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开题报告(2023.1.9定稿)_第1页
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开题报告(2023.1.9定稿)_第2页
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开题报告(2023.1.9定稿)_第3页
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开题报告(2023.1.9定稿)_第4页
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开题报告(2023.1.9定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都市教育局2023年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研究》开题报告高新区教研室二0一一年一月“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成都高新区教研室小学语文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小学生学习评价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小学教学具有直接的诊断、导向和激励功能。评什么、怎么评事关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影响学生未来发展;评价的目的、目标体系和方式方法等直接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以及课程功能的转向和落实。(一)实现课程改革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工作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课程结构、功能、资源、权利等重新思考和定位,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日益清晰地意识到“实现课程变革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工作模式”。当前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改革呈现如下特点:(1)强化质性评价,但并非是对量化评定的简单否弃。(2)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强调评价不是为了确定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而是让其在现有基础上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3)精确评价与模糊评价结合,不忽视从整体上做出感受性评价。(4)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随着新一波教育评价理论的兴起,质性评价的发展,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的应用与推广,新兴教育评价理论对学生发展的促进和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推动,使教育评价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二)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的学生评价,存在与教育评价发展不相符的种种问题。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在学生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如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而提出的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而提出的综合学力考查和质量综合评定等,以及在小学尝试考试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评价;部分地区还试行实验技能考查,加入口试、面试等超越纸笔考试等有益尝试,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这些探索多是浅层、微观和零散的尝试,尚未根本性解决我国基础教育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评价目的主要是为了甄别和选拔,而非促进学生发展;二是评价内容过多突出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感、态度、习惯等综合素质考评;三是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价值;四是评价方法以纸笔考试为主,过多突出量化结果,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评价手段和方法;五是评价主体,即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尚未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方式;六是评价重心过重结果,忽视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未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我国“新课程标准”指出:“对于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即发展性评价,体现了当前课程评价的最新趋势和先进思想。由此可见,基础教育实践中学生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当前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很不相符,甚至成为新课程改革重要障碍。构建符合新课程要求、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三)“期末一张试卷定高低”的学生语文学业成绩评价现状,窄化了语文教学世界,阻碍了学生语文素质发展。我区长期坚持教学质量监控,每学期都由区上统一供题,在小学抽调两个年级进行期末考试,各校都非常重视这种“调考”,尽管区上三令五申“不以调考成绩考评老师”,但各校考评时仍把“调考”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杠杆,老师们不得不把教学窄化为“抓分数”,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而教师对学生学期成绩的评定,也多以期末一张试卷定高低。由此导致的弊端是:部分学生平时懒于学习,期末复习猛冲,助长了“临时抱佛脚”的心理;部分学生平时学习努力、踏实,但在并未真实反映学业成绩的期末考试中取得理想分数,导致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更为可怕的是:由于应对考试的需要,教师教学往往强调工具性演练和逻辑演绎,通常对一篇富含人文和科学价值的美文进行肢解,落脚于字、词、句的理解和训练,忽视文章思想价值、人文情感的整体感知、体验、领悟和再创造,致使教学变得单调、乏味,这是其一。其二,教学常常脱离学生生活,忽视与生命世界的对接,教师单纯进行文本演绎。脱离了生活的源泉和生命的精彩,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灵魂。其三,教学功利化思想日趋严重,凡有利于提高分数的内容就上、就练,否则就砍,而综合实践活动、口语交际等语文素养培养都“滚到一边去”。导致的后果是:教者越教越疲惫,学生越学越寡味,教师教学生命力和学生学习生命力日趋衰减。旨在有效提升、充分发展我区小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切实改进我区小学语文教学及其评价现状,激发教与学的生命力,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并真实、客观考查我区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我们展开了“基于语文课程标准”下的“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探索研究。(四)我区小学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实践研究,为区域性探索“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准备。虽然区域性展开本质意义的“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的探索,面临传统观念、分数考试、社会环境等严重阻碍,但评价改革的本质要求和时代呼唤,高新区教学的创新土壤和高位势能,为我们的研究探索提供了相对充分的有利条件和现实可能性。2023年11月,我们组织编写了《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手册》,“评价手册”初案及“实施指导意见”提供了操作载体和可行性路径,将老师们从关注期末考试分数引到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上来,不少学校迈出了令人振奋的探索脚步:高新实小在2023年下期分年级展开了语文综合素质评价,芳草小学开展的“我爱读书”故事讲演和演讲比赛活动,新科学校展开的阅读和书法考级探索,不少课堂也发生了初步变化:不仅注重语言“习得”,更注重语言的“实践与运用”。2010年3月22日,《成都商报》以《小学生考语文这些实践脚步、研究铺垫和良性态势,为我们系统纵深地展开“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探索,提供了坚实的实践研究和环境基础,坚定了我们探索的信心和底气,可望有效达成预期目标。