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 第一单元 单元拔高_第1页
必修1 第一单元 单元拔高_第2页
必修1 第一单元 单元拔高_第3页
必修1 第一单元 单元拔高_第4页
必修1 第一单元 单元拔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单元拔高两大热考命题主线十大全新押题视角单元针对练(一)两大热考命题主线►知识主线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过程一主线一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5.加强:在中央,北宋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在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真题优练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摘自2014年江苏高考)(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材料二(摘自2012年新课标全国高考)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材料三(摘自2012年新课标全国高考)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原题)答案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答案(2)材料二中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反映了清代政治形态的哪一现象?(新思路)答案“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的这种依样画葫芦反映清代内阁官员拘泥规制,说明政治体制僵化。(3)材料三中梁启超对“古代专制政治发展”的论述,对“专制权”的积极作用和发展趋势有何看法?(新思路)答案“专制权”的发展有利于防止国家分裂,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答案►总结提升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1)调整中央机构。秦朝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由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阁;清朝时设立南书房,后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及其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废中书省设立三司。(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置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事务。(4)注重官吏的选拔。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垄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5)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人民。►知识主线1.古代中国:西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世卿世禄制;汉代按才能和德行实行察举制;唐朝按考试成绩实行科举制。逐渐打破血缘关系的束缚,按才能德行和考试成绩任用官员,体现了公平和社会进步。2.近代中国:清末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1905年废除科举;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等,一方面体现了制度本身的文明和进步;另一方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中西方官吏遴选与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与区别一主线二3.古代雅典:早期的寡头政治;梭伦的财产等级制度,打破血缘关系,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克利斯提尼的地域选举制;伯利克里的权利开放,同时雅典民主政治也存在一定的缺陷。4.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吸收了古代中国官吏制度(科举制)的精华。►真题优练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摘自2015年江苏高考)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材料二(摘自2014年福建高考)(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三(摘自2014年福建高考)(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原题)答案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据材料二,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原题)答案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案(3)试以科举制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西国莫不慕之”?(新思路)答案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社会稳定等。(4)你认为研究古代选官制度时须注意哪些原则?(新思路)答案原则:尊重和敬畏历史;对古代选官制度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答案►总结提升全面客观地评价科举制的影响项目史实阐释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世袭的传统模式,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积极影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其选才的方法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并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有消极影响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抵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制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返回十大全新押题视角考向1学术前沿·古代政治“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B.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D.“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12345678910解析答案解析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的一项制度,由此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这体现了西周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故A项正确;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权,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西周时期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相结合,故C项错误;“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是启建立夏朝政权时期,不是西周,故D项错误。答案A23456789101考向2主流价值观·爱国、孝亲、敬长、育后由嘉州传统文化促进会、嫘祖文化促进会主办的首届中华嫘祖母亲祭祀典礼(下图)于2014年4月26日上午在乌尤寺前山门举行。该典礼所倡导的传统文化理念明显受到了(

)中华母亲人文始祖

爱国、孝亲、敬长、育后A.礼乐制度的影响

B.宗法制度的影响C.科举制度的影响

D.分封制度的影响2345678910解析答案1解析典礼提倡的文化理念集中体现在第二幅图的“爱国、孝亲、敬长、育后”八个字上。典礼表面上受礼乐制度影响,但题目问的是理念,故A项错误;斟酌八个字的内涵——热爱祖国、孝顺亲人、尊敬长辈、养育后代,与家庭中对老人的赡养、对子孙的养育有关,强调血缘纽带,主要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正确;传说嫘祖是黄帝的妻子,女性在封建社会无法参加科举考试,故C项错误;分封制指周天子封邦建国,以拱卫王室,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23456789101考向3易错易混·古代政治制度的区别“其一为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大贵族可以把土地封与小贵族,但不得买卖,百姓黎民更不得私有。其二是居统治阶层的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不能进入统治阶层。”材料描绘的是(

)A.王位世袭制

B.封邦建国制C.郡县制

D.礼乐制度2345678910解析答案1解析王位世袭制是针对国王的王位继承,与贵族世袭无关,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周王将土地、人口分封给诸侯,属贵族世袭,符合材料内容,故B项正确;郡县制长官由皇帝任免,不是世袭,故C项错误;材料与礼乐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

B23456789101考向4主流意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右图《仪制令》是北宋政府制定的“交通规则”。今天看来,最不可取的规定是哪一项(

)A.贱避贵

B.少避长C.轻避重

D.去避来2345678910解析答案1解析《仪制令》在宋代专指勒字刻碑立于道路旁的交通法规。“贱避贵”是指一切行人车马皆避官轿驿骑、邮车,奴仆及苦力人等给官吏、贵人、主人让路,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秩序,今天看来,最不可取,故A项正确;“少避长”是指年轻人让路于年长者,今天看来,仍是可取的,故B项错误;“轻避重”是指轻身轻骑让路于负重者,今天看来,仍是可取的,故C项错误;“去避来”是指下坡人让路于上坡人,行人让其同向行的车马,今天看来,仍是可取的,故D项错误。答案A23456789101考向5历史评价·科举制的作用《唐摭言》记载:“贞观初,放榜日,上(按:指唐太宗)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彀,即弓弩射程所及的范围,后世比喻为圈套、陷阱。结合所学知识,对这段史料的正确解读应是(

