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天津北门东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天津北门东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天津北门东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天津北门东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天津北门东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天津北门东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7—10题。中国“现代书法”的新思考书法并不代表古朽,书法应当融入当代。但是,面对现代社会电脑网络和印刷技术等方面的高速发展,已历经数千年沧桑的中国书法究竟出路何在?作为一种人人皆可参与的民族文化传统和视觉艺术形式,中国书法和汉字书写如何进入当代艺术,成为其他艺术形式的灵感激素和创作资源?在与当今世界风起云涌的各种艺术时尚的互动交融之中,传统的书法艺术最终将获得新生,抑或丧失自我?针对这些问题,一些艺术家和学者从上个世纪以来即已开始从事相关的探索和研究。作为20世纪下半叶在中国及欧美等地华人圈中蓬勃兴起的一种艺术新潮,中国“现代书法”因其独特的民族性和国际性,近年来尤其成为海内外艺术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现代书法”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至今仍被广泛采用。但实际上,从90年代开始,艺术家们已经逐渐超越了早期的“书法现代化”的单一逻辑,自觉地把中国书法作为一种本土化的当代艺术资源来实践和利用。“现代书法”的发展和观念流变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的历史阶段。⑴“变书法”。它着眼于书法艺术形式上的变革与创新,基本观念是书法当追随时代。⑵“反书法”。书法在观念上具有较强的反叛性和颠覆性。⑶“用书法”。书法更多地是作为资源在当代艺术中实验和利用。作为元素,融入绘画、雕塑等其他视觉艺术形式之中;作为独特的文化符号,进入当代的观念艺术,如行为、装饰、影像、网络艺术等。但是在“现代书法”创作和研究推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如“现代书法”概念模糊不清,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等。目前,在“现代书法”的研究中存在运动式操作现象。把一种艺术现象当作一种运动往前推进,可能会推进得太快。不断地把书法的形态变化、方式方法的变化作为书法演进的标志,就会忽视了每种新的形态自身还需要进一步壮大,还有很多的精神指向需要明确。书法的延续性(传统惯性)很强,而且与其他艺术不同,中国书法没有西方的参照系,因此应当根据其自身的逻辑与西方对话,不要简单地把“现代书法”中某些具有抽象痕迹的形态看成西方抽象主义的东西回应。围绕书法艺术的现代走向和书法作为资源融入当代艺术的话题将会展开更多、更深入的新思考和新探索。7.对中国“现代书法”应具备要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创作资源融入其他当代艺术中。B.成为其他当代艺术形式的灵感激素。C.保持中国书法的本土特色和延续性。D.在观念上具有较强反叛性和颠覆性。8.对“不要简单地把‘现代书法’中某些具有抽象痕迹的形态看成西方抽象主义的东西回应”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艺术规律。B.中国书法艺术应有西方文化参照系。C.中国书法艺术不存在抽象的表现形式。D.中国书法艺术不宜吸收西方抽象主义。9.对“现代书法”研究中的“运动式操作”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运动式操作”可能会加快“现代书法”的研究与发展。B.“运动式操作”会忽视每种新形态自身还需进一步壮大。C.“运动式操作”将不利于“现代书法”研究的健康发展。D.“运动式操作”将会造成很多新形态的精神指向不明确。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社会电脑网络的高速发展,将使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融入当代,走向世界,最终获得新生。