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四川省自贡市三多寨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ab00a099975686f508363d076cd1377/4ab00a099975686f508363d076cd13771.gif)
![2021-2022学年四川省自贡市三多寨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ab00a099975686f508363d076cd1377/4ab00a099975686f508363d076cd13772.gif)
![2021-2022学年四川省自贡市三多寨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ab00a099975686f508363d076cd1377/4ab00a099975686f508363d076cd13773.gif)
![2021-2022学年四川省自贡市三多寨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ab00a099975686f508363d076cd1377/4ab00a099975686f508363d076cd13774.gif)
![2021-2022学年四川省自贡市三多寨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4ab00a099975686f508363d076cd1377/4ab00a099975686f508363d076cd1377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四川省自贡市三多寨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任何文化都以时空认知为起点。根据宇宙大爆炸学说,宇宙因爆炸而生成,时间得以同时生成。这个时间,是自然时间。人类在自然时间范围内,为了标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给自己拟订一种“纪序”参照系,这就是定义时间。今天人们所“感知”的日期,就是一种全球约定的定义时间。定义时间在自然时间面前只是一个微量,但它已作为一种文化基因融入人类生活,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甲子,是世界时间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定义。从1911年发现的六十甲子表甲骨来看,甲子作为一个确定的记述系统用于定义华夏时间,至迟在殷商时期已然完备。天干源于纪日,地支源于一年十二个月,用日、月与地球的视运行关系来记述人类活动时间,就是甲子时间纪序的本质。甲子纪序,是先民对自然时间关系的一种客观摹写,体现了一种朴素的自然取时思想。关于时间的本质,柏拉图认为时间是理念永恒性的摹本,亚里士多德认为时间既不是运动,又不能脱离运动,是运动的数。伽利略指出,时间具有各向同性、均匀性和无限性。后来,爱因斯坦提出时空不是互相独立而是一个整体的四维空时连续流。至此,时间在其永恒与无限的直观视界中,与运动、空间的同一性本质得到了最权威的认定。而研究者发现,甲子既定义了时间与运动的同一性,也定义了时间的永恒性和无限性,同时又定义了时空一体性。细究甲子的定义内涵,其所体现出来的时间观念与现代科学对时间本质的描述非常一致。不同的民族,因其不同的生存环境而形成不同的生存模式,从而也形成不同的文化模式及价值选择。时间文化的形成,同样受到了不同的价值选择路径的影响;这种不同的时间文化又会“反哺”于社会生活,形成不同的文化效应。在西方,时间作为本体论问题成为思想与探究的主要对象。这种对“时间是什么”的连续追问与解答,直接导致了以哥白尼革命为标志的近代科学的诞生,并为牛顿经典力学时空观的建立提供了条件。也正是由此,时空与运动才成为当代科学最为关注的前沿问题,并引发了新一轮宇宙时空探索的科学时尚。可以说,当今科学主宰世界的文化潮流,其起点就是“时间”问题的解决。在中国,“天人合一”观念把人“放大”到与天地齐一,天地的存在与人事的价值目标相互统一。这种与西方迥异的思维方式,正源于古代中国长期持续存在的宗法血缘共同体的历史实践。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天由最初的外在实体逐渐转向与人相互共生的关系性存在,这培育和预设了中国人特有的时间观念。(摘编自肖世洪《甲子对时间本质的定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定义时间最初是用来标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现在已成为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B.我国从商代开始采用甲子作为确定的时间记述系统,这已经得到了考古学的证明。C.西方对时间本质的认识历经两千多年的演进,形成了具有科学权威性的时间观念。D.价值选择路径会影响时间文化的形成,而不同的时间文化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效应。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区分了自然时间和定义时间,并以定义时间为立论的基础展开进一步论证。B.文章通过类比论证,指出甲子体现的时间观念与现代科学的时间观念非常一致。C.文章在围绕时间文化展开论述时,指出了中西方时间观念乃至思维方式的差异。D.文章依次讨论了甲子纪序的本质、文化效应及其定义内涵,逐层深入,结构严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自然时间在宇宙形成之初并不存在,这是依据宇宙大爆炸学说而得出的基本观点。B.甲子纪序客观摹写了自然时间关系,甲子属于定义时间,而不在自然时间范围内。C.西方对时间作为本体论问题的关注,是为了建立近代科学体系和经典力学时空观。D.“天人合一”观念所培育和预设的特有时间观念,可以“反哺”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参考答案:1.B
2.D
