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山东省青岛市胶州第八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29题。(18分)遥远的炊烟鲁先圣
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那温暖的烟霞里,有母亲的呼唤,有奶奶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有多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只有在停下匆匆步履的时候,只有在心灵归于淡雅和安静的时候,那袅袅的炊烟才会从久远的记忆中升起来,瞬间就弥漫了你整个的心灵,它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让人有不尽的遐想。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高兴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都做好了。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娘可口的饭菜等着啊。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了。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太阳升起来了,汉子们赶着牲口,拉着牛车,说说笑笑地到村外的田地里劳作。到了中午,汉子们累了的时候,村里的炊烟也升起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纷纷卸下牲口,在地头坐下,点了一支烟,大家的目光都朝着通往村里的小路。在那条小路上,渐渐地,成群结队的妇女,提着饭菜从村里的炊烟里走来了。汉子们的疲劳顿时消失了,那不尽的温暖扑面而来。炊烟就是远行的游子心中的家园。不论到了天南海北还是在都市庙堂;不论你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啊。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重创,那随风漂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隐藏在了无边的温暖里。当我们忆起年迈的母亲,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多少回啊?当我们从野外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正在炊烟里忙碌。我突然想起“人烟”这个词。人烟,就一定是人间烟火,也就是指炊烟了。在千里荒漠中的孤独旅行的人,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中航行的人,突然看到地平线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会激动得热泪盈眶,那是看到了人间的信号。所有漫漫孤旅的寂寞和苍凉,所有长途跋涉的疲惫和恐惧,瞬间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没有风的时候,炊烟就像一棵树,从家中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起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像飞流直下的瀑布,像艳丽多彩的锦缎,像婀娜多姿的少女,像飘忽散淡的烟霞。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记不清我从什么时候起看不到炊烟了,炊烟成了一种记忆了。这记忆仿佛是一种情结,越是遥远,越让人刻骨铭心。26.结合文意,理解“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的含意。(4分)27.结合第四、五、六段,请分点简要概括“炊烟”的内涵。(4分)28.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4分)29.作者把乡村的炊烟描写得形象可感,请从修辞的角度,对第1段画线句子加以赏析。(6分)参考答案:26答案:城市没有炊烟,(1分)城市的人们无暇留意炊烟,(1分)而炊烟是乡村生活的一部分。(2分)27答案:(1)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2)对幸福温暖的乡村生活的怀念;(3)远方游子的乡土之思。(每点1分,3点4分)28答案:(1)照应文题,前一句点“炊烟”,后一句点“遥远”;(1分)(2)呼应开头部分,与“怀念”“遐想”遥遥相应;(1分)(3)深化主旨,抒写长久不见炊烟的遗憾,表达作者对炊烟所代表的乡村生活的怀念。(2分)29答案:①“踱步”一词将炊烟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炊烟袅袅上升的情态。②运用排比的句式,节奏感强,强调了炊烟各异的形态,突出对炊烟记忆之深;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感念之情。(拟人、排比各1分,具体分析各1分,作用2分。其中,排比分析一处即可)略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余光中与钟鼎文、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地写,而是一辑一辑地写。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1964年,三十六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三十六岁了?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后《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1988年,耳顺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小学听小学生读书。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遇了车祸。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来,还教他们该怎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我哪敢说同不同意?庄子同意就行了。”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弯子去排解误会与痛苦。比如看牙医这样痛苦的事情,也能被他写成诗。再比如,从“马屁诗人”到“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就是不理他,还幽默地说:“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微笑。如今,已经85岁的余光中依旧笔耕不辍。余光中目前正在翻译济慈的诗,此时的感觉定与年轻时的不同吧。
