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安徽省阜阳市杨桥镇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阜阳市杨桥镇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阜阳市杨桥镇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阜阳市杨桥镇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阜阳市杨桥镇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安徽省阜阳市杨桥镇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景观意义上的废墟保护贺万里废墟一般是指历史上曾经作为人文景观存在过的、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被毁损后的遗迹。废墟主要由两种因素造成:一种是人类的种种作为,如搬迁、战争;一种是自然因素,如地震、洪水、火山爆发。废墟是人类历史延续存在的一个最真实的重要物证。也就是说,废墟是最真实、最生动的历史记忆的表达。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文献去记忆历史,而且可以通过废墟去记忆历史。废墟最真实地显现了我们的历史记忆。废墟是我们获得自身文化身份的一个确证,并因此而使我们的生存具有一种充实感。实际上,废墟的存在就是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如果我们说我们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樊城人的后代,却什么废墟遗址都没有,只能到文献故纸堆里找证明,我们的说法就显得苍白无力。当然也可以盖一座漂漂亮亮的新城隍庙,但不能说我们是拥有悠久历史的群落,在几百年前就有某某信仰了等等,因为证明不了。而废墟恰恰是一种具有真正证实这种文化身份、增加文化认同的实物存在。增加了这种文化认同,我们才具有一种充实感。废墟具有审美情感凝聚意义上的深刻内涵。也就是说,它对于我们的审美情感,具有其他自然事物无法比拟的深刻意义。人类的情感是可以很轻松的,人们可以看看戏,听听歌;也可以是很丰富的,具有深刻的感时伤逝等等历史内涵的审美情感。这种深刻的审美体验可以从废墟中得到。古代诗文中,让我们觉得最深刻的就是感怀废墟的那些,如南朝鲍照的《芜城赋》,这些诗文把对废墟的感怀和人世沧桑变换联系起来。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废墟,才可以获得那种感怀伤逝的审美体验。我们可以通过废墟让生命的涵养、审美的体验变得鲜活和丰富。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废墟这种文化遗产,那么我们对待废墟的态度和做出的城市规划就会不同。扬州也曾在前几年整治过运河风光带,最后运河整治好之后,两岸花红柳绿,草坪、坡阜掩映其间……那里成了很人工化的自然风光带。运河是有历史记忆的,但在那里似乎消失了。这在很多城市都存在。许多城市在改造过程中,通过拆迁,旧貌换新颜,却让城市历史中断,让城市记忆从一种很鲜活的存在变成苍白的文献。在拆迁中遇到的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迹,包括小码头,甚至那些杂乱的民居,如果从景观意义上来规划,就有可能保存下一个城市的某些历史记忆。因此,从景观设计意义上去规划城市废墟的保存,是与一般意义上讲的城市规划不同的。

(摘自《艺术百家》2009年第4期,有改动)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废墟只能让人们了解历史的某个瞬间,而要全面了解真实的历史,人们只有通过阅读历史文献才能实现。B.人们对废墟的价值认识不清,认识不够,其实是造成当今城市发展之中导致大量废墟急剧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C.《芜城赋》之所以比其他的许多诗文更容易让人获得感怀伤逝的审美体验。是因为文中写了对废墟的感触。D.如今,人们在规划城市时都会有意识地保护一些古建筑、古遗址,这说明人们开始对废墟的价值有所认识。E.从保护义化遗产的角度看,扬州市把运河两岸整治成了很人工化的自然风光带,其实就是对历史文化的破坏。13.下列对“废墟”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废墟一般指以前的人文景观在长期的历史变迁过程中遭到毁损之后被保存下来的遗迹。B.废墟是一种最真实、最生动的历史记忆的表达,也是人类要记忆历史所必须依据的条件。C.废墟是使我们的生存具有一种充实感的客观存在,也是我们获得自身文化身份的实物存在。D.废墟是一种对于人类的审美情感,具有其他自然事物所无法比拟的深刻意义的文化遗产。

14.文中“这在很多城市都存在”一句中的“这”具体指代什么?(4分)

