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儒家文化_第1页
第三讲儒家文化_第2页
第三讲儒家文化_第3页
第三讲儒家文化_第4页
第三讲儒家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家文化精神及其理想人格先秦儒家儒的来源“儒”的名称,早在商代就有,是对一种宗教职业人员的称呼。这种人员的主要职责是主持祭祀和接待宾客。与这两项职责相适应,需要掌握那些与迷信掺杂在一起的古代天文知识和礼仪规则。在宗教和政治合一的时代,儒的宗教职责与政治职责是分不开的。但春秋时代的儒,已经不再是与政治结合的教职人员,而成为以传授礼仪知识谋生的自由职业者。他们出仕于朝堂,能够为公卿尽其忠顺,居于家中,可对父兄尽其孝悌。遇事尽量按“礼”的规定约束自己,不饮酒乱其本性。儒家,又称儒家学派,是孔子以及其思想的发展继承者所形成的一个派系。儒学,是儒家学派思想家和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对儒家思想进行研究考评的一门学科。孔子具备春秋朝代儒的修养,也做过儒的事情,但他不是普通的儒,是一个有政治思想且学识渊博的儒。。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孔子六祖以孔为氏。其后因王室动乱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he),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年)孔子生,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孔子“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隳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季孙氏、叔孙氏同意,但孟孙氏听信家臣言反对,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孔子葬于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赣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弟子及鲁人往从頉(yi)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曰孔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大射于孔子冢。孔子冢大一顷。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个派别,称“儒家八派”(子张、子思、颜氏、孟氏、漆雕氏、仲良、孙氏、乐正)。子思、孟子两派有承继关系,思想倾向基本一致,自宋代后被尊为儒家正宗。荀子一派与孟子思想有别,当时影响也很大。孔子述作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删述六经,编《书》、删《诗》、修订《礼》、《乐》、传《易》、作《春秋》——章学诚、龚自珍:六经皆先代之旧典,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未尝删述一书孔子的思想矛盾的天命观知其不可而为之VS五十而知天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君子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克己复礼,礼乐并举对礼进行了改造,以“齐之以礼”代“礼不下庶人”;意“礼仪礼制”,淡化鬼神崇敬,突出政治意义;礼乐乃国政之根本,精神修养人格完善的手段。重视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不要注意礼乐外在的、形式的、次要的方面,应努力达到它们深层次的内涵,即由礼乐培养内在的、纯真美好的感情,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与“征伐”并论仁学包罗从德的最高观念到一般的道德规范的范畴,几乎包含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礼(克己复礼为仁)、孝与德,德治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中以使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特征:服务国家,植根血缘基础,强调伦理本位,重视主体能力,抑制个性欲望。把“仁”作为儒学的基础范畴,探讨人的价值。如何做一个完善的人,“人学”《论语》中,“仁”出现109次,孔子眼中的“仁”,中国政法大学,尔加,/v_show/id_XODkxODU4MDQ=.html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学习态度方法等):教育一定程度向普通百姓开放,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学与思另类解读:孔子之小康与大同孔子思想在现时代的意义?孔子在国外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2009,孔子学院(课堂),327所,81个国家和地区超星学术视频:俄罗斯对孔子著作翻译和研究的历史,北大孔子思想在俄罗斯的传播,嵇辽拉孟子生平及思想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鲁国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为孔子的第四代弟子。他曾经游说齐宣王、梁惠王,都没有成功。晚年回家和他的弟子万章等著《孟子》七篇,记录他的思想和政治言论。受业于子思(OR子思的门人),孔子学说的嫡传,是继孔子之后最大的儒学大师。司马迁对孟子尤其尊重,在十几个人的列传中独对他称赞有加——“道既通”。思想也与孔子一脉相承,不同于汉代儒家。孟子升格运动:中唐以前,一般儒者,书列子部,两宋前官私文献中,一般都以“周孔”“孔颜”并提,鲜有“孔孟”合称。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唯一继承孔子的“道统”之人,朱熹推至极至。超星视频:何晓明,《孟子思想研究》孟子思想王道与仁政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重视民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制民之产”孔子之仁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四端的萌芽,处理“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的规范。天人合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万物皆备于我

