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财经大学侯安平国际金融学(奚君羊版)第五章国际收支理论与学说第五章国际收支理论与学说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收支的调节手段,内外均衡的矛盾产生及政策搭配调节和西方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了解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市场失灵时一国政府对国际收支进行调节的政策手段。搞清楚内外均衡矛盾产生的原因,对内外均衡矛盾实施政策调节的基本原理,以及采用政策搭配来解决内外均衡的具体案例。另外,对西方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也应有基本了解。教学课时:9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国际收支的政策调节和内外均衡矛盾政策调节的基本原理;教学难点是西方国际收支的几种调节理论。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中拟采取启发式和比较的方法及手段,同时借助于图表对重点与难点进行讲解。从第一章中我们知道,巨额的连续的国际收支逆差意味着本国支付能力和信用水平的下降,巨额的连续的国际收支顺差意味着本国将大量的实际资源提供给外国消费,而不增进本国的福利水平,这都会损害本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因此,采取措施对国际收支进行调节,减少不平衡的程度和改变不平衡的方向,就成为国际金融学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而国际收支调节的目的,从简单和直接的意义上讲是要追求国际收支的平衡;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讲,尤其是当国内经济处于不平衡的情况下,是要追求国际收支的均衡。鉴于在实践中各国都比较注重国际收支逆差问题,因此本章中我们就以国际收支逆差为代表来分析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问题。内容简介第一节弹性分析法(弹性论)第二节贸易乘数论第三节吸收分析法(吸收论)第四节货币分析法(货币论)第五节国际收支的政策配合论第一节弹性分析法(弹性论)
一、西方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演变西方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它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经济思潮的更替而发生演变的。西方学者对国际收支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一国国际收支的决定因素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适当政策上。
大卫·休谟提出了“价格—铸币流动机制”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和A·勒纳提出了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论”马克卢普和梅茨勒将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应用于国际收支分析,提出“对外贸易乘数论”。与此同时,亚历山大采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型,提出了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论”出现了将货币主义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原理推衍到开放经济的“货币论”西方国际收支调节理论的演变1752年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制度崩溃后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60年代古典学派倡导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统治了西方经济学界货币学派兴起马歇尔的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
二、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分析法(弹性论)马歇尔(AlfredMarshall,1842~1924)是最早提出弹性理论的经济学家。后来,他又把弹性分析推广到国际贸易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进出口需求弹性”的概念。勒讷(AbbaLerner,1903~1982)在马歇尔相关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如果进出口需求的弹性之和小于1,则货币贬值会使贸易收支恶化。英国剑桥大学的琼·罗宾逊(JoanVioletRobinson,1903~1983)对马歇尔和勒讷的观点作了系统归纳、总结和完善,并与1937年在《外汇》一文中创立了弹性论(ElasticityApproach)的完整框架。
(一)弹性论的前提条件
1.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这意味着收入(Y)不变;
2.贸易品进出口供给弹性无穷大;
3.利率不变,不考虑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将商品劳务贸易收支等同于国际收支;
4.国内外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不变。
