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文体写作_第1页
应用文体写作_第2页
应用文体写作_第3页
应用文体写作_第4页
应用文体写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用文体写作教师教育学院教学目标掌握应用文体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格式和写作要求。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不断巩固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第一章概述应用文的历史沿革应用文的性质和特点应用文的格式和写作要求一、应用文的历史沿革

(一)上古应用文:《尚书》“神州古籍,唯此为先”是我国最完整的一部古代应用文总集。鲁迅认为其有六种文体:“曰典、曰谟、曰训、曰诰、曰誓、曰命,是称六体”。(二)古代应用文:有学者以应用文的载体不同把应用文分为结绳—甲骨文—金文—简册文—缣帛文—石刻文—纸质文—电子光碟。更多采用纪元的顺序和朝代的更迭来论述。秦汉时期(上溯春秋战国,下至魏晋南北朝)统一了公文体式,有了严格的上行文、下行文和平行文。上行文—章、表、奏、议、疏;下行文—制书、诏书、戒书、檄文、露布;平行文—移文、移书。重要应用文及公文有:《初并天下议帝号令》(秦·赢政),《谏逐客书》(秦·李斯)《求贤诏》(汉·刘彻),《前出师表》(三国·诸葛亮)等。科技应用文有《齐民要术》(北朝·贾思勰),《金匮药方》(东汉·葛洪)等。唐宋时期:这一时期在继承和沿用前代的基础上,出现了明确为国家行政机关使用的“关、移、刺”等平行文,增加了“册、令、符、御礼”等下行文,出现了“赠序、对联”等一般应用文。唐朝对上行文、下行文要求十分严格,《唐律》规定:应言上而不言上,不应言上而言上,非所管而越言上,应行下而不行下,不应行下而行下者,各杖六十。重要应用文有:《问魏征病手诏》(李世民),《谏太宗十思疏》(魏征),《祭十二郎文》(韩愈),《陋室铭》(刘禹锡),《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等。明清时期(上含元朝,下至民国)这一时期,公文体式不断增多,写作要求也有严格规定。重要的应用文有:《正礼仪风俗诏》(朱元璋),《治安疏》(海瑞),《禁馈送告示》(海瑞),《诛妖诏》(洪秀全)等。(三)现代应用文现代应用文的主要标志:革除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文并使用标点符号。更重要的是,废除繁文缛节,废止官话官腔,删繁就简,讲求实用。

第一阶段(1911—1949)1、1912年初,南京政府颁布了第一个公文程式条例,宣布废除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公文体式,使用新公文文种。明确规定:“公文往来,有如晤对,无论上行、平行、下行,均以真挚明显为要。凡艰涩语句,孤僻典故,及虚伪誉词,应一律免用”。1934年进一步统一公文文种为九种:上行文为“呈”,下行文为“令、训令、指令、布告、状、批”,平行文为“咨、公函”,此外还有一种泛行文“代电”(电报公文)。2、1929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1931年周恩来签署了《文件处理办法》,以适应红色政权文件往来的需要。第二阶段(1949—2000)1、1981年,《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暂行办法》把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分为9类15种:一、命令、令、指令二、决定、决议三、指示四、布告、公告、通告五、通知六、通报七、报告、请示八、批复九、函

2、1987年2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又颁发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行政公文正式定为10类15种:一、命令(令)、指令二、决定、决议三、指示四、布告、公告、通告五、通知六、通报七、报告、请示八、批复九、函十、会议纪要3、1994年1月1日实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把行政公文改为12类13种:一、命令(令)二、议案三、决定四、指示五、公告、通告六、通知七、通报八、报告九、请示十、批复十一、函十二、会议纪要4、国务院于2000年8月24日发布,2001年1月1日实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公文种类为13种:一、命令(令)二、决定三、公告四、通告五、通知六、通报七、议案八、报告九、请示十、批复十一、意见十二、函十三、会议纪要(四)应用文的含义宋代张侃《拙轩集》里最早出现“应用文”一词。早在东汉时就有了“公文”的名称。到三国“公文”已成为统称,公文实际上是应用文的主体。其实,无论应用文名称还是公文名称,都远远落后于它们本身的出现。人们首先是为了公务(决不可能为了个人私务)创造了文字,因此后人在研究“积字成句,积句成文”现象时就把它们叫做公文。含义: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广泛使用的、有专门和直接效用并且有特定体式的成篇文字材料——就是应用文的基本含义。“人们”包括所有的集体组织和个人。“社会活动”概括了一切公私事务的处理。“逐渐形成和广泛使用”表述了应用文的主要特征。“专门和直接效用”、“特定体式”揭示了应用文的重要内涵。“成篇的文字材料”明确了它的外延。二、应用文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一)性质《公文处理办法》指出“行政机关的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施行行政措施,请示和答复问题,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了公文的性质:一是应用性,二是工具性。(二)特点工具性:由性质决定的。广泛性:集体广泛使用和个人广泛使用。专用性:专门的使用价值、特定的作者和读者。政策性:条例、计划等的制订必须符合方针政策。时效性:即时效用。事过境迁就失了意义。规范性:即程式规范,制作、办文、写作、署名等都要求规范。(三)应用文的作用公务文书的作用:法规和准绳的作用,领导和指导的作用,凭证和依据的作用,沟通信息的作用,反映、处理和解决问题的作用,宣传教育的作用。私务文书的作用: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互通情况、传递信息、记载事情、反映问题、处理私务等作用。统说:为统治阶级服务,为社会发展、国家进步服务,为社会各阶层、成员个人服务,为人类文明服务。四、文章的不同分类可以看出:应用文不是一种文章样式,而是一类文章的统称。我国古代对文体的研究较早,文体研究有两个高峰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和明清时期。最早对文体分类的是曹丕,他把文体分为奏议、铭、书论、诗赋四类,其中前三类是应用文体。晋代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李充的《翰林论》、齐梁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都论述了应用文体的源流与特点。明清时期,文体研究进入一个新高峰。有吴讷的《文章辨体》、徐师曾的《文体明辨》、姚鼐的《古文词类纂》等。其中姚鼐的《古文词类纂》把文体分为论辩、杂记、辞赋、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箴铭、颂赞、哀祭等十三类,除前三类有文学性外,其他都属于应用文体。

文学作品非应用文其他文章行政文书私务应用文规章文书通用文书管理文书应用文会议文书旅游文书公务应用文党务文书军事文书司法文书专用文书财经文书外交文书科技文书教学文书日用类文书

文学作品——诗歌、戏剧、散文、小说文章记叙文—新闻、通讯、特写、传记等非文学作品说明文—说明书、知识性教材、科学著作等。议论文—政论、科学论文、评论、科学论著等。应用文—公文、专用文书、日用类文书等。