B.将中国书法作为一种元素,融入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中,势必使中国传统书法丧失自我。C.“现代书法”至今还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这一现状表明,“现代书法”的理论研究仍然滞后。D.中国书法没有西方的参照系,因此,“现代书法”要融入当代,首先要建立西方的文化参照系。参考答案:7.D(是“现代书法”研究的其中一个发展阶段,并非必具要素。A、B两项注意“书法应当融入当代……出路何在?……成为其他艺术形式的灵感激素和创作资源?”的表述,虽是问号,实际上答在其中。另外,再注意第二、三段的内容。C项,注意第二段中“从90年代开始……和利用“的表述,以及第四段“书法的延续性……的东方回应”的表述。)8.A(中国书法中的抽象形态并非西方抽象主义的模仿,它有“自身的逻辑”,即中国书法中的抽象形态,是自己的艺术形式。B.原句并无此意。C.“‘现代书法’中某些具有抽象痕迹的形态”就指出中国书法艺术有“抽象的表现形式”。D.原句并无“不宜吸收”之意)9.A(注意“目前……要明确”一句。作者对“运动式操作”是持否定态度的。“可能会推进的太快”明显是否定的口吻)10.C.(一种科学研究,如果它的关键概念没有明确的界定,则表明它的理论研究还跟不上,即“滞后”。A.“电脑网络的高速发展”与“中国书法艺术融入当代”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它既可能使其融入当代,获得新生,也可能使其远离当代,丧失自我。B.将中国书法融入其他艺术形式中,是中国书法现代的一个必要条件,关键是看在融入过程中中国书法是否能保存其传统。D.“西方的参照系”并非“现代书法”融入当代的必备条件)略2.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自然无往而不美。何以故?以其处处表现这种不可思议的活力故。照相片无往而美。何以故?以其只摄取了自然的表面,而不能表现自然底面的精神故。艺术家的图画、雕刻却又无往而不美,何以故?以其能从艺术家自心的精神,以表现自然的精神,使艺术的创作,如自然的创作故。“自然”是美的,这是事实。自然的美终不是一切艺术所能完全达到的。你看空中的光、色,那花草的动,云水的波澜,有什么艺术家能够完全表现得出?所以自然始终是一切美的源泉,是一切艺术的范本。艺术最后的目的,不外乎将这种瞬息变化,起灭无常的“自然美的印象”,借着图画、雕刻的作用,扣留下来,使它普遍化、永久化。什么叫做普遍化、永久化?这就是说一幅自然美的好景往往在深山丛林中,不是人人能享受的;并且瞬息变动、起灭无常,不是人时时能享受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艺术的功用就是将他描摹下来,使人人可以普遍地、时时地享受。艺术的目的就在于此,而美的真泉仍在自然。“自然”本是个大艺术家,艺术也是个“小自然”。艺术创造的过程,是物质的精神化;自然创造的过程,是精神的物质化;首尾不同,而其结局同为一极真、极美、极善的灵魂和肉体的协调,心物一致的艺术品。罗丹深明此理,他的雕刻是从形象里面发展,表现出精神生命,不讲求外表形式的光滑美满。但他的雕刻中确没有一条曲线、一块平面而不有所表示生意跃动,神致活泼,如同自然之真。罗丹真可谓能使物质而精神化了。罗丹的雕刻最喜欢表现人类的各种情感动作,因为情感动作是人性最真切的表示。罗丹和古希腊雕刻的区别也就在此。希腊雕刻注重形式的美,讲求表面的美,讲求表面的完满工整,这是理性的表现。罗丹的雕刻注重内容的表示,讲求精神的活泼跃动。所以希腊的雕刻可称为“自然的几何学”,罗丹的雕刻可称为“自然的心理学”。自然无往而不美。普通人所谓丑的如老妪病骸,在艺术家眼中无不是美,因为也是自然的一种表现。果然!这种奇丑怪状只要一从艺术家手腕下经过,立刻就变成了极可爱的美术品了。艺术家是无往而非“美”的创造者,只要他能真把自然表现了。所以罗丹的雕刻无所选择,有奇丑的嫫母,有愁惨的人生,有笑、有哭、有至高纯洁的理想,有人类根性中的兽欲。他眼中所看的无不是美,他雕刻出了,果然是美。他说:“艺术家只要写出他所看见的就是了,不必多求。”这话含有至理。我们要晓得艺术家眼光中所看见的世界和普通人的不同。他的眼光要深刻些,要精密些。他看见的不止是自然人生的表面,乃是自然人生的核心。他感觉自然和人生的现象是含有意义的,是有表示的。你看一个人的面目,他的表示何其多。他表示了年龄、经验、嗜好、品行、性质,以及当时的情感思想。一言蔽之,一个人的面目中,藏蕴着一个人过去的生命史和一个时代文化的潮流。这种人生界和自然界精神方面的表现,非艺术家深刻的眼光,不能看得十分真切。