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16世纪的中国和日本_第1页
第6讲16世纪的中国和日本_第2页
第6讲16世纪的中国和日本_第3页
第6讲16世纪的中国和日本_第4页
第6讲16世纪的中国和日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东西方

第六讲16世纪的中国和日本

本节导论16世纪,当西欧诸国跨进资本主义门槛时,东亚的中国和日本仍停滞在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得到强化。明代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发展到巅峰,尽管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海外贸易与航海事业取得惊人的成就,思想、文化方面也出现一股清新的风气,但都被封建统治所阻滞;此时的日本,国家重新得到统一,幕府的力量有所加强,政治、社会方面的各项制度得到完备,封建统治得以更新强化。但与实行“重本抑商”政策的明帝国一样,日本封建政权的基础是农本经济。为了巩固统治,排除外来干扰和侵略,两国统治者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失去了同西方国家均衡发展的机会。自此,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开始出现,中国和日本在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学习目标

了解在西欧跨入资本主义门槛时,东亚的中国和日本仍停滞在封建社会的史实,明确明帝国和日本巩固强化封建统治的措施东亚诸国在当代落后于西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深刻认识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先进,东方落后局面的初步形成。教学目的本节选用了东方封建制度的代表中国和日本进行剖析,指出了两国封建制度的不同特点,说明为何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东方逐渐落后与西方渐趋强大的历史原因。要从封建专制东西方的不同演变及资本主义萌芽在东西方所受到的不同待遇这两个方面去对比和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中国封建专制的特点(二)日本专制制度的形成重点名词影视学习(一)中国封建专制的特点(1)宦官专权。明代皇帝不理朝政,由宦官把持朝政,迫害官民,横征暴敛,鱼肉人民。这种状况举世罕见。(2)内阁中各派力量明争暗斗,首辅借权术当政。(3)皇帝和地主剧烈兼并农民的土地,租税加重,导致农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危机严重。(4)实行落后于时代的封闭政策,一个是重农抑商政策,另一个是海禁政策,这都是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严重摧残。(二)日本专制制度的形成16世纪是日本从封建割据走向统一、封建专制形成时期。日本虽然结束了100年的“战国时代”,但是封建统治却进一步强化了。丰臣秀吉时期采取了如下强化封建统治的措施:(1)确立大吸为都城。(2)设立“五奉行”、“五大老”和“三中老”作为中央政府机构。(3)加强对各地大名的控制。(4)通过“检地”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和统治。(5)鼓励和支持工商业的发展。侵略中国是日本的国策,日本统一后便开始实行这一政策,侵略朝鲜乃此国策的第一步。但这期间丰臣秀吉发动的两次入侵均在朝鲜军民顽强奋战及中国明朝军队的支援下遭到惨重失败。日本吞并朝鲜的企图也因此而推迟了300年之久。本节主要内容明代中国专制统治的强化;农民起义;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的外贸;明代的文化与科技;日本的“战国”与统一;丰臣秀吉强化封建统治的措施;侵朝战争。一、明代中国专制统治的强化主要内容宦官专政与内阁纷争;土地兼并与农民起义,赋税、徭役加重;资本主义萌芽及其缓慢发展;海外贸易、海禁政策,倭寇、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占据香港;文化与科技:思想家王守仁、李贽;通俗小说的兴盛,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徐光启与《农政全书》。(一)宦官专政与内阁纷争

