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山水画-讲课-01剖析_第1页
中国古代山水画-讲课-01剖析_第2页
中国古代山水画-讲课-01剖析_第3页
中国古代山水画-讲课-01剖析_第4页
中国古代山水画-讲课-01剖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山水画0高峰时期(北宋-元代)

北宋溪山行旅图范宽该画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画幅正中心的一座高大的山峰,密如雨点的墨痕将饱经风霜的岩石刻画得特殊生动。细线般的瀑布在高山深壑间飞泻而下,隐没在云烟缥缈的深渊中。一队商旅行进在摩天巨岩与深邃林莽间。早春图郭熙此画表现出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细致的季节变更。在章法上兼有高远、深远、平远,层次分明,画中虽无桃红柳绿的景色,却已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画上有清乾隆皇帝御题诗:树绕岩叶溪开冻,楼阁仙居家上层。不籍柳槐间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千里江山图(局部)王希孟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青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水、天、树、石间,用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用勾画画轮廓,也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画山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

力。人物活动活灵敏现。充溢了作者对奇异生活境界的憧憬是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的代表作。作者擅进步行大胆的艺术概括,只画了一叶扁舟漂移在水面上,一个渔翁独自由船上垂钓,除寥寥几笔画出几道水波外,画面上出现大片的空白。这是中国画在构图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同时也是画面形象的组成部分。南宋寒江独钓图马远元代此图绘坡陀上六株树木劲挺列植。湖面宽敞无波,江上岗峦遥接还空。气象萧索清旷。六株树据李日华去为松、柏、樟、楠、槐、榆,有其象徵意义。黄公望题诗中指谓:“尽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山岗坡石的画法从董源脱出,而参以方折之笔,柔中寓刚.六君子图倪瓒而同样是描绘江南一带自然景象的山水画,王蒙却是另外一种风格,整个画面茂密苍郁、气概宏伟,与倪瓒的山水画形成显明的对比。这说明元代山水画在女里创建情境交融的意境的同时,更强调艺术特性的反映。青卞隐居图王蒙空间处理“以大观小”、“小中见大”以大观小,是画家进行山水画创作的一种心法,而非进行真山真水视察的现实方法,在现实中,人很小,而真山真水很大,现实的视察方法只能是“以小观大”。所以“以大观小”必需以“以小观大”为前提,只有在人进入真山真水,进行实地勘察的过程中,实行我们通常所说的:“步步移、远近看、面面观”的具体方法,游遍山山水水,从而对其全景全貌,有了一个立体化的完整印象之后,才能进入“以大观小”的反观境界。

可染先生指出:“对画如对自然”。也就说“以大观小”,并不是要我们把心中形成的意象意境当作小如沙盘上的假山假水来对待,而是要把我们心中形成的意象意境当作真山真水来对待,并将它真实地表现在画面上,使人看到画面,就似乎看到了真山真水。要作到逼真,要作到超越自然的艺术真实。这就是说“以大观小”必需还原为“小中见大”。所以“以大观小”只是从“以小观大”到“小中见大”中间的过渡环节,而且是一个关键性的中间过渡环节。它是一个艺术思维的辨证过程,而非一个简洁片面的处理方法。高远平远深远北宋中期的郭熙在《林泉高致》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中国山水画往往在一幅画中有"高远"让你体会山峰的雄健,感到山势逼人,如身临其境;有"深远"让你感到山重水复,深邃莫测;有"平远"视野开阔,心旷神怡。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打破焦点透视视察景物的局限,而要用仰视、俯视和平视等散点透视来描绘画中的景物。表现技法主要皴法:披麻皴、折带皴、斧劈皴、雨点皴、卷云皴、荷叶皴等。墨法运用:湿者为“染”、干者为“擦”、趁湿相化为“破墨”、以干累计为“积墨”等。披麻皴山水画皴法之一,亦称“麻皮皴”,由五代董源创始,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故曰“披麻皴”。披麻皴以柔韧的中锋线的组合来表现山石的结构和纹理。此法擅长表现江南土山平缓细密的纹理,董源多运短披麻皴,巨然喜用长披麻皴,董、巨所创江南山水画派系即以披麻皴为显著特点之一。披麻又分长披麻、短披麻两种,用中锋笔,圆而无圭角,弯曲犹如画兰草,一气原委,线条遒劲,不行排列须有参差松紧,点法如“一”字或“混点”。宜表现江南土石丘陵等。工艺绘画亦多用。折带皴用侧锋卧笔向右行,再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以名之。这种皴法用以表现方解石和水层岩的结构。“元四大家”之一的倪云林喜画折带皴,用“渴笔”(笔头含水很少)画出,虚灵秀峭,极有艺术魅力。