但艺术家不单是能看出人类和动物界处处有精神的表示。他看了一枝花、一块石、一湾泉水,都是在那里表现一段诗魂。能将这种灵肉一致的自然现象和人生现象描写出来,自然是生意跃动,神采奕奕、仿佛如“自然”之真了。(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照片不美的原因是,照片只有表面的真实,而没能表现自然的内在精神。B.艺术的目的是将自然的美描摹下来,使其普遍化、永久化,即人人可享受、时时可享受。C.自然是真、善、美的灵魂和肉体协调的艺术品,是物质的精神化,所以说,自然也是大艺术家。D.奇丑的嫫母、愁惨的人生,经过罗丹之手,都成了美的雕刻,原因是罗丹表现了灵肉一致的自然。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一切美皆来源于自然,只有少数的艺术作品能达到自然的美。B.“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作者引用李商隐的这句诗表达了自然的美景是短暂的,不是时时都能享受的观点。C.艺术家需要独特、深刻的眼光,能从世界的表象中看到其蕴含的无限意义。D.罗丹雕刻比古希腊雕刻更美的原因就在于:罗丹表现了“自然的心理”,即活泼的内在精神;而古希腊雕塑表现了自然的形式和表面。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然是美的,但是自然的美也有空间、时间上的局限,艺术可以超越这一局限。B.艺术是物质的精神化,艺术是艺术家把自己的精神贯注到外界的物质世界里,可以说艺术超越了自然,是提高了的自然。C.一个画家,如果只是重视对象形式的美或表层的细节,那么,他的作品就和照片一样,也就谈不上是美的。D.“自然无往而不美”,艺术家真正要做的,不是去粉饰世界,或刻意剔除世界的“丑”与“恶”,而是真切地观察自然,表现自然的真实。参考答案:1.C2.D3.B【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此题的选项C.根据文本内容“艺术创造的过程,是物质的精神化;自然创造的过程,是精神的物质化;首尾不同,而其结局同为一极真、极美、极善的灵魂和肉体的协调,心物一致的艺术品”可知,选项张冠李戴,“自然”不是“物质的精神化”,“艺术创造的过程,是物质的精神化”。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选项D根据文本内容“罗丹的雕刻最喜欢表现人类的各种情感动作,因为情感动作是人性最真切的表示。罗丹和古希腊雕刻的区别也就在此。希腊雕刻注重形式的美,讲求表面的美,讲求表面的完满工整,这是理性的表现。罗丹的雕刻注重内容的表示,讲求精神的活泼跃动”可知,“罗丹雕刻比古希腊雕刻更美”错。【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根据文本内容“罗丹的雕刻最喜欢表现人类的各种情感动作,因为情感动作是人性最真切的表示。罗丹和古希腊雕刻的区别也就在此。希腊雕刻注重形式的美,讲求表面的美,讲求表面的完满工整,这是理性的表现。罗丹的雕刻注重内容的表示,讲求精神的活泼跃动”可知,“罗丹雕刻比古希腊雕刻更美”错。【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结合文本内容“以其能从艺术家自心的精神,以表现自然的精神,使艺术的创作,如自然的创作故”可知,理解有误。“超越”“提高”错,艺术是艺术家努力接近、还原自然的“真”,而非“超越”“提高”自然。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边关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紧密结合的景观形态,传递着历史文化内涵。边关出现在唐诗中,皆因丝绸之路的通达,开放的国家社会格局,文人墨客对漫游边塞、从军入幕的崇尚以及包括过所制度在内的国家制度限制等。相比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边关的文化意义更为抽象,象征性更强,所承载的感情也更为复杂。诗人多以社会现实为吟诵主旨,以点带面、由小及大、以虚带实,将边关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首先是战场形势。从军事意义上讲,边关地理位置重要。从唐诗中看,边关的“战火”已经烧入了诗歌意境,不管那些知名关隘是否正在发生着战事,诗歌中的征战杀伐都未曾真正停歇,皆承载着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大无畏的精神和犯我者虽远必诛的决心。