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安徽省六安市罗集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2安徽省六安市罗集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2安徽省六安市罗集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2安徽省六安市罗集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2安徽省六安市罗集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安徽省六安市罗集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命运敲门声何葆国一房门上响起持久、顽固的声音,看来我要是不开门,它就是三天三夜也不肯停下来。我只好搁下手中的笔,走过去把门打开,心情一下子变得很坏。又是他!一个叫作简进的狂热级文学青年。都怪一个亲戚多事,把他介绍给我,这些天来他天天上门,要我指点他那狗屁不通的文章。昨天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对他一篇所谓呕心沥血的新作提了几点意见。“邹老师,我遵照您的意见修改好了,”简进谦恭得有些畏葸地双手呈上一叠稿纸,“请邹老师……”我想发火,但最终还是克制了。拿过稿子,我淡淡地说:“我帮你推荐,你就在家等着发表吧。”“谢谢,”简进接连点头哈腰,“太谢谢了,邹老师,太谢谢了……”我想,这家伙想发表想疯了,天天上门骚扰,这可如何是好!我忽然想到去年有篇旧稿,自己不太满意,一直没有寄出去,干脆……我找出旧稿,署上简进的名字和他的地址,给一家熟悉的报社寄去。大概半个月后,简进来了,看样子他激动得面孔都有些变形了,手颤抖了许久才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报纸。我一看,正是我署上他名字的那篇稿子。“邹老师,您帮我修改的文章,终于,终于发表了……”他的声音激动得哆嗦。“很好嘛,这是第一步,希望你埋头苦干,不要荒废了时间。”我煞有介事地教导他。“是,是,是。”从此,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到他,也许他上门找过我,但我不在,总之我渐渐把他忘了。大概是4年之后,有一天我到那个亲戚家闲坐。他忽然问我,你还记得简进吗?我摇头。他说,就是那个我介绍他去找你的文学青年啊。我一下就明白了。他叹道,一个好好的人迷恋什么写作,现在疯了,我们活活把它害了!原来,简进在发表“处女作”的巨大精神动力之下,没日没夜地写……可是再也没有发表一个字,他就疯了……我听得胆战心惊,忽然觉得自己是个罪魁祸首。二房门上响起持久、顽固的声音,看来我要是不开门,它就是三天三夜地不肯停下来。我只好搁下手中的笔,走过去把门打开,心情一下子变得很坏。又是他!一个叫作简进的狂热级文学青年。都怪一个亲戚多事,把他介绍给我,这些天来他天天上门,要我指点他那狗屁不通的文章。昨天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对他一篇所谓呕心沥血的新作提了几点意见。“邹老师,我遵照您的意见修改……”简进谦恭地说。“行了,我不用再看了,”不知怎的,我忽然克制不住自己,粗暴地打断他说,“你根本不是搞文学的料,修改一百遍也没有用!”简进一脸窘迫。“我劝你别白费劲了,把时间和精力拿去搞点别的东西,现在改革开放,干什么不行,偏偏要在文学树上吊死……”我正口若悬河,忽然发现简进不见了。不知他什么时候偷偷跑了,他一定受不了我的尖刻——管他呢,我继续写我的。大概是4年之后,我有一天上街取汇款。忽然一辆轿车嘎地在我身边停住,我吓了一跳。车窗里探出一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邹老师,你忘记我啦?”原来是简进!他下了车,热烈地握住我的双手,“邹老师,你真是我的再生父母啊,我真不知如何报答你!”我懵头懵脑的,“我当初痴迷着文学,是你一番话让我迷途知返啊,我真不知如何感激你!”原来,简进被我批了一通之后,丢掉文学转头扑通跳“海”,现在有了公司有了车,连别墅也有了。不久,简进诚心诚意拿了数万元,帮我出了一套文集。我以恩人自居,但心里不免酸溜溜的。三房门上响起持久、顽固的声音,看来我要是不开门,它就是三天三夜也不肯停下来。会不会是他?好吧,我就是不开门,看你的耐性有多好!大概15分钟之后,敲门声渐渐弱下去,像一朵云飘散了……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第一部分对简进谦恭得几乎点头哈腰的描写,表现了他对文学的太过执著,为故事的发展尤其是发病的结局起了铺垫的作用。B.邹老师十分关心文学青年的成长,用自己的旧稿署上简进之名投稿,想以此来帮助简进走上文坛,激励他的创作热情。C.小说通过痴迷文学的简进第二次敲门而改变命运的情节告诉我们这样的人生哲理:否极泰来,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D.邹老师从简进的发疯这件事上意识到违心帮忙的坏处后,转而采用诚心拒绝的方式,没想到却成了简进的“再生父母”。E.这篇小说运用了戏剧性的情节以及语言和神态等描写手法来展开故事、描绘人物,故事生动、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2.文章第一、二两部分的开头四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手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答:3.有人认为小说第三部分是“蛇足”,可删除;也有人说该部分就像中国画的“留白艺术”,看似简单多余,实却言简意丰,不该删。你的意见呢?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探究。答:

参考答案:1.BD2.这两部分的开头写了一模一样的敲门,运用了反复(重复)的手法。只字不差的开头却演绎出完全出人意料的结局,即简进或成“疯子”或成“大款”的不同命运,对揭示命运无常的主题起了强化的作用。3.示例:不该删。小说第一、二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中已经凸显了作品的主旨。而第三部分有“敲门声”却没有“开门”,又可能会带来多少种的生活与命运的变奏,这恰似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以虚衬实,给读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大大丰富了文章内容。同时反复写到“敲门声”,正好进一步扣紧题目,暗示读者注意“敲门声”是关乎“命运”的。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领悟作品的内涵和概括作品主题等能力。B项“十分关心文学青年的成长”,“想以此来帮助简进走上文坛,激励他的创作热情”的说法有误,文中没有这些意思。“用自己的旧稿署上简进之名投稿”纯粹是应付一下。D项“采用诚心拒绝的方式”说法有误,这里所关涉的第二部分情节内容与第一部分是平行关系,即“我”的做法不同产生不同的效果。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这两部分的开头写了一模一样的敲门,这种重复(也叫反复)的手法是小说等文学作品常用的手法。分析它的作用,一般要结合文本比较相同的开头所产生的不同结果,由此考虑它对于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强化主题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3.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允许我们提出自己的观点,但这个观点建立在对文本正确理解的基础上,也就是我们必须以文本理解的内容来阐述自己的理由。因此,不管你认为结尾是否该删,都必须从文本出发。这就需要调动我们储存的有关结尾的背景知识再结合文本来阐述自己的理解了。比如,本小说的结尾是否有助于揭示了作品的主旨,是否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等都是思考的内容。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小题。民国奇人刘文典鲁先圣刘文典是一位长期被历史忽略的国学大师,作为当代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和研究庄子的专家,他的思想学问博大精深。他“二十岁就名满大江南北”,极具传统士大夫的傲骨,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总是一副“狂生”模样。他师承刘师培、章太炎,结交胡适、陈寅恪,瞧不起闻一多、沈从文,追随过孙中山,营救过陈独秀,驱赶过章士钊,痛斥过蒋介石。刘文典是研究《庄子》的专家,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自古以来只有两个半人懂庄子,一个是庄子,另一个他没说,半个则是他本人。这话可以与南朝诗人谢灵运的“才高八斗”论相媲美。当年的谢灵运也是心高气傲的人,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竞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两人的高傲简直如出一辙啊!刘先生最经典的怪诞故事发生在1928年他任安徽大学校长时期。安大闹学潮,蒋介石来安庆视察。蒋介石看他外表邋里邋遢,就问:“你就是刘文典吗?”刘文典不高兴地反问:“你就是蒋介石吗?”蒋介石命令他惩办罢课学生。他说:“我这里只有教师学生,不知道谁是共产党。你是总司令,应该带好你的兵;我是大学校长,学校的事由我负责。”蒋介石非常气愤,严厉指责刘文典没有尽到管束学生的责任。刘文典毫不退让地指着蒋介石的鼻子说:“你是军阀!”奋勇扑上来要打蒋介石。被拉开以后,蒋介石不得不自下台阶骂道:“真是个疯子!”一直研究古典文学的刘文典最瞧不起新文学运动。因此,因为新文学白话小说的成就驰名国内被聘任为教授的沈从文,遭到刘文典的公开侮辱和蔑视。刘文典公开质问:“他沈从文有什么资格当教授?”并在课堂上说:“要讲教授嘛,陈寅恪可以值一块钱,我刘文典一毛钱,沈从文那教授只能值一分钱。”昆明遭日军空袭时,刘文典和学生一起护卫着陈寅恪向防空洞奔跑,看到沈从文也匆匆地跑,他当众大骂:“我被炸死了,就没人给学生讲庄子了,你沈从文跑什么跑!”幸亏年轻的沈从文很有涵养,不与他计较,假装没有听见地赶快躲开,不然,他恐怕是免不了年轻人的一顿拳脚的。1943年,联大中文系代主任闻一多决定将刘文典解聘。因为刘文典擅自离校,到云南普洱县的磨黑呆了半年。原因是他喜欢抽鸦片,而磨黑产上好鸦片。当地的朋友知道他的爱好,就邀请这位大学者去。他自作主张地一口应承,只跟少数人打了个口头招呼就丢下课程走了,而且乐而忘返,一去半年不回。更加匪夷所思的是,他平时上课都是边吸鸦片边讲,还要求校方给他安排一个杂役提着茶壶随时为他加水,影响很坏,深为师生诟病。闻一多坚决主张不再聘用,语言学家王力为他讲情,说老先生从北平随校南迁,还是爱国的。闻一多发怒道:“难道不当汉奸就可以擅离职守,不负教学责任吗?”民国时期的中国文坛上怪人奇人很多,但是毫无疑问,刘文典先生是数得着的一个人物。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6分)A.刘文典认为自古以来只有两个半人懂得庄子,半个是自己。这种说法表现出刘文典的自负。B.安大闹学潮,刘文典面对蒋介石的指责,毫不退让,破口大骂,甚至要与蒋介石动粗。从这一点来看,刘文典对蒋介石的黑暗统治已是深恶痛绝,甚至到了忍无可忍的程度。C.研究古典文学的刘文典瞧不起白话文运动,将这种怨气自然就撒在写白话小说的沈从文身上,只不过沈从文涵养深厚,对此不大在意。D.刘文典做事往往率性为之,为吸食上好鸦片,到云南普洱县的磨黑呆了半年,这引起了闻一多的强烈不满,执意要解聘他。E.本文摘取了刘文典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了他非同寻常的一些事迹,表现了他“荒唐怪诞”的性格特征。(2)刘文典“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总是一副‘狂生’模样”,他的“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举例分析。(6分)

