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婴儿的生理心理发展婴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学会了独立行走,手的动作也有了很好的发展;2)言语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3)各种心理活动还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4)开始最初的游戏活动
第一节婴儿的状态生理发育动作发展
婴儿生理发展及心理学意义一、婴儿的状态(一)新生儿健康测查注:在Apgar量表中用首字母代表测试的五个标准:A=外表,p=脉搏,G=面部表情痛苦,A=活动水平,R=呼吸尝试婴儿出生后的几分钟内,将接受他生命中的第一次测试。一个护士或医生通过观察5个标准特征(心跳速率、呼吸尝试、肌肉弹性或活动水平、身体颜色和反射敏感性)来检查婴儿的生理状况,每个指标评分从0到2分,记录在Apgar量表上的得分(由VirginiaApgar编制,由此得名)的范围可以从0-10,得分越高,表明状况越好。这个测试一般5分钟以后再重新进行一次,以测量婴儿状况的改善。那些得7分或更高分数的婴儿被认为处在良好的健康状况,那些得4分或得分更低的婴儿可能有麻烦,为了生存下去,他们往往需要紧急的医疗照顾。
(二)新生儿的状态在第一个月中,婴儿可能很快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每种状态在任何时间(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可能发生。母亲喂奶的时候常常会看到刚刚还醒着的新生儿突然就睡着了。新生儿大约70%(16-18小时)的时间在睡眠中渡过,只有2-3个小时处于觉醒状态。但是,有关婴儿状态的研究表明,新生儿表现出很大的个体差异。例如,一个新生儿每天的觉醒时间平均只有15分钟,而另外一个每天的觉醒时间超过8小时。有的17%的觉醒状态都在啼哭,有的则达到39%。2-6周就缩短为14-16小时,到3-7个月,他们开始整晚睡觉,白天只睡2-3次。(三)婴儿猝死综合征婴儿猝死综合症(suddeninfantdeathsyndrome,简称SIDS)是指1岁以内的婴儿和新生儿在睡眠中突然发生的、并且通过对病史、环境的详细调查和尸检等仍不能发现明确原因的意外死亡。在美国,每年大约有5000-6000名看起来很健康的婴儿会在睡眠中突然停止呼吸,婴儿猝死综合症是2周~1岁之间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占该年龄组死亡率的30%。婴儿猝死综合征最容易发生在冬天,发生在那些受到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的2-4个月的婴儿中,喜欢趴着睡觉的孩子比躺着睡觉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受害者。趴着睡觉和“保温”措施过多是婴儿猝死综合症发生的原因之一。具体的病因还不是很明确。临床策略:1.
足月儿和未成熟儿应该被安置为仰卧位睡眠。仰卧位睡眠对健康没有不利影响。不推荐侧卧位睡眠。(这项简单的指导让美国的SIDS下降了40%)2.使用硬的床面避免在婴儿床上放置柔软的床上用品,如枕头、棉被、羊毛围巾、羊皮毯、充填性玩具等,以防婴儿面部被它们包裹或盖住。推荐在婴儿的硬床垫上覆盖一层床单作为婴儿睡眠之用。
3.避免过热和包裹过多。二、生理发展(一)脑重量和头围
(二)身体发育婴儿期的身体发育很快,处在人生生长发育的第一高峰期个体达到成熟以前的生长发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0岁到2岁,迅猛发展。2岁到青春发育期,发展较平缓。青春发育期开始(男孩约在13-15岁,女孩约在11-13岁),发展迅速,变化极大。15、16岁到成熟,发展又趋缓慢。14
从出生到成年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头只长了1倍,躯干增长2倍,上肢增长了3倍,下肢增长4倍身高和体重刚出生,约50cm;约3.3kg第一年内身高增长25cm左右;体重增加2倍第二年内增长10cm左右研究发现,新生儿身高与其成年后身高没有密切关系青春期出现第二个发育高峰期。
身高年增加一般为6-7厘米,体重年增加一般为4-5公斤。以后增长速度又开始减缓,直到发育成熟,骨骼钙化完成后,身高停止增长。
(二二、动作发展)依靠无条件反射(一)婴儿的无条件反射新生儿的突出能力之一是他们具有一套有用的反射系统。它们当中有些与生存有关,有明显的适应价值,有一些与生存无关。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在婴儿长大到几个月时会相继消失。儿童最初的本能活动是儿童最初学习的基础。二、动作发展(二)动作发展的一般进程
婴儿动作的发展分行走动作(大动作)和手的动作(又称为精细动作)的发展两个方面的内容。1、手的动作3个月前:一些散漫杂乱的动作3-4个月:不随意的抚摸动作4-7个月:随意的抓握动作
5-6个月:眼手协调、五指分化7个月之后:双手开始协调阶段
