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中国雕塑鉴赏1_第1页
第7章中国雕塑鉴赏1_第2页
第7章中国雕塑鉴赏1_第3页
第7章中国雕塑鉴赏1_第4页
第7章中国雕塑鉴赏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章中国雕塑鉴赏石艳琴雕塑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远不如西方美术史上来的重要。西方人的审美观念,美术作为造型艺术,以形象的塑造为根本,而形象塑造的要点,在于立体的真实效果。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体面的造型艺术自然成为美术中的最佳样板,包括平面的绘画,想要在二维的平面上塑造出形象的立体真实性,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向雕塑看齐。油画创作陈逸飞《攻占总统府》陈逸飞《攻占总统府》

西洋的绘画是“平面的雕塑”。而用线造型的观念,支配了中国美术的创作形式,便导致了中国的雕塑向绘画看齐。中国的雕塑是立体的绘画。具体表现有二:一、西方的雕塑,尤其是圆雕,都可以四面八方地做观照,而中国的雕塑,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圆雕,它总是限定了观赏者只能做正面的对视。二、西方个的雕塑多以材质本色的“素描”来呈现的体面真实性,而中国的雕塑由于体面处理的不做深入所以往往要用彩绘来辅助完成作品的真实性。如:开相的眼睛,秦俑一、生命的礼赞

雕塑,人类美术创作运动中最早被运用的一种形式。“女娲造人

”巫教红山文化陶塑与泥塑女神像的出土一改人们对早期雕塑与原始宗教的认识。大葫芦红山文化的女神像生命礼赞的意义对生命礼赞的另一个重要观念,就是生死的一体化。所谓“事死如事生”,其意义有二:一、厚葬。二、陪葬,殉葬。红山文化陶塑这些塑像对人体比例和孕妇的生理特征把握得已相当准确。泥塑女神造型近于写实,五官位置,比例准确,眼睛用晶莹的淡蓝玉片镶嵌而成。通过强化女神的目光,来展现女神的威仪神采和至高无上的身份。然而,伴随着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对巫教—礼教文化的改造,是侧重于鬼神世界的礼教转而更注重人间的世界,并认为以活人殉葬是一种“不认的行为”。三代、战国、秦汉用活人或偶人殉葬,从表面上看虽然是“吃人”,但其深层的内涵,同样是为了“造人”,为了使死者永生复活。陵墓雕塑

统治阶级希望自己死后能够灵魂升天并继续拥有权利和享受豪华生活,因而在陵墓前设置大型的石人石兽等雕刻群表示威严。在墓中还放置大量精美的作为陪葬的各种陶俑。这些属于陵墓雕塑。陵墓雕塑由于陵墓主人是帝王贵胄,生前不惜花费巨资修建,所以,作品往往代表当时雕塑的最高水平。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凝聚了古代艺术家的才能和智慧,最能体现中国古代雕塑的辉煌成就。世界雕塑群之最的秦陵随葬陶质兵马俑陵墓雕塑圆浑天成的汉代石雕群秦始皇陵兵马俑内景秦陵随葬陶质兵马俑世界上最大型的雕塑群世界上最大型的雕塑群《秦王扫六合》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⑴。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⑵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巿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秦陵随葬陶质兵马俑雕塑群。8000件兵马俑阵容整齐,紧密排列,其中俑人高达1.85米,陶马高约1.60米,且全部画彩。堪称世界雕塑群之最。秦始皇陵兵马俑局部

什么是俑?俑有什么用处?

俑是古代用于陪葬的偶人。是用泥土、木或銅等作的人形物件。俑的质地以木质、陶质最常见,也有瓷、石或金属质地的。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等,並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廚用具和家畜等模型,还有镇墓的神物。俑大多真实地类比当時的各种人物,因而可以反映当時社会的生活习俗,也是研究各代輿服制度的重要资料。俑还可以反映出各个時代雕塑艺术的水平。

秦始皇兵马俑的种类

将军俑跪射佣立射佣骑兵鞍马佣铠甲武士佣战袍武士佣军史佣如此高大的陶俑,不但是中国古代陶塑作品的空前之作,更是绝后的,再也没有如此写实技巧惊人,体态高大的陶俑群。他们与真人同样高大,是按身体不同部位,分别用模制成形,然后接套、合、最后贴塑细部,所以一种姿式和同样服装的俑,只是面部有所差别,眉目耳鼻,发髻胡须,生动而各具性格特色。他们成百上千地排成队列,整齐划一的方阵,让人倍感威严肃穆。思考与讨论:

1.兵马俑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2.这些雕塑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背景?武士佣武士佣武士佣提示一.