三、应用文的格式和写作要求

(一)格式:

指应用文的外部组织形式。就公文而言,指其用纸的规格、装订要求及整个文面的结构。应用文的格式有法定格式和惯用格式。法定格式就是《办法》中明文规定的文面结构形式,适用于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公文;惯用格式就是人们在社会公务活动中广泛使用、约定俗成的文面结构形式,适用于除行政公文、党内公文等之外的其他应用文。

行政公文格式简表

文份号:001(一份文件在总印数中的顺序号)秘密等级:机密★5年(绝密10年、机密、秘密)头紧急程度:特急(特急、急件;电报:特急、加急、平急)文件名称:××省人民政府文件(大号宋体)部发文字号:×府【1999】10号(发文机关年顺序号)签发人:×××分———————————————————————文标题:××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活动的通知腰主送机关:各市、县人民政府正文:××××××××××××××××部××××××××××××××××××附件:【附件】1××××××分2××××××印章:成文时间:一九九九年九月一日

文附注:(附带注释:公文使用范围、引文出处、术语)

主题词:(反映公文内容、类属、规范化的名词或词组)尾抄送机关:抄送:××××××印发机关:××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时间:一九九九年九月一日部———————————————————————————

印刷份数:共印××份

分(二)写作要求:1、对写作者的要求:审时度势、业务熟练。2、内容的要求:一文一事一议,简单明了。3、形式的要求:形式固定,对号入座。4、格式的要求:格式固定,符合要求。5、对象的要求:事应真有其事,人应实有其人,物应确有其物,数应准确无误。6、法制的要求:具行政和法律效力。7、时限的要求:时不我待。8、写法的要求:直截了当,朴实无华。9、语言的要求:力求通俗,不滥用简体字,不自造怪字,不滥用标点符号,语言准确鲜明生动。10、行文关系的要求:上行文彬彬有礼、实事求是;平行文语气平和、虚怀若谷;下行文态度平等、关系融洽。思考题一、什么是应用文?什么是现代应用文?二、运用分类法,你还能将应用文分成什么样的类?三、举例说明公文标题的基本式、省略式、附加式、省略附加式、授权式和特别式。第二章行政公文公文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广义的包括通用公文、专用公文、日用类文书。狭义的仅指《办法》中的13种公文。一、命令(令)二、决定三、公告四、通告五、通知六、通报七、议案八、报告九、请示十、批复十一、意见十二、函十三、会议纪要公文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公文必须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也就是在公务活动中形成和使用,因而使公文具有实用性和工具性的特征。2、公文必须由法定的作者制发,因而使公文具有法定性和权威性的特征。3、公文必须按照特定的处理程序制发,按照特定的格式撰写,因而使公文具有程式性和规范性的特征。公文的作用:法规约束作用。知照联系作用。凭证依据作用。宣传教育作用。一、命令(令)含义:是领导和指挥机关向下级机关发布的具有指挥性和强制性的行政公文。特点:法定的权威性和执行的强制性。种类:发布令、行政令、奖惩令、撤消令。结构与写作:其由标题、发文字号、正文、落款四大部分组成。标题:1、基本式:发文机关+关于+事由+文种。2、省略式:发文机关+文种。3、特别式:发文机关+国家最高领导人职务+文种发文字号:1、一般式:发文机关代字+年份+顺序号2、特殊式:仅使用顺序号(流水号)正文:不同命令有不同写法。落款:一般署领导机关名称,也有署领导人姓名的(职务要全称)二、议案含义:议案是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的公文。特点:行文的定向性、内容的法规性和政策性。分类:立法议案、政治议案、任免议案。格式与写作:

由文号+标题+正文+签署+主题词组成。标题:只有基本式一种。正文:原由、事项、结语(“现提请审议”或“提请审议决定”等)签署:由机关领导人签署,但其姓名前必须表明其职务。三、决定含义:决定是行政领导机关对重大事项或重大行动做出安排时使用的公文。特点:制约性和稳定性。分类:知照性决定、指挥性决定。结构与写作:由标题、日期、正文三部分组成。日期:如果是经过会议的决定,通过日期写在标题下方正中;其他则写在正文后。正文:由原由和事项两部分组成,有三种写法。1、略写原由,详写内容。2、详写原由,简写事项。3、不写原由,只写事项。四、公告含义:公告是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法定事项的公文。特点:庄重性、知照性和广泛性。结构与写法:由标题、正文、签署、日期组成。一般无主送机关。标题:基本式、省略式(省略事由)、受权式(发文机关+受权+文种)、文种式。正文:原由+事项,也有不写事由的。五、通告含义:通告是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周知的事项的行政公文。特点:通用性和公开性。结构与写法:其不以文本形式发布,故无文头、无主送机关,由标题、正文、签署、时间组成。标题:基本式、省略式、文种式。正文:原由、事项、结尾。原由说明发布通告的原因、目的、根据等;事项说明告知的事项或规定;结尾多用“特此通告”。六、通知使用范围: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者共同执行的事项的公文;任免或聘用干部。特点:知照性、通用性、多为内部文件,以文本形式发送。分类:发布性通知、指示性通知、批转性通知、任免通知、会议通知。结构与写法:以文本发送,故具有文头、文腰、文尾。主要看文腰的标题和正文。标题:基本式、省略式(省略发文机关)、省略附加式(急度+文种;批转式通知=发文方式+被发公文标题+文种;转发式通知=发文机关+发文方式+被发公文标题;印发式通知=关于+发文方式+被发公文标题+文种)、文种式。正文:发布性通知正文只有一句话:“现将某法规发给你们,希认真贯彻执行。”指示性通知正文由两部分组成,发布原由、具体内容。批转性通知正文有的用一句话点明批转什么文件给下级机关,并要求“认真贯彻执行”或“参照执行”。也有较长的,有对文件的评价和执行要求,提出指示性意见。会议通知正文交代会议名称、内容、时间、地点。任免通知交代任免人员姓名、职务、任免时间、任免依据等。七、通报含义:通报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的行政公文。特点:宣传教育性和针对性。分类:表彰性通报、批评性通报、情况通报。结构与写法: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签署构成。标题:基本式、省略式(省略发文机关)。正文:三种类型,写法各异。写作要求:1、材料要典型,注意针对性。2、叙述要准确,评断要中肯。八、报告含义: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答复上级机关询问的行政公文。特点:内容的实践性、表述的概括性。分类:以发文目的为标准,可分为工作报告、情况报告、建议报告、答复和报送报告。结构与写法: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签署组成。标题:基本式、省略式(省略发文机关)。正文:由导语(发文的原因、目的,即报告的依据)、事项(报告的中心和主体,大多分条列项行文)、结尾(一般带有要求性词语)组成。九、请示含义:请示是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和批准的行政公文。特点:求复性、超前性、单一性。分类:按请求批准的内容可分为请求批准的请示、请求帮助的请示、请求解答的请示。结构与写作:属正式的上行文,用文本发送。其文腰由标题、主送机关、正文、签署组成。标题:基本式、省略式。正文:由原由、事项、结尾组成。十、批复含义:批复是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求事项的行政公文。特点:被动性(与请示相对,没有请示就没有批复)、针对性(请示请什么,批复就答什么,不能离开或超出请示的范围)、约束性(经过上级深思熟虑根据方针政策、有关法律等批复的,具有行政约束力)。结构与写作: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发文单位及时间。标题:基本式、省略式、附加式(发文机关+关于+事由+行文对象+文种;关于+同意+事由+文种。事由多是请示的标题)正文:由引语、内容、结语组成。引语:制发批复的原由或根据,表明是应请示下达的。内容:一般由“现批复如下”引起。有两种写法:一是有具体意见的批复,先表明态度,再阐释理由;二是简明的批复,仅表明态度,不做具体指示。结语:“此复”或“特此批复”十一、函函是一种适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的平行文,其制作权属没有级别限制。含义:函是相隶属或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或答复问题,和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的行政公文。特点:制作权不受限制、篇幅短小。种类:商洽函、问答函、请批函(与请示相比,行文对象是没有隶属关系的业务主管部门,请批的也只是业务方面的事项。请示的行文对象是直接上级领导,请批事项不只是业务事项。)结构与写作: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发文日期组成。标题:基本式、省略式、附加式。正文:发文原因、事项、结语。十二、会议纪要1987年以前,被界定为机关事物性文书,常以行政公文的附件出现。1987年以后,才被正式列入行政公文。含义:是记载和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的行政公文。它是会议主持单位,根据会议记录、会议文件及其他会议资料,分析、整理而成的文件。对上级起汇报情况的作用;与会单位起协调约束作用;对下级起指导工作作用。特点:纪要性、约束性。结构与写作:由标题、正文两部分组成。无主送机关,成文时间则放在标题之下。标题:会议名称+文种;年份(或召开、主持会议单位名称)+会议名称+文种;或有正、副标题。正文:导言、主体、结尾。导言:介绍会议的基本情况。主体:综合式——把会议材料按性质分类,综合成若干部分,然后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连接起来,构成主体。条项式——把会议讨论的问题和议定的事项分条列项写出来。摘要式——把会议发言摘其要点,按发言顺序或内容性质归类写出。结尾:一般情况下不使用结尾,如有则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和希望。十三、意见“意见”是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规定的新的公文文种。含义:意见是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的行政公文。特点:行文方向灵活、使用方便、具有可操作性。分类:建设性意见、指导性意见、参考性意见。结构与写作:依行文方向不同,用不同格式。结构:1、一般公文结构: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落款。2、一般结构:标题、题注、正文。3、特殊结构:发文机关名称放在标题之下,与成文时间并列。标题:基本式、省略式、附加式(如附加“实施”等)正文:由序言、主体、结尾组成(与通知、报告同)实践:写一篇公文,互相分析其是否符合行政公文的写作要求。思考题:一、试比较请示与报告的异同。二、表扬某人某事,是用命令、决定还是通报行文?为什么?第三章规章文书规章文书是指有关规章制度的文书。规章制度: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依照法律、法令、政策,对行政管理、生产操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制定出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带强制性和约束力的各种法规、规章、章程、制度和公约的总称。作用:是保证人们正常进行各项活动的重要手段;是统一行动、同意步伐,帮助人们迅速处理问题,分清是非界限的工具;也是人们办事的标准及行为规范的准则。特点:执行上具有强制性、内容上具有周密性、表述上具有条款性、还具有严肃性、准确性、概括性、通俗性。种类:按其性质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法规类、规章类、章程类、制度类、公约类。一、法规类包含两种: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表现为不同级别的条例、规定、办法。二、规章类包含三种:部门规章、政府规章(地方规章)、类规章,表现为不同级别的规定、办法、实施细则、规则等。其中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不得使用“条例”名称,以部门首长或省长名义以“令”的形式发布,须报国务院备案。类规章不使用“令”的形式发布,一般以通知的形式行文。