(摘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3期,有删改)附录:余光中先生已于2017年12月14日在台湾高雄去世,哲人已逝,终于“睡整张大陆”,谁在了“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的睡去,满足地想”不再有“乡愁”。14.余光中少年立志“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最终成为中国文字的炼丹人。下列选项中对于余光中成功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余光中从小跟随父亲和舅舅学古文,李白、杜甫等人都给他一定的影响。B.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比如济慈、雪莱等人对他影响很大,他也曾在美国留学,特别是美国的音乐在他低潮时救赎了他,她如果没有美国的音乐,就没有后来余光中的成就。C.勤奋的诗歌创作。青年时代和朋友创立“蓝星诗社”,不断进行诗歌创作,到晚年依然笔耕不辍。D.性格开朗而意志坚强。面对误会与痛苦,他幽默对待,面对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他依然坚强前行。15.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从美国回到台湾,余光中已经36岁,相比大器早成者,他感叹自己“老而无成”,丧子之痛加上他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B.余光中到美国留学,内心非常不愿意。异地他乡的孤寂,母亲的去世,他自己新婚不久,孩子刚出世,匆匆而别让他很不舍,每晚他都盼望着能够回到台湾。C.余光中整个青年时期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人”,屈原、李白、济慈、雪莱、钟鼎文、邓禹平等人都曾是他的“精神家人”,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D.余光中重游垦丁时,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像小孩子一样打起了水漂,而且还传授诀窍,这是童心未泯的表现,也是对女儿的深切怀念。E.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时说,“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20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表达出一种对祖国的深情。16.余光中的许多诗歌,包括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被杨弦拿去谱曲并引发了台湾校园民谣风潮。请结合文本,请简要概括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参考答案:14.B
15.CE
16.①从形式方面,他的诗歌极具节奏感和旋律感。他的诗歌深受中国古典诗歌韵律的影响,同时融入了美国摇滚音乐。②从内容方面,他的诗歌情感真切,内容丰富,国家落后的屈辱,对大陆的深情,家事发生的愧疚,自我质疑的矛盾,客居他乡的孤独等。诗歌中充满了别离伤感的色彩,以及作者的思国怀乡之情,特别能打动人。14.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余光中成功的原因”,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错误,由原文“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可知,“国的音乐在他低潮时救赎了他,她如果没有美国的音乐,就没有后来余光中的成就”夸大了美国音乐的作用。15.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关键词“正确的两项”,答题时注意不要漏选。答题首先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由原文“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可知,“对前途、生活失去信心”依据不足;B项,由原文可知“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内心非常不愿意”属无中生有;D项,由下文“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遇了车祸。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来,还教他们该怎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可知,“对女儿的深切怀念”分析不当。16.试题分析:题干“简要概括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答题关键词“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概括”,首先确定答题区间在全文中,然后结合关键词“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比如看牙医这样痛苦的事情,也能被他写成诗”,概括后,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形成答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梨花风起正清明丁立梅祖母走后,祖父对家门口的两棵梨树,特别地上心起来。