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设文化强省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陈立旭博士
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教授、主任一、省委提出加快推动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大背景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决定》关于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大背景阐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浙江的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要顺应科学发展新要求,把握文化发展新趋势,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落实中央对浙江提出“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就必须切实担负起为文化强国建设先行探索的重大责任,加快推动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一)建设文化强省是强化文化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作用的必然要求文化越来越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二是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1、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人均GDP几百美元到2千、3千美元阶段,人们更关注温饱问题的解决。从3、4千美元尤其是5、6千美元后发展阶段(2011年我省人均DGP达9000多美元,2012已达1万多美元),人们会更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与此相应,是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含量越来越大、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代经济的竞争,是一种国民精神的竞争、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当前我省经济发展中存在许多瓶颈,如资源、环境瓶颈等,但制约我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瓶颈之一,是文化瓶颈。因此,必须建设文化强省,强化文化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2、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当今社会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文化越来越以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式运作,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十二五”发展阶段,是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加速推进期。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当代世界有两大经济增长极:一是中国的城市化;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美国思想家波斯特则有另一种说法:当代世界有两大经济增长极:一个经济增长极是中国,另一个经济增长极是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归属于第三产业。美国、意大利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日本占20%,欧洲国家平均在10%至15%之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10年为2.75%,2011年为2.85%
,“十二五”期末如果要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必须达到5%以上,这将对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贡献2个以上百分点。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10年为3.8%,2011年约为4%,如果“十二五”期末能够达到7%,将对我省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贡献近2-3个左右百分点。
另一方面,当代社会各种产业利润主要靠领先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而文化产业则是文化、创意、技术高度融合的产业,是自主创造和技术含量高的一种产业门类。转变我省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提升我省产业产品的文化、创意、技术附加值,推动我省产业链由低端的加工向高端的研发和营销等上升。而这些都与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把文化产业发展成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有关。(二)建设文化强省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随着我省人均GDP进入1万美元以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城乡结构、消费结构变化步伐显著加快,文化消费将进入大幅跃升阶段,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国和我省文化发展与人民对丰富的精神生活的热切愿望,还有较大差距: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时候,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出现“井喷”。2010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2011年超过500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估算,2010年、2011年我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在4万亿、5万亿以上,而实际上只有8000、10000多亿元。近年以来浙江城镇居民娱乐教育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4%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水平。这意味着我国和我省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远未得到释放。(三)建设文化强省是履行我省为文化强国建设先行探索重大责任的必然要求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决定》:浙江要“落实中央对浙江提出‘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就必须切实担负起为文化强国建设先行探索的重大责任,加快推动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文化强国既体现于国内人文精神高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形象鲜明等方面,也体现于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方面。我省在这两方面都应履行先行探索的重大责任。在国际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注定领导: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和《软实力》的一文中,明确提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由文化、价值观、对外政策等组成的软实力和由军事、经济实力组成的硬实力两个部分组成。约瑟夫.奈:21世纪的力量将依赖于有形的硬实力和无形的软实力这两种力量的结合。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以及军事装备等,都属于一个国家的硬实力,这方面我国发展得相当快。现今,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已位居世界第一。然而,中国的软实力与这些硬实力相比差距很大。文化产业发展程度是影响国家文化软实力尤其是文化影响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当代社会定律: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文化产品在世界文化市场中的流通率或占有率。