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曲复习归纳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0d49823c3427aebfc754b4c771dc310/00d49823c3427aebfc754b4c771dc3101.gif)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曲复习归纳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0d49823c3427aebfc754b4c771dc310/00d49823c3427aebfc754b4c771dc3102.gif)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曲复习归纳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0d49823c3427aebfc754b4c771dc310/00d49823c3427aebfc754b4c771dc3103.gif)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曲复习归纳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0d49823c3427aebfc754b4c771dc310/00d49823c3427aebfc754b4c771dc3104.gif)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曲复习归纳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00d49823c3427aebfc754b4c771dc310/00d49823c3427aebfc754b4c771dc310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曲复习归纳eq\a\vs4\al(\x(八年级下册))第20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宋]李清照[词壮志抒怀]原文词语解释赏析(严格依据教参)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①/千帆舞。①星河欲转:银河流转,指天快亮了。星河,银河。炼字:两个动词“接”“连”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转”“舞”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内容:写梦中所见,词人用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个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的境界。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仿佛梦魂/归帝所②,闻天语,殷勤③问我/归何处。②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③殷勤:情意恳切。炼字:“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归”字,好像她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无形中缩短了仙凡之间不可逾越的距离。“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内容: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我报④路长/嗟⑤/日暮,学诗谩⑥有/惊人句。④报:回答。⑤嗟:叹息,慨叹。⑥谩:同“漫”,空、徒然。炼字: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词人对日暮途远的叹息。“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这两句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写法: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这一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此句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⑦/吹取/三山去!⑦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用典:“风鹏九万里”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以喻腾飞之志。情感: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参考译文】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流转,千帆如梭逐浪漂。梦魂仿佛回到天庭,天帝传话善意相邀,他情意恳切地问:归宿何处请相告。我回答(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文学常识】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写作背景】这首词是记梦之作,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一般说来,李清照南渡后的词作大多沉痛愁苦,而这一首却充满了浪漫幻想的气息。【本词主旨】这首词通过记梦,展示了一个神奇的境界,抒发了词人内心的苦闷,也表达了词人不为苦难所磨灭的追求与向往。【写作特点】思路开宕,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充满浪漫色彩,这首词所描绘的梦幻境界丰富多姿,令人神往。1.阅读《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回答下列问题。(1)下片中的“报”字是对上文中“问”字的回应,给人以笔断意连、一气呵成之感。(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舞”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天河流转,似乎有无数舟船在风浪中起伏出没的神奇画面,既有生活的真实感,也有梦境的虚幻性。B.“仿佛梦魂归帝所”中的“归”字与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意思相同,寄寓了作者希望得到一个美好归宿的愿望。C.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孤独无依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D.该词充满了豪放之气,想象大胆丰富,意境壮阔雄奇,富于浪漫色彩,表现出作者内心刚健昂扬的气概,在李清照众多词作中别具一格。【解析】C.“孤独无依的苦闷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错,词人写“九万里风鹏正举”,是要借此表达自己要乘风高飞的豪情及内心的自信。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李清照的词以婉约细腻为主,《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其婉约词的代表之作。B.词中“归”字饱含作者经历人生道路上的流徙奔波后,希望得到一个理想归宿的热切愿望。C.“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词人空有才华、终遭逢不幸的深沉慨叹。D.本词通过记梦表现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传达出积极进取的力量。【解析】A.这首词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另类作品,意境开阔、胸襟宽广,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风格雄奇,不同于婉约词。3.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两句所描绘的画面。★示例:天上云海茫茫,如波涛般起伏的白云和拂晓的晨雾连在一起,越发显得迷蒙。而那天河也好像在流转,河中似乎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第21首关雎《诗经》[古体诗歌咏爱情]原文词语解释赏析(严格依据教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①。窈窕②/淑女③,君子/好逑④。①洲:水中的陆地。②窈窕(yǎ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③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④好逑(hǎoqiú):好的配偶。逑,配偶。内容:第一章四句,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写作手法:开篇即以雎鸠和鸣引出男女相思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切合诗意,自然流畅,显现了婉曲动人的艺术魅力。参差/荇菜,左右/流⑤之。窈窕/淑女,寤寐⑥/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⑦。悠哉/悠哉⑧,辗转/反侧。⑤流:求取。⑥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⑦思服:思念。服,思念。⑧悠哉悠哉:形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悠,忧思的样子。内容:第二章八句,写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诗的格调迂回低缓。炼字:两个“悠”字双双以感叹语气出之,着重表现了男子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修辞:“悠哉悠哉”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思念之情。写作手法:运用了双声词(如“参差”)、叠韵词(如“窈窕”),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的生动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⑨。参差/荇菜,左右/芼B10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⑪。⑨琴瑟友之: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eq\o(○,\s\up1(10))芼(mào):挑选。