能摆弄物体;能同时玩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能双手配合,传递物体。1岁后:逐渐能熟练、灵活、准确的运用物体。23手的抓握动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发展的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五指分化抓取物体与视动协调活动对婴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2)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3)使动觉、触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协调活动,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化和手眼协调动作通常在5~6个月期间出现,也因营养、健康、教养方式等环境因素而有所提前或滞后。(2)行走动作的发展
行走动作的发展
独立行走使儿童能够主动移动躯体,这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独立行走对婴儿心理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2)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3)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
翻身-坐-爬-站立-走
婴儿动作发展受生物预置程序化的制约,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
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头尾原则:从上到下,即从头部开始向脚部发展。
(2)近远原则:从中心到外周,即从身体的中轴部位向周边部位转移。
(3)大小原则:粗细指向,即从粗的动作向精细的活动发展,从大肌肉动作向小肌肉动作发展。
(三)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28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一)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婴儿运用已有的动作模式和感知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获得对环境的最初的知识。没有动作,婴儿心理就无从发展。
(二)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婴儿动作的发展反映着心理的发展,通过动作发展的研究,可以了解婴儿心理发展的内容和水平。
(三)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三)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
手的抓握动作和独立行走等动作的发展可以促进婴儿空间认知的发展。运动经验在空间认知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四)婴儿动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随着动作能力的发展,婴儿与周围人的交往从依赖、被动逐渐向具有主动性转化。动作的发展可以诱导婴儿社会交流能力的发展。
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小生命,他们对这个世界有什么认识呢?詹姆斯:婴儿处于一种旺盛而闹哄哄的状态。弗洛伊德说:婴儿最初并不是混淆自我和周围的世界,而是与周围的环境无关。普莱尔说:初生的婴儿是聋子;反思中……为什么会形成婴儿的知觉无能的观点呢?我们真像学者们所认为的那样吗?第二节婴儿认知的发展一、感知觉的发生和发展
(一)研究方法的突破
1、习惯化范式第一步:习惯化:婴儿对一个重复出现的信息逐渐熟悉,兴趣下降。第二步:去习惯化:当刺激发生变化时,婴儿再次表现出兴趣。婴儿的吸吮行为可作为评估指标。首先给婴儿一个橡皮奶头供其吸吮,记下其吸吮频率的基线。当一个新异的刺激(如声音)出现时,婴儿将产生定向反射,可能表现为吸吮行为的中断或频率降低。例:语音的范畴知觉研究表明,1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在吸吮速率的变化上表现出对b和p两个属于不同音位范畴辅音的辨别能力2、偏爱法在婴儿研究中,最有效的行为度量是他们的注视行为。在范茨的“偏好方法(preferencemethod)”中,实验者同时呈现两个图案,并测量婴儿注视每个图案的时间。如果婴儿对某一对象的注视时间长于对另一对象的注视,则说明婴儿对第一个对象表现出了“偏好”。出现这一“偏好”说明:婴儿的知觉系统能够对这两个刺激做出区分,也可以判断婴儿倾向于注意什么。研究发现,甚至新生儿也表现出了某种知觉偏好:偏好相对新颖、清晰、复杂、对称、和谐的刺激。新方法告诉我们什么?该研究方法能够提供三方面的信息:(1)婴儿的知觉辨别能力;(2)婴儿的知觉偏好;(3)婴儿的再认记忆的能力。
(二)婴儿感觉能力的发展