15.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废墟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12.A、D(A无中生有,“废墟只能让人们了解历史的某个瞬间”文中无此信息,且“只有通过阅读历史文献才能实现”的说法绝对化;D曲解原意,“人们开始对废墟的价值有所认识”说法错误,人们对废墟的价值认识早就开始,只是不够重视)13.B废墟“是人类要记忆历史所必须依据的条件”的说法有误,原文说“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文献去记忆历史,而且可以通过废墟去记忆历史”,意思是废墟只是记忆历史的条件之一14.①人们不了解废墟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作用;(2分)②在城市建设当中对废墟不加以重视,甚至出现随意损毁、改造废墟的做法。(2分)15.①废墟能最真实地显现我们的历史记忆;②废墟能增加人们对文化的认同;③废墟能涵养生命,让人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④废墟能让历史记忆延续。(每小点1分,意思对即可)略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奶奶曹文轩开镰了,收割了,新稻登场了。青铜的爸爸赶着拖着石磙的牛,碾着稻子。稻粒不像麦粒那样容易从禾秆上碾下,碾一场稻子,常常需要七八个小时。所有的稻子,几乎是一起成熟的,秋天又爱下雨,因此,全村的劳力,都必须被发动起来,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飘荡着,显得有点儿凄凉。碾上几圈儿,就要将地上的稻子翻个身再碾。通知大家来翻场的,是锣声。锣一响,大家就拿了翻场的叉子往场上跑。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地走来。第一场稻子碾下来,很快就按人口分到了各户。当天晚上,人们就吃上了新米。那新米有一层淡绿色的皮,亮亮的,像涂了油,煮出来的无论是粥还是干饭,都香喷喷的。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我该走亲戚了。”奶奶是要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妹妹。爸爸妈妈倒也同意。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过去的这段日子里,青铜家借了别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很紧张了。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妹妹家那边相对富裕。还有,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马上就要过冬了。日子过得这么清贫,这两个小的,却一个劲地蹿个儿,原先的棉袄、棉裤,即使没有破破烂烂,也太短了,胳膊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让人心疼。然而,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奶奶走后,青铜一家人,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点儿音信。妈妈开始对爸爸抱怨:“你不该让她去的。”爸爸说:“她一定要去,你拦得住吗?”妈妈说:“就是该拦住她。她那么大年纪,不能出远门了。”爸爸很心烦,说:“再等些日子吧,再不回来,我就去接她回来。”又过了半个月,爸爸托人捎信到海边,让奶奶早日回家。那边捎话过来,说奶奶在那边挺好的,再过个把月,就回来了。不出半个月,海边却用船将奶奶送回来了。船是夜里到的。陪奶奶回来的,是爸爸的表兄。他是背着奶奶敲响青铜家门的。全家人都起来了。爸爸打开门,见到这番情景,忙问表兄:“这是怎么啦?”表兄说:“进屋再说。”全家人都觉得,奶奶变得又瘦又小。奶奶却微笑着,竭力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爸爸从表兄的背上将奶奶抱起,放到妈妈铺好的床上。爸爸抱起奶奶时,心里咯噔一下:奶奶轻得像一张纸!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奶奶说:“天不早了,一个个赶紧睡吧,我没事的。”爸爸的表兄说:“她老人家在那边已经病倒十多天了。我们本想早点儿告诉你们的,但她老人家不肯。我们想:那就等她好些吧,好些,再通知你们。没想到,她的病非但不见好转,倒一天一天地加重了。”他回头看了一眼床上的奶奶,声音有点儿颤抖,“她是累倒的。”“她到了我家后,也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别人无论怎么劝她别去摘,她就是不听。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晕倒在棉花地里。幸亏被人看到了,把她送了回来。从那一天起,她就再也没有能起床……”

青铜和葵花一直守候在奶奶的床边。奶奶的脸似乎缩小了一圈儿,头发白得像寒冷的雪。她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青铜和葵花。青铜和葵花觉得奶奶的手凉丝丝的……

(节选自《青铜葵花》)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交代稻粒不容易被碾下来,碾一场稻子需要七八个小时等内容为后文爸爸深夜碾场的凄凉心情以及翻场的人们“哈欠连天”等内容作铺垫。B.奶奶说自己“活不了太久”,这说明奶奶年纪很大了,另外也是奶奶想通过这句话不让家人阻拦自己走亲戚;同时,这样写也为后面写奶奶累病埋下伏笔。C.爸妈对话中,“爸爸很心烦”一句表现了爸爸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感觉妈妈太唠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D.爸爸将奶奶抱起的情节,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同时还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明奶奶极其瘦弱、病情严重。E.爸爸表兄的话是补叙内容,交代了回家后的奶奶病情很重、体重很轻、头发更白的具体原因,表现了爸爸的表兄一家人对奶奶的关心和对爸爸的责备。8.小说开篇几段描写了新稻登场的情景,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9.奶奶这个人物有哪些形象特点?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参考答案:7.BD

8.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②表现了大麦地人收获时节的繁忙和疲惫。③营造主要故事情节的背景,为下文引出奶奶要到她妹妹家走亲戚的情节作铺垫。