三、章程类表现为各种章程。四、制度类包含:岗位责任制、规则、守则、规程、须知。五、公约类包含:政府行为准则和群众的集体行为准则。写作要求:1、订立规章制度,必须做到“上有所依、下有所系”。所谓“上有所依”是指要充分依据国家的法律、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的指示。所谓“下有所系”是指要密切联系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充分考虑在现实条件下执行的可能性和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2、正确选择文种。要依据各文种不同的性质、功能和特点,正确选用。3、正确使用语言。规章制度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所以在语言上必须严肃、规范;鲜明、朴实;准确、严密、无懈可击。一、条例含义:《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规定:“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比较系统的规定,称‘条例’”;“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不得称‘条例’”。即非法规不得称“条例”。特点:1、制发权属有限制。我国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1987年国务院办公厅《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了在国家行政机关中,只有国务院才能独立制发条例。国务院所属部、委、行、署、直属机构、国家局制定的条例须经国务院批准,由总理或部门主要领导签署发布令。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省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条例须报请同级人大会或人大常务会审议批准,而省府所在地的市以上的人大会或人大常务会可以独立制发条例。2、具有准法律性质。条例是行政法规中规格最高的一种,最具立法色彩。条例往往是对法律作具体的解释说明、补充。条例是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由于宪法和法律的条文对许多问题只作原则的规定,不便规定太细,付诸实施时还要对这些条文作出具体的解释说明,对有关细节作出规定,这个任务就由条例来担当。如1985年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布的《征兵工作条例》就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而制定的,其对征兵工作的原则及具体做法和“兵役登记”、“体格检查”、“政治审查”、“审定新兵”以及交接新兵、运输新兵、检疫和退兵、经费开支等内容作了详尽的规定,实际上就是对《兵役法》的补充。条例往往是制定法律的前奏,特别是立法条理更是如此。3、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周知性。条例是对某一领域内带有全局性问题的全面、系统、原则的规定,本身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制定时应十分慎重。所发布的条例由新华社发稿、《国务院公报》、《人民日报》刊载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要及时报道。是其周知性的体现。分类:1、立法性条例。这是专为公布某些法律而暂时又不便立法的一种条例。因为从立法条例变成法律要有一个过程。如1951年政务院公布《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就具有立法性质,到1988年9月七届全国人大常务会议第三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2、规定事项办理原则的条例。主要规定某一方面工作的原则、界限和要求。如《全国政协提案工作条例》等。3、规定组织、团体活动准则的条例。主要规定有关组织、团体活动原则、界限和要求。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等。4、规定有关人员职责权限的条例。主要规定某些工作人员职责范围、任务和权限。如《涉外工作人员条例》、《总会计师条例》等。结构与写作:1988年5月31日国务院改变以前用文件形式发布行政法规的办法,而是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发布令或经国务院批准由部门主要领导签署发布令。条例以附件的形式出现。发布令是主件。但见报时往往省去了发布令。标题:其主要类型有:规范对象(内容)+文种,如《森林防火条例》;规范范围+规范对象+文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规范范围+规范对象+成熟度+文种。标题之下有题注,即用小括弧注明此条例批准通过的日期,审批机关,发布日期,发布机关,实行日期等。正文:一般包括序言、主体、附文三部分。序言也叫总则,说明制定条例的目的、法律依据、使用范围和对象等。主体也叫分则,具体规定: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或要求做什么,为人们确定某一方面的行为界限;还规定后果即奖惩办法。附文也叫附则,规定负责解释的机关,实施的日期即对已颁布的同一内容法规效力的说明。正文结构形式:条贯式:分章列条式。二、规定含义:《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规定:“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部分的规定”称“规定”。特点:1、兼有法规和规章两重性。条例纯属法规,而规定具有两重性。判断一个规定是法规还是规章要把握两点:一是看其是否符合法规的立法程序;二是看其制发机关是否具有制发法规的权利。如《山西省牲畜屠宰卫生检验管理暂行规定》和《××县教育局关于中小学学籍管理的规定》。2、使用较广泛。3、制发灵便。分类:1、法规性规定,这类规定主要是针对部分比较重大的行政工作而制定,各项规定都具有法律效力,制发程序比较严格,制发机关受到限制。2、规章性规定,主要是针对部分比较具体的行政工作而制定,各项规定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管理性,制发较灵便。3、实施性规定,其用法近似“实施办法”。4、补充规定,有些文件内容不够具体,贯彻执行有一定困难,或执行过程中出现新问题,这时就用“规定”作出补充。结构与写作:现行规定有两种用法:一是直接发布,其写法与行政公文同;二是作为附件发布,其写法与条例同。应该提倡后一种,因为“规定”毕竟不属于国家规定的十三种行政公文,直接以文件用主件的形式发布是不妥当的。三、办法含义:《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规定:办法是“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比较具体的规定”。特点:1、较突出的规章性,它往往是对某一方面的工作提出具体的管理措施和法则,对实施文件的办法、措施作出具体规定,所以其规格比条例、规定低。2、内容更详细具体,条例比较原则和概括,多在总体上作出规范;规定多就某方面工作提出政策性、界限性的规范;而办法则要求详细具体,侧重于对有关内容的说明解释,对某项工作做法、措施、步骤、程序、标准一一作出说明,操作性强。3、制发较灵便。办法的制发机关一般是行政机关及其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也经常使用。从现阶段看,各级各部门、各类单位都可以使用办法。分类:1、实施办法,为实施法规文件而制发的,它以实施对象作为成文主要依据,具有附属性,是对原件的一种具体化、地方化,或对原件整体上的实施提出措施办法,或对某些条文提出实施意见,或根据法规精神提出地方化的实施措施。有实施法令、实施条例、实施规定等。2、管理办法,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有时会碰到目前尚无法可依,而管理中又必须有所规范时,主管部门、各级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各自的管理权限范围内,提出管理法则,规定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其成文依据是根据实际管理工作现状而定。这类办法没有附属性。条件成熟,可上升为规定、条例,由规章性质上升为法规性质。结构与写作:标题:1、实施办法标题:规范对象+实施办法;实施区域+规范对象+实施办法;原件标题+实施办法;也有不出现“实施”二字的如《婚姻登记办法》。2、管理办法标题:规范对象+办法;规范范围+规范对象+办法。如《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正文:一般由因由、规范、说明组成。

因由往往是第一条,写明制定办法的目的、依据、意义等。规范是办法的主要内容,即具体的规定。说明是办法的文尾部分,它要说明解释权、实施细则制定权、实施日期,并命令废止有关文件。实施办法,依附性强,围绕实施原件来写作,着重对原件实施提出具体意见,多是诠释、说明有关条款,或结合实施范围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条款。

