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第三专题历史的回音(文本研习)六国论 全国一等奖_第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第三专题历史的回音(文本研习)六国论 全国一等奖_第2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第三专题历史的回音(文本研习)六国论 全国一等奖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国论》教案【文本解读】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文章22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共分五段。第一段以总论点提挈全文,启篇首句便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否定了一般人的见解,接着鲜明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弊在赂秦”,这是全文的总论点,继而以“赂秦而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论据,对总论点作了概要阐明。这两个论据,又被作为分论点,分别在第二、第三两段里给以具体论证。第四、第五两段为全文的结论,感慨六国,从六国覆灭的惨痛史实,引出深刻的教训,借古讽今,含蓄而尖锐地针砭了北宋统治者对敌妥协投降的错误,从而揭示出写作意图,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本文主要特色不仅体现在结构上论证周密、说理清晰,还在于情感表达强烈、文气充沛。反复诵读本文,会感到文章的强大感染力不完全来源于论证的周密、说理的清晰。文章在分析说理的同时,还有一种感情力量和一股气势影响着读者。这种感情气势从何而来呢?原来作者论六国不是纯客观分析,在秦和六国之间,作者的情感是仇秦而亲六国。如将战国形势,转换为宋与契丹、西夏对峙的形势,则六国相当于宋,秦国相当于契丹和西夏。作者对于六国责其不争,哀其破亡;对秦国则视为仇敌。这种情绪从开头一直贯注到结尾,形成沉痛激切的文气。

“人贵直,文贵曲”,苏洵写作此文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借六国赂秦来批评北宋王朝赂契丹、西夏的苟安政策,深层次是讽谏宋王朝尽快改变妥协政策,急起战斗,只有斗敌灭敌才有生存之路。这就使本文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使这篇史论赋予了强烈的战斗力量和现实意义。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欧阳修评价苏洵的文章说:“吾阅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犹有所未足,今见子(苏洵)之文,吾意足矣。”的确如此,苏洵此文,奔腾上下,纵横出入,气势犹如江河决口。他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精辟透彻,足警世人。无怪乎本文近千年来盛传不衰!

阅读本文,在掌握论点、论据和作者用意的同时,如果能从语言节奏入手,揣摩其长短徐疾的特色,我们就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表达情感、创造文气方面的艺术魅力。【教学设想】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情感是文章的血肉。本文主要特色不仅体现在结构上论证周密、说理清晰,还在于情感表达强烈、文气充沛。我想教学中通过听读感知文意、自读理清结构、品读体验情感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把握这篇经典论说文的文体特色,感受作者沉痛激切的讽谏之情,从而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提要钩玄——梳理文章脉络;

因声求气——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领悟苏洵“敢言天下之弊”的精神和“借古讽今”的智慧

2、培养高中生阅读文言经典的兴趣教学重点:因声求气——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情感教学难点:感受苏洵在《六国论》中表达情感、创造文气方面的艺术魅力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探究法教

具:PPT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向大家介绍一副有趣的对联,这副对联是“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知道这“父子三词客”是谁吗?(学生回答:苏洵、苏轼、苏辙)对。是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更有趣的是,父子三人同题作文,都写了《六国论》,而苏洵的《六国论》尤为后人所推崇。今天,我们来共同品读苏洵的《六国论》。

二、听读→圈点勾画•感知文意

1、检查预习:

六国互丧(sàng)暴霜露(pù)

暴秦(bào)当与秦相较(tǎng通“倘”)

或未易量(liàng)

食之不得下咽(yān)

日削月割(xuē)

2、学生质疑、答疑。

3、学生听读,感知文意。

三、自读→提要钩玄•理清结构

1、学生自读课文。

2、理清文章思路:

问题: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②最后两段是否有蛇足之嫌?

四、品读→因声求气•体验情感

(幻灯片出示)据《宋史》记载: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赂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对北宋王朝这种赂敌偷安的政策极为不满,深感忧虑,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教师:这篇文章表面上是历史论文,但苏洵本意不在研究六国历史,而在借古论今,指出宋朝国策之非,为宋朝危机敲响警钟。苏洵在议论的同时,还带有强烈的抒情性,并且这种情感从开头一直贯注到结尾,形成沉痛激切的文气。可以说,文章句句写古,句句讽今,句句含情。

学生诵读,教师指导:学生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以“暴”“斩”“尺寸”极言祖辈父辈创业之艰辛,读的时候注意节奏和情感。)学生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假设对比论证,有一种不甘心的语气。)学生3: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呜呼”“悲夫”两个感叹词,议论兼抒情,情感之沉郁,语气之激切。)学生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最后再来一抹余音,而且是一股最强音,其情其气,愤郁激切,发人深省。)

教师总结:通过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