斧劈皴用笔如斧劈木片,一边厚一边薄。有大、小斧劈之分,后人因其形似故名。小斧劈用笔宜有波折顿挫,转折处无圭角,能圆浑。大斧劈用笔苍劲而方直下,须如截钉,方中带圆,形势雄壮、磅礴,墨气浑厚。善小斧劈者后有李唐、刘松年、吴镇等。画斧劈披常用中锋勾画山石轮廓,而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皱纹,再用淡墨渲染。笔线细劲的称小斧劈,笔线粗阔的称大斧劈。雨点皴亦叫豆瓣披,为长点形的短促笔触,常用中锋稍间以侧锋画出。它能表现山石的苍劲厚重。在画史上运用雨点披的成功范例是北宋范宽,他的皱法被人称为“枪笔”,他的山水具有“峰峦浑厚,势状雄厚今的独特风格。雪山萧寺图范宽卷云皴笔多屈曲迂回,向中心环绕。如“夏云多奇峰”,故称云头皴。这种效法创自北宋山水画家郭熙,他的山水烟云隐现,奇峰多变,“独步一时”。荷叶皴皴笔从峰头向下屈曲纷披,形如荷叶的筋脉,故名。用来表现坚硬的石质山峰,经自然剥蚀后,岩石出现深刻的裂纹。当你远望黄山的莲花、莲芯二峰时,可以看到偷叶效在自然界中的情景。

鹊华秋色图赵孟俯解索皴

是披麻皴的变法,行笔屈曲密集,如解开的绳索,故名解索皴。元代山水大家王蒙喜用此法,清代王概说他是“用古篆隶法杂入皴中,如金钻搂石,鹤嘴划沙。”故“尖而不稚,劲而不板,圆而不成毛团,方而不露圭角。”可见王蒙的解索皴是笔笔中锋,寓刚于柔的,难怪倪云林赞扬道:“叔明(王蒙字叔明,号黄鹤山樵)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假如把解索皴画成疲软的乱麻团,就是失败。春山读书图王蒙米点皴

这是北宋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独创,它是用饱含水墨的横点,密集点山,泼墨、破墨、积墨井用,最能表现江南山水间晨初雨后之云雾变更、烟树迷茫的景象。米芾的点形阔大,称大米点,米友仁画出的点形略小,称为小米点。米点破不是臆造的,据米友仁自题《潇湘奇观图》道:“此图乃庵上(指海岳庵)所见,大抵山水奇观,变态万层,多在晨晴晦雨间,世人鲜复如此,余生平熟潇湘奇观,每于观临佳处,辄复得其真趣,成长卷以悦目。”可见米家山水来源于写生,米点皴是米氏父子对大自然的长期视察体验的产物。

意义中国山水画艺术呈现出了艺术风格的纷繁多样性,艺术家通过大胆探究创新,拓展了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领域,极大丰富了现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语,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观是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的,它反应着特定时代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从中国绘画美学发展史来看,留意画家的人品和文化修养,始终是绘画发展的主流。多表现为画家重意而略象,重神而略形。山水画的皴法是一种工具或手段,画家将其心中的审美意象借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