9.(1)形象特征:①关爱家人。奶奶到她妹妹家除了串亲戚外,更重要的是她去妹妹家后家里可以节省一个人的粮食,她也可以在妹妹那儿摘棉花,为青铜、葵花做棉袄、棉裤,但她不把这些想法告诉家人,以免他们担心。②勤劳善良。到了妹妹家后的奶奶只休息两天就到地里干活,一直到累倒在棉花地里为止;累病了也不想让家人知道,一直到病情越来越重才回家。(2)小说主题:①彰显了纯朴的亲情:奶奶对家人的关爱和家人对奶奶的牵挂之情;②表达了作者对贫穷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之情。7.试题分析:A项,“爸爸深夜碾场的凄凉心情”错误,文中的“凄凉”是写爸爸的号子声,以表现夜深人静的状态,不是写爸爸心情凄凉。C项,“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错误,爸爸心烦主要是奶奶还没有回来,自己很担心奶奶,不是“恼怒”。E项,“对爸爸的责备”错误,爸爸表兄的话主要介绍了奶奶的辛勤劳动。8.试题分析:本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新稻收获当在秋季,这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青铜的爸爸”交代了小说中的人物,“大麦地”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则表明故事发生在挨饿的年代,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小说开篇用了九个自然段来写新稻收获的情形,突出了人们的疲惫、繁忙。从结构上看,因为是收获的季节,奶奶才会想到去摘棉花挣钱,这就自然引出了下文奶奶走亲戚的情节。9.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第二问考查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解答第一问时可仔细阅读全文,筛选出有关“奶奶”的信息,然后归纳总结。如,虽然收获了新稻,但是奶奶还是要到妹妹家去,目的是省下粮食,同时又给孙子孙女做棉袄棉裤,可是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对自己的真实目的只字未提,在妹妹家病倒了不让告诉家人,怕家人担心,可以看出奶奶善良、关爱家人;到了妹妹家,奶奶“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直到累倒在棉花地里,可总结出奶奶勤劳。第二问解答时可通过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来总结。小说中写到青铜一家相亲相爱,奶奶关心家人,家人也挂念奶奶,表达出的是一种纯朴的亲情,作者对这样的一家人和这种情感是赞美的、热爱的;然而青铜一家的生活,奶奶的遭遇也是令人同情的,由此就可以总结出本文的主题为彰显纯朴的亲情,表达了作者对贫穷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之情。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①――④题。(25分)加尔各答的天使1997年9月10日,印度的加尔各答。一场隆重的葬礼正在举行,逝者的遗体被12个印度人高高地抬起来,所有在场的人全部下跪,包括印度总理。当逝者的遗体抬过大街时,两边大楼上的人全部下楼来,没有人觉得有资格比她站得更高。这是印度各界人士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吊唁者为被称为“加尔各答的天使”的特蕾莎修女举行国葬。成千上万的人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为她的离去流下哀伤的眼泪。1910年,特蕾莎修女出生在南斯拉夫联邦的马其顿共和国。12岁时,善良博爱的天性使她对慈善事业着迷,并加入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她后来回忆说:“我那时就意识到我有一个使命,就是去帮助穷人。”15岁时,与姐姐一起来到印度接受传教士训练。18岁时,她来到了被尼赫鲁称为“噩梦之城”的加尔各答。从1929年到1946年,特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的一所女子学校任教,事业虽然神圣,但学校里的女孩几乎都是出生于印度的上层社会。这个优越的环境与更加广大、更加真实的印度无关。1948年,她用仅有的一点积蓄,创办了一所露天学校,专门收留失学的流浪儿童。1950年,她创办了印度爱德修女会,并为它制订了教规,凡教会成员都要定下“贫困、贞洁和服从”的誓约。她解释说:“要爱穷人,了解穷人,我们自己必须是穷人。”1952年,她在加尔各答的一座寺庙旁建起了“垂死贫民收容所”,让那些垂死的贫民在弥留之际享受一下人间的温暖。这一举动惹恼了寺庙的和尚,他们扬言要杀死这些垂死者。特蕾莎修女用身体挡住大门,大声地说:“你们要杀就杀死我吧。让这些垂死的人平静而尊严地去死吧。”说着,双手合十,双眼紧闭。她无所畏惧的气概震慑了闹事者,和尚们没趣地走了。到80年代末,大约有3万名身患不治之症而无家可归的人,在这里度过最后的日子。当有人问“挽救这些患有不治之症的人是否值得”时,她很吃惊,因为这样的提问与她的人生观格格不入。特蕾莎修女到处奔走呼号,并将教皇保罗六世访问印度期间赠给她的一部高级轿车卖掉,成立了加尔各答唯一的麻风病防治中心,开始大量收留麻风病人。在贝鲁特的战区,在埃塞俄比亚的饥民区、在非洲爱滋病蔓延区都留下了她衰弱而坚定的身影。她甚至只身到科索沃交战区解救被围的妇女儿童,交战双方听说特蕾莎修女进入战区,立即停火,待她带走妇女儿童,双方又马上开火。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听到消息后说:“连我也做不到的,她做到了。”她创建的组织所有的钱物都是人们捐赠的,并无偿提供给贫病无力的人。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愿意把钱捐给她,到她逝世前,她的组织有四亿多美元的资产,有7000多名正式工作人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115个国家,管理着543个收容站、孤儿院和爱滋病防治中心。