(二)弹性论国际收支的调节路径
汇率变动一国进出口的供给和需求数量
国际收支本国与外国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本国生产的贸易品与非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
(三)弹性论的主要内容
1.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满足“马歇尔—勒讷条件(Marshall—LernerCondition)”
只有当出口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与进口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本币贬值才能改善一国的贸易收支。
图5—1
马歇尔—勒纳条件图解本币贬值出口进口出口品的外币价格↓出口品的数量↑进口品的本币价格↑进口品的数量↓对出口额的影响取决于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Ex
)对进口额的影响取决于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Em
)只有当,本币贬值才能改善该国的贸易收支假定,一国初始的贸易收支差额为0,本币的贬值幅度为10%,进出口价格均以本币计值。我们通过比较出口收入和进口支出的变化来考察贸易收支的变化。我们以Em表示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以Ex表示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情况:Em
+Ex
=0.5+
0.5=1。结果:贸易收支不变我们再看第二种情况:Em
+Ex
=0.6+
0.5=1.1。结果:贸易收支改善我们再看第二种情况:Em
+Ex
=0.4+
0.5=0.9。结果:贸易收支恶化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对马歇尔—勒纳条件作进一步的说明。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假定中国为本国,美国为外国,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USD1=CNY7贬值到USD1=CNY8,由此引起出口商品美元单价和出口数量变化的相关数据见表5—1所示。表5—1不同弹性条件下贬值对出口收入(美元)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上表中的“出口价格变动率”,采用的是“汇率变动率”,这是因为马歇尔—勒纳条件是经过严格意义上的数学推导而得出的,在推导过程中有下列逻辑关系: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Px=P/e
等式两边对汇率e求导:
dPx=d(P/e)=P(-1/e2)de
上式两边同除以Px可得:dPx
/Px=-(de/e)
2.货币贬值改善一国贸易收支的时间轨迹(贬值对贸易收支的时滞效应)—J曲线效应
(1)J曲线效应图解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当汇率变化时,进出口的实际变动情况还要取决于供给对价格的反应程度。即使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贬值也不能马上改善贸易收支。相反,在货币贬值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贸易收支反而可能会恶化。贸易收支对贬值的调整时间,一般被认为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贬值后贸易收支的变化过程可用图5—2的曲线描述出来。
ABt0t1时间tt3贸易收支逆差贸易收支顺差图5—2J曲线效应Ot2t4(2)J曲线效应产生的原因为什么贬值对贸易收支的有利影响要经过一段时滞后才能反映出来呢?这是因为:`本币贬值后对于贬值前签订的贸易协议存在着贸易合同调整的滞后对于贬值后签订的贸易协议存在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反应滞后进出口数量和价格无法调整在进口以外币计价,出口品以本币计价的条件下,贬值后出口的本币收入折成外币将减少,而进口的外币支出不变贸易收支恶化出口供给要受认识、决策、资源、生产周期等的影响,所以短期内产量难以增加出口难以增加进口商可能认为现在的贬值是以后进一步贬值的前奏,从而加速订货进口增加贸易收支继续恶化
(3)贬值改善一国国际收支的作用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在马歇尔—勒纳条件得到满足的条件下,贬值通过J曲线效应仅仅在短期内可以改善一国的国际收支,这一过程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其原因是因为贬值提高了本国生产的贸易品(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相对于非贸易品的价格(贬值后,出口品的本币价格由于出口数量的扩大而上升,进口替代品的价格由于进口品本币价格上升的示范效应而上升,从而整个贸易品部门的价格相对于非贸易品部门的价格整体上升),从而诱发了生产资源从非贸易品部门转移到贸易品部门,并抑制了本国居民对出口品的消费(因为此时将出口品出口到国外更加有利可图),以满足国内外需求转换的要求。但是,随着贸易品的产量增加,非贸易品的产量减小,再加上国内居民由于贸易品的价格上升转向对非贸易品的需求增加,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将会逐渐回升。由此,非贸易品的生产止减回增,由非贸易品部门所释放出的转移到贸易品部门的资源将逐渐减少。因此,贬值改善一国国际收支的作用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也就是说,贬值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一国的国际收支赤字问题。上述结论可用下图表示。