西方人抱怨对中国巨大的经济贸易赤字,而我们却不得不直面对西方巨大的文化贸易赤字。当今中国有能力制造占世界55%以上的电视机。但撒切尔夫人早就说过,“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电视节目和思想观念。”撒切尔夫人描述的事实,现在也没有改变。据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实力的战略取向》一文的分析和比较:中国国际传播实力和传媒经济实力,分别相当于美国的14%和6%;中国传媒经济实力,只相当于日本的1/4,印度的1/3。美国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的份额达到43%;欧盟达到34%;整个亚洲仅占19%,其中日本占了10%,韩国占了5%,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在内一共仅占4%。落实中央对浙江提出“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就必须切实担负起为文化强国建设先行探索的重大责任,加快推动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二、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关于建设文化强省的总战略部署
1999年12月,省委十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首次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战略,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目标和突破口。2000年12月省委常委会通过《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年)》,对建设文化大省作出了布局和部署。2003年7月,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作为实施“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
2005年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明确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总体目标和思路。2011年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提出了加快推动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战略任务。2013年11月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对完善建设文化强省体制机制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
《决定》是世纪之交以来省委有关我省文化建设的第四个纲领性文件,也是省委第一次以全会规格研究并通过的系统阐述建设文化强省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全文约1.6万字,共分9个部分:第一部分,即“一、充分认识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推动浙江文化强省建设的大背景。第二部分,即“二、正确把握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要求”,阐述了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一)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决定》的基本框架第三、四、五、六部分,即“三、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推动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五、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六、加快构建文化产业发展体系”,阐述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四大具体目标任务。第七、八、九部分从体制机制、人才队伍、组织领导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保障措施,即“七、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保障)“八、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保障)“九、强化组织保障”(组织领导保障)(二)省委《决定》关于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战略思路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决定》关于建设文化强省的总体战略思路:“在巩固文化大省建设成果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等‘三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项工程”,重点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公民道德养成计划、文艺精品打造计划、网络文化和现代媒体建设计划、重大文化设施建设计划、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升计划、文化遗产传承计划、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对外文化拓展计划、文化名家造就计划等‘十大计划’,以更高层次、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更加全面发展,推动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推动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把浙江建设成为人文精神高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形象鲜明的文化强省。”
突出亮点之一:拓展了我省文化改革和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历程回溯:自从1999年省委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战略以来,至2008年,我省共出台了三个有关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2000)《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2005)《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2008)这三个纲领性文件都是浙江文化建设的标志性事件:第一个文件(《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2000)的出台:(1)标志着浙江省文化建设从自发走向自觉;(2)标志着适应于市场经济大环境我省文化发展模式的转变,即:从过去不加区分的大包大揽的“文化事业”发展模式,向“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第二个文件(《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2005))的战略要点:(1)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三个着力点: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2)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八项工程”:重点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项工程”。(3)加快建设“四个强省”: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等“四个强省”。(十七大以来,这方面大部分内容已不列入文化建设范畴)简称:3+8+4。第三个文件(《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2008年)的战略要点:在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的同时,深化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项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等“三大体系”。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提出了建设“三大体系”。第四个文件(或建设文化强省第一个文件)2011战略要点:“在巩固文化大省建设成果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等“三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项工程”,重点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公民道德养成计划、文艺精品打造计划、网络文化和现代媒体建设计划、重大文化设施建设计划、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升计划、文化遗产传承计划、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对外文化拓展计划、文化名家造就计划等“十大计划”。”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大体系”、“八项工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十大计划”。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决定》提出的文化强省建设