秦陵随葬陶质兵马俑雕塑群在雕塑艺术上采用了生动写实的手法,可谓“致广大,尽精微”。写实严谨,鲜明生动。提示二.

秦陵随葬陶质兵马俑雕塑群显示出秦国的强盛局面,体现了秦军豪迈勇敢的战斗精神,映射出“秦王扫六国,虎视何雄哉”的气魄和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所向披靡的宏伟景象,反映了大转折时代的壮美。请具体说明

秦陵兵马俑雕塑群

采用生动写实的手法

体现在什么方面?秦始皇陵兵马俑跪射佣

总体的其实和个体的写实,是一种艺术上的不足,而汉代的雕塑,则以总体的其实和个体的古拙相结合克服了这一不足,从而达到了无懈可击额的完美境界,称为中国美术史上最高的典范之一。咸阳杨家湾汉墓的兵马俑,同样具有一种混茫的气势,令人联想到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但它的艺术处理,追求答题的效果,而不是刻意模仿真实。其个体较小,一般在50厘米上下。由于不求细节的真实,而且是一次性模制,不是经过套装而成,所以,即使单个的欣赏,也显得上下浑然一体,十分生动传神。如投射俑,指挥俑等等。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铜铸《马踏飞燕》。

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小燕子背上,小燕子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汉武帝征伐大宛得千里马,所做《西极天马歌》所云:西极天马歌刘彻天马徕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

今天,这件作品被选为中国旅游的标志,正因为它所内涵的生命力量和一往无前的气势,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青年军事家,曾先后六次出兵打败了匈奴的入侵,保卫了西北边境的安全,促进了中外文化经济的交流。汉武帝曾经为霍去病修建过一座豪华的府第,霍去病却断然拒绝,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后因病去世,年仅24岁。武帝为了纪念他的功绩,让他陪葬在自己的茂陵区内,而且特地建造了高大的陵墓,象征祈连山,并雕刻了一批巨型石雕作为装饰,具有石像生的意义。共有石雕16件,作品气势雄浑,作风古朴,大多就地取材,稍加修雕而成,与秦俑的写实模仿真实迥然相异。相比于兵马俑,作为汉代陪葬俑器的典范,是百戏乐舞杂技俑。从本质上讲,百戏乐舞杂技活动的兴旺,作为对巫教祭祀活动的取代,标志着由侧重鬼神世界的“娱神”活动向侧重于人间世界的“娱人”活动的转化。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西域的大量百戏杂技传入中原,更丰富了原来作为“娱神”的歌舞活动,转而称为贵族王侯们世俗生活享受的一种重要娱乐。彩绘乐舞杂技俑

汉代盛行厚葬,在西汉经济复苏之后,这种情形更是上行下效,愈演愈烈。从而随着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变化,西汉晚期的陶俑不再像早期随葬题材那样单一和造型呆滞,开始出现以表现世情浓郁的百戏、说唱等情境为题材的陶塑。其中,尤以上图中所展示的乐舞杂技俑为多。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这件乐舞杂技俑的陶盘中,21件陶俑在表演汉代“百戏”,他们各有分工,舞台中心是司仪在介绍节目,其他人有的跳舞,有的表演武术,有的演奏,还有一批观众在观看。“百戏”是我国古代歌舞杂技的总称,在汉代极为盛行。从总体上而言,这件陶俑整组造型较为稚拙,仅仅雕塑了人体轮廓,姿态亦稍显呆滞,不过色彩浓艳,人物繁多,很好地渲染出了市井意趣。东汉“击鼓俑”艺术的特点分析。独特的四川汉俑,更丰富的内容,在出土的许多俑雕像最有名的是“击鼓俑”。该俑坐在巨大的楼头,头巾,额头起皱,剥离到腰部和市政脚,左手臂四周鼓,右手高举的鼓锤。俑的表现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高潮,他得意忘形,显得兴奋和夸张的面部表情,竟不自觉地跳舞......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尽管人们不理解他的说唱的具体内容,但这样的热情,乐观,充满活力和幽默感的视线,艺术家将发出会心的微笑,甚至可以想象在前面的雕像,正面一个一群热心的听众在听他出色的表演!可见,汉代的雕塑家是多么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不是简单地模仿生活场景,而不是使用非常大胆的夸张,注重性能的说唱一种特殊的空气。几乎创建一个隐式,通过鉴赏联想的角色,充满了戏剧性的亮点。

