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积累与运用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A.①②⑤④③ B.④①⑤②③ C.③⑤④①② D.④①③②⑤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及载体,其的丰富内涵与智慧,使中华文化绵延千年而不断,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传承与交流,成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然而,令人忧心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汉字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A.蕴藏枢纽标新立异 B.蕴含纽带标新立异C.蕴藏纽带日新月异 D.蕴含枢纽日新月异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甲胄(zhòu)戏谑(xuè)洗涤(tiáo)呱呱坠地(gū)B.一抔(póu)压轴(zhóu)秀颀(qí)鲜为人知(xiǎn)C.锃亮(zèng)拘泥(nì)晕车(yùn)风雪载途(zài)D.伎俩(liǎ)荤菜(hūn)脊梁(jǐ)伤痕累累(lěi)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襁褓(qiǎng)枭鸟(xiāo)一代天娇(jiāo)B.萌庇(yìn)虬枝(qiú)引颈受戳(lù)C.沉湎(miǎn)臆测(yì)相濡以沫(rú)D.希冀(jì)倒坍(tā)一泄千里(xiè)5.下列语法知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网络效应”“文化品牌”“感悟人生”“自行解散”,四个短语的结构完全相同。B.“一个人的心中如果没有爱的泉水,那也就不会有人生的绿荫。”这是递进关系的复句。C.“这把锁锈死了”和“这把锁生锈了”中的“锈”字都是名词。D.“为了更好迎接中考,她住在学校附近。”一句主干是“她住”。6.阅读下面一则启事,完成后面的问题。寻物启事七年级三班王XX同学昨天下午在学校操场拾到运动衣一件,内装钥匙一串。望丢失者速来学校德育处认领。过期不候。学校德育处本文内容和格式上各有一处错误,请修改。文中有个别语句使用不得体,请指出。7.古诗文名句默写。名著中的古诗很多,看了不仅让人拍案叫绝,还会引发我们相似的联想和感触。《红楼梦》中的香菱曾说,王摩诘的《塞上》一首确实是妙,那一联云:(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水浒传》“智取生辰纲”那回中,白胜扮作卖酒商客时唱到“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令人不禁想起白居易描述卖炭翁衣衫单薄却希望天气苦寒的矛盾心理——(3)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而读《三国演义》,更能令人想起很多名句:读到“赤壁之战”时,就会联想起杜牧看到残破兵器时而发出的议论(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到曹操和孙权排兵布阵、指挥若定时,就会想起辛弃疾的感慨:(7)___________________,曹刘,(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到诸葛亮殚精竭虑,夜不能寐时,就会联想到他在《出师表》所言(9)___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感受到他危急关头接受使命之艰难。8.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鲁滨逊第四次出航极为不顺,他被土耳其海盗俘虏,变成了奴隶,逃出后抵达巴西,后来在那里独自经营一个种植园,生活过得很顺遂。(______)(2)卢俊义活捉了史文恭,宋江为不负晁盖遗言,要把主位让与卢员外,众人却不服。于是,宋江想了一个办法,最终解决了“主位”之争。(______)(3)孙悟空不满弼马温这个不入流的官职,于是偷吃仙桃,扰乱蟠桃会,吃光太上老君的金丹,然后返回花果山,树起“齐天大圣”的旗帜。(______)二、阅读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白梅(元)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1.诗中描绘了白梅的形象,突出了白梅的哪些特征?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0.