本币贬值本国生产的贸易品相对于非贸易品的价格提高诱发生产资源从非贸易品部门转移到贸易品部门,并抑制本国居民对出口品的消费非贸易品的生产止减回增由非贸易品部门转移到贸易品部门的资源将逐渐减少贬值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一国的国际收支赤字问题贸易品产量的增加,非贸易品产量的减小,再加上国内居民对非贸易品的需求增加,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将会逐渐回升
3.货币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贸易条件(TermsofTrade)又称交换比价,其计算公式是:
T=出口商品单位价格指数/进口商品单位价格指数=PX/PM
贸易条件表示的是一国对外经济交往中价格(汇率)变动对实际资源的影响。贸易条件改善(T值上升),表示该国出口相同数量的商品可换回较多数量的进口商品;贸易条件恶化(T值下降),表示该国出口相同数量的商品可换回较少数量的进口商品。
日本(出口国)美国(进口国)10台彩电800公斤大米外汇收入:1000$每公斤大米的价格是1.25$1$=125J¥1台彩电=12500J¥1$=130J¥1台彩电=12500J¥日本(出口国)美国(进口国)10台彩电外汇收入:961.54$769公斤大米少换回了31公斤大米
(四)对弹性论的评价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弹性论揭示的汇率变动通过改变国内外产品之间和本国贸易品与非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来影响进出口供给需求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市场的现实情况。但弹性论也存在着许多重大的缺陷:首先,它假定收入不变,经济保持充分就业,故只考虑汇率变动通过相对价格变动对进出口市场的影响,而忽视了对社会总支出和总收入的影响,因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马歇尔一勒纳条件中出口供给弹性无穷大的假定与充分就业的前提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事实上,出口供给价格弹性无穷大往往是与非充分就业的状况相适应的。其次,弹性论不涉及资本流动。在资本流动十分庞大的今日,这一理论的局限性就表现得更为突出。实际上,汇率贬值还会影响资本帐户收支。至于它会改善还是恶化资本帐户收支,取决于汇率贬值如何影响人们对汇率变动趋势的进一步预期。如果人们预期汇率贬值纠正了本国货币的定值过高,汇率贬值就会刺激国外资金流入增加,本国资金流出减少。如果人们认为这一汇率贬值只是一系列贬值的开端,这反而会造成资金的净流出。第三,弹性论只是一种比较静态分析,它是建立在局部均衡分析法的基础上。弹性论只考虑了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影响,而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事实上汇率变化会通过生产成本机制将导致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上升,从而使出口下降、进口增加,削弱了贬值使贸易收支改善的程度。另外,它忽略了汇率变化的时滞效应。弹性论的这一缺陷是同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因为弹性论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宏观经济学体系尚未建立,因此,弹性论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是在所必然的。
第二节贸易乘数论贸易乘数论(trademultiplierapproach,又译为乘数分析法)是又凯恩斯学派的罗伊·福布斯·哈罗德(RoyForbesHarrod)、劳埃德·
梅茨勒(LloydMetzler)、和弗里茨·马克卢普(FritzMachlup)等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同弹性论一样,贸易乘数论关注的也是贸易收支,并借凯恩斯的“投资乘数”概念,来分析一些因素的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以及国民收入的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一、乘数论的数学推导开放经济中,宏观经济的均衡条件为:假设,消费是收入的线性函数:同理假设,进口也是收入的线性函数:上式中,C0、M0为常数消费量、常数进口量,即C和M中与Y无关的部分,可称为自主性消费和自主性进口;c、m为正的参数,分别代表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
将C和M的表达式代入上式可得:求解Y可得:由于出口的增加会导致收入的增加,以增量表示即:上式即:
上式两边减去Y可得:变形可得:上式即为贸易乘数。该乘数的大小与边际消费倾向c和边际进口倾向m有关,反映了Y在贸易乘数的作用下随C0、I、G、X、M0这些与Y无关的自主性支出的变化而变化的程度。
由于消费和进口都是收入(Y)的组成部分,因此:,即:,所以:,亦即:即,一定量的出口X的增加,相应地会有一定量的Y的增加,且Y增加的程度大于X增加的程度。因此,一国的出口可通过贸易乘数使国民收入得到多倍扩大。
二、乘数论的政策主张——“奖出限入”从式子由于贸易乘数论大于1,因此,一国增加出口X、降低自主性进口M0,均有利于贸易收支的改善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因此,乘数论的政策主张是“奖出限入”,即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根据这一政策主张,乘数论又被人们称为新重商主义。可以看出
