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丁集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de61e5af97ca4f7e12fb57686cc4c50/5de61e5af97ca4f7e12fb57686cc4c501.gif)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丁集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de61e5af97ca4f7e12fb57686cc4c50/5de61e5af97ca4f7e12fb57686cc4c502.gif)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丁集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de61e5af97ca4f7e12fb57686cc4c50/5de61e5af97ca4f7e12fb57686cc4c503.gif)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丁集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de61e5af97ca4f7e12fb57686cc4c50/5de61e5af97ca4f7e12fb57686cc4c504.gif)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丁集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de61e5af97ca4f7e12fb57686cc4c50/5de61e5af97ca4f7e12fb57686cc4c50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安徽省六安市丁集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笺纸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因有的艺术形式和交流载体。表面看来,它的作用就是诗文唱和、书札往来。但是,由于它一产生就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因此就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从古代的竹简、木牍到缣帛、纸张,中国的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便捷而低糜的文化载体。最后,纸张成了传播信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最为理想的媒介。因此,人们对纸张情有独钟。爱美是人的天性。由于素纸不能滿足人们审美的需求,便有了染色、砑花、描绘花纹图案等完全出于审美追求的举措。之后,便以雕版、饾版、拱花的形式赋予笺纸更多的艺术含量。可以说,笺纸的发展史不仅是印刷技术的发展史,更是历代知识分子对美的自觉追求史。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各种类型的笺纸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根基。比如,博古题材的笺纸向人们展示了古代文明的遗迹,大凡钟鼎、器物、钱币,都是秩序、权成、社会交往的象征;再比如,大量的佛像笺、罗汉笺的印行,无疑是在向人们传播、普及佛教精神;再比如,将山水林泉、高人隐逸作为笺画的题材,也正是在传递一种遗世独立、洁身自好、不随流俗、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气度;再比如,大量蔬果笺、花卉笺的流行,也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再比如,鱼藻笺、花鸟笺、生肖笺的出现,也在向人们传递大自然的美妙信息,引导人们热爱自然、珍惜自然、顺应自然,等等。笺纸对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承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在古代,许多作家的作品通过个人题壁、歌女吟唱的形式传播四方。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乃过图书、报刊、音像、影视等形式进行传播,而且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用具进行传播。作为文房清玩的笺纸,由于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如前所述,笺纸中不仅有图画,而且有书法、篆刻、诗词、掌故,通过笺纸,人们可以重温诗、词、歌、赋的名句,可以品味传统文化的精神。比如,林纾的宋词意笺,陈师曾的杜甫诗惫笺,都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唐诗宋词。应该说,在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笺纸功德无量。