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武冈第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第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第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第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第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邵阳市武冈第十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赋税是维持政府正常运转的经济基础,我国历朝历代封建政权对于赋税的征收莫不极力讲求,并制定了种种严密的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初即在丈量土地、清查人口的基础上制定了鱼鳞图册与赋役黄册制度。黄册以人户为中心,册上登载各户人丁及财产状况,鱼鳞图册则以田地为主,两者相互参照、互为经纬,构成国家征派赋役的重要依据。但无论是依据户籍还是地籍,明代十年一大造的制度规定,都不能适应历年所发生的民户人丁、田地的变化,加上攒造册籍与推收钱粮过程中,户书、粮书、里书、甲书等吏役人等从中舞弊,生者未补入,死者不予勾销,田地买卖、抵押等情形都没有登录在册,黄册制度逐渐陷入紊乱和废弛状态,因此,在很多地方黄册演变为徒具虚名的“伪册”。有鉴于此,地方州县以黄册为基础,为应对编徭征税的实际而编制实用文册,即实征册。实征册可以按照实际需要灵活编制,更适合本地区的情况,很快就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被普遍采用。于是在明代中后期,赋役册籍就出现了两套系统:一种是日益成为具文的黄册,一种是切合地方实况的实征册,时人即云“解部有黄册,则州县有实征(册)”。在徽州地区,万历年间之后乡民买卖田粮后推收税粮,主要在实征册上进行,在黄册上推收已纯属形式。随着清初以万历年间的税赋原额来编纂赋役全书,政府逐步确立了田赋“定额化”的原则,以此来确保国家财政的收入。而清初编纂的赋役全书已成为一种征税标准,于是实征册就成为田赋“定额化”下州县实征的重要册籍。清代前期,一般都是由州县官主持编纂实征册。据黄六鸿于康熙年间撰写的《福惠全书》所记载,实征册由州县官于每年征税前,召集里书攒造而成。其具体办法是,先确定本县一年应征钱米总数,然后按照本县应税田亩数及科则,分配到各都、图、里、甲,最后落实到各甲花户,按照花户登录到册籍上。实征册每页可写八户,每户名下写明田地山荡人丁的税则及花户应纳税额。甲、图、都各造其实征册,然后汇总为州县的实征册。此种编制方法应该反映了大多数州县的情形。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前期由州县官主持编纂的实征册,一般在县衙和乡里册书手里各存放一本。但在由下往上的编制实征册的过程中,乡里册书手里实际保留了实征草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乡里册书掌握的实征底册由于随时推收和更新,更为贴近实情;另一方面,随着州县官的频繁更换,特别是咸同年间遭遇兵燹,保存在县衙的实征册大部分散佚或毁于战火,一些地方官府不得不主要依赖乡里册书所藏之实征底册。如果说明代的赋役黄册与清代的实征册皆为“官册”,那么保存于乡里册书手里的“实征底册”就属于“私册”。从明到清,由于黄册逐渐脱离实际,实征册也开始失控,于是乡村基层赋税征收的依据转以“私册”为凭,由此呈现一种由“官册”到“私册”的嬗变轨迹。(摘编自杨国安《账簿与权力:清代实征册与乡村基层赋税征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人户为中心的赋役黄册和以田地为中心的鱼鳞图册,两者相互参照、互为经纬,成为明代社会重要的赋税征收依凭。B.因十年一大造的制度和吏役人员的作弊,明代为征派赋役编造的“黄册”在多地与实际情形严重脱节,从而徒具形式。C.明清时期的实征册是地方官府为应对编徭征税的实际每年主持编纂的实用手册,由于更切合地方实况,很快得到推广。D.清代的实征册采用的是由下至上的编制方法,先由甲、图、都等各级基层组织造其实征册,然后汇总为州县的实征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黄册制度的建立与废弛、实征册的出现及其编制方法等方面,介绍了明清基层赋税征收依据的发展演变过程。B.文章第二段综合运用引用、举例、因果等多种论证方法,说明了在明代中后期,赋役黄册被实征册取代的现实需要。C.黄六鸿在《福惠全书》中记载了实征册的编制方法,并以点带面,推断该方法反映了大多数州县编制实征册的情形。D.文章结尾承接上文,从官府、乡里册书两个角度进一步分析了清代赋税征收依据由“官册”向“私册”转变的原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为汲取财税资源、维系国家的运转,封建政府往往借助一套由户籍、地籍等综合构成的册籍系统,来实现税源的掌控和赋役的征派。B.明代中后期的赋役册籍出现了两套系统,使作为赋役基本制度的黄册演变成徒具虚名的“伪册”,某些地区甚至完全被实征册替代。C.清初编纂的赋役全书虽以万历年间的税赋原额为基础,但清朝遵循的是田赋“定额化”原则,可见,清朝赋税征收制度发生了改变。D.清代实征册在县衙和乡里册书处各存放一本,如果在县衙的实征册没有被毁或未散佚,地方官府就不需要依赖乡里册书所藏的实征底册。参考答案:1.B

