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学课件 第五节 隶书_第1页
古文字学课件 第五节 隶书_第2页
古文字学课件 第五节 隶书_第3页
古文字学课件 第五节 隶书_第4页
古文字学课件 第五节 隶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节隶书的形成(一)秦代隶书的形成《汉书·艺文志》、《说文·叙》:隶书开始出现于秦代,是为了应付当时繁忙的官狱事务而造的一种简便字体。从地下出土的秦系文字资料来看,战国晚期是隶书形成的时期。秦国人在日常使用文字的时候,为了书写的方便也在不断破坏、改造正体的字形。由此产生的秦国文字的俗体,就是隶书形成的基础。商鞅矛镦(秦孝公前342)在秦国文字的俗体里,用方折的笔法改变正规篆文的圆转笔道的风气颇为流行。有些字仅仅由于这种变化,就有了浓厚的隶书意味。在睡虎地秦简抄写的时代,隶书已经基本形成。睡虎地秦简与小篆字形的比较秦隶秦简所代表的字体可以看作由篆文俗体演变而成的一种新字体。相对汉隶而言,这种字体可以称为秦隶。两种字体的秦印隶书形成的时代隶书在战国晚期就已经基本形成了。隶书是在战国时代秦国文字俗体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而不是秦始皇让某一个人创造出来的。在隶书形成的过程里,经常使用文字的官府书吏一类人一定起过重要作用,程邈也许就是其中起作用比较大的一个;也有可能在秦的官府正式采用隶书的时候,曾由程邈对这种字体作过一些整理工作,因此就产生了程邈为秦始皇造隶书的传说。秦隶的不成熟特点首先,有很多字的写法仍然接近于正规篆文。其次,有些字虽然已经有了跟成熟的隶书相同或相似的写法,但同时仍然使用接近正规篆文的写法。第六节:隶楷阶段的汉字(一)研究隶楷阶段文字形体的资料

1.石刻和墓志文字有明确年代的最早的西汉隶书刻石,是地节二年(前68)巴州民杨量买山记和五凤二年(前56)刻石,都是宣帝时候的东西。东汉碑刻一般使用隶书。东汉晚期碑刻上的隶书,书法往往很美,如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华山碑、史晨前后碑、西狭颂、韩仁铭、曹全碑、张迁碑和熹平石经等魏和西晋碑刻一般也使用隶书。东晋碑刻则已多用新隶体。南北朝以后,楷书就成为碑刻上的主要字体了。墓志的性质和墓碑很近。亲属在死者墓中放置墓志的风气,是从晋代才流行起来的。南北朝时墓志盛行,形成了比较固定的规格。东晋南北朝时代的碑刻和墓志,是研究新隶体和楷书的重要资料。2.簡牘文字《銀雀山漢墓竹簡》[壹]《銀雀山漢墓竹簡·佚書叢殘》武威漢簡江陵鳳凰山漢墓竹簡阜陽漢簡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孔家坡漢簡《肩水金關漢簡》《額濟納漢簡》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定州漢簡上孫家寨漢簡高臺漢簡關沮漢簡胥浦漢簡《尹灣漢墓簡牘》《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居延漢簡》《敦煌漢簡》羅布泊漢簡江陵張家山漢簡金石銘刻在選擇字體上往往比較保守,簡牘上的文字通常使用日常使用的字體書寫的,就研究漢字形體演變來說,其價值超過碑誌上的文字。在西漢簡上可以看到隸書逐漸成熟和草書逐漸形成的情況。在東漢中晚期的簡上可以看到早期的新隸體。(二)汉代隶书的发展秦代和西汉早期的隶书是尚未成熟的早期隶书。西汉武帝时代可以看作隶书由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的时期。西汉早期武帝晚期汉武帝之后到东汉晚期,隶书仍然有不少变化,变得跟后来的楷书越来越相近。隶古定和隶定隶古定:指用隶书的笔法来写“古文”的字形。隶定:指用楷书的笔法来写古文字的字形。东汉刻石石门颂《石门颂》是著名汉隶摩崖刻石。东汉建和三年(公元148年)书刻于陕西省襄城县(今汉中市褒河区)东北褒斜谷之石门崖壁上。此处是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称褒斜栈道。此处由于形势险峻、开凿困难,故历代文人歌咏、题刻者甚多。有人整理出其书法尤著者十三品,此刻石及《石门铭》即其中影响最大的作品。七十年代初期.因修水库,此刻石和其他刻石一起被凿刻下来,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礼器碑礼器碑《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山林《韩敕碑》、《韩明府修孔庙碑》,系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所刻,原立于鲁县(今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乐庑。