中国的笺纸内涵丰富,琳琅满目,给人以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之慼。世界上还没有笫二个国家将笺纸印制成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赋予其如此多的文化内涵,使其承载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关注笺纸的人愈来愈少。随着电脑的普及,微信、短信、邮件的常态化,除了极少数人,已经很少有人再写信了,更遑论用毛笔在笺纸上书写信件和诗文了。如何把笺纸及其文化传承下去,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思考。(摘编自刘运峰《中国笺纸:微型国画的人文情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便捷而低廉的文化载体,最终纸张成了最为理想的媒介。B.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各种类型的笺纸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根基。C.笺纸助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特别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笺纸功德无量。D.中国笺纸作为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与其它国家的笺纸一样承载着人们的精待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笺纸在传统文化领域的地位入手,引出论题,并提出中心论点。B.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并且适时穿插引用论证,观点鲜明,说服力强。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探讨笺纸所带有的精神印记。D.文章联系现实,引出坚持传承难的问题开放式结尾,引发读者深入思考。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笺纸只要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就会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B.染色、砑花等举措和雕版、饾版、拱花等形式说明笺纸的岀现是印刷技术使然。C.笺纸因为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所以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D.随着微信短信、邮件的常态化,如何传承笺纸及其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参考答案:1.D
2.B
3.D【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从审题和研读文本和选项内容入手,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D,“与其他国家的笺纸一样承载着……使命”表述有误,由原文“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将笺纸……人文情怀的使命”可知。故答案选D。【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以下的答题注意事项及要求。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选项B,“并且适时穿插引用论证”说法有误。通读文本会发现文章没有采用引用论证。故答案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推断等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从审题和技巧入手。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由于它一产生就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因此就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选项B,以偏概全。根据对原文的理解,笺纸的出现不仅有印刷技术的因素,也有人的审美追求因素;选项C,因果倒置。根据原文内容可知,“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乃过图书、报刊、音像、影视等形式进行侍播,而且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用具进行传播。作为文房清玩的笺纸,由于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故答案选D。【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2.阅读下文,回答(1)~(4)题。