2.C

3.C【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选项扩大范围,“成为明代社会重要的赋税征收依凭”错误,根据原文“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初即在丈量土地、清查人口的基础上制定了鱼鳞图册与赋役黄册制度”可知是“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初”,所以是“明朝初期”,而不是“明代社会”。C选项以偏概全,“每年主持编纂”错,明代并没有每年编纂,且“很快得到推广”的是明代实征册,与清代无关。D选项篡改文意,“由下至上的编制方法”错,根据原文“其具体办法是,先确定本县一年应征钱米总数,然后按照本县应税田亩数及科则,分配到各都、图、里、甲,最后落实到各甲花户,按照花户登录到册籍上”可知,清代的实征册是先由上至下将应征钱米总数分配到各级,再由下至上汇总到州县。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选项张冠李戴,“黄六鸿在《福惠全书》中记载了实征册的编制方法”错,由原文“此种编制方法应该反映了大多数州县的情形”可知,推断该情形的不是《福惠全书》的作者黄六鸿,而是作者。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A选项以偏概全,“封建政府往往借助一套由户籍、地籍等综合构成的册籍系统”错误,由原文可知不是所有的封建政府都借助一套由户籍、地籍等构成的册籍系统。B选项因果颠倒,由原文“黄册制度逐渐陷入紊乱和废弛状态,因此,在很多地方黄册演变为徒具虚名的‘伪册’。有鉴于此,地方州县以黄册为基础,为应对编徭征税的实际而编制实用文册”可知,是因为黄地册地位动摇才使得赋役册籍出现了两套系统。D选项曲解文意,“如果在县衙的实征册没有被毁或未散佚”概括不全面,地方官府依赖乡里册书所藏的实征底册的原因还有实征底册更贴近现实和州县官吏更换频繁等。故选C。【点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看看是不是考查答非所问类试题。如果题干中出现“不属于”“不能说明”这类词,考查的就是这类题;如果题干中仅出现“不符合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则可以不考虑此步骤。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最后选项与选项进行比较,选出错误或者最恰当的一项。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有人提出魏晋有所谓“人的觉醒”,并把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结合起来,“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影响愈加广泛。实则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正如程水金教授所说,“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虽然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认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事实上“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追求,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载道;二是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文心雕龙·宗经》说六经具有“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叙述特点,说的就是六经的审美价值。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终极人生理想。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这一社会价值被历代作者和读者共同认可。研究中国文学史,描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就不能否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这个根本特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先生提出曹丕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说法,是嘲讽“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其本意在传播中被异化。