战略要点是:3+8+10
比如,重大文化设施建设计划:重点建设浙江图书馆新馆、浙江档案馆新馆、浙江艺术学院、浙江社科活动中心、浙江文学馆、浙江文化会堂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打造浙江文化地标。比如,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比2010年翻一番,占全省GDP比重7%。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发展“122”工程,着力培育100家重点文化企业、20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助推20家文化企业上市,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突出亮点之二:体现了我省新的文化自觉和新的文化发展观“以更高层次、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更加全面发展,推动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推动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其中“以更高层次、更宽视野、更大力度”,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化自觉和新的文化发展观。什么是“以更高层次、更宽视野、更大力度”?就是作为“走在全国前列”、肩负着建设文化强国建设先行探索重大责任的浙江省,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关于“新的文化自觉”“新的文化发展观”表述的精神,“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推动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的文化自觉,就是要充分认识到:不仅经济发展是“硬道理”、文化繁荣和发展,也是硬道理。就是要从更高的起点上即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高度来重新认识文化建设的地位,彻底转变那种文化发展仅仅服务于经济建设或政治建设的传统观念。
1949年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胜利,是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的胜利,也是文化力量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在某种意义上,是新文化新美学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国民党的旗帜。国统区的歌曲、解放区的歌曲。
国统区流行歌曲透露出了土崩瓦解、鬼哭狼嚎、阴阳怪气的征候
例如,1948年国统区流行的《夫妻相骂》:女骂男:“没有好的吃,没有好的穿,也没有金条,也没有金刚钻。”男骂女:“这样的女人简直是原子弹”,邻居骂:“这样的家庭简直是疯人院。”
此外,国统区流行的,就是《夜来香》、《美酒加咖啡》等阴柔的、软绵绵的歌曲。而解放区唱的则是勃勃向上的、阳光的歌曲:
比如,“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太阳出来了,满呀嘛满山红”,“东北风啊,刮呀,刮呀,刮晴了天啊,晴了天,庄稼人翻身啦……”
延安歌曲中,所有的歌曲与色彩都是阳光灿烂,积极乐观而一往无前,充满必胜的信念。
“共产党像太阳”,后来是“毛主席是我们心中不落的太阳”,我们看到太阳形象的转换。传统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太阳神崇拜,反而有后弈射日这样的神话传说,这与西方文明大相异趣。中国人更看重雨水,所以崇拜的是龙神,但对龙神的崇拜是一种无奈,因为龙掌管着风雨,因此恐惧所以建庙以祀之。但对中国人的心理却造成某种阴性的沉淀,文化也偏阴性.但共产党的文化却第一次呈现出阳性,这对整个传统中华文化是一种巨大的颠覆与改变,完全可以说是天翻地覆。国统区把情歌当情歌唱,而解放区则把情歌改造成革命歌曲
晋西北民歌《芝麻油》:“芝麻油,白菜心,要吃豆角抽筋筋,三天不见想死个人,呼儿咳吆,哎呀我的三哥哥”。
《白马调》,骑白马,跑沙滩/你没有婆姨呀我没汉/咱俩捆成一嘟噜蒜,呼儿嗨哟/土里生来土里烂。…….待到打下榆林城,呼儿嗨哟/一人一个女学生。建国以来文化地位的变迁:从“一主(政治)两仆(文化、经济)”(文化艺术为政治服务――文化是政治的“保姆”或“仆人”);到“两主(经济、政治)一仆(文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是经济的“保姆”或“仆人”),再到“五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中共十六大以前,中央提出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央将“三位一体”表述为“四位一体”,提出要在推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过程中,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将“四位一体”表述为“五位一体”,提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中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可以把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看成是一个有机体:这个有机体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组成,并具有不同的社会目标、分别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经济建设:提供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政治建设:提供公共产品包括“硬的公共产品”和“软的公共产品”。社会建设:改善民生,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建设:为人类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十八大报告:“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文化建设:两种功能,即,(1)教化功能: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2)满足需要功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五位一体”的提出,意味着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我国文化发展观的重大转变:文化建设已经具有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同等的地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具有相互服务的功能,但“五个方面”不能相互取代。即“五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就是一种“新的文化自觉”“新的文化发展观”。“以更高层次、更宽视野、更大力度”,就是要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层次上、宽视野上、大力度上,强化文化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作用,推动我省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突出亮点之三:第一次描绘了文化强省的蓝图。“把浙江建设成为人文精神高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氛围浓郁、文化形象鲜明的文化强省。”三、推动浙江文化强省建设亟需解决的几大问题(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文化产业?