(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之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造饮辄尽饮少辄醉B.便欣然忘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C.既醉而退而年又最高D.无怀氏之民欤山之僧智仙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饮酒,他们的用意是一样的,都是通过隐居喝酒,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B.甲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乙文的醉翁就是作者滁州太守欧阳修本人。C.甲文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乙文表现作者不是醉于酒,而是醉于优美的景色中。D.甲文多次使用带“不”的句式,突出了五柳先生与世俗的格格不入及其高洁志趣。乙文由远到近,写出醉翁亭四周的环境及亭名的由来。11.四家书楼谈歌乾隆初年,保定读书风气渐盛,藏书风气空前。其中最有名声的藏书者是丁聚会,其次有郝伯力,王家惠,郑子森。四人从小一起长大,经常一起切磋,谈书论诗。四家人关系相处和睦,来来往往,情感自然愈演愈深。丁家是保定城内藏书行里首推的第一,丁聚会的父亲丁延祺卧病在床之后,长子丁聚会便接手了这些藏书。丁聚会的同胞弟弟丁聚合,在北京做生意,据说生意很是红火……这几年丁聚会一改深居简出的习性,开始出入酒楼茶肆,又常常去城中的赌坊逍遥。据说他总是不计输赢地豪赌。发展到后来他便举债进赌坊,郝伯力、郑子森、王家惠三家都被丁聚会借过大笔银两,转眼两年过去,丁聚会已经债台高筑,至今也没有还贷的动静。三人深深叹息一向稳重持家的丁聚会如何走到这一步田地,商议既然劝解丁聚会无效,也应与丁延旗老先生讲明白,让此事有个了结。到了丁宅,门人传话只请郝伯力进去。一个时辰后,郝伯力冷着一张脸,闷闷地讲,丁延祺老人病得很重,有些神志不清了。三人商议求见丁聚会的妻子冯氏。冯氏木着一张脸,一言不发,只是呆呆地听三人讲述。三人说过后,客厅一片沉默。三人好生无趣,便起身告辞。三人走在街上,郝伯力说道:“聚会败家,已成定局。我相信聚会是不会白白赖账的。只要催得紧,他必定将藏书抵债。再说聚会的胞弟丁聚合,只在银子上看得要紧,诗书上却无一点儿兴趣。丁老人朝不保夕,聚会已经变得这样,又没有后人,丁家藏书到此缘分便是尽了。若是到了聚合手里,岂不是要尽其所有书与了书商吗?”面对三人的讨债,丁聚会长叹道:“我往日待你们三个不薄,几十年的交情,书友一场,如此相逼,是否有些过分了?”郝伯力冷笑道:“谁不知道聚会兄家中藏书万册有余,如何不以此抵账?”丁聚会怔了片刻,哀哀地说:“我今日就与你们做一个了断,拿我的藏书抵账就是了。”说罢步子软软地向家中走去。清点书册,谈好价钱,打包装箱,搬上马车,三人各自引领着装满书籍的马车走了。城中飘起了雪花,渐渐地越下越猛。车载很重,车轮转动得吃力,压迫得积雪痛苦地作响。这一夜丁延祺老人去世,两个时辰后丁聚会去世。丁聚合匆匆赶回,他还带来一个姓李的书商,早已经将丁家的藏书讲好了价钱。丁聚合得知家中的藏书已经被丁聚会抵了债,气愤得说不出话来,书商也气急败坏地索回了定金,泄气地走了。郝伯力等三人吊唁后出了丁家,郑子森感慨万端说:“伯力兄,你催逼借贷,竟是为了保存那些藏书呀。”郝伯力叹道:“这是丁老人的一片苦心啊。那日我三人索债,丁老先生单独叮嘱我:逼迫聚会用藏书抵账。这些藏书丁家已经传了九代,他万不想被后人换了银子挥霍一空,他知道我等都是藏书之人,便要我等借着索债的口实收藏这些书继以传世,他唯恐你二人心慈面软迁就了聚会这才瞒过。”郝伯力接着郑重地说:“切记告诉自家后人,这些书传之后世,是我等的职责啊。”丁聚合将宅子卖给了族人,分给冯氏一笔钱,让冯氏回娘家,便回北京了。郝伯力等三人为冯氏送别。冯氏取出三张银票,淡淡道:“这些银子,还望你们收回去。聚会生前叮嘱我,一定要将这些还给你们。”三人张口结舌:“聚会兄的借贷,已经将藏书抵账了啊。”冯氏摇摇头:“你们有所不知,这些年聚会从未大赌,他只是虚张声势,只为从你们手里借贷银两。他三年前发现自己身有不治暗疾,公公当时也是人命危浅,他们父子都担心家中的藏书被聚合败了。思来想去,想把这藏书交与你们保存,又怕聚合从中作梗。便想出一个借贷不还、以书抵债的办法。”三人都怔住了,郝伯力仰天长叹:“聚会兄,你如此费尽心机,将这万余册藏书交付于我们,真可谓至情至义的藏书圣人啊。我们岂敢稍有懈怠啊。”第二天,三家便将藏书拢在了一起,一个月后,三家人出资在保定东大街盖了一栋阁楼,上面题的匾额是“四家书楼”。(有删改)1.小说围绕“这些藏书”,明写郝、郑、王三家借债、讨债、抵债,暗写丁家__________书、__________书、___________书,两条线索交织。2.赏析下面句子。城中飘起了雪花,渐渐地越下越猛。车载很重,车轮转动得吃力,压迫得积雪痛苦地作响。3.丁聚会有哪些性格特点?4.这篇小说多处使用伏笔,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5.