鸿雁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唯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乌,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1)下列古代咏雁诗(词),“侧重言志”的是()A.“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B.“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C.“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3)文章最后一段中提到“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其中“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分别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鸿雁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独特的意象,请你结合文章谈谈在古代诗歌中鸿雁能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审美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B
2.B3.①景中情。②情中景。③情景互生。4.①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②鸿雁是健飞之鸟,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③秋空雁阵能让人感受到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1.A项、C项,侧重抒情。D项,范仲淹的《渔家傲》一词,既在因秋临塞下雁去衡阳而引起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穷感慨,又有因岁月流逝而坚定诗人建功立业、时我不待的报国信念。“雁”意象在此词中不再单纯是主体悲苦情感的抒发载体,更为重要的是起着警钟长鸣、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2.要体现的应该是“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音乐之伴张抗抗①音乐是有年龄的。②在我们幼年的时候,音乐也许曾经是保姆。旋律的构成简单而稚拙,但每个音符都舒缓、柔和、温厚和淳朴。那节奏是摇篮式的,在摇晃着的歌谣里,我们的骨节一寸寸放大着成长着,却分不清保姆和音乐,是怎样各司其职又互为其主。③少女时代,音乐轻捷的脚步,是我们第一个悄悄钦慕的恋人。我们在深夜与它相约,聆听它的倾诉和呼唤。乐曲中每一处细微末节,哪怕一个小小的颤音,也会让我们心跳脸红。那欢喜是纯真无邪的,来自生命本源的冲动,饥不择食,来者不拒,无论哪一种音乐都会使我们欢欣。但可惜那时我们太年轻,心里喜欢着,却无法分解和辨析它真正的奥妙。④进入少年时代的尾声,音乐是托付和发泄所有的青春热情,寄予内心狂热崇拜和爱恋的对象。那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偏爱激昂、亢奋、热烈和雄壮的歌曲,严格说那已不是音乐,革命一度消灭了音乐。音乐在那个年龄已不再是音乐本身,而是作为激情的象征存在。对于音乐革命的热爱,爱得盲目而疯狂。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煽动性极强的燃料,可将我们的血肉点燃,为信仰和理想奔走。⑤当我们成为沉稳和成熟些的青年时,浮游荡漾在空气中的音乐,也渐渐沉淀下来。那时我们开始思考音乐,努力试图去读解和领悟,并试图与音乐对话。音符变得立体,有一种辐射和扩张的趋势,暗藏着你听得见或是听不见的声音。音乐不再仅仅是一种情绪,而有了实在和具体的内容,成为可视可感的语言和思想,甚至是哲学。你发现音乐世界其实是一条深不可测的隧道,内壁悬缀着抽象的音符,不可复制也不可临摹,往往当你开口或是动手将其制作成曲谱时,它们却已消失。你只能将其烙刻在脑子里,一遍遍碾磨成体内血液流淌的声音。⑥被琐事杂事俗事缠身的中年,岁月匆促,音乐在生活中已是显得奢侈的享受,往往纯粹是一种娱乐和休闲。那时候音乐有点像一个分手多年的旧情人,只是在百无聊赖的日子里,会偶尔下决心安排一次有礼貌而有节制的约会。多少有点儿可有可无的意思,但若是真正割断情丝,又是不甘的。在忧伤的乐曲中,重温往昔的缠绵和恩爱,毕竟还有一种依稀的幸福感。⑦音乐对于老年,若不是感官麻木得不再需要,那定是摈除得很彻底很坚决的。没有音乐的老年,也许枯涩也许灰暗但也许恰是因他的内心饱满滋润,而无须依赖音乐的浇灌。人到了老年,对音乐的选择变得十分挑剔。若是喜欢的音乐,必是自己灵魂的回声,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除了自己认定的那种之外,天下的音乐都是不堪入耳的噪声。所以老年的音乐,由于排除了功利的杂音,在自然淡泊的心境中,便有了一种宁静透明的质感。人走向生命尽头时,音乐不再是保姆也不是恋人,不是先哲更不是神祗,而只是一个忠实的人生伴侣。⑧所以音乐具有着极其博大而丰富的包容性,音乐无法定义。不同的音乐可以被每个年龄段的音乐爱好者音乐迷分享,音乐其实是没有年龄的。古典或是现代、严肃或是流行,在欣赏者那里,并没有绝对的界别。在感人至深的音乐中我们常常迷途甚至错位,但音乐宽容大度,它知道自己所能在人们心上激起的回声,是“喜欢”的惟一标准。⑨音乐只是有点儿模糊,有点儿空灵。它无形无状、无影无踪,无法触摸、无法品尝,是一种流逝的时间,一种被曲谱固化的记忆。音乐被人吸纳到心里去,又被人在各个生命阶段自然而然地传递下去,音乐就变得永恒了。17.根据文意,理解“音乐是有年龄的”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