(3)文章的第2段中,作者为什么要介绍南朝诗人谢灵运的情况?(6分)

(4)对于刘文典的一些做法,闻一多非常不满,坚决主张不再聘用。你对闻一多先生的做法有什么看法?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8分)

参考答案:(1)B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B项,“对蒋介石的黑暗统治已是深恶痛绝”也是想当然,与原文不符;D项,“到云南普洱县的磨黑呆了半年”只是引起闻一多强烈不满的一个原因。(2)解析:本题考查从原文中筛选信息并整合归纳的能力。要找出“狂”的表现,必须找准相关区域,然后进行归纳概括。答案:①做学问自视清高。认为天下懂庄子的除了庄子本人外实在太少;研究古典文学,蔑视新文学运动。(2分)②面对强权有铁骨铮铮。安大学潮时与位高权重的蒋介石发生冲突,差点儿同他动粗。(2分)③授课不拘常规。讲课时边吸鸦片边讲,还要求校方给他安排一个杂役提着茶壶随时为他加水。(2分)(3)解析:本题考查对传记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在第2自然段,作者写到刘文典研究古典文学,尤其《庄子》,引用了他的“两个半庄子”的说法,同时拿谢灵运与之比较,说服力非常强。答题时,注意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答案:①谢灵运才高八斗,心高气傲,狂妄自大,与刘文典的恃才傲物,品格相似;(2分)②谢灵运的诗篇竞相抄录,其文学才能得到宋文帝的赏识,从侧面反衬出刘文典怀才不遇的孤高性情;(2分)③作者以谢灵运与刘文典类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趣味性和可读性。(2分)(4)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答题时,要联系文本,结合实际理解分析。闻一多执意不再聘用刘文典,对于此事,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一)不同意闻一多的做法。(2分)刘文典的“狂”是他精神上的独立,他不依附任何权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是一种对命运的抗争,是一种对权贵的蔑视,是一种对尊严的坚守。人人身上都可能有瑕疵,我们不能一叶障目,要多看其积极的一面。(6分)(示例二)同意闻一多的做法。(2分)刘文典的“狂”虽然有其真才实学、捍卫独立和尊严的一面,但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特别是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要坚守心灵的一片净土,不应因自身的嗜好而受人诟病。(6分)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李叔同早年的艺术追求1904年,24岁的李叔同参加了沪学会,沪学会里有“乐歌课”,教授西方现代乐理及西洋作曲法。李叔同天资聪颖,很短时间内学会了作曲。他以民间的《老八板》为乐调,创作了一首乐歌《祖国歌》:“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呜呼,大国民!呜呼,唯我大国民!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呜呼,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祖国歌》词曲豪迈,极富感染力,经沪学会首唱,很快唱红全国。李叔同首次展现他的音乐才能,便一举成为闻名全国的乐歌作者。1906年9月李叔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其间,他还在东京音乐学校兼修音乐理论与钢琴课。他在自己创办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的序言中写道:“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音乐小杂志》的扉页,是李叔同的木炭画《贝多芬像》,这是中国人绘制的第一幅贝多芬像。李叔同留学日本五年,成就斐然,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与同学曾延年一起创立中国最早的话剧社——春柳社,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开中国话剧之先河。早在天津少年时代,李叔同对演戏就怀有浓厚的兴趣,读书之余,常去戏园学戏。在南洋公学读书时,他便粉墨登场,演出过京剧《黄天霸》《白水滩》等。与写作《祖国歌》几乎同时,沪学会演出新戏《文野婚姻》,剧本即出自李叔同的笔端,传作该剧时他还赋诗明志:“誓度众生成佛界,为现歌台说法身。孟旃不作吾道绝,中原滚地皆胡尘。”先他四年到日本留学的鲁迅因受日俄战争幻灯画片的刺激,觉悟到医治精神上的麻木比医治身体上的病弱更为重要,于是决定弃医从文。这与李叔同欲以演戏唤醒民众、文艺救国的理想有异曲同工之处。传说春柳社演出话剧《黑奴吁天录》时,鲁迅就曾在台下观看。李叔同曾将自己在日本读过的一本《莎士比亚剧作选》送给丰子恺,上面密密麻麻布满笔记,可见其曾用功研读,对话剧早有准备。春柳社公演《茶花女》时,李叔同饰演茶花女玛格丽特。后来成为著名戏剧家的欧阳予倩,当时还是台下的一名学生观众。他回忆道:“这一回的表演可以说是中国人演话剧最初的一次,我当时所受的刺激很深……我就入了春柳社。”回国后,李叔同担任上海《太平洋报》的编辑,负责画报副刊。李叔同开设了“西洋画法”专栏,以连载的形式介绍石膏写生、木炭、油画等技法。著名画家吕凤子先生推李叔同为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第一人,称“李先生应是民国以来第一位把西洋绘画思想引介于我国,进而启发了我国传统绘画需要的改良思潮,而后的刘海粟、徐悲鸿等在实质上都是接受了李先生的影响,进而成为中国传统绘画运动的推动者”。对于此论,刘、徐二人都是认可的。任教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李叔同教学成就斐然,著名画家丰子恺、著名音乐家刘质平等都是李叔同这个时期的弟子。李叔同在浙一师六年,继续开文艺风气之先:最早撰写欧洲文学史,他在浙一师创办《向阳》杂志,以此为阵地广泛介绍西洋文学艺术,其中的《近世欧洲文学之概观》一文是中国人撰写的最早的一部欧洲文学史;最早倡导木刻艺术,李叔同和夏丏尊发起成立漫画会和乐石社,指导学生研习木刻和金石技法,并印制中国最早的现代木刻版画集——《木刻画集》,李叔同因此被称为中国木刻艺术的先驱;创作中国第一首分声部合唱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曲调源于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由李叔同填词的歌曲,多次成为电影的主题歌或插曲,流传甚广。(摘编自瓦当《慈悲旅人——李叔同传》)相关链接①李叔同(1880~1942),中国戏剧家、艺术教育家、文学家、书画家。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出身于清进士、盐商家庭。擅长书画篆刻,工诗词。作有歌曲《春游》《早秋》等,并采用外国歌曲配制新词作为学堂乐歌教材,如《送别》《西湖》等。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后专研戒律。(摘自《辞海》第六版)②任杭教职六年,兼任南京高师顾问者二年,及门数千,遍及江浙,英才蔚出,私心大慰。弘扬文艺之事,至此已可作一结束。(节选自1922年出家后李叔同写给侄子李圣章的信)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叔同能够在话剧艺术方面开中国话剧的先河并产生较大影响,与他年少时对演戏的浓厚兴趣有关,更与他用功研读名家剧作密不可分。B.留学日本期间,李叔同与曾延年共同创立了中国最早的话剧社,并演出了《黑奴吁天录》《茶花女》《白水滩》等剧作,产生了较大影响。C.在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中,李叔同贡献巨大,正是受到他的影响,刘海粟、徐悲鸿等人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运动的推动者。D.在《音乐小杂志》的序言中,李叔同表达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希望用音乐陶冶人们的性情,通过音乐的传播促进社会道德的进步。5.下列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最为恰当的两项是(