可是,她住的地方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三套,而且自己换洗……1979年,特蕾莎修女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她在颁奖仪式上的即兴讲话中说:“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我只是一个群体的代表,我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没有所谓集体的人,每个人都是具体的,个人才是最重要的,每一个人在我而言就是基督,她是那时那刻世上唯一的人……”在颁奖仪式上,特蕾莎修女还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她对主持者发出了真诚的呼吁:客人们能否不享用例行的盛宴,把盛宴的费用捐给她的组织。因为这100多人享用的盛宴,可以让1500名加尔各答的穷人吃一天饱饭,结果出席颁奖仪式的人一致同意取消宴会,把节省出的1700美元赠给了特蕾莎修女,她所获得的奖金也全部做了慈善基金。特蕾莎修女18次被提名为“年度最受尊敬人物”中的“十大最受尊敬女性”之一,并屡次当选。2009年10月,特蕾莎修女被诺贝尔基金会评为“诺贝尔奖百年历史上最受崇敬的获奖者”(共3位,另外两位是马丁·路德·金和爱因斯坦)。大地上远处有个修女,她穿梭于又臭又脏的废墟,与那四季踏遍天涯海角,含泪说着爱要爱到心痛。…………香港歌手郑秀文的名曲《加尔各答的天使》,将特蕾莎修女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了道德的天空……(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特蕾莎修女善良博爱的天性使她从小就对慈善事业着迷,并加入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12岁时她就说过:“我意识到我有一个使命,就是去帮助穷人。”B.特蕾莎修女之所以建立“垂死贫民收容所”,是因为在她的价值观里,每一个人的每时每刻都应该拥有人的尊严。C.特蕾莎修女18次被提名为“年度最受尊敬人物”中的“十大最受尊敬女性”之一,并且是诺贝尔基金会评出的“诺贝尔奖百年历史上最受崇敬的获奖者”。D.爱德修女会成员都要定下“贫困、贞洁和服从”的誓约。拒绝出身富有的人加入,因为“要爱穷人,了解穷人,我们自己必须是穷人。”E.特蕾莎修女认为“爱要爱到心痛”,这表明特蕾莎修女的所作所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悲悯情怀,而不仅仅是出于觉悟和理念。(2)特蕾莎修女为什么被称为“天使”?请根据文本从她的行为、思想以及影响等方面分析说明。(6分)(3)特蕾莎修女身上有哪些优秀品格?请根据文本概括说明。(6分)(4)“没有所谓集体的人,每个人都是具体的,个人才是最重要的。”对特蕾莎修女的这一观点你怎样理解,有怎样的看法,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阐述说明。(8分)参考答案:(1)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2)从特蕾莎修女的行动上看,她创办各种救助机构,四处奔波筹集善款。自己得到的一切财物都捐给别人,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使无数的人获得了生命的尊严。从特蕾莎修女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她有扶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的崇高理念。有一颗天使般的心。从影响上看,他唤醒了许多人的爱心,无数的人在她的感召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同时也鼓舞了那些弱势的人。(3)①有爱心,有悲悯情怀,有奉献精神;②谦虚博大的情怀,不求个人荣誉;③坚韧顽强的精神;④英勇无畏的精神;⑤生活简洁朴素,不追求个人享受。(任三项即可,其它概括,只要文中有表述亦可。每项2分)(4)理解:综合全文可知,这句话是强调:对于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人来说,他就是全部世界,每时每刻都应有作为人的权利和尊严,它与种族、国家、阶层、组织隶属无关。并非是说社会不需要团队精神,集体观念。(2分)对这一观点的看法:每个人生而平等,无论贫富尊卑都应有人的权利和尊严,因而个人最重要(2分)每个人享有尊严,人类才有尊严,只要社会中存在被漠视被遗忘的人,人类社会就不是理想的社会(2分)今天我们提倡以人为本正是关注个体的重要性,因为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以整体的名义侵害个体的利益,整体就难以和谐(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郭常者,饶人,业医,居饶中,以直德信。饶江其南导自闽,颇通商外夷。波斯、安息之货国人有转估于饶者,病且亟。历请他医,莫能治。请常为诊。曰:“病可去也。”估曰:“诚能生我,我酬钱五十万。”常因舍之。先以针火杂治,导其血关,然后辅以奇药。诚曰:“第橐虑①。”块居②月余,估称愈。欲归常所许财。常不听。估曰:“先生以为寡欤?”常曰:“不也。吾直吾之药,计吾之功,不能损千钱,而所受非任,反祸耳。”卒不内。人以常为诈而责常。常曰:“夫贩贾之人,细度而狭见,终日希售榷买③,计量于毫铢之间,所入不能补其望。今暴夺之息财五十万。财必追吝郁惋,宁能离其心?且药加于人,病新去而六腑方惫,复有悒然之气自内而伐,即不可救。奈何?彼方有疾时,知我能活而告我,我幸免之,因利其财又使其死,是独不畏为不仁,而神可欺者。吾何敢欺?”(节选自《全唐文?医表者郭常》)注:①橐虑:多虑。②块居:独自一人住居。③榷买:专卖。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①业医(