反求诸己,可得一切,主观精神的作用,道德意识作用的扩大。后天教育至关重要

本善,但可变。孔子与孟子仁与仁政:一、“仁者,爱人”,凡是人都有“仁”性,能对别人的痛苦和欢乐产生共鸣,有一种博大的同情心。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宽容忠恕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徭役赋敛要有节制,对对涸泽而渔四、“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身欲望五、“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处理仁与生的矛盾义与利“义者,宜也”,指为他人、为社会所需而致力的一种德性。“君子义以为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立的关系“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富,人之所欲也”。“五谷熟而人民育”“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孔孟/video/VIDE1243923834440888——付佩荣讲孟子《孟子这个人》,40分钟天人合一季羡林“天人合一”,天,自然,人,人类,合,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孟子“天人合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人与自然的联系发展,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顺天,法天原则。人越是内心反省,越是能上通于天。荀子生平及思想荀子(约公元前298-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早年游学于齐,三度为稷下学宫祭酒(相当于校长)。公元前255年,为楚相春申君用为兰陵令,君死后免官,居兰陵授徒著书终生。其著作由后人辑为《荀子》32篇。荀子像荀子思想荀子的“天命观”

“天人相分,人定胜天”“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礼法并重——“隆礼重法”“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是法的根据,法的总纲,法是礼的体现,礼的确认。只讲礼义、不讲法度,只重教化、不重刑罚,就不足以维护统治。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然通过学习和教化,则“人皆可以为尧舜。”性恶天人相分性善天人合一基础天赋道德性伪强调人性研究出发点道德物质儒家经典儒家经典主要有儒学十三经。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

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

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

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诗》、《书》、《礼》、《易》、《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汉代儒家思想董仲舒生平及著作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今河北省枣强县广川)人,享年75岁。

《汉书》记载有123篇,研究《春秋公羊》学著称,《春秋繁露》82篇,《春秋决狱》、《举贤良对策》等。治学精神:“三年不窥园”,学术造诣高深,拜师者甚多。誉为“博学君子”、“汉代孔子”。景帝时任博士(文教),武帝时三次问对,其三大文教政策均被采纳,政治不得志,任江都相和胶西王相,前121年托病弃官。董仲舒的思想天意主宰一切(天者乃万物之主,天意尊阳抑阴),天人感应

“天地之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于天也,……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人是天的缩影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有道德情感,并以之赋予人“天以天下予尧舜,尧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君权神授”“遣告论”“三纲五常”阳为主,阴为辅,君为阳,臣为阴,故应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天意”的安排;“五伦”关系的道德信条应该是仁、义、礼、智、信,即“五常”,二者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德教“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以奉天法古为旗号,将儒学神学化三大文教政策指导思想:治天下以教化为大务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具体内容1、教化之本在人才,人才之本在教育“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意义:建立起了以太学为首的中央官学体制。太学在后世成为封建官学的龙头样板;以太学养士,官吏的摇篮。

2、重选举以取士养士与选才结合起来,使学校培养人才和社会上各类人才各尽其材。改革官吏铨选制度,设立察举制。各诸列侯、郡首岁供二贤人,经观察贤者有奖,不肖者有罚。“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夫如是,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无论是学校养士还是国家选士,都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否则,百家殊方,法制数变,君主无所持,百姓无所从,仍然很难实现思想上的统一和政治上的稳定。

意义:不仅使汉代学校养士和察举取士有了统一的标准,而且在思想上奠定了汉王朝巩固统一大业的理论基础,同时彻底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又为隋唐以后科举考试以儒学为基本内容、主要标准埋下了伏笔。