)A.科举制度作为选官制度是对人才的残酷扼杀B.科举制度自始至终是统治者设计的政治陷阱C.科举制度较为合理地选拔出国家所需的人才D.科举制度造成了天下英雄豪杰的市侩与愚昧2345678910解析答案1解析唐代科举制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明清八股取士才是对人才的扼杀,故A项错误;科举制不是政治陷阱,故B项错误;科举制使寒门子弟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为国家输送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市侩与愚昧”,故D项错误。答案C23456789101考向6历史趋势·平等与理性是人类永恒的追求18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

D.重视教育2345678910解析答案1解析依据材料“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可知启蒙思想家追求的是平等、理性,而科举制体现了平等的原则,故A项正确;启蒙思想家推崇理性、平等,而以文治国不能体现启蒙思想家的追求,故B项错误;分科考试不符合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追求,故C项错误;重视教育,不符合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追求,故D项错误。答案A23456789101考向7社会热点·古代政治中的监察机制“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由此可见此人主张(

)A.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B.要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C.把监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D.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2345678910解析答案1解析材料并未体现以制定法规来建立监察体系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监察吏治腐败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犯罪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监察机关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故D项正确。答案D23456789101考向8史学方法·史学“三要素”:“史实”“史论”“史识”“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

行政效率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2345678910解析答案1解析依据材料的定义,A项是历史事实,即史实,故A项错误;B项也是历史事实,即史实,故B项错误;C项是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对君主专制影响的评论,属于“史论”,故C项错误;D项是对唐朝及之后大量史实的分析,然后得出的三省六部制对后世影响的科学结论,属于“史识”,故D项正确。答案D23456789101考向9中外比较·东西方社会形态的转变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有学者认为这是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A.政权发生更替 B.社会形态转变C.国力对比变化 D.文化途径迥异2345678910解析答案1解析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体现出了政权的更替,但A项反映的过于表面,体现不出“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的变化实质,故A项错误;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英国向民主政体过渡,而中国明代被清代取代,依然是封建王朝,东西方的主要差异在社会形态的转变,故B项正确;清朝建立后也出现过康乾盛世的鼎盛时期,故从国力对比不能得出“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的变化,故C项错误;中国和英国文化途径迥异,但从文化方面得不出“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这一认识,故D项错误。答案B23456789101考向10文明史观·人才兴则国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在论述西周政治制度时说:“各种各样的官吏,大都是世袭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

——《资治通鉴》

23456789101材料二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所短,取其所长。贞观二年,太宗……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

以天下之广,岂可独断一人之虑?朕方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委任责成,各尽其用,庶几于理也。——唐太宗

23456789101材料三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配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摘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23456789101材料四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23456789101(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汉选拔人才的制度,它比西周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董仲舒的建议可知此项制度为察举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可知其进步作用即否定了世袭和注重贤能。

答案制度:察举制。进步:否定世袭(特权),注重品德和才能。(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哪些人才思想?

解析由材料二的三则材料分别得出其善用人才、发现人才和重用人才。

答案思想:重用人才;发现人才;善于用人。2345678910解析答案1(3)根据材料三,分析西方国家改革文官任用方式的原因。解析由材料三的两个省略号将材料分为三层,分别阐述了进行变革的三个原因。

答案原因:传统方式的文官选用导致了政府的腐败和无能;科举制所体现的公平性适应了启蒙思想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文官任用方式上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需要。2345678910解析答案1(4)根据材料四,概括20世纪初中国人才类型的变化,指出这些变化对中国人才选拔机制有何影响?解析第一小问由材料中的连词“同时”将材料分为两个层次,在后一层中又由分号分为两个层次,概括各层次的内容即得出变化;第二小问由材料四最后一句话可以得出影响为废除科举制。答案变化:科技人才、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新式行政人员。影响:科举制被废除。返回2345678910解析答案1单元针对练(一)1.《礼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C.郡县制