3.D【1题详解】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析此类题,要将选项与涉及的原文信息进行比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品味语意是否改变,推理判断是否合理。本题是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项内容“我国从商代开始采用甲子作为确定的时间记述系统,这已经得到了考古学的证明”,与原文第一段有关。原文讲“甲子作为一个确定的记述系统用于定义华夏时间,至迟在殷商时期已然完备”,是从1911年发现的六十甲子表甲骨来看的,并不代表“已得到考古学的证明”,而且“至迟在殷商时期已然完备”,与答案“商代开始采用”的表述也不尽相同。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划出与选项相关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迅速串联上下文内容,从而理清文章思路,然后依据自己掌握的论点、论据和论证知识认真比对分析,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及其观点。本题选择“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项,要关注“依次”,因为它是对前后内容有要求的词汇。“依次讨论了甲子纪序的本质、文化效应及其定义内涵”,讨论的内容已确定了先后顺序。从文章整体上看,依次论述的应是“甲子纪序的本质、定义内涵及其文化效应”,选项表述的论述顺序有误。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题干要求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见第一段“根据宇宙大爆炸学说,宇宙因爆炸而生成,时间得以同时生成。”宇宙和自然时间同时产生;B项见第一段“人类在自然时间范围内,为了标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给自己拟订一种“纪序”参照系,这就是定义时间。”“甲子纪序,是先民对自然时间关系的一种客观摹写”可以看出“甲子纪序作为一种定义时间,仍属于自然事件的范围内”;C项见最后一段“在西方,时间作为本体论问题成为思想与探究的主要对象。这种对‘时间是什么’的连续追问与解答,直接导致了以哥白尼革命为标志的近代科学的诞生,并为牛顿经典力学时空观的建立提供了条件。”“建立近代科学体系和经典力学时空观”是“西方对时间作为本体论问题的关注”造成的结果而非目的。“为了”表示目的。故选D。【点睛】解答此类试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从试题到文本,要就文论文,直至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切勿主观。设题的误区一般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君主的影响。遇有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功能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唐太宗时期就是个讲究法制的时代。当时,针对官吏假冒伪造履历,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假冒履历的官员必死不赦。不久,又发现了假冒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没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这时戴胄讲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所以皇帝也遵法了,这就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这是遇到了明主。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是到晚年任意为法。比如说六月天要判处犯人死刑,大家就劝解他从汉以来都秋冬行刑,六月天不能判死刑。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六月天还有雷霆震怒,雷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制,遇到明主确实起到了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法与改革的关系就是古人所说的改制与更法。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联在一起的。到汉以后,专制制度牢固建立起来,谈改革多半都是经济体制改革。无论是先秦的也好,以后的也好,体制改革总是和法制密切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成功的改制,成功的改革都是和法制相向而行。举一个大家知道的例子,就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就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是建立一家一户的封建的生产方式。政治体制改革是废除世卿制度,建立军功爵制。这次改革借助于法律,颁布了许多新法。开阡陌,封疆令,废除了过去的土地国有制。颁布二十等军功爵令,奖励首功,废除世卿世禄。这些法律明确地提出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对改革起了引导作用。其次商鞅也利用法律扫除或者是减除阻碍改革的旧势力。把反对改革的旧贵族,甚至太子的师傅处以肉刑,借以推动改革。最后是运用法律来巩固改革的成果。这些成果得到了秦国百姓的拥护,所谓秦民大悦。尽管商鞅被处以死刑,但其法未败。所以改制与更法密切相关,成功的例子都是改制与更法相向而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认识起源很早,法律作为治国之具,从它用来治理国家那天起,就形成了法律工具主义。B.魏征用比喻来阐释法律工具主义,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着鞭子,这鞭子就是法律工具主义。C.在古代要发挥法律治国之具的作用,皇帝至关重要。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会使法律失去它应有的信用。D.戴胄能够依法断案,没有判假冒履历的官员死刑,他认为“法乃天下之法”,非皇帝一人之法,不能随意变更。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追溯法律工具主义源头,指明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人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主张。B.文章第一段引用官员履历造假事件,论证古代社会君主对法律工具主义所起的作用。C.文章第二段,以隋文帝为反面事例,论证了君主的意志只能对发挥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起消极作用。D.文章第三段,在论法与改革的关系时,运用商鞅变法,阐明改制与变法应相向而行。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管仲就认识到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而法律工具主义则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B.法律作为统治者的治世工具,在古代社会中的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遇到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时发挥的作用更大。C.商鞅变法的成功,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与法制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商鞅如果不颁布许多新法,其改革便可能难以成功。D.商鞅以法推行改革,使秦国强盛,唐太宗遵守法治,出现了贞观之治,可见法律工具主义是应该继承的古代文化遗产。参考答案:1.C
