;根据材料一“导致了隋唐两朝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的出现。”可推出唐朝采取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根据材料一“由于经受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较长时间的民族融合,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治边思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导致了隋唐两朝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的出现。”可推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冲击了传统的治边思想;根据材料一“唐太宗即位之后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推出唐太宗以“华夷一家”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指导思想;根据材料一“唐朝发达的中原文化对边疆民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项目奖励办法
- 刑事诉讼法复习重点
- 10《往事依依》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课件(统编2024版)
- 课时分层精练(三十)
- 专题57二次函数(全章直通中考)(培优练)-2023-2024学年九年级数学下册全章复习与专题突破讲与练(苏科版)
-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百河”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数学
- 浙江省钱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数学试题2
- 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生物
- 大班交通安全教育教案20篇冬季
- 4S店装修招标项目说明书
- 部级优质课:从《过秦论》到《六国论》的比较欣赏
-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04年)
- 第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2013)
- 格宾护坡工程监理实施细则DOC
- 培养优生经验总结
- 少先队鼓号队组织与训练PPT课件
- 伙食管理委员会管理办法
- 《非线性编辑》教案
- 控制计划(CP)—培训教材PPT课件
- 低泄漏阀门试验标准及应用
- 北京营业性演出申请登记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