管理办法则是独立行文,根据管理对象的内容确定,一般比较全面,往往就管理范围、管理原则、管理规范、管理责任、实施要求作出规定。前者写得比较具体,不求全面系统,只为指导实施。后者写得比较系统周全,针对管理对象制定条款。四、细则含义:细则即详细法则,是机关单位及主管部门为实施法规、规章而制定的详细法则。特点:1、规章性。细则本身不属于行政法规,它是对行政法规、规章的具体把握,其通常是下级机关为实施上级机关的行政法规、规章而制定的,因此其属于行政规章。但其理解和把握是权威的,具有很强的约束力。2、细致性。这是细则的最大特点。条例、规定比较概括,其指导性、依据性明显,细则是对其条文的详细解释,其说明性、操作性的特点较突出;办法侧重于对实施措施、步骤、程序作规定,而细则是侧重于对原法规、规章界限范围的划分,概念、措施的解释等一一作出注解。3、依附性。细则实际就是原法规、规章的派生文字,无原件则无所谓细则,它依附于原件,不能独立行文。分类:1、全面实施细则。是对原件的全部条文作出全面实施说明。如1980年12月4日财政部公布的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施行细则》,就是针对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全部条文作的全面实施说明。2、部分实施细则。对原件的部分条文作详细的实施说明。3、地方实施细则。是地方政府或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针对有关文件而制定的实施细则。写作:标题:全面实施细则标题是原件标题+文种。部分实施细则标题是内容范围+文种。地方性实施细则标题是实施范围+实施内容+文种。正文:写法与实施办法大体相同。写作要求:1、要深入调查研究。2、认真钻研原件。3、要力求完善细致。五、章程含义:章程是一个党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经特定程序制发的组织规程和行为准则。特点:纲领性强、约束力大、宣传广泛、制发严格。类型:组织章程、行为章程、企业章程。写作:标题:有两种格式:1、组织或机关名称+文种;2、规范对象+文种。题注:凡是经会议通过或经上级批准的章程,应在标题下方正中加括弧写明“×年×月×日×会通过”的字样,或“×年×月×机关批准”。正文:分三部分,即总则、分则、附则。六、制度含义:制度是办理某一事项的整套行动准则和工作方式的规范性公文。为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节省人力物力,取得好的工作效果,就得订立制度。特点:对事不对人、对内不对外、具有行政约束力。写作:1、标题:制发机关+规范对象+文种,《山西师范大学学生考试制度》;规范对象+文种,《乡镇企业财务制度》。2、正文:三方面内容。一是目的、要求、适用范围等;二是各项具体规定;三是实施的要求及生效日期。也可写成总则、分则、附则。或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原由,第二部分具体规定和要求。制定要求:1、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2、内容具体、周详,切实可行。程序清楚,职责分明。文字简明,操作性强。七、规则含义:规则是以某种行为为对象而制订的共同准则。其属于行政规章,有一定的约束力,违反规则就要受到一定的处罚。特点:针对具体场合的具体行为,如《阅览室规则》;自上而下制订,凡进入该场所的所有人员都不得违反,如《城市交通规则》。写作:一是条贯式,开门见山,列举规定;二是先写原由即目的、依据,再写具体规定;三是分总则、分则、附则来写。写作要求:条款要针对具体场合具体行为来写;要周详、明确,切实可行,以保证场所或活动情况的正常。八、守则含义:守则是由有关机关或代表大会制订的某一类人员的行为准则。有一定的约束力。特点:1、针对各种人员的一般行为。制度是针对不同的工作,不同的事务;规则是针对不同的场合或一定场合的“具体行为”;守则是针对不同的人员或某类人员的“基本行为”,如《大学生守则》、《涉外人员守则》。2、制作灵活自由。可由上级机关制订,有行政约束力。如《涉外人员守则》。亦可由某个组织经会议制订或由有关人员自行制订,带有公约的性质。3、篇幅短小。行文概括,文字凝练,句子简短,易懂易记。写作:标题是适用人员+守则。正文一般开门见山,依照主次,分条列出。九、公约含义:公约是机关、团体、学校、集体组织中的成员或群众,为了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根据有关规定,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制定的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特点:约束性、群众性、简明性、通俗性。类型:政府行为准则,具有法规性;群众的集体行为准则,属民间性质的规章文书。写作:标题:1、内容+公约。2、地点或单位名称+公约。3、规范对象+文种。4、规范范围+对象+内容+文种。正文:1、条贯式。2、导言+条款。3、导言+条款+结尾。4、短句紧句式。思考题一、制度、规则、守则三者有什么区别?二、简述条例、规定、办法、细则的联系与区别。第四章管理文书

管理文书是指在行政机关、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日常事务活动中形成的、指导和规范行政工作的文书。它包括:计划、总结、调查报告、简报、大事记、公约、声明、启事、海报等。作用:是行政工作不可缺少的,是指导、规范、督促、检查工作的依据,还有发扬长处、纠正失误的作用,同时还有宣传教育的作用。一、计划

含义:计划是为完成某项任务而预先做出安排的应用文体。在未来的一定时期或一个阶段内,打算做什么,怎么做,预期达到什么目标,将这些写成书面材料,就是计划。计划是个统称。属于计划这个范畴的还有:规划、设想、意见、方案、打算、要点等。只是由于内容上的差别,往往选用不同的名称。预定在短期内要做的一些具体事情,一般叫“安排”;准备在近期要做的,而对其中的指标或措施等考虑得还不很周全,只作原则性要求的,一般称“打算”;拟订带有全局性的某项工作,时限较长,须跨年度,涉及面广,只能提出一个轮廓,但须在理论上论证其可行性,提出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一般叫“规划”;为长远的工作或某种利益着想,作粗线条的计划,一般叫“设想”;上级对下级布置一个阶段的工作或任务,需要交代政策、提出具体要求的,一般叫“意见”;对一段时间内的工作作出简要的安排,突出重点,写得简明扼要,一般称“要点”;对某项工作的实施,经过深思熟虑,从目的要求到方式方法、具体进度等都作出周密的安排,甚至还创制出某种法式的,称为“方案”。特点:1、目的性。这是计划的灵魂。任何计划都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完成某项任务而制订的。其他公文文种也有目的性,但计划的目的性更明确、更具体、更直接。2、预定性。计划都是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未来工作、任务的构想,有明显的预定性。3、约束性。尽管是预定的,一旦成文,有约束性。计划的作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毁”。预,就是事前的计划和安排。在经济工作中,计划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不仅国家要制订各种各样的计划,各部门、各单位甚至个人,都必须制订计划。有了计划,就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可以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合理地安排人力、物力、财力,领导可以随时掌握工作进程,检查指导,也才能使工作有条不紊进行。列宁也说:“任何计划都是尺度、准则、灯塔、路标”。所以有以下几点作用:1、指导与依据作用。2、协调与统一作用。3、督促与检查作用。4、动员与号召作用。计划的分类:分类法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1、按性质分:工作计划、生产计划、营销计划、科研计划、施工计划等。2、按作用分:指令性计划(上级制定、直接掌控、规定指标不得随意更改,具有较强的约束性)、指导性计划(上级规定任务、要求、指标,但可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3、按内容分:综合性计划、专项性计划。4、按范围分:国家计划、系统计划、地区计划、单位计划、个人计划等。5、按时间分:长期计划(五年以上,称战略性计划)、中期计划(三年,战役性计划)、短期计划(战术性计划或行动计划)、定期计划、不定期计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度计划、旬计划、周计划。制订计划的原则:计划一旦形成,就变成指导行动的文件。因此拟订计划时必须严肃、认真,遵循一定的原则。1、符合政策原则。2、切实可行原则。3、集思广益原则。4、留有余地原则。5、协调平衡原则。6、具体明确原则。计划的写作:1、标题:计划的标题与一般文章不一样,与公文标题也有区别,有以下几种:(1)机关+期限+内容+文种+成熟度(初稿)(2)机关+关于+事由+文种(公文基本式,山西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训计划)(3)机关+期限+内容+文种(山西师范大学2005年教学计划)(4)期限+内容+文种(2005年招生计划)(5)内容+文种(学习计划)2、正文:正文是计划的主体部分。一个计划是否合理可行,是否科学有序,能否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兴趣,主要看这一部分的写作。其主要有三个要素:目标、措施、步骤,即“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间做”。因此,正文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开头:这是制订计划的总依据,也是制订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出发点。主体:即计划的具体目标、措施和步骤等。结尾:执行计划的要求、希望和号召。二、总结含义:总结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对自身某一实践活动或某一阶段工作进行总的回顾、研究、分析、评价,从而找出规律,以指导未来实践的一种常用文体。小结和体会属总结的范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总结是认识客观事物、掌握客观事物规律的一种手段,也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要注意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和工作水平。特点:1、实践性—以自身的实践为其内容。2、理论性—以找出规律为其目的。3、真实性—以实证为其论证方法。总结与计划的关系:1、计划是工作前的打算安排,总结是工作后的认识、评价。2、总结是对前一阶段计划完成情况的检查,也是指定下一阶段计划的依据。3、计划要回答的问题是“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总结要回答的问题是“做了什么”、“做得怎样”、“为什么”。总结的种类:有什么计划就有什么总结。总结的作用:1、检查工作、学习情况。2、积累经验,修正错误。3、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促进今后的工作和实践活动。“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那么,总结是以己为鉴,可以促发展。总结的写作要求:1、要熟悉工作过程,充分占有材料。占有充分的材料是写好总结的前提,而要充分地占有材料、写好总结,其基础是熟悉工作的全过程。也就是说,从接受使命,到制定工作计划,到具体实施,以及工作者的思想变化等,都要十分熟悉。要注意收集以下几方面的材料:(1)工作的指导思想(要研究原工作计划,并参照该计划进行总结。如无计划,则要弄清工作依据的思想,如上级指示、领导的布置和所采取的工作措施)(2)背景材料(用于揭示和说明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的材料,包括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3)历史材料(指该工作的往昔情况,包括数字情况,以便作今昔对比,反映出工作的发展过程)。(4)现实典型材料(指能集中反映事物本质,说明观点的有代表性的人和事。要注意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考虑各类典型)。(5)对比材料(这是用来反衬正面的材料所需的材料。例如用差的典型反衬好的典型,用反面材料对比对比正面材料,用历史材料同现实材料相比,用点上的情况同面上情况对照,用成功的事例同失败的事例比较,经验与教训对比,成绩与失误对比,等等)。(6)数字材料(这是用来解释、反映、说明各种情况的各类型数据,如基数、约数、绝对数、平均数、百分数、对比数等等。有的数字要进行各种方式的换算)。(7)群众的认识或评价(指群众对该项工作的看法、议论、反应)。(8)产生的效果,出现了怎样的气象(指该项工作完成之后的影响力度)。对所收集的资料要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整理工作。2、要总结出带规律性的认识总结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之,总结应注意总结有规律性的经验,给人以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从而使人们驾驭规律,在实践中更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推动工作向前发展。所谓规律性,就是指能反映出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共同的联系,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起支配性作用、决定事物发展必然性的东西。有规律性的经验是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不是主观臆造的。总结有规律性的经验,就是要从本单位、本人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纵的比较和横的比较,找出具有个性特点的规律来,用个性去表现共性,用个别去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总结时,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识和客观材料的罗列上,而要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上下功夫,即通过对大量材料的分析、比较、鉴别,引出结论,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用得上。3、表述上要实事求是,叙议得当写总结,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实事求是,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要做到实事求是,第一,所用的总结材料必须真实、准确;第二,必须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问题;第三,对使用的文字要认真推敲。总结的材料不能凭空臆想,搞估计,随意添枝加叶。涉及到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要交代准确;涉及到的文件、资料,要摘引准确。不管是用“活材料”还是用“死材料”,不能用道听途说的东西。