《立马》它艺术地概括了霍去病一生征战的丰功伟绩。长1.9米,高1.68米,用灰白红砂石雕凿而成。高大的战马昂首屹立,四蹄踏翻的匈奴哀嚎求饶,胜利者和失败者一上一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分显示出汉代陵墓雕塑浑厚、博大、简约的美,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霍去病墓前石雕霍去病墓前石雕

《伏虎》雕刻家利用一块波浪起伏不规则的石料,把凶猛桀骜的“虎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虎头、颈与胸连在一起,似为积蓄力量,好像随时会扑向猎物。虎身上的斑纹虽没有雕刻的很突出,但却异常生动。作品造型浑然一体,不拘泥于细节的真实性,利用石材的天然形貌,因式造型。是一种整体写意的艺术处理方法。

思考与讨论:1.这件“跃马”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作品继承了什么造型特点?跃马提示一.

霍去病墓石雕塑群采用的是一种整体写意的艺术表现手法。提示二.

霍去病墓石雕塑群最大的特点是: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形貌,因势造型。圆浑天成的雕塑,质朴雄浑,展示出作者高超的写意智慧和西汉时期大气磅礴的艺术风貌。《卧象》

《跃马》

霍去病墓前石雕特点:写意因式造型不同点共同点作品的意义间接、写意直接、写实为统治者服务为统治者个人服务宣扬保卫国家、效忠皇帝的思想显示权利,为死后的生活服务纪念霍去病的供给(地上)守卫秦始皇的陵墓(地下)作品的功能审美效果造型手法质朴粗犷;单个作品的力度“致广大,尽精微”

;强调整体气势循石造型,写意泥陶烧制成陶俑,模件统一组装,写实石雕陶制彩绘作品作品材料立马秦始皇兵马俑代表作品名称讨论:比较秦始皇兵马俑与霍去病墓前石雕群有何异同?

唐代是墓葬雕塑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墓表的雕塑由汉的恢宏飞扬转而表现为雍容敦穆。著名的“昭陵六骏”。昭陵为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合葬墓。随唐太宗征战的六匹战马为他立下了赫赫战功,为纪念这六匹骏马,他命名匠用石料雕成比真马略小的六座浮雕,分别置于墓前,世称“昭陵六骏”。六骏各有专名:即“飒露紫”、“特勒骠”、“什伐赤”、“拳毛騧”、“青骓”和“白蹄乌”。众骏马皆为奔驰状,只有飒露紫为静立状,并于马前雕刻了李世民的勇将丘行恭。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顺陵顺陵是武则天之母杨氏的陵墓,在咸阳市东北。杨氏死于咸亨元年(670年),以王礼葬。武则天在天授元年(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追封其母为孝明高皇后,将墓改称为陵。陵前现存石人、石羊、石走狮、石莲花座、华表顶、石础、天禄等石刻30余件。在陵的东、西、北三面各有石坐狮1对,陵北还有石马1对。石走狮和天禄是顺陵石刻中的精品。顺陵天禄天禄(又名独角兽)头似鹿,身如牛,有双翅,双翅上雕有美丽的卷云花纹,足为马蹄,尾垂与石座相连,是唐陵中最富有神韵且最温和的石雕,堪称国宝。顺陵天禄顺陵走狮唐代的墓葬俑,以三彩俑最具特色,也就是通常缩称的“唐三彩”

,而三彩俑之外,各种泥塑或木雕的彩绘俑也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所谓的唐三彩,是一种挂铅釉的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