B.主张“魏晋文学自觉说”的学者认为,在魏晋时期产生了“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其观点在学界影响很广泛。C.中国古代文学从一开始就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不同,它担负着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D.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因为新的文体不断涌现,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但其言志载道的传统并没有发生过动摇。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近代以前没有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中国文人学习及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经史、诸子、辞赋等,其中六经、诸子只是含有文学因素的作品。B.20世纪以来,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对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C.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用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来破坏中国文学的完整性和深刻性,否定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及其价值。D.如果将中国古代经典中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会失去自身特色。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并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且中外适宜的“文学”概念。B.曹丕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与《左传》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希望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人生理想。C.魏晋时期并未产生“文学的自觉”,因为如果对文辞之美的自觉追求是“文学的自觉”的话,那么这种自觉从先秦文学就已开始了。D.中国古代文人都把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中国古代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自觉”时代。参考答案:1.D2.A3.D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将“新的文体不断涌现”表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的原因,属于强加因果。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从原文来看,“六经、诸子只是含有文学因素的作品”并非作者的观点。3.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中国古代文人都”错误,文中是“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我有一个狮子军贾平凹我体弱多病,打不过人,也挨不起打,所以从来不敢在外动粗,口又浑,与人有说辞,一急就前言不搭后语,常常是回到家了,才想起一句完全可以噎住他的话来。我恨死了我的窝囊。我很羡慕韩信年轻时的样子,佩剑行街,但我佩剑已不现实,满街的警察,容易被认作行劫嫌疑。只有在屋里看电视里的拳击比赛。我的一个朋友在他青春蓬勃的时候,写了一首诗:“我提着枪,跑遍了这座城市,挨家挨户寻找我的新娘。”他这种勇气我没有。人心里都住着一个魔鬼,别人的魔鬼,要么被女人征服,要么就光天化日地出去伤害,我的魔鬼是汉罐上的颜色,出土就气化了。一日在屋间画虎,画了很多虎,希望虎气上身,陕北就来了一位拜访我的老乡,他说,与其画虎不如弄个石狮子,他还说,陕北人都用石狮子守护的,陕北人就强悍。过了不久,他果然给我带来了一个石狮子。但他给我带的是一种炕狮,茶壶那般大,青石的,据说雕凿于宋代。