有事没事,他爱绕着它们转,给它们松土、剪枝、施肥、捉虫子,对着它们喃喃说话。这两棵梨树,一棵结苹果梨,又甜又脆,水分极多。一棵结木梨,口感稍逊一些,得等长熟了才能吃。我们总是等不得熟,就偷偷摘下来吃,吃得满嘴都是渣渣,不喜,全扔了。被祖母用笤帚追着打。败家子啊,糟蹋啊,响雷要打头的啊!祖母跺着小脚骂。我打小就熟悉这两棵梨树。它们生长在那里,从来不曾挪过窝。那年,我家老房子要推掉重建,父亲想挖掉它们,祖母没让,说要给我们留口吃的。结果,两棵梨树还是两棵梨树,只是越长越高、越长越粗了。中学毕业时,我约同学去我家玩,是这么叮嘱他们的,我家就是门口长着两棵梨树的那一家啊。两棵梨树俨然成了我家的象征。我家穷,但两棵梨树,很为我们赚回一些自尊。不消说果实成熟时,逗引得村里孩子没日没夜地围着它们转。单单是清明前后,它们一头一身的洁白,如瑶池仙子落凡尘,就足够吸人眼球。我们玩耍,掐菜花,掐桃花,掐蚕豆花,掐荠菜花,却从来不掐梨花。梨花白得太圣洁了,真正是“雪作肌肤玉作容”的,连小孩也懂得敬畏。只是语气里,却有着霸道,我家还有梨花的。——我家的!多骄傲。祖母会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那是要烧给婆老太的。她一边叠纸钱,一边仰头看向梨树,嘴里念叨,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婆老太可有得吃了。婆老太是在我五岁那年过世的。过世前,她要吃梨,父亲跑遍了整条老街,也没找到梨。后来,我家屋前就多出两棵梨树来,是祖母用一只银镯换回栽下的。每年,梨子成熟时,祖母都挑树上最好的梨,给婆老太供上。我们再馋,也不去动婆老太的梨。我有个头疼脑热的,祖母会拿三根筷子放水碗里,嘴里念念有词。等筷子在水碗里终于站起来,祖母会很开心地说,没事了,是你婆老太疼你,摸了你一下。然后,就给婆老太叠些纸钱烧去。说来也怪,隔日,我准又活蹦乱跳了。那时,对另一个世界,我是深信不疑的。觉得婆老太就在那个世界活着,缝补浆洗,一如生前。有空了,她会跑来看看我,摸摸我的头。这么想着,并不害怕。特别是梨花风起,清明上坟,更是当作欢喜事来做的。坟在菜花地里,被一波一波的菜花托着。天空明朗,风送花香。我们兄妹几个,应付式地在坟前磕两个头,就跑开去了,嬉戏打闹着,扎了风筝,在田埂道上放。那风筝,也不过是块破塑料纸罢了,被纳鞋绳牵着,飘飘摇摇上了天。我们仰头望去,那破塑料纸,竟也美得如大鸟。祖母走后,换成祖父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祖父手脚不利索了,他慢慢叠着,一边仰头望向梨树,说,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奶奶肯定会欢喜的。语气酷似祖母生前。我怔一怔,坐他身边,轻轻拍拍他的手背。我清楚地知道,有种消失,我无能为力。祖父突然又说,你奶奶托梦给我,她在那边打纸牌,输了,缺钱呢。我听得惊异,因为夜里我也做了同样的梦,梦见祖母笑嘻嘻地说,我每天都打纸牌玩呀。我信,亲人之间,定有种神秘通道相连着,只是我们惘然无知。祖母走后三年,祖父也跟着去了。他们在梨花风起时,合葬到一起。他们躺在故土的怀抱中,再不分离。4.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母走后,祖父有事没事就绕着两棵梨树转,并对它们喃喃自语,表现了祖父对祖母的怀念。B.文章对祖母的描写最为生动,文中画线句子从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惟妙惟肖。C.文章最后写“梨花风起”时祖父与祖母合葬在一起,这样的结尾,虽有些悲情却是文章诗意的绾结。D.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意蕴丰富。两棵梨树,凝结了一家四代人的情感。5.文中的梨树寄托了哪些情感?请结合文章简要归纳。6.文章以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诗中的一句诗“梨花风起正清明”为题,有何作用?参考答案:4.B
5.①梨树寄托了祖父对祖母的深切怀念;②梨树寄托了祖母对“我”的疼爱;③梨树曾记载着祖母对婆老太孝顺的故事,和祖母对婆老太的深切怀念;④“梨花风起”曾给“我”家带来自尊,也给“我”童年留下美好的记忆,因此蕴含着“我”对童年的怀念;⑤梨树寄托了“我”对祖母、祖父的深切怀念;⑥梨树和满树梨花是绵绵不断的亲情和爱的象征。
6.①点明了清明的节候特征,使文章充满了诗意美。②浓缩了文章的主要事件。③是贯穿全文的物化线索。④含蓄地表现了怀念亲人这一主题。借物寄情,表现了丰富的意蕴。【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文中画线句子从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刻画”错误,划线句子中没有心理描写,“被祖母用笤帚追着打。败家子啊,糟蹋啊,响雷要打头的啊!祖母跺着小脚骂”,“追着打”“跺着小脚”是动作描写,“败家子啊,糟蹋啊,响雷要打头的啊”是语言描写。故选B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分析把握人物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的梨树寄托了哪些情感?请结合文章简要归纳”,然后看写了与梨树相关的哪些人、哪些事,再根据文中表情达意的句子进行概括。从文章的主要情节看,文中是写祖父和祖母的事件,表达的是“我”对二者的思念;根据文中的“我家穷,但两棵梨树,很为我们赚回一些自尊”“我打小就熟悉这两棵梨树。它们生长在那里,从来不曾挪过窝”可知,“梨树”蕴含“我”对童年的怀念;根据“那是要烧给婆老太的。她一边叠纸钱,一边仰头看向梨树,嘴里念叨,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婆老太可有得吃了”可知,这“梨树”上记载着祖母对婆老太孝顺的故事,和祖母对婆老太的深切怀念;根据“祖母走后,换成祖父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祖母走后三年,祖父也跟着去了。他们在梨花风起时,合葬到一起。他们躺在故土的怀抱中,再不分离”可知,梨树寄托了祖父对祖母的深切怀念,梨树和满树梨花是绵绵不断的亲情和爱的象征。考生围绕这些内容概括作答即可。