2.C
3.D【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结合文本内容“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分析可知,“形成了法律工具主义”错。B项,结合文本内容“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分析可知,“鞭子是法律工具主义”错。D项,“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是唐太宗的话。故选C。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结合文本第二节句首句子分析可知,隋文帝的例子论证的是古代社会中昏君会败坏法律这一观点。故选C。【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结合文本内容“所以改制与更法密切相关,成功的例子都是改制与更法相向而行”分析可知,“可见法律工具主义是应该继承的古代文化遗产”与文意不符。故选D。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宋代诗文崇尚雅正,风格唯美,但在雅正唯美之境下,却涌现了以戏谑谐趣为表征的俳谐诗,于北宋时期绽放异彩,蔚为大观,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映射出宋代文化新面貌、新格局。俳谐诗何以于北宋时期兴盛而广为传播,应该与以下要素紧密关联。俳谐诗之所以能在宋代大放异彩,诗词名家于其间引领风骚,当属关键性因素。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人,常有谐趣品类作品,对遣兴娱乐创作风尚颇为肯定,可谓俳谐诗传播中之“舆论领袖”。俳谐诗出自大家之手,于庄与谐、雅与俗之间拉伸出一种张力之美,自然会有一种常人作品中所罕见之气界、境界与格局,令俳谐诗更具魅力,吸引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其中。同时,面对喧闹的大众文化,人们对俳谐诗没有采取拒斥的态度,而是选择了会通。宋代城市繁荣,宋熙宁之后,都城夜市不绝,一派繁华,杂剧、诸宫调、傀儡戏、杂耍等艺术众多而为市民乐见。众多戏剧因素如内容、插科打诨手法与形态融入俳谐诗文创作,如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上阕:“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文末一句“破帽多情却恋头”让人觉得调皮打俏,忍俊不禁。另外,俳谐诗于诙谐中蕴含人生哲理。宋代俳谐诗文本以“戏谑”风格为特征,结构相通于杂剧,先冷后热,先说冷语,后说笑话。黄庭坚的《演雅》是一首动物讽喻诗:“桑蚕作茧自缠裹,蛛蝥结网工遮逻。燕无居舍经始忙,蝶为风光勾引破……伯劳饶舌世不问,鹦鹉才言便关鏁,春蛙夏蜩更嘈杂,土蚓壁蟫何碎琐。江南野水碧于天,中有白鸥闭似我。”该诗前面描写了几十种虫鸟,写得宏伟万象,如天马行空,最后两句“江南野水碧于天,中有白鸥闲似我”却峰回路转,让人恍然明白,确有醍醐灌顶之意,给人以跳跃感,颇具丰富深邃之审美趣味。可见,打诨并非纯粹为追求语言有趣,而是有所归旨。最后,俳谐诗符合心理需求,民众乐于接受。谐趣产生之第一要义为心理期待解构所致。俳谐让人发笑,开心愉悦。伊曼纽尔·康德认为,笑为紧张期待突然消失之际而产生的一种情感。诗人善用各种言辞调起读者期待心理,预设情境,对读者期待心理进行解构,随之产生心理落差,谐趣亦因之而生。连辑颠倒错位,化悲为喜,无情之物化有情,安排一个不甚相关或非一致性逻辑,呈现出乎意料关系,峰回路转,妙语连珠。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最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前三联多角度呈现水仙花,用语典雅,引用典故;末句却宕开一笔,抛开水仙,跃至“出门一笑大江横”,与前联意境转折,打断连贯逻辑,诗歌整体意境及语言风格构成错位与跳跃,使人感觉奇怪,令人发噱,谐趣横生。俳谐诗兴盛于两宋,为文人审美情趣多样化呈现,亦受民间文化诙谐审美影响,负载了人对生活及其谐趣之追求,体现了宋代士大夫雅好谐谑的幽默性格,折射了两宋文化在雅正严肃之余生趣活泼的另一面。出自民间,雅俗共致,俳谐诗顺应时代,为民众与雅客同乐于接受与传播,亦是一个时代诗文呈现时代生活之典型。(摘自徐雅琴《俳谐诗在宋代的传播》,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俳谐诗的创作领袖,苏轼、黄庭坚等具有引领作用,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其中。B.城市的繁荣促进了大众文化发展,戏剧因素融入俳谐诗文的创作中,使其不受排斥。C.俳谐诗并非纯粹追求语言风趣,其中不乏对民众心理需求的考虑,民众乐于接受。D.受民间文化影响的俳谐诗能体现对生活及其谐趣所追求的宋代士大夫的幽默性格。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作家、民众、俳谐诗中的哲理和符合民众心理需求等方面阐述了俳谐诗兴盛的原因。B.作者举苏轼《南乡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人们对俳谐诗不但没有排斥,而且选择了会通。C.作者举黄庭坚的《演雅》一例证明了俳谐诗除了追求打诨效果外往往还包含哲理意味。D.作者从心理期待与语言逻辑的两个角度论证了俳谐诗的产生符合民众的心理需求。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大家”诗中庄与谐、雅与俗中的张力使得俳谐诗中的气象、境界与格局比较罕见。B.因为俳谐诗与杂剧有相通之处,所以俳谐诗在创作中先冷后热,先说冷语后说笑话。C.化喜为悲、因果倒置、逻辑错位恰恰是俳谐诗创作者借用语言逻辑制造谐趣的方法。D.俳谐诗能很好的体现两宋时期的时代生活,是因为它出自民间,写的是底层的生活场景。参考答案:1.A
2.B