第三节吸收分析法(吸收论)
吸收论(AbsorptionApproach又称支出分析法)(ExpenditureApproach),是由当时在IMF工作的德国的西德尼·斯图亚特·亚历山大(SidneyStuartAlexander)和英国的詹姆斯·爱德华·米德(JamesEdwardMende)等人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于1952年提出的。它的基本精神来自于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它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入手,着重考察总收入和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主张。
·一、吸收分析法的主要内容(理论框架)Y=C+I+G
+X-MA(国内吸收)B(贸易差额)Y=A+B
B=Y-AY=A,国际收支平衡Y>A,国际收支顺差Y<A,国际收支逆差二、吸收分析法的政策主张进一步,可将总吸收写成国民收入的函数,即:
A=A0+aY其中,A0为自发性吸收,即无论国民收入是多少都必定存在的国内吸收(如基本的生活消费):a为边际吸收倾向,即每增加1单位收入所带来的国内吸收的增量。
由此可知,国际收支差额B取决于总收入Y的高低、边际吸收倾向a的大小以及国内自主性吸收A0的高低。于是,上式即为:B=(1-a)Y-A0由于B=Y-A·由于国内自主性吸收A0比较难以调整,因此吸收论的政策主张无非是改变总收入Y与边际吸收倾向a。它主张用支出增减政策来调节总收入Y,用支出转换政策来改变边际吸收倾向a,从而改变总吸收,最终达到总收入和总吸收相等,国际收支平衡。由Y=C+I+G+X-M和Y=C+Sp+T可得:C+Sp+T=C+I+G+X-MSp+Sg-I=X-MS-I=X-MSp+(T-G)-I=X-M三、双缺口模型S-I=M-X·I-S=M-XI>SM>X动用国际储备利用外资外国对本国的直接投资外债外汇缺口(贸易缺口)储蓄缺口双缺口模型·
答案:我国不能依赖进口来维持。因为人民币还不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即使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还存在着“可接受性”的问题。只有一国的货币是被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进口时就可以用本币来支付,这样就可以解决国内储蓄不足的问题。如果一国货币不具有普遍接受性,该国只能用出口去换进口,换来换去贸易收支始终是平衡的,该国将无法弥补国内的储蓄不足。课堂讨论1:
近年来,美国国内储蓄不足导致的经济失衡通过进口得到维持,从而实现了整个经济的平衡。试问:如果我国的国内储蓄也不足,能否依赖进口来维持?为什么?·课堂讨论2:
有学者认为,吸收论存在瑕疵,因为它只考虑了贸易收支,而忽略了资本流动的因素,因此吸收论应进行拓展,在其理论分析框架中不能使用贸易收支差额的概念,而应使用国际收支差额的概念。试问:1.你认为吸收论是否存在这样的缺陷?2.将贸易收支推广到国际收支,能否弥补这样的缺陷?·
答案:事实上,吸收论并不存在这样的缺陷。因为吸收论考察的是实体经济。它所讨论的消费、投资、储蓄、进出口等等都是属于实体经济的范畴,它并没有考察非实体经济,因此根本没有必要引入资本项目,引入资本项目反而使得这个模型不能说明问题了。因为引入资本项目后,整个等式就无法解释,无法说明问题了,并且各种因素将穿插在一起。所以,将贸易收支推广到国际收支,反而会导致吸收论的谬误与偏差。更有甚者,还要把服务放到吸收论中,这更是对吸收论的误解,因为吸收论已经包含服务了。
四、对吸收分析法的评价吸收分析法将一国国际收支的决定和变动与整个宏观经济状况结合起来分析,使人们得以摆脱弹性论机械地就进出口论进出口的分析局限,确实有助于人们对国际收支失衡和均衡性质的深入认识。然而,它同样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大的缺陷。这主要表现在:(一)吸收论是建立在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基础之上的,它并没有对收入、吸收与贸易收支之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令人信服的逻辑分析。实际上,收入、吸收与贸易收支之间是互为因果的;
(二)在贬值分析中,吸收论完全没有考虑本币贬值后相对价格变动在国际收支调整中的作用。事实上在贬值后,贸易品价格相对于非贸易品价格上升,必然会导致资源的再分配。如果此时资源已接近充分用,贸易收支的改善则主要依靠吸收;(三)吸收论没有考虑贸易伙伴国进出口对本国进出口、收入和价格的影响,因此,它是一个单一国家模型。事实上,一国进出口数量的多少和价格的高低正是由本国和贸易伙伴国的出口供给和进口需求所共同决定的;
(四)按吸收论的观点,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贬值不能提高收入。这里显然忽略了资源的运用效率问题。若本国汇率定值过高,而以直接管制来维持贸易收支平衡,那么,资源的运用效率会因价格结构的扭曲而大大降低。相反,如果该国将汇率贬到适当水平并同时取消贸易限制,则其资源的利用效率定会提高,实际收入也可因此而增加。(五)吸收论同样没有考虑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将国际收支等同于贸易收支,这对国际收支理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
第四节货币分析法(货币论)