18.作者在文中从幼年到老年,叙述了人们与音乐的不解之缘,请分条概括人们在各年龄阶段对音乐的情感特点。(4分)
答:
19.文章第⑧段说“音乐其实是没有年龄的”,与上文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看法。(4分)
答:
20.阅读文章第⑨段,回答问题。(6分)
(1)画线句子“它无形无状、无影无踪,无法触摸、无法品尝,是一种流逝的时间,一种被曲谱固化的记忆”有什么深刻含义?(3分)
答:
(2)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答:
参考答案:17.指音乐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人们在不同年龄阶段对音乐的喜爱和理解不一样,带有明显的年龄特点。18.(1)幼年:音乐舒缓、柔和、温厚、淳朴,像保姆;(2)少女时代:欢欣热爱,理解不深;(3)少年时代的尾声:偏爱激昂、亢奋、热烈和雄壮的歌曲,盲目而疯狂;(4)青年:趋于冷静理智,开始思考、读解和领悟音乐;(5)中年:听得少,但割舍不了;(6)老年:十分挑剔,没有功利,淡泊宁静。(共6点,斟酌给分)19.不矛盾。(1分)作者说“音乐其实是没有年龄的”,是指不同的音乐可以被每个年龄段的音乐爱好者音乐迷分享,古典或是现代、严肃或是流行的音乐,在欣赏者那里,并没有绝对的界别。(3分,意思对即可)20.(1)音乐是精神的产物,我们要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音乐记载了人生各个阶段的历程,欣赏音乐可以说是回味人生。(3分,意思对即可)
(2)这一段在文中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作者由音乐到人生,阐明了音乐对于人生的意义,生命永恒,音乐就永恒;同时呼应题目,含蓄表明音乐是人生之伴。(3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王罕字师言,以荫知宜兴县。县多湖田,岁诉水,轻重失其平。罕躬至田处,列高下为图,明年诉牒至,按图示之,某户可免,某户不可免,众皆服。西方用兵仍年科箭羽于东南价踊贵富室至豫贮以待鬻罕白郡守倍其直市之而令民输钱旁州闻之,皆愿如常州法。累迁户部判官。修太宗别庙,中贵人大虑材,将一新之。罕白是特岁久丹漆黯暗,但当致饰耳,榱栌皆如故,唯易一楹,省缗钱十万。出为广东转运使。侬智高入寇,罕行部在潮,广州守仲简自围中遣书邀罕,罕报曰:“吾家亦受困,非不欲归,顾独归无益,当求所以相济者。”遂还惠州。州之恶少年正相率为盗,惠人要罕出城,及郊,遮道求救护者数千计。罕择父老可语者问以策,曰:“吾属皆有田客,欲给以兵,使相保聚。”罕曰:“有田客者如是,得矣,无者奈何?”乃呼耆长发里民,补壮丁。募有方略者,许以官秩、金帛,使为甲首。久之,无至者。有妇人诉为仆夺钗珥,捕得之,并执夺攘者十八辈,皆枭首决口置道左,传曰:“此耆长发为壮丁不肯行者也。”观者始有怖色。乃简卒三千,顺流而下。将至广,悉众登岸,营于南门。智高临观,相去三十步,见已严备,不敢犯。罕徐开门而入,智高遂解去。徙知潭州。为政务适人情,不加威罚。有狂妇数诉事,出言无章,却之则勃骂,前守每叱逐之。罕独引至前,委曲徐问,久稍可晓。乃本为人妻,无子,夫死,妾有子,遂逐妇而据家资,屡诉不得直,因愤恚发狂。罕为治妾而反其资,妇良愈,郡人传为神明。监司上治状,敕书褒谕,赐绢三百。徙知明州,以光禄卿卒,年八十。兄之子珪少孤,罕教养有恩,后珪贵,每予书,必以盛满为戒云。
(节选自《宋史?王罕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用兵仍年/科箭羽于东南/价踊贵/富室至豫/贮以待鬻/罕白郡守/倍其直市之/而令民输钱/B.西方用兵/仍年科箭羽于东南/价踊贵/富室至豫贮以待鬻/罕白郡守/倍其直市之/而令民输钱/C.西方用兵仍年/科箭羽于东南/价踊贵/富室至豫贮以待鬻/罕白郡守倍其直/市之而令民输钱/D.西方用兵/仍年科箭羽于东南/价踊贵/富室至豫/贮以待鬻/罕白郡守倍其直/市之而令民输钱/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荫,即庇荫。指在封建时代时子孙后代因为先世有卓越的功勋而得到封赏或免罪。B.太宗,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开国第一位君主多称呼太宗。C.中贵人,是指受宠显贵的近臣或宦官,而宦官是中国古代侍奉君王及其家属的官员。D.枭首,古代酷刑。古代酷刑种类众多,如车裂、腰斩等。枭首为斩头并悬挂示众。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罕亲历亲为,深受众人信服。百姓每年声诉湖田遭受水灾,租赋轻重有失公平。王罕亲自到田间标出田地高下形成地图,使以后赋税征收有了依据。B.王罕善理政事,为国节省财力。为太宗修建别庙时中贵人提出木材要全部换新,王罕说这只是年久丹漆黯淡,加以粉饰即可,最终只更换了一根楹柱。C.王罕真诚为民,治政得到褒奖。王罕面对狂妇委婉地慢慢加以询问,花了很长时间渐渐明白事情原委并做出了公正判决,狂妇精神状况最终恢复清醒。D.王罕教养晚辈,怀有深挚期望。王罕对王珪教养有恩德,王珪后来显贵每次给王罕写信,一定在信里把骄傲自满作为警戒,以不辜负王罕的殷切期望。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州之恶少年正相率为盗,惠人要罕出城,及郊,遮道求救护者数千计。(2)有狂妇数诉事,出言无章,却之则勃骂,前守每叱逐之。参考答案:10.B