三彩载乐驼俑缕缕丝绸织友情,鸣驼千里传佳音骆驼昂首挺立,驮载了5个胡成年男子。中间一个胡人在指挥,其余4人围坐演奏。他们手中的乐器仅残留下一把琵琶,据夏鼐先生研究,应该是一人拨奏琵琶,一人吹筚篥,二人击鼓,均属胡乐。骆驼载乐陶俑巧妙地夸张了人与驼的比例,造型优美生动,釉色鲜明润泽,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整件作品给人的感受,仿佛在黄沙漫漫的丝绸之路上,一群驼队经过长途跋涉,忽然看到了远处的绿洲或城市,于是禁不住内心的喜悦,载歌载舞。丝绸之路交通发达,中外交流文化频繁。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唐孟浩然《篮彩仕女俑》头束高髻,面颊丰满,以墨线描画曲眉,朱红点唇色,属于烧成后的“开相”工艺。深蓝色的底色上又散染白色团花,衣纹线条清晰,轻盈飘洒。而人物仪态优雅,落落大方,显然是当时贵族妇女的真实写照,可与张萱、周昉的绮罗人物画相为参看。为什么出现唐三彩1、唐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空前大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2、统治阶级豪华奢靡的生活方式,唐代盛行厚葬之风。从唐三彩中得到的历史信息:唐朝政治_____经济_____文化_____民族_____对外经济交流_______稳定繁荣灿烂融合频繁强盛唐三彩产生的影响1、折射出唐代社会文化艺术和对外关系各个层面的内容。2、唐代对外文化交流的见证。二、宗教的偶像汉代之前中国人的观念中,很少造设崇拜偶像的传统,有之,是从魏晋南北朝佛教的大规模传入开始的。一方面,佛教作为像教,佛教徒本身需要造设偶像作为面对芸芸众生的形象说教;另一方面,上至帝王,下至庶民,千千万万的佛教信徒已深信不疑《妙法莲华经》所言。这种上下互动的需求,导致了自魏晋至隋唐数百年间造寺、造像、画壁的高潮。

佛教的造像是有严格规范的,不仅反映在绘画的创作中,更反映在雕塑的创作中。了解这些基本的规范,是鉴赏佛教造型艺术的必要条件。

首先是所谓的“三十二面相,八十种好”,绝大部分正是现实人类形体仪表的标准和典范。这些造像仪规,反映了佛的理念的人体化或人体的圣化,抽象的佛性被融合在具象的人的肉体里,知识比现实的人更美、更健康、体积更伟大而已。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是中国佛教造像的四大宝库。

在莫高窟中,雕塑和壁画共处于一个统一的空间之中。一般,作为洞窟主角的佛陀和菩萨用圆雕的手法加以表现,而胁侍的菩萨和弟子则用壁画的手法加以处理,有的则以影塑的手法来表现供养菩萨。这样,就使得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之间,有一种立体、半立体再到平面的过渡关系。从而,在礼拜者的心目中,引起一种从现实、半现实再到超现实的色空幻想,最终产生对佛教的皈依之情。第259窟北壁东龛结跏坐佛,笑意含蓄,恬静温和,似看破世间万物,是北魏塑像中的精品。彩塑禅定佛是整个敦煌石窟彩塑的代表作品。坐佛高0.92米,波发高髻,脸面浑圆,耳大垂肩,挺胸收腹,体态端庄,比例适度,双腿盘起,结跏趺坐在长方形须弥座上,双手在腹前重叠作禅定印。身披深红色袈裟,在膝前呈三莲瓣状自然下垂,阴刻衣纹流畅自如疏密有致,紧贴躯体。此像结构严整,脸面和胸部,精刻细作,使之显得细腻滋润,富有血肉感。特别是弯眉下微睁下视的双眼,约略隆起的鼻翼,嘴角微翘和深深陷进的两个小窝,弯如半月形的双唇,都给人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会心的微笑。充分地体现出了我国传统艺术作品中,以形写神,有主有次,形神兼备的特点。北魏时期,北重禅定,坐禅是北方僧人主要的修行方式,这身禅定佛正是坐禅者的一个典范。众所周知,坐禅时经常要不吃不喝不动很长时间,主要以打坐为主,摒除思想中的一切杂念。对一般人来说,这种方式是比较痛苦的。但一个真正的禅修者,当他坐禅达到一定境界时,为自然而然由内心生出一种喜悦的感受,这种感受被称之为“禅悦”。这身坐佛像正是在表达进入禅悦的状态,佛的嘴角微微上翘,浮现出一种含蓄的发自内心的满足的微笑。能把这种表情刻画的如此到位又带有几分神秘感,难怪这尊彩塑被众多游客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云冈石窟以摩崖雕刻为主,基本上不用壁画的形式。在雕造技巧上借鉴了犍陀罗佛教艺术的作风,同时也融汇了民族的传统,别开生面。云冈石窟-20窟三世佛