这位老乡给我介绍了这种炕狮的功能,一个孩子要有一个炕狮,一个炕狮就是一个孩子的魂,四岁之前这炕狮是不离孩子的,一条红绳儿一头拴住炕狮,一头系在孩子身上,孩子在炕上翻滚,有炕狮拖着,掉不下炕去,长大了邪鬼不侵,刀枪不入,能踢能咬,敢作敢为。这个炕狮我没有放在床上,而是置于案头,日日用手摩索。我不知道这个炕狮曾经守护过谁,现在它跟着我了,我叫它:来劲。来劲的身子一半是脑袋,脑袋的一半是眼睛,威风又调皮。古董市场上有一批小贩,常年走动于书画家的家里以古董换字画,这些人也到我家来,他们太精明,我不愿意和他们纠缠。他们还是来,我说:你要不走,我让来劲咬你!他们竟说:你喜欢石狮子呀?我们给你送些来!十天后果真抬来了一麻袋的石狮子。送来的石狮子当然还是炕狮,造型各异,我倒暗暗高兴,萌动了我得有个狮群,便给他们许多字画,便让他们继续去陕北乡下收集。我只说收集炕狮是很艰难的事情,不料十天半月他们就抬来一麻袋,十天半月又抬来一麻袋,而且我这么一收,许多书画家也收集,不光陕北的炕狮被收集,关中的小石狮也被收集,石狮收集竟热了一阵风,价钱也一涨再涨,断堆儿平均是一个四五百元,单个儿品相好的两千三千不让价。我差不多有了一千个石狮子。已经不是群,可以称作军。它们在陕北、关中的乡下是散兵游勇,我收编它们,按大小形状组队,一部分在大门过道,一部分在后门阳台,每个小房门前列成方阵,剩余的整整齐齐护卫着我的书桌前后左右。世上的木头石头或者泥土铜铁,一旦成器,都是有了灵魂。这些狮子在我家里,它们是不安分的,我能想象我不在家的时候,它们打斗嬉闹,会把墙上的那块钟撞掉,嫌钟在算计我。我要回来了,在门外咳嗽一下,屋里就全然安静了,我一进去,它们各就各位低眉垂手,阳台上有了窃窃私语,我说:谁在喧哗?顿时寂然。我说:“嗨!”四下立即应声如雷。我成了强人,我有了威风,我是秦始皇。秦始皇骑虎游八极,我指挥我的狮军征杀去,北伐去,兵来将挡,遇土水淹,所向披靡,一吐恶气。往日诽谤我、羞辱我的人把他绑来吧,但我不杀他,让来劲去摸他的脸蛋,我知道他是投机主义者,他会痛哭流涕,会骂自己是猪屎。从此,我再不吟诵忧伤的诗句:“每一粒沙子都是一颗渴死的水。”再不生病了拿自己的泪水喝药。我要想谁了,桌上就出现一支玫瑰。楼再高不妨碍云向西飞,端一盘水就可收月。书是我的古先生,花是我的女侍者。到了这年的冬天,我哪儿都敢去了,也敢对一些人一些事说不,我周围的人说:你说话这么口重?我说:手痒得很,还想打人哩!他们不明白我这是怎么啦。他们当然不知道我有了狮军,有了狮军,我虽手无缚鸡之力,却有了翻江倒海之想。这么张狂了一个冬季,但是到了年终,我安然了。安然是因为我遇见大狮。我的一个朋友,他从关中收购了一个石狮,有半人多高,四百余斤。大的石狮我是见得多了,都太大,不宜居住楼房的我收藏,而且凡大的石狮都是专业工匠所凿,千篇一律的威严和细微,它不符合我的审美。我朋友的这个狮子绝对是民间味,狮子的头极大,可能是不会雕凿狮子的面部,竟然成了人的模样,正好有了埃及金字塔前的蹲狮的味道。我一去朋友家,一眼看到了它,我就知道我的那些狮子是乌合之众了。我开始艰难地和朋友谈判,最终于重金购回。当六人抬着大狮置于家中,大狮和狮群是那样的协调,使你不得不想到狮群在一直等待着大狮,大狮一直在寻找着狮群。我举办了隆重的拜将仪式,拜大狮为狮军大将军。有了大将军统领狮军,说不来的一种感觉,我竟然内心踏实,没了躁气,是很少给人夸耀我家里的狮子了。我似乎又恢复了我以前的生活,穿臃臃肿肿的衣服,低头走路。每日从家里提了饭盒到工作室,晚上回去。来人了就陪人说话,人走了就读书写作。不搅和是非,不起风波。我依然体弱多病,讷言笨舌,别人倒说“大人小心”,我依然伏低伏小,别人倒说“圣贤庸行”。出了门碰着我那个邻居的孩子,他曾经抱他家的狗把屎拉在我家门口,我叫住他,他跑不及,站住了,他以为我要骂他揍他,惊恐地盯着我,我拍了拍他的头,说:你这小子,你该理理发了。他竟哭了。(选自2017年《小说月刊》12期,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汉罐上的颜色,出土就气化了”来比喻“我”内心对爱情的冲动遇到现实就湮灭了,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我”缺少勇气。B.古董市场上的小贩十天半月就能抬来一麻袋石狮,使石狮价钱一涨再涨,刻画了古董小贩的贪婪,与“我”形成明的对比。C.本文借助大胆的想象,在历史遨游与生活虚设中,对自我心理成长进行强烈暗示,同时又对生活进行细致诙谐的勾画,形成了鲜明的创作特色。D.在厚重的历史背影下,一石一狮、一字一画、嬉笑怒骂,都成为作者创作的灵感来源,本文体现了贾平凹对陕西本土文化传承有着高度的自觉意识。5.“我”给第一个炕狮起名叫“来劲”的缘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6.贾平凹说:写作要我手写我心。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我”发生了哪些变化?作者借此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参考答案:4.B