11.B
12.D
13.(1)州中不良少年正相继为盗。惠州百姓邀请王罕出城,到了郊外,拦道要求救护的有数千人。(采分点:“相率”为“相继”“相随”;“要”通“邀”,意为“邀请”;“遮道”意为“拦路”;每点1分,句意2分)(2)有疯妇多次上诉事情,说话没有条理,喝退她就大骂,以前的郡守常常喝叱驱退她。(采分点:“数”为“屡次”“多次”;“无章”意为“没有次序”“没有条理”;“每”意为“常常”;每点1分,句意2分)10.试题分析:“仍年”为“连续多年”的意思,所以“仍年”之前断句,排除A、C,“豫”应为通“预”,预先的意思,所以“豫”后不应断句。“罕白郡守”表意完整,“郡守”后断句,排除D。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仍年”为“连续多年”的意思,所以“仍年”之前断句,“豫”应为通“预”,预先的意思,所以“豫”后不应断句。“罕白郡守”表意完整,“郡守”后断句11.试题分析:开国第一位君主多称呼为太祖或高祖。12.试题分析:王罕给王珪写信一定告诫他不要自满。13.试题分析:(1)采分点:“相率”为“相继”“相随”;“要”通“邀”,意为“邀请”;“遮道”意为“拦路”;(2)采分点:“数”为“屡次”“多次”;“无章”意为“没有次序”“没有条理”;“每”意为“常常”参考译文:王罕字师言,凭借恩荫做宜兴县知县。宜兴县里有很多在湖边围垦的水田,百姓每年声诉遭受水灾,租赋轻重有失公平。王罕亲自来到田间,标出田地高下形成地图,第二年声诉文书呈来,按照地图指示,某户可免,某户不可免,众人都信服。西部用兵,连续多年在东南征收箭羽,价格上涨,富户至于事先贮积来等待出售。王罕告诉郡守,按照双倍的价格购买,让百姓向官府交纳钱财。附近各州郡听说后,都希望依照常州的做法。多次升官担任户部判官。修建太宗别庙时,中贵人很担心木材是否腐朽,将要全部换新。王罕说这只是年久丹漆黯淡,只需加以粉饰而已,椽子斗拱都依旧,只换了一根楹柱,节省缗钱十万。王罕出京任广东转运使。侬智高入侵,王罕在潮州巡视部属,广州知州仲简从困围中送信邀请王罕,王罕回复说:“我们自己也受困,不是不想回来,只是一个人回来没有益处,应当寻求可以相助你的。”就返回惠州。州中不良少年正相继为盗。惠州百姓邀请王罕出城,到了郊外,拦道要求救护的有数千人。王罕挑选可以商量的父老询问对策,说:“我们这些人都有田客,想供给兵器,使他们相聚保卫。”王罕说:“有田客的这样,可以了,没有的怎么办?”就呼令耆长征发居民,补充壮丁。招募有方法谋略的人,答应给予他们官位、金帛,让他们担任首领。过了很久,没有人来。有妇人上诉被仆人抢去簪子耳环,追捕抓获,一起拘捕抢劫的十八人,都斩首割口放于道旁,传言说:“这是被耆长征发为壮丁不肯出行的。”看得人开始感到恐惧。于是精选三千兵卒,顺流而下。将到广州,众人都登岸,在南城门扎营。智高前临观望,相距三十步,见到已作森严戒备,不敢进犯。王罕慢慢打开城门进去,智高于是撤离。王罕调任主持潭州。治政务求适合人情,不加以威严罚刑。有疯妇多次上诉事情,说话没有条理,喝退她就大骂,以前的郡守常常喝叱驱退她。只有王罕将她领到面前,委婉地慢慢询问,花了很长时间渐渐明白,那妇人本为人妻,无子,丈夫死了,妾有子,就驱逐妇人霸占家财,多次上诉不得公平判决,于是愤怒发狂。王罕为此治妾之罪而归还她的家资,妇人恢复清醒,郡人传为神明。监司上奏治政情况,朝廷下敕书褒奖通告,赐绢三百。调任主持明州,以光禄卿去世,终年八十岁。兄长之子王珪从小失去父母,王罕教养有恩德,以后王珪显贵,每次给他写信,王罕一定告诫侄子不要自满等。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张春,字泰宇,同州人。万历二十八年举于乡,历刑部主事。励操行,善谈兵。天启二年,辽东西尽失,廷议急边才,擢山东佥事,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时大军屯山海关,永平为孔道,士马络绎,关外难民云集。春运筹有方,事就理而民不病。累转副吏、参政,仍故官。崇祯元年改关内道。兵部尚书王在晋惑浮言,劾春嗜杀,一日枭斩十二人。春具揭辩,关内民亦为讼冤。在晋复劾其通奄克饷,遂削籍,下法司治。督师袁崇焕言春廉惠,不听。御史李炳言:“春疾恶过甚,为人中伤,夫杀之滥否,一勘即明,乞免提问。”不从。明年,法司言春被劾无实,乃释之。三年正月,永平失守,起春永平兵备参议。因言兵事不可预泄,乞赐陛见,面陈方略,帝许之。既入对,帝数称善,进春参政。已而偕诸将收复永平诸城,论功加太仆少卿,仍涖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永平当兵燹之余,闾阎困敝,春尽心抚恤,人益怀之。四年八月,大清兵围大凌河新城,命春监总兵吴襄、宋伟军驰救。九月二十四日渡小凌河。越三日次长山,距城十五里,大清兵以二万骑来逆战。两军交锋,火器竞发,声震天地。春营被冲,诸军遂败,襄先败,春复收溃众立营。时风起黑云见,春命纵火,风顺火甚炽。天忽雨反风,士卒焚死甚众。少顷雨霁,两军复鏖战,伟力不支亦走。春及参将张洪谟、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部卒死者无算。