②今暴夺之息财五十万

)③常因舍之(

)④复有悒然之气自内而伐(

)18、选出下列各组中句式不同的一项:(

)(2分)

A、波斯、安息之货国人有转估于饶者

蚓无爪牙之利

B、然后辅以奇药

耻学于师

C、先以针火杂治

折藏之,归以示成

D、以直德信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9、郭常不愿收取商人五十万钱的直接原因是

(用文中语句回答);他替人治病,一是以

来治疗,二是以

来治疗。(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诚能生我,我酬钱五十万。

②奈何?彼方有疾时,知我能活而告我,我幸免之。

21、“人以常为诈”,你以为如何?请说明理由。(3分)

参考答案:17.(4分)①业:从事……职业(行当)

②暴:突然

③舍:安置;安排住下④伐:发作;攻出18.(2分)C

19.(4分)“病新去而六腑方惫,复有悒然之气自内而伐,即不可救”(2分)药物、器

心理安慰(2分)20.(4分)

①如果真能使我活命,我给你酬金五十万古,:,(关键词:“诚”、“生”。2分)

②(像这样),可怎么办?他刚有病的时候,认为我能治他的病而来央求我,我侥幸使他的病好了。(关键处:“奈何”“幸”。2分)21.(3分)不虚伪。(1分)首先他有适度的收费标准:“吾直吾之药,计吾之功,不能损千钱”;(1分)其次他懂得病人心理,替病人着想,诚心为病人创设安心养病的好境况。(1分)

略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楚大夫屈到后也。宋武帝讨孙恩,以乡里乐从,每有战功。义熙元年,补镇军行参军。后以军功封佷山县子,为太尉中兵参军。武帝受命,进爵为侯。彦之佐守荆楚,垂二十战,威信为士庶所怀。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会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彦之权镇襄阳。羡之等欲即以彦之为雍州,上不许,征为中领军,委以戎政。彦之自襄阳下,谢晦已至镇,虑彦之不过己,彦之至杨口,步往江陵,深布诚款,晦亦厚自结纳。彦之留马及利剑名刀以与晦,晦由此大安。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其秋,迁南豫州刺史、临六州诸军事,镇历阳。上于彦之恩厚,将加开府,欲先令立功。七年,遣彦之制督尹冲、朱修之等北侵,自淮入泗。泗水渗,日裁行十里。自四月至七月,始至东平须昌县。魏滑台、虎牢、洛阳守兵并走。彦之留朱修之守滑台,尹冲守虎牢,杜骥守金墉。十月,魏军向金墉城,次至虎牢,杜骥奔走,尹冲众溃而死。魏军仍进滑台。时河冰将合,粮食又罄,彦之先有目疾,至是大动,将士疾疫,乃回军,焚舟步至彭城。初遣彦之,资实甚盛。及还,几百荡尽,府藏为空。文帝遣檀道济北救滑台,收彦之下狱,免官。九年,复封邑,固辞。明年卒,谥曰忠公。