货币论(MonetaryApproach)的创始者主要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和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哈里·约翰逊(HarryJohnson,1923〜1977)和他的学生雅各布·弗兰克尔(JacobFrenkel)。货币论的出现同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货币主义学说有关,它是从货币市场存量均衡的角度而不是从商品市场流量均衡的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的。
一、货币论的假定前提(一)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下,一国的实际货币需求(价格不变条件下的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等变量的稳定函数;(二)从长期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给的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三)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来看,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
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的关系粮食收购价格去年:0.9元/公斤今年:1.2元/公斤预计收购500亿公斤粮食(今年)的名义货币需求=500亿×1.2=600亿(今年)的实际货币需求=500亿×0.9=450亿若央行的货币供给是按去年的价格来进行,即供给了450亿元的货币,那么,按许诺的提价只能收购450/1.2=375亿公斤粮食,其余的125亿公斤粮食要收购只能打白条或干脆拒绝收购。
长期看:MS(名义货币供应量)=MD(名义货币需要量)Pdf(y,i)m(D+R)‖‖取m=1,MD=D+R△R=-△D(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由于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如果货币当局通过改变D来行使货币政策,由于这样的政策短期内不会对m、Pd、y、i和函数形式f造成影响,因此货币市场要想取得平衡,R就会发生相应变化,即:二、货币论的理论框架
所以:B=-△D即:国际收支取决于央行对商业银行提供货币的数量。这就是货币论的基本方程式。又由于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差额(B)与外汇储备的变化(△R)有着简单的对于关系,即:
B=△R这个方程式的含义是: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
大于的部分Y↑(假定2)i↓(假定3)P↑(假定3)多余的货币就要寻找出路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讲,就会增加货币支出,以重新调整它们的实际货币余额对整个国家来讲,实际货币余额的调整便表现为货币外流,即购买外国的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国际收支逆差D>MD国际收支逆差
三、货币论的政策主张(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在本质上都源于货币。因此,国际收支的不平衡,都可以由国内货币政策来解决。(二)所谓国内货币政策,主要指货币供应政策。因为货币需求是收入、利率的稳定函数,而货币供应则在很大程度上可由政府操纵。因此,膨胀性的货币政策(使D增加)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顺差,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D减少)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
(三)为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的贬值、进口限额、关税、外汇管制等贸易和金融干预措施,只有当它们的作用是提高货币需求,尤其是提高国内价格水平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而且这种影响是暂时的。如果在施加干预措施的同时伴有国内信贷膨胀,则国际收支不一定能改善,甚至还可能恶化。总之,货币论政策主张的核心是: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应注重国内信贷的紧缩。
四、对货币论的评价对货币论的评价可以分三个方面来进行:(一)对它的假定前提进行评价1.货币论认为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的稳定函数,但如果它不是稳定的,那么国际收支就不能仅仅从货币供应的变化中预测出来。事实上,在短期内,货币需求往往是很不稳定的,也很难不受货币供给变化的影响;2.货币论假定货币供应对实物产量和收入没有影响,也不尽切合实际。事实上,货币供给变动后,人们不仅会改变对国外商品和证券的支出,而且也会改变对本国商品和证券的支出,由此影响到国内产量的变化。3.货币论强调一价定律的作用。事实上,尤其从短期看,由于垄断因素和商品供求粘性的存在,一价定律往往是不能成立的。事实上,在短期内,货币需求往往是很不稳定的,也很难不受货币供给变化的影响;4.货币论假定货币供应对实物产量和收入没有影响,也不尽切合实际。事实上,货币供给变动后,人们不仅会改变对国外商品和证券的支出,而且也会改变对本国商品和证券的支出,由此影响到国内产量的变化。5.货币论强调一价定律的作用。事实上,尤其从短期看,由于垄断因素和商品供求粘性的存在,一价定律往往是不能成立的。6.货币论颠倒了国际经济的因果关系。它把货币因素看成是决定性的,而把收入、支出、贸易条件和其它实际因素看是次要的,只通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发生作用。而实际上,是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而不是相反。