诸人见清太宗文皇帝皆行臣礼,春独植立不跪。至晚,遣使赐以珍馔。春曰:“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遂不食。越三日,复以酒馔赐之,春仍不食,守者恳劝,感太宗文皇帝恩,始一食。令薙发,不从。居古庙,服故衣冠,迄不失臣节而死。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朝议虽不从,而有司系其二子死于狱。(选自《明史》,有删节)10.对文中加框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B.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C.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D.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即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由各县知县主持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考后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B.廷议,即廷臣会议,所议之事均为"事关大利害"的政事,多为按部门以商讨问题的形式进行,结果上奏皇帝,当意见不一致时,由皇帝作最终裁决。C.关内,文中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亦用来泛指关口以内的地方,如函谷关以内。D.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用来指房屋建筑,乡村村落,亦泛指平民百姓,人家,民间。1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春善于兵事,临危受命。辽东辽西尽失,形势危急之下,他被起用为兵备参议,面君陈述方略被认可;永平失守,他带领诸将收复失地,凭借能力升为巡抚。B.张春体恤百姓,深受爱戴。关外难民云集,他从不扰民,后遭弹劾,百姓为他诉冤;永平街巷毁于兵火,他尽心安抚百姓,百姓越发怀念他。C.张春守节不屈,尽忠朝廷。大凌河之战中,兵败被俘,诸将皆跪拜清朝皇帝,唯张春直立不;被要求剃发效忠,他也不肯,最终守节而死。D.张春屡遭弹劾,令人同情。受谣言蛊惑,王在晋不察实情,两次弹劾他,使张春下狱受审;兵败被执尽忠至死,刘孔昭弹劾他,致他两个儿子死于狱中。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为人中伤,夫杀之滥否,一勘即明,乞免提问。(2)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参考答案:10.D
11.A
12.A
13.(1)(张春)被人中伤,是不是有滥杀行为,一调查便会明白,希望免于提审。(2)忠臣不侍奉两个君主,这是礼道,我如果贪生怕死,朝廷怎么会任用我呢?10.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当春未死时”表示时间,两个“朝”之间需要停顿,“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这三件事各自独立应该断开,再结合句意断句。句意:当张春未死之时,清有议和之意,张春将此事转告朝廷,朝中廷臣们七嘴八舌地攻击张春。诚意伯刘孔昭弹劾他降敌不忠,要求削夺他的官职。原句:当春未死时,清有议和意,春为言之于朝,朝中哗然诋春。诚意伯刘孔昭遂劾春降敌不忠,乞削其所授宪职。点睛:“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独立的事件应该断开。1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古代文学常识的识记。乡试,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派遣。1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A是永平失守后被起用为兵备参议,时间事件错位。并没有升为巡抚,而是“仍涖兵备事,候巡抚缺推用”,无中生有。1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先根据语境揣摩大意,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特殊句式和重要实词和虚词要译准确。得分点:⑴“为”表示“被动句”。“勘”:调查。“乞”:希望。“提问”:提审。⑵判断句。“礼”:礼道。“贪生”:贪生怕死。“安”:怎么。参考译文:张春,字泰宇,同州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乡试中举,曾任刑部主事。他很注意德行修养,善谈兵法。天启二年(1622),辽东辽西尽为清军占领,朝廷急需守边将才,升张春为山东佥事,兼永平、燕建二路兵备道。这时大军屯驻山海关,永平为来往要道,兵马络绎不绝,关外难民也云集于此。张春运筹有方,事情办得合理,又不扰害百姓。历任副使、参政,最后又回到原来官职。崇祯元年(1628),改任关内道兵备。兵部尚书王在晋听信流言,说春好杀人,一天斩首十二人。张春上书申辩,关内百姓为他诉冤。在晋又弹劾他与太监有勾结,克扣军饷,将他革职,交司法衙门惩办。