⑪钟鼓乐之:敲钟击鼓使她快乐。内容:第三章八句,写小伙子想象中的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诗的格调轻松明快,男主人公愉悦的神态跃然纸上。这几句是虚写,用采摘荇菜起兴,是饱受相思之苦的主人公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以“琴瑟友之”表现恋爱生活的和谐美满,以“钟鼓乐之”来描绘结婚时的热闹场面。【参考译文】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双双飞落在水中的陆地上。那文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求取。那文静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便总思念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叫人翻来覆去难以睡着。长短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摘它。那文静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长短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挑选它。那文静美好的女子,敲钟击鼓使她快乐。【文学常识】《诗经》,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五经”之一。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本诗主旨】这首诗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写作特点】1.采用比、兴的手法。如第一章。2.虚写与实写相结合。如第二章实写,第三章虚写。3.运用重章叠句,一咏三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统领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B.“寤寐求之”中的“寤”“寐”分别指睡着和醒来,可见君子思恋之苦。C.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D.这首诗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幸福生活的追求。【解析】B.“寤”“寐”应分别指醒来和睡着。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美好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示例: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发出悦耳的和鸣声。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首诗出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雅”指的是各地的民歌。B.“求”字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C.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词、叠韵词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D.这首诗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追求不得“淑女”时心里苦恼和设想追求到“淑女”时的欢乐。【解析】A.“风”指的是各地的民歌,“雅”是宫廷宴饮或朝会时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4.诗中用来形容美丽善良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写男子思念意中人而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辗转反侧。5.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试举例分析。示例:首章以雎鸠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第22首蒹葭①《诗经》[古体诗歌咏爱情]原文词语解释赏析(严格依据教参)蒹葭/苍苍②,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③,在水/一方。溯洄/从之④,道阻⑤/且长。溯游⑥/从之,宛在/水中央。①蒹葭(jiānjiā):芦苇。②苍苍:茂盛的样子。③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④溯洄(sùhuí)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溯洄,逆流而上。洄,逆流。从,跟随、追寻。之,代“伊人”。⑤阻:艰险。⑥溯游:顺流而下。内容: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既交代了时令,又渲染了凄清、惆怅的气氛;三、四句交代了主人公所追慕的对象及其所在的地点,可见主人公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五、六句写主人公逆流追寻时的困境;七、八句描绘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表现了他内心的焦虑与忧愁。写作手法:以景(蒹葭)起兴,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从侧面显示了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蒹葭/萋萋⑦,白露/未晞⑧。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⑨。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⑩。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萋萋:茂盛的样子。⑧晞(xī):干。⑨湄(méi):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⑩跻(jī):(路)高而陡。内容:这两章描述了主人公追寻之路上的重重困难,突出主人公急切的心情。表现手法:用反复咏叹的手法,进一步写出了主人公追求“伊人”而不得的怅惘之情。炼字:三个“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苍苍”“萋萋”“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主人公当时所处的环境十分凄清,心境十分寂寞。“为霜”“未晞”“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方”“湄”“涘”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难以寻觅。蒹葭/采采⑪,白露/未已⑫。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⑮。⑪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⑫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⑬涘(sì):水边。⑭右:向右迂曲。⑮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参考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我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啊,就在河水那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好像在水的中央。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我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啊,就在河岸那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又险又高。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的高地上。河边芦苇密稠稠,清晨露水还没有干。我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啊,就在水边那一头。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弯曲。顺流而下去寻找(她),好像就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本诗主旨】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以及难言的惆怅和伤感。【写作特点】1.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2.比兴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寄意。“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3.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富有音韵美。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关睢》的姊妹篇,二者表达的主题和运用的章法很相似。B.全诗分为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这使诗歌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还起到了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C.这首诗描写秋景,语言凝练而精妙,从“苍苍”到“萋萋”,再到“采采”,写出了蒹葭的色彩由暗到亮、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D.这首诗直接诉说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其情致绵远悠长,言辞之中充满着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和伤感。【解析】D.“直接述说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之情”表述不正确,应当是“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执着追求”。2.这首诗描绘深秋凄清的景象,运用重章叠句(重章叠唱、重章复沓)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诗人追求“伊人”的深情执着和可望难即的惆怅。