有人提议将小说题目“四家书楼”改为“丁家书楼”,你认为是否合适?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又见艾草青似乎总是时值端午,才想起艾草。这个季节家乡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正值艾草恣意生长无边蔓延的时刻。儿时的记忆里总是弥散着艾草的清香,那些年的冬天特别冷,早晨我和弟弟蜷缩在被窝里,直到母亲抱来柴草生起一堆火,将我们的棉袄棉裤烤的温热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暖暖的被窝,快速穿上暖和的棉衣。而我们的棉衣一整天都弥散着艾草的清香,那是细心的母亲怕我们衣服有焦糊味,特意在生火时放了少许的干艾枝。即便这样,犹记得,弟弟的手,每到冬日总被冻成红肿的馒头,而弟弟小时因特受宠,也就特会撒娇。我们上学所在的父亲的学校就在村子外不远,离家也就20分钟的路。弟弟因畏惧父亲,常常是在前18分钟都和我们有说有笑地快速往家赶,直到拐进家的小院,弟弟一边放慢了脚步一边哭喊着:“妈妈,手好疼,天真冷。”母亲总是微笑着迎出来,把弟弟的手放进自己的棉衣里,除了香喷喷的饭菜,总有一盆热气腾腾的艾草水在等我们,依然记得在青烟水雾中系着围裙的母亲周身洋溢着温馨与美丽。那些年的端午母亲早早的将艾草一丛一丛地抱回家捆绑好,立在自家门前。除了自家的门头上挂上艾草,母亲总是细心地嘱咐我们给因为麦收农忙而疏忽了“三月戴柳,五月挂艾”习俗的大娘或婶子家送艾草。我和弟弟则欢天喜地地跑东家串西家,总是从不落空地拿来咸鸭蛋、咸鸡蛋、粽子、香瓜。门前的艾草就一直放到了来年端午。蚊虫纷飞的季节,艾草既驱蚊虫又辟邪。犹记得夏夜满天的星空,袅袅的艾草青烟,母亲的蒲扇摇来的清风,和大娘有一搭没一搭地谈天。长大的我们日渐远离了农村,也似乎只有在孤灯相伴的雨夜、落雪的冬天、水仙花谢了的日子,每逢佳节人团圆的时分,或心有忧伤,体有疼痛,事有不顺,心有不平时才想起母亲,更不用提艾草了。在南方城市生活的弟弟冻疮早好了,夏夜再没有人点艾草驱蚊了,而母亲也只是偶尔在我的梦里笑语盈盈,但更多的时候她总是沉默不语。当不习惯已变成习惯,左手握住右手也能给予温暖时,我多想成为她脸上初绽的皱纹,多想陪她一起慢慢变老,而母亲的身影,也只像艾草的清香,只弥散在记忆里。十年前初为人母的我,是那样的彷徨与无助,在产房的第二天,当农村的婆婆连夜从家赶到医院,挎着满满一大竹篮树枝树叶时,我一脸惊疑。从心底对她不合时宜的东西心生抵触。婆婆小心翼翼地说用杂树头煮水,给我蒸澡,是农村的习俗,可以去湿去痛。还说家里还有一大堆艾草,后来才得知那是远在合肥的大姑姐,挨家挨户的,从人家门上要来的,也是那时恍然惊悟,这艾草难道不是母爱的另一种交接吗?说来也很神奇,那些年别的产妇都是药物熏蒸,我只用婆婆的土方法,也少有疾病。艾草,就是这般的朴拙清雅,在淡淡的岁月里散发着浓浓的深情!现在年年的端午,我依偎在婆婆身边,看着婆婆在我家小园里种植的长满青绿色稀疏绒毛、质柔软、气清香、遍地无声旺盛生长的艾草,我想,这也许就是世界的本香吧!诗经中“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原来艾草,伴着思念,从千年前的时间里,已将爱,慢慢地向我弥散。1.这篇文章的题目很有深意,请分析其寓意和妙处。2.围绕着艾草,作者回忆了哪几件事情?3.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1)我多想成为她脸上初绽的皱纹,多想陪她一起慢慢变老,而母亲的身影,也只像艾草的清香,只弥散在记忆里。(2)这也许就是世界的本香吧!4.结尾段引用了诗经里的诗句,有何作用?5.作者用细腻温情的笔触写下这篇满含真挚情感的文章,你感受到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至少写出两点。)1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母亲的年糕在乡下,人们普遍认为过了腊八就是年,便由此开始忙活。母亲也要着手做年糕了。年糕,是从我记事起她每年都要亲手制作的年货之一。黍谷早已碾成米。母亲取下挂在储物间墙上的那个大竹篮,里里外外刷洗干净,里面铺上笼布,把事先用温水淘好的黍米用笊篱捞进竹篮,先沥水,水尽后再阴晾一天,这样每粒米都因吃进水而鼓胀起来,再上碾的时候就省劲多了,做完这些事,母亲就去了碾棚。要推碾的人太多,得先排号。乡村过年的热闹首先是在忙的气氛中体现的。杀鸡宰鹅,磨刀霍霍向猪羊是男人的活儿;女人们的事更多,今天推碾倒磨摊煎饼,明日备柴烧火蒸馍馍,后天除尘扫灰洗床单……可要说最忙的还得是村里那盘石碾,进了腊月,那碾砣与碾轴相互摩擦吱吱呀呀夜以继日叫个不停。碾谷子,破豆瓣,压瓜干,磨玉米面……仿佛一年来堆攒而来不及整饬的所有粗陋都要经这碾砣的碾压才能变得平顺熨帖。也有电磨,人们却不舍得去花几毛钱,反正冬日闲着也是闲着,省下来的不就是孩子们眼馋了一冬的一锅爆米花或一串糖葫芦吗?碾棚里人不少,几个等碾的女人凑在那儿无事闲聊。母亲向她们交代一下便立刻转身回家去。