宋明理学:儒家文化的新形态濂学代表周敦颐生平及其著述1、生平: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宋朝道州(今湖南道縣)人,其家世代以儒术为业。小時候孤贫,寄养在母舅郑向家。神宗的時候,当郴州知州,也是最高的官位,不及半年。后来当广东转运判官。他为官廉明,断狱一定要有真凭实据。但三十多年的仕宦生涯始终未曾显达。晚年,因病迁居庐山莲花峰下,潜心学问,苦读经书,钻研《周易》,提出诸多有特色见解。他胸怀磊落,如光风霁月。是宋朝理学的开祖,程顥,程颐都是他的弟子。2、著述:《太极图說》,《通书》(《易通》)(诗文)《爱莲说》、《拙赋》等。《太极图说》由图和说两部分构成,“图”是以易象对易理的图解,“说”是以文字对易理的解说。《太极图说》中,周敦颐依据阴阳哲学的原理,立足于儒家的文化价值理想,提出了一个与佛教相抗衡的宇宙生成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根源于无形无象、寂寞不动的“无极”。它在天地产生前就已存在,且包含着丰富的内蕴。无极产生出宇宙的原始实体——太极,并处于不停顿地动静交替的状态,动时生阳,静时生阴。实吸收了佛教“非有非无”的观点,且其中有诸多观点源于道家。论“天道”《通书》《通书》——论“人事”。“诚”,真实无妄《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思”“不思则不能通微……通微生于思……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几也”“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周易》推崇为“性命之源”,为理学建立道德本体论、重新解释《四书》奠定了一个以易学为依据的理论基础。从哲学的高度论述了礼乐的产生及社会作用。关中学派张载生平及著述(1020-1077),字子厚,生于士宦家庭,因隐居陕西眉县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潜心学问,著书立说,并广收门徒传授其学。著作颇丰,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考古等领域,惜大多已佚。今存《正蒙》、《易说》、《经学理窟》、《语录》和《文集》(片断)等张载的主张气本论(用“太虚”表明“气”的消散状态,把一切有形的物体都看作从太虚中派生的易变形态;“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为万物”)“理一分殊”,描述宇宙生成模式,即每一事物都是经过太极分化二气,二气演化五行,五行聚合万物过程而产生的。从上向下推,事事物物都从一个本原上来;从下往上推事事物物都归源于一。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命题人性分为先天的“天地之性”和后天的“气质之性”,除了闻见和穷理外,还有更重要的穷性——通过道德修养以改造气质从而恢复人的天性。学以致用,主张把学术思想与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联系起来,力图为现实服务。阴阳五行程朱理学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二程程颢(1032-1085),字伯淳,河南洛阳人,学者称明道先生。幼诵诗书,强记过人;十岁能为诗赋;程颐(1033-1107),字正叔,程颢胞弟,学者称伊川先生。幼有高识,非礼不动;年十四五,与兄明道同受业于周濂溪,被称为“二程”。曾一度为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居住洛阳龙门的伊皋书院讲学,世称洛阳学派。弟子众多,是北宋影响最大的理学派别。著作《河南程氏遗书》、《外书》、《文集》(颢4颐8诗文)、《伊川易传》(颐注易)、《经说》(中仅改正大学为与颢合著)、《粹言》,以上为《二程全书》二人特点:在学问的规模上,明道是自然和平,天人一体,以高明之资胜;而伊川则系统周密,内容详尽,以学问之功显。

洛学思想存天理,去人欲天上只有一个理,万物皆是一个天理,形而上为理,形而下为气——“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更深体系。三纲五常是大理,是至善的天地之性,与之对立的是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色、聲、香、味、細滑、識等六感)——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下顺乎上,阴顺乎阳“下顺乎上,阴顺乎阳,天下之正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封建纲常由道德论升为本体论。格物致知,格,悟道思辩之功夫;知,道德修养;“朱熹: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道德知识最根本“闻见之知为末,无益于身,君子弗学”勾勒出程朱理学的基本轮廓朱熹生平及著作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是福建学派(闽学、朱学或考亭学派)的代表。小名沈郎,小字季延,字符晦,又曰仲晦,号晦巷,晚称晦翁,又称沧洲病叟。19岁登进士第。曾任“知南康军”。于南康诫民修孝悌忠信之行,敦厚宗族,和睦乡邻,并办赈济,减赋税,筑江堤,办学校,宣传理学思想。后历任提举两浙东路常驻机构平茶盐公事、江西提刑、漳州知府、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经界”1167访、1194扩“岳麓书院”;1178年建“白鹿洞书院”;1181年建“武夷精舍”(四书);27所庆元四年宁宗下诏命“伪学之徒改视回听”,订《伪学逆党籍》,致朱门无人往来,许多人不敢以儒者自命。受空前孤立,仍讲学不辍,至死改《大学·诚意章》死后九年始解禁,名誉恢复,学说受重视,宋理宗年间成为科举教材。