1、视觉发展新生儿的视力怎么样?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新生儿视网膜上的成像要比成人模糊。新生儿的晶状体变形能力比较差,两眼运动不协调。有时还会出现对对眼。三周后,眼球不协调运动消失。新生儿与成人视觉图像对比“视动眼球震颤”测验表明:4个星期的婴儿,其视力为20/100。8个星期的婴儿,视力已达20/60。出生后5~6个月,视力可达20/20,相当于常用视力表的1.0,即成人的正常视力。视觉发展的关键期是什么时候呢,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6个月以内是儿童视力发展的敏感期,这个时期如果出现发育异常,会引起视力丧失。光线过强的照射容易造成视觉细胞受损,另外,如果光线总是来自同一个方向,容易造成斜视。吃奶的时候总是朝向一侧也可能导致斜视;婴儿喜欢什么样的颜色呢?4~8个月时表现出喜欢亮度大的颜色,而不喜欢暗色;喜欢光波较长的“温暖色”(红、橙、黄),而不喜欢光波较短的“冷淡色”(蓝、紫)。2、听觉的发展普莱尔:“初生的婴儿是聋子”。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不仅新生儿具有明显的听觉能力,就是尚未出生的胎儿,也有了明显的听觉反应。听觉的产生婴儿在出生前已开始有听觉。最清晰地传递到胎儿的声音是母亲的言语声。
用塑料玩具狗发出的“唧唧”声为刺激,对42名出生24小时内的新生儿测试:一次刺激引起反应19名(45.2%)两次刺激引起反应16名(38.1%)三次刺激引起反应5名(11.9%)婴儿不仅能辨别不同的声音,而且表现出对某些声音的“偏爱。研究者发现,1~2个月的婴儿似乎偏好乐音而不喜欢噪声;喜欢听人说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说话的声音;2个月以上的婴儿似乎更喜欢优美舒缓的音乐而不喜欢强烈紧张的音乐;7~8个月的儿童乐于合着音乐的节拍而舞动双臂和身躯;对成人安详、愉快、柔和的语调报以欢愉的表情,而对生硬、呆板、严厉的声音表示烦躁、不安、甚至大哭。3、味觉的发展早在1932年,詹森(Jensen,K)就利用吸吮反应的变化研究新生儿的味觉。发现他们对水、葡萄糖和各种盐溶液的吸吮反应跟对牛奶的反应并不相同,而且,他们的吸吮还会随盐溶液浓度的变化而变化,近来有些心理学家进一步确定新生儿还能区分不同浓度的糖溶液,他们为了尝尝甜的味道甚至还放慢吸吮的频率。新生儿还能以面部表情和身体活动等方式对甜、酸、苦、咸4种基本味道作出反应。这表明他们已具有了辨别能力。婴儿在出生最初几天就存在味觉的性别差异,女婴比男婴更喜欢甜味。味觉感受器在胚胎三个月时开始发育,四个月的胎儿能受到足够的味觉刺激;味觉在婴儿期和儿童期最发达,以后就逐渐衰退;
4、嗅觉的发展出生后一周的婴儿,实验者把两个喂奶母亲用过的胸垫分开放在婴儿头的上方,结果发现婴儿转过头来注视他们母亲用过的胸垫的次数多于陌生母亲用过的胸垫。这就是说,在出生后短短的几天内,婴儿已会认识自己母亲的气味。5、痛觉的发展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较低。国外有人做过对新生儿的痛觉测查,他们用针去刺孩子最富有感受性的区域——鼻、上唇和手,结果表明,未足月的新生儿,对极强的刺激都没有不愉快的表现,即可能是不感到痛。疼痛发生的条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伤害或过强刺激的刺激量;痛觉阈限;痛的情绪。孩子的痛觉阈限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痛觉感受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紧张、恐惧、伤心、焦虑、烦躁等都可以构成痛的情绪成分,它影响对痛感觉的耐受性。(三)婴儿知觉的发展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是对同一物体的凹凸程度或不同物体的近远程度的知觉。婴儿是否具有深度知觉呢?人类的深度知觉能力是天生的么?吉布森和沃克发明了一种“视崖”(visualcliff)的装置来研究儿童的深度知觉能力。视崖实验将具有爬行能力婴儿(一般为七个月)面向他的母亲置于中央平台处,母亲站在视崖一侧鼓励婴儿越过视崖,如果婴儿在两分钟内没有越过,则母亲出示婴儿熟悉的玩具吸引他,并持续两分钟;在另一侧也采用这一程序重复进行试验。结果:当婴儿能爬行时(一般为7个月左右),表现出逃避深侧的倾向(36人中27人爬过浅滩,只有3人爬过悬崖)。坎波斯和兰格(Campos&Langer,1970)采用更灵敏的技术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他们选取了2~3个月,甚至更小的婴儿结果发现:当把幼小的婴儿放在深滩边时,婴儿的心率会减慢,而放在浅滩边则不会有此现象。这表明,婴儿是把悬崖作为一种好奇的刺激来辨认。但如果把9个月的婴儿放在悬崖边,婴儿的心率会加快,这是因为经验已经使得他们产生了害怕的情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婴儿深度知觉是后天还是先天的呢?婴儿的深度恐惧感是来自后天而不是先天的。沃克认为这是由于婴儿身体位移经验所带来的。如婴儿在生活中爬上爬下,爬楼梯、沙发等,在这过程婴儿会获得一些深度体验;同时婴儿还会获得一些跌落经验,这些跌落经验让儿童知道深度环境带来的危险。二、思维的发展朱智贤具体形象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抽象逻辑思维1-3岁3-10.11岁11岁以后