二、课题的界定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是指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语文学习能力、语言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情感和人文精神的有机整合,并体现为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其中语文学习能力主要包含听、说、读、写、综合性语文学习等能力。发展性评价,是指尊重个体和个体差异,强调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和语文潜能、个性、创造性发挥,使每个学生具有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持续性语文发展力的评价,重心是强调过程而非结果,评价功能主要是导向、激励,而非甑别。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是指学生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突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统一的课程功能,促进学生语文素质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其评价主要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学段要求,以人本和发展为基本理念指引,不仅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检验、改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有效促进学生发展。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其一,突出三大研究目标:1、建立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全面提升。2、创新学校语文学科教学质量评价路径,促进学校跳出“应试教育”藩篱,走向语文素质教育。3、构建适宜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的语文课程,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力,放大学生语文学习潜能,激扬学生语文学习的活力与个性。其二,研究内容着重解决以下问题:1、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内涵是什么?2、什么是发展性评价?3、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的维度是什么?4、阻碍发展性评价的瓶颈是什么?5、发展性评价怎样既凸显核心领域(学科素质)评价,又注重拓展性评价?6、怎样有效利用评价工具?四、课题的文献和理论依据(一)文献依据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这些论述为我们探索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评价找到了方向和路径:语文教学应根据语文课程目标,结合学科特点,立足课堂实践,努力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建立科学有效、符合实际、可操作的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这些论述要求我们探索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必须以“关注过程”、“促进发展”为导向。3、《教育部关于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意见》。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二)理论依据1、多元智力理论长期以来,人们对智力的理解局限于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传统的智力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随着人们对智力认识的不断深入,新的智力理论不断产生,如美国心理学家斯坦伯格的智力三元论、美国心理学家塞西的智力的领域独特性理论等。而在教育界引起广泛重视并产生了影响深远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有八种紧密关联又相互独立的智力组成,它们是: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更可贵的是加德纳提供了一种多维看待智力的视野和方法。多元智力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全面认识学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无优劣之分、轻重之别、好坏之差;每个学生都有发展潜力,只是表现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我们在终极关怀学生发展的前提下,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看待每个学生,促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2、建构主义教育思想20世纪后期,针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弊端和社会发展要求,也基于人们对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重新认识,建构主义教学观盛行开来,深刻影响了现代教学。与赫尔巴特“三中心”相反,建构主义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地建构知识框架,“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杜威的教育哲学精髓,也说明了经验的中心应是主体在有目的选择对象基础上的主观改造;皮亚杰的结构观和建构观也认为人的知识是在知识范畴和感性材料结合的基础上建构的,“离开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可能有知识的产生。”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主旨在于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发展的过程,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是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刺激—反应”,而是激发学习者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这些论述带给我们的有益启示是:教学决不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技能,而是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的中心是学生而非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在我们看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以学习者发挥主体作用为基础,强调认知活动中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迁移,强调教学方式中的过程和体验,强调教学互动中主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指标的重要影响等。在构建促进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中,应将评价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部分,使评价过程和教学过程融为一体。主体参与性是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原始性机制,只有让学生成为评价活动和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才能分享应有的学习权利,承担相应的学习义务。而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前提是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有意识、有兴趣、有责任地参与教学活动。评价便是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机制,通过教学评价激发和培养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和赢得生命的灿烂。3、后现代主义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世界是开放、多元的,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能容忍每个学生的奇思妙想;在这个以创新为时代精神的社会里,创新已成为社会、个人发展的动力之源;承认开放性为人充分展示生命的本真提供了大舞台。后现代主义以其兼容并蓄的宽容态度和尊重个性主体性的宽广胸怀,启发了每个人开放了生命的空间,它带给课堂教学评价的新视野是: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学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要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一定的空间。