)A.李叔同自己填词创作了《祖国歌》,抒发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也表达了对祖国的现实与未来的忧虑,李叔同凭这首歌曲闻名全国。B.《送别》的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歌词造句长短参差,句式充满变化。李叔同借用西方的曲调,写出了极具中国风格的歌曲。C.为了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鲁迅弃医从文并赴日留学研究艺术,李叔同曾与他共同探讨话剧艺术,鲁迅也曾观看过李叔同的表演。D.李叔同在创作《文野婚姻》时曾赋诗一首,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叔同在年轻的时候就有以演戏唤醒民众、文艺救国的理想。E.李叔同在浙一师任教六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培养了丰子恺、刘质平等艺术大师,还撰写了《欧洲文学史》,最早将欧洲文学思想引进中国。6.请概括李叔同对中国艺术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参考答案:4.B

5.BD

6.①在艺术思想方面,撰写文章,推介西方大师,引进西方艺术思想,改良中国传统艺术思想;②在艺术实践方面,创作了众多具有开创意义的作品;③在艺术教育方面,培养了多位杰出的艺术大师。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仔细阅读文章,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比对备选答案。B项《白水滩》是李叔同在南洋公学时演过的京剧。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分别带入文本进行比较分析,A项《祖国歌》中并没有表达对祖国现实和未来的忧虑;C项“鲁迅弃医从文并赴日留学研究艺术”文中无此说,也与事实不符,“李叔同曾与他共同探讨话剧艺术”文中无据;E项“最早引进欧洲文学思想”于文无据,书名不是《欧洲文学史》。点睛:现代文阅读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的解答方法如下:(1)通读原文,获得整体印象,弄清题目要求。认真仔细地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尤其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2)对题读文,针对问题研究,扣住问题,细心查找筛选信息。粗读全文后,分析题干,明确问题目标(角度);阅读每个选项,理解基本意思。结合粗读印象对应找到原文文字,“专项信息题”的信息通常是“块面型”的,相对集中,“综合信息题”的信息通常是“散点型”的,各自在不同的地方。读文和审题时角度意识强,便于扣住试题目标,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和深入理解;然后根据要求进行概括。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唯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暴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①。”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注释:①超距:跳跃。古代的一种游戏,用于习武。)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引兵而西