直觉行动性分析讨论请一个2岁左右的小朋友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放在桌子中央的玩具拿下来?听到任务,儿童没有任何想表现,而是马上去拿。他伸长胳臂去拿,拿不到;围着桌子转,踮起脚尖,再伸手,还是拿不到;偶尔扯动桌布,桌子上的玩具移动了一点,儿童马上用力一拉,玩具就到手边。直观行动思维又称直觉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指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和儿童的动作。婴儿的思维实际上是“手和眼的思维”,思维既离不开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也开不开自身的实际动作。离开感知的客体,脱离实际的行动,思维就会随之终止或者转移。(1)直观性与行动性。(2)缺乏行动的计划性和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3)出现了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皮亚杰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依靠感知和动作来适应外界环境。感知运动阶段最大的成就就是“客体永久性”的建立。客体永久性:当客体在视野中消失时,儿童仍然知道该客体是存在的。客体永久性是儿童从自我中心状态的一种解除皮亚杰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阶段一:0-4个月,该阶段婴儿的特征是努力用眼睛跟踪一个运动的客体,直至从视野小时,而后婴儿马上失去兴趣,转向其他事物,或者继续短时间注视可以最后消失的地方。阶段二:4-8个月,婴儿在作为独立实体的客体与自己施予客体的动作的分化方面有一些进步,但这一分化过程远远没有完成。这是,婴儿开始能够根据客体当前的运动方向作出判断,预期客体将来的位置。阶段三:8-12个月,克服了阶段3的许多局限,儿童将用手搜索和取回被藏起来的物体,即使物体完全藏起,不剩任何表明物体存在的可见线索。儿童在该时期容易犯“A非B错误”。
当着婴儿的面将玩具藏在两块相同的盖布A和B的一块下面,例如藏在A之下,9个月的婴儿会伸手掀开A找出玩具,重复几次婴儿仍然能从A中找到玩具;然后当着婴儿的面将该玩具藏在B之下,结果婴儿继续到A之下去寻找那个玩具。皮亚杰将这种现象称为A非B错误。12-18个月,儿童逐渐学会在最后看到物体消失的地方寻找物体,但他们不能想象物体位置的进一步变化,即物体在婴儿的视野中消失后仍可能发生的位置变化。12-24个月,儿童逐渐获得技巧,能够利用视觉线索作为表征X的看不见的运动路线和藏匿位置的基础。该阶段的重要成就,是对没出现的物体和事件能够进行内在的符号表征。贝拉吉恩的客体永久性实验第三节婴儿言语的发展一.婴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语言是怎样获得的?为什么任何一个正常的四五岁儿童都能无师自通的掌握包含数不清的语法规则变化的本民族口头语言?语言能力是先天遗传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应该如何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1、后天学习理论
后天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获得言语的决定作用,其代表人物是斯金纳(B.F.Skinner)、班杜拉(A.Bandura)和布鲁(J.S.Bruner)。
斯金纳强调“强化”在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斯金纳认为,成人最初选择性强化的是婴儿咿呀声中最类似单词的那些语音,这样就提高了这些声音被重复的概率,由此塑造了儿童的言语。在儿童学习言语的过程中,被强化的语音一旦发展成了单词成人就会停止进一步的强化,直到之后开始组合成句子,之后再组合成较长的合乎语法的话。
(1)强化学说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试图从理论上归纳出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但是,这种理论对以下三个问题却无以作答。第一,儿童语言发展的速度如此惊人,能在短短的几年中掌握那么多的词汇,这仅仅是“强化”所能解决的吗?第二,事实上,在儿童语言的发展进程中,成人通常很少对儿童语言的正确语法进行强化,甚至对于明显有语法错误的句子,成人也并不及时指出,那么,儿童是怎样掌握句子的语法结构的呢?(2)模仿说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言语是通过模仿成人而获得的,强调模仿作用,后又提出“选择性模仿”的概念。阿尔波特(Allport,1924)率先提出的关于言语获得机制的最早理论。他认为,婴儿言语是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质疑:难以解释儿童语言发展的速度,儿童不可能模仿本民族的全部句子;有些句子如果语法结构过难,儿童则不会模仿,如下图。1975年,怀特赫斯(whitehurse,1975)对传统的模仿学说进行了改造,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认为婴儿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有所创造和有所选择的。一次一位阿姨问军军:“军军,你像爸爸,还是像妈妈”“洗了脸像妈妈,不洗脸就像爸爸”军军的回答干脆利落。“为什么呢”那位阿姨惊异地问。“爸爸黑,妈妈白。”军军回答。
雨点只有两岁半,是幼儿园小小班的小朋友。这天小小班同学玩游戏,老师把一篮积木倒在桌上让小小班的朋友们自由发挥。只见雨点把积木在自己面前排成一横排,然后向前一推,嘴里喊着:“我胡了!”