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把由传播媒介的技术化和商品化推动的主要面向大众消费的文化生产称之为“文化产业”(cultureindustry),并对文化产业采取批判和否定的态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十分迅速。自20世纪70年代起,这一概念原先所包含的否定性含义日渐褪去,而逐渐成为学术界描述现实社会中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以及经济、社会、文化相互关系的理论分析工具,并最终成为国民经济统计中的产业分类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产业是“结合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等方式、运用本质是无形的文化内容。这些内容基本上受到著作权的保障,其形式可以是商品或服务。”“一般来说,文化产业形成的条件是,文化产品和服务在产业和商业流水线上被生产、再生产、储存或者分销,也就是说,规模庞大并且同时配合着经济考虑而非任何文化发展考虑的策略。”文化产业既然是一种产业,对它的理解就必然离不开产业经济学。在现代产业经济学中,产业是指介于微观经济细胞(家庭和企业)与宏观经济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生产和经营同类产品的企业群。据此,可以把文化产业定义为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的企业群。
其一,文化产业是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的行业,与生产和经营物质产品的一般产业不同,具有特殊的精神或文化的属性。其二,文化产业是由企业群组成的。企业: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文化产业像其他一般产业部门一样具有经济属性,必然是以追求利润、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增值为目标的。这一特点,也使文化产业与以社会效益而不是经济效益为最高目标的公益性文化(如学术研究、学术性书刊、图书馆、博物馆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三,“企业群”的性质也表明,文化产业像其他一般产业部门一样,是与可以进行批量生产并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工业化、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
上述的第一层意思所表明的,是文化产业的精神文化的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第二和第三层意思,则体现了文化产业作为产业的共性。
现代文化产业兴起的背景
A、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兴起改变了文化的生产机制。运用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竞争机制等方式发展文化,从而提高了文化生产的效率,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B、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从历史上看,人类传媒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口语媒介阶段;第二阶段:书面印刷媒介阶段;第三阶段:电子媒介阶段。第一阶段:口语媒介阶段
通过面对面的口语交流,借助于手势、面部表情等传递信息。优点:面对面、直观、形象、生动。缺点:信息的传播难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二阶段:书面印刷媒介阶段
借助于书面印刷媒体传播信息的阶段。优点: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缺点:在传统社会,无论中西,书面印刷媒介都是一种特权媒介,而非大众媒介。因为在传统社会,掌握书面文化传播技术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第三阶段:电子媒介阶段
通过电影、电视、互联网等电子媒体传播信息的阶段。电子媒介发展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最早出现的电子媒体是电报:1844年,世界上的第一条电报线建成,美国人莫尔斯发的第一条电文是:“上帝究竟干了什么?”此后,出现了收音机、电影、电视、互联网等。
电子媒介的诞生意味着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文化时代。电子媒介的诞生意味着人类:从以语言为中心的文化时代,进入到了以视觉(或视像、图像)为中心的文化时代;从读字的文化时代,进入到了读图的文化时代。
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化革命”
(1)书面印刷时代的衰落,中心媒体的改变。(使用语言文字的)传统知识分子(如孔子、柏拉图、朱熹、黑格尔等)伴随着书面印刷媒体的边缘化而逐渐地被边缘化。(使用电子媒体的)“新文化人”(如影视明星等)伴随着电子媒体的中心化而走向社会文化领域的中心。2、电话、电视、互联网等电子媒体拉近了我们与世界的距离。3、电子媒体之真,比真实的还要“真”。50个人上了电视的游行,比50万人没有上电视的游行,影响还要大。4、人类的经验(体验)变成了平面化的经验(体验)。书面文字需要发挥想象力,电视等电子媒体却把一切都告诉了我们。电子媒介是一种真正的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借助于声音和图像传播,消除了语言文字识读的障碍。具有民主性、平等性,从而真正地能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的传播载体。C、闲暇时间的增多。
闲暇时间的增多,使大众对消遣娱乐的需求迅速增加。(空闲时间需要消遣、打发)19世纪上半叶,法国工人日均工作时间为13小时;1912年为10小时;1919年为8小时;1996年周工作时间为30.76小时,周闲暇时间为32.15小时,后者超过前者。托夫勒早就预言,人类进入第三次浪潮以后,工作时间将进一步缩短为周25个小时。历史性逆转。“工作第一”转为“工作和休闲”同等重要。
D、工业的发展使文化产品可以通过工业的方式进行大批量的生产和复制。
在现代工业技术(尤其是复制技术)产生之前,文化产品是独一无二的,无法复制,价格也十分高昂,当然也不可能普及化、大众化。现代大众文化是文化产业的产品,而工业的发展使文化产品可以通过工业的方式进行大批量的生产和复制,是文化产业形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
所以,“文化产业”也被称作“文化工业”,是英文“CultureIndustry”的两种不同中文译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文化产业发展理论和实践回溯
1、严格意义上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只有“文化单位”“文化事业”,没有“文化产业”。
在计划经济下,所有的文化单位都被纳入到政府大包大揽的“文化事业”框架之中。这种“文化事业”的特点是:(1)由政府公共财政大包大揽,不区分“文化产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文化资源的集中化、文化管理的行政化、文化活动的政治化。(3)文化产品和服务严重短缺。
2、从基本脉络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领域经历了:(1)由政府“大包大揽”的“文化事业”发展模式;(2)到不加区分地将所有的文化部门推向市场、在市场化的压力下被动地开展“生产自救”(以文补文、多业助文等);(3)再到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区分开来,实行分类指导、分类发展的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与发展文化产业有关的重大事件回溯1978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新闻单位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1979年元旦,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电视的第一条外国商业广告。1984年,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式启动的宏观背景下,国家开始在文化事业单位的一些行业(尤其是演艺业)尝试改革,鼓励开展经营活动。
1987年,文化部、财政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颁布《文化事业单位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允许文化事业单位向工商行政部门申请登记,获得营业执照,合法开展企业化经营活动,鼓励文化事业单位利用自己的知识、艺术、技术和设备等条件,开展有偿服务,取得劳动收入,用于补充事业经费的不足。即,以文补文,多业助文。
在2000年之前,中国事实上已经存在文化产业,但历次党代会、全会报告或决定中均未出现过“文化产业”一词。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七部分,即“
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连标点符号共1855字,但其中没有出现“文化产业”一词。
为什么?