【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以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诗中的一句诗‘梨花风起正清明’为题,有何作用”,然后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再看这一标题与情节、情感的关系,注意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角度作答。首先看标题的内涵,“梨花风起正清明”,从内容看,“梨花风起正清明”意思是“梨花风吹的时候正是清明时节”,文章标题点明了清明的节候特征;文中所写的事情都与“梨树”“清明”相关,可以说标题浓缩了文章的主要事件,借“梨花”“清明”含蓄地表现了怀念亲人这一主题;从结构看是贯穿全文的物化线索;从效果看引用诗句使文章充满了诗意美。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乙)天启六年丙寅。苏杭织造太监李实欲得忠贤欢,乃借织造事以欺君蔑旨,参诬诸臣。锦衣卫掌堂田尔耕遣旗官张应龙,文之炳等六十余人分拿公等,十五至苏州。吴县令陈子瑞,公所拔士也,夜半扣户见,扶床而恸。公曰:“吾固知诏使必至,毋效楚囚①对泣。”乃悉召故人与诀别,而夫人吴氏号泣昏迷,绝而复苏者再。诸子环地而哭,声彻街市,公不顾,神色自若。甫出门,百姓号冤聚送者已数百人。公囚服小帽诣军门,士民聚益众。巡抚毛一鹭,浙人也。檄有司数易置公,毋使聚益众。一日四五遣,然远近闻风相继至愈多。皆言:“吏部清忠亮节,何罪?而朝廷逮之极?”守至昏夜犹不散,旦则复聚。自十五日至十八日,盖通国皇皇也。开读之日,郡中士民送者数万。相聚谋乞两台②,恳其疏救,于是皆执香迎顺昌于县署,号声振天,县官马不得行。日午至西察院,诸生五百余人,公服立门外。顷,巡抚毛一鹭巡按徐吉得旨至。百姓执香伏地,号呼之声如奔雷泻川,轰轰不辨一语。一鹭流汗被面,惴惴不敢出一语。旗尉文之炳等妄自尊大,不察民情,持械击百姓,且厉声问:“东厂严旨逮官,乃容鼠辈置喙?”百姓颜佩韦等闻之,还问曰:“尔言东厂逮官,则此旨出魏监耶?”诸旗虎面豹声,曰:“速剜若舌,皆出东厂,将如何?”佩韦等不胜愤,振臂大呼曰:“吾辈谓天子诏耳,东厂何得逮官?”首击之炳,百姓从者千计,以伞柄击之炳,诸生皆惊避,毛一鹭恐怖失色,急请兵自卫,与徐吉散去。兵备张孝,太守寇慎,陕西人,甚得民心,再三晓谕。至夜分,百姓始渐散。从尉李国柱死,余或匿斗拱③间,或升屋走,因得全。(节选自《明季北略》卷二《周顺昌被逮》)注:①楚囚:指囚犯。《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间之曰‘南冠而挚者谁也?’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世遂以南冠、楚囚作为囚犯的代称。②两台:指巡按毛一鹭巡按徐吉③斗拱:建筑名词,这里指房梁上。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抶而仆之
抶:鞭打,笞打B.按诛五人
按:追究,查办C.檄有司数易置公
檄:传令,命令D.轰轰不辨一语
辨:通“辩”,辩论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悉召故人与诀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而朝廷逮之极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C.则此旨出魏监耶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D.以伞柄击之炳
以旌其所为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都叙述苏州市民抗暴斗争的经过,但各有侧重:甲主要记述苏州市民抗暴的经过,中心人物是五人,并具体记录了五人的姓名。乙第一段主要记述“周顺昌之被逮”,中心人物是周顺昌。B.甲围绕“声义”略叙事情经过,目的是为下文议论作铺垫;乙着重于叙事,客观地记述了从三月十五日到十八日市民暴动的全过程,极有史料价值。C.甲文中“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与乙文中“于是皆执香迎顺昌于县署,号声振天”都写出了“吾社”士人对周公的敬仰。D.甲文是从侧面写出周公在苏州市民中享有极高威望,乙文则是正侧面结合,尤其突出了周公明知将被逮仍从容镇定的细节。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2)甫出门,百姓号冤聚送者已数百人。公囚服小帽诣军门,士民聚益众。参考答案:17.D
18.C
19.C
20.(1)当时以大中丞身份巡抚苏州一带的是魏忠贤的党羽毛一鹭,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采分点:抚、私人、逮)(2)(周公)刚刚出门,为他喊冤送行的老百姓已经有几百人。周顺昌穿着囚服、戴着小帽到达军门,聚集的读书人和百姓越来越多。(采分点:甫、百姓号冤聚送者、囚服小帽、诣)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把实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实词含义的方法。D项,“辨”,辨别,区分。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把握语境,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根据上下文查对正误,还要根据自己的积累判断这个词的意义,所以学生平时多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很有必要。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答题时把虚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A项,前一个作连词,于是;后一个作副词,竟然。B项,前一个作代词,“他”;后一个作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项,前一个作介词“用、拿”;后一个作连词“用来”。C项,均为连词,“就,那么”。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通读全文,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C项,乙文中“于是皆执香迎顺昌于县署,号声振天”的主语是“郡中士民”。