(幼儿园中班)有人研究表明,儿童与成人交谈时,有互相模仿的倾向,儿童模仿成人的语言倾向于压缩(如母亲说“吵架会叫人不高兴”,儿童则说“吵架不高兴”),成人模仿儿童的语言倾向于扩充(如儿童说“捡手套”,母亲则说“把手套捡起来”)。在这种语言交往中,儿童确实能学会一些句子,这就是模仿理论的出发点。儿童模仿成人的语言,在28~35个月之间,接近10%,到了3岁时,下降到2%~3%,3岁以后模仿更少。可见,在儿童获得语法结构之前(4岁以前)模仿早已大大减少。儿童说出的句子要比他听过的更多。
2.先天成熟理论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所以也称自然成熟说。其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N.Chomsky)。乔姆斯基注意到以下事实:(1)儿童掌握母语异常迅速,极其完善;儿童四岁之前语言已相当完备。(2)尽管语言环境不同,但儿童掌握语音尤其是句法结构的次序是相同的,时间也是一致的。都在4-6个月的时候咿呀学语,在12-13个月的时候说出第一个有意义的单词,在第二年末的时候开始组合单词,在四到五岁的时候知道几千个单词的意义,并能构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而不是简单的通过强化和模仿获得的。他认为人类具有语言习得机制,即语言获得装置(LAD),一个与生俱来的语言处理器,可以被言语输入激活。LAD包含一个普遍语法,或者说是一个对所有语言都通用的规则,所以,不管儿童听到的是哪一种语言,只要他获得足够的词汇就可以通过LAD将单词组合成新的、受规则限制的言语,并理解他所听到许多话。第一,乔姆斯基的理论在方法论上是思辨性的.在观点上是先验的、唯理论的。第二,先天能力说表面上常强调儿童本身在获得语言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既然人类生来就拥有一套现成的、可以规定本族语言如何理解和产生的普遍规则系统,就无需儿童本身再作什么探索和发现了。3.认知学说这种理论是认知学派的言语发展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理论强调环境和主体的相互作用对儿童言语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作用。皮亚杰认为语言源于认知,而认知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语言源于主客体相互作用;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的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由于语言结构发展的顺序具有普遍性,因此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也存在普遍性;
二、婴儿言语的发展
婴儿言语的发展,又称言语习得,具体是指婴儿对母语口头语言的听说能力的获得。根据有关的研究,婴儿言语习得需经历言语准备期、言语发生期和言语发展期三个主要阶段。
(一)婴儿言语发生的准备期
婴儿言语的准备期也称前言语期,具体是指婴儿在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的准备期,一般指从婴儿出生到说出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的这一段时间(0—12个月)。卡普兰(Kaplan,1971)的研究具有代表性。他把前言语阶段儿童的发音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哭叫(0~1个月:儿童最初的发音,不分化,成人必须根据当时的情景分析其中的原因。第二阶段:咕咕叫(1~6个月):哭声开始分化,不同的哭声代表不同的需求。不哭也会发声,似乎在进行发声练习。呀呀语阶段大约6个月左右的儿童进入了牙牙学语的阶段,所谓牙牙语就是类似于成人语言中所使用的那些音节的重复。婴儿约自第9个月起,牙牙语的出现率达到高峰,已能重复不同音节的发音,还能发出同一音节的不同音调。在这一时期,他们能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多,包括不同的音节组合,如ou-ma,ba-wa等。呀呀语类似言语的声音,典型的呀呀语以其复杂的声调模式,听起来完全像是某种你恰巧不了解的语言中的流利的言语。呀呀语的作用并不在于儿童通过呀呀语掌握特殊的感觉运动技能,也不在于能够发某个音以便以后使用。而是在于通过呀呀语调节和控制发音器官的运动;第四阶段:规范化言语阶段:(10-12个月)发音更像语音,12个月一般能发出正常的语音,标志着儿童语言的产生。
(二)婴儿言语的发生期
一般认为,婴儿说出第一个与某一事物有特定指代关系的母语中的一个词,就标志着言语的发生。近几年来,综合多种研究资料,我国心理学家们认为,由于个体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综合来说,婴儿言语发生的时间基本在10—14个月之间。巴雷特等1986年纪录到得第一批真正的词语94单词句第一批单词通常包括重要的熟悉人物(妈妈、爸爸、姐姐、爷爷、奶奶)会运动的客体(汽车、球、狗)熟悉的行为动作(再见、抱抱)熟悉的行为结果(热、湿、脏)单词句出现的时间是1到1.5岁,单词句指儿童用一个单词来表达一个比该词意义更为丰富的意思。特点:单音重叠一词多义以词代句