例如,唐彦谦《咏马》中“百战沙场汗流血,梦魂犹在玉门关”,借玉门关指边陲前线征战之地;李白《从军行》中“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体现出关防将士守卫家园、驱敌出境的豪迈气魄。其次是戍边之所,“关”是军防象征,也是征人和亲属对戍边之地的情感依托。诗歌里有恢宏阔大的战场形势,也有单一渺小的个体自我。边关虽然承载文人将士们建功立业的梦想,但毕竟是遥远的苦寒之地,长期在塞外驻守或是从军入幕不得志之人面对战争的惨烈、环境的荒凉、人情的冷漠生疏,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思念怨忿之情。而人们的情感是相通相应的,在亲朋远赴塞外前免不了“爷娘妻子走相送”,塞外兵士思念故人的情感也不会停歇。因此边关戍守之地,成了思归与念归的交汇。再次是阳关寄情。在涉及边关名称的唐诗中,有一类“阳关诗”较为特别,这源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的“阳关”指的是友人西行的必经关卡,有着明显的关外无故人的地理属性和分界含义。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其曲名便为《阳关三叠》或《渭城曲》,唐代许多诗人都曾提到。在他们的那些诗句中,“阳关”多已失去起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特点,而以人文伴随意义,仅指代曲调货词中涉及的劝酒、伤离别等某些特定含义。最后是家国分界。丝绸之路上的边关地理环境和其后天见与中原地区差距较大,作为戌边之所的代表和军事战略要地成为内地与西域的分野、不同文化的分野、生死安危的分野、家国与异乡的分野,是物质与人文界限的共有载体。时任西域都护的班超年老思乡,向汉和帝上疏:“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外绝城,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由此可见,玉门关被汉人看作家国的分界,带有深重的情感烙印。唐诗中的“边关”含义不再单一,表面。在人们的心目中,除了对距离、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的认知与定位之外,“边关”早已超越了军事防御或是征税、监管缉私的原有含义,被赋予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和家园情怀。(摘编自邢宇晨《唐诗中的边关意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诗人在进行创作时,经常以点带面、由小及大、以虚带实地吟诵社会现实的主题,将边关的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B.无论知名关隘是否安定平宁,唐诗中的征战杀伐都承载着将士建功立业的豪情、大无畏的精神和犯我者虽远必诛的决心。C.涉及边关意象的诗歌即描写恢宏的战场形势,也塑造渺小的个体,因为“关”是军防的象征,也是征人和亲属对戍边之地的情感依托。D.年老思乡的班超向皇帝上疏,表达了“依风首丘之思”和“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的担忧,可见汉人视玉门关为家国的分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四个方面阐释了唐诗中边关意象的内涵,层次分明。B.文章引用唐彦谦和李白的诗,是为了证明边关地理位置的重要和边关对诗歌情感抒发的影响。C.文章将“阳关诗”单列,既点明了“阳关”有地理属性和分界含义,又指出了其人文伴随意义。D.文章结尾点明唐诗中“边关”有多层含义,并再次明确“边关”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一论述重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唐诗中出现边关意象,与当时通达丝绸之路、开放的国家制度和文人墨客对从军入幕的崇尚等社会因素有关。B.唐代文人将士们虽然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但面对塞外惨烈的战事、荒凉的环境及冷漠生疏的人情,无不产生思乡怨忿之情。C.据《全唐诗》记载,与王维相差一个世纪的晚唐诗人李商隐仍吟诵“唱尽阳关无限叠”,足以见出《阳关三叠》的流传深远。D.边关作为戍边之所的代表,早已失去其地理位置的含义,而成为生与死的临界、不同文化的分野、物质与人文界限等象征。参考答案:1.D