D.禅让制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答案解析宗法制主要是解决财产、权力、土地等如何分配的问题,不能反映题干信息,故A项错误;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称作分封制,材料中“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符合分封制,故B项正确;郡县制打破了血缘关系,废除了世卿世禄制,与题干所给材料“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不符,故C项错误;禅让制是指古代帝王让位给不同姓的人,如伊祁姓的尧让位给姚姓的舜,舜让位给姒姓的禹,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故D项错误。答案B2345678910111213141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A.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B.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C.所谓“天”就是天理D.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234567891011121314解析答案1解析材料“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所提及的制度是指宗法制,故A项错误;宗法制带有血缘色彩,不是神秘色彩,故B项错误;“天”是指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不是指天理,故C项错误;“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大意是说这件事情是由天定的,于是都很服气,不易产生纷争;如果说是由人定的,就会起纷争,这说明西周宗法制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故D项正确。答案D234567891011121314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春秋时鲁晋两国就不可通婚,秦晋两国却世为婚姻。“喜结秦晋之好”目的是通过婚姻关系建立起贵族间的宗法伦理关系。从政治角度看,他们这样做(

)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D.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234567891011121314解析答案1解析周天子是天下共主,没有制度“监督周王的权力”,故A项错误;宗法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故B项正确;婚姻关系不仅仅是嫡长子才有,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故D项错误。答案B23456789101112131414.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

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D.国家强盛,疆域广阔解析秦始皇时实行暴政,故不能说“民生改善”,故A项错误;秦始皇时实行“焚书坑儒”,故B项错误;中国历史上封建时代的第一个盛世出现在汉代,故D项错误;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正确。C234567891011121314解析答案15.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

)A.由神权政治转向君权政治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由城邦国家转向领土国家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234567891011121314解析答案1解析“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分封制下世袭的贵族垄断政权,体现了贵族政治的特点,秦朝以后“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无世禄之臣”,郡县制下皇帝任命的官员不世袭、无领地,完全听命于皇帝,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特点,故D项正确。答案D23456789101112131416.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秦代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D.明代初年,明太祖废宰相,皇权、相权矛盾终结,君主专制进一步

强化234567891011121314解析答案1解析秦宰相作为百官之首,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唐采用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是宰相,分割相权,加强君权,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采用二府三司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解决了相权对君权的威胁,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23456789101112131417.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解析A项没有体现出“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掌握决策、审议,都是决策机构,决策程序由一个机构转变为两个机构,体现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故B项正确;C项是科举制的影响,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分权制衡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B234567891011121314解析答案18.《宋史·职官志》说:“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对以上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削弱地方财权,强化中央财权B.调整中央官制,强化财政管理C.皇帝直管财政,以防封建割据D.分割宰相权力,加强封建皇权234567891011121314解析答案1解析三司之职体现了削弱地方财权,强化中央财权,但关键是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故A项错误;调整中央官制,强化财政管理,只是表面现象,并不准确,故B项错误;皇帝并不直接管理财政,故C项错误;三司之职准确的说法为分割宰相权力,加强封建皇权,故D项正确。答案D23456789101112131419.据记载,武则天时期,御史中丞宋璟频论朝政得失,武则天三次欲派其出使,以求耳根清净,但宋璟均以“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恐乖朝廷故事,请不奉制”为由拒绝。这一记载反映了(

)①御史中丞的设置使君权受到了制约②监察官员的设置使政府得以规范执政③御史中丞是唐代御史台的最高官员④监察制度根本上有利于加强君主统治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234567891011121314解析答案1解析材料中“以求耳根清净”表明御史中丞论朝政得失一定程度上使君权受到了制约,故①正确;依据材料中“三次欲派其出使,以求耳根清净”的信息可知武则天不想规范执政,而且因专制政府的本质决定,监察制度的实际效能有限,故②错误;依据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御史中丞是唐代御史台的“最高官员”,故③错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本身是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的,注意“根本上”,故④正确,选择C项。答案C234567891011121314110.《新唐书》记载:“(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选官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①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是封建政权人才选拔制度的进步

②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③依据才学选拔官员,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

④中国人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崇尚“学而优则仕”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34567891011121314解析答案1解析科举制以才学选拔人才,取代九品中正制是封建政权人才选拔制度的进步,故①正确;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特权的垄断,选拔人才不以门第为标准,扩大了封建政权统治的基础,故②正确;科举考试将读书考试和做官结合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而文化知识也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故③正确;由于科举制的推行,中国人形成了对读书的特殊崇拜,形成了长期以来对“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崇尚,故④正确,选择D项。答案D234567891011121314111.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如下表,据此分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规律的主要原因是(

)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

高层政区

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州、县

2345678910111213141A.促进地方自主性

B.提升地方行政效率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提高中央财政收入解析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规律是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A项错误;随着地方行政权力的削弱,地方行政效率也随之降低,故B项错误;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因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C项正确;提高中央财政收入与中央权力的加强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答案C234567891011121314解析答案112.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这一机构是(

)A.汉朝的刺史

B.宋朝的通判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解析汉朝的刺史监督地方官,没有体现“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故A项错误;宋朝的通判也是监督地方官,故B项错误;明朝的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有“票拟”的权力,即事先拟定对政事的处理意见,皇帝同意了再“批红”,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清朝的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就像留声机和写字机器,故D项正确。D234567891011121314解析答案113.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2345678910111213141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2345678910111213141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