(二)对它政策主张的基本含义进行评价货币论认为国际收支逆差的基本对策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这个政策结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价格不变,由此才能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消除货币供应大于货币需求的缺口。然而,事实上,当名义货币供应大于货币需求时,价格必然会上升,从而名义货币需求pf(y,i)在这种情况下会自然上升;如果降低名义货币供应,在价格刚性的条件下,只能导致实际货币余额的下降。另外,货币论还提出,当采用贬值来改善国际收支时,必须结合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货币论政策主张的含义或必然后果,却是以牺牲国内实际货币余额或实际消费、投资、收入和经济增长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这一点,曾受到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的严厉批评。(三)对它的理论意义进行评价货币论的最重要贡献是从开放经济的角度把货币供应的来源区分为国内部分和国外部分,从货币主义的角度为国际收支的分析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从而为国际收支调节提供了一项新的可能选择。
第五节国际收支的政策配合论
开放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经济提供了许多封闭条件下不具备的有利条件,但另一方面也对经济的稳定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由于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只是一种理想型经济,所以完全依靠市场本身无法缓解或消除开放性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中心任务是在实现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的同时,还要确定合理的开放状态,并解决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本节我们将首先介绍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为什么会发生矛盾和冲突的原理,然后介绍同时实现内、外均衡的调控方法和调节原理,最后再对各种政策工具及其搭配进行分析。
一、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概念内部均衡(平衡)是指国内总供给与国内总需求的相等。外部平衡是指国际收支的平衡。外部均衡是指在内部均衡实现基础上的国际收支平衡。
二、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当局的职责是同时实现内部均衡与外部平衡(一)短期内,一国经济在总量上总是平衡的
Y﹥A贸易顺差避免由此形成的经济衰退和失业
Y﹤A贸易逆差避免由此形成通货膨胀
一国的内部失衡必然会通过外部的反向失衡相互抵消,从而使国内整个宏观经济维持平衡格局(二)长期内,外部平衡也是一国无法舍弃的宏观经济目标
贸易顺差资本流出贸易逆差贸易收支失衡最终不可能依赖国际融资来弥补资本流向具有很大不稳定性(流入和流出交替出现)资本流入整个国际收支在长期内必须平衡国际收支顺差影响本国信誉,容易招致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形成资源闲置,经济效益低下,并产生通货膨胀压力外汇储备增加国际收支逆差国际储备流失三、政策配合论的前提条件——米德冲突的存在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Meade)于1951年在其名著《国际收支》中最早提出了固定汇率制下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的冲突问题,这一观点被称为米德冲突。米德指出,在汇率固定不变时,由于政府只能主要运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来调节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这样,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难以兼顾的情形。在开放条件下,经济可能面临着如表5—2所示的内外经济状况的组合(假定失业与通货膨胀是两种独立情况,外部均衡就是经常账户的平衡)。
表5—2固定汇率制下内外经济状况的不同组合
社会总需求↑缓解经济衰退/失业增加进口↑经常账户逆差↑社会总需求↓缓解通货膨胀进口↓经常账户顺差↑米德冲突是指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当内外经济状况的组合呈现出失业增加、经常账户逆差或通货膨胀、经常账户盈余时,若当局采取单一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来实现内部均衡时,会引起外部经济状况距离均衡目标越来越远。
表5—3列举了20世纪后20年在我国的几轮较为主要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平衡的矛盾和冲突。从理论和实践我们都可以看到,在一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内部均衡与外部平衡的冲突不是偶然的、暂时的,而是经常的、必然的。如果单纯依赖经济的自我调节,很难达到内部均衡与外部平衡的同时实现,有时同一种政策在不同的时间执行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因此将各种政策手段合理搭配就十分必要了。表5—31979~1999年以来我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平衡的冲突