据清王昶《金石萃编》记载“碑高七尺一寸,广三尺二寸,碑阳正文16行,满行36字;碑阴3列,列17行;右侧4列,列4行;左侧3列,列4行。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制造礼器等事。碑阴及两侧刻资助立碑人姓名及钱数。碑字完整.为研究汉隶艺术的重要资料。曹全碑《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完碑》,灵帝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碑高253cm,宽123cm。碑阳20行,行45字,隶书,碑阴题名5列。无额。藏西安碑林。汉隶书体的特点东汉晚期碑刻上的隶字,结体一般都是扁方而规整的,用笔也有一套成规。向右下方的斜笔几乎都有捺脚,捺脚往往略向上挑。有些较长的横画,收笔时也略向上挑,形成上仰的捺脚式的尾巴。先竖后横的弯笔,收笔时多数上挑,而且幅度往往比较大。向左下方的斜笔(即撇),收笔时也多数略向上挑。收笔时上挑的横画,起笔时还往往有下垂的顿势,整道笔画略呈微波起伏之势,较长的捺有时也有这种笔势。书法家称之为“挑法”、“波势”和“波磔”。汉隶、秦隶;古隶、今隶;八分汉隶:我们习惯上把具备上述特点的隶书称为汉隶。秦隶:汉隶形成之前的隶书称为秦隶。秦隶包括汉隶形成之前的汉代隶书。古隶:秦隶也称古隶。八分:汉隶也称八分。这个名称大概在汉魏之际就已经出现。当时一般人日常所用的隶书,被称为新隶体,其面貌跟正规的隶书已经有了显著的区别,所以有必要为正规的隶书另起一个名字。一直到了唐代,一般人还是把当时通行的字体(楷书)称为隶书,把汉隶称为八分。隶书得名的原因隶书又称“佐书”、“史书”,从这两个名称来看,隶书得名的原因似应该是“令隶人佐书”。(三)隶书对篆文字形的改造在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中,由篆文变为隶书,是最重要的一次变革。这次变革使汉字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汉字的结构也产生了很大影响。1.解散篆体,改曲为直。2.省并隶书往往把篆文的两笔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并起来,改成较为简单的笔画结构。3、省略隶书有时直截了当地省去篆文字形的一部分。4.偏旁变形在篆文里,一个字用作偏旁时的写法,通常跟独立成字时没有明显的区别。在隶书里,独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写法明显不同的情况则比较常见。5.偏旁混同隶书为求简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笔画较多的偏旁,改成形状相近,笔画较少,又比较常见的偏旁。省并、省略和偏旁变形,也会造成偏旁混同的现象。(五)新隶体和早期行书两汉通行的主要字体是隶书,辅助字体是草书。大约在东汉中期,从日常使用的隶书里演变出了一种比较简便的俗体,可以称之为“新隶体”。到东汉晚期,在新隶体和草书的基础上形成了行书。大约在汉魏之际,又在行书的基础上形成了楷书。楷书出现后,隶书和新隶体并没有很快就丧失他们的地位。经过魏晋时代长达二百年左右的时间,楷书才最终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主要字体。新隶体的出现八分的形成使隶书的书法有了比较明确的规范,但是这种字体书写起来却相当费事,人们日常使用文字的时候,往往并不完全按照这种字体的要求去书写。大约在东汉中期,从日常使用的隶书里演变出了一种跟八分有明显区别的比较简便的俗体。新隶体的特点这种字体在很大程度上抛弃了收笔时上挑的笔法,同时还接受了草书的一些影响,呈现出由八分向楷书过渡的面貌。早期行书在东汉后期,已经出现了带有较多草书笔意的新隶体。早期的行书就是以这种字体为基础,通过在笔画的写法和文字的结体上进行美化而形成的。早期行书是一种有独特风格的新字体。它既不是把有些字写成新隶体有些字写成草书的杂凑字体,也不是新隶体的草体。由于在笔法和结体上有自己的特点,仍然很容易跟新隶体区别开来。(六)楷书的形成和发展宣示表,最早的楷书(钟繇)如果把规整一派的早期行书写得端庄一点,把在早期行书里已经出现的横画收笔用顿势的笔法普遍加以应用,再增加一些捺笔和硬钩的使用,就会形成宣示表那种字体。尽管楷书在汉魏之际就已经形成,但是在整个魏晋时代,使用楷书的人却一直是相当少的。当时一般人所用的仍然是新隶体或介于新隶体和早期行书之间的字体。魏碑体到了南北朝,出现了在钟、王楷书的影响下由新隶体演变而成的一种楷书。这种楷书在结体和笔法上保留了新隶体的一些比较明显的痕迹,而且在使用于碑刻、墓志的时候,就跟东晋时代碑刻、墓志上的新隶体一样,往往有仿古的倾向,笔法略带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