3.A【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时既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等,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的差别。注意选项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A项,“作为俳谐诗的创作领袖”错误,依据第二段“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人,常有谐趣品类作品,对遣兴娱乐创作风尚颇为肯定,可谓俳谐诗传播中之‘舆论领袖’。”可知,苏轼、黄庭坚等不是“俳谐诗的创作领袖”,而只是称得上是俳谐诗传播中之舆论领袖。故A项曲解原文。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论点和论据间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方法。选项提到的论点、手法等要仔细比对,选出最佳答案。B项,“为了证明人们对俳谐诗不但没有排斥,而且选择了会通”错误,依据第三段“众多戏剧因素如内容、插科打诨手法与形态融入俳谐诗文创作,如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让人觉得调皮打俏,忍俊不禁”可知,作者举苏轼《南乡子》例子是为了证明众多戏剧因素融入俳谐诗文创作。故B项论据论点对应关系分析错误,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选项内容,找准原文区间,然后仔细比对,看是否有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目的复句等复句关系不成立的情况,看“结论”能否由“原因”“条件”推出,看选项中趋势预测是否合理。注意提防因果倒置、推不出、条件不充分等常见错误。B项,“因为俳谐诗与杂剧有相通之处,所以俳谐诗在创作中先冷后热,先说冷语后说笑话”强加因果,依据第四段“宋代俳谐诗文本以‘戏谑’风格为特征,结构相通于杂剧,先冷后热,先说冷语,后说笑话”可知,“俳谐诗与杂剧有相通之处”于“俳谐诗在创作中先冷后热,先说冷语后说笑话”之间无因果关系,而是概括和具体表现之间的诠释或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C项,“因果倒置”错误,依据第五段“诗人善用各种言辞调起读者期待心理,预设情境,对读者期待心理进行解构,随之产生心理落差,谐趣亦因之而生。逻辑颠倒错位,化悲为喜,无情之物化有情,安排一个不甚相关或非一致性逻辑,呈现出乎意料关系,峰回路转,妙语连珠”可知,化喜为悲、逻辑错位是俳谐诗创作者借用语言逻辑制造谐趣的方法,而“因果倒置”,文中没有提及。而从逻辑角度分析,“因果倒置”其实是“逻辑错误”的一种,以偏概全。故C项错误;D项,“是因为它出自民间,写的是底层的生活场景”原因提取错误,信息遗漏。依据末段“俳谐诗兴盛于两宋,为文人审美情趣多样化呈现,亦受民间文化诙谐审美影响,负载了人对生活及其谐趣之追求”“出自民间,雅俗共致,俳谐诗顺应时代,为民众与雅客同乐于接受与传播,亦是一个时代诗文呈现时代生活之典型”可知,俳谐诗能很好的体现两宋时期的时代生活,是因为它是文人审美情趣多样化和民间文化诙谐审美综合影响,雅俗共致。故选A。【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特别注意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时间词(“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杨时字中立,南剑①将乐人。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关西张载尝著《西铭》,二程深推服之,时疑其近于兼爱,与其师颐辨论往复,始豁然无疑。杜门不仕者十年,久之,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张舜民在谏垣,荐之,得荆州教授。时安于州县,未尝求闻达,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召为秘书郎,迁著作郎。李纲之罢,太学生伏阙②上书,乞留纲,军民集者数十万,朝廷欲防禁之。吴敏乞用时以靖太学,时得召对,言:“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钦宗曰:“无逾于卿。”遂以时兼国子祭酒。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陛对言:“自古圣贤之君,未有不以典学为务。”除兼侍读。连章丐外,以龙图阁直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已而告老,致仕,优游林泉,以著书讲学为事。卒年八十三,谥文靖。时在东郡,则交皆天下士,先达陈瓘、邹浩皆以师礼事时。暨渡江,东南学者推时为程氏正宗。晚居谏省,仅九十日,凡所论列皆切于世道。凡绍兴初崇尚元祐学术,而朱熹、张栻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时。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七》,有删改)①南剑:今属福建省。②伏阙:拜伏于宫阙下,多指直接向皇帝上书奏事。10.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洛之士翕然师之。师:老师B.二程深推服之。推:尊崇C.杜门不仕者十年。杜:阻塞,关闭D.先达陈瓘、邹浩皆以师礼事时。事:侍奉1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B.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C.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D.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则将自定1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B.《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和陈寿的《三国志》也是国别体。C.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徴、羽、变宫、变徴七音,变徴是徴音的变调,声调豪迈激昂。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时用心于经史,他弃官不做,到颍昌拜程颐为师,师生相处很是快乐。B.杨时任浏阳、余杭、萧山等地的地方官,都有好的政绩,民众对他始终不忘。C.杨时任州县官职从不寻求闻达显贵,各地士大夫都乐意和他交游,称他龟山先生。D.杨时对李纲被免引发的太学生伏阙事件的处理方式,获得钦宗皇帝的赞赏。1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②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参考答案:10.A
11.B
12.C
13.A