母亲不可能时时等在碾棚,作为一个六个孩子的母亲,一日三餐就够忙活的,还有猪鸡鸭狗也得伺候,平日都有那么多干不完的活儿,年根底下就更不用说了。于是“等碾”就成了我这个小孩子的事了。我知道母亲从来没有和人闲聊的习惯和空闲,她总是像个陀螺一样,一刻不停地在家里家外忙碌;我也明白母亲从来不会浪费时间,即使等碾的这段工夫她就能洗完所有被单,或者给我们姊妹缝制好一件过年穿的新衣服。母亲勤勉要强,家里条件虽不好,但是别人有的我们也不会缺,衣服可能旧,但绝不会脏,地虽薄,汗水勤洒也得丰稔。同是年糕,因为用料不同,工序的繁简不同,再加上母亲的用心和精细,和别家相比,味道纯正好吃那是必然无疑的。与别人蒸糕用大黄米不同,母亲用的是粒小质硬的红黍米,这种谷子产量极低,而且晚熟,好处就是用它做出的年糕没有黄米糕的苦涩,在那个只求饱腹的年代,庄稼的产量是占第一位的,尽管都知黍米香,人们也不能在肚腹与齿颊之间愚蠢到舍本逐末,所以很少人种。黍米的小家子气还在于它只能用来蒸糕,如果做粥,那就成了关汉卿笔下的铜豌豆----永远煮不烂!黍米的香,包裹的太严实,须经水泡浸,经石碾研磨,经大火浴蒸才肯对人敞开心扉。当揭开锅盖的一刹那,那种浓郁米香,那种入口的糯软黏滑……什么是甜蜜?什么是幸福?都在这儿了。张爱玲说,“妈妈们都有个通病,只要你说了那个菜好吃她就频繁地煮那道菜,她这辈子就是拼命把你觉得好的给你,都给你……”三十年前的美食记忆不多,当年渴望而不可得的奢侈变成了今日的三餐日常,饱腹之余总觉寡淡,是味觉失灵,还是食物失去了原来的美味口感?古人说的“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果是这个原因,那不是一种福气吗?而年糕,母亲的年糕,那种香已凝固成记忆。因为我已好多年不曾吃到母亲做的年糕了!不仅仅是缺失了蒸糕的那种黍米,而是蒸糕的人老了,做不动了。看着日益衰老的母亲,无端地想到了那片贫瘠干旱的山坡地,骄阳下那个躬身锄草的辛苦背影。蒸过年糕的人都知道,不管是大黄米还是小黍米,要碾成细面都很费工夫,碾一遍,用细箩筛一遍,粗的再碾,然后再筛再碾,循环往复直到最后全部变成细面。二十斤的米变成面,没有两三个钟头是走不出碾棚的。天寒地冻的,可从碾道走下来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汗流浃背的。瘦小的母亲年年碾谷子,磨糕面,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乐此不疲。碾好米面,母亲把大枣、爬豆、红豆放在一起煮烂,最后加入红糖。在一个大号面盆里将米面和豆枣汤搅拌和匀,攥成窝头形状,然后就是大火蒸的过程了。饭棚里,热气弥漫中母亲添柴续水忙上忙下,把软塌塌黏糊糊散发着米香枣香豆香的年糕提溜出锅,她的脸被火烤得泛着红光,汗水淋漓……我们这些她的孩子,只知道在热气蒸腾的美味里欢畅!腊月二十三辞灶,摆在灶王前的除了果品,当然少不了能粘住嘴的年糕!大年三十年夜饭,母亲把年糕切成片放到油锅里炸到金黄,撒上白糖,酥脆和软滑,米的香和糖的甜搅合在一起,在咀嚼还是下咽的矛盾纠结中,在你争我抢的吵闹声中,在满足于美食所带来的快感和幸福中,在母亲满含期望的祝福声中,一年年告别了我们单纯又无知的童年和少年,又一个个渐渐走出了母亲的视线,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我是父母最挂心的孩子,从小身娇体弱,个子老是不见长。大年初一一大早,母亲摆完供品烧上香,然后把我叫起来,我知道母亲要我干什么,按照昨晚的嘱咐,我走到房后抱住那棵大杨树,母亲开始在屋里喊我的小名,我就双臂扳着树干答应。她问:“你在干啥?”我答:“我在长高啊!”“多高?”“和树一样高啊!”“咋高?”“年年高啊——”这个长高的祈求并没有让我的身体长到母亲期望的高度。几年后在我的拒绝声中,她终于无可奈何地放弃了,只有嘱咐我好好上学。长大的岁月里,在风风雨雨的世事磨难中,在没有亲情相伴人海里,挣扎,跋涉,奋进,母亲的味道便成了一种无形的牵引,它既是向外的也是向内的,既是家的方向又是世界的方向。这个时候,母亲的年糕已然成为一种非食物意义的精神督促。步步高,年年高啊——母亲的年糕能保存到二月二。大姐从南方回来过生日,那是母亲最后一次蒸年糕,她把早已干得四分五裂的年糕馏透端给大姐,说“给你留的。二月二吃糕,冬天不害脚冷”。我不明白这是什么逻辑或者说法,但却懂得这就是天下慈母的共性,母爱没有逻辑。并且母亲又忘了,大姐那里从来没有冬天。(作者:张玲霞文章有改动)1.年糕是本文的叙事线索,串联起了全文内容。阅读全文,说说围绕年糕文章写了几方面的事?2.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划线句子“母亲的味道便成了一种无形的牵引”的理解。3.作者是如何把母亲的形象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来的?三、语言表述14.语言综合运用。①世界需要爱。②没有了爱,谁也无法不面对人生的风雨。③爱如漆黑长夜里的明灯,为孤寂失路的人指引方向(,/;)爱如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为唇焦口燥的人呈上琼浆。