在党代会和全会历史上,“文化产业”一词首次出现于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规划的《建议》中:“推动信息产业与有关文化产业结合”,“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连标点符号共47字。这个纲领性文件的出台,不仅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进入了“从自发发展到自觉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而且也标志着我国开始“自觉”地终结长期以来形成的中国文化领域内部单一发展格局。明确提出要“推动相关文化产业发展”,意味着党和国家已经开始自觉地将文化产业从过去单一的“文化事业”剥离出来,从而形成公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分类发展的格局。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地将发展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并举,报告之第六部分,即“六、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之“(五)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十六大报告全文涉及文化产业论述约200字。
在党代会、全会历史上,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促进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融合这个命题:“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中,唯一一段有关文化产业的表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
中共十七大报告涉及文化产业共123字。
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共104字)
(二)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理论和战略思路上的突破性亮点。
1、《决定》在党代会、全会历史上对发展文化产业问题首次作了最系统、最完整的表述(共1544字)。意味着从十五届五中全会到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多年来,我党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文化产业发展理论和战略思路。
2、《决定》相关表述将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这就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联系在一起了。这种表述也意味着,文化既是一种软实力,也是一种硬实力(文化产业)。文化是一种硬实力,意味着在当今社会文化产业是一种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GDP的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新的利润增长点,是一种无烟工业、朝阳产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3、在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基础上,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4、从“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等四方面,对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作出了全面的布局。
严格来说,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发展文化产业仅有一句表述,但集中地强调了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取向。十八大报告第六部分之(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
人类文明早期有一个漫长的文化与技术合二为一,共同发展的时期,从词源上看,艺术、技艺、技术是同源的。单从字面上理解,art源自拉丁语artis本身有技术的含义;艺术,美术;技术,技艺,技巧;“技术”technology,源自tekhnologia,指对艺术或艺术的系统的应用,据《美国传统词典》对该词的解释:“文明社会的知识体,可以用来制作工具,练习手工艺术和技能、摘录或收集资料。”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弗罗伦萨成为欧洲文化中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佛罗伦萨人擅长于以技术知识和工艺技能为基础的高质量制造,包括织布工艺、镶嵌工艺、黄金珠宝等。该时期的艺术家往往生于商人家庭或从事营利活动的家庭,很少来自贵族门第,比如1420-1540年之间的136位意大利艺术家,其中96位是工匠或店主的儿子。米开朗基罗曾师从金银匠,拉斐尔是金银匠的儿子。达芬奇既是画家、雕塑家、同时又是工程师、建筑家,对物理、解剖学也颇有研究,其他如丢勒、韦罗基奥等。从历史上看,技术的条件对于文化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结绳记事的年代不可能诞生微积分,在把字刻在竹简上的年代,不可能诞生长篇小说;在《圣经》仅仅只有羊皮纸手抄本的年代,也不可能诞生宗教革命。
但是,在相当一个时期,文化产业和社会生产的核心技术几乎没有直接联系。所谓核心技术,就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决定和先导作用的科学技术或广泛运用于主要生产部门的科学技术。工业革命以来的核心技术1780-1840产业革命:纺织品工厂化生产1840-1890蒸汽动力与铁路时代1890-1940电气与钢铁时代1940-1990汽车和合成材料的大批量生产1990-
微电子和计算机网络时代