5.①依据狮身的特点:狮身脑袋眼睛大,威风又调皮。②寄寓“我”的希望:我体弱多病,讷言笨舌,寓意自己将变得有劲。③依据陕北炕狮的功能:能让孩子长大了邪鬼不侵,刀枪不入,能踢能咬,敢作敢为。

6.变化:①没有炕狮前,我体弱多病,讷言笨舌,打不过人,也吵不过别人,恨自己窝囊,没有勇气。②有了狮军后,我成了强人,我有了威风,我开始张狂。③遇见大狮后,我安然了,内心踏实,没了躁气。道理:人的强大主要体现在内心的强大,而内心的强大是可以通过文化熏陶、实践锻炼、心理暗示等途径不断成长的。【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刻画了古董小贩的贪婪,与“我”形成明的对比”错。【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从题干可知,本题是要概括“我”给第一个炕狮起名叫“来劲”的缘由,答题区间在第二段,从对炕狮外貌的描写和炕狮的寓意来回答。文中说“一条红绳儿一头拴住炕狮,一头系在孩子身上,孩子在炕上翻滚,有炕狮拖着,掉不下炕去,长大了邪鬼不侵,刀枪不入,能踢能咬,敢作敢为”“我不知道这个炕狮曾经守护过谁,现在它跟着我了,我叫它:来劲。来劲的身子一半是脑袋,脑袋的一半是眼睛,威风又调皮”。还可从我的寄寓角度来回答,寄寓“我”的希望:我体弱多病,讷言笨舌,寓意自己将变得有劲。【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我”发生了哪些变化?作者借此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第一问可以从文章的行文的思路入手。本文以“炕狮”为线索,按照:没有炕狮前——有了狮军——-遇见大狮后的顺序记录了我的心理成长过程,然后在文中找到对应的段落,找到对“我”心理变化的具体描写进行概括即可。如(1)“我体弱多病,打不过人,也挨不起打,所以从来不敢在外动粗,口又浑,与人有说辞,一急就前言不搭后语,常常是回到家了,才想起一句完全可以噎住他的话来。”(2)我说:“嗨!”四下立即应声如雷。我成了强人,我有了威风,我是秦始皇。到了这年的冬天,我哪儿都敢去了,也敢对一些人一些事说不,我周围的人说:你说话这么口重?我说:手痒得很,还想打人哩!他们不明白我这是怎么啦。他们当然不知道我有了狮军,有了狮军,我虽手无缚鸡之力,却有了翻江倒海之想。这么张狂了一个冬季。(3)我安然了。安然是因为我遇见大狮。有了大将军统领狮军,说不来的一种感觉,我竟然内心踏实,没了躁气,是很少给人夸耀我家里的狮子了。我似乎又恢复了我以前的生活,穿臃臃肿肿的衣服,低头走路。第二问是对文章主题的考查,本文借助大胆的想象,在历史遨游与生活虚设中,对自我心理成长进行强烈暗示,表现了人的强大主要体现在内心的强大,而内心的强大是可以通过文化熏陶、实践锻炼、心理暗示等途径不断成长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23.(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1分)

(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3分)参考答案:(1)(1分)升(登)堂入室(2)(3分)①共同特点:每则文字中孔子对子路的评价有抑有扬。②教育特色:针对性。(答“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亦可)③评析:略。每点一分。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宝绘堂记(宋)苏轼①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②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复壁,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③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④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7.下列句子中标示出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去而不复念也

去:消失。B.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病:祸害。C.常与寒士角

角:商量。D.以蓄其所有

蓄:收藏。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3分)