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首诗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B.诗中的“伊人”,可以理解为意中人,也可认为象征着理想。C.《蒹葭》创造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D.“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从时间的推移,写出主人公不怕险阻地追寻、求索,也暗示了“伊人”难以寻觅。【解析】D.“时间的推移”有误,应是“地点的推移”。4.诗歌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写起有什么作用?这两句话以“蒹葭”起兴,既点明了时节和环境,又点明了地点,描绘了一幅萧瑟冷寂的晚秋图,渲染了凄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的惆怅之情。5.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①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第23首石壕吏①[唐]杜甫[古体诗关注民生]原文词语解释赏析(严格依据教参)暮投②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①石壕吏: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②投:投宿。内容:首句“暮投石壕村”,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炼字:“捉人”用得极其形象,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吏呼一何③怒!妇啼一何苦!③一何:多么。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役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听妇前致词④:三男邺城戍⑤。一男附书至⑥,二男新⑦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⑧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⑨。有孙母未去⑩,出入无完裙⑪。老妪⑫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④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⑤戍(shù):防守。⑥附书至:捎信回来。⑦新:最近。⑧已: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⑨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⑩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⑪完裙:完整的衣服。裙,这里泛指衣服。⑫老妪(yù):老妇。内容:老妇“致词”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室中更无人”,隐去“老翁逾墙”一事,是不得已而言。“乳下孙”犹言孙子正在哺乳期间,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儿媳丧夫,本当改嫁,只因舍不得丢下孩子而仍留家中。“无完裙”,不止于说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河阳,这是当时官军退守的地方,她知道那里需要人,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⑬。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⑬幽咽(yè):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炼字:“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差役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情感:“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诗人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结尾含蓄地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达了他对这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同情。【参考译文】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来抓人。老翁越墙逃跑,老妇出门查看。差役大声呼喝得多么凶狠!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人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三个儿子应征防守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着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生命结束了!家里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出出进进没有完整的衣服。老妇我力气虽然衰弱,请让我跟随你在今晚回兵营去,赶快应征到河南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了有人隐隐约约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赶路,只能同那个老翁告别。【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本诗主旨】这首五言古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写作特点】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练,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从“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这句可以得知老妇人三个儿子中的两个刚刚牺牲在战场上,她的经历令人同情。B.“泣幽咽”中“咽”指哭声梗塞低沉,“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C.《石壕吏》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D.《石壕吏》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半夜抓人当壮丁行为的不满和对广大百姓的同情,是首优秀的抒情诗。【解析】D.《石壕吏》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是一首叙事诗。2.全诗中只用了“吏呼一何怒”一句话来直接描写“石壕吏”这个人物,通过老妪的话语,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表现出“石壕吏”的凶狠(蛮横、凶悍)。3.有人说“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中“怒”“苦”两字用得好。为什么?“怒”“苦”两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老妇悲苦无助的形象,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渲染出悲愤的气氛。4.本诗题目是《石壕吏》,但对诗起决定作用的小吏却是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详写老妇人,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广大百姓的同情。第24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古体诗关注民生]原文词语解释赏析(严格依据教参)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①。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②/长③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④。①三重(chóng)茅:多层茅草。②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结。③长(chánɡ):高。④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坳,水势低的地方。内容: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描写了茅屋被大风吹破的情形。炼字:“怒”字将秋风拟人化,写出了秋风声势之盛,“卷我屋上三重茅”写出了狂风威力之大。“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以写实的手法描述了一幅形象的秋风怒号图,渲染了悲凉凄苦的氛围。情感:秋风怒号,吹飞屋上的茅草,表现出痛惜之情。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⑤能⑥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⑦,归来倚杖/自叹息。⑤忍:狠心。⑥能:如此、这样。⑦呼不得:喝止不住。内容:写一群顽童不听呼唤,抢走茅草的事和诗人的感叹。炼字:“老无力”“呼不得”写出了诗人的老态,茅屋被秋风吹破已是悲剧,“群童”的行为更是雪上加霜,反映了诗人穷困的现状。情感:村童夺茅而去,表现出诗人焦灼而又无奈的情绪。俄顷⑧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⑨/向昏黑B10。布衾⑪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⑫/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⑬!⑧俄顷:一会儿。⑨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eq\o(○,\s\up1(10))向昏黑:渐渐黑下来。向,接近。⑪衾(qīn):被子。⑫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⑬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内容:写狂风停息不久,大雨就下了起来。屋漏、床湿,诗人通宵不眠。写作手法:景物描写。