14.①杨时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醒来之后,就发现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②正逢有出使高丽的使者,高丽国主询问龟山先生在哪里,使者回来后把这个情况(高丽国主询问杨时情况的事)向皇上禀报。【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A项,“师”,结合前面内容“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分析可知,动词,学习,以……为师。句意:河、洛一带的读书人都集结那里拜他们为师。故选A。点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分析。【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忠”的对象是“朝廷”,排除C项。“他”是其他的意思,修饰“意”,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A项、D项。句意:各位太学生纷纷俯伏于宫阙之前,是忠于朝廷,并没有别的用意,只要选择老成持重而有行谊的人担任将帅,那么这件事就会自然平息。故选B。【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声调豪迈激昂”错误,变徴声调悲凉。故选C。【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项,“到颍昌拜程颐为师”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分析,杨时当时到颍昌拜的老师是程颢,不是程颐;结合文本内容“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分析可知,拜程颐是在洛地。故选A。【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去”,离开;“既”,已经、……以后;“觉”,睡醒;“则”,就;“门外雪深一尺矣”(定语后置句)。(2)“会”,正逢、恰逢,正赶上;“使”,出使;“安在”,在哪里(宾语前置句);“以”,介词,把;“闻”,使动,使之闻,翻译为“告诉”“禀报”即可。【点睛】参考译文: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县人。幼年时特别聪明,能做文章,稍长大以后,潜心于经典史书。熙宁九年(1076),考中进士。河南人程颢与弟弟程颐讲授孔子、孟子绝学于熙宁、元丰之际,河、洛一带的读书人都集结那里拜他们为师。杨时被选调官职却不赴任,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颍昌谒见程颢,师生相处很是快乐。到他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时说:“我的道学思想现在向南传播了。”四年以后程颢去世,杨时知道这件事后,就在寝门设灵位哭祭,并又用书信转告他的同学们。到这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杨时大概已有四十岁了。有一天去见程颐,程颐偶然闭目休息而坐,杨时侍立门外一直没有离开,程颐醒来后,就发现门外下雪已深至一尺了。关西张载曾经写作《西铭》,二程很推崇(称誉)它,杨时怀疑它近于(墨家的)兼爱之论,与他的老师程颐多次辩论,才豁然开朗没有疑问。杨时闭门读书不去做官有十年,很久以后,才历任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知县,都有好的政绩,民众思念他始终不忘。张舜民在谏司,推荐他做了荆州教授职。杨时安心在州县任职,从没有想到寻求闻达显贵,而他的品德越来越好,声望越来越高,四方各地的士大夫们不远千里都来跟着他学习,称他“龟山先生”。正逢有使节出使高丽,高丽国主询问龟山先生在哪里,使者回来后把这个情况(高丽国主询问杨时情况的事)向皇上禀报。杨时因此被召任为秘书郎,迁任著作郎。李纲被罢免之后,太学生跪伏于宫廷前上书,请求留任李纲,集合在一起的军民有几十万,朝廷想禁止他们集中。吴敏请求任命用杨时来平息太学生的集结事件,杨时得以被召到朝廷谈论对策,他说:“各位太学生纷纷俯伏在宫阙之前,这是忠于朝廷,并没有其他的用意,只要选择老成持重而有品行、道义的人担任主帅,那么这件事就会自然平息。”钦宗皇帝说:“大臣中没有谁比你说的更有道理。”于是任命杨时兼任国子祭酒。高宗即位,杨时担任工部侍郎。他与陛下论对时说道:“自古圣贤的君王,没有不以致力于圣贤之学为首要任务的。”授命兼任侍读。杨时连续上章请求外任,以龙图阁直学士职提举杭州洞霄宫。不久告老,以本官辞职家居,优游于山林名胜之地,把著书讲学当作自己的主要事务。去世时八十三岁,谥号“文靖”。杨时在东郡,交往的人都是天下的名士,先贤显达之士陈瓘、邹浩都以老师的礼仪事奉杨时。宋室南渡长江以后,东南的学者都推举杨时为程氏的学问正统传人。晚年居任谏省,才九十天,他所论说列举的都切中时弊世道。并且南宋绍兴初年崇尚元祐时期的学术,而朱熹、张栻的学问之所以能够得到程氏的正统之传,它的源委脉络相承都是出于杨时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威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性好鹅会稽有孤屐烤养一鹅善呜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选自《晋书?王羲之传》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讷于言,人未奇之
奇:认为……。奇特B.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赡:丰富C.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就:赴,到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冠世
冠:第一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羲之幼讷于言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①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C.①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D.①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