2.C

3.A【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D项,“表达了‘依风首丘之思’和‘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的担忧,可见汉人视玉门关为家国的分界”“可见一词”理解错误,这两句话与“汉人视玉门关为家国的分界”没有关系,表现的是思乡之情。原文是“时任西域都护的班超年老思乡,向汉和帝上疏:‘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外绝城,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由此可见,玉门关被汉人看作家国的分界,带有深重的情感烙印”。能体现“玉门关被汉人看作家国的分界”的是“但愿生入玉门关”这句。故选D。【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C项,“既点明了‘阳关’有地理属性和分界含义,又指出了其人文伴随意义”错,原文是“在他们的那些诗句中,‘阳关’多已失去起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特点,而以人文伴随意义,仅指代曲调货词中涉及的劝酒、伤离别等某些特定含义”。可见将“阳关诗”单列,主要是为了说明它的人文意义。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选正确的一项。B项,“无不产生思乡怨忿之情”扩大范围,原文是“长期在塞外驻守或是从军入幕不得志之人面对战争的惨烈、环境的荒凉、人情的冷漠生疏,都不可避免地产生思念怨忿之情”,可见是“长期在塞外驻守或是从军入幕不得志之人”会产生“思乡怨忿之情”。C项,“足以见出《阳关三叠》的流传深远”错误,原文是“在他们的那些诗句中,‘阳关’多已失去起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特点,而以人文伴随意义,仅指代曲调货词中涉及的劝酒、伤离别等某些特定含义”。由此可见,与王维相差一个世纪的晚唐诗人李商隐吟诵“唱尽阳关无限叠”,是因为“阳关”的人文含义,而不是因为王维的诗。D项,“早已失去其地理位置的含义”错,原文是“,除了对距离、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的认知与定位之外,‘边关’早已超越了军事防御或是征税、监管缉私的原有含义,被赋予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和家园情怀”,可见不是“失去了”地理属性,而是“超越了”地理属性。故选A。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孔镛,字韶文,长洲人。景泰五年进士。知都昌县。分户九等以定役,设仓水次,便收敛,民甚赖之。以弟铭尚宁府郡主,改知连山。瑶、僮出没邻境,县民悉窜。镛往招之,民惊走。镛炊饭民舍,留钱偿其直以去。民乃渐知亲镛,相率还。镛慰劳振恤,俾复故业,教以战守,道路渐通,县治遂复。成化元年,擢高州试知府。前知府刘海以瑶警,闭城门自护。乡民避瑶至者辄不纳,还为瑶所戕。镛至,开门纳来者,流亡日归。城不能容,别筑城东北居之。附郭多暴骸,民以疫死,复为义冢瘗焉。时贼屯境内者凡十余部,而其魁冯晓屯化州,邓公长屯茅峒,屡招不就。镛一日单骑从二人直抵茅峒峒去城十里许道遇贼徒令还告白我新太守也公长骤闻新守至亟呼其党擐甲迎及见镛坦易无驺从气大沮镛徐下马,入坐庭中,公长率其徒弛甲罗拜。镛谕曰:“汝曹故良民,迫冻馁耳。前守欲兵汝,吾今奉命为汝父母。汝,我子也。信我,则送我归,赉汝粟帛。不信,则杀我,即大军至,无遗种矣。”公长犹豫,其党皆感悟泣下。镛曰:“馁矣,当食我。”公长为跪上酒馔。既食,曰:“日且暮,当止宿。”夜解衣酣寝。贼相顾骇服。再宿而返。见道旁裸而悬树上者累累,询之,皆诸生也,命尽释之。公长遣数十骑拥还,城中人望见,皆大惊,谓知府被执,来绐降也,尽登陴。镛止骑城外,独与赢卒入,取谷帛,使载归。公长益感激,遂焚其巢,率党数千人来降。公长既降,诸贼次第纳款,惟晓恃险不服。镛选壮士二百人,乘夜抵化州。晓仓皇走匿,获其妻子以归,抚恤甚厚,晓亦以五百人降。治绩闻,赐诰命旌异。遭丧,服除,改广西。瑶、僮闻镛至,悉远循。镛居官廉。历仕三十余年,皆在边陲,触瘴成疾。乞骸骨,不许。弘治二年召为工部右侍郎,道卒,年六十三。(选自《明史·孔镛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镛一日单骑从二人直抵茅峒/峒去城十里许/道遇贼/徒令还告曰/我新太守也/公长骤闻新守至/亟呼其党/擐甲迎及见镛坦易无驺从/气大沮/B.镛一日单骑从二人直抵茅峒/峒去城十里许/道遇贼徒/令还告曰/我新太守也/公长骤闻新守至/亟呼其党擐甲迎/及见镛坦易无驺从/气大沮/C.镛一日单骑从二人直抵茅峒/峒去城十里许/道遇贼/徒令还告曰/我新太守也/公长骤闻新守至/亟呼其党擐甲迎/及见镛坦易无驺从/气大沮/D.镛一日单骑从二人直抵茅峒/峒去城十里许/道遇贼徒/令还告曰/我新太守也/公长骤闻新守至/亟呼其党/擐甲迎及见镛坦易无驺从/气大沮/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相当于现在的省长。B.义冢,指旧时收埋无主尸骸的墓地,往往由族人或慈善团体出资建立。C.驺从,指古代贵族、官僚出门时,前导或后随的骑马的侍从。D.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镛爱民如子,心装百姓。担任都昌县令期间,孔镛根据实际情况,将百姓分为九等来决定劳役,并在水边设置粮仓,方便百姓缴纳赋税。B.孔镛清廉自律,爱护百姓。在担任连山知县时,孔镛下乡视察,百姓受到惊吓,弃屋逃走,孔镛借屋做饭,然后按照价值留钱赔偿后离开。C.孔镛智勇双全,仁义降贼。在招降邓公长和冯晓时,孔镛既表现出过人的胆识,又表现出超凡的应变能力,最终使二人都选择了投降。D.孔镛献身边疆,鞠躬尽瘁。孔镛在边疆担任官职三十多年,由于长年接触瘴疠之气,积劳成疾,最后病逝在赴京城担任要职的路上。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乃渐知亲镛,相率还。镛慰劳振恤,俾复故业,教以战守。(2)城中人望见,皆大惊,谓知府被执,来绐降也,尽登陴。参考答案:10.B