督师袁崇焕认为张春廉洁,不同意惩办。御史李炳认为说:“张春平时疾恶如仇,故为人所中伤。是不是有滥杀行为,一调查便会明白,用不着提审。”皇帝不同意。第二年司法衙门报告说,弹劾张春的罪状,均查无实据,于是将他释放。崇祯三年(1630)正月,永平失守,起任张春为永平兵备。因为说兵机不可泄露,请准予朝见皇上,面陈战略,皇帝准许。他当面向皇上陈述了自己的意见,皇帝认为很好,升他为参政。随后,张春同诸将收复了永平诸城,论功加太仆少卿,仍负责兵备事,候巡抚开缺时再补任。永平大战之后,百姓贫困,张春尽心抚恤,所以人民更加怀念他。当张春未死之时,清有议和之意,张春将此事转告朝廷,朝中廷臣们七嘴八舌地攻击张春。诚意伯刘孔昭弹劾他降敌不忠,要求削夺他的官职。朝廷虽未同意,而有关衙门把春的两个儿子逮捕入狱,死于狱中。6.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赵璜,字廷实。少从父之官,坠江中不死。稍长,行道上,得遗金,悉还其主。登弘治三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出为济南知府。猾吏舞文,积岁为蠹。璜择愿民教之律令,得通习者二十余人,逐吏而代之。汉庶人①牧场久籍于官,募民佃。德王府奏乞之,璜勘还之民。阅七年,政绩大著。正德初,擢顺天府丞,未上,刘瑾恶璜,坐巡抚朱钦事,逮下诏狱,除名,瑾诛,复职。寻调山东。河滩地数百里,赋流民垦而除其租。番僧乞征以充斋粮,帝许之,璜为争得免。擢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以边警改理畿辅②戎备。事定,命振顺天诸府饥,还佐部事。世宗即位,进左侍郎,掌部事。裁宦官赐葬费及御甩监料价,革内府酒醋面局岁征铁砖价银岁巨万。嘉靖元年进尚书。刘瑾创玄明宫,糜财数十万,瑾死,奸人献为皇庄。帝即位,斥以予民,既而中旨③令仍旧。璜言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帝即报许。会方修仁寿、清宁宫,费不继。璜因请与石景山诸房合并斥卖以资用,可无累民,帝可之。诏营后父陈万言笫,估工值六十万,璜持之。万言诉于帝,下郎中、员外二人诏狱。璜言:“二臣无与,乞罪臣。”帝不听,其后论救踵至,万言不自安,再请贷。二人获释,工价亦大减。诏建玉德殿,景福、安喜二宫,璜请俟仁寿宫成,徐议其事,帝不许。顷之,以灾异申前请,帝始从之,并罢仁寿役。璜为尚书六年,值帝初政,锐意厘剔,中官不敢挠,故得举其职,后论执不已,诸权幸嫉者众,帝意亦浸疏。璜素与秦金齐名,考察自陈,与金俱致仕。廷臣乞留,不许,驰驿给夫廪如故事。璜有干局,多智虑。事棼镨,他人相顾愕眙,璜立办,既去,人争荐之。(节选自《明史?赵璜传》)【注】①汉庶人:指因叛乱被贬为庶人的汉王朱高煦。②畿辅:国都附近的地方。③中旨:唐、宋等朝代的皇帝自宫廷发出亲笔命令,不正常通过中书门下,直接交付有关机构执行,称为中旨。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璜择愿民教之律令
愿:质朴,恭谨
B.阅七年,政绩大著
阅:检查
C.万言不自安,再请贷
贷:宽恕
D.诸权幸嫉者众,帝意亦浸疏
浸:逐渐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赵璜体恤民生的一组是(3分)
①行道上,得遗金,悉还其主
②德王府奏乞之,璜勘还之民③河滩地数百里,赋流民垦而除其租
④璜言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⑤二臣无与,乞罪臣
⑥璜因请与石景山诸房舍并斥卖以资用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璜善于治理政务,政绩卓出。在济南任职时,保住了农户租种的牧场的土地;在山东任职时,能据理力争,减免地方百姓的赋税。B.赵璜恪尽职守,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职能。担任左侍郎时,就能大胆裁减内廷开支;担任尚书后,更是在缩减皇室的营造工程方面不遗余力。C.赵璜正言直谏,遭到同朝官员的排挤。起初就因刘瑾的谗言,受巡抚朱钦的牵连而入狱,后来更因权臣的弹劾,与秦金一起致仕还乡。D.赵璜很有才干,富于智慧。遇到一些纷乱错杂的事件,在其他人还为此观望惊讶之时,他能立即找到处理的办法。7.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璜言诏下数月而忽更,示天下不信,帝即报许。(5分)(2)诏营后父陈万言笫,估工值六十万,璜持之。(5分)
参考答案:.4.B.5.D①写赵璜品行高尚④写赵璜克忠职守,敢于进谏⑤写赵璜敢于担当,不牵连他人。6.C文中并没有出现刘瑾对赵璜的谗言,且没有写赵璜和秦金受到谗言。7.(1)赵璜说诏令才下发几个月却忽然更改,这是向天下人显示是皇帝不守信,皇帝就回复同意了他的建议。【“下”下发,颁布1分,“不信”“皇帝(朝廷)不守信用”1分,“报”批复,回复1分,大意2分】(2)皇帝下诏营建皇后的父亲陈万年的府第(住宅),估计工程花销(价值、造价)为六十万,赵璜遵照规定不变。【“营”营建1分,“后父”皇后的父亲1分,“工”工程1分,大意2分】