A.皆以儿戏害其国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B.轻死生而重于画

不患贫而患不安C.譬之烟云之过眼

不知东方之既白D.然为人取去

既自以心为形役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一开篇就提出君子不能把心思过度地沉溺于对外物的喜好之中,并给合了圣贤教言与刘备、嵇康、阮孚等反面例子加以论述。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D.全文构思极具特色。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2)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参考答案:7、C(角:较量。)8、C(A、介词,“因为”;B、连词,表转折关系;C、音节助词/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表被动。)9、A(刘备、嵇康、阮孚等并不是反面事例)10、(1)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啊(句中重点词:“恐”“予”,同时注意“不吾予”这一宾语前置句的翻译)(2)在私宅的东边修建了宝绘堂,用来储蓄全部的书画。(重点词:私第、所有;同时注意介词结构后置的翻译)【参考译文】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事物中。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很快乐,即使事物特异也不会成为祸害。如果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特异的事物也不会感到快乐。老子说:“缤纷的色彩使人目盲;动听的音乐使人耳聋;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但是圣人并没有因此而废除这四样东西,也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刘备有雄才大略,却性喜织毛物。嵇康恬静寡欲却喜爱打铁。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制鞋子。这难道有什么音乐美色和香气吗?但他们终身喜欢而不厌弃。事物之中最可喜而且足以取悦于人而不足以移动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然而到了那把心意留滞在书画上而放不下的程度,它的祸害就说不完了。钟繇发展到因此吐血盗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发展到因此互相猜忌;桓玄发展到打仗时还把书画装在船上带在身边,王涯发展到把书画藏在夹墙内,都是由于小孩子玩的把戏害了他们的国家,害了他们的身体。这就是把心意留滞在事物中带来的祸害。原来我在年少的时候,也曾经喜好这两样东西。家里所有的都担心失去,别人所有的又担心不给我。不久就自我嘲笑说:我看轻富贵而看重书画,看轻生死而看重书画,岂不也是厚薄轻重颠倒错误,丧失自己的本心吗?从这以后就不再那样喜好了。看见喜欢的书画虽然也想再收藏它,然而被人取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就像烟云从眼前闪过,百鸟的鸣叫从耳边掠过,岂不愉快的接受,但是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记挂。于是书画二物就常常带给我快乐而不会成为祸害。驸马都尉王君虽然是皇亲国戚,但他牢记并遵循礼义,学习《诗》、《书》,经常与贫寒的读书人比赛,平日里也排斥精美的食品,弃绝远离歌舞和女色,却专心在书画方面,又建了宝绘堂在私宅的东边,用来储蓄全部的书画,并要求我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我担心他弄不好会像我年少时的爱好,所以写这篇文章告诫他,也许可以使他真正得到快乐而远离祸害。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寇隽字祖俊,上谷昌平人也。祖赞,魏南雍州刺史。父臻,安远将军、郢州刺史。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闺门雍睦,白首同居。父亡虽久,而犹于平生所处堂宇,备设帷帐几杖,以时节列拜,垂涕陈荐,若宗庙焉。吉凶之事,必先启告,远行往返,亦如之。性又廉恕,不以财利为心。家人曾卖物与人,而剩得绢五匹。隽于后知之,乃曰:“恶木之阴,不可暂息;盗泉①之水,无容误饮。得财失行,吾所不取。”遂访主还之。其雅志如此。以选②为魏孝文帝挽郎,除奉朝请。大乘贼起,燕赵扰乱,隽参护军事东讨,以功授员外散骑侍郎,迁尚书左民郎中。以母忧不拜。正光三年,拜轻车将军,迁扬烈将军、司空府功曹参军,转主簿。时灵太后临朝,减食禄官十分之一,造永宁佛寺,令隽典之。资费巨万,主吏不能欺隐。寺成,又极壮丽。灵太后嘉之,除左军将军。永安初,华州民史底与司徒杨椿讼田。长史以下,以椿势贵,皆言椿直,欲以田给椿。隽曰史底穷民杨公横夺其地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遂以地还史底。孝庄帝后知之,嘉隽守正不挠,即拜司马,赐帛百匹。其附椿者,咸谴责焉。二年,出为左将军、梁州刺史。民俗荒犷,多为盗贼。隽乃令郡县立庠序,劝其耕桑,敦以礼让,数年之中,风俗顿革。梁遣其将曹琰之镇魏兴,继日版筑。琰之屡扰疆场,边人患之。隽遣长史杜休道率兵攻克其城,并擒琰之。琰之即梁大将军景宗之季弟也。于是梁人惮焉。属魏室多故,州又僻远,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顿魏兴,志图攻取。隽抚励将士,人思效命。梁人知其得众心也,弗之敢逼。隽在州清苦,不治产业。秩满,其子等并徒步而还。吏人送隽,留连于道,久之乃得出界。(节选自《周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九)【注】①盗泉:在山东泗水县。县内有87处泉水,只有盗泉不流,其余皆汇入泗河。《尸子》:“(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②选:量才授官。1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性又廉恕