11.A

12.B

13.(1)百姓这才逐渐了解、亲近孔镛,相继返回。孔镛安慰犒劳救济安抚他们,让他们恢复旧业,教他们作战防守的方法。(2)城中的人远远看到,都非常吃惊,以为知府被抓,是来骗降的,全都登上城墙。10.试题分析:解答文言文断句题,读懂文段是关键。联系上下文可知,此段文字说的是孔镛独自去探访邓公长的事,“镛”是前半段的主语,“公长”是后半段的主语。然后再细读四个选项,圈定四个选项的不同之处。“徒”是一类人的意思,“令还告”的主语是“镛”,“贼徒”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亟呼其党”的主语是“公长”,“擐甲迎”的主语是“其党”,“亟呼其党擐甲迎”是兼语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11.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A项,“知府”,是指州府最高行政长官,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相当于现代的市长。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B项,“孔镛下乡视察”错误,原文中说“镛往招之”,说明孔镛不是去视察,而是招抚百姓。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乃”,(这)才;“知”,了解;“相率,相继;“振恤”,救济安抚;“俾”,让。第二句得分点:“谓”,以为、认为;“执”,捕捉、逮捕;“绐”,欺骗;“陴”,城墙。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赵匡凝传匡凝字光仪,蔡州人也。父德諲。匡凝以父功为唐州刺史兼七州马步军都校。及德諲卒,匡凝自为襄州留后,朝廷即以旄钺授之。作镇数年,甚有威惠,累官至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匡凝气貌甚伟,好自修饰,每整衣冠,必使人持巨鉴前后照之。对客之际,乌巾上微觉有尘,即令侍妓持红拂以去之。人有误犯其家讳者,往往遭其木楚,其方严也如是。光化初,匡凝以太祖①有清口之败,密附于淮夷,太祖遣氏叔琮率师伐之。未几,其泌州刺史赵璠越墉来降,随州刺史赵匡璘临阵就擒。俄而康怀英攻下邓州,匡凝惧,遣使乞盟,太祖许之,自是附庸于太祖。及成汭败于鄂州,匡凝表其弟匡明为荆南留后。是时唐室微弱,诸道常赋多不上供,惟匡凝昆仲虽强据江山,然尽忠帝室,贡赋不绝。太祖将期受禅,以匡凝兄弟并据藩镇,乃遣使先谕旨焉。匡凝对使者流涕,答以受国恩深,岂敢随时妄有他志。使者复命,太祖大怒。天祐二年秋七月,遣杨师厚率师讨之。八月,太祖亲领大军南征。及师厚济江,匡凝以兵数万逆战,大为师厚所败。匡凝乃燔其舟,单舸急棹,沿汉而遁于金陵。后卒于淮南。《新唐书》云:师厚由阴谷伐木为梁,匡凝以兵二万濒江战,大败,乃燔其舟,单舸夜奔扬州。行密见之,曰:“君在镇,轻车重马输于贼,今败,乃归我邪!”《欧阳史》云:行密厚遇匡凝,其后行密死,杨渥稍不礼之。渥方宴食青梅,匡凝顾渥曰:“勿多食,发小儿热。”诸将以为慢,渥遣匡凝海陵,后为徐温所杀。初,匡凝好聚书,及败,杨师厚获数千卷于第,悉以来献。(选自《新五代史》卷十七,有删节)注:①太祖,后梁太祖朱温。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累官至检校太尉

累:多次 B.太祖将期受禅

禅:封禅C.匡凝乃燔其舟

燔:焚烧 D.诸将以为慢慢:

轻视,傲慢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亲去世后,赵匡凝自封为襄州留后,后来朝廷对他这一官职给予了确认。B.赵匡凝非常注重个人仪表,对于祖上及父亲的名讳,也非常爱护不容侵犯。C.唐末朝廷衰微,各地藩镇大多不上交赋税,但赵匡凝兄弟仍照常缴纳贡赋。D.赵匡凝对后梁太祖朱温心怀忠义,积极输送物资,但还是被他派兵打败了。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匡凝气貌甚伟,好自修饰,每整衣冠,必使人持巨鉴前后照之。(2)及师厚济江,匡凝以兵数万逆战,大为师厚所败。(3)行密厚遇匡凝,其后行密死,杨渥稍不礼之。8.请简要概括赵匡凝两次遭太祖讨伐的原因。参考答案:5.B

6.D

7.(1)赵匡凝气度相貌非常雄伟,喜好整理装饰自己,每次整理衣服帽子,一定让人拿着大镜子(自己)前后照看。(2)等到杨师厚渡过长江,赵匡凝率领数万士兵迎战,被杨师厚打得大败。(3)杨行密很优厚地对待赵匡凝,后来杨行密去世,杨渥就渐渐地不尊敬(礼貌地对待)他了。