引:率领。B.王翦言不用,因谢病

谢:道歉,谢罪C.老臣罢病悖乱

罢:通“疲”

D.李信果辱秦军

辱:使……受辱5.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B.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C.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D.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派李信攻打楚国,开始频频胜利,却不知道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结果楚军大败李信部队,并杀死秦七个都尉。B.秦军大败后,秦王亲自找王翦,请他出任统帅。王翦认为,虽然自己老糊涂了,但他相信只有秦王能再次任用像他这样的良将。C.王翦临出发时,请求秦王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目的是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不让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的秦王对他产生怀疑。D.王翦抵达战场,不肯出兵交战,而是每天让士兵休息,供给好的饭食;荆军屡次挑战,秦军就是不肯应战,荆军就向东去了,王翦趁机追击他们,大败荆军。7.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5分)(2)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5分)参考答案:4.B.B项:谢:辞官。后文语境是“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意思是“老臣病弱疲乏,昏聩无能,希望大王另择良将。”因此,此处应为“辞官”的意思。5.B

参考译文: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少年时就喜好军事,后来奉事秦始皇。秦始皇灭掉了韩、赵、魏三国,赶跑了燕王喜,同时多次战败楚军。秦国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后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一天,秦始皇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由将军估计调用多少人才够?”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说:“王将军老喽,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的。”于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带兵二十万向南进军攻打楚国。王翦的话不被采用,就推托有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李信攻打平与,蒙恬攻打寝邑,大败楚军。李信接着进攻鄢郢,又拿了下来,于是带领部队向西前进,要与蒙恬在城父会师。其实,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连着三天三夜不停息,结果大败李信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

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由于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向西进军,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了我吗!”王翦推辞说:“老臣病弱疲乏,昏聩无能,希望大王另择良将。”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说:“好啦,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王翦说:“大王一定不得已而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满口答应说:“就只听将军的谋划了。”于是王翦率领着六十万大军出发了,秦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王翦临出发时,请求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秦始皇说:“将军尽管上路好了,何必担忧家里日子不好过呢?”

王翦说:“替大王带兵,即使有功劳也终究难以得到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特别器重我的时候,我也得及时请求大王赐予园林池苑来给子孙后代置份家产吧。”秦始皇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有人说:“将军请求赐予家业,也太过分了吧。”王翦说:“这么说不对。秦王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现在大王把全国的武士调光特地委托给我,我不用多多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们置份家产来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竟反而让秦王平白无故地怀疑我吗?”王翦终于代替李信进击楚国。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对抗秦兵。王翦抵达战场,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楚军屡次挑战,始终坚守不出。王翦让士兵们天天休息洗浴,供给上等饭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同食。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询问士兵中玩什么游戏?回来报告说:“正在比赛投石看谁投得远。”于是王翦说:“士兵可以派用了。”楚军屡次挑战,秦军不肯应战,就领兵向东去了。王翦趁机发兵追击他们,派健壮力战的兵丁实施强击,大败楚军。追到蕲南,杀了他们的将军项燕,楚军终于败逃。秦军乘胜追击,占领并平定了楚国城邑。一天后,俘虏了楚王负刍,最后平定了楚国各地设为郡县。又乘势向南征伐百越国王。与此同时,王翦的儿子王贲,与李信攻陷平定了燕国和齐国各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兼并了所有的诸侯国,统一了天下,王将军和蒙将军的功劳最多,名声流传后世。

略5.文言文阅读。何攀,字惠兴,蜀郡郫人也。仕州为主簿。刺史皇甫晏为牙门张弘所害,诬以大逆。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王濬为益州,辟为别驾。濬谋伐吴,遣攀奉表诣台,口陈事机,诏再引见,乃令张华与攀筹量进时讨之宜。濬兼遣攀过羊祜,面陈伐吴之策。攀善于将命,帝善之,诏攀参濬军事。及孙皓降于濬,而王浑恚于后机,欲攻濬。攀劝濬送皓与浑,由是事解。除廷尉。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迁散骑侍郎。杨骏执政,多树亲属,厚封赏,欲以恩泽自卫。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奏曰:“今承洪基,此乃天授。至于班赏行爵,优于泰始革命之初,不安一也;今恩泽之封,优于灭吴之功,不安二也;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臣等敢冒陈闻。窃谓泰始之初,及平吴论功,制度名牒,皆悉具存。纵不能远遵古典,尚当依准旧事。”帝不纳。以豫诛骏功,封西城侯,邑万户,赐绢万匹。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余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征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迁大司农。转兖州刺史,加鹰扬将军,固让不就。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攀莅职,中诏又加切厉,攀竟称疾不起。及赵王伦篡位,遣使召攀,更称疾笃。伦怒,将诛之,攀不得已,扶疾赴召。卒于洛阳,时年五十八。攀居心平允,莅官整肃,爱乐人物,敦儒贵才。为梁、益二州中正,引致遗滞。巴西陈寿、阎义皆西州名士,并被乡闾所谤,清议十余年。攀申明曲直,咸免冤滥。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