四、政策配合的原则我们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指出,开放经济的政策目标包括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两部分,如果仍像封闭条件下一样单纯运用控制社会需求总量的政策进行调控,会在很多情况下造成内外均衡之间的冲突。所以,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政策调控需要有新的规则。下面我们就对开放经济下政策调控的基本原则作一番介绍。
(一)数量匹配原则——丁伯根原则
要实现N个独立的政策目标,至少需要相互独立的N个有效的政策工具。
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J.Tinbergen)提出了将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联系在一起的主张,即丁伯根法则(Tinbergen,sRule)。
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数量关系212331NN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数量关系T2I1I2T1??这里所谓的“独立”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政策工具之间不相互影响,即一个政策工具的变动不会导致另一政策工具的变动;二是不同政策工具对各种政策目标变量的影响是不同的,不仅是政策效应不同,而且政策效应的传导机制也有所区别。但是,丁伯根原则对目标的实现过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假定各种政策工具可以由决策当局集中控制,从而通过各种工具的紧密配合实现政策目标;二是没有明确指出哪种工具在调控中侧重于哪种目标的实现。这两个特点或不尽与实际情况符合,或不能满足实际调控的需要。而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R.Mundell)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关于政策指派的有效市场分类原则部分弥补了这一缺陷。
(二)最优指派原则——蒙代尔有效市场分类原则是指每一目标应当指派给对这一目标有着相对最大的影响力,因而在影响政策目标上有相对优势的工具。如果在指派问题上出现错误,则经济会产生不稳定性而距均衡点越来越远。
根据上述原则,蒙代尔区分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影响内外均衡上的不同效果,提出了应以货币政策实现外部平衡目标、以财政政策实现内部均衡目标的指派方案。
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国际收支影响的不同效果固定汇率制度下扩张的财政政策固定汇率制度下扩张的货币政策社会需求上升社会需求上升贸易赤字贸易赤字进口增加进口增加利率上升利率下降资本外流增加国际收支恶化资本内流增加经常账户恶化经常账户恶化资本和金融账户恶化资本和金融账户改善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不确定蒙代尔提出的特定工具实现特定目标的指派原则,丰富了开放经济的政策调控理论,它与丁伯根原则一起确定了开放经济下政策调控的基本思想,即针对内外均衡目标,确定不同政策工具的指派对象,并且尽可能地进行协调以同时实现内外均衡。
(三)合理搭配原则是指在面对不同性质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各种政策工具可以共同使用,各自消除一部分的不平衡,从而达到以最小的经济和社会代价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或均衡。
1.各种类型政策及作用
2.政策搭配可能的种类(1)支出增减型政策与支出转换型政策;(2)支出增减型政策与融资型政策(3)支出增减型政策与供给型政策。
3.政策搭配时应考虑的因素(1)要考虑国际收支失衡的性质;比如,暂时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可以用资金融通来纠正,货币性不平衡可以用紧缩性的预算和货币政策来纠正;(2)要考虑国际收支失衡时国内社会和宏观经济的结构与状况;(3)还要考虑内部均衡与外部平衡之间的相互关系;(4)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还要考虑是否有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调整预算赤字和货币宽松引起的货币性收支失衡的方法4.政策搭配举例
方法一是支出增减型政策,它要求较大幅度地削减财政赤字、减少货币供应量。其结果是,在纠正国际收支失衡的同时,有可能同时造成内部不均衡,引发国内的失业增加、经济活动活力降低、社会动荡。
方法二是支出增减型与融资型的搭配。与方法一相比,它要求较小程度地削减财政赤字和收缩银根,但同时要求动用官方储备或使用国际信贷便利。其结果是,在纠正国际收支逆差的同时,引发的国内失业和社会动荡程度较轻,但同时会导致部分官方储备流失或对外债务增加。
方法三是支出增减型政策与支出转换型政策的搭配。与方法一相比,它要求较小程度地削减财政赤字和收缩货币供应量,但同时要求货币贬值。其结果是,在纠正国际收支逆差的同时,国内的失业和社会动荡程度较轻,但货币贬值可能引起外汇市场混乱和未来的通货膨胀。从上述例子可看出,对某种性质的国际收支失衡采用不同的调节政策搭配,会导致不同的调节成本或代价。较大程度的失业或许是许多国家都不能容忍或无法承受的。因此,即使是货币性失衡,也必须同时配以资金融通型或支出转换型政策,才能使内部均衡的调节代价相对减少。
(四)顺势而为原则