心理学家如巴雷特(M.Barrett)等在对婴儿最早出现的词语进行分析后发现,婴儿早期的词语具有很强的场合约定性,即它们只能用来指代很有限的某个特定情境下发生的某一特定事物,还不具有概括意义,只具备原始的指代性、对应的象征性和一定的交流意义,就好像是某一特定场合下特定事物的伴随物一样。
电报句约从1.5岁到2岁开始出现了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语句。这种句子在表达一个意思时虽较单词句明确,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的,好像成人的电报式文件,故统称为电报句。说出的词大量增加,2岁时可达200多个。妈妈鞋—这是妈妈的鞋。奶奶瞧瞧坏—奶奶瞧这坏了。妈妈怕飞机-妈妈,飞机来了,我怕。语词爆炸
婴儿10--15个月期间,每个月掌握1--3个新词,19个月后,平均每月掌握25个新词,这就是19-21个月时的语词爆炸现象。完整句研究表明:完整句随年龄增长而增长,2岁儿童的话语大部分是完整句,3岁儿童的话语己基本上都是完整句。2~3岁儿童的词汇增长非常迅速,几乎每天都能掌握新词,而且他们学习新词的积极性非常高。到3岁时,孩子已经能掌握1000左右个词。许多研究表明,2~3岁是人生初学说话的关键时期,如果有良好的语言环境,那么这一时期将成为言语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此期儿童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能说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2.词汇量迅速增加
怎样抓住关键期,促进孩子口语能力的发展?建议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情趣的家庭语言学习环境,向家长宣传要保护幼儿的发音器官,避免孩子大声喊叫;在家庭中增设能促进幼儿语言的画报、图书、故事等;重视与孩子的交流活动,抓住生活中各种表达的机会,主动和孩子交谈,鼓励孩子大胆发表意见和想法;多带孩子参与社会生活,如:上街、参观、看演出等开阔孩子的视野,培养孩子运用语言交往以及感知社会生活中丰富多彩语言的能力。让幼儿在与父母的交流中感受说的乐趣,从而促进幼儿乐于交流和表达。
先教单词,再教短句,至3岁左右,可以教各种基本类型的句子。所教的词应该是代表具体东西的,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教的话应是日常用语,是孩子交往中经常用到的。成人要注意发音标准,用词准确,说话完整、简洁.英语学习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余真有,南京师大学报,1995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时间以三、四年级为宜。这样,学习者就能够在基本习得母语之后和青春期之前,在比较自然的环境下学习外语,利用良好的语言环境促进学习进程。在一些边远地区,英语教学的起点也不应晚于青春期。(郑丽娜,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人们普遍认为,学习英语应该越早越好,如果孩子不尽早学习英语就会输在起跑线上,不学好英语就会成为新文盲阶级。但是,英语学习是否真的是越早越好?幼儿学习英语是否真的“像海绵吸水”那样迅速而容易?支持派人们普遍认为,幼儿具有更强的可塑性,他们的口腔肌肉较有弹性,记忆力好,模仿力强,辨音能力好,受母语的干扰较少。如果在低龄阶段开始学习外语,更易获得较纯正的发音。有些学者从神经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发现,幼儿脑神经细胞新陈代谢的速度极快,学习语言所耗费的能量能在新陈代谢中迅速得以补充。因此,如果在低龄阶段向幼儿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他们的大脑就会像“海绵吸水”那样迅速轻松地吸收这些信息。Oyama(1976)曾经对60名移居美国的意大利人做了研究他们于6至20岁之间到达美国,并已在美国居住了5至18年研究发现,只有12岁之前到达美国的人讲起话来更像美国人的口音,而在美国居住时间的长短对口音的影响不大。反对派儿童二语的学习是不是像“海绵吸水”一样?WongFillmore(1991)对就读于美国公立小学学前班的48名以西班牙语或中文为第一语言的儿童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在公立小学学习两年之后,受试的48名儿童中,只有5人在英语口语表达上达到比较顺畅的程度。Thompson(1991)对居住在美国的俄罗斯移民进行的研究表明,10岁之前到达美国的学习者要比10岁之后到达美国的学习者在发音上更能达到道地化水平。