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请按情景要求完成下列各题。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将隆重开幕,假如你作为组委会的一员,负责宣传工作。(1)请你拟一副对联介绍这场盛会。(2)请你用一段话,表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意义。要求语言简明连贯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参考答案:(1)长城脚下春意浓,百花园里群芳艳。(2)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展示各国绿色发展新成果,促进国际经贸文化交流。【详解】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要求拟写对联介绍“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并写一段话表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意义,对联注意基本的要求字数相同,词性一致,结构形同,然后注意押韵,从音韵的角度注意仄起平收,内容可从举办地、主题等角度切入。拟写宣传语,内容注意扣住“园艺”,可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展示各国绿色发展新成果,促进国际经贸文化交流”的目的着手,形式注意修辞的要求。8.留意钟表广告,发现大部分钟表定格在10点10分左右,请观察下面的钟表,说说钟表时间如此定格的意味。(4分)
钟表时间如此定格,一是因为
,二是因为
。参考答案:①钟表的时针和分针程“ⅴ”字形,是胜利的象征。②指针同时上扬,表现一种昂扬、奋发的激情。③时针和分针组成的形状如鸟展翼,预示美好的前景。④10点10分是一天中最好的时间,充满活力,干劲十足。⑤10点10分,“双十”寄托十全十美、吉祥如意的寓意。(答出两点给4分,其他答案酌情量分。)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今年国务院印发的“大气十条”收官在即,虽然本月全国PM10浓度比十年前同期下降21.5%,但能不能实现既定目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B.2018年1月31日,经过各大媒体平台的宣传报道,让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被百年不遇的“超级蓝血月全食”图片或视频刷了屏。C.《中国制造2025》提出,未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要坚持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D.专家指出,2016年如果说是“统计改革年”,那么2017年就可以说是“统计执法年”,统计的执法落实已经逐渐拉开帷幕。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B项,介词滥用导致缺少主语,去掉“让”。C项,句式杂糅,应为“以……为基本方针”或“坚持……的基本方针”;D项,语序不当,两个分句主语不同,主语应在关联词后。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杯具”,一般指生活中的盛水器具——杯子,但我们发现不仅如此:①刚刚过完今年光棍节的李超心情还不错,他觉得自己十分有希望结束多年的“杯具”恋爱史,因为他发现,身边的“校园红娘”越来越多了!②医学免疫博士却缺乏受挫免疫能力,敢跳楼却不敢面对现实,确实是“杯具”。(1)“杯具”是“悲剧”在电脑输入过程中的词语变异形式,本身属于别字,是对语言规范形式的偏离。但“杯具”一词在网络、报刊等媒体上广泛流行。请你体味上面两个示例,从积极的角度简述“杯具”一词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并分别解读“杯具”一词在两个示例中蕴含的情感或态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弃泡沫塑料再生装置项目合作计划书
- 无违规证明申请书
- 社会工作奖 申请书
-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张爱玲自译作品研究
-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维度下高校思政教学的实践探微
- 五千以内加减法水平作业训练题
- 冬季方木暖棚施工方案
- 冬季施工专项施工方案房建
- 职业规划启航
- 掌握函数的精髓
- 我是家务小能手(课堂PPT)
-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引言
- 汽车检具知识培训讲义
- 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教育专业)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驾考三力测试模拟题含答案
- 江门至珠海高速公路某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 脊柱外科进修汇报
- 初中科学项目化学习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基于《自制简易吸尘器》的项目教学
- 2023年中小学生天文知识竞赛备考复习题库(360题)
- 口腔颌面外科学 计算机辅助外科
- 《老年服务伦理与礼仪》课程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