④在爱的怀抱中,才能幸福快乐地成长。给第③句选择正确的标点符号。“谁也无法不面对人生的风雨。”有语病,请改正过来。给第④句补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仿造文中划线的句子,再续写一个句子。四、写作15.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命题作文如果说生活是一幅画,那幸福便是这画面上最鲜艳的花朵;如果说生活是一首乐章,那幸福便是这旋律中最欢快的音符……生活中,幸福无处不在,从阳光到雨露,从亲情到友谊,从播种到收获,处处让你感受到无限的幸福和快乐。请以“幸福生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600字以上;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题目:________的我。要求:(1)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2)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B【解析】
读所给句子可知,由人生有四件大事之一的“衣”,引出下文对“衣”的作用的解释,又联系到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如何“修身”。句子排列顺序最佳的是④①⑤②③。B项符合题意,故选B。2、C【解析】
蕴藏:蓄积深藏未露。蕴含:包含在内。语境是说文章中深藏着“丰富内涵与智慧”,所以自然选择“蕴藏”。排除BD。标新立异:独创新意,理论和别人不一样。通常指提出新的主张、见解或创造出新奇的样式。也指为了显示自己,故意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日新月异: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这里形容“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自然选择“日新月异”。排除A。所以选C。3、C【解析】
试题分析:A.洗涤(tiáo)-(dí);B.压轴(zhóu)-(zhòu);C正确;D.伎俩(liǎ)-(liǎng)。故答案为C。4、C【解析】
A.一代天骄。B.荫庇、引颈受戮。C.正确。D.倒坍(tān)、一泻千里。5、D【解析】
A.“感悟人生”是动宾短语,其他各项是偏正短语。B.这是假设关系的复句。C.第一个“锈”是动词。故选D。6、(1)内容上:标题应改为“招领启事”。格上:“学校德育处”下面应注明日期。(2)过期不候。【解析】此题考查对招领启事格式的掌握能力。招领启事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落款时先注明发布招领启事的单位名称,再另起一行写上发布日期。(1)根据启事的内容可知应将标题改为“招领启事”。格式上应在“学校德育处”下面注明日期。(2)“过期不候”用词不恰当,应删去。7、(1)大漠孤烟直(2)长河落日圆(3)可怜身上衣正单(4)心忧炭贱愿天寒(5)东风不与周郎便(6)铜雀春深锁二乔(7)天下英雄谁敌手(8)生子当如孙仲谋(9)受任于败军之际(10)奉命于危难之间【解析】
考查理解性默写(情景描写)。顾名思义,理解了才能默写出来;理解了才能记得久、记得牢。只是摇头晃脑不加理解的背是没用的,因为你所记忆的东西,能用的地方,远远不止于默写这点范畴。所以平时一定要加强理解性默写的训练。根据题干要求与诗文内容选准诗句是作答的关键。要注意“圆”“炭”“郎”“雀”等字词的书写。8、(1)×(2)√(3)×【解析】
(1)错误。正确应是:鲁滨逊第三次出航极为不幸,他们遇到了(土耳其海盗),被俘虏,变成了奴隶,逃出后抵达巴西,在那里独自经营一个(种植园),生活过得很顺遂。(2)正确。(3)错误。正确应是:孙悟空不满弼马温这个不入流的官职,回花果山,树起“齐天大圣”的旗帜,后又偷吃了仙桃,扰乱了蟠桃会,吃光了太上老君的金丹。二、阅读9、1.突出了梅花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2.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诗人以梅自况)、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诗人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解析】1.试题分析:从“冰雪林中着此身”可看出其耐寒,“不同桃李混芳尘”可看出其清高,“散作乾坤万里春”可看出报春的特征。2.试题分析:“不同桃李混芳尘”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梅和桃李对比,突出梅花的清高。整首诗运用的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要答出什么和什么对比,效果是什么。