8.第一次,太祖清口战役失败后,赵匡凝暗中依附于淮南蛮夷;第二次,太祖将期受禅,赵匡凝不支持【5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题中B项,禅,禅让,指帝王让位给别人。封禅,古代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故选B。【6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从而体现对文章的理解程度。题中D项,“赵匡凝对后梁太祖朱温心怀忠义”错误,依据“是时唐室微弱,诸道常赋多不上供,惟匡凝昆仲虽强据江山,然尽忠帝室,贡赋不绝”可知,文中说的是赵匡凝对唐王朝心怀忠义。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气貌”译为“气质相貌”;“伟”译为“高大壮美”;“修饰”译为“梳妆打扮”。(2)(2)(3分)“济”译为“渡过”;“逆”译为“迎战”;“为……所”译为“被”。(3)“厚”译为“优厚”;“遇”译为“对待”;“礼”译为“尊敬、礼貌地”。【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归纳概括能力,属于主观概括性信息筛选。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提干要求概括“赵匡凝两次遭太祖讨伐的原因”,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筛选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第一次,“光化初,匡凝以太祖有清口之败,密附于淮夷,太祖遣氏叔琮率师伐之。”,第二次“太祖将期受禅”。“匡凝对使者流涕,答以受国恩深,岂敢随时妄有他志”,之后进行准确概括,即可得出答案。【点睛】小题4.考生解题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锁定答题区间,准确筛选出与题目相关的语句;而是能对筛选的信息进行有效甄别,合理准确概括,完全引用原文,没有自己的概括,不得分。译文;赵匡凝,字光仪,是蔡州人。父亲赵德諲。赵匡凝凭借父亲的功劳任唐州刺史兼七州马军步军都校。等到赵德諲去世后,赵匡凝自封为襄州留后,朝廷也就将旄钺(作为任职凭证)授予他。他镇守多年,很有威望德惠,多次升职到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赵匡凝气质相貌非常雄伟,喜好整理装饰自己,每次整理衣服帽子,一定让人拿着大镜子(自己)前后照看。会见客人时,乌巾上稍觉有灰尘,就让侍候的歌妓拿着红色的拂尘拂去它。有不小心触犯了他家讳的人,往往要遭受他棍棒的捶楚,他就是这样方正严明。光化初年,赵匡凝因太祖在清口战役失败,就暗中结附淮南蛮夷,太祖派氏叔琮领兵攻伐他。不久,他属下的泌州刺史赵璠翻过城墙投降,隋州刺史赵匡璘在战阵前被抓住。不久康怀英攻下邓州,赵匡凝害怕,派使者乞求结盟,太祖答应了他,从此依附于太祖。等到成汭在鄂州被打败,赵匡凝上表推荐他弟弟赵匡明任荆南留后。这时唐王朝衰微虚弱,各道常规的赋税大多都不上供了,只有赵匡凝兄弟虽然雄据一方,可是对唐王朝竭尽忠心,贡赋不曾停止。太祖正准备约定时间接受禅让的帝位,因为赵匡凝兄弟都据守藩镇,就派遣使者预先告谕自己的意旨。赵匡凝对着使者流泪,回答说,自己深受唐朝恩德,哪里敢随时世而妄自有别的想法。使者回去复命,太祖非常愤怒。天祐二年秋天七月,派杨师厚领兵征讨他。八月,太祖亲自率领大军南征。等到杨师厚渡过长江,赵匡凝率领数万士兵迎战,被杨师厚(打得)大败。赵匡凝于是烧掉自己的战船,驾着一只小船急速划桨,沿汉水逃往金陵。后来死在淮南。《新唐书》记载:杨师厚从山谷里砍伐树木造船,赵匡凝带领两万士兵临江迎战,被杨师厚打败,就烧掉战船,独自驾小船连夜逃往扬州。杨行密见了他,说:“你当年在藩镇(做官)时,用车马驮载着轻重物资输送给贼人,现在失败了,才来归附我啊!”《欧阳史》记载:杨行密很优厚地对待赵匡凝,后来杨行密去世,杨渥对待他就逐渐不够尊敬了。(一次)杨渥正在设宴吃青梅,赵匡凝看着杨渥说:“不要多吃,会发小儿热。”将领们认为他轻慢无礼,杨渥派遣赵匡凝到海陵,后来被徐温杀死。当初赵匡凝爱好藏书,等到兵败后,杨师厚在他家里得到数千卷书,全部献给了朝廷。6.阅读文言文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于退之尽变古人之形貌,虽有摹拟,不可得而寻其迹也。其他虽工于学古而迹不能忘,扬子云、柳子厚于斯盖尤甚焉,以其形貌之过于似古人也。

选自姚鼐《古文辞类纂·序》19、用斜线(/)给文中划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于退之尽变古人之形貌20、姚鼐属于清代哪一个文学流派?该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还有谁?请举一例。(2分)答:21、请根据这段文字概括姚鼐的关于学习古人的观点。(2分)