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抚”:“担任巡抚”;“私人”:“党羽”;“逮”:“被逮捕”。第二句关键点:“甫”:“刚刚”;“百姓号冤聚送者”:“为他喊冤送行的老百姓”;“囚服小帽”:“穿着囚服、戴着小帽”;“诣”:“到,到达”。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参考译文:(甲)我还记得周公被捕,是在丙寅年农历三月十五。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榜样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送他起程,哭声震天动地。缇骑按着剑柄上前,问:“(在)为谁悲痛?”大家不能再忍受了,把他们打倒在地。当时以大中丞职衔担任苏州一带巡抚的是魏忠贤的党羽毛一鹭,周公被捕就是由他主使的;苏州的老百姓正在痛恨他,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这位大中丞藏在厕所里才得以逃脱。不久,他以苏州人民发动暴乱的罪名向朝廷请示,追究这件事,杀了五个人,他们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就是现在一起埋葬在墓中的这五个人。(乙)天启六年三月,苏杭织造太监李实想要得到魏忠贤的欢心,于是就借织造的事情欺骗国君蔑视圣旨,诬告各个大臣。锦衣卫掌堂田尔耕派遣旗官张应龙、文之炳等六十多人分别捉拿周顺昌等,十五日到达苏州。吴县的县令陈子瑞,是周顺昌提拔的,他半夜敲门求见,扶着周顺昌的床大哭。周顺昌说:“我本来知道持诏书的使者会来,不要像囚徒的样子哭泣。”于是召集全部老朋友和他们告别。而他的夫人吴氏哭得昏了过去,气绝之后再醒来,有好几次。他的几个儿子坐在地上哭泣,声音响彻街市。周顺昌一点也不顾,神色和原来一样。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论语》选读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四)②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二十六)③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也?君子人也!(《泰伯》六)④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十七)⑤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宪问》十二)⑥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卫灵公》六)(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B.见贤思齐焉齐:等同。C.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要:约定。D.子张问行行:品行。(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军:军队的统称。古代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周朝的制度,诸侯中的大国可拥有三军。B.六尺:古制六尺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四尺一寸,这种身高一般指十岁左右的人。C.礼乐:礼是指制度和规范,乐是指音乐形式的典礼。D.州里:古代的一种行政建制。二千五百家为州,以二十五家为里。(3)下列对选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子认为,一个人要加强自身修养,必须每天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鞭策自己,改正过失。这也是孔门提倡的重要的修身方法。B.在孔子关于修身的论述中,“思齐”和“自省”都强调一种“内省”的功夫,强调修炼自己要有这种道德的自觉,唯有这样才可能达到道德的完善。C.在《宪问》中,孔子提出自己更为认同的、理想的完人标准是“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D.在《卫灵公》中,孔子答子张的言论强调忠信品行的重要性,这章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讲忠信、笃敬的重要性;第二层讲如何做到“言忠信,行笃敬”。参考答案:答案:(1)D(2)B(3)C【考点】文言文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解答】(1)D
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行:行得通,通达。(2)B
古代六尺约为今日138厘米。一般指十五岁以下的人。(3)C
根据语境“今之成人者何必然”,意思是“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不是这样”而应该是“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所以这句话应该是现实中的完人标准,而非选项中说的“理想的完人标准”。参考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官,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匆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令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睦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汉书?苏武传》班固)(1)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A.陵降,不敢求武。求:要求B.从至雍棫阳官,扶辇下除除:殿阶C.自分已死久矣分:分别D.