但有趣的是,受试者中有两名四岁到达美国的儿童仍然带有轻微的口音研究者认为,这两名儿童之所以在发音上没有达到道地化水平,是因为他们使用俄语的频率较高。Yeni-Komshianetal.(1997)对在美国生活的韩国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只有在脱离母语的前提下,二语习得者才有可能达到道地化水平年龄较小者之所以显现出优势,是因为他们受母语的影响较小,并没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去保持自己的母语水平。年龄较长者虽然在语法的学习上占有优势,但在发音上总体逊色于年龄较小者。国外关于二语学习有几个共识:1)如果说低龄儿童在学习外语方面较青少年和成年人更具优势,那么这种优势仅仅局限在语音方面2)成年人在二语习得的初始速度上要快一些,但儿童通常在最终成效上要优于成年人。3)儿童在自然环境及语境嵌入式交际中表现出更强的优势,而青少年和成年人则在正规的教育环境或语境缺乏式交际中表现出优势。低龄儿童确实在语言习得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年龄自身并不独立构成优势,这个优势只有在与其它因素共同作用时才能发挥出来,如教师的质量、教学的条件和方法、学时的投入、学习者的主观因素及其学习能力等。学好外语的关键并非学习外语的起始时间,而是家长、教师和社会能否在满足儿童身心需求的前提下为他们创造丰富的外语学习环境,提供适宜的学习条件。
第四节、依恋的发展
婴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早期的情感关系。婴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体现在亲子依恋、同伴交往、亲社会行为和自我发展等几个方面。依恋是人的社会性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它是人的社会性的最早表现。
为什么儿童社会性发展存在差异?在幼儿园里通常充当领袖角色:他们发起活动和游戏、对他人的需要和感觉十分敏感,很受同伴欢迎。他们是好奇的、乐于学习、敢于探索。他们在问题解决能力更强,有良好的坚持性及挫折耐受能力。高度的自尊、交往能力强、善于合作、受欢迎的孩子。在社会性和情绪上表现为退缩,参加游戏很犹豫,不活泼,不投入。这些儿童在学龄期表现出对学习不感兴趣,没进取心,缺乏自制力,人际交往较差。孤独、缺乏社会交往的孩子;具有破坏性的和难相处的孩子。为什么成人有不同的爱情关系?有持久稳定和令人满意的爱情关系,离婚率很低。不相信爱情,回避。难以给伴侣情绪支持。多次恋爱,容易怀疑。劳伦兹的“印刻”反应“印刻”现象:年幼者在出生早期的关键期里,天生就能学会跟随并依恋一个活动的目标(通常是母亲)。这是一个自动的过程——幼禽不用教就会跟随;
印刻只会在幼禽出生后的关键期内形成;
印刻是不可逆转的,只要小鹅开始追随一个特定的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它的母亲还是劳伦兹,它都会一直依恋下去。
依恋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Bowlby1907-1990)。关于依恋的假设,使他198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一、依恋的概述(attachment)
1、依恋的定义指婴儿与经常接触的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强烈、持久、亲密的情感联系。
1232、依恋表现:
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近。从依恋者那里获得慰藉、安全感和丰富的刺激。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者情感上的痛苦。二、依恋的发展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月)第二阶段:有差别(选择性)的社会反应阶段(3-6月)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第四阶段:交互关系形成阶段(2岁后)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indiscriminateresponsivenesstohumans
出生到8-12周。由于这个时候的婴儿还缺乏辨别不同个体的能力,还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人的偏爱,而只是在物体和人中表现的更喜欢人,并表现出特有的兴奋。
选择性的社会性反应时期
focusingonfalimiarpeople3-6个月。婴儿形成分辨与他们接触的成人的能力。他们更频繁的对熟悉的面孔微笑、发声,而对陌生人的微笑则相对减少,甚至消失。婴儿开始能辨认并偏爱所熟悉的人,他们喜欢与熟悉的人进行接触。婴儿所熟悉的人也往往更容易安慰孩子,能更迅速、更广泛、更频繁地引出婴儿的微笑和发声。这时期的婴儿并不拒绝熟悉的人离开。
特殊的情感联结期