著作《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或问》、《论语精义》、《孟子要略》、《太极图说解》、《伊洛渊源录》、《周易本义》、《孝经刊误》、《仪礼经传通解》、《楚辞辩证》等。合称《朱子大全》,语录被编为《朱子语类》朱熹思想宇宙观,综合周敦颐太极学说和二程理气思想: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全体,太极本身包含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理”是宇宙的本原,万物的主宰,社会道德规范的源泉,一切封建道德的原则、规定及仪节,都是理在人间社会的展现。理与道、太极属同一意义范畴气,有情、有状、有迹,铸成万物的质料。理为第一性,气为第二性。改造张载的气本论。人性论,“天命之性”直接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完美无缺,后来人们在现实中所受的“气”有清浊偏正之别,故有善与恶。此为阴阳二气交感所致。圣人凡人。“性”继承二程之说,把性(人性)作为天理在人心物体中的显现。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vs无欲,生存条件vs无度追求道德修养论,“居敬”,无事时不为物欲所诱,有事时不忘道义。穷理。王道政治-霸道政治-区别人心与道心,革尽人欲,复尽天理。认识论,格物致知,通过认识外物去认识人心之理,从而最终体认太极之理。提倡格草木、舟车等物理,接触一些具体知识,但一旦豁然贯通则自然知识被抛弃。“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致知即充分运用自我的认识能力,达到认知天理奥秘的最终目的。历史观,社会盛衰决于当权者;历史逐渐后退意义:体系完整精致,元明清儒学的代名词,唯心的,但有合理内核和辩证因素。朱熹理学的地位在经学、史学、文学乃至自然科学的训诂考证、注释整理上都有较大成就。朱熹哲学发展了程颐等人的思想,集理学之大成,建立唯心论的唯理论体系。认为“理”、“气”不相离,但“理在先,气在后”,“理”是物质世界的基础和根源。朱熹晚年受到韩胄排斥,学说被视为“伪学”,遭到禁止。但后来朱熹理学一直成为官方哲学,元代恢复科举后,朱学被定为科场程序;在明清两代被列为儒学正宗,著作成为后世注释研究学的章本。在中国儒学史上,朱熹理学的作用和影响力仅次于孔子(朱子)。朱熹理学传到了朝鲜,再传入日本,在日本一度形成朱子学热,影响颇大。

陆王心学对程朱理学的发展陆九渊其人其说(1139-1193),字子静,学者称象山先生,抚州金溪(今江西临川)人。自淳熙元年(1174)起任过县主簿,后被荐国子监讲授《春秋》并形成自己的心学体系。与理学代表朱熹观点严重分歧,曾有多次争论。淳熙十三年,回故里讲学,次年于贵溪应天山建“精舍”作讲习场所,集四方学徒于此。一生述而不作,不借助注解经书来阐发思想学说。《象山先生文集》集书信、杂著、讲义、语录诗作等所有著作。陆九渊思想心本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反对以己意注经。学习关键在“修身”。心是万物的本源朱陆之争朱陆之争(鹅湖之会),1174年夏吕祖谦、地点之意、目的、内容认识论泛观博览(性即理,事物不是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理”是第一性的)VS发明本心(心即理,事物的理本在人心中,“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心第一性,“理”离不开心)无极与太极(朱道家源流)理学史上的一大公案,这场争论涉及到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其一是义理问题,即如何理解《太极图说》的哲学意义,评价其在理学史上的地位,其二是考据问题,即此图之传是否来自道教,其说是否混杂有佛老二氏的思想成份。前者可以见仁见智,依据各人的哲学主张作出不同的理解和评价,后者则只是一个单纯的澄清史实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确定理学在开创时期与佛老二氏的关系,无论作出什么回答,都不影响对义理的理解和评价。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朱陆二人都以继承儒家的道统自命,视佛老为异己,双方都力图站稳儒家的立场,与佛老划清界限。于是关于《太极图说》的考据压倒了义理的研究,攻之者见其有,辩之者言其无,把一场学术上的是非之争转化为一场以考据来检验意识形态的是否纯洁之争。后来黄宗羲评价这场争论指出:“朱陆往复,几近万言,亦可谓无余蕴矣。然所争只在字义先后之间,究竟无以大相异也”。所谓“无以大相异”,是说朱陆二人维护道统的儒家立场并无差别,“然所争只在字义先后之间”,则是对这场争论停留于文字考据的范围表示不满。王守仁的学说王守仁其人,(1472-1528),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