(节选自《南史·到彦之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B.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C.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D.元嘉三年讨晦/进彦之镇军/于彭城洲战/不利/咸欲退还夏口/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晦乃败走/江陵平/因监荆州州府事/改封建昌县公/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夫,是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处于卿、士之间的重要官职,可世袭,有封地。B.朝服,指在重大典礼时所使用的礼服,主要用于朝会,是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C.开府,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汉朝三公等可以开府,后世资格有时会放宽。D.封邑,指君主赐以领地或者食邑,并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彦之屡立战功,逐渐成就威名。他因为与宋武帝是同乡,所以跟随着宋武帝参与讨伐孙恩;后来他凭借军功被封为佷山县子,担任了太尉中兵参军。B.彦之沉着冷静,辅佐文帝登基。针对文帝心有畏惧之事,他剖析了形势,进行了劝导;针对谢晦心有疑虑之事,他亲自拜访并赠送礼物,进行了安抚。C.彦之奉命北伐,取得初步成功。元嘉七年四月到七月之间,他率军从淮河流域进攻到泗水流域,一路行军迅速,陆续攻占北魏滑台、虎牢、洛阳等地。D.彦之陷入困境,北伐最终失败。北魏军队能够趁冬寒反击成功,主要原因是刘宋军队粮食耗尽、将士疾疫,彦之此时又目疾发作,难以有效指挥作战。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武帝受命,进爵为侯。彦之佐守荆楚,垂二十战,威信为士庶所怀。(2)初遣彦之,资实甚盛。及还,凡百荡尽,府藏为空。参考答案:10.D

11.D

12.C

13.(1)武帝即位,晋升彦之为侯爵。彦之辅佐镇守荆楚,作战接近二十次,威信被士人与百姓怀念。(2)当初派遣彦之北伐,军需物资非常充足。等到败归,各种物资荡然无存,朝廷府库因此空虚。10.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于……战”意思是“在……作战”,意思相对完整,后面断开。“不利”省略的主语是作战,前面要断开。“彦之不回”“会檀道济至”结构相对明确,前后断开。“晦”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断开。“江陵”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改封建昌县公”前面省略的主语是彦之,前面要断开。因此选D项。11.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情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D项,封就是分封,邑就是城市。就是说君主把自己国土中的一部分的财政收入奖励给某一个人。并非选项所说的“并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12.试题分析: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一路行军迅速”理解有误,文中是“日裁行十里”,比较慢。13.试题分析: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受命,即位;垂,接近,将近;威信为士庶所怀,被动句。第二句中,资,军需物资;盛,充足;还,回来,此处指败归;凡百,所有的,指各种物资。这些词句都是翻译的关键处,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15分)独乐园记

司马光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者所及也。孔子曰:“饭蔬(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①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②”,各尽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③之所乐也。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④,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关,以为园。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堂南有屋一区,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中,若象鼻;自是分而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弄水轩。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北横屋六楹,厚其墉茨,以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轩牖,以延凉飔,前后多植美竹,为清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桐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圃南为六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居其二,每种止植两本,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栏北为亭,命之曰浇花亭。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轘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源,探礼乐之绪,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纴⑤采药,决渠灌花,操斧伐竹,濯热盥手,临高纵目,逍遥相羊,惟意所适。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所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迂叟谢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注】①鹪鹩(jiāoliáo):一种鸟。②“若夫”四句:语出《庄子·逍遥游》。③迂叟:作者自称。④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作者在政治上失意,便退居洛阳,全力编修《资治通鉴》。⑤纴(rèn):纺织。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熙宁四年迂叟始家洛

家:定居,安家B.杂莳草药

莳:种植,移植C.各居其二,每种止植两本

居:占,占有D.而林薄茂密

薄:靠近,迫近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作者“独乐”情趣的一组是(

)①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②开户东出,南北轩牖以延凉飔

③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纴采药

④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

⑤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

⑥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①③⑥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孟子、孔子、颜子、庄子等人关于乐趣的论述,目的是通过对比,引出下文对独乐园的描写。B.作者精心具体地描绘了独乐园的布局及构筑,每一处都突出了他对独乐园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写了作者置身其内伺花弄草、自得其乐的闲趣。C.整篇作品,不论是对独乐园的写景状物还是抒情议论,除作者外,没有提及第二位家人或友人,这一构思符合文章“独乐之趣”的宗旨。D.本篇名为叙写作者居住于“独乐园”的种种乐趣,实则表达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退隐洛阳的孤独寂寞、愤世嫉俗、不再出仕的情感。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⑴所病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⑵吾闻君子所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其可乎?参考答案:2.D