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要答出作者借写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志趣。10、1.C2.(1)不为生活贫困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上。3.A【解析】1.D意动用法。以……乐/快乐2.醉翁表达的是与民同乐。3.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11、1.忧书保书、传书2.运用环境描写和拟人手法,生动地烘托了丁聚会内心的沉重与痛苦。3.①喜欢谈论诗书,热爱收藏图书。②性情稳重,深谋远虑。③忍辱负重。④重情义,讲信用。⑤重道义,有文化责任感。4.①前文交代“这几年丁聚会一改深入简出的习性,开始出入酒楼茶肆,又常常去城中的赌坊逍遥。”呼应后面冯氏揭示的真相“这些年聚会从未大赌,他只是虚张声势。”②三人到丁宅讨债“门人传话只请郝伯力进去。”后文“那日我三人索债,丁老先生单独叮嘱我”揭示出郝伯力是知情人,帮助丁氏父子完成计划。③小说开篇介绍丁聚合,“只在银子上看得要紧,诗书上却无一点儿兴趣。若是到了聚合手里,岂不是要尽其所有货与了书商吗?”父兄去世后,丁聚合“匆匆赶回,他还带来一个姓李的书商,早已经将丁家的藏书讲好了价钱。丁聚合得知家中的藏书已经被丁聚会抵了债,气愤得说不出话来。”前面埋下伏笔,后文照应。5.观点一:同意改为“丁家书楼”。小说情节主要是围绕丁家书籍的保存与传世展开的且书楼收藏的书籍主要是丁家的书;丁家人为藏书付出了钱财、声誉和家庭离散等代价;以“丁家书楼”为题,既可以突出丁老人、丁聚会和冯氏的牺牲精神,也可以突出中国文化传承的艰辛。观点二:不同意改为“丁家书楼”。小说情节是围绕丁、郝、郑、王四家为藏书的保存和传世而付出艰苦努力展开的;除了塑造丁聚会的形象外,还塑造了另外三位藏书家郝、郑、王的形象,赞扬了这四家保存与流传藏书的贡献;以“四家书楼”为题可以突出中华文化传承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主题。【解析】1.本题考查记叙的线索。线索就是贯穿文章始终,把文章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事物或感情,分为明线和暗线,可以是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仔细阅读这篇小说可以得出,小说围绕“这些藏书”,暗写丁家忧书、保书、传书的过程,明写郝、郑、王三家借债、讨债、抵债的故事,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是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2.本题考查学生对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的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客观环境;同时也渲染、烘托气氛,抒发或寄托作者和人物的感情。“城中飘起了雪花,渐渐地越下越猛”,“积雪痛苦地作响”,这两处描写生动地烘托了丁聚会内心的沉重与痛苦。点睛:文章中运用环境描写,作用一般有: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深化作品主题。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3.鉴赏人物的形象,可从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分析,同时,还要考虑到整体性。比如,前文提到丁聚会喜欢赌博,败光家产了,但后文把事情的真相公之于众了,在回答时,就不能回答丁聚会是纨绔子弟,而正是他的良苦用心才换来了藏书的安全,说明他热爱藏书,不贵名声,贵责任,有道义。据此分析全面理解作答即可。4.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明确了这一概念,在文章中找出两个相关的故事情节即可作答。例如,文章第三段提到“到了丁宅,门人传话只请郝伯力进去。一个时辰后,郝伯力冷着一张脸,闷闷地讲,丁延祺老人病得很重,有些神志不清了”,郝伯力与老人家之间到底交谈了什么作者并未交代,然后文却提到“郝伯力叹道:‘这是丁老人的一片苦心啊.那日我三人索债,丁老先生单独叮嘱我:逼迫聚会用藏书抵账’”。显然,前一个情节就是在为后一个情节埋下了伏笔。5.这是一道探究题,开放性很大,答题时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但要做到条理分明,有理有据。是否同意将标题进行更改,要从标题是否能够更好地表现文章主旨,能否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是不是文章线索,以及它本身是否用到相关的表达技巧等角度入手分析。