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渲染了阴沉黑暗的气氛,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蓄势。修辞:“布衾多年冷似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被子的寒冷和坚硬;“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脚”比作“麻”,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雨连绵细密的特点,而且还富有情趣,也侧面表现出诗人的生活凄苦。情感:秋雨漏屋,生活简陋,表现出诗人自我反思、自我哀怜的情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⑭/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⑮/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⑭寒士:贫寒的士人。⑮突兀(wù):高耸的样子。内容:写诗人在风雨不眠之夜,产生了无穷的理想和愿望。表现手法: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精神:体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伟大精神。情感:广厦存寒士的人生理想,袒露出不顾己身、“大庇天下”的广阔无私胸怀。【参考译文】八月深秋时节,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多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江去,散落在对岸的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洒洒沉到池塘和洼地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口干舌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的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粗布被子盖了好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顶就漏水,床边没有一点儿干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觉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开颜欢笑!任凭风吹雨打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本诗主旨】本诗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态,也表达了诗人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宽广的胸怀。【写作特点】1.叙事和抒情相结合。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2.这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B.这首诗第一段运用了一系列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狂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了作者的焦灼苦闷以及生活处境的艰难。C.这首诗第二段写一群顽童不听呼唤、抢走茅草的事,表现了诗人的无可奈何。D.全诗先叙述描写,后议论抒情,既描述了诗人贫穷潦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解析】B.这首诗第一段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狂风对茅屋的肆虐,并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诗歌以描述开篇,运用写实的手法。先写秋风的威力,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B.“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可以看出诗人年老体衰。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几句表现出诗人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D.诗歌的语言很华丽,句式以散句为主,有长有短,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解析】D.“诗歌的语言很华丽”表述有误,应该改为“诗歌的语言很朴实”。3.“八月秋高风怒号”中的“怒”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怒”字将秋风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的猛烈无情及其对茅屋的破坏之大。4.请对“雨脚如麻未断绝”进行简要赏析。通过描写茅屋遭受风卷雨淋的情景,表现出诗人即便自己困顿窘迫,也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崇高理想。5.请从环境描写的角度分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的作用。描写傍晚秋雨来临之前的景色,渲染一种暗淡阴冷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凄凉悲愁的心境,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描写“床头屋漏无干处”作铺垫。第25首卖炭翁[唐]白居易[古体诗关注民生]原文词语解释赏析(严格依据教参)卖炭翁,伐薪①/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②/十指黑。①薪:木柴。②苍苍:灰白。炼字:“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也概括了漫长艰辛的劳动过程,表现了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也为下文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铺垫。人物形象:后两句肖像描写,仅用十四个字就活画出一个长期遭受烟熏火燎、疲惫憔悴的老人形象。表现手法:诗人运用衬托手法,以“两鬓苍苍”突出卖炭翁的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衬托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卖炭/得钱/何所营③?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③何所营:做什么用。营,谋求。修辞:设问。前两句一问一答,将卖炭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表达方式:描写。后两句心理描写,这一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卖炭翁的悲惨境遇。炼字:“可怜”二字倾注了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无限同情,继以一“忧”一“愿”来写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④南门外/泥中歇。④市: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表现手法:对比。“一尺雪”与上文“衣正单”形成对比,突出卖炭翁生活的艰难。表达方式:描写。“晓驾炭车辗冰辙”这一动作描写,写出卖炭翁早起驾车、踏雪辗冰的艰辛,画面感颇强。炼字:“辗”字既写出了天寒地冻,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从侧面表现了卖炭翁的勤劳。“牛困人饥”说明南山到长安城路途遥远。“泥中歇”表现出卖炭翁精疲力竭的情态。翩翩⑤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⑥/口称敕⑦,回⑧车/叱⑨牛/牵向北。⑤翩翩:轻快的样子。⑥文书:公文。⑦敕(chì):指皇帝的命令。⑧回:掉转。⑨叱(chì):吆喝。炼字:“翩翩”写出了宫使横冲直撞、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手把”“口称”可见其仗势欺人、专横跋扈;“回”“叱”“牵”这一连串动作,则刻画出宫使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面目。内容:这四句描绘宫使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⑩/惜不得⑪。半匹红纱/一丈绫,系⑫向/牛头/充炭直⑬。⑩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⑪惜不得:吝惜不得。⑫系:挂。⑬直:同“值”,价钱。表现手法:“一车炭,千余斤”极言其多和“半匹红纱一丈绫”数量极少,价值极低,构成强烈的反差,反衬出宫使掠夺的残酷,无耻的嘴脸暴露无遗。炼字:“惜不得”看似轻描淡写的三个字,多少无奈,多少悲愤,多少绝望,尽在其中。内容:这四句写被掠夺的结果。【参考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木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指漆黑。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气辐射学》课件
- 《CLL诊断治疗》课件
- 《产品品质提升》课件
- 2025年随州道路客货运输从业资格证b2考试题库
- 气候变化应对指南模板
- 培训项目经验分享模板
- 母亲节内容创新策略模板
- 营销部季度报告模板
- 咨询业绩总结模板
- 小学转学申请书模板
- 开学季初三冲刺中考开学第一课为梦想加油课件
- 《自然保护区划分》课件
- 2025年普通卷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人教版英语五年级下册教学进度安排表
- 2025年建筑施工春节节后复工复产工作专项方案
- 2025延长石油(集团)限责任公司社会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商用车预见性巡航系统技术规范》
- 玻璃电动平移门施工方案
- 2.1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第一课时)课件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 春季安全开学第一课
- 陕鼓集团招聘笔试题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