参照该表,对早期文化大众化和产业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印刷术虽然在工业革命以前就发生并发展成熟,对人类文明可谓影响深远,但这一技术并不直接促进当时工业的生产。同样,后来陆续问世的摄影技术、摄像技术、录音技术都不属于核心技术,而蒸汽动力、电气与钢铁、合成材料等社会核心技术并不能直接应用到文化生产中来。甚至在二战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高科技也主要是为工业生产服务的。直至微电子和计算机网络时代,核心技术与文化的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这些新技术不仅可以用于改造或服务传统工业部门,也可以直接支持文化生产和传播活动,文化产业终于直接与社会核心技术密切结合了。当今时代已经进入了文化产业与科技高度融合的时代。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即运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文化生产和传播模式,推动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推动高新技术在报刊、出版、印刷、广播影视、舞台演艺等传统产业的运用,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创新文化业态。通过发展新兴高新技术文化产业,运用数字出版、数字广播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技术,发展电子书、数字电视、手机报刊、网络出版物等新兴文化业态。
我省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1、文化产业总量还不够大、水平还不够高2012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达到1581.72亿元,6年间增长了1千多亿元,占当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4.5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以上。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浙江的综合指数仅次于京沪粤,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第4位。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报告,浙江文化产业发展指数仅次于京粤,全国第三。目前,我省新闻出版、影视服务、数字内容与动漫、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和文化产品制造等产业部门已经逐步确立了在全国的优势。
我省新闻出版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居全国第二位与第一位;浙江省电视剧产量,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位;浙江省动画片产量,仅次于江苏,位居全国第二位;杭州市动画片产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一位;浙江省电影票房收入位居全国第五位。我省已经涌现出了横店集团、宋城集团、华策影视、中南卡通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民营文化龙头企业;我国资本市场上的“电影第一股”、“演艺第一股”和“电视剧第一股”的华谊兄弟、宋城集团、华策影视都出自浙江。但我省文化产业总量规模仍偏小,2012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约4.56%,还未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按照2004年颁发的中国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产业分为:(1)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文化艺术服务等四大类的“文化产业核心层”;(2)包括网络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等三大类的“文化产业外围层”;(3)包括文化用品、设备生产和销售这两大类的“相关文化产业层”。
以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等传统意义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为主的“核心层”,以互联网信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广告、会展、文化商务代理等为主的“外围层”,以生产、销售文化产品为主的“相关层”三者实现的增加值2011年之比为29.8:25.1:45.1,虽然与2006年的25.3:14.4:60.3相比,核心层和外围层比重增长明显,但所占比重仍然偏小,而相关层则仍然偏大,文化产业内部结构需进一步优化。3、文化产业高端复合型人才缺乏文化产业人员主要集中于制造流通领域,整体素质不高,文化资本运营、文化经纪代理、媒体产业经营管理等高端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人才培养和激励保障机制有待加强。4、文化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以横店为个案的分析
2001年横店影视城的游客量仅有55万人次,年接待剧组38个。2012年,横店影视城游客量达到1177万人次,接待剧组150个。从1997年至今横店影视城累计接待剧组近1300个。目前,共有487家影视企业入驻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其中包括华谊兄弟、光线传媒、保利博纳等影视大佬。2012年,实验区入区企业营业收入达到78.11亿元,上缴税费9.6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6.47%和163.34%。被誉为“中国好莱坞”的横店影视城的崛起,使八面山下的江南小城加速了人流、物流的集聚,使横店有了城气,旺了人气,集了市气,聚了财气。改革开放以来,横店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经历了三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实现了从农业横店向工业横店的转变;第二个阶段,是实现了从以纺织业为主体的传统工业向以电子、医药、化工为主的现代工业转变(磁性材料、医药化工、电子电气三大支柱产业);第三个阶段,横店经济发展进入了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二、第三产业(电气电子、医药化工、影视娱乐三大支柱性产业)协同带动的转变。