20窟为一身露天大佛。正壁主尊高13.7米,双手作禅定印,雄伟肃穆。衣纹用直平阶梯式刀法,细部刻以阴线纹,带有犍陀罗风格。头光与身光的外缘,为火焰状。身上的连珠纹,则是波斯萨珊朝常用的装饰纹饰。这些石佛造像全身比例失调,体现拓跋鲜卑人原始野性的生命追求,加以夸张,加以变形,尽力追求一种宗教内在力量。它更具古拙粗犷的艺术魅力。

相比较崇高伟岸、镇定慈悲的大佛像,使口内满壁的浮雕化佛、菩萨、声闻、护法、诸天的形象更是妙曼生动。如第七窟的全景,四壁布满了小佛龛,令人有眼花缭乱之感,从而由衷地感到佛国净土的妙曼庄严,无比稀有。交脚弥勒的沉思,供养菩萨的俊美,无不穷神极态。而平棋的飞天群像,围绕着大莲花旋转,使人感到他们即是飞翔在天上,又像是游泳在水中。几位供养天,更是妙曼生动,笑容可掬。这无数精美的雕像,就像合奏着一曲让世界充满慈爱和微小的优美动听的音乐,即是对崇高之佛的礼赞,同时也是对现实苦难的烘染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憧憬。他以繁缛、纤巧、灵动的艺术手法,使坚硬冷酷的石头赋予了柔情和爱意,同时也与单纯浑厚、巍然不动的大佛相映生辉,构成了一个统一和和谐的空间环境,体认了对现实苦难的拯救主题。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城南25公里处伊河两岸的龙门山(又名伊阙),开凿于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间(公元494年),后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数代营造,遗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珍品。唐代石雕《卢舍那大佛》最具代表性。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犍陀罗作风体形硕壮龙门石窟南朝秀骨清像古阳洞北壁的全景布满佛龛,佛龛的形状模仿宫阙建筑,一尊尊佛像端坐在佛龛中,就像是端坐在宫阙里。南壁的情形与之完全相仿,真所谓“十方普观,海会齐彰”。局部来看,则有秀骨清像的交脚弥勒,结跏趺坐的禅定佛…高大的主佛端坐中央,两侧有胁侍菩萨,主佛的背光烈火腾空,火焰中有飞天旋舞,两者交织,难解难分,夺人的气势,与佛像的镇定恰成对照。

麦积山是一座状如麦堆的孤山,石窟就开凿在山体西南、南、东南三侧的垂直峭壁上,上下有栈道十余层相通。山顶有一座隋代古塔,高9.4米。现存窟龛194个,造像主要是彩绘泥塑,有7000余躯、洞内壁画,约计1000多平方米。北魏、西魏时期的彩塑最具代表性。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的佛像,表情大都比较冷漠,与云冈石窟的盈盈微笑有所不同。冷漠中,流露出苦恼和沉思的神情,给人以阴郁的感受。艺术作风仍以西域、犍陀罗特色为主,“曹衣出水”之致。但下摆也有比较宽敞飘动的,开“吴带当风”之风气。麦积山第121窟北魏雕塑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正壁两墙角,左右两壁里侧的胁侍菩萨(高1.25米)与正壁龛外两侧的比丘、比丘尼两两贴近,其上身微微前倾而且肘、肩和头部完全靠拢在一起。他们仿佛在佛陀说法的循循诱导之下互相发出会心的微笑,又仿佛是人间的一对亲密的朋友在窃窃私语。

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呈现出“秀骨清像”的典型风格。麦积山石窟主要以泥彩塑为主,被誉为“中国彩塑艺术博物馆”。麦积山127窟左壁龛右侧胁侍菩萨(北魏)麦积山127正壁龛佛与胁侍菩萨(北魏)

进入唐代,佛像造像更表现出典型的民族样式而反映为“极乐”的主题。158窟正面是横卧的释尊涅槃像,全长15.8米,是莫高窟最大的涅槃像,释迦牟尼头枕袈裟,右胁而卧,双眼微睁,面带微笑,表情非常安详,仿佛平常讲经说法之后准备就寝一样。