题目改成“丁家书楼”没有什么不妥,但它只侧重反应了丁家对藏书的热爱和所做的贡献,却把文章中三个非常重要的次要人物排除在外。通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文章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丁氏一族的贡献,它要突出的是有识之士对文化的责任感,故不改更好。12、1.寓意:表层含义是又到了一年的端午季,艾草青青,又如同儿时一样蔓延生长。深层含义是通过艾草传递的情感仍在延续,始终伴我身边。妙处:(1)“艾草青”寓意艾草情,一语双关,富有深意。(2)交代了文章的线索和主要内容。2.(1)儿时母亲用艾草为我们姐弟烘烤棉衣。(2)儿时冬天放学,母亲为我们暖手、准备艾草水泡手(3)每到端午,母亲吩咐我们给亲戚邻居送艾草。(4)生孩子时婆婆到处找艾草为我熏蒸泡澡。3.(1)母亲和儿时的艾草清香都只存留在了记忆里,表达了不能陪母亲变老的遗憾,和对母亲深切的思念。(2)本香就是原本的清香,作者说艾草香是世界本来的香味,是因为艾草寄寓的情感是人间最美好真挚的感情。4.(1)增添了文章的文采和诗意美,更有可读性,令读者回味。(2)深化文章的主题。5.(1)对母亲深切的思念。(2)对婆婆的感恩。(3)和谐美好的邻里亲戚关系。【解析】1.考查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分析。记叙文题目在文中的作用:提示文章线索;概括文章的内容;点明文章主旨;吸引读者;具体象征意义等。此文“又见艾草青”是又到了一年的端午季,艾草青青,正值艾草恣意生长无边蔓延的时刻。深层含义结合“现在年年的端午,我依偎在婆婆身边,看着婆婆在我家小园里种植的长满青绿色稀疏绒毛、质柔软、气清香、遍地无声旺盛生长的艾草。”指的是艾草传递出的亲情像艾草一样在延续,始终伴我身边。题目一语双关,既概括了写作的事件,又巧妙的点明了文章的中心。2.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好以“母亲”为陈述的主体。按先后顺序概述出与“母亲”做的几件事情。儿时的记忆里母亲抱来柴草生起一堆火,将我们的棉袄棉裤烤的温热了取暖;上学时母亲总是微笑着迎出来,把弟弟的手放进自己的棉衣里,除了香喷喷的饭菜,总有一盆热气腾腾的艾草水在等我们;那些年的端午母亲早早的将艾草一丛一丛地抱回家捆绑好,母亲总是细心地嘱咐……习俗的大娘或婶子家送艾草;十年前婆婆小心翼翼地说用杂树头煮水,给我蒸澡。3.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此题试题,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其中的深意。①句“多想……多想”表达出不能不能陪母亲变老的遗憾。“而母亲的身影,也只像艾草的清香,只弥散在记忆里。”表达对母亲的深深的思念。②句艾草虽朴拙清雅,但在淡淡的岁月里散发着浓浓的深情,里边有亲人爱,温暖,艾草的香味体现了人间最美好真挚的感情。4.考查引用诗句的作用。诗句的意思是:那个采艾的姑娘啊。一日不见她,好像三个周年长啊。结尾用诗,是用简洁且精练的语言来总结全,增加了文学韵味;而且可以起到和前文自然的衔接的作用,很自然的收尾;画龙点睛。5.本文围绕“艾草”写到的人有两个:母亲、婆婆。母亲为我们做的几件事的回忆,表达对母亲深切的思念;在“我”生孩子时婆婆到处找艾草为我熏蒸泡澡,对婆婆的感恩;端午节时吩咐我们给亲戚邻居送艾草,表达和谐美好的邻里亲戚关系。13、1.要点:全文以年糕为线索主要写了三件事:母亲做年糕;春节时,母亲借“年糕”谐音“年年高”希望我长高;母亲给大姐留年糕。2.参考:这里所说的母亲的味道,指的是母亲在做年糕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以及不懈的努力。母亲做年糕的时候,选料很精细,做时非常用心,让我感受到了母亲做的年糕与别人家截然不同的味道,同时也逐渐意识到了母亲对生活的态度。这些感觉,在我远离了母亲的时候仍然牢记在心,渗透进了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3.参考:作者抓住母亲生活中典型的几件事借助细节描写来刻画母亲坚韧、勤劳、慈爱的形象。做年糕的时候,母亲准备的很细心,排队等碾磨的时候母亲不像其他妇女一样在一起闲聊天,而是挤时间去做很多其他的家务,生动地刻画出了母亲的坚韧勤劳;给大姐留年糕,期盼我快点长高,则表现了母亲对儿女的慈爱、善良。【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加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本文以“年糕”为线索,主要叙写了母亲所做的三件事:一是母亲清心准备做年糕;二是母亲在过年的时候,借年糕希望“我”长高;母亲把年糕一直保存到二月二,留给大姐吃。据此概括即可。2.