“薄”为”“草木茂盛”意,“林薄”为“交错丛生的草木”,《楚辞》:“露申辛夷,死林薄兮。王逸注:“丛木曰林,草木交错曰薄。3.B

②是介绍“独乐园”的情况,⑥是别人对作者的评论,不是作者自己的情趣表现。4.D

D项,文中并未表达作者不再出仕的意思。5.(1)所担忧的是学来有所成,对人又有什么祈求,对外又有什么依靠(期待)呢?(2)我听说君子有所快乐必定和别人共享,现在您只为自己获得满足却不顾及别人,这难道可以吗?”【参考译文】孟子说:一个人欣赏音乐的乐趣,不如与别人一起欣赏更快乐,与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的乐趣,不如与众人一起欣赏更快乐。这是王公贵族的乐趣,不是贫贱的人所能达到的(境界)。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睡觉,其中也自有它的乐趣。颜回“一箪饭(盛饭的圆形竹器),一瓢水”,“不改变他的乐趣”。这是圣人贤人的乐趣,不是愚笨的人所能达到的(境界)。像那“鹪鹩(jiāoliáo,是一类小型、短胖、十分活跃的鸟)在林中筑巢,不过占据一根树枝;偃鼠到河中饮水,不过喝饱肚子”,各尽自己的本分而相安无事。这才是我(迂叟)所追求的乐趣。熙宁四年,我才举家定居洛阳,六年,在尊贤坊北关买了二十亩田作为家园,它的中间作为厅堂,(在堂中)集中了五千卷书,把它命名为读书堂。读书堂的南边有一处屋子,引水往北流贯连屋下,中间作为水池,方圆和深度各为三尺。疏导水流分五处注入水池中,(形状)像老虎的爪子;从水池的北面隐蔽流出北面的台阶,悬空注入庭院下面,(形状)像大象的鼻子;(水)从这里又分为二条小渠环绕庭院的四角然后在西北面汇合流出,把它命名为弄水轩。厅堂的北面又有一个水池,中间有岛,岛上种了竹子,(岛)像玉玦一样呈圆形,环绕有三丈方圆,将竹梢收拢打成结,像打渔人的草屋,把它命名为钓鱼庵。水池的北面有六间并排的屋子,加厚了它的墙壁和屋顶来抵御烈日。开门往东,南北的窗子可以吹来凉风,前后多种植优雅的竹子作为清凉消暑的所在,把它命名为种竹斋。水池的东边,整治出一百二十畦田,错杂地种植着花草药材,为了辨识它们的种类名称,给它们(挂上字牌)作为标志。畦的北面也种了竹子,像棋盘一样呈方形,直径一丈左右,弯曲它的顶梢,使它交错通达遮蔽作为屋子。在它的前面种上竹子,形成像步廊一样的夹道,都用藤蔓芍药等覆盖着它,四周种植草木药材等作为藩篱,把它命名为采药圃。药圃的南面有六个围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占二个,每种(花)只种了两丛,(为了)辨识它的名称形状罢了,不求多种。围栏的北面有个亭子,把它命名为浇花亭。洛阳城距离山不远,但树木丛生茂密,常常看不到,于是在园中砌筑石台,在它的上面修建屋子,来眺望万安、轘辕,直到太室(都能看见),把它命名为见山台。我平日大多在读书堂中读书,上以先哲圣人为老师,下以诸多贤人为朋友,究查仁义的源头,探索礼乐的开端,期望在未曾获得成就之前就达到进入无穷之外(的境界),把事物的原理,全部集中到眼前。所担忧的是学未有所成,对人又有什么祈求,对外又有什么依靠(期待)呢?神志倦怠了,身体疲惫了,就手执鱼竿钓鱼,学习纺织采摘药草,挖开渠水浇灌花草,挥动斧头砍伐竹子,灌注热水洗涤双手,登临高处纵目远眺,逍遥自在徜徉漫游,只是凭着自己的意愿行事。明月按时到来,清风自然吹拂,行走无所牵挂,止息无所羁绊,耳目肺肠都为自己所支配。一个人孤独而舒缓,自由自在,不知道天地之间还有什么乐趣可以替代这种(生活)。于是(将这些美景与感受)合起来,把它命名为独乐园。有人责备我说:“我听说君子有所快乐必定和别人共享,现在您只为自己获得满足却不顾及别人,这难道可以吗?”我(非常)抱歉地说:“我愚笨,怎么能够比得上君子,自己快乐唯恐不足,怎么能够顾及别人?何况我所感受的乐趣粗俗低下,都是世上人所抛弃的(东西),即使推荐给别人,别人尚且不要,难道能够强迫他们(接受)吗?如果也有人愿意(与我)同享这种乐趣,那么我则非常感激并且把它奉献出来,怎么敢专享这种乐趣呢?”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阅读以下新闻材料,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4分)据外媒报道,美国经济的秘诀在于美元是全球最大的储备货币,美国最怕、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货币影响力下降。近年来,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尤其值得关注。这对于美国将是可怕的打击。因此,美国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不断煽风点火,使东亚自贸区进程受阻,而相对受益的自然是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另一方面,美国在这时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大幅贬值。这本来会使美国的游资净流出,但是东亚争端一起,国际热钱逃离中、日两国,又不能流向债务危机严重的欧洲,就只能流入美国了。