答:参考答案: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4分)交通耗能是我国社会主要能源消耗之一,其石油消耗总量占全社会石油消耗总量的30%以上,并且汽车尾气已成为大中城市温室气体的首要来源。一辆中耗油轿车每年少开1200公里,将节省120升石油,减少碳排放294公斤;一个人每年少搭乘飞机5000公里,将节省200升石油,可减少碳排放695公斤。文明出行,防止交通堵塞,也是为绿色出行作贡献。相关部门倡导:短途出行,请尽量步行或乘坐公交,省钱省力;开车时避免汽车发动机空转,停留时间超过1分钟应熄火;长途旅行请尽量坐火车,减少乘飞机的次数;安全驾驶、文明礼让,保证交通顺畅。(1)请你简要概括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30字以内)(2分)(2)请你结合材料内容,设计一条公益宣传标语。(2分)参考答案:(1)答:交通耗能是我国社会主要能源消耗之一,应该倡导低碳出行。(2)答:低碳生活,绿色出行。8.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济南之所以有“泉城”之名,是由于城南有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系石灰岩组成的千佛(fú)山地,这些石灰岩具有较多的溶洞或裂隙,在济南附近没入地下,并受到不透水的侵入岩岩体的

(阻挡/阻止),而上覆的第四纪山前堆积物透水性不好,从而形成承压水构造。城南山区接受大气降水补给(jǐ),在城区则以上升泉形式涌出地表向外排出。金代有人立“名泉碑”,列举泉名七十有二,泉水众多,不可胜数。历代诸家所论72泉亦不尽相同,

乙(大致/大约)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趵突泉又名瀑(pù)流,宋代开始称趵突泉。泉城四大泉群会流一处,在济南盆地最低处形成湖面46.5公顷的大明湖。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记载/记录),城西南有泺水,“北为大明湖”,后渐埋塞,半为街市。金代起今城内湖沿袭大明湖之名。一湖烟水,绿树蔽空,妖娆(yáo)多姿,风光秀美。清人刘凤浩咏湖有“四面荷花三面柳,□□□□□□□”,沿湖亭台楼阁,水树长廊,错落有致。其风貌不亚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杭州西湖。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千佛(fú)山

堆积物

B.补给(jǐ)

不可胜数C.瀑(pù)流

会流

D.妖娆(yáo)

错落有致2.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阻止

大约

记载

B.阻止

大致

记录

C.阻挡

大约

记录

D.阻挡

大致

记载

3.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A.千家明月万家春

B.满园月色一园梅C.一城山色半城湖

D.何方春水一方天参考答案:1.B(千佛山fó

汇流

妖娆ráo

)2.D3.C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他初出茅庐的时候,常常被对手的奚落及小动作激怒,但现在他对此已经敬谢不敏,在足球场上从容不迫,一次次将足球送入对方的球门。②明中叶以后,岭南书家人才辈出,而且颇具革新精神,能与中原书坛分庭抗礼,其中陈献章用茅草制作“茅龙笔”,创作出笔法遒劲的书法名作。③如何让作文语言出彩呢?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借花献佛,即巧妙地引用诗词,用诗词“亮化”文章的语言,丰富文章的内容。④军事手段难以给韩国带来安全,更难以维护半岛局势稳定,韩国同意美国在其领土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无异于火中取栗,得不偿失。⑤刘秀在位时,西域诸国主动要求“内附”,希望东汉政权出兵西域,否则他们只能被迫投靠匈奴了,但刘秀面对左支右绌开疆拓土的机会不为所动。⑥许教授把金钱看得很淡,安于清贫,生活极其俭朴,可精神上却十分富有,他专心治学,孜孜矻矻,成为闻名中外的学术大家。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首先应辨析成语的用法、情感色彩、适用对象等,然后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敬谢不敏,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句中望文生义。分庭抗礼,指的是古代宾主相见,分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以示平等。比喻双方平起平坐,实力相当,可以抗衡。借花献佛,用别人的花进献给菩萨,比喻拿别人的东西做人情。火中取栗,比喻被人利用,替人冒险出力,自己却一无所得。左支右绌,指弯弓射箭的姿势,左手支持,右手屈曲,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问题。孜孜矻矻:形容勤勉不懈怠的样子。10.阅读右边的漫画,回答下面问题。(5分)(1)用简明的语言表述这幅漫画反映的社会现象。(不超过20字)(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择一个角度用一个排比句评论这幅漫画反映的社会现象。(不超过40字)(3分)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