②劳苦而功高如此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富有才学。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擅长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人们对其书法笔势的赞誉。B.王羲之率真洒脱。太尉郗鉴想在王家子弟中选女婿,王导要他自己去挑选,结果郗鉴在王氏诸弟子中挑中了在东厢房坦腹进食的王羲之。C.王羲之性情淡泊。他不喜欢在京城生活,喜欢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的会稽,并愿终老于此。D.王羲之非常自信。他认为自己的书法造诣丝毫不逊色于钟繇、张芝。10.请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就观。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2)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参考答案:7.D
8.C
9.B
10.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就观。
11.(1)王羲之曾经和有同样志趣的好友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宴饮集会,亲自作序来表明自己的心志。(2)张芝在池边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本题中的选项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冠世,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应该理解为“位居第一”较为准确。点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本题C选项中的“为”是替的意思。A.①義之幼讷于言(对)、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B.①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句中助词)、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从哪里)。D.①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修饰连词)、②劳苦而功高如此(并列连词)。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王羲之率真洒脱。太尉郗鉴想在王家子弟中选女婿,王导要他自己去挑选,结果郗鉴在王氏诸弟子中挑中了在东厢房坦腹进食的王羲之。根据对原文的理解是:太尉郗鉴派门生去王导家,所以选项中说“郗鉴在王氏诸弟子中挑中了在东厢房坦腹进食的王羲之”理解有误。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句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文句中的标志性的词语,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会稽”“善鸣”“遂”。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的得分点“同志”同样志趣、“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句、“临”在边上、“耽”沉迷。参考译文: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奇特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尤其擅长书法,为古今之冠。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当时陈留人阮裕享有盛誉,阮裕也把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当时,太尉郗鉴派门生到王导家选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拘谨,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好像没听到这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于是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羲之很喜欢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心愿。会稽山清水秀,很多名士住在此地。谢安未做官时也住在这里。孙绰、李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之曾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饮集会,他亲自作序来表明自己的心志。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老太太听说他要来,就把鹅烹煮了来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山阴县还有位道士,养了一群很棒的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坚持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替我抄一遍《道德经》,我定将这群鹅全都送给你。”王羲之欣然提笔,写好后用笼装上鹅带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他曾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篚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这些字被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并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在池边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棹舟迎甫而还
棹:用桨划
B.严武过之,有时不冠
过:指出过错
C.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宵:在夜里
D.玄宗奇之,召试文章
奇:认为……奇妙5.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杜甫凄苦人生的一项是(
)(3分)
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②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
③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④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⑤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