1500—1600年,相当于中国的明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诸朝。在这一百年间,明王朝由盛转衰,呈现了危机的征兆。封建统治集团日益腐朽,出现了宦官专政与内阁纷争局面。宦官擅权者,最著名的有王振、刘瑾和魏忠贤等。他们通过东、西厂等特务组织,迫害人民和不附己的官吏宦官。贪污纳贿,搜刮民财,聚敛的财富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各派政治势力在内阁中你争我夺。世宗鉴于武宗时宦官专权的教训,便抬高内阁地位,阁臣的班次在六部之上,并确定“首辅”,主持内阁。首辅成为各派争夺的对象。例如世宗朝,夏言任首辅时,严嵩阴窥其位,终借故攻倒夏言,坐上首辅的交椅,专权21年。严嵩晚年失宠,又被徐阶攻倒。此后,徐阶、高拱、张居正迭为首辅。 (二)土地兼并与农民起义明朝自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剧烈,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赋税、徭役和地租也不断加重。农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逃避赋税、徭役、地租的追呼敲扑,不但失去了土地的农民,甚至有土地的农民,也不得不背井离乡,沦为到处飘泊的流民。更多的农民铤而走险,进行武装反抗。正统后,全国农民起义此伏彼起,规模日大。如,叶宗留、邓茂七领导的浙闽赣山区的农民起义;刘通、李原领导的郧阳山区的农民起义;杨虎、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最后发展为推翻明王朝的农民大起义。(三)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其发展缓慢的原因16世纪左右的嘉靖、万历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在不少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单位,其中以纺织业最为明显,陶瓷、榨油、矿冶等行业中,也有所表现。分布的地区主要在江南及东南沿海。但是,明代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只是在局部地区,在少数部门中稀疏地出现,发展十分缓慢。这是由于:商品经济虽有所发展,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封建的生产关系仍是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重农抑商政策,摧残了刚刚萌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三)明代的海外贸易、海禁政策和西方殖民者的对华侵略明代的对外贸易,有官私两种。明朝初年,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占主要地位。中、后期,则以私人海外贸易为主。明朝自太祖时起厉行海禁政策。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虽为世界航海史上的盛举,但终属于弘扬封建帝国声威的性质。而且,永乐皇帝只让郑和进行官方的朝贡贸易,并不许商人出海从事私人贸易。此后,从宣宗到武宗诸帝,都一再严申前禁。参考文章:曾炜波《郑和下西洋考略》香港1992年。罗荣渠《15世纪大航海与中国、西欧的不同发展取向》,罗荣渠主编《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1页。15世纪末的帆船明王朝厉行海禁政策引起以海盗商人为主的沿海人民的激烈反抗。海禁政策还打击了东南沿海各省的农民和渔民。16世纪为患中国东南沿海的“寇”,其主体已非来自日本的“倭”,而是违反海禁与倭勾结的中国人。嘉靖时期的“倭患”,实际上是“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由于戚继光等爱国将领的努力,倭寇被扑灭,但明朝的一些官吏也认识到:海禁既不能消灭私人海上贸易,也不能根绝倭寇。一些有远见的官吏主张开放海禁。戚继光像戴裔煊《明代嘉隆间的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倭寇图》(明军与倭寇海上作战图)就在中国封建王朝厉行海禁的同时,西方殖民者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最先来的是葡萄牙人。