是指在选择政策实现内外平衡的调控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政策的长期效果和短期作用,正确认识、判断市场力量并加以巧妙利用,以使政策效果达到最佳。
在内外均衡的调整中,随着其他条件(预期、超调现象和时滞)的不同,相同的政策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这会加大政策调控在数量和时机选择上的难度。首先,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将使政策的结果难以预测。譬如:如果人们都认为政府会实施贬值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从而纷纷提前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卖出本币的操作,在固定汇率制下这将导致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在浮动汇率制下这将导致一国货币的过度贬值。
其次,在短期内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动滞后,调控政策可能不会带来合意的效果,政府对此的进一步权变会在未来导致调节过度。譬如当经济不景气时,政府会实行扩张性政策以刺激投资,但资本品从购买到安装使用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不会带来产出增加。而政府如果对此认识不足,认为产出不增长的原因是扩张程度不够,从而继续扩张的话,就会导致投资过度,从而导致未来的供大于求。
最后,即使政策是一次性的,由于调节时滞的存在,也会出现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的不一致。譬如在黏性价格的条件下,扩大货币供应量从而对汇率造成影响的过程中,本币经历了过度贬值,产出也超出了长期的均衡水平,即所谓超调现象。
五、政策配合的经典模型(一)斯旺(T.Swan)模型——支出增减政策与支出转换政策的搭配
1.斯旺模型的基本思路首先利用支出增减政策谋求内部平衡,再利用支出转换政策(变动汇率水平)谋求外部均衡,最终达到内外同时均衡。
在图5—4中,横轴表示国内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政府的支出增减政策可以明显影响国内支出总水平。纵轴表示本国货币的实际汇率(直接标价法下),亦即支出转换政策,单位外币折合的本币数额增加,表示本币实际贬值,本国商品的竞争力增加;单位外币折合的本币数额减少,表示本币实际升值,本国商品的竞争力下降。在斯旺模型下,本国的总供给水平是一定的,总需求由国内支出和净出口两部分组成,内部平衡意味着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外部均衡意味着本国的净出口为零,即国际收支平衡。
2.斯旺模型图解
外汇汇率(支出转换政策)国内支出(支出增减政策)通胀/逆差(Ⅰ)·AEB:外部均衡线IB:内部平衡线·CDOˊ失业/逆差通胀/顺差失业/顺差(Ⅱ)(Ⅲ)(Ⅳ)·BY1GY2E1HE2Y=C+I+G+X-M或Y=A+B(e)
X-M=0或B(e)=0贬值升值O
IB曲线(内部均衡线)代表实际汇率与国内支出的组合,以实现内部均衡,其方程为:Y=C+I+G+X-M或Y=A+B(e)。IB曲线从左到右之所以向下方倾斜,原因在于,当实际汇率的数值下降(本币实际升值)时(Y1→G),将减少出口、增加进口,带来净出口下降和总需求下降,从而导致国内支出比维持内部均衡所需要的国内支出要少,经济中出现失业,要维持内部均衡,就必须增加国内支出。此过程的轨迹可通过Yl→G→Y2来体现。但当需求扩张过度,超过点Y2时,国内支出又会大于维持内部均衡所需要的国内支出,经济又会陷入通货膨胀状态。由此可知,在IB曲线的左边,经济中存在失业,在IB曲线的右边,有通货膨胀压力。
EB曲线(外部平衡线)代表实际汇率与国内支出的组合,以实现外部均衡,即经常项目的收支平衡,其方程为X-M=0,或B(e)=0。EB曲线从左到右之所以向上倾斜,其原因是如果实际汇率数值上升(本币实际贬值)时(E1→H),将增加出口、减少进口,贸易收支改善,经常项目出现顺差,使得外部平衡丧失,而要恢复外部平衡,就必须扩张总需求以增加进口。此过程的轨迹可通过El→H→E2来体现。但如果总需求扩张超过E2点,经常项目则会出现逆差。因此,EB曲线亦将平面划分为两部分,EB曲线的左边,表示经常项目收支顺差,EB曲线的右边,表示经常项目收支逆差。
IB曲线与EB曲线的交点Oˊ为内外平衡点,即政策之目标。当开放宏观经济处于失衡时,比如在区间Ⅰ的A点时,削减国内支出,压缩总需求,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逆差的压力同时可以得到缓解,点A遂向0点方向靠近。但若开放宏观经济的失衡不是对称地处于EB和IB之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股权投资合同投资纠纷诉讼.投资回报争议
- 2024年度广告发布合同广告发布和费用支付3篇
- 2024年度企业融资借款合同范本下载
- 2024年度旅游服务与合作经营合同
- 2024年度羽毛球俱乐部会员退出与惩罚合同
- 《AD治疗全球指南》课件
- 2024年度设备租赁合同with详细设备清单及租赁条件
-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散文部课件
- 2024年度建筑群电缆电线施工合同2篇
- 2024年度企业广告宣传投放合同
- 国内访学总结报告 (4)
- 外研社英语八年级上M10知识点整理gu
- 通用技术金工知识整理
- 第8章绿色设计PPT课件
- 精品【毕业设计】年产1万吨维生素C发酵车间设计-定
- 《Altium-designer》期末考试试卷(上机)(共4页)
- 鼠标模具的设计 毕业设计
- 船长常规命令
- 申请建立XX康复医院的可行性报告
- 幼儿园工程监理工作总结-监理工程的工作总结.doc
- 工程材料品牌变更申请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