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 省一等奖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 省一等奖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 省一等奖_第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 省一等奖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个性和创作风格,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2、过程与方法: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之秋,感受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结构特点,并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本文细腻优美的语言,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并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感情。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安排在高中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所选的都是经典散文,名家名作,因此,学好《故都的秋》对了解散文的写作特征以及表现手法有很大的作用。《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于是他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三、学生分析:作为高一的学生,他们在初中时对散文已有所接触,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层面不够深入,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教师要适当引导,利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来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掌握散文鉴赏的一般规律。四、重点难点: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教学重点:掌握散文鉴赏方法,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教学难点:缘景入情,领会作者热爱故都的美好情感进而准确的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五、教学资源:多媒体

六、教学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为此,我的教学方法确定为:

诵读感悟——情感体验——探究学习——总结评价

七、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秋天,无论是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她陶醉,为她销魂,为她作诗吟诵。我们以前学过关于秋的诗句有哪些?(学生回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些诗句有的昂扬,有的悲凉,有的清新,有的沉郁。这和作者的个性、情趣和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那么,郁达夫眼里的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郁达夫细腻的笔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多媒体展示)(二)研读文本:1、把握感情基调让学生自由默读,找出本文的文眼。(老师指导)明确:本文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2、诵读感悟怎样把郁达夫笔下“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给读出来?(以第3、4段为例)①

学生甲诵读第3段。学生评,老师评。②

教师示范读第4段。(放背景音乐)让学生点评,老师总结诵读技巧:声情并茂,抑扬顿挫。③

全班男生配乐诵读第3段,让学生体会秋的特点。④

全班女生配乐诵读第4段,让学生体会秋的特点。3、体悟鉴赏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的秋》主体部分(3-11段)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如何突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这个特点?找出相关语句诵读品赏,并说说自己的感受。①

教师示范赏析第5段写秋蝉(5段)——“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秋蝉又叫寒蝉、暮蝉。它是古诗词里一个特定的意象。其形象既有餐风饮露的清高,其鸣声又充满了生命短促的哀怨、伤感。作者把他自己心中的悲凉寄寓在秋蝉的身上,让故都的每一个角落都渗透着悲凉的气息。这让我想起了宋代柳永的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雨霖铃》)。归纳赏析方法:景——境(环境、心境)——感②根据刚才归纳的赏析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赏析其他段落分小组讨论: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如何突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这个特点?找出相关语句诵读品赏,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提示:写秋院(3段)——“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断壁腰”“秋草”(境的悲凉)。学生展示:写秋槐(4段)——“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写秋雨(6-10段)——“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写秋果(11段)——“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③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故都的秋的景物尽管很散(形),但都体现出“清、静、悲凉”(神)的特点。④老师补充品读散文的方法——知人论世思考:故都著名风景那么多,而作者为什么不写红叶如火的香山,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却写带有“清﹑静﹑悲凉”特点的秋景呢

?提示:个人性格、时代背景对故都的秋的感情——深爱。他性格抑郁、善感,提倡“静的文学”。另外,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经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人生的感受。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清、静、悲凉”是故都秋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情感的自然融合。可以说,情中有秋的眷恋,秋中有情的落寞。(情景交融)(三)、课堂小结《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碗茶,苦涩而清醇;《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悲凉。故都的秋,让郁达夫痴迷,也让我们着迷了!今天的课,不仅让我们再次了解了散文的一般特征和写法,更然我们走进了一代散文大师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和体味他深沉、含蓄的文风和爱国之情。八、附板书设计:故都的秋

秋院

含蓄

秋槐

清、静、悲凉

秋蝉(形)

情景交融

(神)

秋雨

深沉

秋果九、教学反思

通过《故都的秋》的学习,学生再次明确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学生能根据老师的指导和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