正德六年,葡萄牙武力侵占了满刺加,以此为基地,进一步侵掠中国。嘉靖三十二年,葡萄牙殖民者谎称商船遇到风暴,借口晾晒货物,遂上岸定居。三十六年,竟于澳门私自扩充居地,非法将澳门变为殖民地,成为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最早的一个据点。继葡萄牙人之后,西班牙殖民者于嘉靖四十四年占领吕宋,作为在东方进行贸易的根据地。天启六年又占据了台湾北部的基隆和淡水。万历四十七年,荷兰侵占爪哇,崇祯十五年,全部占领了台湾。西欧各国王权实行的是重商主义政策,而中国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中国的私人海外贸易未能充分发展,也就不能通过海外贸易而积累足够的资本,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这是中国从16世纪起落后于西方的又一个重要原因。王守仁发展了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用以对抗客观唯心主义的程朱理学。他提倡“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论。王学隐约地含有思想解放的因素,成为明末市民意识的前驱。 李贽是明清之际反封建启蒙思想的先驱。他敢于打破千百年来对孔子的迷信,公开宣称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宋明理学家鼓吹的“去人欲,存天理”的说教。对不同个性的人,李贽主张“因材”“并育”。李贽反对封建束缚,朦胧地要求平等和发展个性的思想,反映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和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明代是中国通俗小说的鼎盛时期:吴承恩:《西游记》,佚名作者:《金瓶梅》,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明代后期出现了几部很有价值的科技著作。李时珍:《本草纲目》是药物学巨著。徐光启:《农政全书》,对有关农业生产的问题都有所论述,而以水利和荒政所占的篇幅最多,是一部集我国古代农学大成的巨著。重点问题(1)行政体制上,仿效元朝。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全国设立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使之相牵制。(2)变革中央机构,打击相权,强化君权,1380年废除中书省,从此不再立丞相。(3)加强监察,设立御史台,地方设十三临察御史。(4)加强军队控制,全国军队编入卫所,由中央控制。(5)设立锦衣卫特务机关,专门负责侦察、缉捕,强化君主专制。颁布《大明律》,实行重刑。(6)在文化上,推行文化专制政策。1、明代专制主义集权强化的措施。2、明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1)商品经济虽然较前有所发展,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2)封建的生产关系仍是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农业上大部分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手工业占优势的家庭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及官办工场生产。与它们相比,资本主义的手工业显得十分微弱。(3)封建王朝的重农抑商政策,摧残了刚刚萌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思考与探索可以从君主专制建立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两方面回答:明代中国的君主专制建立在封建地主阶级所有制支配下分散的小农经济。其阶级基础是封建地主阶级。西欧君主专制建立在城市的独立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上升的基础之上,专制王权将其基座放在封建主和市民两个支柱上。明代君主专制和西欧君主专制的区别。