activeproximityseeking6个月-2岁。由于婴儿开始获得新的运动技能,他们开始到处爬动。这使他们有了更强的探索外部环境的能力,并开始主动接触父母,表现出有意识的社会行为。婴儿对不同对象的反应出现巨大的差别,对依恋对象的存在极为注意。当婴儿所依恋的对象离去时,开始通过哭泣表示抗议。这时,依恋对象成为婴儿探索的安全基地。他们对陌生人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警惕、戒备和退缩。开始出现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一)陌生人焦虑
随着婴儿逐渐能分清陌生人和熟人,随着母婴关系的日益亲密,婴儿能很好的把主要抚养者母亲和陌生人区分开来,陌生人的出现便会引起婴儿的恐惧、焦虑。6-7个月时,见到陌生人开始害怕。8个月时,明显怕生陌生人焦虑的发生以及反应强度与情境有关:①父母是否在场②环境的熟悉性③陌生人的特点④抚养者的多少⑤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⑥婴儿接受的刺激(二)分离焦虑
随着婴儿与母亲情感联结的进一步建立,婴儿也出现了第二种形式的焦虑——分离焦虑,即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了亲密的情感联结后,又要与之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拒接分离。6-7个月,产生分离焦虑,随母婴依恋的建立而产生。8个月时,表现明显抗拒特定对象的离开14个月时,达到顶峰,18个月以后逐渐减少交互关系形成阶段
partnershipbehavior2岁以后。婴儿的有目的的行动、语言的交往和进行适宜反应等能力越来越成熟。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和社交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越来越主动的进行各种接触,开始理解依恋对象的目的,情感和特点,并以此调整自己的行为,表现出较多的灵活性。他们也能容忍与依恋对象之间的距离逐渐加大,并且逐渐善于与同伴和不熟悉的人进行交往。
三、依恋的类型及测量梦回童年—婴儿期的一个陌生情景依恋类型的测量艾因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法,通过在实验室设置一种类似儿童日常生活典型情境,观察儿童在此情境中的反应,从而判断儿童依恋关系的现状。情境一:陌生人(左)与母亲(右)一起坐着情境二:母亲离开,陌生人与婴儿在一起情境三:妈妈返回,安顿婴儿情境四:母亲离开,孩子单独留在室内情境五:陌生人进行房间,与婴儿一起活动情境六:母亲再次返回,重新安顿婴儿依恋类型五、形成安全依恋关系的条件亲子依恋的类型,是母子间相互作用的产物。母亲与婴儿交往的态度、行为以及婴儿本身的气质特点,还有家庭关系等是影响婴儿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主要因素。
气质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分类有多种,其中以托马斯(A.Thomas)和切斯(S.Chess)的类型学说近期最受重视。他们按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避性等的表现,将婴儿气质类型分为三种。1、气质研究发现,婴儿的气质特点也经常地、强烈地影响着母亲对孩子的态度和行为:那些见人就笑、喜欢被人抱的婴儿更易得到母亲的欢心;而那些不喜欢被人抱、不容易抚慰的婴儿则较少得到母亲的爱。但儿童的气质没有好坏之分,那些困难型和迟缓型的儿童,家长要了解他们的气质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培训班业务转让协议典范
- 2024年化工厂房租赁协议格式
- 《Flash CS6动画制作案例教程》教学课件 008
- 2024年限定区域房地产销售代理协议
- 小孩带到工厂免责协议书
- 2024年出租车承包服务协议
- 2024年化鱼苗销售协议模板
- 2024年度业务处理外包公司协议典范
- 二手车交易协议2024年样式
- 2024酒店客房预订及服务协议
- 零星维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危险预知训练教材(KYT)
- ISO9001体系文件与IRIS标准条款对应表
- 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大纲
- SPC培训资料_2
- 压力表使用警示标识
-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探讨
- 2019年重庆普通高中会考通用技术真题及答案
- DB44 T 552-2008 林业生态 术语
- 天秤座小奏鸣曲,Libra Sonatine;迪安斯,Roland Dyens(古典吉他谱)
- 三国志11全人物信息(五维、特技、生卒年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