世界本是多元的,教学不能把学习者视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应看作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教学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基于师生共同活动之上的课堂教学评价功能,在于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所以,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教学,而不在于选择和判断。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原则(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本课题力图行走“研究—尝试—反思—提升”的研究路径,实现“在尝试中研究,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资料搜集、学习、分析,了解国内外关于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最新进展和实际状况,掌握关于学生评价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评价体系建立,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2、案例研究法:开展以学生学习“成长记录”为主的案例研究。3、实践研究法。辅助方法有观察法、统计法、调查问卷法、比较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二)课题研究遵循的主要原则1、全面性原则语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横向分为读写能力、学习习惯、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课外阅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纵向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2、开放性原则语文评价应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不仅对结果进行描述和判断,还要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多种因素、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和判断。既要看到学生智力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态度、习惯、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以改变“以分数论英雄”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未来,评价空间、形式、内容、答案都要尽可能开放。3、主体性原则学生既是把外部教育影响内化为自我素质的主体,又是开发自身潜能的主体。语文评价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增强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使他们学会诊断与反思,自觉地调控学习语文的行为,认识自我,建立自信。4、多元性原则一是评价内容多元:评价内容应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尤其是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个体差异性的评价。二是评价形式多元,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等结合。5、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原则。定性评价以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对学习过程、方法以及非智力因素等进行描述、判断;定量评价以“课程目标”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主要对知识与能力进行评价。6、理论和实践结合原则。以先进的教育评价理论和课程理念指导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评价工具的设计和评价实验的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遵从“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论规律。7、可操作性原则:本课题是一项应用性研究,要求评价指标的建立和运用便于把握,易于操作。8、发展性原则:评价着眼于评价学生的进步,放大其优势和潜能,促进学生不断超越。六、课题研究的步骤与措施(一)研究措施1、创建载体。经查阅文献资料,我们初步构建了促进小学生学习全面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以《评价手册》呈现),并体现了以下特征:评价主体互动化。改变学生主体被评价的评价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通过评价主体互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改进语文教学,达成教与学的共生共进。如举办“家长开放日”、公开答辩、师生论坛等。评价内容多元化。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所以学生语文素质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兴趣、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体发展独特性的积极认可和评价,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潜能、拥有自信;以质性评价为基础,以先进的评价方法,不仅考察学生“认识”或“概念”等认知层面,同时关注对“过程”表现等行为层面的考查,如行为观察、情境测验等。评价过程动态化。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发展过程,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给予学生多次评价机会,促其学习转变与发展。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使评价日常化、通俗化。评价体系的建立,要着眼于探索适合学习活动和学习者本身的评价活动,将评价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部分,促进“学中评、评中学,做中评、评中做”,使学、做、评一体化,使评价过程和学习过程相互交融,使得评价过程成为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以充分发挥评价功能,更有效地激励和导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如口头评价,作业评价,成长记录等。2、“校本化”展开。各校以全区“语文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为指南,自主申报重点探索的素质评价项目,全区确定8所学校为重点参研学校,分别开展“学习习惯”、“识字写字”、“朗读背诵”、“阅读能力”、“习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的素质发展性研究,分年级探索具体的评价内容、标准、策略等,研究过程和效果纳入区域教学视导和学校办学质量评估。【附】重点参研学校及承担的子课题学校子课题名称实验小学小学生阅读能力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新光小学小学生习作能力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石羊小学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新科学校以考级形式推动小学生语文阅读、书法素质发展性评价研究银都小学小学生阅读能力层级(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中和小学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玉林附小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芳草小学小学生诵读(朗读、背诵)能力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3、探索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评价路径。导向学校语文教学走出应试教育的藩篱,以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为根本,自主开发适宜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发展的语文课程,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放大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激扬学生语文学习的活力与个性。4、总结各子课题组探索的经验,修订完善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形成评价手册在全区推广使用,并相应推出优秀的语文校本课程。5、评选优秀子课题和优秀校本课程,激发各子课题组研究的积极性,放大研究成果。(二)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2023年11月——2023年11月)◎准备阶段:2023年11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