(选自《晋书·何攀传》,有删改)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濬兼遣攀过羊祜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B.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 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C.在任三年,迁大司农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D.时廷尉卿诸葛冲以攀蜀士,轻之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何攀“居心平允”的一组是(3分)①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

②攀善于将命,帝善之③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

④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⑤攀不得已,扶疾赴召

⑥攀申明曲直,咸免冤滥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④⑤ D.①③⑥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寿、阎义等都是西州名士,被乡里诽谤,何攀任梁州、益州中正的时候,为他们辩明曲直,引荐他们担任官职。B.何攀与石崇的奏章提出即使不能遵循远古的典制,也应当依照泰始初及平吴时的封赏旧制的建议,皇帝没有采纳。C.何攀在改任兖州刺史、加封鹰扬将军的时候,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就职,皇帝也下诏催促,他竟然声称自己有病而不赴任。D.王濬谋划讨伐吴国,派遣何攀带着奏章到中央口述计谋,皇帝又召见何攀,命令他与张华筹划讨伐事宜。1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①时攀适丁母丧,遂诣梁州拜表,证晏不反,故晏冤理得申。(4分)

②攀虽居显职,家甚贫素,惟以周穷济乏为事。(3分)

(2)用分隔号(/)给下面这段话断句。(3分)进德修业在少年道明德立在中年义精仁熟在晚年若五十以前德性不能坚定五十以后愈懒散愈昏弱再休说那中兴之力矣。参考答案:8.C(C.都是“升迁,高升”之意。A.前一句为“拜访”,后一句为“超过”。B.前一句为“坚决”,后一句为“本来”D.前一句为代词,他,即何攀;后一句为代词,代前文的“向之所欣……已为陈迹”)9.D(②为能力;④不贪财;⑤被逼应诏)10.A(“引荐他们担任官职”原文无据,原文为“攀申明曲直,咸免冤滥”。)11.(1)(7分)①当时适逢何攀正在为母亲守丧,于是(毅然)到梁州上奏章,证明皇甫晏没有谋反,所以皇甫晏的冤情能够得到昭雪(申诉)。(4分。“适”、“遂”“诣”“反”“得”等词,正确三个即给3分,句子通顺1分。)②(何攀虽然担任显要的官职,家里却非常贫穷寒素,只把周济穷人当作重要的事情。(3分。“居”“惟”正确一个,“以……为”句试正确,句子通顺,各1分。)(2)(3分)进德修业在少年/,道明德立在中年/,义精仁熟在晚年/。若五十以前德性不能坚定/,五十以后愈懒散/,愈昏弱/,再休说那中兴之力矣。译文:提升品德、钻研学业在少年时期,明白道理、成就道德在中年时期,精通义理、谙熟仁道在晚年时期。如果五十岁以前还不能使自己的德性坚定,五十岁以后就会更加懒惰散漫,更加昏聩懦弱,更不用再说什么由衰弱到振奋的力量了。附:《何攀传》译文何攀,字惠兴,是蜀郡郫县人。在州任主簿。刺史皇甫晏被牙门张弘杀害,诬陷他谋反。当时适逢何攀正在为母亲守丧,于是(毅然)到梁州上奏章,证明皇甫晏没有谋反。所以皇甫晏的冤情得以申雪。王濬为益州刺史,征召他担任别驾之职。王濬谋划讨伐吴国,派遣何攀带着奏章到中央,口述计谋,诏令第二次接见,于是命令张华与他筹划讨伐事宜。王濬还派何攀拜访羊祜,当面陈述讨伐吴国的策略。何攀善于传命,皇帝爱惜他,让他参与王濬军事。等到孙皓向王濬投降,王浑却因为晚到一步而生气,想要攻打王濬。何攀劝王濬把孙皓送给王浑,由此矛盾化解。被任命为廷尉,当时廷尉诸葛冲因他是蜀地的人,轻视他,等到共同审理疑难案件,诸葛冲开始佩服他。升任散骑侍郎,杨骏执掌政事,大量培植亲族,丰厚地封爵赏赐,想用这种恩惠来保卫自己。何攀以为不妥,便与石崇共同弹劾他,奏章上说:“现在陛下继承宏业,是天意所授。而赏赐封爵厚于武帝泰始革命初期,这是第一个令人不安的;今日施加恩泽的封赏,高于对灭吴功臣的封赏,这是第二个令人不安的;今日封赏的爵位和制度,应当传之于后世,如尊卑之位没有差别,有爵者都要晋升,那么数世之后都成了公侯,这是第三个令人不安的。臣等敢冒死向陛下提出建议,认为泰始初及平吴时的封赏制度和封赏名单,都保存完好,即使不能遵循远古的典制,也应当依照我朝旧制。”皇帝不采纳。因参与谋划杀掉杨骏有功劳,皇帝封他为西城侯,封赏他食邑一万户,赏赐丝绢一万匹。何攀坚决推辞,让出食邑和丝绢各一半,剩余的分给亲戚,基本上没留给自己。征用为扬州刺史,在任三年,升任大司农。改任兖州刺史,加封鹰扬将军,何攀坚决推辞不就职。太常成粲、左将军卞粹劝他就职,皇帝手诏又催得紧急严厉,他竟然声称自己有病而不赴任。等到赵王司马伦篡位,派人召见何攀,他却越发说自己病重。司马伦发怒,将要杀他,他不得已,带病应诏。在洛阳去世,年仅五十八岁。何攀心地公平适当,担任官职严肃,喜欢鉴赏人物,尊儒爱才。任梁州、益州中正,引荐了被埋没的人才。巴西陈寿、阎义等都是西州的名士,被乡里诽谤,评议了十多年。何攀辩明曲直,洗清冤枉。何攀虽然担任显要的官职,家里却非常贫穷寒素,只把周济穷人当作重要的事情。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书魏郑公传