二、16世纪封建统治重建中的日本

主要内容“应仁之乱”,“战国”时代,军事制度的变化;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重新统一日本;强化封建统治的措施:加强中央政府机构;侵朝战争,德川幕府的建立。 (一)“战国”时代的政治概况16世纪是日本从封建割据开始走向统一,重建封建秩序的时期。16世纪40年代葡萄牙人初到日本,输入火枪,传播天主教。1467年,日本因守护大名争夺权势而发生“应仁之乱”。在战争中室町幕府威权丧失,名存实亡。随后出现了封建混战局面,这就是日本历史上所称的“战国时代”。战国时期,代表幕府统治地方的守护大名长期互相撕杀,同时又受到农民起义的打击,力量大大削弱,以致完全衰落。地方武士、领主在乱世中趁机扩大势力,新的地方割据势力,即战国大名随之崛起。然而战国大名在领国内的统治是有成效的,他们在下属领主中推行家臣团制度。家臣实际上是新兴的武士地主,他们被组编成不同层次的团体,其上层人物都是大名的亲属或亲信,上层和下层的一般成员之间也结成主从隶属关系。日本武士(二)农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战国大名大都重视发展经济,以增强自己的实力。在农业上,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并且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工商业方面,战国大名宣布废除行会组织——“座”的垄断特权,免除工商业者的户税、徭役和关税,允许营业自由,开放市场。这些政策吸引了农村手工业者大批进入城镇,彻底摆脱对农业的依赖,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三)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重新统一日本经过长期混战,从16世纪中叶起日本逐步实现地域的统一。在兼并战争中,尾张国的一个中等封建主织田信长以名古屋为根据地向外扩张,逐渐压倒其他战国大名,奠定了日本统一的基础。织田信长主要的打击对象是战国大名和形成割据势力的佛教寺院。1559年织田信长把尾张国控制在手,1560年占领了远江国。同三河国大名德川氏结盟,议定德川家康向东发展,织田信长向西发展。织田信长于1567年消灭了尾张国的近邻美浓国,得到天皇和幕府的支持,他挟持天皇和幕府以号令天下。1568年亲率大军出征,在打败伊势、近江之敌之后,进驻京都,横扫畿内5国。70年代初,织田信长摧毁了京都附近许多佛教寺社,残酷地镇压一向宗农民起义。1573年织田信长废掉了室町幕府的末代将军,室町幕府最后灭亡。1582年织田信长受到叛变家臣围攻,自杀身亡,他的统一事业遂由丰臣秀吉继承并完成。丰臣秀吉消灭了叛将,继承织田信长的地位。这就引起了织田信长诸子和势力强大的家臣的不满,内战爆发,他们当中有的被丰臣秀吉打败,有的通过和谈与丰臣秀吉达成共处的协议。1586年丰臣秀吉任太政大臣,继续征服战争,至1590年基本完成了统一日本的大业。(四)丰臣秀吉强化封建统治的措施丰臣秀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封建秩序,巩固中央政权,强化封建统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和加强中央政府机构。在大阪筑城,规模更大,形成为新的统治中心。接着着手加强中央政府机构。加强对各地大名的控制。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和统治,这是丰臣秀吉封建政权的根本政策。丰臣秀吉对工商业的发展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废除关卡,铸造货币,统一度量衡,以利商业的发展。丰臣秀吉一方面给工商业者以免除地租等特权,另一方面对他们又加以严格控制,规定必须服从他的统治。以上种种措施的执行,使日本已经动摇了的封建秩序又重新得到恢复和加强。(五)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及其失败丰臣秀吉企图征服朝鲜,入主中国。1592年他调集18万陆、海军侵略朝鲜,朝鲜大片领土沦陷。朝鲜国王李昖在爱国臣民推动下,虽已退至中朝边境的义州(今新义州),仍然坚持抗战,同时要求中国援助。朝鲜海军在爱国将领李舜臣统率下与日军进行过两次海战,重创了日本海军精锐部队,打乱了丰臣秀吉“水陆并进”的部署,牵制了他的陆军北进。中国明朝派李如松等将领,率军与朝鲜军并肩作战,收复了西京、开城、京城和南半岛大部分地区。日军被迫议和。日方佯装接受朝中提出的条件,准备再犯。1597年2月丰臣秀吉又出动陆军14万人入侵朝鲜。中朝联军共创日本陆军,取得决定性胜利。1598年8月丰臣秀吉因侵朝战争失败抑郁而死。日本海军几乎全部被歼灭。丰臣秀吉死后,部将德川家康趁机夺取政权,于1603年自立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设立幕府,日本开始了德川幕府(江户幕府)的统治(1603—1868年)。重点问题

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的影响。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开始对外扩张,企图征服朝鲜,入主中国,称霸亚洲。因此在1592年和1597年两次率军侵入朝鲜,在中朝联军的共同打击下,两次均遭失败。丰臣秀吉本人亦因侵朝战争失败而抑郁而死。日军在全线撤军时,又遭到朝中联合舰队的致命打击,海军几乎全部被歼灭。长达七年的侵朝战争给朝鲜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横尸遍野,饥民相食。中国援朝也付出了沉重代价。丰臣秀吉发动侵略战争失败加剧了国内矛盾,农民拒纳军粮,士兵和民伕哗变,逃亡上层贵族愈加倾轧。丰臣秀吉部将德川家康趁机夺取政权,1603年自立为征夷大将军,日本开始德川幕府的统治。思考与探索可以从农业、手工业、工商业、对外贸易等方面进行考虑。战国大名的经济政策实质上只不过是一种富国强兵的手段。