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横店GDP的比重已经达到28%,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2012年3月,横店集团创始人、横店四共委主席徐文荣告诉《浙商》记者:他希望依靠政策的推动,通过5-10年的努力,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横店GDP的比重达到60%。
全国各地影视城,上规模的已经100多家,小的加起来可能上千家,“但是真正盈利的很少,估计不到10%,勉强维持生存的估计20%,70%多可能都是亏损的。”而横店影视城在这个大军中,站住了脚。
在全国影视城大军中,横店影视城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横店的核心竞争力:一条龙服务链目前横店已经形成了“四条链”或四个“一条龙”,即两条文化产业链,一条影视基地链,一条行政服务链。两条文化产业链:一条是影视制作文化产业链,另一条是影视文化旅游产业链。影视制作文化产业链:通过集聚要素,形成了一条剧本创作、融资投资、实地拍摄、后期制作到发行、衍生产品开发、群众演员、服装道具、制景、灯光等所有环节的“基地化、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的完整影视制作文化产业链。
影视文化旅游产业链:从由28个大型实景拍摄基地和13个高科技摄影棚组成的全球最大影视实景拍摄基地旅游,到景区旅游、宾馆饭店、餐饮服务等,形成了一条“影视为表,旅游为里,文化为魂”的完整的影视文化旅游产业链。
两条作为上述两个产业链依托的影视基地链(硬件)和一条行政服务链(软件)一条影视基地链:可以拍摄从秦汉至明清、近代、现代、当代题材,纵贯古今,从皇宫到普通民居的影视拍摄基地链。一条行政服务链:从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管理委员会、电影审查中心、电视剧审查工作站、演员公会、行政服务中心等机构,到设立文化发展专项基金,为横店影视城提供一应俱全的配套服务,形成了“一条龙”行政服务链。正是这“四条链”的交互作用、协同、联动、综合发展,对横店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综合、联动的效应,比如直接带动了横店服装业、道具业、建筑业的发展,带动了商贸、餐饮、住宿、演艺、娱乐业、中介、租赁、会展、广告和群众演员等行业的发展。目前,横店镇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达2.2万多人,其中包含1万多名群众演员、特约(邀)演员。2012年,横店影视城演员公会共为各个剧组输送了群众演员16万人次、特约演员12万人次。
正是这“四条链”的交互作用、协同、联动、综合发展,提升了横店的文化品位,对横店文化发展产生了综合、联动的效应。横店也从一个缺乏文化的地方变成了一个有文化的地方,从一个没有文化史的地方变成了一个有文化史的地方;从一个没有文化特色的地方变成了一个有文化特色的地方;从一个没有核心文化竞争力的地方,变成了一个有核心竞争力的地方;从一个百姓文化生活贫乏的地方变成了文化生活比较丰富的地方。
正是这“四条链”的交互作用、协同、联动、综合发展,也带动了横店的城市化进程,成为推动横店科学发展、转型发展以及城市化的新引擎。横店是另一个义乌义乌小商品市场成功的基础,可以用“全、新、廉”来概括。“全”是指品种齐全。义乌小商品市场共汇集了43个行业1901个大类的41万多种商品,在全球50万多种商品中,超过80%的商品都能在义乌找到。“新”是指款式新颖。在义乌小商品市场汇聚着全球最新的商品款式和花样,且品种还以每天500种的速度增加。“廉”是指价格低。义乌小商品市场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乃至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价格优势不可或缺,在义乌市场的价格比原产地价格更低廉的情况俯拾皆是。
“全、新、廉”,使义乌成为“全国性小商品流通中心”、“国际性商贸中心”;“小商品海洋”、“国际购物天堂”、“全球最大超市”,使义乌成为全国最大的小商品集聚基地和扩散基地。
横店影视产业成功的基础,也是“全、新、廉”。横店的“全、新、廉”主要体现在:横店是“规模最宏大、要素最集聚、技术最先进、成本最低廉”的全国乃至全球知名影视产业发展基地、全国影视产品的聚集基地和扩散基地。
义乌最具特色的、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是“一条龙”;经过多年的积累,义乌市场已建立了庞大的客户群体和稳定的销售渠道,从而形成了一定的网络优势。义乌市场规模宏大、品种齐全,是全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身体护理用化妆制剂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建筑工程爆破作业专用承包合同
- 茶包托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04版瓷砖铺贴工程项目管理合同
- 2024年度幼儿园环境布置合同
- 英式橄榄球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大连二手房买卖合同(含物业费)
- 空气净化器用过滤器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2024年度环保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工程合同
- 2024年度原材料采购供应合同
- 野外安全应急预案
- 智慧冷链物流产业园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
- 租赁营销方案
- 中医减肥药方-超有效分类型
- 小学科学试卷分析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4篇-
- JJF 1184-2024热电偶检定炉温度场测试技术规范
- 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 省赛一等奖
- 老年护理之轮椅使用的护理
- 果园的合理规划方案
- 高考英语一轮复习09进行体知识点归纳
- 毒品预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