⑥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A.②③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郭英乂对待杜甫不好,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
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琯讨伐叛军,兵败陈涛斜被免去宰相职务时,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
C.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上的赏识。
D.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4分)
②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3分)
③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3分)参考答案:4.B试题分析:过:拜访。文言实词的解释,一定要联系具体的语境,也就是解释它在文中的意思。“过”在句中充当谓语动词,后有宾语“之”,“过”字怎样解释,就要看这个“之”指代的是什么,这里指代的是杜甫,前后的意思是说,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5.C试题分析:①句表现杜甫文章打动玄宗,玄宗授给他官职。⑤句表现杜甫放纵不羁。上述二句不能表现其凄苦人生。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6.B试题分析:“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错。原文是“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意思是他们没有获取功名,只是平民时关系就很好。“兵败于陈涛斜”非兵败郑国公严武。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7.①(4分)“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乃”“忤”各1分,句意2分。)(句中的“乃”,副词,竟,竟然;以为,认为;忤,忤逆。)②(3分)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为……所”1分,句意2分)③(3分)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回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宗武子嗣业”其中“子”、“嗣业”翻译准确为1分,句意2分)(较为简单,自,从;归,回去,回家。)附【参考译文】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过世。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回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语句修辞”有点儿像一首歌曲中的“高潮”,也就是要对所使用的关键句子或段落加以选择和锤炼。①___,也就是这个意思。语言表达中采用不同的句式,往往能创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如孙犁的《荷花淀》中有一句:“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②___,把谓语提到了前边,表现了女人从丈夫的笑里感觉到她所担心的事情可能要发生,因而急于问个究竟的微妙心理。用倒装句可以突显要表达的内容。参考答案:
(1).古人写作中的所谓“炼字”
(2).这句话用了一个倒装句试题分析: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答题前先通读材料,能整体理解把握材料内容。第一空前对语句修辞进行解释,就是对关键句子或段落加以选择和锤炼。空格后面的内容是举例,而语言中“炼字”就是这种情况,因此第一空应填“古人写作中的所谓‘炼字’”。第二空强调采用不同句式能起到不同的表达效果,并以《荷花淀》中句子为例具体说明,“怎么了,你?”把谓语提到了前边,它的句式是倒装句,因此第二空应填“这句话用了一个倒装句”。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
近日,“人民日报网”贴出了一则“微议录”——是英语害了中文吗?贴上说: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被告知,英语要是学不好,中考、高考就免谈。而语文考试的模式化,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给磨灭了,那如果不学英语,国人的汉语就会好吗?除了抱怨,我们还能做哪些改变?
对这则微议录的内容,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观点鲜明,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十六章 区域发展 第2讲 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课件
- (高清版)DB11∕T 2385-2024 外保温复合装饰线应用技术规程
- 《信号调制解调》课件
- 2025至2031年中国抽油机专用皮带转离合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频度副词讲解》课件
- 2025至2031年中国TPE密封条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母亲节主题班会》课件
- 医院药学工作转型课件
- 辐射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习题集复习测试有答案
- 《阻塞性黄疸》课件
- 中医适宜技术-腕踝针
- 初二上劳动技术课件电子版
- 创业计划书模板-创业计划书-商业计划书模板-项目计划书模板-商业计划书30
- 医院护理带教老师竞聘课件
- DB23T 3539-2023 金属非金属矿山采掘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规范
- 四川虹科创新科技有限公司高强超薄耐摔玻璃智能制造产业化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多联机空调系统设计课件
- 烛之武退秦师 全市一等奖
- 提高高中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 地形图林地的勘界及面积测量-林地实地勘界与勾绘(森林调查技术)
- 技术规范书柴油发电机组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