曾巩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①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惟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谏切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或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与?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其戾也。”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诤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或曰:“造辟②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令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噫!

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第三卷“欧苏古文派”,有删改)注释:①亮:同“谅”,忠信。②辟:君主、国君。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

屈:委屈

B.取小亮以私其君

私:偏袒,讨好C.而始恨郑公不在世

恨:痛恨

D.存之于书,未尝掩焉不能

掩:掩盖5.以下全表明对“诤谏”持肯定态度的一项是

(3分)

)①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

②大公至正之道,非来灭人言以掩已过

③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

④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诤岂恶乎?

⑤近世取区区小亮者为之耳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

⑥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已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A.

①④⑥

B.

③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肯定了谏诤书存的重要意义,赞扬魏郑公以诚信待已事君,不欺于万世,大公至正的崇高品德。

B.文章写伊尹、周公和魏郑公,都因敢于诤谏而成为良相,名垂后世;唐太宗因拒绝纳谏导致“辽东之败”,而生追思魏征之忆。

C.文章以史实为例证,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把诤谏之事载入史册所产生的积极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D.文章以太宗从谏、郑公好谏始,以颂郑公之贤结,中间旁征博引,层层深入,全文浑然一体。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5分)

(2)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5分)

参考答案:4、C(恨:遗憾)5、C6、B(“因拒绝纳谏”不合文意,从文本“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来看,是无人进谏)7、(1)能够知道魏郑公有谏诤之事,是因为他的奏章(谏书)还存在着。(“此”“以”“书”“……者……也”各1分,句式通顺1分。)(2)假使当时删减毁弃谏书,成就小小的谦让的名声,那么后世依据什么来进谏呢?(“区区”“让”“谏”与疑问句式各1分,句式通顺1分。)文言文翻译: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为碰上了好时代而高兴,感激太宗知遇之恩,因此事情不论大小,没有不直言进谏的,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但也是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的结果!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是太平盛世,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因都出在这里啊!能够知道这些,是因为相关历史有记载。唐太宗君王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王的理解是什么呢?只是遵循公正罢了。公正,不是抹杀别人的话来掩盖自己的过失,不博取小信而讨好自己的君主,这样做是不合适的。还有更不可以做的是,认为谏诤是应当掩饰的,这是把谏诤当做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谁还会去当面谏诤呢?况且前代的君主有纳谏的美德,可是后代看不见,那就不只是掩住一时的公正,又将使后代的君主误以为前代没有谏诤的情况。这是开启引导了惰怠和忌讳进谏的风气。太宗晚年,群臣已经知道了他掩盖进谏之事,于是不说,使得太宗慢慢地不知道天下的得失利害了。一直到了辽东战事失败,才开始憾恨郑公已经不在人世,还不曾知道他悔恨的萌芽就产生于这件事情上。那伊尹、周公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伊尹、周公对君主恳切地劝谏,言辞极其深刻,事情又非常紧迫。这些保存在《尚书》里,不曾湮没。到现在,人们还称颂太甲、成王为贤君,伊尹、周公为良相,是因为他们的谏书还见得到。假使当时就把谏书删减毁弃,成就小小的谦让的名声,那么后世依据什么来谏诤,又根据什么知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呢?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秦始皇灭亡,他们臣子的谏词就看不到,不是当时史官遗漏没记,而是天下人都不敢进言的结果。那谏诤之事没有载入史册,这更加使这几个国君的恶行显露于后世。有人说:“《春秋》记史的原则是为君主、父母、贤德之人掩饰隐瞒过错,与你的说法正好相反。”《春秋》里所掩饰、隐瞒的都是缺点,接受谏诤怎么能说是缺点呢?又说:“既然如此,是焚毁谏稿的人不对吗?”我说:“焚稿的人是谁?这不是伊尹、周公做的,而是近世的人为了博取一点点忠诚而干的,这种事情又不对。为什么?因为他们把焚稿当做替君主掩饰过错的美德,又在世上流传。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谏言奏章是否正确,一定认为过错通常在君主,而美德常常在焚稿者身上,怎么能说是爱他们的君主呢?又有人说:“到君主面前说的话,出来不把实话告诉别人。这也与你的观点不同。”我说,这不是圣人说过的话。即使万一有这样的道理,也是说君臣之间,议论国家大事,不想对当时的人泄漏他们的话语罢了,怎么会是禁止告诉万世!唉!用忠诚守义要求自己、侍奉君主,而且也不欺瞒万世的人,就是郑公啊!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舌尖上的中国》热播,这个剧集不仅介绍中国美食,也介绍了美食背后的地域风貌、时令特点和人间故事。剧集引起中国网友晒各地的美食。我们也来写写《舌尖上的清远》,写写清远的美食和美食背后的地域风貌或时令特点或人间故事。要求:字数50字左右,语言鲜明生动。