日本战国大名的经济政策及评价。重点名词应仁之乱

室町幕府

战国时期

守护

织田信长

德川家康

丰臣秀吉

李舜臣

刘瑾

严嵩

张居正

郑和七下西洋

王守仁

李贽

李时珍

徐光启刘瑾(?—1510)陕西兴平人,本姓谈。入宫充太监,侍武宗东宫。正德初因旧恩得宠,掌司礼监兼总督团营,除东厂、西厂外,又置内行厂,以铲除异已,斥逐大臣,引进私党,操纵内阁,擅权专横。诱武宗游宴微行,广占民田,增设皇庄,畿内大扰。因权势过高,宦宫张永控告他图谋反叛,被磔于市,族人、逆党皆被杀。严嵩(1480—1567)字惟中,江西分宜人。弘治进士。累官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太子太师等。1542年入阁,以谄媚取得世宗的宠信。1548年,他以谗言陷害夏言,遂出任内阁首辅,揽权擅政凡20余年,任人唯亲,排除异已,贿赂公行,贪污盛行。权势日炽一日,朝政败坏日甚一日。御史邹应龙、林润相继上疏劾嵩子严世蕃。1562年,嵩被削职,世蕃被杀,家产抄没,不久病死。张居正(1525—1582)

字叔大,号太岳。江陵人。嘉靖进士。隆庆元年入阁。穆宗死后,他与司礼监太监冯保合谋,取代高拱任内阁首辅,专国政达十年。他力图挽救明朝统治的危机,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并提出“厚农而资商,厚商而利农”的正确主张,推行一条鞭法,限制豪强逃避赋税,减轻人民负担,改善财政状况,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郑和七下西洋郑和原姓马,又名三保太监。回族。从永庆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之间,奉命七次出使“西洋”,历时28年,到过占城、真腊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每次出使“西洋”,统率水手、军士等约二万余人,分乘宝船五、六十艘,满载瓷器、铜器、文绣、绢帛等与亚非国家贸易,扩大了中国同亚非30多个国家经济、文化的交流,增强了中国人民同这些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这在世界航海史上是一次创举,比哥伦布、达伽马发现新航路早半个多世纪。 王守仁(1472—1528)亦称王阳明,余姚人,明朝思想家。他发展了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用以对抗客观唯心主义的程朱理学。称“心是天地万物之主”,“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他提倡“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论。所谓“良知”,即“天理”,是先天就具备的,但人又有私欲,蒙蔽了“良知”,故要“去私欲,存天理”。实际是要人们自觉遵守封建统治秩序。明中叶以后,阳明学派影响很大。其著作有《传习录》、《王文成公全书》等。李贽(1527—1602)