叙议得当,是总结在表述上的特点要求。应以叙述为主,叙议结合。叙述的事实为议论提供依据,说理是对所叙事实的升华、提高。议论不宜过多,主要靠事实说话。但是要注意,只叙不议,成了罗列现象;而只议不叙,则变成空谈。只有以叙带议,叙中有议,叙议结合,叙议得当,才能水乳交融。总结的结构与写作一、标题1、计划式标题(1)发文机关+关于+事由+文种。(2)发文机关+期限+内容+文种。(3)期限+内容+文种。2、论文式标题(1)揭示总结范围的(扭亏为盈的几点做法。我厂是怎样进行优化组合的)。(2)揭示总结的主旨的(幼儿教育是培养一代新人的奠基工作)。3、新闻式标题(单标题和双标题)。二、正文总结的正文通常由基本情况、做法、成绩、经验、缺点、教训、今后意见等要素组成。可根据写作需要突出几个要素,不必面面俱到。1、基本情况(导言)这是总结的开头部分,一般要求简明精练,紧扣中心,有吸引力。常见的写法有:(1)概述式。即概括地介绍总结范围内的时间、背景、基本做法、只要成绩及体会。(2)结论式。先提出结论即经验或教训,揭示总结的重点、核心,然后引起下文。(经验总结常用此方法)(3)提示式。对工作的主要内容作提示性概括性的介绍,只提出总结的内容与范围,不涉及经验教训。(4)提问式。即提出问题、发表议论,突出焦点,发人深思、以引起下文。2、主要成绩这是总结的重点。主要回答三个问题:即成绩表现在哪些方面;成绩有多大;怎样取得的。3、经验教训这是总结的核心和目的。4、存在问题指工作中尚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写作时应注意:(1)写主要问题(今后要解决的);(2)要符合实际,不夸大缩小;(3)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办法;(4)文字简短,不写问题存在过程。5、今后意见即今后打算或设想。可简写亦可详写,一般根据情况和领导意图而定。三、结构1、要素式。七要素即七分型结构;也可六分型、五分型、三分型、二分型。2、阶段式。按时间顺序或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写。一般用于周期较少的总结。3、方面式。按照工作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安排内容。政府工作总结用此法。4、条贯式。与规章性文体同。5、小标题式。按内容性质和逻辑联系排列。专项的经验总结常用此法。四、总结的写作要求1、端正写作态度提高认识、态度端正、深入调查、分析研究、勇于创新。不能照搬抄书、应付了事:尤其是定期的工作总结不能总是“翻翻报纸找点子,跑到下面找例子,关起门来写稿子”、总是“年年这套经验,只是数据改变”、篇篇都是“开头戴大帽,中间放空炮,结尾喊口号”2、充分占有材料真实、典型、生动、具体。3、突出重点突出主要问题:重点、价值、意义。“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动人春色不须多,万绿丛中一点红”4、做出客观评价实事求是、一分为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褒不溢美、贬不加毁”。三、调查报告含义:调查报告是对某一问题、某一情况、某一经验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并把调查得来的材料进行认真分析研究,透过现象揭示事物本质而写成的一种书面材料。特点:1、用事实说话。这是调查报告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调查报告的生命。2、广泛的社会性。3、一定的新闻性。不管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都应是热点话题。作用:“没在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它是重要的信息资源。有以下几点:提供决策依据。推广典型经验。揭露社会问题。扶植新生事物。澄清事实真相。种类:按时间分,有历史情况调查报告和现实情况调查报告。按内容分,有综合调查报告和专题调查报告。按研究目的分,有理论研究型调查报告和实际建议型调查报告。按作用分,有典型事件调查、典型经验调查、提供情况调查、揭露问题调查、澄清真相调查。按表达方式分,有叙述性调查报告、分析性调查报告、政论性调查报告。写作要求:1、熟悉政策,掌握相关知识。“调查—研究—报告”三环节。2、认真做好调查,充分占有材料。“以十当一”。可以采用:开调查会、个别调查、实地考察、统计调查、问卷调查。3、分析研究,抓住本质。4、以叙为主,叙议结合。结构与写作:调查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有基本的结构方式,即由标题、正文、具名和时间三部分组成。1、标题:文章式标题。这类标题一般概括调查报告的基本内容。如《中年知识分子时间支配情况》、《一个经营有方的小百货店》。公文式标题。这类标题揭示了调查对象或主要问题,使用介词结构。如《关于××厂整顿产品质量的调查》。提问式标题。这类标题总结某一项工作经验,或揭露某一问题。《化肥经营中的歪风是从哪里刮起来的》、《他是怎样从副市长变成了阶下囚》。正副式标题(新闻式标题)。这类标题,正题揭示调查报告的思想意义,副标题标明调查的事项和范围。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关于佛山市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的调查报告》、《缺口是这样打开的——沙市废品市场调查》。2、正文:正文一般由导言、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导言:即开头、导语,其写法多样。常见的方式有:(1)说明调查方式。开头要说明采用什么方式方法调查,如开座谈会方式、访问方式、抽样方式等。它概括地反映调查者本身的调查活动情况,以显示调查结果的权威性和科学性。(2)介绍基本情况。重点介绍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下文的展开打下基础。(3)突出成绩或问题。开头重点介绍调查对象的成绩,使读者惊羡、吃惊,吸引读者,引起下文。或开头先摆出问题,说明其严重性,紧迫性,给读者以强烈的刺激,吸引读者,引起下文。(4)概括主题。即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概括调查报告的结论、主张、评价。主体:主体是表现调查研究的具体结果,写什么,怎么写,要根据调查的内容和目的来确定,不同类型的调查报告有不同的写法。但应努力达到以下要求:(1)观点与材料统一。只有观点,没有或缺乏材料,主体就成了空架子,既不能使人明白,更不能令人信服;只有材料而没有观点或观点不明确,主体就成了材料堆积,反映不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写作就没有意义,也就不是调查报告。材料有四类:概括性材料,典型材料,比较性材料,数字材料。(2)结构安排要合理。主体内容要丰富,也要安排合理,井井有条,防止杂乱无章,逻辑混乱,前后矛盾。主体结构有两种:

一是横式结构,它是把要阐述的内容按性质分成几个方面,逐一阐述。二是纵式结构,按事物发展过程,将要阐述的内容分成若干阶段,一个阶段一个层次,抓住每一阶段的特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说明。此类结构适合线索单一、内容集中的叙述型调查报告。(3)要正确使用不同的表述方法。调查报告是叙述、说明、议论三者结合,但并非三者同重,而应以叙述、说明为主,在叙述、说明的基础上加以议论。说明是用来写明调查的目的,介绍工作情况和背景;叙述用于事实的发生、经过、结果,材料的依据;议论用于对材料的分析。议论是灵魂,是“点睛之笔”,叙述和说明是血肉,只有三者有机的结合,才能使调查报告丰满而生动。结尾:又叫结论。其写法要根据报告的实际内容来定。研究性、论证性的调查报告。宜在结尾概括地说明全篇的主要观点,以进一步深化主题,增强报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典型性调查报告。宜在结尾由点到面,做出展望,指出方向,从更高的角度、更广阔的背景上说明调查问题的实际意义,深化主题。揭露性调查报告。宜在结尾对调查的情况和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措施、意见和建议。反映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宜在结尾用具有号召性和鼓舞性的语句激发情感,增强渲染力。3、具名和日期具名是写作者的名。是调查组,要写明什么调查组,体现权威性;是个人,要写上姓名,必要是注明身份,以示负责。具名或在标题之下,或在文末。日期指成文时间,以示时效。四、简报含义:简报是机关单位自编的内部刊物,是反映工作情况、交流信息的小报,有定期与不定期之分。“简报”是由一个“简”字和一个“报”字组成的偏正词组,其篇幅简短,文字简练,读者所花时间少所得信息量大。一般有固定的刊名,有固定的发行时间与阅读对象,也有编辑部(一般是其办公室或秘书科)。特点:简报有明显的特征:1、简明扼要。所谓简,就是把最丰富的内容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198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整顿内部简报的通知》要求篇幅最长不要超过2000字。2、反映迅速。即有强烈的时限性。3、形式特殊。有固定版头,近似公文,但标题没有发文机关,没有文种名称,从标题到正文又与新闻报刊相似,而且行文关系灵活。4、内容丰富新鲜。5、有一定的秘密性。从性质上讲,简报都有不同程度的秘密性。一定内容的简报只供一定范围参阅。简报一般有秘密标志,或在刊头标明密级,或注明“内部刊物,注意保存”,或在末页注明发送范围。

简报与报纸的区别:(1)出版周期不同。报纸需定期出版,或日报或周报;简报可以不定期出版,时效性不如报纸严格。(2)规模不同。报纸规模大,包罗万象,版面多,内容丰富;简报内容与工作有关,十六开纸印刷成册,版面较少。(3)阅读对象不同。报纸人人可读,追求知识性、趣味性;简报主要刊登与本系统、本单位工作有关的情况,追求严谨性、实用性。分类:1、动态简报。反映单位动态,为有关部门和有关同志研究问题,决定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提供依据。包括思想动态简报和业务动态简报。2、工作简报。用以反映各行业工作的过程、方法、经验问题等状况的简报。3、会议简报。是反映会议情况的临时性刊物,一般由会议秘书处或主持单位编写。有会议开始时的“情况简报”,会议进行中的“专题简报”、“典型发言简报”和会议结束时的“成果简报”。作用: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交流信息、沟通情况。简报的写作格式简报有约定俗成的书写格式,犹如一张小报,由报头、报核、报尾三部分组成。