例:东陂风干腊肠:别处都叫“腊肠”,东陂却叫“风肠”,为什么呢?原来东陂风肠要靠山风来风干。一条自西北方峡谷钻出来的西溪,缓缓地流到东陂镇边,也把习习的山风带到了镇子上。精于做生意的东陂人深通藏而不露之道,并不刻意炫耀自己的制腊味技术,有人夸东陂腊味好,便说:“腊味全靠风,我们地方风好。”答:

参考答案:美食名称(1分),美食背后的地域风貌或时令特点或人间故事(3分),语言鲜明生动(2分)。8.简述题(两题任选一题)(5分)(1)简述林黛玉进贾府的情节。(100字左右)(2)阅读下面文字,说说贾雨村是如何处理该案的。(100字左右)

如今且说贾雨村,因补授了应天府,一下马,就有一件人命官司详至案下,乃是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致殴伤人命。彼时雨村即传原告之人来审。

参考答案:(1)黛玉的母亲死后,外祖母贾母怕她无人照顾,便接她到贾府。黛玉进贾府先拜见了贾母、贾氏三姐妹、凤姐等人,然后到邢夫人、王夫人房间,最后回到贾母处与宝玉相见。宝玉见黛玉没有宝玉,便将通灵宝玉摔在地上,惹得黛玉伤心落泪。(2)贾雨村原想秉公办案,正准备缉拿要犯时,被手下门子止住。随后门子拿出一张本省的“护官符”给贾雨村,并向他讲述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关系。贾雨村惧怕四大家族的势力,不思甄士隐赠银之恩,乱断了此案。略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它既需要有言论自由,①__。特别是作为公众人物的网络大侠,②__,置法律法规和社会责任于不顾,那么,党和人民的合法权益就会受到损害。要知道,③___,但并不意味着允许各种杂音、噪音充斥。社会空间是如此,网络空间也是如此。参考答案:

(1).又需要言论符合法律要求

(2).其言论如果只图一时痛快

(3).我们提倡声音多样化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第一处,前面说“既需要有言论自由”,由此可以确定句式,应为“又需要……”,再根据后面“置法律法规和社会责任于不顾”可以确定具体的内容;第二处,后面说“置法律法规和社会责任于不顾”,前面应是具体的表现;第三处,后面说“但并不意味着允许各种杂音、噪音充斥。社会空间是如此,网络空间也是如此”,前面应是说“提倡声音的多样化”。【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②句式、修辞要一致。③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B.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在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C.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D.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学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参考答案:A【考点】病句辨析修改.【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解答】A.正确;B.语序不当,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在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语序不合逻辑,正确语序应是:“多次审议”﹣﹣“达成一致”﹣﹣“终于定稿”﹣﹣“写入法律”,搭配不当,“在…上”不搭配,将“在”改为“对”;C.偷换主语,“常常采集起来”的主语偷换成了“人们”,在“采集”前加上“被”;D.语序不当,“不仅是…还是…”带的两个分句成递减关系了,将“不仅是”和“还是”后的分句互换;故选:A.六、写作(60分,共1题)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谈谈你对“发一点光”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黑夜里的一点光并非不知道,最暗的星也比我更辉煌。我还是一闪一闪地飞行,尽管我只有这么一点点光。——《萤火虫》初读这首诗时,便爱上了它,不是因为他有多美的言语,多华丽的辞藻,也非纯粹的喜欢他的韵脚,只是从内心深处,莫名的传来一种声音,向我诉说着一分坚强,一分执着与一分坚强。“人,并不是生来注定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可就是不能打败他。”这是我从前对于“坚强”这两个字的认识,只是现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