明清之际的文学家、反封建思想的先驱。哲学观点没有摆脱王守仁和禅学的影响。但公开以“异端”自居,反对宋明理学家鼓吹的“去人欲,存天理”的说教,明确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提出:“人必有私”,应该使“天下之民,各遂其生,各获其所望”。对不同个性的人,主张“因材”“并育”,“各从所好,各骋所长”。认定《六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只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并非“万世之至论”,反对“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诗文多抨击前后七子复古之主张,认为《西厢记》、《水浒传》就是“古今至文”。著作有《李氏焚书》、《续焚书》、《藏书》、《李温陵集》等。由于他敢于否定孔子的权威,抨击道学的虚伪,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将他下狱,自刎死。 李时珍(1518—1593)明代杰出医药学家。蕲州人,继承家学,自幼喜读医书,后被推荐到太医院任职。他潜心研究药物,注重临床实践,翻山越岭,穷搜博采,深入民间请教,参考历代医药及有关书籍八百余种,对药物加以鉴别和考证,纠正了古代药藉中药名、品种、产地等错误,并收集整理宋、元以来民间发现的药物,充实了内容。经27年、三易其稿,著成《本草纲目》一书。共52卷,收录药物1892种,药方11096个,其中大量材料是其他文献上记载过的,此外8100多个为新增。此书总结了我国丰富的药物学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被译成多国文字。另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亦为世人推崇。徐光启(1562—1633)明朝科学家。字子先,号玄扈,松江府上海县人,万历进士。从意大利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等。译著《几何原本》、《泰西水法》、《测量法义》、《测量异同》、《勾股义》等书,遍习兵机、水利、屯田等。天启年间,为阉党所劾,落职闲居,著《农政全书》,共60卷,在他死后由他人加工刊行。全书对有关农业生产的问题,都有所论述,而以水利和荒政所占篇幅最多。书中集历代有关文献,也有一部分是他实验的心得。这是一部集我国古代农业大成的巨著,在农业生产上很有实用价值。崇祯元年(1628年)擢礼部尚书。五年(1632年),命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与李之藻、汤若望等修《崇祯历书》,为我国历法参用西法之始。他是我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科学的先驱。著《徐光启集》。应仁之乱日本室町末期封建领主间的叛乱。从1467(应仁元年)始,到1477年(文明九年)止,长达11年。由于各地守护大名势力急剧膨胀,将军只能控制住自己的直辖领地,幕府实权旁落。因而八代将军义政的继承问题,义政的弟弟、儿子叔侄之间互不相让,终于1467年演变成一场内战。约有三分之二的守护大名相继参战,形成了全国性的内战。直到1477年战争基本结束,京都化为废墟,幕府威信扫地,权力丧失。史称“应仁之乱”室町幕府日本足利将军建立的封建政权。1338年足利尊氏任征夷大将军,建幕府于京都室町。初称足利幕府。在中央设管领,辅佐将军总管幕府政事,地方设关东管领、九州探题及守护。1392年,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结束南北朝的对峙,始称室町幕府,为其全盛时期。应仁之乱后,进入战国时期。群雄割据,争战纷起,并持续发生山城暴动、一向宗暴动,幕府成了京都的地方政权。1573年织田信长把第十五代将军足利义昭从京都逐出,室町幕府被推翻。历时235年的室町幕府是从封建割据向中央集权的过渡政权。战国时期日本室町末期封建领主间战乱纷起、相互吞并的一百多年。起始于应仁之乱(1467年),终止室町幕府的灭亡(1573年)。经过镰仓时期、室町前期,幕府及其高官失去对各地领主的控制力量,守护大名在内战中大多走向衰落,所剩无几。新兴武士,又称为战国大名,对其领国实行专制统治,制订“国法”,建筑城堡,使兵农分离,排除乡间武士,直接剥削控制农民。他们还开垦新田、开发矿产,整顿驿站,奖励造船,促进商品流通,加强了各地的经济联系。传统文化在战乱中得以传播。本愿寺势力扩展,新创的日莲宗为商人所支持日趋兴盛。其间,屡次发生一向宗暴动、法华暴动。大名之间争夺对明贸易专利,在中国宁波发生冲突。倭寇屡犯中国沿海地区。经过长期战争,所剩下的北条等大名,均被织田信长所压服。1573年,织田信长把将军足利义昭(1537—1597)逐出京都,室町幕府被推翻。这个时期,日本社会经济发生剧烈变化。守护日本镰仓、室町时期的地方官职。初名总追捕使。1185年源赖朝奏设,由其亲信武士充任。掌管该国(大行政区)军警司法政务,具有维持地方秩序、监督武士、召集轮役武士,逮捕谋叛和杀人罪犯之职权。室町时期,守护承担向庄园领主征收租税,权力急剧膨胀,并由足利一门及其有力的家臣担任,成为地域的封建领主,称为“守护大名”。应仁之乱后,守护大名不再听命于幕府,在相互纷争战乱中,大多没落,有力的家臣代之而起,成为战国大名。织田信长(1534—1582)日本战国时代末期的封建领主。生于尾张,1546年继承家业。1560年平定尾张地区,击败骏河豪强,1562年与德川家康结盟,登上政治舞台。1568年拥足利义昭进入京都,恢复将军地位并自掌实权。因义昭联合反织田势力抗衡,1573年放逐义昭,室町幕府被推翻。其间逐步攻破京畿附近大名,消灭朝仓义景和浅景久政、长政等有势力的大名。提倡天主教,反对佛教,残酷镇压一向宗(佛教教派“净土真宗”的别名)起义,在伊势长岛将俘获的二万义军及其家属烧死。之后,与毛利辉元等强敌展开最后角逐,统一大半国土。1582年织田信长受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