密级编号简报名称期数编发单位印发时间目录1、×××××××××。2、×××××××××。3、×××××××××。……标题正文发送范围共印份数简报编写要求:编写简报要注意“新”、“精”、“快”、“实”。“新”是指简报要反映新情况、新动向、新经验、新问题。“精”是指简报的文章要简短,运用材料要精要而能说明问题。“快”要迅速及时地编写印发,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实”是简报反映的情况要真实、准确、可靠。编简报还要写编者按。编者按是反映办报机关意向的声音。从其内容和作用来分,大体可分为四类:1、说明性按语。针对所发文章的现实意义作简要的说明。2、揭示性按语。对于篇幅较大的文章,特别是一些经验性材料,编者常常摘其要点,提纲挈领地介绍材料。3、批示性按语。选用有典型意义和示范作用材料时,编者要提出简报内容的采用和借鉴要求。4、评论性按语。对文章反映的问题作必要的评议,或直抒己见,或剖析事理,或揭示事件的意义。其要求片言居要,褒贬合度,爱憎分明。五、大事记一、含义按照时间顺序用简述的方法记录本单位重大事件或活动的一种特殊的记事性文体。二、特点1、只记大事。“大事则书,变古则书”重大的社会活动;组织、人事变动;重大的科技、学术活动和创造发明;重大的涉外活动;发生的重大案件和事件;上下级之间重要的工作活动;重要的信息反馈。2、客观纪实。纪实性、客观性。尊重事实、不作评价。3、以时系事。时序性。4、内部编用。内部资料、自编自用。三、写作1、标题:三种写法:记事机关名称、时间范围、文种:《ⅩⅩ县人民政府一九九五年大事记》。记事机关名称和名称,在标题下方加括弧说明时间范围:《ⅩⅩ县人民政府大事记(一九九五年)》。单位名称、内容项目和文种:《ⅩⅩ市招商工作大事记》。2、正文大事时间:大事记先记时间,后记事件。时间要清楚、确切,切忌模糊。大事内容:一件大事记一条;一日有几件大事发生,可在一日之下分条记载,有“△”标出大事的内容,详略要因事而定。课外活动与实践:就目前的教学现状,写一篇对热点问题的调查报告,作到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于一体。思考题:一、简述总结、计划、调查报告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二、简述简报与法定公文的联系与区别。第五章会议文书会议文书是指有关会议准备、会议过程、会议内容、会议意义等的一系列文书。我们只简单介绍会议记录、会议讲话和述职报告。一、会议记录含义:会议记录是开会时记录人员把会议的基本情况、研究和讨论的问题、报告和发言的内容、形成的决议和各方面的意见、提案等如实记录下来的书面材料。会议记录可以作为传达和执行会议精神的依据,也是指导今后工作的凭证。特点:参考性、资料性、凭证性。写作格式:一般由会议名称、会议组织情况、会议内容和签署组成。(一)会议名称。一般要全称,会议不同,写法不同。庄重的会议名称:召集会议单位、届次、会议、会议类型。如“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专题会议名称:召集会议单位、会议专题、会议类型组成。如“全国模范辅导员交流会”。年度性会议名称:“2003年北京国际图书展览会”。一般会议名称:召集会议单位、会议类型组成。如“山西师范大学校长办公会”。(二)会议组织情况。1、开会时间。年、月、日、时、分。2、开会地点。3、出席人。大型会议只写出席人范围、人数;小型会议要写明出席者姓名、职务,并在签到簿上签到。4、列席人。列席人少,写上姓名;多则注明范围、人数。重要列席人要注明职务、身份。必要时注明列席原因。5、缺席人。说明缺席者姓名、原因。6、主持人。写明姓名、职务。7、记录人。8、会议议程。(三)会议内容是会议记录的主体,一般包括:1、发言人姓名。2、发言内容。3、会议作出的决定。有两种写法,即详细记录法和摘要记录法。(四)签署会议结束,要在正文后另起一行,写上“散会”或“休会”。散会时,主持人和记录人应在全文右下方签名。写作要求:迅速、准确会议记录与会议纪要的区别会议记录使用于一切会议,只要是正式会议,不论性质、规模,都要做会议记录;会议纪要则使用于比较重要的会议。会议记录是作为凭证或资料保存,以备查考的,不具有文件的功能不能向上级报送或向下级分发;会议纪要则用于记载和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的公文,可下发或发表。会议记录要求把会议涉及到的所有情况、所有问题都记下来;会议纪要则摘其重要的记之,如会议的重要情况、研究决定的重大问题和决策意见等,集中反映会议的主要精神。会议记录具有临场性,它是在会议进行过程中把会议情况如实地记录下来,与会议过程几乎是同步的;会议纪要则是在会后,将会议记录整理而成的比较系统的、有条理的文件。会议记录是形成会议纪要的基础;会议纪要则是会议记录的概括、提炼和综合。二、会议讲话含义:会议讲话是指在大中型的重要会议上领导讲话的总称。它包括领导讲话、工作报告、会议总结报告、动员报告等。它们是会议的重要文件,是贯彻会议精神的依据,也是供查阅的历史资料。三种不同讲话的写法:(一)领导讲话。是指一些职务较高的领导人出席会议时的讲话。其内容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高瞻远瞩地提出一些新问题,阐发一些新见解。标题:1、标明“在××会议上的讲话”;2、标明“×××(讲话人姓名)在××会议上的讲话”;3、文章标题法。时间:一是写在标题之下,用括弧扩上;一是写在讲话正文之后。署名:一般写在标题、时间之下,标题中出现姓名的,则不再署名。称呼:顶格写。正文:由开头、主体、结尾组成。(1)开头:写法自由,可以写对会议的祝贺,对会议的表态,也可以简要概括形势,可以谈讲话的缘由,也可以概括讲话的主要内容。(2)主体:主体部分的写法视会议的具体内容而定。往往对会议的开法,与会者应有的表现,会后如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等作出指示,甚至对会议工作报告作出重要的补充和修正。(3)结尾:可以写结论意见,强调讲话主题;可以明确形势,提出希望;可以展望未来、鼓舞斗志等。(二)工作报告工作报告是领导人代表某一级组织在一些重要会议上作的全面的带有总结性、原则性和指导性的报告,是会议的重要文件。工作报告的起草,一般首先是由报告人提出在会议上要作什么内容的报告,然后由报告人为首的领导班子共同讨论,决定报告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并就具体问题进行反复讨论修改,最后定稿。因此它是代表某一级组织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标题有三种不同写法:(1)标明“在××会议上的讲话”;或标明“×××(讲话人姓名)在××会议上的讲话”;(2)文章标题法;(3)正副标题法。时间:一是写在标题之下,用括弧扩上;一是写在讲话正文之后。署名:一般写在标题、时间之下,标题中出现姓名的,则不再署名。称呼:顶格写。

正文:由开头、主体、结尾组成。开头:1、开门见山,揭示报告主题,并用“现报告如下,请予审议”承上启下。2、写明受何机构的委托,向什么会议,作什么工作报告,用“请予审议”承上启下。主体: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已经做了的工作情况;2、获得了哪些成功;3、遇到了什么挫折,原因是什么,有何经验教训;4、今后的工作意见。结尾:一般写希望、要求、号召。语言要简洁,要富有鼓动性和感召力。(三)会议总结报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