试题分析: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根据上下文,语句“母亲的味道便成了一种无形的牵引”,既指母亲精心做的年糕的味道,又是指母亲对生活的态度、美好的品质对“我”产生的影响。据此,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分析作答。3.试题分析: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本文主要采用了抓住典型事件,运用语言、动作和细节描写,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鲜明生动的母亲形象。如:“母亲取下挂在储物间墙上的那个大竹篮,里里外外刷洗干净,里面铺上笼布,把事先用温水淘好的黍米用笊篱捞进竹篮,……做完这些事,母亲就去了碾棚”运用动作和细节描写,写出了母亲坚韧和勤劳;母亲不像其他妇女一样在一起闲聊天,而是挤时间去做很多其他的家务,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母亲的勤劳的形象;叙写过年时,运用对话叙写母亲的企盼“我”长高和叙写“给大姐留年糕”这一典型事件,表现了母亲对儿女的慈爱、善良和对“我们”的爱。据此理解概括作答。【点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三、语言表述14、(1);(2)把“面对”前面的“不”去掉(3)只有(4)运用比喻修辞、符合语境、语意连贯。示例:爱如炎暑烈日下的树萌,为酷热难当的人提供清凉。【解析】
(1)三个“爱如……”是形成排比句式,用冒号分开。(2)否定不当,改为:“谁也无法面对人生的风雨。”(3)由后一句的“才能”,推知前一句应该用“只有”,构成条件关系。(4)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本句的例句由两分句构成,注意它们之间的意义关联,按照其主题内容即“爱如……”和比喻修辞仿写即可。四、写作15、幸福生活我是幸运的,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发达的现代化社会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和快捷,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那么二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的生活是怎样的呢?那得从父母的回忆中去寻找答案。听说爸爸小时候,家里唯一的家用电器是爷爷当时视若珍宝的半导体收音机。家里没有自来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股权转让合同股权比例及支付方式
- 三腔二囊管课件
- 2024年度企业重组与并购合同设计要点2篇
- 2024中国石化上海石化分公司毕业生招聘22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中国电信湖北荆门分公司招聘12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中国电信吉林通化分公司校园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中国建筑股份限公司岗位招聘30人(信息中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中国人保财险限公司江西分公司招聘103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中交二航局市政建设限公司招聘250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上海浦东新区房地产(集团)限公司招聘46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搭配(一)》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 上海版小学英语单词表
- 2024年全国注册土木工程师(水利水电)之专业基础知识考试重点试题(详细参考解析)
- 保山2024年云南保山市市直事业单位遴选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30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附答案解析
- 【超星尔雅学习通】伦理学概论(北京师范大学)网课章节答案
- 20231210建设工程实际施工人法律问题解析
- 能源调度中心方案
- 《建筑工程制图》题库
- 在线网课知慧《商科专业写作(南工大)》单元测试考核答案
- 工程联系单表格样本
- 静女复习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