参考答案:答案示例:美国借中日争端阻止中国金融国际化进程。//中日钓鱼岛之争背后是美国的货币战争。8.读了下面的小故事后,请你写一句话表达故事给人们的启示。(4分))铁罐遇见瓦罐,建议一起出去旅行。瓦罐说:“出门在外多难啊,还是守着家里的炉火好。我撞到再小的东西都会粉身碎骨。你就没事啦,皮比我硬,我看没有什么能拦得住你。”铁罐回答道:“我可以保护你。如果有什么硬的东西出现,我会马上跑到你们中间,这样你就安然无恙了。”瓦罐被这个承诺说服了,和铁罐结伴同行。两个家伙都是三条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只要有一丁点磕绊,就会撞到一块儿。瓦罐真是活受罪,还没走上百步,就被铁罐撞成了碎片,甚至来不及开口抱怨。参考答案:略交朋友得讲究地位平等。Ks5u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嫦娥四号完美月背软着陆已成为探月史上的经典。当我们回首整个软着陆过程时,大可带着几分轻松与惬意,然而彼时又克服了怎样的挑战呢?首先,地形险要,起伏不定,使软着陆面临“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风险。虽然科学家为嫦娥四号

了预定着陆区——冯·卡门撞击坑,但相对平坦的“坑”内地形仍然复杂多样。用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的话来说,嫦娥四号软着陆就好像在崇山峻岭的云贵川地区着陆一样。为了

,科学家将距离冯·卡门撞击坑不远的克雷蒂安撞击坑确定为备选着陆区。其次,通信延迟,近乎盲降,使软着陆地面控制实际上失去了及时干预能力。对于嫦娥四号月背软着陆,地面控制中心必须通过鹊桥中继星与其实现数据传输,较长的通信延迟使对情况

的着陆过程进行干预变得无比困难。为降低“盲降”带来的风险,科学家们把目标着陆区的各种参数注入嫦娥四号,并为其装配最先进的测距测速敏感器(

)。2019年1月3日,

的软着陆过程开始了。嫦娥四号在地面指令的操控下,在近地轨道15公里处开始减速下降,在距离月面100米处,“嫦娥”稍作停留,悬停空中,而后缓缓落下,稳稳立在月背之上。精准!完美!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我们回首整个软着陆过程时,大可带着几分轻松与惬意,然而那时又克服了怎样的困难呢?B.在回首整个软着陆过程时,我们大可带着几分轻松与惬意,然而那时又克服了怎样的困难呢?C.当回首整个软着陆过程时,我们大可带着几分轻松与惬意,然而当时又克服了怎样的挑战呢?D.当我们回首整个软着陆过程时,大可带着几分轻松与惬意,然而当时又应对了怎样的挑战呢?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再三斟酌

以防万一

变幻莫测

惊心动魄B.再三斟酌

防患未然

变幻莫测

惊天动地C.精挑细选

防患未然

瞬息万变

惊天动地D.精挑细选

以防万一

瞬息万变

惊心动魄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它就能精准判断地形地貌,选择最佳落脚点B.它就能选择最佳落脚点,精准判断地形地貌C.让它能精准判断地形地貌,选择最佳落脚点D.让它能选择最佳落脚点,精准判断地形地貌参考答案:17.B

18.D

19.C【17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成分残缺,由于“在……时”的出现,缺主语。C项,搭配不当,“克服”和“挑战”动宾搭配不当。D项,成分残缺,缺主语,错误。故选B。【18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这是考查成语的运用。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精挑细选:非常仔细地挑选。强调挑选得仔细。再三斟酌:多次反复考虑以决定取舍。强调考虑的多次。语境说的的是科学家为嫦娥四号的预定着陆区挑选得特别仔细。所以选“精挑细选。以防万一:用以防备难以预料的事情。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因为“相对平坦的‘坑’内地形仍然复杂多样”,“嫦娥四号软着陆就好像在崇山峻岭的云贵川地区着陆一样”,为此“科学家将距离冯?卡门撞击坑不远的克雷蒂安撞击坑确定为备选着陆区。”由此可见,应选用“以防万一”。所以选“以防万一”。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千变万化。强调的是时间短变化快。变幻莫测:指事物变化迅速,捉摸不定,难以揣测。强调的是变化快且不能预料。语境说的是较长的通信延迟会使着陆过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变化太快。所以选“瞬息万变”。惊心动魄:形容使人紧张到极点。惊天动地: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变化之大。前者强调事情给人的紧张度,后者强调事件本身的的声势或变化之大。语境说的对象是“软着陆过程”给人的感觉,所以选“惊心动魄”。故选D。【19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