廉:清廉B.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行:品行C.嘉隽守正不挠

挠:搅动D.于是梁人惮焉

惮:害怕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隽于后知之,乃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盗泉之水,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C.遂以地还史底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D.其子等并徒步而还

其皆出于此乎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隽行孝,他的父亲去世时间很久了,他还是要按时节依次祭拜,陈献祭品,如同祭祀宗庙一样,有事情还要经常禀报。B.寇隽不重财利,家人曾经从已卖物品中留下五匹绢,寇隽知道后,想方设法寻找到买主,归还给他,这就是他平时的意愿。C.寇隽担任主簿时,灵太后花费巨资,通过削减官吏俸禄来建造永宁佛寺,寇隽管理此事不敢欺瞒,寺庙建成后,受到太后嘉奖。D.寇隽担任左将军、梁州刺史时,当地的风俗野蛮,很多人成为盗贼,寇隽就下令建学校,勉励农业,几年后风俗得到改观。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隽曰史底穷民杨公横夺其地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20.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隽乃令郡县立庠序,劝其耕桑,敦以礼让,数年之中,风俗顿革。(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梁人知其得众心也,弗之敢逼。(3分)译文:

参考答案:16.C(挠:屈服)17.C(把,拿)18.C(应该是建造费用虽然极多,由于寇隽掌管得严,下面主事的官吏无法欺瞒)19.隽曰/史底穷民/杨公横夺其地/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20.(1)寇隽就下令郡县建立学校,勉励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用礼节督促(教育)他们,数年之中,风俗顿时为之一变。("庠序"、"劝"、状语后置各1分,大意1分。)(2)梁人得知他受到(得到)众人的衷心拥戴,不敢靠近梁州。(“得”、“弗之敢逼”宾语前置句各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寇隽字祖俊,是上谷昌平人。祖父寇赞,曾做魏南雍州刺史。父亲寇臻,担任过安远将军、郢州刺史。寇隽性情宽厚文雅,从小有见识和度量,喜欢学习,记忆力好。兄长寇祖训、寇祖礼和寇隽,都有志向,有德行。寇隽一家友好和睦,和祖辈人住在一起。虽然他的父亲去世已经很长时间了,但还是在父亲平生所居住的房屋内,齐备地陈设帷帐、倚几和手杖,按时节依次祭拜,流着泪陈献祭品,如同祭祀宗庙。好事坏事,一定要先对着灵位稟报,离家远行往返,也都要像这样。性情又清廉仁爱,不将财利放在心上。家人曾经从已卖物品中留下五匹绢。寇隽在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就说道:“不好的树木下的阴凉,暂时休息也不行;盗泉的水,不可错喝。获得钱财却丧失德行,我是不愿这样做的。”于是寻找到买主,将绢归还给他。他平时的美好志向就是如此。因为朝廷量才选用人才寇隽成为魏孝文帝挽郎,任命为奉朝请。大乘贼反叛,燕赵动乱不安,寇隽参与监督军事东讨,因为立了功授予员外散骑侍郎,升任尚书左民郎中。因为母亲去世没有赴任。正光三年,授予轻车将军,调任扬烈将军、司空府功曹参军,很快升任主簿。当时灵太后摄政,减去官吏俸禄的十分之一,建造永宁佛寺,命令寇隽掌管此事。建造费用极多,下级主事的官吏无法欺瞒。寺庙建成后,十分壮丽。灵太后表彰了寇隽,任命他为左军将军。永安初年,华州百姓史底与司徒杨椿打田产官司。长史以下的官员,因为杨椿是权贵,全都说杨椿有理,要将田地给杨椿。