佛弟子和菩萨安详的涅槃像周围围绕着神情各异的圣众,有悲哀的罗汉,有各种动物,都争先赶来守护释尊。其中有释尊最亲近的十大弟子,释尊的入灭令他们悲痛欲绝,号啕大哭。与悲哀的弟子们相比,众菩萨就显得比较沉静了,因为菩萨知道只有涅槃像才是最终的解脱。卧佛下方,有一组舞蹈奏乐的人,他们是得知涅槃的消息后赶来的末罗族人。是古印度笃信佛教的一个民族,几位男子在击鼓跳舞。各国国王在释迦牟尼的脚下,聚集了信仰佛教的各国国王。汉族帝王两侧有侍从扶持,西域诸国国王的衣饰打扮也各不相同。站在最前列的是吐蕃国王,虽然脸部已经模糊不清,但从他的左祍长袍可以判断出他就是吐蕃王,头饰红羽是吐蕃的风习。各国国王中,有些人在自残,有的削鼻,有的割耳,有的用刀刺如腹中。在西域的一些国家中,比如像吐蕃、维吾尔、匈奴等民族,当自己的国王或者父母去世的时候,人们表达悲伤的方法就是用刀将自己脸上的皮划破或者剥下来,有的甚至割下自己的耳朵。这种风俗在中国的文献中也有记载。主室长方形盝顶,西壁设大型涅槃佛坛,佛坛上塑大型涅槃佛一身。窟顶画十方净土变及赴会菩萨等;南壁绘十大弟子举哀;西壁画菩萨与天龙八部、众罗汉;北壁为各国王子举哀;坛下一龛,两侧画涅槃变情节;东壁门上画如意轮观音变一铺;门南北分别画思益梵天问经变、金光明最胜王经变各一铺及其下的屏风画诸品情节。中国雕塑与绘画一体化的艺术特色。

菩萨的造像更为精美动人。在这些富于女性妩媚的菩萨的嘴唇边,往往有几道绿色的胡须。善男子古印度的上层贵族善女子“菩萨如宫娃”成熟、丰满。

45号窟盛唐菩萨是一尊极精美的杰作,她优美地站立着,头部斜侧微仰,身体作“S”型,凤眼半闭,唇角带着微笑,好像在倾听人们的祈求。菩萨的女性化,具有圆润肥美的特点,显然迎合了唐代世俗化的倾向。头束高髻,身穿短袖衬衫,形象更具有中国女性的特点。身躯倾斜幅度不大,手指富于动感,脸部表情含蓄,眼神慈爱和亲切,欲张还闭的嘴唇,满怀着无限的柔情蜜意,以其特有的美和爱的风姿神韵,被称为“东方的维纳斯”第159窟共伫有二位菩萨,均正面而立,其中一位菩萨裸露其上身,一手自然下垂,另一手作拈花状。虽是直立,但身体重心却有微妙变化。两位女子的面容健康,丰腴,两眼微闭,柳眉弯曲,正作冥想沉思状。嘴唇红润,体态轻盈,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卢舍那大佛》石雕,这座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处。也是唐代佛教造像艺术成就最高的一处。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部高4米,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睁半合,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显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他的表情含蓄而神秘,慈祥中透着威严,是一个将神性和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龙门石窟的所有佛、菩萨的服饰多表现为褒衣博带的文士风度。这说明汉化的趣味明显,反映出佛教雕塑艺术风格的进一步本土化。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富于女性的慈爱和柔情。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艺术家按照佛教的仪规,雕凿了具有不同性格和气质的大型群雕像,而且还把这组群像间的内在联系表现得水乳交融、淋漓尽致。阿难文静温顺,外表朴素;菩萨华丽、端庄、幽静、矜持;天王肃穆、硕壮、狰狞,具有镇压邪恶的力量;力士刚强、生性暴躁;即便是承担着天王沉重身躯的地神,都被雕刻得出神入化,具有一种奋力对抗的精神。这些雕像虽然是大唐佛教雕塑中常见的类型,但是仍然显示出中国古代艺术家独特的匠心。五代以后,伴随着理学的兴起,宗教大为式微,宗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