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过:过错(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①武与李陵俱为侍中②子为父死,无所恨B.①赐钱二百万以葬②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C.①空自苦亡人之地②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D.①因谓武曰②因泣下霑衿(3)下列对文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李陵对苏武劝降一段的描写,不但表现了苏武的可贵的气节,同时也刻画了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B.李陵在劝苏武时曾说“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李陵对汉朝统治者的讽刺和控诉,说明了自己不回汉的根本原因。C.苏武与李陵的对答针锋相对,波澜起伏,两人虽是故友,而今却是敌对阵营,人物之声气跃然纸上。D.苏武“强壮出”,出使的时候正当壮年,回归故国时已是“须发尽白”,一生的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了,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4)翻译下列句子①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②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参考答案:答案:(1)B(2)C(3)B(4)①单于听说我与您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您,愿谦诚地相待您。②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考点】文言文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BA.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求:访求;C.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分:料想;D.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过:超过。(2)CC.助词,的;A.动词,担任/介词,替;B.连词,用来/介词,在…的时候;D.趁机/因此。(3)B“根本原因”错,文中只是分析了不回汉的原因,但没有说明哪个是根本原因。(4)①素厚:一向深厚;说:劝说;虚心:谦诚。句子翻译为:单于听说我与您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您,愿谦诚地相待您。②如:按照;让:责备;谢:道歉。句子翻译为: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参考译文: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棫阳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问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长安。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夏天的时候,①______不过,要是天天这样喝,②______
;碳酸饮料喝得太多,牙齿长期处于酸性环境中,很容易出现蛀牙,不仅使牙齿颜色变黑,还会导致牙痛,牙冠、牙根残损。避免这种损害的最佳方法就是
③__________,并改掉晚上不刷牙的坏习惯。参考答案:
(1).喝一口冰凉的碳酸饮料实在是爽(很多人喜欢大量饮用碳酸饮料)
(2).就有可能损坏牙齿
(3).减少碳酸饮料的摄入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后文“碳酸饮料”,第②空注意后面的“使牙齿颜色变黑,还会导致牙痛,牙冠、牙根残损”,第③空注意前文“避免这种损害”。8.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复杂的社会现实凸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重要性和急迫性,通过学习践行国学经典以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已成为一个时代的呼声,究竟应如何有效地传承国学经典中的精髓?几千年教育史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在中国古代,从私塾到书院,学生便是通过反复阅读和背诵经典,受到人文修养方面的熏陶,实现了培养知书达礼的儒雅君子的教育目的。A.通过长期诵读经典,人们能在耳濡目染中逐步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B.不仅要长期诵读经典,还要在耳濡目染中逐步自觉养成良好的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食用油购销合同范本模板
- 产品采购合同范本模版
- 柴油购销合同范例
- 购销合同加强国际合作
- 预先采购协议的培训内容
- 建筑勘察责任合同
- 回迁安置小区房产买卖
- 食品添加剂销售进出口批发购销合同
- 招标文件评分要素解读
- 建筑工程劳务分包合同示范文本
- 蔬菜产品供货合同范例
- 江南大学《人工智能》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初中物理教师个人校本研修工作计划(20篇)
-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A4
- 2024年度租赁期满退房检查清单:租户与房东的交接确认单
- 种子生产与经营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物理 含解析
- 第八版糖尿病
- 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库(历年真题)
- 合规风控管理制度
- 机器人设备巡检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