寇隽说:“史底是贫困不堪的百姓,杨公还要强行夺他的土地。如果要损不足以给有余,让我也随声附和,我不敢听命。”于是将土地还给史底。孝庄帝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嘉奖寇隽坚守正道不屈服,马上委任他为司马,赐给他一百匹帛。那些投靠杨椿替他说话的,都受到了谴责。永安二年,出京城担任左将军、梁州刺史。当地风俗野蛮,很多人成为盗贼。寇隽就下令郡县建立学校,勉励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用礼节督促他们,数年之中,风俗顿时为之一变。梁朝派遣他的将领曹琰之镇守魏兴,日夜抢建魏兴城墙。曹琰之经常侵扰边境,边境的人都很担心。寇隽派遣长史杜休道率军队攻克魏兴,活捉了曹琰之。曹琰之是梁大将军景宗的最小的弟弟。从此梁朝人害怕了。适逢魏朝发生了很多事,梁州又很偏远,梁朝人知道梁州没有外援,于是派遣大军驻扎在魏兴,目的是攻取梁州。寇隽安抚激励将士,大家人人都愿舍命效力。梁人得知他受到众人的衷心拥戴,不敢靠近梁州。寇隽任州刺史简朴清苦,不置办家业。任职期满,他儿子等人都步行回去。州吏百姓给寇隽送行,一路留恋不舍,经过多时才走出州境。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面一则广告存在着多处语病。请找出三处并修改在后面的横线上。(3分)白色是所有颜色中最完美无瑕的,是所有颜色中最美丽的无价之宝,同时兼具了有色与无色的优点。没有任何一种颜色比白色更令人陶醉,更能够吸引优雅女性的目光——尤其当耀眼的白色被塑造成时尚的元素加入到您正看到的这些女性饰物的设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搭配不当。“白色”与“无价之宝”无法搭配,应把“最美丽的无价之宝”改为“最美丽的色彩”。(2)成分重复。“兼具”就是同时具备之意,去掉“同时”;或者将“兼具”改成“具有”。(3)成分残缺。“当”应该与“……的时候”搭配,在“设计中”后面添加“的时候”。(4)搭配不当。“塑造成元素”错误,应把“塑造成”改为“当成”。(任选三处,每修改正确一处,得1分)8.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热门有走热门的道理,①无数前人的经验都告诉我们那样走好。②走的人太多,扎了堆,优势就变成了劣势,新的优势就可能③在冷门处。升学能上“一本”④好,走冷门上职业学校成材、成功的人大有人在。当然不是凡冷门都好。⑤还是想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更要善于从冷门中发现机遇,⑥关键的还是要肯干,要付出努力。

①②③④⑤⑥A因为只要/虽然因为更B因此如果反而/不仅而且C所以但是却即使首要/D/可是反而固然首先最A.A B.B C.C D.D参考答案:D【考点】关联词语.【分析】本题考查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要分析句子间关系和关联词语的搭配.宜用排除法.【解答】①处前后关系非常明了,不需要用词.②处用“可是”,③处用“反而”表转折,以表明“走热门”也会有不足.④处用“固然”表示承认“上一本好”,也不否认“走冷门上职业学校成材、成功的也大有人在”这一事实.而“虽然”“即使”不具有这一表达作用.⑤处的“首先”、⑥处的“最”,最适合与二者中间的“更”相搭配,表示成功所需的三个条件一个比一个重要;故选:D.9.下面是一编辑回复作者的信,里面有五处表达(含格式)不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尊敬的×××先生:您好!捎来《美玉生烟》已收悉,再三过目,深感敬佩。您深厚的古诗词功底,独具慧眼的解读,对我的诗歌创作有莫大帮助,我自愧不如。这里按你的要求,我冒昧对几处作了斧正。随信寄回,谨供参考。顺致冬安XX君

2019年4月12日参考答案:①“捎来”改为“寄来”。②“过目”改为“拜读”。③“你”改为您。④“斧正”改为“改正”。⑤祝语“冬安”改为“撰安”或“春安”。⑥落款“君”删除。⑧日期移到署名的下一行。【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